藏密修海's Archiver

金刚鱼 发表于 2006-5-10 07:56

内观禅修手册

[font=楷体_GB2312][size=5][b]序 [/b][/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
本书所介绍的是南传佛教大师阿姜达磨多罗所传的内观法。苏谛南法师(般那无陀比丘)早年依止阿姜达磨多罗五年,尽得精髓,而有《内观禅修手册》的著作传出。达磨多罗内观法的特色是透过肢体的动作来体验「心基」处感受的生灭,进而超越感受而得到解脱。[/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size][/font][font=楷体_GB2312][size=5]愿众生安详自在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内观教育编译组 1999.4[/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b]作者序[/b]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   本人甚为赞叹「内观教育基金会」推展依据《大念住经》的内观禅修法。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   本人曾写出一本泰国达磨多罗比丘所指导的培养「正念正知」的《内观禅修手册》,接着编出一本巴英对照的《大念住经》。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   本人最近受邀访台,开示简短的禅修,并以录音记录内容。上述二书配合本人的录音补充,将由内观教育基金会出版,免费流通,使佛陀的禅修方法利益更多的人。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   本人非常高兴并且同意内观教育基金会印行上述书籍。本人正在瑞典增缮禅堂,有意与本人更进一步接触者,欢迎以下列地址与本人连络。[/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愿众生体验佛陀正觉的重要
愿众生安详快乐
苏谛南法师(般那无陀比丘)1999.2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b]激赏[/b]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    般那无陀比丘所编写的这本《内观禅修手册》对禅修者是一本有用的指导。书中有一部分是阿姜达磨多罗的泰文禅修指导的英译。他是般那无陀比丘的师父,且是精通禅修的大师。书中的其余部分大都来自作者在泰国及国外教导禅修时的指导。[/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    书中所描写的禅修技巧启发自《念住经》的正知,无疑的,有许多观念则来自体验与修习,因此,其中许多建议有助于禅修者解决禅修时所遭遇的问题。[/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
    本书处理行、住、坐、卧的四种禅修姿势,兼及示范。每一姿势的说明清楚而简洁。基本上,它是依据净化有情的唯一道路:《大念处经》而来,因此,本书对所有内观的禅修者是一本可以信赖的手册。[/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    世界佛教徒友谊会名誉秘书长 Prasert Ruangskul 1998.10[/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b]              前言
[/b][/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    从我开始在马来西亚教导这种禅修法时,许多禅修者向我要求一本解释的手册供他们阅读参考。我尊敬的导师阿姜达磨多罗比丘在三十年前已开始教导这方法,他的泰文手册已印刷了好几版。英文手册第一次是由一位印度的那卡先那比丘在佛历二五一一(一九六八)年出版,第二版则由我以居士身份在佛历二五二五(一九八二)年出版,并在书内增添了ㄧ些图解及说明以解释这方法。可惜这些册子现在已很难获得。[/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    本手册是以英语讲解的第三版,用以满足那些不能阅读泰文禅修者的需求。本书内容多取自我用英语指导禅修的现场录音,但是那些图解则全部摘自泰文《唯一的道路》。[/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    本书开始简述阿姜达磨多罗比丘的生平、他的修持、精进获益以及他如何弘扬这个方法,接着讲述这禅修的方法及禅修者在练习中可获得的一些经验。并提供足够的知识,帮助禅修者了解怎样修持及怎样解决修持时所遇到的问题。[/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    有多种训练正知的方法。佛陀最常强调的一种最好的方法,是和三十五年前泰国阿姜达磨多罗比丘所发现的相同。他自己连续修持了三年,最后体证到了痛苦的止息。而他仍再继续六年的闭关修持,对这种方法深具信心,确知它是能使人们脱离轮回的方法,并必须加以发扬光大,然后他就开始到泰国各省去,把他所获得的内观经验,传授给人们。最后,他来到了一个非常安静而荫凉的材那佛寺,这是纳空.锡坛玛勒省的一个火葬场,他开始在这里长住。他发现有许多出家人在这里学习禅修。由于阿姜达磨多罗比丘的禅修方法与其它的有所不同,有许多出家人及在家众来向他请教。他就教导他们这种禅修的方法,并且都学习得很成功。因此,材那佛寺从那时候开始,直到现在,便成为一个著名的禅修中心。来自泰国各地的人,都在这里得到他的教导,而获得利益。他们回到各自的寺庙也开始教导这种修持法。不久,许多外国人,如:亚洲人、欧洲人和美国人也蜂涌到材那佛寺来向他求教。虽然那儿只有少数比丘能说英语,但他却能以手势,指导他们修习这方法。这些外国人体验了内观后,都回到本国去传播这方法。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    泰国是个佛教国家。这里有很多的禅修老师,可是很多是以理论来教导,很少能够从自己禅修的经验中来教导。阿姜达磨多罗比丘曾被批评所教导的内观法是一种「森林教导」(Forest Teaching),但他们却忘了佛陀也是在森林中证悟的。有一时期一些老师甚至攻击他的教导,可是攻击得愈强,阿姜达磨多罗比丘的教导却愈兴盛。如今他的这种内观修持法已经被证实为当时佛陀最主要的教导之一,这个法门出自《大念住经》。[/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    他的方法,现在已成为泰国最出名的法门之一。它不但传遍了泰国各省,甚至传到海外。[/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    阿姜达磨多罗比丘如今已从材那佛寺搬到特赖严佛寺。这个佛寺现已成为他主要的教导中心。[/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    我肯定不论任何一个泰人、华人、美国人甚或其它任何能够每日定时修习这种方法的禅修者,一定能获得本书后半部所述的益处。只阅读本书而未依照指导来练习的人,由于未有经验,请勿预测它无效而阻止他人学习。而应该尽量认真尝试修持这个法门,经由辨别与感受来体证自己生命的实相。[/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    任何读者想对这方法有进一步的澄清或讨论他所遭遇到的问题,欢迎来跟我连络。[/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    为了回报佛陀、师父、父母以及护持我出家生活的人们,我尽自己所能来传播佛法。[/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    愿所有努力寻找正道的人们获得真正的快乐与无上的涅盘
    愿众生幸逢真正安详之道
    苏谛南法师(般那无陀比丘) 一九八八年五月[/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b]内容
内观禅修手册[/b]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   一、坐时的内观(坐禅)
   二、站立时的内观(立禅)
   三、步行时的内观(行禅)
   四、躺卧时的内观(卧禅)
   五、其它动作
   六、引经说明
   七、以正知修习内观的益处
   回向[/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阿姜达磨多罗的开示
   一、通身论
   二、身念住
   三、受念住
   四、心念住
   五、法念住
   六、练习的要点[/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图片说明
   第一图
   第二图
   第三图
   第四图
   第五图
   第六图
   第七图
   第八图
   第九图
   第十一图
   第十二图
   第十三图
   第十四图
   第十五图
   第十六图
   第十七图
[/size][/font]
[b][font=楷体_GB2312][size=5]内观禅修手册[/size][/font]
[/b][font=楷体_GB2312][size=5][b]一. 坐时的内观(坐禅)
[/b][/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   如果是集体禅坐时,不要坐得太靠近,一排排整齐地坐着,不要使我们的身体互相接触。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   当你坐着的时候,背部和颈项必须伸直,而且在整个时段要维持这种姿势。在认真或密集的禅修训练时,一般最好在每个开始时段先以慈悲观作准备。适当修习后,有助于清理禅修的盖障并且使心进入正面而有助于较深的专注和许多长期的正面效果。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   我们先对自己生起慈悲的心理,想着:「愿我免于敌意,愿我免于心苦,愿我免于身苦,愿我处于快乐。」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   当自己的心中充满明显的慈心后,接着就生起对他人的慈悲心。对初学者而言,为了培养正确的慈心并免于失效,应避免选下列四种人作开始的对象:一非常亲蜜的人,二死人,三异性,四自己不喜欢的人或敌人。最好选一位你所认得的、同性别、受你敬爱的活人。想及那人的善良及对你的好处,如此较易生起慈心。你以慈心和诚意想着:「愿他免于敌意,愿他免于心苦, 愿他免于身苦,愿他处于快乐。」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   当你的慈心和专注发展有力后,你才进一步用同样的方式放射慈心给:一非常亲蜜的朋友,二普通的人,三你不喜欢的人,四敌人。而后,下一步骤是发射慈心给所有的众生。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   慈心的培养还有更进一步的方式,在现在的准备阶段,这就够了。有时可以加上或选用呼吸观。轻轻闭上眼睛,观察自己的呼吸。气息慢慢而自然地吸进去,再慢慢而自然地呼出去,以正念小心地观察你呼吸的进去和出来。无论你的气息是长或是短,你都能清清楚楚地觉知。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   像这样练习一阵子呼吸,使心静下来。当你念头止息,就应该开始进行培养「正知」:上下慢慢而间歇地移动你的一只手(左手或右手皆可),另一只手则放在大腿或膝盖上。先将你所要移动的手掌放在膝盖上,上臂保持静止不动,以完全的觉知举起前臂使手掌离开膝盖并转成握手状,停留一下子。当你做此动作时,集中觉知力在这只手的掌心和手指。你也可以略为移动手指,以便于觉知手上此处的感受。整个时段,要集中觉知力在这感受上。而后将手上提一些并同时移动手指,接着短暂地停住。重复这过程,一步一步地提到最靠近你肩膀的地方。然后便开始慢慢地放下,间歇地停顿(同时手指也不停地开合),一直到你的手掌移回到接近你的膝盖,然后再间歇地向上提。一次次重复上述的动作。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   最主要的是当你移动或停住手和手指时,把你的注意力持续放在你的手掌或手指上。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   练习时间的长短要多久?只要时间允许,就算你的手感觉到疲劳了,还是要坚持下去,继续练习直到胸口感到强而明显的刺痛,才停止移动你的手。如果胸口这种刺痛的感觉并未生起,这时你还不要停止移动你的手。甚至刺痛的感觉虽然生起,但不明显或不够强,此时还不可停止。直到这种胸口刺痛的感觉非常强而显著时,你才可停止移动你的手,接着把手放在大腿上或膝盖上。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   当你开始练习时,把注意力放在你的手掌或手指尖。开始的一阵子,你可能发觉到没有什么感觉,但是你若继续做下去,你便会感觉到某些感受。例如,感觉到手掌或手指开始发热,或者,可能感觉到手指、手掌或手臂有一种颤动,就如触电般的颤动。任何一种感觉都可能随时生起、灭去。当你觉知到某种感觉时,你就要把你的注意力持续集中在这种感觉上。你的注意力越集中,那么感觉就会越强烈。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   这种感觉将逐渐沿着手臂到达胸口。当它到达胸口时,你会觉察到不同种的感受生起。譬如:胸口觉得紧闷,或者,有点疼痛、眩晕。感觉到胸口刺痛的感受,非常迅速地在胸的中心刺进刺出,专注在这种感觉。就算你觉得可能有所伤害,你也应该设法去体察,不要中断。你若能越注意这种感觉,那么这感觉就会越加强烈。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   这种胸口刺痛的感受会从胸口渐渐地移到背部,再由背部上移,你会感觉到好像一阵风,吹上后脑,直到你的头顶,然后到达前额的眉头间,从这里散发出去。当你观察到这种感受时,你可能也会感到头部疼痛,但是你不要停止你的注意力。[/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
   有一些禅修的人曾经采用其它的修持方法,也经验相同的感受,包含觉知这种胸口中心的刺痛,却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他们放弃了继续练习(这是非常可惜的)。

   这些有经验过这种胸口刺痛的修习者,他们确是非常幸运能有这种经验。我建议他们别害怕,应该继续把注意力集中在这种感觉上。

   其实,以其它方法获得这种胸口刺痛的感觉和我们应用这种移动手掌的方法所获得的胸口刺痛感是没有两样的。你练习任何一种方法,都带到相同的一点。它决定于你的正见。而这种移动手掌的方法却是获得「正知」的一条快捷方式。

   以坐着的姿势,有系统而彻底地练习这个方法,对于当下此刻你所拥有的感觉,只要知道并且觉知它们就对了。你要把一切都放下,对世间的一切都没有任何执着。不要让你的心去追想过去或幻想未来,因为过去已经是过去了,未来的却还未实现。因此,当下此刻一个修习者必须很专心地觉察到他内心所体验的每一个现象,一直到内观智慧的洞察。

   禅修者必须这样地一次又一次地练习下去。胸口中心的刺痛感受是非常重要的。当一个人能够很清楚地觉察到这种感觉,并且继续专注于这种感觉,它将愈明显,这将使禅修者对内观更加敏感与接受。

   坐着禅修时,有时会觉得臀部有不舒服的感觉、麻痹或其它的感受。他也可以将这臀部的感觉作为注意的对象。

   禅修者尽量观察感觉,越专注越好。不管它是麻痹、烫热、刺痛等等,你越注意它,这些感觉就越强,不过最后它会慢慢地灭去。过后,这些感觉可能又会生起灭去,交互生灭,最后会慢慢地上延到胸口。你也许会感觉到胸口闷或紧,无论如何你不要害怕,必须继续观察这些感觉。经过一个时期,你会觉得这种胸口的刺痛越来越强而明显,同时你变得更加的敏感、更有正知:觉知到当下所感觉到的感受以及当下自己所作出的反应。所有从臀部传上来的感觉与从移动的手掌中传来的感觉是一样的。如前所说,禅修者必须持续专注这胸中的感觉。

   除了坐的姿势,也可用其它的姿势修习禅修。你可以用站的姿势、步行、或躺卧,甚至身体作出小移动时也可以。[/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b]二.站立时的内观(立禅)
[/b][/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   赤脚站立,使脚板接触在地板上,并使身体直立着(双手互握勿动)。立禅修习法与坐禅修习法相同。当你站着时,你也可以移动你的手(如前述)、正念于你的呼吸、注意你胸口刺痛的感觉或足底的感受。这些与坐禅一样。所不同的是,坐着时是观察你的臀部接触的感觉,而你站着的时候却是观察你脚底接触的感觉。当你专注于脚底接触的感觉时,你会感觉到你的脚底发热、变硬、变紧、沉重、麻木或刺痛等,感受会由腿上升到身躯,有时你会觉得像是失去了平衡、头晕或头痛等。各种各样的感受都会产生,但是你不必害怕,你只要继续观察。修持立禅和坐禅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年老的人练习立禅时,最好扶着桌子以防跌倒。[/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b]三.步行时的内观(行禅)[/b]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   当你步行时,颈项和背部必须挺直,脚底移动时必须与地板平行,眼光投在两公尺前的地板上。观察每一步脚底的感觉。移动右脚还是左脚,不要概念化。提起、移动或接触,不要概念化,而只观察脚板或脚趾的感觉(脚板与地面是平行地移动)。走了一阵子之后,你就会觉察到感觉。当你提起你的脚时,觉知脚底略有粘粘的感觉。要有正念,不要东张西望,要觉知脚板以及你所走的路。如此,你会发觉从脚底、腿部、膝盖、身躯甚至头部有许多的感觉。尽量专注观察你每一步伐所产生的感觉。行禅时,观察提脚、往前移脚及踏到地板的感觉,并体验「身触」的生灭。禅修者的认知愈来愈深入,愈来愈清楚,将体验到「意触」以及其它效应(见第十图)。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   很多人以为禅修一定要坐着修,但是当他实行过行禅之后,他的坐禅功夫将大有进步而且他的身体会更健康。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   若想更成功地练习行禅,必须在步行时使脚底保持和地面平行,并且在提起、移前及踏下时,持续仔细观察脚底的感觉。当一个人已经熟练地学会及理解它,行禅对他就很有用处了。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   当一个人独自在房子修习时,他可在一个室内打圈子。然而,最好还是找一处可以来回步行的地方。沙地比水泥地对健康有益,而木材地板也可以。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   行禅的正确方式:往上提脚使脚底平行于地板,要同时提起脚跟与脚趾。移脚时,脚趾直接指向移动的方向而不是向外侧。踩下时,脚跟和脚趾要同时到达地面。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   行禅引起的感觉如下:移动时脚底有刺痛,脚底的麻或热的感觉向上移动到腿部、胸部感到紧闷、头部晕眩等,你不用担心任何感觉的产生,因为它们都会自然地消失。最好的现象是这些感觉传到胸部中心产生一种刺痛的感觉。这时,禅修者就应停止步行,站定,持续专注在这感觉上。这样禅修者将对他的全身会生起「正知」,对感受以及每一时刻所作的行为越来越了解,越来越敏锐地觉知了。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   佛陀教导行禅时说,禅修者对自己的每一个步伐都要「正知」。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b]   行禅有五个益处:
[/b][/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1)有耐心去步行长距离而不疲困。
(2)工作有恒心,这是佛陀在练习禅修时所强调的。初学的禅修者,不易坐、站或步行一段长时间,因此他最好由行禅开始,过后他就会比较有耐心了。
(3)增进健康︰你会发现当你在行禅时,身体各部的神经都活跃起来,全身热起来,身体冒汗。佛陀曾说过身体的不正常的活动会产生病痛。
(4)饮食容易消化,这就是为什么行禅可治疗胃病。
(5)行禅所获得的功效可以维持很久。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b]四.躺卧时的内观(卧禅)[/b]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   禅修者练习躺卧的禅修时,要依据佛陀的指示:在中夜时分,向右侧卧,如同狮子的卧态,把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上,如此内摄而宁静,想着要再起来。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   在躺卧时要有正知,禅修者可专心观察太阳穴接触枕头的感觉、臂部或身侧与床接触的感觉;或者小心地正念于呼吸的进出,直到觉知一些刺痛,在所观察的地方时时刻刻生起和灭去,而后继续观察这感觉并且同时觉察心中生起的念头。有些念头支持禅修的练习,有些则会破坏禅修的练习。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   当觉知到任何念头会破坏禅修时,他要立刻放下念头,专注于禅修对象上,不要追随妄念或扩延妄想,因为:
「敌人伤害敌人,仇人伤害仇人,恶心则使自己受更大的伤害。」(法句42)
「不是父母、亲友能使你更好,而是善心使你能更好。」(法句43)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   有的禅修者右卧有困难,那就以适合他的姿势来躺,但要保持如同前述的正念与正知。[/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b]五.其它动作[/b]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   就像佛陀所说的,时时都要: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    复次,诸比丘!比丘不论行往归来,正知而作;
    彼观前、顾后,正知而作;
    彼屈身伸身,正知而作;
    彼着搭衣持钵,正知而作;
    彼食、饮、咀嚼、尝味,正知而作;
    彼大小便利,正知而作;
    彼行、住、坐、卧、醒、语、默,亦正知而作。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   坐、住、行、屈身伸身以及卧时,如何正知而作,已在前面说过。现在,我们将讨论在其它的动作,如何正知而作。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   如果要正知于吃、咀嚼、喝、尝味的话,禅修者应观察舌头与食物或水接触的感觉,然后观察嘴或舌头的移动。有关进食,佛陀的训示是:「谨慎而小心地进食,不是为了娱乐或耽溺,不是为了漂亮和装饰,而是足以支持和滋养身体和减轻痛,以助于过着正确的生活,并想着:我检查那已生起的感觉,而不再起新的感觉。我无愧而安宁地活着,就如一个照顾伤口的人,只希望早日康复,又如一个在车轴上加油的人只求足够运送该批货而已。如是谨慎而小心地进食,不是为了娱乐,…并想着:我要安宁地活着。」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   观前顾后时,要观察眼或转头的感觉,并且觉知心中的感觉。虽然佛陀所说的正念正知于搭衣持钵是对出家人来说,但是在家人也要将这个指导应用于穿衣、携物或其它日常杂务上,对所做的任何事保持正念与正知。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   往昔一个人所作所为都已收藏在心识或潜意识中,当修习内观禅修时,这些过去的行为(业)就会以快乐或不快乐的感受呈现在身体不同的部位上。它们都是过去行为产生的结果。在你修习内观禅修时所产生的任何不适的感觉都是过去坏行为的结果。你必须忍受它直到这些不适的感觉消失而不再出现。但是,过去其它坏行为的果报仍会出现。这些已出现的,你再也不必受苦果了。正如一个欠债者一点一滴付清他的债务一直到付完一样,又如犯了法的人,依案子的轻重,有的被罚长期徒刑,有的短期徒刑。若一个人犯了多件案子,就必先服了重的徒刑,然后才受其它轻的徒刑。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   人们经常乐意接受善报,而不愿接受恶报。当往昔所造的恶报将出现时,他们就觉得不高兴而想要逃避,就如一个人想要逃债一样。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   这种例子来比喻内观禅修的人真是再恰当不过了。内观禅修的目的就是使一个人脱离生死轮回或是脱离过去行为的果报。脱离生死轮回之前,一个人必须承受他的果报,除非内观禅修的力量强过这些果报。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   人们经不起禅修时所受的苦,不敢面对这些苦而停止禅修,他们就像那些不愿还钱给债主的人或是想逃避司法的凶手一般。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   佛陀在初转法-轮时所说的四圣谛中,第一圣谛就是知苦。有各种层次的苦,无论是那一层次的苦,一个人首先必须了知它,只有在面对苦之后才能解脱。而后,他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
诸行无常,智者见之,
厌于苦恼,往清净道。(法句277)
诸行是苦,智者见之,
厌于苦恼,往清净道。(法句278)
诸法无我,智者见之。
厌于苦恼,往清净道。(法句279)[/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b]六. 引经说明[/b]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   上述阿姜达磨多罗比丘的培养正知的禅修方法是完全符合佛陀在《念住经》中的开示: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    诸比丘!为净众、为度愁叹、为灭苦忧、为得真谛、为证涅盘,唯一趣向道,即四念住。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    云何为四念住?
    诸比丘!于此,
    比丘于身观身而住,精勤、正知、正念,除世贪忧。
    于受观受而住,精勤、正知、正念,除世贪忧。
    于心观心而住,精勤、正知、正念,除世贪忧。
    于法观法而住,精勤、正知、正念,除世贪忧。、、、﹝中略﹞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
    于外身,观身而住;
    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
    或于身,观生法而住;
    于身,观灭法而住;
    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    于是觉知:「唯有身」,如是唯有正智,唯有正念。彼无所依而住,不再执着世间任何事物。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    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如同于身,于受、心、法亦如是﹞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   那些依照上述方法来修习内观禅修的人,可以从身体体验身体,从感受体验感受,从心体验心,从法(心态)体验法(心态)。此这方式,他将体验到:
眼识怎样运作,它怎样和心联络,
耳识怎样运作,它怎样和心联络,
鼻识怎样运作,它怎样和心联络,
舌识怎样运作,它怎样和心联络,
身识怎样运作,它怎样和心联络以及
心怎样和其它根门联络。。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   这样,一个人便可以如实地知道感受,是苦还是乐,或是不苦不乐,最后把心从欲望中解脱出来。何足欢笑,何足高兴,当世间正在焚烧?全被无明遮蔽,还不寻求光明?(法句146)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   这条道路是要自己去亲见,不受时节限制,可邀请人们来看,值得体验,而且是智者能直接证知的。这是唯一净化内心的道路,应步上此路,它使魔王困迷惑。(法句274)[/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
   亲爱的读者,希望你们能遵守这些戒律:不杀害生命,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及不饮用造成放逸的酒和麻醉品。也不要造下列六种毁灭之因:
(1)沈溺于麻醉品
(2)半夜还在街上游荡
(3)沉迷观看表演
(4)沉迷于赌博
(5)勾结坏友伴
(6)懒惰的恶习
不放逸是不死之道,放逸是死亡之路;不放逸者不死,放逸者像死人。(法句21)
人若昔放逸,今后不放逸,如月出云端,照耀这世间。(法句172)
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可贵,他应好好照顾自己,夜间三分中,智者应觉察自己。(法句157)
自己就是自己的归依处,还有什么归依处?好好训练自己,一个人可获得难得的皈依处。(法句160)
自己作恶,自己污染了自己,自己不作恶,自己就清净,清净污染靠自己,没人能净化他人。(法句165)

   最后还有五项必须牢记胸中的观点:
(1)我必会衰老而无法逃避。
(2)我必会生病而无法逃避。
(3)我必会死亡也一定不能逃避。
(4)终将会与我所珍惜与心爱的人分开。
(5)我是我的业的主人,无论我造什么业,不论好或坏,我得承受它。

诸位亲爱的读者,希望这美丽的字眼永远留在你心中,并依据前面讲过的禅修方法看清自己的内在,因为:「世界布满无明,很少人看得透,就如网中鸟儿,很少逃向天空。」(法句174)[/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七.以正知来修习内观法能获得下列的益处
(1)在日常生活中心情轻松。
(2)缓和紧张和高血压等毛病。
(3)体力变好。
(4)身与心变得轻快、灵活。
(5)睡眠安稳并醒来清晰。
(6)疾病较快痊愈。
(7)在疾病或工作的约束中更加有耐心。
(8)不易发脾气。
(9)更加勤快。
(10)不易受邪术或恶业所影响。
(11)若已受恶业影响,则可早日复原。
(12)行为良好并可靠。
(13)对人慈祥。
(14)可获得真的知识和内观能力。
(15)在学习与工作中更有正念与正知。
(16)增进记忆力。
(17)年老了也不会痴呆。
(18)临终心也不会颠倒。
(19)无论做什么都更细心。
(20)警惕于造恶业。
(21)使心免于落入四恶道:地狱、饿鬼、畜生及阿修罗的悲苦和损失。
(22)逐渐清除业障。
(23)既使今世不能完全消除业障,亦可培养功德。
(24)如果功德具足,可完全清除今世的业障。
(25)在任何地方,会受到尊重。[/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b]回向[/b]
愿将我身语意所作的任何善行,
分享给在三十三界的众生,
不管有想、无想,或经由宣扬而听到,
都来分享我所做的功德之果。
愿世间依赖四食的众生,
接受我内心喜悦的粮食。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b]阿姜达磨多罗的开示[/b]

[/size][/font][font=楷体_GB2312][size=5][b]一.通论[/b][/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1.每个人应以导向体证的修习来护持教义,因为体证和解脱是佛法的精髓。这是佛陀所真正教导的。每个人都可体证,因为真理是每个人所固有的。真诚修习的人就是护持佛法的人,这是最高的功德。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2.从知苦到灭苦,最简单而直接的教导方法就是正念禅修。正念是所有正确修习的基石。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3.要发展这种修习,唯一必要的事是信心和认真。即使是小孩、酒鬼、疯子、老人、文盲都可以发展正念。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4.当一个人在老师的指导下禅修,发展完美的正念和正定时,自己就完全在体验正道。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5.当识生起而没有正念时,根尘接触会导致好恶。渴求持续的欢乐,进而执取、造业和再生。内观禅修是这无止尽的贪爱的解药。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6.每个人都有某种程度的正念。生活中一般的事情,像开车、烘烤面包等等都需要某种程度的正念或注意于当下。不过所有这种普通的正念,我们可以称为世俗的。为求涅盘,正念必须成为超世俗的。透过这种精确的正念,注意身、受、心、法,我们可以了知我们内在的整个宇宙。要实现它,我们所要做的是,在身体的所有姿势中,不管动或静,建立持续的正念。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7.任何时候,一有正念就自动伴随着八圣道中的正定和正见。这实际的意思是,当我们正念于身体、感受、心和法,清晰经验这四处接触的感受时,已在培养八圣道。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8.我们必须有充份的决心,一直当下在身观身、在受观受、在心观心、在法观法。我们必须修习所有四念住。贪爱生于所有六根门,因此以觉察感受来舍弃贪爱,是整个修习的关键。它可终止执取并通往解脱。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9.禅修中可发展出三种定。其中两种系通往禅那而发展的,这两种是近分定及安止定。这二种的每一种都是把心固定在单一的禅修对象上。这种禅修包括观想固定的外形或颜色。当发展出近分定及安止定时,喜悦和宁静即会生起,禅修者全神贯注于对象,没有盖障可以打扰他。这种暂时的压伏烦恼,免于贪、嗔、痴的状态,只有在禅修者将心保持在禅定的对象时才存在,一旦心一离开专注的对象,喜乐就消失,而心再度被烦恼所包围。固定的专注另有一种危险,因为它不会增长智慧,它会对喜乐执着,甚或滥用定力,因此实际上增加了烦恼。第三种定就是八圣道中的正定。这种定系依据刹那相续的内观来发展的。祇有跟随正念之道的刹那定,才能摧毁烦恼。这种定并非将心固定于一个不动的对象,而是正念于变化的身受、心受、心和心的对象(法)。当刹那定适当地在内身、内心建立时,再生的轮回即被破坏了。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10.色身是发展刹那定和产生智慧的基石,因此,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触所生起的感觉或感受,我们必须觉知。持续不懈是禅修成功的秘诀。禅修者必须日以继夜时时努力勤修正念,如此很快发展出正定和智慧。佛陀说过,假如禅修者七日七夜,时时正念即可达到完全的觉悟。所以,内观的精髓是时时刻刻正念于六根接触所产生的感受。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11.我强调禅修开始以身念住为焦点。我们必须培养正念于六根,由此体验身体上微细的感受。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12.当修身念住时,已包括受、心、法;修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也是同样。这四种都可在其中的一种找到,因为它们不能隔开生起。当在四念住上看到五蕴的生起灭去时,所谓「诸蕴皆无常」就会对禅修者变得很清楚。[/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size][/font]
[b][font=楷体_GB2312][size=5]二.身念住[/size][/font][/b]
[b][font=楷体_GB2312][size=5][/size][/font]
[/b][font=楷体_GB2312][size=5]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或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
于是觉知:「唯有身」,如是唯有正智,唯有正念。彼无所依而住,不再执着世间任何事物。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1.我们如何在身观身呢?内身是什么?外身又是什么?外在身体是由坚性(地)、湿性(水)、暖性(火)和动性(风)四大所组成。外身出生、成长、衰灭,头发变白,牙齿脱落,一切都不顺我们的意。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2.在内身,佛陀祇看到五蕴持续变动。然而,处于贪爱和执取的平常状态,我们是看不到内身的。贪爱和执取产生一个「常住」的错觉,所以不能体认各蕴的生起和灭去。因此,修习正念是必需的。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3.要看内身,禅修者必须以心来观察外在世俗的身体。任何一个部位一有感受,如伸展和弯腰,都要正念分明。经由持续如实觉察感受,才能了知在所有身体姿势和动作中无常的真正特性。他会看到身体在片刻间如何生生灭灭。祇要一体验这点,他就看到了真正的内身,看到了五蕴。这样的体验是正精进。[/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b]三.受念住[/b][/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如是,或于内受,观身而住;于外受,观受而住;又于内外受,观受而住。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或于受,观生法而住;于受,观灭法而住;又于受,观生灭法而住。
于是觉知:「唯有受」,如是唯有正智,唯有正念。彼无所依而住,不再执着世间任何事物。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诸比丘!比丘如是于受观受而住[/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1.有五种感受︰身体愉快的感受(乐),身体不愉快的感受(苦),心理愉快的感受(喜),心理不愉快的感受(忧),中性的感受(舍)。一般的层次是外在的感受。系指一般的贪着是来自认同「感受」,相信它们就是「我」、「我的」、「我自己」。即使对中性的感受,仍有无知和认同。任何伴随有执着、排斥、认同的感受,或伴有贪、嗔、痴的感受,就是外在的感受。外在的感受会产生执取和导引我们入生死轮回中。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2.禅修者必须看透外在感受,进入内在的感受或五蕴。假如禅修者看到内在的感受,他就能终止执取。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3.虽然佛陀教导在所有根门处修禅观,但是透过身的感受来观察是最容易的。这在任何姿势都可以做。例如,禅修者坐着时,应专注于身体接触地面的部分,并经验接触的感受。随着禅修的进展,他会看到五种感受如何在依附色蕴的接触处生起。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4.当自己观察到色蕴为感受的基础,同时也观察到色蕴和身体都是无常时,将会看到感受也是无常的。延伸这种内观,禅修者会体认到所有的蕴,包括想、行、识,也都是无常的。它们是无常、苦、没有永恒的自我。只要消除执着,人就可以从自己身体内体证四圣谛。[/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size][/font]
[b][font=楷体_GB2312][size=5]四.心念住[/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size][/font][/b]
[font=楷体_GB2312][size=5]如是,或于内心,观心而住;于外心,观心而住;又于内外心,观心而住。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或于心,观生法而住;于心,观灭法而住;又于心,观生灭法而住。
于是觉知:「唯有心」,如是唯有正智,唯有正念。彼无所依而住,不再执着世间任何事物。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诸比丘,比丘如是于心观心而住[/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1.我们必须了解如何在禅修时,正念于心──外在的心和内在的心。外在的心指肤浅的心,用以处理外在的对象,这个心就是思考房子、妻子、子女、过去、未来等等。外在的心伴随着贪爱、执取、歧视等等。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2.要了解内在的心,最好的方法是观察由于心的接触所产生的感受,六根中任何一根接触对象时,人就会经验到由于心的接触所产生的感受。我们藉此方式在心观心。这是所称内在的心。利用观察心的接触所产生的感受,人会直接了知五蕴,也就是色、受、行、想、识五蕴,并看到它们总是生起又灭去。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3.当禅修者对内心的观察达到细腻时,心中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影像,例如月亮、太阳、星星或想象的形体。在这个阶段,心有时不自主地体验到喜悦,或经验愉快的感受,甚或觉得没有烦恼而相信自己已开悟。人可能执着这种禅修状态。禅修者这时必须运用智慧,透视这些体验,看到无常、苦、无我三种特性。要如此,永远要回到感受处,观察那由于心的接触所产生的感受。不可对心所产生的触受失去正念。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4.禅修者在注意由心的接触所生起的感受时,应进一步观察感受如何生起,心识如何认知事物。禅修者会看到由心生起的识,去认知事物,比眼、耳、鼻、舌、身等识更为清晰。禅修者应更进一步观察,不同根门如何发挥功能。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5.有时禅修者的正念和专注十分强烈而脱离四念住时,心被提升了并体验到好像内外都没有自我的空无感觉。当发生这种现象时,人可能觉得他已脱离烦恼。其实在这种空无的状态中执取仍然潜伏着。无论何时发生这现象时,禅修者应注意他已偏离涅盘正道,而走向禅那。涅盘的空是以涅盘为目标的禅修结果。要体证它就是要培养持续的正念。当内观更有进展时,他可认知到刹那间念头的变异。那时实体感或自我感就粉碎,而无我感呈现了。[/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size][/font]
[b][font=楷体_GB2312][size=5]五.法念住[/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size][/font][/b]
[font=楷体_GB2312][size=5]如是,或于内法,观法而住;于外法,观法而住;又于内外法,观法而住。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或于法,观生法而住;于法,观灭法而住;又于法,观生灭法而住。
于是觉知:「唯有法」,如是唯有正智,唯有正念。彼无所依而住,不再执着世间任何事物。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诸比丘,比丘如是于法观法而住[/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1.人必须在法念住上精进,来看真正内在的法。内在和外在的法是相互关连的。禅修者不应执着于外在的法,这些是教导的文字或形式。将外在的法比喻为指引到达内在法的地图,这是对的。佛陀曾说明外在的法之性质,他拾起一把树叶在手上,佛陀说︰「我所教的法,就好比树林中的叶子。不过有智慧的人知道如何实际应用法,像手上一把叶子一样多的法,就已经足够。」这一把系指四念住。假如人不聪明,他可能坚执外在的法的文字与观念。由于执着,人被外在的法绑住,只知引述佛陀的话或只是想想他的教诲而已。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2.禅修者必须突破外在的法,进入内在的法。禅修者必须持续正念于由心的接触所生起的感受,以进入内在的法做为他的主要目标。以这样方式修习,禅修者会看到所有真实的法,即内在的诸蕴。有关这修习技巧,佛陀说过︰「见我即见法,见法即见我。」[/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b]六.练习的要点[/b][/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1.四念住的内观修习,应从身念住开始。最好的下手处是觉知手心的感受,将手和前臂往上举起,每次三至六英吋,移近肩端后再往下移。觉知每次移动时,手中生起和灭去的微细感受。正念和专注在这儿的感受,将导致感觉到全身感受的生起和灭去。这将导致体验「心基」(心所依处),也就是说,当禅修者手中的感受生起和灭去的同时,也会感觉到心窝周围感受的生起与灭去。多修习后,专注力和正念力将强到足以注意到心基处微细感受的同时,也能注意到身上其它任何的感受。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2.这可进一步在所有姿势来培养。站姿时,他应观照双脚触地生起的感受。假如修习走路的禅修,他应该努力注意移动时脚心刹那的感受变化。当卧姿的禅修时,正念应转至身体接触床垫的感受。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3.在这些姿势中,正念的发展,将从一个粗而持续的感受到清楚觉知所有感受每刻的生起和灭去。有了较强的正念,禅修者也更清楚注意到心窝处感受的同时生起和灭去。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4.应尽可能在所有姿势中持续修习。所有的根门也会成为禅修的一部分。首先,声音听起来跟平常一样,然后觉得感受好像在耳鼓。最后,由于强的专注和正念,它被注意到就像身体的感受──在心基处生起和灭去。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5.最后,觉得所尝的、所闻的、所看得也都是生灭变化的感受。首先是在感官上,而后是在心基处。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6.对最细微的第六意根,也会愈来愈清楚其生灭。那时禅修者会体验「意触」所生起的感受。当一念头生起时,在心基处会觉知到一个感受。这是意触所生起的感受。禅修者现在有足够的心力去抓住念头生起到终止的心念的移动。当意念从心向上移动到颈后,和经过头部时,也能够感觉到感受的路径。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7.在此时,禅修者可能看见各种景象和白色或彩色的亮光。这些是迷人的,会让我们在体验真理的道上迷失。所以,禅修者不应对这些现象留意,反而应在心窝中心,直接专心于感受本身。在每一刹那的专注,你体验整个生起和灭去的过程。念头会生起,不过灭去很快。记忆、计划也会灭去。当下正念的力量清晰穿过感受时,所有这些很快灭去。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8.修习的要点是,禅修者在所有姿势中,保持感受的持续觉知。这样,他可以直接体验在身观身、在受观受、在心观心、在法观法。感受、接触和透过心基发展刹那的觉知,是关键之所在。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9.最后,禅修者会觉知五蕴刹那的生起、灭去。这种直接验证五蕴不断的改变是佛陀所说的真理。当内心完全净化、专注和平衡时,禅修者将觉知全世界,即所有六根,祇不过是心基处的感受。整个世界,只是每刻生灭的感受或振动,对他不再有任何束缚。他会看清三法印的真理。最后,禅修者会体验超越了生死的安详,这就是涅盘。这是佛陀的正道。[/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b]图片说明[/b]
第一图:正念于曲伸手臂的方法。
1、分段升降前臂并且在中间暂停。
2、移动前臂时,手指也同时略为张开再结合。
3、体验指尖或掌心处生灭的感受。
4、不用念咒,以免防碍到对感受的体验。
[/size][/font][font=Verdana][size=3][attach]1070[/attach]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第二图:当移动前臂上下时,正念于掌心或指尖。

[/size][/font][font=Verdana][size=3][attach]1071[/attach]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第三图:
1、正念于掌心或指尖。
2、「身识」传到胸口中心(心基)而有「意触」。
3、于心基处体验「意触」。
4、「意识」由背上此点移上传到「意门」。
5、意识在传达意门之前,先通过这一点而造成晕眩或僵硬之感。
6、意门是意识的出口。

[/size][/font][font=Verdana][size=3][attach]1072[/attach]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第四图:在心基处只有一点时的生灭。
若人活百岁,未见生与灭,不如活一日,得见生与灭。

[/size][/font][font=Verdana][size=3][attach]1073[/attach]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第五图:心基处及眉间各分成左一点或右一点的生灭。
1、观察身触,体认在接触点处身识的生灭。
2、观察意触,体认在意触处心的生灭。
3、体认意识的生起与灭去。

[/size][/font][font=Verdana][size=3][attach]1074[/attach]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第六图:内部感官分成二部分。
1、左意门:左边意识的出处。
2、右意门:右边意识的出处。
 (十)表示某一刹那心的生起而后灭去。
 (一)表示某一刹那心的灭去而后生起。
3、左意触
4、右意触
5、蕴的生灭及心的生灭交互循环,心的生起、心的灭去属于缘起。
6、禅那时心的中心点。
7、脐。

[/size][/font][font=Verdana][size=3][attach]1075[/attach]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第七图:
1、左意门:左边意识的出处。
2、右意门:右边意识的出处。
 (十)表示某一刹那心的生起而后灭去。
 (一)表示某一刹那心的灭去而后生起。
3、左意触
4、右意触
5、蕴的生灭及心的生灭交互循环,心的生起、心的灭去属于缘起。
6、禅那时心的中心点。
7、脐。

[/size][/font][font=Verdana][size=3][attach]1076[/attach]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第八图:
1、立禅时,观察脚底的感受。
2、觉知意触。
3、觉知意识的出口。

[/size][/font][font=Verdana][size=3][attach]1077[/attach]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第九图:
1、身触。
2、身识传往心中而有「意触」。
3、意触。
4、意识传往「意门」。
5、意门:意识的出口。
立禅时,观察脚底的感受,并且体验脚底接触地板时感受的生灭。这种体验过后,在「意触」处同时也有生灭。

[/size][/font][font=Verdana][size=3][attach]1078[/attach]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第十图:行禅
1、眼光下看前方约一米或二米处。
2、颈部与背部要挺直。
3、意触。
4、意门。

[/size][/font][font=Verdana][size=3][attach]1079[/attach]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第十一图:贪心重者之行走
1、举足时,脚跟先提,脚指后提。
2、脚掌移前时,脚指在下。
3、踏下时,脚指先触地板,脚跟后触。

[/size][/font][font=Verdana][size=3][attach]1080[/attach]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第十二图:嗔心重者之行走
1、举足时,脚指先提,脚跟后提。
2、脚掌移前时,脚跟在下。
3、踏下时,脚跟先触地板,脚指后触。

[/size][/font][font=Verdana][size=3][attach]1081[/attach]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第十三图:痴心重者之行走
1、两只脚跟较靠近,两只脚掌朝外。
2、站时,两脚张太开。举足时,脚指指向外侧。
3、脚掌移前时,脚指向外。
4、踏下时,脚掌仍指向外侧。而且脚底的外侧先着地。
5、痴心重者之脚印:脚跟在内,脚指朝外。

[/size][/font][font=Verdana][size=3][attach]1082[/attach]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第十四图:正确的行禅要脚底平行于地板,脚指指向移动的方向。脚跟与脚指同时起落。
1、举足时,观察脚底的感受。
2、脚掌移前时,观察脚指的感受。
3、踏下时,观察脚底的感觉。
4、行禅的正确脚印。

[/size][/font][font=Verdana][size=3][attach]1083[/attach]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第十五图:卧禅
1、观察任何标示(1)处接触床面的感受。正念于其中一处。
2、观察「意触」。禅修者必须先体验到(1)处的「身触」。如果不能体验到身触,就不能体验到意触的生灭感觉。
3、正念于胸部的意触,可体验到意门,也就是,意识的出口处。

[/size][/font][font=Verdana][size=3][attach]1084[/attach]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第十六图:正念于其它姿势:例如,手触杯子。当伸手去拿杯子时,观察指尖的感觉;当碰到或握住杯子时,观察感受,并且体验「感受」与「身识」的生灭。
1、观察「身触」。
2、「身触」传到「心基」而有「意触」。
3、体验意触。
4、身体背面的中心点。
5、意识传往「意门」。
6、「意门」上生起想象以及所有感官对象之途径。

[/size][/font][font=Verdana][size=3][attach]1085[/attach] [/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5]第十七图:感官对象和意识的循环途径
1、眼 2、耳 3、鼻 4、舌 5、身 6、意
7、五根的对象 8、意的对象 9、大脑、小脑
10、意门内的想象 11、意识的途径 12、意门内的想象

[/size][/font][font=Verdana][size=3][attach]1086[/attach] [/size][/font]

hongluobo 发表于 2006-8-24 13:04

好文章!!论坛的文章应多这样的修行法要,
~~谢谢楼主 ,收藏了

feifei 发表于 2006-10-19 10:30

如何才得到这本书?

佛友吉祥.:handshake .这本书很实用,怎样才能得到这本书?

很乖的 发表于 2007-4-25 13:57

非常感谢,太好了,这是很少见的好文章

断翼天使 发表于 2007-12-19 15:32

好文章!!论坛的文章应多这样的修行法要,
~~谢谢楼主 ,收藏了

嘎當 发表于 2008-4-9 22:42

的確是好文章!!非常詳細對覺知的訓練有所說明!非常感謝!!!!!

觉知 发表于 2008-6-28 08:45

顶礼阿姜达磨多罗尊者!!!!!!
世界布满无明,
很少人看得透,
就如网中鸟儿,
很少逃向天空。

修缘 发表于 2009-2-13 10:28

好                                                               

念住,心住,身住

贝嘛埵吉 发表于 2010-6-25 08:41

最上三宝我皈依  一切罪业皆忏悔
众生善根尽随喜  正觉菩提意中持
正觉妙法及僧伽  直至菩提我皈依
所为利益自他故  我今即发菩提心
既发最上菩提心  饶益一切诸有情
菩提妙行皆修作  为利众生愿成佛

焱彩峰 发表于 2014-2-22 14:58

时轮金刚大灌顶内容简介
时轮金刚大灌顶内容简介
(为1994年贡唐仓大师第十次时轮灌顶而撰)

2006年2月14日15:56

多识·洛桑图丹琼排

一、时轮佛与时轮法简要介绍

    “时轮”一词既是本尊佛名,又是时轮理法的名称。“时轮”是指宇宙和生命在时间中的生灭规律和与此相应的修炼方法以及终极目的。

    时轮又分为外轮、内轮、别轮。

    “外轮”指的是天地时间周期,以年为“时”,日行12宫,时行21600时分为“轮”(时轮历,一昼夜平均为60时分,360日×60 = 21600),周而复始,流转不息,形成四季的交替,万物的生灭。

    “内轮”指的是人体的气脉循环周期,以一昼夜为“时”,诸气遍行12轮,呼吸21600次为“轮”(平均一次呼吸等于现行时制的4秒种),流动循环形成人体的新陈代谢和生死交替。

    “别轮”指的是一种根据内外时轮客观规律所采取的以改变世间生死规律、净化超脱为目的的修持方法和终极目标——即时轮道路和时轮佛位。

    时轮佛的形象是佛祖释迦牟尼在说时轮法时所化现的威严像,也是时轮密法义理的象征。时轮主佛的身色形态、所执法器,以及坛城和坛城中种类繁多的主从佛众都和内外“时轮”的事相有着相应相对的关系,展示着天道、人道和佛道之间神秘莫测的内在联系。

    八万四千佛法,合为大小二乘,以利众慈悲心为特征的大乘教又分为般若显乘和金刚密乘。金刚密乘又分为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等四续部。无上瑜伽是佛密的精华部分,其中很多理论和修炼方法,是下三部密法中从未透露过的东西。

    无上密内部又从圆满次第修法的侧重点分为父续部和母续部,时轮法是属于母续系统的一种大法,在理论和修持方法上具有许多与众不同的特点,曾得到宗喀巴大师的高度称赞。

    显法和密法没有高低之分,最终结果也没有不同之处,但在修炼方便法门方面密法有许多优越之处。经过十几世、几世或一世修成正果之法除了密法是绝不存在的。因此宗喀巴大师说:“密法比佛更难得。”

    在此末法时代,能有机会闻“时轮”佛之名,得时轮之法,灌顶受戒,是万劫难逢的无上幸运,人人应感到荣幸。二、时轮法的传承源流

    人天导师我佛释迦牟尼,始发大心,中间经过三个无量劫世的修积善德和智慧因缘,在色界无上天证得四身五智之后,以无缘慈悲心,化现无数身相,度无量众生,永无终期。

    其中降生本土,示现出世证果的艰难历程,三转法-轮,开创利益众生光辉业绩的净饭王太子,29岁出家,35岁时在印度金刚座于四月十五获得无上正觉之后,沉思云游各地49天,于六月初四在贝拉那斯转四谛法-轮。

    于次年三月十五,佛祖应香巴拉王和九十六国王公的请求在离孟加拉以南数百里地的希日达那格扎嘎宝塔下,地上化现时轮坛城,空中化现光华星宿坛城,佛化时轮金刚威严相,向与会金刚弟子赐灌童子式世间顶和超世顶,宣说《时轮本续一万二千颂》,于此同时还开示了许多密法。

    第二年三月份,月贤王在香巴拉本土,用五彩宝石建造时轮意境坛城,结集了《时轮本续》,并写了《时轮本续大疏》,将王位传给了王子拉旺。

    从此父子代代相传,讲授《时轮本续》和《本续大疏》。

    香巴拉王第八代是扎巴王。此王著《时轮续略》施法降服各持种姓之见的3500万婆罗门众,统一于金刚种。从此以后香巴拉法王被称做柔旦(有种)。
    第二代柔旦白莲王著了《续略大疏无垢光》。
    第十代柔旦海胜登基之年(公元624年)邪教初入摩卡之地。
    第十二代柔旦太阳王登基之年(公元1027年)吉觉译师将时轮译成了藏文。藏历绕迥年就从这一年开始。

    今年(公元1994年)是二十一代柔旦不灭王当政68年,离时轮化身第二十五代柔旦扎乎出世还有332年。

    约在公元八九世纪,孜鲁班智达把时轮传承从香巴拉带到了印度,他传给了布多阿杂亚,布多传给了大堆夏巴,大堆夏巴传给了小堆夏巴。大、小堆夏巴对时轮法弘传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小堆夏巴有许多著名的弟子,其亲传弟子喀什·达瓦贡保和再传弟子萨曼达希尔把时轮法传到了雪域藏地。

    时轮法在藏地初传时期有卓、热两个派系。喀什·达瓦贡保来藏地弘法时,开始与香蒲琼瓦合译《时轮大疏》,并将时轮学修法统完整地传给了贡巴关却。贡巴传给了卓敦南木拉泽。卓敦修证成绩卓著,一代时轮大师玉茂木觉多杰就出在他的门下。玉茂传到第五代华青嘎洛时两派合流。以卓敦为代表的这一传统称卓派。

    另一派最初由热曲若拜小堆夏巴的再传弟子萨曼达希尔为师,得到完整的时轮学修法统,并补译了很多时轮经典。其三传弟子热本桑传给了华青嘎洛。这一派便称热派。

    卓、热两个传统传至华青嘎洛时汇合在了一起。华青三传多吉坚赞。多吉坚赞曾受元朝皇帝的邀请,到中原传过法,后来他把时轮传给了布敦大师。布敦亲传大弟子曲吉华瓦传给了宗喀巴大师。宗喀巴大师传给最得意的大弟子克珠杰。克珠杰得到宗喀巴的全部心传密法,尤精于时轮,其考证解释《时轮略续大疏》的著作有200万字,重新修订了时轮历法。

    宗喀巴的第七代时轮传承人是四世班禅,第二十四代传承人是九世班禅。本世纪30年代初九世班禅在杭州和北京举行了规模宏大的两次时轮灌顶,返藏途中于1936年在拉卜楞寺举行隆重的时轮大灌顶法会,当时年仅10岁的贡唐大师,在首席弟子的行列接受了灌顶,时轮化身班禅大师亲手将时轮法王的佛冠戴在了贡唐大师的头上。

    时轮续部学说传统和灌顶修持传统,从佛祖起,经过香巴拉诸法王,印度大师,雪域藏传佛教大师,代代相传,法脉从未中断。

    此法统的历代传承大师个个都是学精显密、戒德纯洁高尚、修证亲验空色大印的高僧大德,保持了时轮法统高度的纯洁性和完整性,没有任何不纯成分的掺入。三、持金刚上师贡唐大师

    持金刚法王、文殊师利贡唐仁波切,于藏历第十五饶迥火虎年,降生于四川阿坝州若尔盖草原代代信佛的藏族世袭头人辖美土司家。6岁时被五世嘉木样认定为五世贡唐赛赤的转世灵童。7岁时由十世班禅的尊师拉科仁波切和经师桑科久美大师主持落发仪式,授沙弥戒,并拜大格西毛尔盖·图丹嘉措为经师接受启蒙教育。10岁时经过严格的入学考试正式进入拉卜楞闻思学院,学习三藏法义总汇《五部》大论。

    大师从小聪慧过人,过目不忘,以普通学僧的身份,参加学习和辩论。19岁时读完五部课程,以优异的成绩和超凡的辩才通过了《般若学》答辩。
    大师在闻思学院学习期间除了学习学院规定的学科以外,还争分夺秒、利用空闲时间拜师学习续部密法,从密宗大师拉科仁波切等名师门下得到洛札耳传密法、萨迦十三种金法、文殊密法宝典等许多绝密传承和各部密法灌顶、随许传承。
    大师尚在襁褓中时,受到香萨仁波且的时轮灌顶,8岁时受到拉科仁波且的时轮灌顶, 10岁时受到九世班禅的时轮灌顶,这3次时轮灌顶,特别是九世班禅以赐灌金刚上师最高顶的方式把弘扬时轮大法的任务交给了贡唐大师。
    大师从1946年——1958年在甘青川藏区举行了6次时轮大灌顶,中间坐冤狱21年。大师把监狱当作修行养性之所,毫无怨恨地默默修炼,为众消业,为佛法的昌盛和众生的和平幸福祈祷发愿。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落实民族、宗教、统战政策,大师平反出狱,重返宝座。十多年来大师以无私无畏的慈悲佛心,为民族地区的安定和发展竭尽全力、奔波操劳的同时,为了以佛法的善德智慧拯救人类而在国内外广布法云,频降甘霖。从1988年到1991年在甘、青、川草原举行了规模宏大的3次时轮大灌顶。1992年曾应美国施主和佛教团体的邀请,赴美国洛杉矶,向各种肤色的信众弘传了黄文殊密法。

    本次大灌顶是大师此生中的第十次时轮大灌顶。其灌时轮大顶的次数和参加人数之多,规模之宏大,在藏传佛教史上也是罕见的。

    大师博学多才,精通《五部》、《四续》各教派经学密法,才思敏捷,善于作诗、写文章。大师从小写的诗歌、赞辞、教言、祈愿颂、传记、观修仪轨等许多著作因未公开发表而至今鲜为人知。

    大师还具有超常的记忆力,1990年再次出任拉卜楞寺总法台时,在四季法会期间,向各班学僧讲授经论的例会上,能一字不漏地背诵青少年时期背诵过的百万字的《五部论疏》,所闻者无不吐舌称奇。

    大师不仅学深才广,而且修证的层次和德行也是一代风范。手印入石、天降奇花、彩虹缠身之类的神通,有的已在杂志上透露过,按密律禁止宣扬,大师本人也从不让以神奇怪异炫耀自己,故从略。

    佛教的根本是戒行。正如三世贡唐大师在《格鲁善教昌盛愿辞》中所说的:“外持声闻戒清淡和顺,内修二次第悟境高深,显密二善道并行不悖。”在很多僧人或迫于形势,或顺应潮流纷纷还俗破戒的特殊历史环境下,大师出泥不染,保持了崇高的戒德,为佛门正信弟子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受到了国内外佛教界高度的敬仰。  上图:时轮金刚  四、时轮灌顶的程序和内容

    灌顶一词按梵文和藏文的原意是“授权”,就是授予学修密法的权利,也含“培育”和“播种”之义,即培育成材和播种产生某种结果的善种。其内容包括传法、加持和净化。以水灌顶表示“洗涤”、“净化”。

    时轮灌顶属于大型的灌顶,从形式和内容上与一般灌顶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对灌顶上师的条件要求也非常严格,从大的方面讲,首先必须受过同类灌顶,完成该本尊的闭关修持等一系列程序,还要具备起码的知识和品德戒行素质才具备灌顶资格。

    灌顶法会分预备期和正式法会两个阶段。

    时轮灌顶预备期共需10天左右。在这一阶段,需要完成建造坛城、迎佛入坛、加持瓶水等许多繁重而复杂的准备工作。

    坛城有积沙、彩绘、观想、身体坛城等等。其中积沙坛城上的每一粒沙代表一尊佛,具有深刻含义和加持力。因此时轮灌顶限定用彩沙塑造的坛城。

    塑造彩沙坛城是一项高难度的技术和工艺。对坛城的大小比例、线条、色彩装饰等要求非常严格,不允许出丝毫的差错。造坛城时在金刚上师亲临现场、亲自主持下,由4位受过特殊训练、技术熟练、戒行无瑕的僧人各造一面。虽紧张地工作,完成也需七八天时间。

    时轮坛城分身、言、意三重坛城,共设有620个佛位,属于最大的坛城。

    时轮坛城是时轮的庄严佛国模型,也是内外时轮和道果时轮的象征,因此造坛和入坛都具有非常深刻的含义。

    第二阶段,也即开坛灌顶阶段,需要4天时间。这4天的程序和内容,都按严格的仪轨进行,不能随意改变。第一天是预备法会,第二至第四天是正式灌顶法会。

    现将每天的法仪程序和主要内容介绍如下:第一天(7月11日) 预备法会

    (一)叩拜供献曼扎后,上师对众弟子进行动机和目的教育。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上师将告诉大家:入坛接受灌顶的目的不是为了自身眼前的安乐和利益,而是为了众生的利益和自己的长远利益。众生的利益和长远的利益解决了,个人的和眼前的利益就会不求自得。

    还将告诉众人,人身难得,生命短暂,业报不爽,轮回苦多,勿失良机,归趋正道等三士菩提道修养内容,讲明学习密法必先具备显法修养基础的道理。

    (二)进行内灌顶。内灌顶也称脱胎灌顶,此项灌顶,喻示受灌顶弟子已抛弃业体,在佛母腹中重新投胎降生,成为时轮金刚种佛子。

    (三)请愿——弟子请求上师引入坛城,请求指示皈依、发心等入坛必需条件。

    (四)嘱咐——上师嘱咐如何持念,如何皈依发心,如何持戒等。

    (五)持戒——上师宣布菩萨戒和密戒条款,众弟子随读戒文,宣誓持戒。

    (六)护持——上师进行保护和加持受戒弟子的持念、加印仪式。

    (七)掷签测器——弟子双手举签棒,投掷在测试图案盘中,预测弟子的入坛缘分和根器。在受灌人数多的情况下,只有少数人代表大家掷签,众人只作掷签意念。

    (八)分发圣水、吉祥草和护身绳符——圣水洗涤身、口、意三业障蔽,吉祥草用于护床、测梦。每人分发长短各一根吉祥草,当晚睡觉时,长的草尖对准枕头,顺长压在褥子底下,短的草尖向右,压在枕头底下,祈祷入睡。把夜里的时间划为三个时辰,主要看最后一个时辰中的梦兆。护身绳符,是代表弥勒佛的,系在左臂上,喻示慈悲护身。

    (九)加六佛印——上师用意念,把六尊种佛安置在弟子身上的六个部位,加以护持。

    (十)祈请金刚心护持——请坛中主佛时轮进入弟子的体内,进行护持。

    (十一)说法祝兴——即上师解说所得诸法重大意义,使生法喜,增强信念。

    (十二)传咒护身验梦——上师传授护身和化解恶梦的密咒和验梦的方法。

    第二天(7月12日) 正式法会

    法会的主要内容是入坛和举行童子式的七级灌顶。

    (一)入坛准备仪式

    l.献曼扎。象征贡献器世界,种福田。

    2.呈辞请求开恩传法。

    3.换装——穿法衣,戴佛冠。这项仪式,像觐见帝王必须穿规定的礼服一样。

    4.散发遮眼带,即系在额上的红布带。入坛前遮住双目,未经许可不能摘下,这里面有许多含义。

    5.观修自身化为佛身,喻示俗体进入不了坛城。

    6.上师问弟子有何心愿?选归哪个佛种?弟子如愿回禀。

    7.献身——即弟子表示把自己的身心献给本尊上师、一切听从上师。

    8.诵读戒文,坚定守戒意志 (戒律后面专门介绍)。

    9.观想月轮与金刚杵入心,表示已获得菩提心。

    10.上师宣布:向未经灌顶者不得泄密,泄密将遭恶报。

    (二)正式入坛仪式

    入坛意味着获准进入时轮密法领域,有权闻法修持。在上师带领下,绕坛城一周,从坛城的四门朝拜坛中四方和中央种佛。

    朝拜时意想五佛逐个进入自己的体内。然后举行下列仪式:

    1.起誓,饮狱水——“狱水”对守戒的人来说是获得成就的圣水,对毁戒的人来说是速堕地狱的毒汁,饮过此水就不能随意乱来。

    2.降佛——上师持念、诵咒、迎请众佛进入弟子的体内。此时弟子意想时轮部众佛纷纷如雨落在身上、渗入体内。

    3.观景——摘去遮眼带,直观天空,看到什么颜色,就喻示得什么成就。白、黄、红、黑、绿色分别预示息灭、增长、勾摄、降服、综合诸种成就。

    4.掷签定种——签棒带花的一头所指方位上的种佛,就是和自己有缘的种佛,按种佛定自己的密名。

    5.戴花——在额头贴上白色的花瓣,表示种佛加印,获得吉祥。

    (三)举行灌顶

    此项灌顶,称做童子式的七级灌顶,也叫世间法灌顶。受到这一级灌顶,就有了观修生成次第的资格,种下了修成世间最高成就的种子。此项灌顶很像对儿童的启蒙教育,是对修道者进行的初级阶段成器培养。故称童子式灌顶。

    1.水灌顶——如同给初生婴儿举行洗礼。灌顶的作用是:净化土、火、水、风、空等人体五大元素,为使身体的五种元素升化为五种佛母创造条件。

    2.佛冠灌顶——如同给小孩儿留顶发。作用是:净化肉体、感觉、思想、感情、意识等人体的五种组合成分,为使五蕴升化为五位种佛创造条件。

    3.飘带灌顶——如同给小孩戴耳环等装饰品。作用是:净化人体中的十气,为使气咒相合创造条件。

    4.铃杵灌顶——如同小孩儿用餐。作用是:培养调息运气,为使左右二脉气进入中脉创造条件。

    5.行为灌顶——如同小孩儿享受五欲之乐。作用是:使眼、耳、鼻、舌、身五根和色、声、香、味、触五境净化为佛父、佛母,为五欲化菩提、乐空双运打基础,为五官产生金刚神通功能创造条件。

    6.名号灌顶——如同给小孩起官名。作用是:净化手足、肛门、性器官、口等业根及其行为,为其升化为威武明王,战胜四魔,防止下堕创造条件。

    7.随许灌顶——如同小孩儿已长大,允许做事,授予工具。由以下各项仪式组成:

    (1)授予法-轮——象征寄以持法、弘法的希望;

    (2)授予海螺和经典——示意要以妙法之音,唤醒沉睡于愚昧中的众生;

    (3)授予金刚铃——示意要坚持智慧和方便法门;

    (4)授予密咒——为了使弟子防身和消除魔障;

    (5)授予眼药——喻示消除障碍,睁开慧眼;

    (6)授予镜子——喻示世间一切事物空幻不实,如镜中之影;

    (7)授予弓-箭——喻示要以妙慧穿透现象,直指本性。以上是七级灌顶。

    8.法师灌顶——七级灌顶之后,进行法师灌顶,就是表示授予传授生成次第以下世间法的权利,其仪式包括授予三持,即持金刚杵、持金刚铃、持佛身印。佛身印就是表示坚持乐空不二智慧象征的佛身之意。

    获得世间法灌顶后,若能严格修持,就可以得到世间最高神通和成就,可以达到金刚乘七地的证悟境界。

    如果没有坚持修炼的机会,只要信念坚定,戒行纯洁,在七世以内必达到七地的果位。

    最后,传密法戒,宣布14条重堕性禁戒。

    第三天(7月13日) 高级灌顶

    举行四种高级灌顶和四种最高级灌顶。

    高级灌顶是获得学修圆满次第资格的重要灌顶。高级和最高级是圆满次第中修证层次上的区分,在灌顶形式上两级灌顶大同小异。一般无上密只有四种高级灌顶,把高级灌顶分为高级和最高级是时轮的特色。

    喻示消除障碍四种高级灌顶如下:

    (一)瓶灌顶——上师作法,加念力,使弟子生化为身金刚体,经过瓶灌,净化业体之障,培育、成就应化身和身金刚的种子,获得修炼圆满次第六支修法中第一支收心法和第二支定心法的资格,为升入八地创造条件。

    (二)密灌顶——上师作法,加念力,使弟子生化为语金刚体。分发乐空智慧象征物(酸奶),净化语根诸气之业障,培育成就报身语金刚的种子,获得修炼圆满次第六支修法中的第三支敛气法和第四支持气法的资格,为升入九地创造条件。

    (三)智慧灌顶——上师作法,加念力,使弟子生化为意金刚体,净化意识障,培育成就法身意金刚种子,获得修炼圆满次第六支中的第五支忆景法的资格,为升入十地创造条件。

    (四)第四级灌顶——上师作法,加念力使弟子生化为慧金刚体,净化慧障,培育成就具生身慧金刚的种子,获得修炼圆满次第六支中的第六支正定法的资格,为进入十一地创造条件。

    最高级四种灌顶中的前三种灌顶,即瓶灌顶、密灌顶和智慧灌顶,和高级灌顶除灌顶明妃在数量上的差别而外,形式上没有多大的差别,只是喻示一种修持层次上的深入。

    前四种灌顶称权变性灌顶,后四种灌顶称至理性灌顶。

    后四种灌顶中的第四灌顶,主要用语辞解说乐空智慧的理性境界,故称语辞灌顶。其作用主要是净化身、语、意最深层的细微业障。

    最高级四种灌顶的共同作用,是使圆满次第的修炼进入最高层次,为升化到十二地境界创造条件。进入十三地便是成佛。十三地也就是乐空不二,是时轮金刚的终极果位。

    第四天(7月14日) 结尾仪式

    (一)赐灌金刚上师顶

    这项灌顶的主要意义是:培育继承法脉、能传法灌顶的金刚上师的苗子,传授金刚上师需要掌握的有关知识,宣布金刚上师的必遵戒规等。

    具备这种灌顶条件的对象是很少的,但为了保持完整的传承,习惯上向所有与会弟子赐灌,目的是为了播下善种,使人人争取实现弘扬大法的心愿。

    密法对金刚上师的资格条件要求极严,并不是受过此项灌顶的任何人都可以当金刚上师,这一点首先应该懂得。

    金刚上师灌顶仪式主要包括三密灌顶和授受杵、铃、骨饰和五佛法器、冠带、经典以及宣布戒规等等。

    (二)结尾仪式

    上师带领众弟子绕坛三周,表示瞻仰时轮身、言、意三重坛城,然后拜坛。上师向坛中主佛时轮金刚移交众弟子,托付请求本尊永远护持众弟子;祝愿众弟子不堕落,不退转,常享人天之乐,获得世间和超世的一切成就,在不远的将来达到不变大乐与空色大印合而为一的第一佛时轮金刚之位。

    此时众弟子凝神意想:坛城诸佛显现,光芒四射,使自己和众生获得加持。

    自己在上师和本尊合一的坛城前发愿,尊从上师的教导,坚持戒行,行善修法,后世投生香巴拉,享受清净法乐,最终修成不变大乐与色空不二大印合而为一的时轮金刚身。

    最后众弟子朝拜上师,上师摩顶祝福。

    灌顶法会到此全部结束。  上图:时轮金刚坛城  五、灌顶中宣布的戒律

    戒行是一切佛法的生命。佛说:“佛法存在与否的主要标志是戒行,有戒行便有佛法,无戒行便无佛法。”密宗尤重戒行,认为戒行是获得修炼成就的第一要素。续部中说:修密法若不具备戒德,不但得不到任何成就,反而会生遭恶报,死堕永无超脱的金刚地狱。因此修密者绝不可忽视。

    在灌顶和灌顶过程中上师一再嘱咐守持、众弟子宣誓不违的戒律除了佛门共同遵守的十善戒和皈依三宝、发菩提愿行二心、利益众生、救度众生等菩萨戒外,还有以下几种密法共同戒律和时轮特殊戒律:

    (一)六种佛守持戒规

    1.发菩提心、守三戒(戒恶、扬善、利益众生)、持金刚杵、持金刚铃、持佛身印、礼敬上师为不动金刚种守持戒规;

    2.无私施舍钱财和属于自己的一切,以佛法开导和帮助别人,帮助别人摆脱困境和保护别人的安全是宝生金刚种守持戒规;

    3.食用五肉、五汁等助生成就的灵药为遍照金刚种守持戒规;

    4.经常供养三宝为业成就金刚种守持戒规;

    5.保精不泄为弥陀金刚种守持戒规;

    6.修持乐空不二智慧为金刚心种守持戒规。

    (二)十四条重堕性禁戒

    1.不尊敬上师;

    2.违背师命;

    3.与金刚学友不和睦相处;

    4.对众生缺乏慈悲心;

    5.把漏乐视为解脱之道;

    6.轻显重密,诽谤显教;

    7.对思想信念不成熟的人泄露密义;

    8.不爱护身体,修有损于健康的苦行;

    9.持邪见反对性空之说;

    10.为人虚伪,戒行表里不一致;

    11.对不变乐所生慧持怀疑态度;

    12.诽谤密行者的不符合世俗的行为;

    13.对密聚餐供物视为不洁而拒绝食用;

    14.侮辱和诽谤女性。

    (三)八条次重堕性禁戒

    1.亲近不具备修密行条件的女性;

    2.在密聚餐集会中进行争吵;

    3.从非摄取对象摄取甘露;

    4.因贪财吝法,对成熟的弟子不传密法;

    5.对虔诚弟子的问法,不答或答非所问;

    6.在不信密法的小乘弟子家中留宿一周以上;

    7.冒充密法师,信口谈密说空;

    8.对未经灌顶者谈密行密法。

    (四)二十五种不允许行为

    l.五种严重性罪恶行为:

      (1)杀生害命;(2)偷盗抢劫;(3)犯罪性的男女关系;(4)说谎行骗;(5)饮酒。

    2.五种次重性罪恶行为:

      (6)参加赌博;(7)靠不正当行为谋生;(8)阅读散布邪说的书籍;(9)祭祖先亡灵和敬鬼神;(10)信仰邪道外教。

    3.五种特重罪性杀毁行为:

      (11)杀男人;(12)杀女人;(13)杀害婴儿;(14)杀牛;(15)毁坏塔庙和佛像。

    4.五种伤害行为:

      (16)伤害亲友;(17)伤害权威人士;(18)伤害佛与师;(19)伤害僧众;(20)伤害信赖自己的人。

    5.五种贪欲行为:

      (21)眼贪美色;(22)耳贪音乐;(23)鼻贪香味;(24)口贪美食;(25)身贪安乐。

    以上五种密宗戒律中,第一、第二、第三种守持戒与禁戒中,有些内容和一般的密戒不完全相同,不相同的地方正是时轮部的特殊禁戒,所列举的戒律是时轮法的特殊戒律。

    严守戒律是获得密修成就不可缺少的最根本因素,这次贡唐大师指示,灌顶中的戒律部分要全文译出介绍,我们应当深刻领会大师的这种用心。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