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密修海's Archiver

金刚得 发表于 2012-3-26 11:58

密宗纲要 第一篇 印度之密教

[b]密宗纲要 第一篇 印度之密教
[/b]
    摩诃㈠毗卢遮那如来,于法界宫,以两部之传法灌顶授诸金刚萨埵,又使受持两部之大经。金刚萨埵既承传法之秘玺,遂结集两部大经,各十万颂,纳之「南天铁塔」。

  南天铁塔之存否,古来虽有议论,而其本据有金刚智三藏金刚顶之义决,又「华严探玄记」中日照三藏之说,僧祥法师之「法华传」,亦可为诚证,故余信其实在。

  佛灭后八百年,龙猛菩萨(即龙树菩萨)应佛之悬记㈡而出世,开南天铁塔,亲受大法于金刚萨埵,又媵以两部之大经;龙猛授龙智菩萨,龙智授善无畏及金刚智两三藏,而皆两部全传。然无畏三藏入密以前,于那兰陀寺修空宗:金刚智三藏入密以前,于那兰陀寺修唯识瑜伽等之法相学;二三藏者,既同投于龙智,受两部之大法,尽其蕴奥矣,而传道故不可不鉴其对机也。当是时,中印度受无着、天亲之教化,瑜伽、唯识法相学盛行,人多信之;而金刚智三藏传道于此,故即其入密前所修之学解,本于多法界而弘通密教。及来中国,所译之本经仪轨,多用法相之术语也。其弟子不空三藏亦效之,南印度由于龙树提婆之教化,空宗盛行,而无畏三藏则传道于南印度,故亦依先之所学而应其根机,本于一法界而弘布密教,及来中国,所译之本经仪轨,多用中论、智度等之术语,此二三藏者,非好为立异也,应其时机,图教化之方便而已。

  以上为印度之相承,若释迦所说之杂部密教,其相承之统系不能详。

  〔注解〕㈠「摩诃」中译「大」。「毗卢遮那」,中译为「日」,即除暗遍明之义。然世间日光,有蔽则障,又昼出夜隐,如来智慧日光则不如是,遍一切处,作大照明,无有内、外、方、所、昼夜之别,平等开发一切众生善根,乃至世间、出世间殊胜事业,莫不由之成办。又如重阴昏蔽,日轮隐没,亦非坏灭;猛风吹云,日光显照,亦非始生;佛心之日,亦复如是。虽为无明烦恼戏论重云之所覆障,而无所减;究竟诸法实相,而无所增;以如是种种因缘,世间之日,不可为喻,但取其少分相似,故加以大名,曰:「摩诃毗卢遮那」,即法身如来,密教之教主!

  ㈡所云「应佛悬记」者,盖本大乘入楞伽经。经云:「大慧汝应知,善逝涅盘后,未来世当有,持于我法者;南天竺国中,大名德比丘,厥号为龙树,能破有无宗;世间中显我,无上大乘法,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国。」

  第二章 中华之密教

  西晋永嘉年中,印度人帛尸梨密多罗来中国,译「大灌顶经」行之,是为杂部密教流传中华之始,其后东晋则有佛陀跋陀罗,三秦则有鸠摩罗什,元魏则有菩提流支,陈则有阇那耶舍,隋则有阇那崛多,唐则有阿地婴多等诸三藏,皆来中华,译传密经,然其相承系统不明了。

  传教大师有杂曼荼罗相承「师师血脉谱」一首,中有唐之菩提流支三藏传草堂比丘太素,太素传传教大师之说;又有唐之阿地婴多三藏传国清寺惟象,惟象传传教大师之说,惟婴多、流支两三藏之所传何自,不可知也!

  当唐玄宗之开元四年,善无畏三藏来中国,翌年译「金刚顶虚空藏求闻持法」,及十三年大日经三千颂之略本译成,遂开两部灌顶之曼荼罗,授之一行阿阇黎,是为两部曼荼罗系统之密教完全无阙传来中华之始。然一行禅师旋于开元十五年逝世(有五年四十),未有嗣法弟子,故善无畏之法脉断绝于中华。虽然,依于传教大师之胎藏曼荼罗血脉谱,则一行阿阇黎之法,传之灵岩寺之顺晓阿阇黎,顺晓阿阇黎传之传教大师;若然,则传教大师胎藏灌顶之行法,及秘印秘明,皆无畏、一行之法也。但山门诸师承用此说与否,未能详焉。

  金刚智三藏与其传法之弟子不空偕来中国,途遇风波,漂流海上者三年余,及开元八年乃达。后遂奉敕建两部曼荼罗,开灌顶之坛,使一行等浴五智之瓶水,更翻译略出经等,尽力于传道,此胎、金两部系统之密教,传来中华之第二次。

  无畏三藏亲受业于龙智菩萨,于两部及一多法界,虽双璧并承,了无余蕴,而以印度宣传一法界之故,来于中国,亦表大日经为宗,依于观行门,多宣传一法界。菩提三藏亦传法于龙智,尽得两部之秘诀,佩一多之印玺,以其于印度多弘扬多法界也,来中国亦表金刚界为宗,而弘多法界。然是二三藏者,恐未学之或生偏见也,则互相礼传其所受,自二师之互授,则后世之疑绝,而两部相资之理益明;后世称此互授之大事,为东密之相承。今考其时,疑在无畏三藏译大日经之前;何以故?大日经疏既尝称引菩提三藏㈠之说矣。

  菩提三藏传之不空,不空之传颇众;青龙寺之惠果,其正嫡也,以上为中华之相承。

  于印度支那,亦未尝无显、密二教之建立。密教之观行法,未尝不传行于法相、三论、天台、华严各宗之间,特无以立教开宗者而已。

  〔注释〕

  ㈠篇中所称菩提三藏,就是金刚智三藏。盖智字梵音为菩提,故或称其译音。

  第三章 日本的密教

  日本密教之传,莫先于役之小角㈠,大安寺之道慈律师,然律师修「虚空藏求闻持法」,小角持孔雀经,但一尊之念诵行轨而已,不可云完全之密教也。东大寺二月堂会式之作法,可云密教之作法矣。然本山秘其事,莫能详也;是故日本有完全密教两部大法之相承,在平安朝以后,此天台宗之传教、慈觉、智证三师,真言宗之弘法大师,小栗栖寺常晓、灵岩寺圆行、禅林寺宗叡、安祥寺惠运五师,所以称密教传灯之入唐八家也。至于今日,台宗觉大师之法,传于山门谷流尚盛;智证之法,传于寺门亦盛也;而传教大师之法派,则有断续之疑问。盖比叡山下坂本之生源寺所相承之山家灌顶,虽云祖于传教大师,然余不能信;花山元庆寺亮雄阿阇黎所著之「山家灌顶式」论之矣。若真言宗五师之相承,常晓等四师之血脉已绝,惟弘法大师之法流,滔滔不竭,远弘润于今时。

  〔注 释〕

  ㈠役之小角云者,流役之小角也。小角、葛城郡茆原人,生于舒明帝六年,三十二岁,入葛城山岩穴,废火食,苦行修炼,三十余年,有大神验。韩国广足从之学,已而嫉其能,诬为妖妄惑众,因窜之于伊豆,越时免还,造摄津箕面寺居之,后不知所终。

  第四章 弘法大师之相承

  弘法大师㈠者,是日本真言密教传灯之高祖,尝于大和久米寺塔中,感得汉译大日经七轴,及桓武帝延历二十三年五月,衔命入唐,学于长安青龙寺惠果阿阇黎(原注:延历二十四年二月以后)。明年六月入胎藏法灌顶坛;七月,入金刚界法灌顶坛;惠果阿阇黎知其为普门之大机,尝有不思议不思议之赞叹,遂授以两部大经,而倾其蕴奥。学既成,审其堪为人天导师。八月,更为建灌顶曼荼罗,授以传法大阿阇黎之职位,遂以大同元年十二月,赍相承之仪轨本经数卷归国㈡,而上奏之朝。

  大师既归国,于高雄山寺开坛灌顶,广度人天,而以东寺㈢为根本道场。于是真言密教遂开宗于日本,夫日本密宗之祖,传教大师本先于弘法而行灌顶修密法;然传法虽承密教,而以天台为本,故后世仰为密教之高祖者,弘法大师空海也。空海于承和二年三月二十一日,年六十二岁,入寂于高野山。

  惠果阿阇黎之弟子很多,而著名者六人:曰河陵之辨弘、曰新罗之慧日、曰剑南之惟上、曰河北之义圆、曰义明供奉,其一则弘法大师也。然辨弘、慧日,惟受胎藏之一界;惟上、义圆,惟传金刚界之一法;义明供奉受两部灌顶,可谓嫡传弟子了,而先于惠果而早逝。故真传惠果阿阇黎之大法者,是弘法大师。又大师之「秘藏记」,皆笔受惠果之口传;事相教相,网罗无遗,故大师之立教开宗,以此书为根本,是学密教者不可不读之书。

  入唐八家之中,传教大师㈣得法于顺晓阿阇黎,乃惠果之法弟。慈觉、智证及常晓,则得法于法润义操、义真法全。法润义操,惠果之弟子。义真法全,又惠果之再传弟子。且皆非两部并传之嫡系。由是观之,台、东两密之真谛,不得谓无深浅,然其无大差异,乃从可知了。

  〔注解〕

  ㈠空海初入唐,谒惠果阿阇黎,惠果谓其徒曰:此三地菩萨也。归朝后,尝会诸宗硕德于宫中,讨论宗义,空海立即身成佛之义,因入三摩地,现其灵验。临终,将野山授弟子真济,东寺传弟子实惠。

  ㈡近日佛书刊行会,将大师赍来之经轨翻印颁布,共三十帖册子,其真笔之本,尚藏仁和寺。真稀代之珍书也。

  ㈢东寺本日本光仁帝所创建,至嵯峨帝时,以赐空海,称秘密传法弥勒山教王护国寺,以为密场,置比丘五十习密教,故云以东寺为根本道场,而后世亦称真言为东密。

  ㈣传教大师名最澄,入唐谒天台山国清寺道邃和尚,受学天台宗。又于越州龙兴寺,谒顺晓阿阇黎,传受真言宗。于唐兴县谒修然禅师,禀承禅宗。归国后,弘天台宗,为日本天台宗开祖。

  第五章 血脉之等次

  第五祖金刚智三藏,于唐开元二十九年八月十五日示寂于东都荐福寺,其后不空三藏奉诏再往天竺,礼龙智为阿阇黎,重承两部大法之秘印。故依于金刚智、不空之次第,至于大师,是为八代。若依于龙智、不空之次第相承,则大师为七代。虽代数不同,而两部相等,然大师之血脉,则金刚界之传授。由于金刚、不空之次第为八代,胎藏界之传授,由于龙智、不空之次第为七代,盖金刚界与胎藏界之世次不同,而大师传受之血脉,亦以有异,然此乃不空三藏为明再到天竺之规模,而使金、胎之世次不等,其实无他异说。

  第六章 立教开宗

  案两部大经及仪轨,虽有显密对辨之说,而在于印度、中华,则但仰为镇护国家之大法,及观练熏修之行轨而已。密宗诸祖,无严于判教之着书也。及弘法大师乃一新其面目矣。弘法大师依金刚顶五秘密经、金刚顶瑜伽经、分别圣位经、大日经、金刚顶经、楞伽经之六经;菩提心论、大智度论、释摩诃衍论之三论,而着辨显密二教论,以横而判显密之二教。是书也,使天台、华严之显教一乘,归于显教之分齐。又本大日经、菩提心论而着十住心论及秘藏宝钥,以竖而判显密之二教。是书也,使显密二教之确然显其优劣之阶差。盖尝推求其故,彼印度之判教,没有以显教为一乘者。虽法华、虽华严,在于密教之本经仪轨,皆属之三乘教。故无畏三藏等之释经,亦无有一乘之区别。彼固未遑计及于天台、华严之开宗于中华,固已尊为一乘也。是故弘法大师即横以判教,则以天台、华严之一乘,摄于浅近之显教。即竖以判教,则以天台为第八,华严为第九,而必不许入于第十之秘密庄严心。故曰:密教至于弘法大师,一新其面目。且印度之密教,尚不脱因缘,而大师则直指为自心内证,故其于大日经之解释,间有异于无畏三藏。于法身三密观,则且于一行阿阇黎有所非难也;读大师此书而不得此意,实不可谓能读大师之书。台密之教相,依于慈觉大师㈠之金刚顶经疏,其判教如大日经疏,以三乘教为显,一乘教为密,于是则法华、华严皆为密教。然于其中又为理密与事理俱密之别,华严、法华者,理密之密教也;大日所说之两部大经,则事理俱密之密教也;以此示其优劣,智证大师亦同之,然智证亦有称法华为显教者。

  五大院安然阿阇黎于所著「教时义」及「菩提心义」等,以法华、华严之一乘教为佛之正说,大日经等则说事秘密之法门,故云事理俱密。法华、华严,非不有事秘密之法门也,而结集者省之。故以结集之经而论,法华、华严诚理密而已,而既为佛之正说,则亦事理俱密矣,故其视于大日,则无甚胜劣。

  至于后世,山门宝池坊证真师著「天台真言二宗异同章」,则谓二宗全同而无优劣,且真言为钝根之人,故多明有相之方便;而法华则说理观,故真言浅而法华深也。是说也,庐山之仁空阇黎破之,于其所著「大日经义释搜诀钞」曰:证真不知密教之有相方便,即为法身如来之三密,而妄贬为浅近,获罪深矣。

  〔注释〕

  ㈠慈觉、智证,皆诠号。大师封号也。慈觉名圆仁,智证名圆珍,二人皆曾入唐受学,而智证为台密之开祖。

  第七章 关于立教开宗之八宗论

  八宗论者,世传为弘法大师之手着,又谓为弟子实慧、真雅等之作;虽不见于史,而记于法三宫真寂亲王之孔雀经音义序,又记于吾祖兴教大师之五轮九字秘释。其为事实,可无疑也。虽然,世有传记㈠,乃不记当时论难之若何精锐,而但侈语怪变,若诸硕德之专以此矜奇者然,是可异也。今略掇其谬词而闢之,如所纪法相之护命僧正,入于唯识观,则宫中波涛大涨;三论之玄叡师,住八不中道观,则大火起;天台之义真阿阇黎,入一心三谛之观,南殿之橘,不时而开花也;华严之普机和尚,投铃于床,化为狮子,大吼而旋也;此皆不能无疑难。夫宫中大波,如何而可显示唯识中道之真理?火焦殿中,八不中道妙理何存?金铃化狮子而吼,亦何以显扬重重无尽四无碍之法界?又草木成佛,初不限于天台,而独以为功绩,不时花开,法华妙理,亦何从显哉!盖尝论之,大师之判教,于显教既有轩轾,故招四大乘家之问难,而遂讨论于御前,理势之所应然。演此儿戏之伎俩,乃必无之事,然其致此之由,则以真寂亲王之序既记其事,好事者遂牵强附会,为小说家言以悦愚俗之耳目,是故其记大师之神异也,当住一字顶轮王三昧现毘卢遮那身之前,先入[]嚂字观,则宫中放火焰;次[][]字观,则殿内生大波;彼固以此而证言大师之德大,而不知其已投之怪诞之窝中也,诚可憾也。又大师现遮那身以服诸宗之硕德时,其所入之三摩地,乃五脏之三摩地,非一门一字顶轮王之三摩地。

  〔注释〕㈠此所斥传记,不称其名,其所附会,则前案所引会诸宗硕德于宫中,讨论宗义之事也。

  第八章 十大弟子

  从高祖弘法大师受两部灌顶之弟子达数百人,而实慧、真雅、果邻、真济、道雄、圆明、真如、泰范、智泉、忠延等十人,尊称为十大弟子。所以称大弟子者,以其传两部灌顶之极秘,承一多法界之王玺;然真济之八弟子,所传皆绝,惟实慧则以真昭宗叡次第相承,而传于南池院源仁,真雅则直传于源仁;两师之相承,萃于源仁之一身,故世称源仁为东密一多并禀之祖。

  第九章 野泽十二派

  详述于「事相」之下,今略。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