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般舟经行的渐修次第

般舟经行的渐修次第

陈汉洲  撰

第一节 前方便

第二节 正行持

第三节 经行仪式的展演
       一、身体的操作
       二、意识的控制

第四节 身心体验的反应
       一、四大的无常性
       二、八触的不定性
       三、念头的变异性

第五节 藉假显真的实义
第一节  前方便

    佛教自东汉时代(AD70年)传入中国1。而《般舟三昧经》于后汉灵帝,光和二年(西元179)2传入,它算是是中国大乘经典中最早的作品,而此经也是有关弥陀信仰最早的文献。在日本学者方面,望月信亨曾说:‘阿弥陀经、大阿弥陀经等净土生因说,皆是根据般舟三昧经之念佛三昧说。3’,可见《般舟三昧经》在净土思想的启迪与发展上,占有相当高的地位与价值。论其所展现的研究课题,有人考证《般舟三昧经》传译的历史与背景、或经中所传达的思想、乃至净土与般若、禅定、禅观结合等的思想4。在过去有很多日本学者都曾经研究过,但是至于如何修持?顿修或渐修呢?身、心的境界又如何?这些问题倒是较少人研究,这是个值得花时间去作田野研究的问题。藉由宗教人类学5的研究方法,使有志于探讨净土思想的人们,能够一一厘清问题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本篇报告则将对般舟三昧渐修的周边问题进行探讨,最后再以华严经上的思想与行者为例,指出般舟三昧的实义。

    般舟三昧,梵语pratyutpanna-samadhi ,汉译名‘诸佛现前三昧、佛立三昧’,指修般舟三昧之行者即可见诸佛现于眼前;又译作‘常行道’,指修此定者,在一特定期间(七日至九十日)内,修行三昧,得见诸佛6。据《般舟赞》载:‘以九十日为一期,常行无休息,除用食之外,均须经行,不得休息,步步声声,念念唯在阿弥陀佛 。’

    也就是依照《般舟三昧经》采取经行的方式,因此笔者在此称般舟经行。
   
    其渐修前行与正行的部分,笔者以密宗宁玛派的禅定休息与天台宗小止观的前行与正行做《般舟三昧经》的推演,试着从不同的宗派的立场,提出一条行者如何实践的路线。藉此,可了解任何法门或多或少都有其相同性,提供一套渐修的路径。

    因为密教宁玛派《大圆满禅定休息》10的行法和天台宗《小止观》的行法,都是标榜这前行与正行的次第。其中以二十五方便11,也是预备工作,即是前行12,它指出行者要遵守什么样的先决条件,本质上,这对行者的修行道,在基础的见地上,是有相当的帮助,都能提升行者作为自利利他的成佛之道。以下笔者则是以天台宗的二十五方便与禅定休息的次第表的方式,做《般舟三昧经》前行的探讨之:

表格   6-1  :从禅定休息的前行法探讨
6-1.jpg
2008-1-14 12:33

6-1.2.jpg
2008-1-14 12:34


    般舟三昧其次在《止观辅行传弘决》:‘二十五方便,初且通明渐顿二种  小善能作大果者。如求佛果赞叹一偈、称一南谟、烧一捻香、奉献一华,如是小行必得作佛25。’也就是说,修正道前要立二十五方便。谓:‘一具五缘。二诃五欲。三弃五盖。四调五事。五行五法。五五二十五。’

表格  6-2  :从小止观的前行法探讨
6-2.jpg
2008-1-14 12:34

6-2.2.jpg
2008-1-14 12:35

6-2.3.jpg
2008-1-14 12:36

6-2.4.jpg
2008-1-14 12:36


    般舟三昧就上表来看,行者除精进行持外,也要观照生活的细节,如正确地了知饮食与睡眠的量,并且作适当的调节。一般佛教将‘食’(ahara)分为四种─1.段、2.触、3.意等思、4.识。‘于食知量’之‘食’是限于‘段食’,如声闻地说:‘云何所食(ahara)?谓四种食。一者、段食。二者、触食。三者、意等思食。四者、识食。今此义中意说段食。此复云何?谓饼糗饭羹等种种品类,和杂为抟段段吞食。故名段食64,于饮食不得贪多、贪味,只为维持生命、治疗饥渴而适当地摄食,《阿含经》中以‘如人乘车,涂以膏油,不为自高,乃至庄严,为载运故。65’

    在调五事中,在田野访查中可以发觉到调食虽然事小,但是它的影响却是很大,当调食调的恰当,能够使行者在经行时,提供良好的精神,反之,调食过与不及也会影响一日的作息。从这点我们在论淫与食的关系,在佛教的经论中,我们可以知道淫对一位行者也具杀伤力:
滋生死障涅槃,唯色欲一端。《楞严》亦云:淫心不除,尘不可出66。

  其次,就食与淫的需求来说,一般人我们常听到民以食为天。换言之,人可以不淫,但是不可以不食。此外笔者,在访视的结果上,也发现对一位精进的行者来说,日中一食对进道有益,而且也不饿。由此可证,日中一食有其功德:
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自然身心澄静。贪欲不生,则可日进其道法也67。

  其次,在睡眠方面的调节是‘初夜后夜觉寤瑜伽’。‘声闻地’说:‘谓彼如是食知量已。(1)于昼日分,经行、宴坐二种威仪,从顺障法净修其心。(2)于初夜分,经行、宴坐二种威仪,从顺障法净修其心。(3)过此分已,出住处外,洗濯其足,右胁而卧,重累其足,住光明想、正念、正知、思惟‘起想’。(4)于夜后分,速疾觉寤,经行、宴坐二种威仪,从顺障法68净修其心。如是名为初夜后夜常勤修习觉寤瑜伽69。’由上可知,在 1.昼间,2.初夜分、4.后夜分时,皆保持或经行、或宴坐,从顺障(avarniya)法净修其心。只在3.中夜分时,右胁而卧,住光明想、正念、正知、思惟‘起想’而养息。换言之,除了中夜分以外,昼夜不息地修禅定。注意自己的生活起居的调适,在从顺障法中净修其心,不会引起、或增长五盖,才能达到弃五盖,因为‘顺障法’(五盖之‘食’),即是贪欲盖、嗔恚盖、昏沈睡眠盖、掉举恶作盖、疑盖。这些都是增助禅定之学问。

    综合以上所论,有关增助般舟经行之前方便之各项目中,以行五法为重要的关键语,因依‘乐欲’故,于前方便之所缘,能不退转、能令心不散,进而更精进;由‘正念、巧慧’故,心若散若退时,能觉随摄。进而能一心行持而入正行。



注释:

1.佛教东传时间,历史上存在着各种不同说法,汤用彤收录了十种不同的说法。参见,汤用彤所,《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台北:台湾商务出版,1987),页1-10。
  
2.望月信亨着,释印海译,《净土教起源及其开展教》,美国:法印出版,1994 ,页101。
  
3.望月信亨着,释印海译,《净土教概论》,新竹:无量寿出版社,1987 ,页150。
  
4.蔡贵亮《般舟三昧经思想的探讨》硕士论文,2000,页70-101。
  
5.Brian Morris 着 张慧端译,《宗教人类学导读》,台北:国立编译馆,1996 。金泽,《宗教人类学导论》,北京:宗教文化,2001 。Michael C. Howard 着,李茂兴、蓝美华译,《文化人类学》(Contemporary Cultural Anthropology, Harper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1993),台北:弘智文化,1997 。用人类学的角度,探讨宗教的起源、种类,观察宗教的本质及其在不同社会的发展型态。以了解巫术、宗教、科学与迷信间不同的观念,并分析比较各宗教神话与仪式的内涵及其象征的意义。
  
6.正值一日七日功成就(愿往生) ,四十八愿要相携(无量乐) 。普劝道场同行者(愿往生) ,努力回心归去来(无量乐)… 。见《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卷中.下》(卷2),《大正》85,页1246中。
  
7.《佛祖历代通载》(卷16),《大正》49,页0639下。
  
8.《景德传灯录》(卷13),《大正》51,页0306中。
  
9.《禅源诸诠集都序》 (卷1),《大正》48,页0399下。
  
10.释慧门著,《大圆满禅定休息--前行分(一)》与《大圆满禅定休息--正行分(二)》,台北:慧炬出版,1990。
  
11.《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一曰童蒙止观亦名小止观) (卷1),《大正》46,页0462中。
  
12.熊琬教授,《天台止观的修行法门-表解》,(台北,莲因寺斋戒学会,1995),页1-10 。
  
13.释慧门着,《大圆满禅定休息-前行分(一)》与《大圆满禅定休息-正行分(二)》,台北:慧炬出版,1990,页123-230。
  
14.见笔者参访花莲道场的田野笔记。
  
15.释慧门着,《大圆满禅定休息-前行分(一)》,(台北:慧炬出版,1990),页 287 。
  
16.又作八法、八世风。谓此八法,为世间所爱所憎,能煽动人心,故以风为喻,称为八风。苟心所有主,安住正法,不为爱憎所惑乱,则不为八风所能动。八风,即:(一)利,利乃利益,谓凡有益于我,皆称为利。(二)衰,衰即衰灭,谓凡有减损于我,皆称为衰。(三)毁,毁即毁谤,谓因恶其人,构合异语,而讪谤之。(四)誉,誉即赞誉,谓因喜其人,虽不对面,亦必以善言赞誉。(五)称,称即称道,谓因推重其人,凡于众中必称道其善。(六)讥,讥即讥诽,谓因恶其人,本无其事,妄为实有,对众明说。(七)苦,苦即逼迫之意。谓或遇恶缘恶境,身心受其逼迫。( 八)乐,乐即欢悦之意。谓或遇好缘好境,身心皆得欢悦。参见《佛光大辞典(一)》,(台北:佛光文化,2000),页292-293。
  
17.释慧门著,《大圆满禅定休息-前行分(一)》,(台北:慧炬出版,1990),页 243-434。
  
18.《般舟三昧经》(卷1),《大正》13,页0906上。
  
19.《般舟三昧经》(卷1),《大正》13,页0900上。
  
20.《般舟三昧经》(卷2),《大正》13,页0912下。
20.释慧门著,《大圆满禅定休息-前行分(一)》,(台北:慧炬出版,1990),页 243-434。
20.《般舟三昧经》(卷1),《大正》13,页0906上。
20.《般舟三昧经》(卷1),《大正》13,页0900上。
20.《般舟三昧经》(卷2),《大正》13,页0912下。

21.《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卷4),《大正》13,页0886中。
  
22.《般舟三昧经》(卷1),《大正》13,页0905上。
  
23. 释慧门著,《大圆满禅定休息-正行分(二)》,(台北:慧炬出版,1990),页103。

24.《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卷1),《大正》47,页0449上。

25.《止观辅行传弘决》(卷14),《大正》46,页0252上。
  
26.智者大师在《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又名《小止观》或《童蒙止观》)中说二十五方便。止观二法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见经号 No. 2172  ,属于止观部,计有《摩诃止观》十卷、《摩诃止观》一十四卷、《摩诃止观略本》六卷、《止观辅行搜要记》一十一卷、《止观科文》二卷、《止观义例》一卷(再勘本)、《止观科文》一卷、《止观统例》一卷。或见《大正》55,页1135下。《小止观》二卷(智者说)。或见《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41),《大正》36,页0312下。
  
27.见《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 (卷1),《大正》47,页0028下。
  
28.《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卷1),《大正》13,页0874下。
  
29.《乐邦文类》(卷5),《大正》47,页0225中。

30.《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卷1),《大正》47,页0450上。

31.《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卷1),《大正》47,页0455中。

32.《续高僧传》(卷12),《大正》50,页0515下。
  
33.《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卷3),《大正》13,页0883中。
  
34.《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卷1),《大正》13,页0875上。
  
35.《般舟三昧经》(卷1),《大正》13,页0905上。
  
36.《般舟三昧经》(卷1),《大正》13,,页0904上。
  
37.《般舟三昧经》(卷 1),《大正》13,页0904中。
  
38.见《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卷1),《大正》,页0481上。引用〈般舟三昧赞(依般舟三昧经)〉,慈愍和尚。
  
39.《念佛三昧宝王论》(卷1),《大正》47,页0134下。
  
40.《般舟三昧经》(卷2),《大正》13,页0910上。
  
41.《般舟三昧经》(卷2),《大正》13,页0912中。
  
42.《般舟三昧经》(卷1),《大正》13,页0898下。
  
43.《般舟三昧经》(卷1),《大正》13,页0901上。
  
44.《般舟三昧经》(卷1),《大正》13,页0906中。
  
45.《般舟三昧经》(卷2),《大正》13,页0910中。
  
46.《般舟三昧经》(卷2),《大正》13,页0912上。
  
47.《般舟三昧经》(卷3),《大正》13,页0915中。
  
48.佛诸菩萨诃睡眠弟子。偈曰:‘汝起勿抱臭尸卧,种种不净假名人。如得重病箭入体,诸苦痛集安可眠。如人被缚将去杀,灾害垂至安可眠。结贼不灭害未除,如共毒蛇同室居。亦如临阵两刃间,尔时云何安可眠。眠为大闇无所见,日日欺诳夺人明。以眠覆心无所见,如是大失安可眠。’见《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卷1) ,《大正》46,页0464中。
  
49.见笔者参访花莲分支道场新店顺孝寺住持悟林师(已闭两次关)之田野笔记。
  
50.《大宝积经》(卷116) ,《大正》11,页0655下。
  
51.《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卷2),《大正》47,页0437 中。此外,志乐的说法,则谢谢陈英善老师指导。
  
52.《般舟三昧经》(卷2),《大正》13,页0913中。  
  
53.《般舟三昧经》(卷2),《大正》13,页0909下。
  
54.《般舟三昧经》(卷1),《大正》13,页0898中。

55.《般舟三昧经》(卷1),《大正》13,页0900上。

56.《般舟三昧经》(卷3),《大正》13,页0916上。
  
57.《般舟三昧经》(卷2),《大正》13,页0912下。
  
58.《般舟三昧经》(卷1),《大正》13,页0905上。
  
59.《般舟三昧经》(卷1),《大正》13,页0899上。
  
60.《般舟三昧经》(卷1),《大正》13,页0903下。
  
61.《般舟三昧经》(卷1),《大正》13,页0899中。
  
62.《般舟三昧经》(卷1),《大正》13,页0899中。
  
63.《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卷4),《大正》13,页0888中。
  
64.《瑜伽师地论》(卷23),《大正》30,页0409中。
  
65.《杂阿含经》(卷11) ,《大正》02,页0073中。
  
66.《注四十二章经》(卷1) ,《大正》39,页0520下。
  
67.《注四十二章经》(卷1) ,《大正》39,页0518上。

68 所谓顺障(avarniya)法是指,能够引起、增长 1.贪欲(kamacchanda)盖、2.嗔恚(vyapada)盖、3.昏沈睡眠(styanamiddha)盖、4.掉举恶作(auddhatya-kaukrtya)盖,及以5.疑(vicikitsa)盖等五盖之法。其具体的内容是:云何顺障法?谓 1.净妙相(wubhata)、2.嗔恚相(pratighanimitta)、3.黑闇相(andhakara)、4.亲属国土不死寻思(vitarka)、追忆昔时笑戏喜乐承事随念(anusmrti),及以5.三世非理法思(cinta),见《瑜伽师地论》(卷24) 《大正》30,页412下。;释惠敏,〈‘声闻地’之‘资粮论’的三重结构〉,《中华佛学学报》,3,(1990.04),页69《瑜伽师地论》(卷21),《大正》30,页0397 中。
不动金刚广大智,金刚界中大善巧,金刚身语意坛城,于尔密界恭敬礼!
大日如来至清净,寂静金刚大欢喜,自性光明胜中胜,毘卢导师我敬礼!
宝生法王极甚深,如天中天无垢染,最胜金刚无自性,胜金刚身我敬礼!
弥陀无量寿金刚,胜中胜天无分别,离欲获证到彼岸,胜金刚语我敬礼!
不空金刚圆满佛,一切行思皆成就,清净自性胜中生,金刚勇士我敬礼!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