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亲近观音 体验自在》节录 [打印本页]

作者: 雄天护法    时间: 2008-12-4 12:03     标题: 《亲近观音 体验自在》节录


常在娑婆补陀山 成就大悲解脱门 
常在娑婆补陀山 昼夜六变观世间 本愿因缘利一切

这是释迦牟尼佛在《观世音菩萨往生净土本缘经[1] 》中所说的偈言。经中说到:

从此西方,过二十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其国有佛,号阿弥陀。三乘圣众充满,其中有一生补处大士,名观世音自在,久植善根,成就大悲行愿,今来此土,显示往生净土本末因缘。

不可说阿僧祇劫前,南天竺摩涅婆吒国中,有一梵士(即梵志,净行者),名长那,其妻为摩那斯罗,相继生有二子,占相士以其将早离父母之故,而取名为早离、速离。早离七岁、速离五岁时,母摩那斯罗身患重病,弥留之际,语二子言:“生死败坏,不可免脱。占相所言,有实唯然。所恨汝等未及盛年,舍而别离。”“世间法尔,生者必灭。譬如驶流,必不久住。”“明操至道,无过发菩提心。菩提心者大悲是。若至老大时,欲报四恩,宜须发心。”为养育稚子,父遂再娶。

时举世饥苦,财谷渐尽,库藏空无,生活无凭。长那即对妻子言:“我闻从是北往七日,有山名檀罗山,有甘果名镇头。将行彼山取妙果,养汝及二子。汝我还来间,将可养育。”妻受其语,养育二子,如生母。

长那去后二七日,更不还来。时妻生异念,作是思惟:“长那若住彼山不来者,我如何养育二子?若采果虽来,彼爱念二子,我有何等分?”

继母遂告二子:“我汝等养无力,汝父既未还。从此南方,近有岛,海岸孤绝,岸有甘果,滨有美草。我与汝等,共往绝岛。”

二子俱乘船渡海,到绝岛岸,二子即下,东西驰走游戏,不知余事。继母密乘本船,还古乡。二子还到本滨,见之无船,及母不知去所,海侧走疲,举声呼母,更无答者。二子昼夜悲哭。

兄早离作如是言:“悲母告别离,一去更不来。慈父往檀那罗山,更不还来。后母者置绝岛,密还去。如何存身命耶?”时忆念生母遗言,遂发愿道:“我须发无上道心,成就菩萨大悲,行解脱门。先度他人,然后成佛。若为无父母者,现父母像。若为无师长者,现师长身。若为贫贱者,现富贵身。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四众八部,一切随类,无不现之。愿我常在此岛,于十方国,能施安乐,变作山河大地,草木五谷甘果等,令受用者,早出生死。愿我随母生处,不离父生处。”如是发一百愿,寿终。

父长那从檀那罗山,采镇头果,还来本宅,问子在所,呜呼自责,即求觅小船,到绝岛滨。四方奔求,唯是白骨一处聚集,衣服散在海滨。长那怀衣骨,啼哭发五百愿,不食命终。

观世音菩萨讲了上述因缘后说:“尔时梵士长那者,今释迦牟尼如来是也。母摩那斯罗者,西方阿弥陀如来是也。兄早离者,我身是也。弟速离者,大势至菩萨是也。”“昔檀那罗山者,今灵山是也。昔绝岛者,今补陀落山是也。劫坏之时,器界虽坏,劫成时,先相还现。彼山北面有堀,若金刚有大石,号宝业。我常在彼石上,说大悲行解脱门,成就众生,昔为早离时发愿处。山顶,有七宝殿堂庄严奇妙,我常在宝宫殿,示教利喜,昔呼父母处也。我依彼思往生净土得不退位。思昔舍身,故常在彼山。”

随后观世音菩萨也说了一偈:

二尊如日出  能破生死闇
显示往因缘  经劫不败亡  
我念无量劫  在于绝岛侧  
发心时因缘  常在补陀落  
昔在生死时  二尊为父母  
今在净秽土  互助化世间

既然观音菩萨常在补陀落山,难怪孙悟空曾三番五次到此求救于观音菩萨。而孙悟空的师父,三藏法师唐玄奘,也曾到过此处。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2] 》一书中称,南印度境有秣罗矩咤国(亦谓枳秣罗国),国南滨海有秣剌耶山,秣剌耶山東有布呾洛迦山。山径危险,岩谷敧倾。山顶有池,其水澄镜,流出大河,周流绕山二十匝入南海。池侧有石天宫。观自在菩萨往来游舍。其有愿见菩萨者,不顾身命,厉水登山,忘其艰险,能达之者盖亦寡矣。而山下居人祈心请见,或作自在天形,或为涂灰外道,慰喻其人果遂其愿。

布呾洛迦山,即补陀落迦山,又作补陀洛山、宝陀罗山、逋多罗山。补陀洛,意译为白华、小白华、小花树、小树蔓庄严,其华甚香,表观音大士以慈悲谦下行华,开敷教化行香,令闻名者发菩提心。也有将其译为海岛、光明。普陀山的普陀,布达拉宫的布达拉,都是补陀洛的变音。

唐新译《华严经》卷六十八有颂曰:

海上有山多圣贤   众宝所成极清净  
华果树林皆遍满   泉流池沼悉具足  
勇猛丈夫观自在   为利众生住此山  
汝应往问诸功德   彼当示汝大方便

--------------------------------------------------------------------------------

[1]《观世音菩萨往生净土本缘经》失译,附西晋录,收在《卍续藏》,No.12。
[2]《大唐西域记》十二卷,收在《金藏》圣贤传集中国撰述,千字文编次疑、星,No.1069
作者: 雄天护法    时间: 2008-12-4 12:05

童子拜观音

说到大悲法门,自然要说到善财童子参访观音的故事。

据《华严经·入法界品》的记载,已证得根本智的善财童子,还未证得差别智,因此欲学菩萨行、修菩萨道。依着文殊菩萨的指示,善财童子南游一百一十城,参见五十三位善知识。观音菩萨是他参访的第二十七位。上节最末的偈颂,就是鞞瑟胝罗居士向善财推荐观音菩萨后所说。

善财童子来到补怛洛迦山,但见其西面岩谷之中,泉流萦映,树林蓊郁,香草柔软,右旋布地。观自在菩萨,于金刚宝石上,结跏趺坐,无量菩萨皆坐宝石,恭敬围遶,而为宣说大慈悲法,令其摄受一切众生。善财见到这些,欢喜踊跃。

善财童子拜过观自在菩萨之后,合掌而住,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我闻圣者,善能教诲,愿为我说。”

首先,观自在菩萨对善财童子的发心表示赞叹:“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前面已经讲过,发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随后,观自在菩萨就向善财童子传授了大悲行门:“善男子,我已成就菩萨大悲行解脱门。善男子,我以此菩萨大悲行门,平等教化一切众生,相续不断。善男子,我住此大悲行门,常在一切诸如来所,普现一切诸众生前,或以布施摄取众生;或以爱语,或以利行,或以同事摄取众生;或现色身,摄取众生;或现种种不思议色净光明网,摄取众生;或以音声,或以威仪,或为说法,或现神变,令其心悟,而得成熟;或为化现同类之形,与其共居,而成熟之。”

观音菩萨所说的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摄取众生,称为四摄法。

布施摄,又作布施摄事、布施随摄方便、惠施、随摄方便。菩萨以财、法二种布施摄众生,若众生乐财,即以财施摄之;若众生乐法,即以法施摄之,加上救人厄难、消除恐惧的无畏施,即成三施。菩萨通过布施,令众生生起亲爱之心,从而听从菩萨劝导,依附受道,以至开悟。后面,观音菩萨特别强调了拔济众生种种怖畏、免除众生各种恐惧感的无畏施。

爱语摄,又作能摄方便爱语摄事、爱语摄方便、爱言、爱语。一切众生乐闻善言,菩萨随顺众生根性,善言慰喻,令众生生起亲爱之心而依附受道。

利行摄,又作利行摄事、利益摄、令入方便、度方便、利人、利益。菩萨起身口意善行,利益一切众生,众生由此生起亲爱之心,而依附受道。

同事摄,又作同事摄事、同事随顺方便、随转方便、随顺方便、同利、同行、等利、等与。菩萨以法眼明见众生根性,随其所乐,即分形示现,同其所作,使其各沾利益,共苦乐、分祸福,众生由此生起亲爱之心,而依附受道。观音菩萨随类示现,三十二应与三十三身等,就是同事摄。

观音菩萨继续对善财说:“善男子,我修行此大悲行门,愿常救护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离险道怖,离热恼怖,离迷惑怖,离系缚怖,离杀害怖,离贫穷怖,离不活怖,离恶名怖,离于死怖,离大众怖,离恶趣怖,离黑闇怖,离迁移怖,离爱别怖,离怨会怖,离逼迫身怖,离逼迫心怖,离忧悲怖。复作是愿,愿诸众生若念于我,若称我名,若见我身,皆得免离一切怖畏。善男子,我以此方便,令诸众生,离怖畏已。复教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永不退转。”

观音菩萨悲愿深重,发愿解除众生各种恐惧,先举出十八种怖畏,随即扩展到一切怖畏,并引导众生发菩提心,直至永不退转。清代弘赞有注:“此十八怖,统摄六度四摄三十二应、七难八苦,摄救众生之略文也[1] 。” 由于观音菩萨的这种愿力,我们只要想着观音,称念观音的名号,乃至亲见观音,就能远离一切怖畏,正念现前,就能在大悲的感召下,住于正念,发起菩提心。

我们跟随观音菩萨学习大悲法门,应当从平实处入手,从人类本能的同情心、爱心入手,从身边的小事入手,通过行动,比如按着观音教给我们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等四种方法,传达我们的爱心。然后,让范围逐渐扩大,让我们的心也扩大起来。这种方法,可以灭除我们心中的嗔恚之火。如果我们连最基本的同情心和爱心都没有,何谈发起无伪的菩提心!

--------------------------------------------------------------------------------

[1]见弘赞《观音慈林集》卷一。全书三卷,收于《卍续藏》,No. 1644。
作者: 雄天护法    时间: 2008-12-4 12:08

随类示现

我们再回到《首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说:“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

“应”,指应众生根机而示现之身。观音菩萨为济度众生,各随其类而现身,各应其机以说法。

此三十二应,是观音菩萨证得与佛同体后所起的慈力妙用。

(一)佛身应,若见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时,观音菩萨则于彼前,现佛身,为说頓入佛乘之法,令其解脱。胜解是深刻的理解,达到坚定不拔的阶段。胜解不是真实的体验,不过也不是一般平常的了解。进修无漏,胜解现圆时,指因位修行已满,将入解脱道,所起殊胜之解,将现圆满而未满之时。

(二)独觉应,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则于彼前,现独觉身,而为说无生之法,令其解脱见思烦恼,而证无学之位。有学,见前面的注解。此处的“寂静”是指修行过程中的一种定境,还不是解脱意义上的寂静涅槃状态。

(三)缘觉应,已断十二因缘者,缘断胜性,胜妙现圆,即于彼前,现缘觉身,而为说緣生無性之法,令其解脫分段生死,而證緣覺之果。独觉、缘觉,总是一类。生于无佛之世,名为独觉。若生于有佛之世,名为缘觉。

(四)声闻应,得四谛空者,修道入灭,胜性现圆,则于彼前应现声闻身,而为说灭谛无生之法,令其解脱世间诸漏,超出三界,而入方便有餘土涅槃。闻佛声教,故曰声闻。

以上为应求圣乘。声闻、缘觉、菩萨、佛的四界称四圣。因观音平常就以菩萨身示现,因此不重现在三十二应之中。注意,前面四应都以宗教上的究竟解脱为目标。

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都是凡夫位,叫做六凡。既然我们是凡夫,所以从第五梵王应开始,观音菩萨就避而不谈解脱之事,而极力成全、满足众生成就各种事业的愿望,让人感到实事求是,可近可亲,一点也不脱离实际,全无高高在上、高不可攀之感,很容易为我们凡夫俗子接受。

(五)梵王应,若诸众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尘,欲身清净,则应现梵王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梵王,色界初禅天主。

(六)帝释应,若诸众生欲为天王,统领诸天,则现帝释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帝释,忉利天主,俗称为玉皇大帝。忉利天,意译三十三天,为欲界六天中的第二重天。帝释有三十二个天臣,分居忉利天的四方,加上中央帝释居住的宫殿,共成了三十三个天宫。孙悟空大闹天宫,大概就在这个地方。

(七)自在天应,若诸众生欲身自在游行十方,即于彼前,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自在天为欲界第五天。

(八)大自在天应,若诸众生欲身自在飞行虚空,则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大自在天为欲界第六天主。

(九)天大将军应,若诸众生爱统鬼神、救护国土,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天大将军,即帝释天主之大将军,如韦驮、散脂等。韦驮为南方天王八将之一,是僧团、寺院及斋供的护法神。散脂大将为二十八部诸鬼神之首,能灭诸恶,护持正法。

(十)四天王应,若诸众生爱统世界、保护众生,即于彼前现四天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四天王为帝释的外将,有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此四天王应为集合身,而非一身。汉地佛寺的天王殿都供此四天王。此四天王都曾与孙悟空过过招。其中北方多闻天王,梵名毗沙门,传说佛曾令其掌擎古佛舍利塔,故俗称托塔天王。

(十一)四天王太子应,若诸众生爱生天宫,驱使鬼神,则于彼前现四天王国太子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此四天王太子应,也为集合身,而非一身。护世四王各有91子,加起来共364位,刚好一年之数。脚踏风火轮的哪吒即毗沙门天王之子。

从五至十一,为应求诸天。

应求人趣

(十二)人王应,若诸众生,乐为人王,菩萨即于彼前,现人王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人王,人间的帝王。

(十三)长者应,若诸众生爱主族姓,世间推让,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长者,年高德昭,受同族尊崇、世间尊重,在古印度及西域诸国,地位高于宰官。

(十四)居士应,若诸众生爱谈名言,清净自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近代泛称一般在家佛教徒为居士。但这里“爱谈名言,清净自居”的“居士”则指一般的居家有道之士,包括中国传统意义上的隐士。圆瑛法师举例说:“居士,乃以道自居之士,即在俗修行者。有有德有位者,如苏东坡之类;有有德无位者,如王通、邵雍之流,隐沦不仕者。”

(十五)宰官应,若诸众生爱治国土、剖断邦邑,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大到辅国卿相,小到地方父母官,都属于宰官。宰者治也,官者公也。菩萨现身为说修齐治平,护国爱民之法,令其成就。当官须为民做主,当今官场大员们,若真求观音保佑,一定要牢记此条。若贪赃枉法,反而祈求菩萨保佑,则是痴心妄想。菩萨志在利生,岂能助逆!

(十六)婆罗门应,若诸众生爱诸数术,摄卫自居,则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数术,指咒禁算艺之学。摄卫,收摄其心、卫护身口之法。婆罗门,意为净行,自称是梵天苗裔,或在家,或出家,世世相承,以道学为业。

(十七)比丘应,若有男子好学出家,持诸戒律,即于彼前,现比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十八)比丘尼应,若有女人好学出家,持诸禁戒,即于彼前,现比丘尼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十九)优婆塞应,若有男子乐持五戒,即现优婆塞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二十)优婆夷应,若有女人,五戒自居,即现优婆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二十一)女主应,若有女人,内政立身以修家国,即现女主身,及国夫人、命妇、大家而为说法,令其成就。此女主应,也为集合身,而非一身。女主,即女王或王后;国夫人,小邦的王妃;命妇,受过国家封号的妇人,如几品诰命夫人;大家,才德兼备、能为女主之师的女人。

(二十二)童男应,若有众生不坏男根,即现童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永葆童真之体。

(二十三)童女应,若有处女爱乐处身,不求侵暴,即现童女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永葆处女之身。

从十二至二十三,为应求人趣。

得生人道

以上诸身,都是观音菩萨为满足众生的希求之心,而随类应现。下面则是菩萨为满足天龙八类部等众脱离该趣、度脱其伦的愿望,而应化示现,令其得生人道、成就人伦,乃至成就圣伦。

(二十四)天应,若有诸天,乐出天伦,则应现天身,而为说无常、苦、空、无我之法,令其成就。天者,梵天、帝释、四天王等天神。

此天应,虽包含前面示现过的诸天神,但所求的目标有根本的区别:前者欲得此身,此处则欲离此身。很多人都羡慕诸天的福报,为何又有天人反求转入人道?这是因为,天道虽乐,乐有终尽。五衰相现,毕竟无常。又,天人沉著享乐,不肯修行。而整心虑,趣菩提,惟人道能为。诸佛皆从人中得道。三乘圣人,亦皆人身修证。故诸天乐出天伦,得生人道。既得人身,才可能成就四圣,超出有漏之身。

天,加上下面的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紧那罗、摩呼罗伽,再加上在三十二应中没有出现的迦楼罗(疑为古代辗转抄写中脱漏),合称为天龙八部,为护持佛法的八种守护神。

(二十五)龙应,若有诸龙,乐出龙伦,即应现龙身,而为说布施持戒、正直柔和、仁慈謙讓等法,令其成就。龙属鬼神类,也有将其归为畜生道[1] 。群龙之首,称为龙王或龙神。龙王之住处称为龙宫。孙悟空常拿四海龙王开涮,如意金箍棒就取自东海龙宫。

(二十六)药叉应,若有药叉乐度本伦,即现药叉身,而为说持戒、脩福、柔和、善順之法,令其成就。药叉,又作夜叉,飞行空中的鬼神,由毗沙门天王统管,有恼害人及守护正法的夜叉两种。

(二十七)乾闼婆应,若有乾闼婆乐脱其伦,即现乾闼婆身,而为说离于放逸及五戒、中品十善之法,令其成就。乾闼婆,帝释天的乐神。

(二十八)阿修罗应,若阿修罗乐脱其伦,即现阿修罗身,而为说慈忍谦恭、虚心受教及中品十善之法,令其成就。阿修罗,六道之一,多由嗔、慢、疑三个原因而投生。男丑女美,好斗成性,经常与帝释开战。因其有天之福而无天之德,似天而非天,因此又译为非天。

(二十九)紧那罗应,若紧那罗,乐脱其伦,即现紧那罗身,而为说歌咏乱心、欲乐无常及中品十善之法,令其成就。紧那罗,又作“人非人”,疑神,歌神、乐神。头上有角,似人而非人。丁福保称:帝释有二种乐神,前面的乾闼婆为奏俗乐者,此紧那罗则为奏法乐者。在少林寺,被认为是观音菩萨化身的紧那罗王却被尊为“武圣”。然少林寺的紧那罗王很可能是明代的少林寺僧人对“那罗延执金刚神”的误称,后人则将错就错而流传至今[2] 。

(三十)摩呼罗伽应,若摩呼罗伽,乐脱其伦,即现摩呼罗伽身,而为说修慧修慈、忍辱柔和,及中品十善之法,令其成就。摩呼罗伽,又作摩侯罗伽,即大蟒蛇,人身而蛇首。

从二十四至三十,为应离八部,得生人道。

(三十一)人应,若诸众生,乐人修人,即现人身,而为说五戒、中品十善之法,令其成就。乐人修人,即爱乐人身,修人之行,来生不失人身,生生世世为人。人应,这里指除十二至二十三提到的以外其他人民。

此为应人修人。

(三十二)非人应,若诸非人有形、无形,有想、无想,乐度其伦,则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非人,泛指鬼神,包括前面提到的八部众。这里似特指八部众以外的鬼神。

此为应离非人,得生人道。

--------------------------------------------------------------------------------

[1]《正法念处经》卷十八〈畜生品〉载,龙王摄属于畜生趣,乃愚痴、嗔恚之人所受的果报。
[2]参见阿德《紧那罗王考》一文。
作者: 雄天护法    时间: 2008-12-4 12:11

大悲代受苦

三十二应及三十三身都没有明确注明现地狱身。无刹不现身的大悲观音,怎么会舍弃地狱众生!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1] 》记载,观音菩萨曾发下如下誓愿:

我若向刀山   刀山自摧折
我若向火汤   火汤自消灭
我若向地狱   地狱自枯竭

按《大乘庄严宝王经》[2] 中的记载,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应除盖障菩萨所问,曾详细述说观音菩萨入阿鼻地狱,救渡受苦众生的事迹。“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入大阿鼻地狱之时,其身不能有所障碍。时阿鼻地狱一切苦具,无能逼切菩萨之身。其大地狱猛火悉灭,成清凉地。是时狱中阎魔狱卒,心生惊疑怪未曾有,何故此中忽然变成如是非常之相?是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入其狱中,破彼镬汤,猛火悉灭。其大火坑变成宝池,池中莲华大如车轮。”

有古德解释说:菩萨现地狱身说法,理应必有,因地狱身形丑陋,人见惊惧,故菩萨教化地狱众生多不现其形。

智者大师也认为:应有地狱界身。智者大师在《观音义疏[3]》中解说道:“《释论》云:菩萨化地狱,多作佛身,狱卒见不敢遮[4] 。以此而推,应有地狱界身说法也。”

总之,不论以地狱身还是佛身、菩萨身,观音菩萨并没有舍弃地狱众生。

而且,大慈大悲的观音还甘愿为众生代受地狱之苦。《请观音经[5] 》中就曾称赞观音:

大悲大名称,吉祥安乐人,
恒说吉祥句,救济极苦者,
众生若闻名,离苦得解脱。
亦游戏地狱,大悲代受苦。
或处畜生中,化作畜生形,
教以大智慧,令发无上心。
或处阿修罗,软言调伏心,
令除憍慢习,疾至无为岸。
现身作饿鬼,手出香色乳,
饥渴逼切者,施令得饱满。
大慈大悲心,游戏于五道,
恒以善集慧,普教一切众,
无上胜方便,令离生死苦,
常得安乐处,到大涅槃岸。

与上述偈颂内容相近,前面提到的《大乘庄严宝王经》,也记载了观音菩萨在其他五道中的救生功德:入饿鬼城,化现饮食,悉令饱慲。于摩伽国,救疗二十年旱灾。升天宫,化度妙严耳天子。于金刚窟中,为无数阿苏啰(即阿修罗)说法。于铁城,救度大力阿苏啰王。于黑暗城,救度无数夜叉。于师子国,化度诸罗刹女。于罗刹城,现马王身,救度五百商人[6]。于波罗奈城,现蜂王身,入秽恶处,救度无数虫蛆。

--------------------------------------------------------------------------------

[1]《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一卷,唐伽梵达磨译,《金藏》帙号洁,No.291。
[2]见《大乘庄严宝王经》。全经四卷,天息灾译,《金藏》帙号杜,No.1091。
[3]《观音义疏》二卷,天台智者大师说,灌顶记,《金藏》帙号亩,No.1555。
[4]《释论》即《大智度论》,该论卷三十九曾说:“若以佛身入地狱者,则阎罗王诸鬼神不遮碍。”
[5]《请观音经》一卷,东晋竺难提译,收在《金藏》大乘经-五大部外重、单译经,帙号知,No.350。
[6]于罗刹城救度五百商人的故事,对应下一章“八难无畏”的第四罗刹难无畏。
作者: 雄天护法    时间: 2008-12-4 12:12

施无畏者

有幅对子说得好:

上同诸佛  现三十二应身
下合众生  施十四种无畏

前面说到观音菩萨身成三十二应,《首楞严经》中观世音菩萨接着汇报说:“世尊!我复以此,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与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悲仰故。令诸众生,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

畏,怖畏,恐惧害怕。

无畏,又作无所畏,无所怖畏之意。观音证得同体大悲,观音妙力即是众生妙力,众生悲仰即是观音悲仰。在大悲的力用下,令一切受苦受难的众生,获得无畏的解脱。

恐惧感,是人的七情之一。如前面观音提到的险道怖、热恼怖、迷惑怖、系缚怖、杀害怖、贫穷怖、不活怖、恶名怖、于死怖、大众怖、恶趣怖、黑暗怖、迁移怖、爱别怖、怨会怖、逼迫身怖、逼迫心怖、忧悲怖等等,常随终生,挥之不去。

对修行者来说,如果定力不够,面对功修过程的一些化境,也会产生极大的恐惧,以至会出现入魔出偏的不良结果。

恐惧感对人身心的损害是非常大的,有的甚至超过事件本身对身体的直接影响。如对辐射的恐惧、对癌症的恐惧等等。

观音的大悲,突出表现在他能无条件的给与众生战胜恐惧的勇气和力量。

《普门品》中说到:“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

后面还要谈到,《首楞严经》描述的观音菩萨获得的四不思议无作的妙德。其中第二说:“由我闻思,脱出六尘,如声度垣,不能为碍,故我妙能现一一形,诵一一咒,其形其咒,能以无畏施诸众生,是故十方微尘国土,皆名我为施无畏者。”

施无畏,施与无畏之意,拔济众生种种怖畏、免除众生的恐惧感。又作无畏舍、无畏施,是三种布施之一。

菩萨所施的无畏,是指我们在面对各种外在和内在的险境、困难、挑战,能勇敢面对,最终从苦难中获得解脱。因此,不能从字面上把无畏理解成傻大胆。若从字面上讲,菩萨也有怕的。佛经中常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的怕,是怕自己发错心、做错事。菩萨深信因果,为证得佛果,免遭恶果,在因地修行上小心翼翼,唯恐因地不真,果遭迂曲。

众生的怕,是恶果出来之后的怕,众生不能做到提前有效的预防,因此常在不知不觉中种下恶因。结果,恶报现前,才知道害怕。

对修行者来说,知道怕,才能精进修法。最可怕的是,有的人,心性险狠,贪赃枉法,不知戒律,于杀盗淫妄种种恶事,无不为之;对于因果之事根本不信,什么下地狱、堕恶道,根本不信不怕,是以流转生死。这是无知者的无畏,是愚痴者的无畏,与菩萨所施的无畏根本不相干。对这种人,只有让他真正怕点什么,才有法可治。

作者: 雄天护法    时间: 2008-12-4 12:13

观音的名号

观世音菩萨为何名观世音?在《普门品》中,无尽意菩萨也这样问过释迦牟尼佛:“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实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以是因缘,名观世音。”这是从释迦牟尼之口说出的观世音菩萨果上得名的因缘。

《首楞严经》中,观世音菩萨则自述了得名的因缘:“世尊!彼佛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遍十方界。”彼佛如来,即古观世音如来。这既是约人得名,也是约法得名。人,观音与师父同名。法,由观照耳根听闻之性,证得耳根圆通,十方圆照,无不了知,十方众生都称念观音名号,故观音名,遍十方界。

如果再往前追溯,根据《悲华经》中的记述,阿弥陀佛为转轮王时,观世音菩萨为王太子,名不眴,曾发大心:“愿我行菩萨道时,若有众生受诸苦恼、恐怖等事,退失正法,堕大闇处,忧愁孤穷无有救护,无依无舍,若能念我,称我名字,若其为我天耳所闻,天眼所见,是众生等若不得免斯苦恼者,我终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由此悲愿,而蒙宝藏佛授记:“善男子,汝观天人及三恶道一切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苦恼故,欲断众生诸烦恼故,欲令众生住安乐故,善男子,今当字汝为观世音。”[1] 这是观世音菩萨,由宿世的悲愿,得名为观世音的因缘。

根据《观世音菩萨授记经[2]》的记载,观世音菩萨曾为宝意童子,莲花化生,在阿弥陀佛灭度后,成等正觉,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

根据《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记述,观音菩萨早已成佛,因大悲愿力,现作菩萨。经云:“此观世音菩萨,不可思议威神之力,已于过去无量劫中,已作佛竟,号正法明如来。大悲愿力,为欲发起一切菩萨,安乐成熟诸众生故现作菩萨。汝等大众诸菩萨摩诃萨梵释龙神,皆应恭敬莫生轻慢。一切人天常须供养专称名号,得无量福灭无量罪,命终往生阿弥陀佛国。”

从上述因缘可以悟出,观世音三个字,代表了“大悲行”、“耳根圆通”与“一心称名”等三位一体的修行法门。其佛名“正法明如来”、“普光功德山王如来”,代表着观世音菩萨最后的果德成就。

观音是观世音的简称。其实,译为观音,更贴近梵文的原意,也更能完整表达观音因地自利修正圆通和果地利他循声救苦的全过程。在观音中间加了个“世”字,则更强调通达十方一切世界,突出慈悲济世的情怀。

加上前面常说到的观自在的名号,澄观大师合在一起解说道:“观即能观,通一切观。世是所观,通一切世。若云音者,亦通所观,即所救一切机。若云自在,乃属能化之用。”[3]

我们在参访寺院时,常听到导游这样介绍观音的名号:“观音原名观世音,到了唐代为了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而把‘世’字去掉……”这样的解说是错误的。根据学者的考证,“‘观音’早于西元185年就出现在支曜所译的《佛说成具光明定意经》内,在那同时‘观世音’也被用于一篇‘后汉明帝译’而‘已佚失’的行法的题目上。”此外,“太宗于西元626年被立为王位继承人时,他的父亲下令禁止‘世’和‘民’两个字合并使用,但可以依礼分开使用;而且,上述规定也只限于‘官衔、公私文书及人名。’西元650年,过份热心的太宗之子高宗继位,又把‘民部’改称‘户部’;但当西元679年,把‘世尊’代以‘圣尊’、‘世界’代以‘生界’的《最胜陀罗尼经》初译稿,呈献给高宗时,高宗读后说;‘既是圣言,不必避讳。’因此又恢复到原来的名词──世尊和世界。”[4]

--------------------------------------------------------------------------------

[1]见《悲华经》卷三〈诸菩萨本授记品〉。
[2]《观世音菩萨授记经》一卷,宋昙无竭译,《金藏》帙号必,No.373。
[3]见《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五十七。
[4]郑僧一著,郑振煌译《观音──半个亚洲的信仰》
作者: 雄天护法    时间: 2008-12-4 12:17

八难无畏

回到十四无畏功德。古德将十四无畏功德细分为四类:八难无畏、三毒无畏、二求无畏、持名无畏。

八难无畏包括:苦恼难无畏、大火难无畏、大水难无畏、罗刹难无畏、刀兵难无畏、诸鬼难无畏、枷锁难无畏、劫贼难无畏。

第一苦恼难无畏,是八难无畏的总纲,也是十四无畏的总纲。

“一者,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

此句可分成两部分。“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是强调观音因地自修的耳根圆通法门,是引发各种利他妙用的根本。不自观音者,谓不随声尘所起知见。以观观者,谓返照自性。

“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由此往后,是彰显利他的妙用。逼迫外身,曰苦。逼迫内心,曰恼。不起知见,则无所妄;返照自性,则一切真寂,无复苦恼。故令受苦众生,蒙此真观,即得解脱,是为无畏。

也有很多大德认为,将此句理解成“众生在受苦受难时,自己观音声而得到解脱”,是个误会。众生在苦难中,谁还能同观音大士一样,静心作观,不随声尘,返闻自性,这是不可能的(我认为,不能说“不可能”,只能说不易做到。其实后面的“一心称名”也不易做到)。此句与《普门品》对应,缺少了“一心称名”等字,因此应该在“观其音声”, 补上“蒙我”两个字正好跟《普门品》中的“观世音菩萨,实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一致。十方众生只要念观音名号,观音就可以观他的音声,循声救苦。众生就可以立即得到解脱。[1]

从修行的角度看,这是把两个不同的观音法 门对立起来了。一个是耳根圆通法门,一个是一心称名(称念观音名号)的法门。《普门品》突出的是后者。《首楞严经》虽然突出介绍因地修行的耳根圆通法门,认为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最利,修学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最为殊胜。但在描述果地利他的妙用时,也称赞了“一心称名”这一方便众生直接求助菩萨外力帮助而获得解脱的至简至易的法门。因无从考证梵文原典,仅就这句话汉译的字面意思,从两个方面理解,都能说得通。

《普门品》与之对应的经文是:“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实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我个人的体会,这两个法门一个是内证,一个是外求,可以并行不悖。内证是根本,外求是方便,最后达到感应道交,也是一种自证的境界。我们称念观世音菩萨的时候,大都是“散心”称念。此时若能反闻闻自性,观这个能念观音名号的,如此这般,才能达到“一心”的境地。因此,“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也可以看成是一双关语。十四无畏就是在逐一衔接着两个法门,最后在持名无畏上达到了统一。

第二大火难无畏。

“二者知见旋复,令诸众生,设入大火,火不能烧。”

在心曰知,在眼曰见。知见性热,则属于火。菩萨能旋转知见,以复真空。能令众生,设入火难,自不能烧,是为无畏。

知见属火,因此,此大火包含众生内心的无明之火,如能旋转知见,内见觉之火既息,无论是外部的有相之火,还是来自他人的无明怒火,都不能为害。这是大士自证之力,加被众生。

《普门品》与之对应的经文是:“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

第三大水难无畏。

“三者观听旋复,令诸众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

观听性动,则属于水。菩萨能旋转观听,以复真空。能令众生,设为大水所漂,自不能溺,是为无畏。

听闻属水,因此,此大水也比喻众生追逐声尘、随波逐流的业行。如能反观听闻之性。旋彼妄闻,复归真闻,则无闻业,内水既息,外水不害。

《普门品》与之对应的经文是:“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

根据《梁高僧传[2] 》的记载,东晋高僧法显(约667~422),晋隆安三年(399),与同学慧景等,发自长安,西度流沙,历诸危险,至天竺国,获诸经律,“附商人大舶,循海而还。舶有二百许人,值黑风水将入舶,众皆惶惧,即取杂物弃之。(法)显恐弃其经像,惟一心念观世音,及归命汉土众僧,舶任风而去,得无伤坏。”

第四罗刹难无畏。

罗刹,食人肉的恶鬼,男曰罗刹娑,女曰罗刹私。《西游记》里,铁扇公主就是罗刹女,红孩儿就是牛魔王与罗刹女铁扇公主所生。

“四者断灭妄想,心无杀害。令诸众生,入诸鬼国,鬼不能害。”

妄想作业,以杀为首。虚妄相想,喻之如贼,能杀害众生法身慧命,如同罗刹能食人,深可怖畏。菩萨反闻入流,外不缘尘,内不循根,根尘不偶,识心亦灭,证悟实性,断灭妄想,大慈心发,无杀害念。能令众生入诸鬼国,鬼自灭恶,是为无畏。

《普门品》与之对应的经文是:“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

在云南大理,至今流传着观世音菩萨在当地降伏罗刹的故事。据《白国因由》记载,观音未到大理之前,恶魔罗刹久据当地,挖食人眼,残害百姓,也称得上是罗剎鬼国。细奴逻时期,观音化作梵僧,用计谋制服了罗刹,为细奴逻父子授视,开辟了南诏(649~902)。此观音在大理被尊称为阿嵯耶观音,为大理佛教所独有。为感念观音的恩德,“年年三月十五,众皆聚集,以蔬食制之,名曰祭观音处。后人于此交易,传为祭观音街,即今之三月街”。

说到罗刹难,有一则公案。昔日于迪相公出镇襄阳,酷刑惨毒,忤者皆杀之。因读观音经有疑处,一日访紫玉山道通禅师,乃问曰:“如何是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剎鬼国?”道通禅师乃抗声云:“于迪客作汉,问恁么事作么?”于迪闻之大怒。道通禅师乃云:“只这便是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剎鬼国。”于迪有省。[3]

第五刀兵难无畏。

“五者熏闻成闻,六根销复同于声听。能令众生,临当被害,刀段段坏。使其兵戈,犹如割水,亦如吹光,性无摇动。”

熏闻属思,思其所闻,无性可得,则成真闻。六根害人,兵刃无异。菩萨反闻照性。本觉内熏,熏彼妄闻,而成真闻。耳根如是,销妄复真,六根悉皆销复。六根既皆销灭,以复真空,一切尘境,同于声听。能令众生,当被害者,刀刃所加,段段折坏,是为无畏。

《普门品》与之对应的经文是:“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临危被害,此时称名,生死事大,一心不乱,故感大悲救护,解脱戮难。

第六诸鬼难无畏。

“六者闻熏精明,明遍法界,则诸幽暗,性不能全。能令众生,药叉罗刹,鸠槃荼鬼,及毗舍遮,富单那等,虽近其旁,目不能视。”

鬼神以幽隐暗昧为性。菩萨从闻熏习,所成慧性,既得精明,明照十方,周遍法界,幽暗即消。能令众生虽被药叉诸幽暗者,来近其侧,目受明夺,自不能视,是为无畏。

俗语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如法修行,就能杜绝各种恶行。真能做到这一点,鬼又能耐我何?

药叉、罗刹二众,由北方毗沙门天王统领。

鸠槃荼,意译为瓮形鬼、冬瓜鬼、魇魅鬼,能魇魅于人。与薜荔多一起,由南方增长天王统领。薜荔多,即饿鬼。

毗舍遮,意译为食血肉鬼、啖人精气鬼、癫狂鬼,相当于西方的吸血鬼。与乾闼婆[4] 一起,由东方持国天王管辖。

富单那,意译作臭鬼、臭饿鬼。又称热病鬼、灾怪鬼。与龙一起归西方广目天王管辖。

《普门品》与之对应的经文是:“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夜叉,罗刹,欲来恼人,闻其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

佛家有“鬼神所作病”一说,如能反闻熏修、伏归本元真精之性、发本明耀、遍周法界,并一心称念观音,则鬼病可治。

第七枷锁难无畏。

“七者音性圆销,观听返入,离诸尘妄。能令众生,禁系枷锁,所不能者。”

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故称圆销。观照能听闻之性,逆流而入,故称返入。众生受虚妄声尘系缚,就如禁系枷锁。菩萨以动静之性俱灭,则其观听返妄入真,声尘解脱。能令众生禁系等事,不能著身,是为无畏。

《普门品》与之对应的经文是:“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杻械枷锁,检系其身,称观世音菩萨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若有罪者,就是犯了国法;若无罪者,就是屈遭陷害。如果能至心称名,在无罪者,自能伸张正义;在有罪者,既能称菩萨名,就说明已有悔过求救之心。如能至诚忏悔,改过从善,改往修来,重新做人,由此迈向解脱正途,而得重罪轻受。

第八劫贼难无畏。

“八者灭音圆闻,遍生慈力。能令众生,经过险路,贼不能劫。”

菩萨反闻入流时,灭音而解脱声尘,圆闻而证极根性。尘灭则外无敌对,根圆则咸归一心。消灭音声,圆成闻慧,则遍生慈力,慈回恶念,乃至歹毒之人,亦不能起恶,悉化为慈悲眷属。是以众生经于险路,如行坦途;或遇恶寇,自不能劫,是为无畏。

《普门品》与之对应的经文是:“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有一商主,将诸商人,赍持重宝,经过险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于此怨贼,当得解脱。众商人闻,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

----------------------------------------------------------------------

[1]参见黄念祖居士《大佛顶首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举要》
[2]《高僧传》十四卷,梁会稽嘉祥寺沙门释惠皎撰,《金藏》帙号广、内,No.1077。
[3]参见《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十三。
[4]药叉、乾闼婆、龙,参见上一章的相关介绍。
作者: 雄天护法    时间: 2008-12-4 12:19

离三毒

贪瞋痴,能毒害法身慧命,故名三毒,对修行者甚是可怕。
   
贪瞋痴是三途因:多贪众生堕地狱,多瞋众生堕饿鬼,多痴堕畜生。对众生来说,此三途果报也非常可怕。
   
第九离贪毒无畏。
  
“九者熏闻离尘,色所不劫。能令一切多淫众生,远离贪欲。”
  
贪瞋痴三者之中,贪毒为首,诸贪之中,淫欲为首。菩萨以思慧熏闻成性,离诸尘妄,不被色尘所劫。能令一切性多淫人,贪欲不生,是为无畏。
  
《普门品》与之对应的经文是:“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
     
第十离瞋毒无畏
   
“十者纯音无尘,根境圆融,无对所对。能令一切忿恨众生,离诸瞋恚。”
     
瞋恚生于对待违拒。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既无所对之境,亦无能对之根。菩萨音性纯净,离诸妄尘,根境相入,圆融无碍,无能对之与所对。能令怀忿恨人,嗔恚不生,是为无畏。
  
《普门品》与之对应的经文是:“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瞋。”
   
常念恭敬观世音,以念力而伏瞋机,仗慈风扫除恚热,便得离诸瞋恚。
  
第十一离痴毒无畏。
  
“十一者销尘旋明法界身心,犹如琉璃,朗彻无碍。能令一切,昏钝性障,诸阿颠迦,永离痴暗。”阿颠迦,意为无善心。
  
痴,由妄尘所蔽,无明所障。愚痴以昏-迷暗钝为性,能障智慧。菩萨销除所缘之妄尘,旋复自性之本明,外之法界,内之身心,犹如琉璃宝,洞然朗照,内外明彻,无所障碍。能令一切昏钝无善心人,痴暗远离,是为无畏。
  
《普门品》与之对应的经文是:“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常念恭敬观世音,以正念而驱邪执,仗慧日而破昏-迷,便得离痴。

二求无畏
   
第十二求男无畏。
   
“十二者融形复闻,不动道场。涉入世间,不坏世界,能遍十方,供养微尘诸佛如来,各各佛边,为法王子。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男者,诞生福德智慧之男。”
   
融形则碍灭,复闻则性真,证入不动摇不生灭之理体。故涉入世间而不坏世间之相,能遍十方,供养微尘数佛,禀承其法,各为法子,以此无畏,施诸无子众生,欲求男者,令得生男。
  
《普门品》与之对应的经文是:“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
  
按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没有子嗣是非常可怕的事情。特别是对女人来说,如果生不出儿子,会承受巨大的压力,有的甚至会被丈夫抛弃。现在在中国的城市能好些,但在一些不发达地区,这种问题依然存在。慈悲的观音,能应求子的妇女,赐予子息,满其所愿,不再有无子恐怖。由此,民间有送子观音的形象。
   
第十三求女无畏。
  
“十三者六根圆通,明照无二,含十方界,立大圆镜。空如来藏,承顺十方,微尘如来,秘密法门,受领无失。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女者,诞生端正,福德柔顺,众人爱敬,有相之女。”
  
菩萨六根互相为用,随举一根,皆具见闻嗅尝觉知。六根圆融,通达无碍,含摄法界,如大圆镜,明照无二。由此故能承顺一切法门,大小权实,完全无失。以此无畏,施诸无子众生,欲求女者,即得生女。
   
《普门品》与之对应的经文是:“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男承内嗣,女结外亲,有男无女,亦非全美。现在,随着妇女地位越来越高,很多家庭更偏爱女孩,观音菩萨可以满足这个愿望。

持名无畏
  
第十四持名无畏。
  
有些人担心,如果只持观世音菩萨名,不持诸菩萨名,恐一名不及多名,而生怖畏。持名无畏,就是让大家免除这种担心。
  
“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现在世间,诸法王子,有六十二恒河沙数。修法垂范,教化众生,随顺众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由我所得,圆通本根,发妙耳门。然后身心,微妙含容,周偏法界。能令众生,持我名号,与彼共持,六十二恒河沙,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无异。世尊!我一名号,与彼众多名号无异。由我修习,得真圆通。”
  
菩萨得真圆通,能令求福众生,但持我观世音一名,与彼共持众多名号,福德无异,是为无畏。

《佛说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1] 》中也说过:“观世音菩萨名字难可得闻。若复有人称十万亿诸佛名字,或复有人称观世音菩萨名字者,彼二人福正等无异。”
  
《普门品》与之对应的经文是:“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无尽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
  
由此持名无畏,《首楞严经》推崇的耳根圆通法门,与《普门品》提倡的一心称名法门就完全对接起来。由此,可以彻底坚定“一心称名”法门修持者的信心。
  
到此,《首楞严经》总结说:“是名十四施无畏力,福备众生。”
  
观音菩萨此前所说的“令诸众生,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也叫十四施无畏力。
  
布施行的形成,是由施者、受者、施物三者和合而成的。此即《能断金刚般若经论》所说的能施、受者、施物三轮。布施时体念此三者本质为空,而不存任何执著,此称为三轮体空或三轮清净。
  
菩萨以身心为能施,无畏力为所施,十四种众生是受施者。菩萨三轮体空,不住于相,无能施之身心,无所施之无畏力,无受施之众生,无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故能周遍,普及十方众生,令得离苦受益。

此十四施无畏力,如与《普门品》相对应,八难众生,身罹苦难,畏其性命不保,但能持圣号,即蒙观音菩萨以无畏力,福德周备,而全性命;三毒众生,惑业深重,畏其将来堕落,但能持圣号,即蒙观音菩萨以无畏力,福德周备令得离毒;二求众生,无有后嗣,畏其老死无靠,但能持圣号,即蒙观音菩萨以无畏力,福广周备令生男女;持名众生,持念一名,畏其福德缺少,但能得一心,即蒙观音菩萨以无畏力,福德周备,令等无异。故十方世界众生,皆称观世音为施无畏者。

--------------------------------------------------------------------------------

[1]《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一卷,北周耶舍崛多译,《金藏》帙号才,No.310。
作者: 雄天护法    时间: 2008-12-4 12:20

常应心念,一心供养

修学“一心称名”的观音法 门,《普门品》中的两句话非常重要。

第一句,佛在讲完离三毒时强调的:“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是故众生,常应心念。”

第二句,佛在讲完观音三十三身时谆谆告诫的:“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

第一句紧接离三毒之后说出来,别有深意。贪瞋痴三毒,为根本烦恼,最难拔除。我们称念观音的根本目的,就是在菩萨的加持下,速离此根本烦恼。其他离八难、满二求,都是副产品。因此,决不能颠倒主次。根本烦恼既离,一切枝末烦恼,自不得生,这才是真正的解脱。

常应心念,说来简单,真正做到也不容易。需要有信心、恒心,也要得法。心念,不是单单嘴上念,口称名号。需要心想观音的圣容,用信心、恒心、至诚心、恭敬心、不间断心去念。不能一暴十寒,应当常时无闲不间断。口里称名,心里思念,念得功用纯熟,不念而念,将此身心,与观音菩萨名号,打成一片。内凭念力,外托圣力,日久天长,自然瓜熟蒂落。

具体念法,按照印光大师的传授,当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读“拿摩”。可以出声念,也可以默念。印光强调说:“无论出声念、默念,均须摄耳而听。听则功德更大。行住坐卧均可念。卧及衣冠未整齐、手口未洗漱,均宜默念。”摄耳而听,就是融会耳根圆通法门。说到这,印光附带说了这样一句话:“当发善心为自利利他,则随求者心之诚与行之淳之大小,而得其感应。若欲做恶事求菩萨,则不但不得福,而且有大祸矣。凡一切医不能治之病,均以此一味阿伽陀药而治之。”[1] 阿伽陀药,即不死药。

说到感应,印光开示道:“观音何以能灵感如是?以其能返闻自性,及照见五蕴皆空故。”“念观音大士洪名,念至念极情亡时,则凡一切烦恼恶业,当体皆空,回视一切苦乐境缘,皆不可得。于此不可得中,不妨兴慈运悲,随机接引。以观音之心为心,以观音之事为事,普令一切受苦众生,同沐观世音之恩泽,以及于未来世中,同行观世音之道,以展转救度也[2] 。”

第二句,一心供养。一心就是信心、恒心、至诚心、恭敬心、不间断心。供养,是为了破除众生的悭吝心为施舍心,是为了让众生广种福田。所得供养最后还是回向给了众生。《首楞严经》描述的观音菩萨获得的四不思议无作的妙德,其中第三说:“由我修習,本妙圓通,清淨本根。所遊世界,皆令眾生,捨身珍寶,求我哀愍。”其中第四说:“我得佛心,证于究竟,能以珍宝,种种供养,十方如来,旁及法界,六道众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普门品》中无尽意菩萨马上做了示范:“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无尽意菩萨复白观世音菩萨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尔时佛告观世音菩萨:当愍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实时,观世音菩萨,愍诸四众、及于天、龙、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

下面是《普门品》中的偈颂,全面总结了一心称名的观音法门。

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问曰:

世尊妙相具,我今重问彼,佛子何因缘,名为观世音?
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汝听观音行,善应诸方所,
弘誓深如海,历劫不思议,侍多千亿佛,发大清净愿。
我为汝略说,闻名及见身,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
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
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
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
或被恶人逐,堕落金刚山;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
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
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
或囚禁枷锁,手足被杻械;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
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著于本人。
或遇恶罗刹,毒龙诸鬼等;念彼观音力,时悉不敢害。
若恶兽围绕,利牙爪可怖;念彼观音力,疾走无边方。
蚖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燃;念彼观音力,寻声自回去。
云雷鼓掣电,降雹澍大雨;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
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十方诸国土,无剎不现身。
种种诸恶趣,地狱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渐悉令灭。
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
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
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
诤讼经官处,怖畏军阵中;念彼观音力,众怨悉退散。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
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
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

--------------------------------------------------------------------------------

[1]印光《文鈔三編·復秉初和尚書》。
[2] 《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下,《新编观音灵感录》序。
作者: 雄天护法    时间: 2008-12-4 12:24

谛观为助

对于西方净土行人,称念观音菩萨名号,也是净土法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通于净土宗的持名念佛法门。《大乘庄严宝王经》中说:“于此世界,若有人能忆念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名者,是人当来远离生老病死轮回之苦,犹如鹅王随风而去,速得往生极乐世界,面见无量寿如来,听闻妙法。”《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中说:“专称(观世音菩萨)名号,得无量福,灭无量罪,命终往生阿弥陀佛国。”

一心称名,若与净土法门合修,除称念观音菩萨名号以及持名念佛外,还可以结合净土十六观,特别是其中第十观的观世音观,进入观相念佛的法门。
十六观,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门户,所以又叫做十六观门。

在《观无量寿佛经[1] 》中,韦提希夫人愿生西方极乐世界,兼为未来世众生欲往生者,请释迦牟尼佛说其修行之法。故佛说十六种观门,令其观彼依正之境,托境显性,了境唯心,即得往生[2] 。

十六观包括:
(一)日观;(二)水观;(三)地观;(四)宝树观;(五)八功德水观;(六)总观;(七)华座观;(八)像观;(九)佛真身观;(十)观世音观;(十一)大势至观;(十二)普想观;(十三)杂想观;(十四)上辈生观;(十五)中辈生观;(十六)下辈生观。

从初日观至第七华座观,总明依报,从第八像观至第十三杂观,总明正报。

十六观中,观音的形象不仅集中在第十观中,还出现在第八像观、第十三杂想观、十四上辈生观、十五中辈生观、十六下辈生观。

按净土宗的祖师善导大师(613~681)《观无量寿佛经疏[3] 》的解说,前十三观为定善,后三观的三福九品为散善。定是息虑凝心,散是去恶修善。倘能依这两行求愿往生,皆可以乘弥陀大愿为增上缘而生安乐净土。

善导大师将《观无量寿佛经》中第十观的内容分作十五句,括号中的文字,即引自善导大师《观无量寿佛经疏》: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无量寿佛了了分明已,次亦应观观世音菩萨。(正明结成前真身观生后菩萨观。)

此菩萨身长八十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身紫金色,顶有肉髻,项有圆光,面各百千由旬,其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释迦牟尼,一一化佛,有五百菩萨无量诸天,以为侍者,举身光中五道众生,一切色相皆于中现。(正明总标身相,即有其六:一明身量大小,二明身色与佛不同,三明肉髻与佛蠃髻不同,四明圆光大小,五明化佛侍者多少,六明身光普现五道众生。)

顶上毘楞伽摩尼妙宝[4] ,以为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正明天冠之内化佛殊异。)

观世音菩萨面如阎浮檀金[5] 色。(正明面色与身色不同)

眉间毫相备七宝色,流出八万四千种光明,一一光明,有无量无数百千化佛,一一化佛,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变现自在满十方界,臂如红莲花色。(正明毫光转变遍满十方,化侍弥多更比红莲之色。即有其五:一明毫相作七宝色,二明毫光多少,三明光有化佛多少,四明侍者多少,五明化侍变现遍满十方。)

有八十亿微妙光明,以为璎珞,其璎珞中,普现一切诸庄严事。(正明身服光璎非众宝作。)

手掌作五百亿杂莲华色,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万四千画,犹如印文,一一画有八万四千色,一一色有八万四千光,其光柔软普照一切,以此宝手接引众生。(正明手有慈悲之用也。即有其六:一明手掌作杂莲之色,二明一一指端有八万印文,三明一一文有八万余色,四明一一色有八万余光,五明光体柔软等照一切,六明以此宝光之手接引有缘也。)

举足时,足下有千辐轮相,自然化成五百亿光明台,下足时,有金刚摩尼花,布散一切莫不弥满。(正明足有德用之相。)

其余身相众好具足,如佛无异。(指同于佛。)

唯顶上肉髻及无见顶相,不及世尊。(正明师徒位别,果愿未圆,致使二相有亏。表居不足之地也。)

是为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想,名第十观。(总结。)

佛告阿难,若欲观观世音菩萨当作是观。(正明重结前文生其后益。)

作是观者不遇诸祸,净除业障,除无数劫生死之罪,如此菩萨,但闻其名获无量福,何况谛观。(正明劝观利益。)

若有欲观观世音菩萨者,当先观顶上肉髻,次观天冠,其余众相亦次第观之,悉令明了如观掌中。(正明重显观仪,劝物倾心,使沾两益。)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正明辨观邪正相。斯乃观音愿重影现十方,宝手停辉随机引接。)

关于正观与邪观,弘赞有注:“观与经合,则称性见,名为正观。见相乖经,乃发魔事,故名邪观 [6]。”

释净遐《观经十六观赞[7] 》中赞曰:

第十观音补处尊   身同佛想妙难论  
顶戴如来心敬重   慈光恒住大悲门

被称为弥陀化身的善导大师认为,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观难成就,而力推持名念佛。因此后人有如下的感叹:

慨妙观之难成,无如礼敬,以礼敬为近门;
叹诵经之被转,莫若持名,藉持名为深入[8]。

说到持名念佛与观相念佛的关系,善导大师认为,称佛名号为亲缘,佛影显现为近缘,命终往生为增上缘。念佛名号,念念不捨而入正定,名为正业;其余读诵、观察等行,名为助业。这两种业叫做正行。此外种种散善,叫做杂行。正行与定善十三观相应,杂行与散善三辈观相应。

我个人就是按照善导大师的这一思路,将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作为正业,念念不捨而入正定;其余读诵、观察等行,如修观世音观,作为修观世音菩萨称名法门的助业。

若会通耳根圆通的法门,则是:

以念念之信心,契观观之妙觉。

--------------------------------------------------------------------------------

[1]《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一卷,刘宋畺良耶舍译,《金藏》帙号鞠,No.189。
[2]参见《三藏法数》“十六观门”一条。依正,依即阿弥阤佛所依之土,正即阿弥阤佛相好之身。《三藏法数》五十卷,明代一如等编纂的佛学辞典,收于《嘉兴藏》(新文丰版)第六册、《大藏经补编》第二十二册。
[3]又称《观无量寿经疏》,四卷,收在《大正藏》第37册,No.1753。
[4]又作释迦毗楞伽宝、毗楞伽宝。释迦毗楞伽,译作帝释持,即帝释天所有;又译作能胜、离垢。摩尼,为宝珠之总称。
[5]阎浮檀金,指产于阎浮捺陀河流中的沙金。
[6]见弘赞《观音慈林集》上卷。
[7]见《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大正藏》第47册,No1983。
作者: 雄天护法    时间: 2008-12-4 12:26

如是三请

修称名法门的,常配合请观音法,本章将重点介绍这一法门。

在众多的观音经典中,有两部激发了天台智者大师的灵感。一部是我们已经介绍过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俗称《观音经》。作为对《普门品》的注释,智者大师留下了《观音玄义》、《观音义疏》两部著作。另一部就是本章将要介绍的《请观音经》,智者大师为此作了《请观音经疏》。

《请观音经》全一卷,东晋天竺居士竺难提译。又作《请观世音经》、《请观世音消伏毒害陀罗尼经》、《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消伏毒害陀罗尼经》。

智者大师评价此经:从人法以为名,灵知寂照法身为体,感应为宗,救危拔苦为用,大乘为教相。

以消除疾病为用的请观音法,及忏悔时所行的观音忏法,即依用本经。

先说经题中的“请”字。

请,分“能请之人”,和“所请之人”。

能请有三义:

一为自故请。自请是摄律仪戒。自身戒明净即是摄律仪。摄律仪能令心住。

二为他故请。为他是摄众生戒。摄生谓慈悲喜舍。若己定慧净能利益他,即是摄众生界。摄生成就众生。

三护正法故请。护法是摄善法戒。定慧明净即是摄善法。摄善自成佛法。

自请意狭,为他次广,护法最广。从狭至广而为次第。

自请复为三:

一延请。延即屈伸俯仰,即身业请。延即是请人。

二祈请。祈即发口干求,即口业请。祈是请法。

三愿请。愿即要心处所,即意业请。愿是总人法。

为他请、护法请,皆具延祈愿三请。

今延请又为三:

一标心请。标心者,如域意祈求专诚致请(限意专请观音),机成则感大圣也。

二约行请。行请者,如人虽不标心,但其三业无瑕身口纯净,大士自然感应。行请位在观行。

三约证请。证请者,如其修念佛三昧现前时,十方诸佛悉皆现前。虽不标心,而证理时自见观音也。证请位在六根及初住。

身业既具此三请,口意亦尔。

作者: 雄天护法    时间: 2008-12-4 12:27

救护众生神咒

根据《请观音经》的记载,佛住毗舍离国大林精舍时,其国人民遇大恶病,良医耆婆尽其道术所不能救。一者眼赤如血,二者两耳出脓,三者鼻中流血,四者舌噤无声,五者所食之物化为粗涩,六识闭塞犹如醉人。有五夜叉名讫拏迦罗,面黑如墨而有五眼,狗牙上出吸人精气。

时城中有一长者名月盖,与其同类五百长者俱诣佛所,请求救济病苦之法。

尔时世尊告长者言:去此不远,正立西方有佛世尊,名无量寿。彼有菩萨名观世音及大势至。恒以大悲怜愍一切,救济苦厄。汝今应当五体投地向彼作礼,烧香散华,系念数息,令心不散,经十念顷,为众生故,当请彼佛及二菩萨。(观音菩萨既在此娑婆世界寻声救苦,也作为阿弥陀佛的胁侍,在西方极乐世界辅佐阿弥陀佛接引众生。请注意,文中从“汝今应当五体投地”起,是修持本法的关键。系念是劝意业,即是默念之请。作礼即是延请。口请佛即是祈请。)

正说话间,于释迦牟尼法身光中,得见西方无量寿佛并二菩萨,俱到此国。(此一佛二菩萨,世称西方三圣。观世音菩萨,位于佛之左位。势至菩萨,位于佛之右位。)

尔时,毗舍离人即具杨枝净水,授与观世音菩萨。

大悲观世音,怜愍救护一切众生故而说咒曰。普教一切众生而作是言,汝等今者应当一心称,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大悲大名称救护苦厄者。如此三称三宝,三称观世音菩萨名,烧众名香五体投地,向于西方,一心一意,令气息定,为免苦厄,请观世音。合十指掌而说偈言:

愿救我苦厄      大悲覆一切
普放净光明      灭除痴暗冥
为免杀害苦      烦恼及众病
必来至我所      施我大安乐
我今稽首礼      闻名救厄者
我今自归依      世间慈悲父
唯愿必定来      免我三毒苦
施我今世乐      及与大涅槃

观音白佛言:世尊,如是神咒必定吉祥,乃是过去现在未来十方诸佛大慈大悲陀罗尼印。闻此咒者众苦永尽,常得安乐远离八难,得念佛定现前见佛。我今当说十方诸佛救护众生神咒:

多耶他 呜呼腻 摸呼腻 斗婆腻 耽婆腻 安荼詈 盘荼詈 首埤帝 般般荼啰啰 婆私腻 多绖他 伊梨 寐梨 鞮首梨 迦婆梨 佉鞮端耆 旃陀梨摩蹬耆 勒叉勒叉 萨婆萨埵 萨婆婆 耶啤娑诃 多荼咃 伽帝伽帝 腻伽帝 修留毘 修留毘 勒叉勒叉 萨婆萨埵 萨婆婆耶啤 娑诃

如此神咒,乃是十方三世无量诸佛之所宣说。诵持此咒者,常为诸佛诸大菩萨之所护持免离怖畏刀杖毒害,及与疾病令得无患。说是语时,毘舍离人平复如本。

作者: 雄天护法    时间: 2008-12-4 12:29

消伏毒害陀罗尼

尔时,世尊怜愍众生覆护一切,重请观世音菩萨,说消伏毒害陀罗尼咒。尔时观世音菩萨,大悲熏心承佛神力,而说破恶业障消伏毒害陀罗尼咒:

怛绖他 陀呼腻 摸呼腻 斗婆腻 耽婆腻 阿婆熙 摸呼脂 分荼梨 盘荼梨 输鞞帝 般荼啰 婆私腻 休楼休楼 分荼利 兜楼 兜楼 般荼梨 周楼周楼 腻般荼梨 豆富豆富 般荼啰婆私腻 矧墀 躎墀 腻躎墀 萨婆阿婆耶羯多 萨婆咺婆 娑陀伽 阿婆耶卑 离陀 闭殿 娑诃

一切怖畏、一切毒害、一切恶鬼虎狼师子,闻此咒时,口即闭塞不能为害。(智者大师注:约烦恼法,为虎狼也。)

破梵行人作十恶业,闻此咒时,荡除粪秽还得清净。

设有业障浊恶不善,称观世音菩萨,诵持此咒,即破业障,现前见佛。

若有四部弟子,受持观世音菩萨名,诵念消伏毒害陀罗尼,行此咒者,身常无患,心亦无病。

设使大火从四面来焚烧己身,诵持此咒故,龙王降雨即得解脱。(智者大师注:火从四面来,是外火,表见惑。自在设教如龙雨,雨除见惑如火灭。)

设火焚身节节疼痛,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三诵此咒即得除愈。(智者大师注:节节疼痛是内火,表思惟惑。)

设复谷贵饥馑王难,恶兽盗贼迷于道路,牢狱系闭杻械枷锁被五系缚,入于大海黑风回波,水色之山夜叉罗剎之难,毒药刀剑临当刑戮,过去业缘现造众恶,以是因缘受一切苦极大怖畏,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并诵此咒一遍至七遍消伏毒害,恶业恶行不善恶聚,如火焚薪永尽无余。(智者大师注:无正慧为饥,无助道为馑。恶兽是恶业,盗贼是六根六尘,迷路是邪僻。牢狱是果报,杻械是定慧障,枷是权实障,锁是得业绳等也。海是生死,或云法性,妄想动法性故。波浪为难,夜叉罗剎是见思。毒药是理境。法性亦名毒药,亦名甘露。刀剑是无常,三界皆为无常所迁。)

以是因缘,此观世音菩萨所说神咒,名施一切众生甘露妙药,得无病畏、不横死畏、不被系缚畏、贪欲嗔恚愚痴三毒等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观世音菩萨为施无畏者。

此咒功德,三障永尽,免三界狱火不受众苦,四百四病一时不起。设有众生入阵斗战,临当被害,诵念此咒,称于大悲观世音菩萨名,如鹰隼飞,即得解脱。

(此节经文,可与《普门品》及《首楞严经》的相关文字相互印证。参见“一心称名”一章:施无畏者   八难无畏   离三毒   求男得男,求女得女   持名无畏  )

作者: 雄天护法    时间: 2008-12-4 12:31

六字章句毕定吉祥

随后世尊又说大吉祥六字章句救苦神咒。

若有众生受大苦恼,闭在囹圄杻械枷锁,及诸刑罚,一日乃至十日,一月乃至五月,应当净心,系念一处,称观世音菩萨,归依三宝,三称我名,诵大吉祥六字章句救苦神咒:

多绖他 安陀詈 般陀詈 枳由詈 檀陀詈 膻陀詈 底耶婆陀 耶赊婆陀 颇罗腻祇毘质雌 难多詈 婆伽詈 阿卢祢 薄鸠詈 摸鸠隶 兜毘隶 娑诃

若善男子善女人四部弟子,得闻观世音菩萨名号,并受持读诵六字章句,若行旷野迷失道径,诵此咒故,观世音菩萨,大悲熏心化为人像,示其道路令得安隐。
若当饥渴化作泉井,果蓏饮食令得饱满。

设复有人遇大祸对,亡失国土妻子财产与怨憎会,称观世音菩萨名号,诵念此咒数息系念,无分散意,经七七日,时大悲者化为天像,及作大力鬼神王像,接还本土令得安隐。

若复有人,入海采宝,空山旷野,逢值虎狼师子毒虫蝮蝎、夜叉罗剎拘槃茶,及诸恶鬼噉精气者,三称观世音菩萨名号,及诵此咒即得解脱。

若有妇人生产难者,临当命终,三称观世音菩萨名号,并诵持此咒即得解脱。

遇大恶贼,盗其财物,三称观世音菩萨名号,诵持此咒,贼即慈心复道而去。

如此菩萨及是神咒毕定吉祥,常能消伏一切毒害真实不虚,普施三界一切众生令无怖畏,作大拥护今世受乐,后世生处见佛闻法速得解脱。

此咒威神巍巍无量,能令众生免地狱苦、饿鬼苦畜生苦、阿修罗苦及八难苦,如水灭火,永尽无余。

若有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并持此咒,获大善利消伏毒害,今世后世不吉祥事永尽无余,持戒精进念定总持皆悉具足。

六字即是六观世音

以上三节的主线,按智者大师的讲法,是以三咒治三障。障,蔽也。众生被惑业障蔽,不见正道,善心不能生起,故名障。三障,即烦恼障、业障、报障。

第一节,明消伏毒害,是破烦恼障。昏烦之法,恼乱心神,故名烦恼。贪欲、嗔恚、愚痴等惑,障蔽正道,是名烦恼障。

第二节,明破恶业障。业即业行。由贪嗔痴起身口意,造作五无间重恶之业,障蔽正道,是名业障。

第三节,破六道治六根,俱是破报障。报即果报。由烦恼惑业,生在地狱、畜生、饿鬼诸趣,因此障蔽正道,是名报障。

通论三障,皆是毒害,皆是烦恼,皆是恶业,皆是报法。

报名烦恼果,业名烦恼因,即三障皆是烦恼。

报名业果,烦恼名业本,即三障皆是业。

烦恼名报本,业名报因,即三障皆是报法。

毒害是通名,烦恼等障是别称。能害法身慧命,故名毒害。而三咒的通名,即是经题所标的消伏毒害。

按智者大师的讲法,判三咒破三障,此有两义:

一,三障俱重,悉须三咒破之。如有人虽破烦恼,业报犹在。或业除,而烦恼报在。或报除,而烦恼业在。

二,三障互有轻重,随其强者破之,弱者随去。如有人虽具三障,而烦恼最重,若破烦恼,余障弱者自消。或业重或报重,除一障余者皆除。

关于三咒中的大吉祥六字章句救苦神咒,具体指的是哪六字,有不同的理解。

有的认为,称三宝名(佛陀达磨僧伽),是六字章句。有的认为,三宝为三字(佛法僧),观世音为三字。智者大师不用此意,而作别解:念观音而诵此陀罗尼,则一脱六道之苦果,二得六妙门,三证六根之相应,故曰六。六字者,非取于字句之数。

一,能离六道之苦。对六道明六字章句,成消伏六道之害毒。六道是果报法。六道是六字门,一道之中分别有无量种,即是章句。观音照六道实相,得陀罗尼究竟旨归。诸佛菩萨,于诸道中而得自在故,能以陀罗尼力,消除六道三障之毒害。

天台依此立大悲观世音等六观音,与六道配对。智者大师说:六字即是六观世音,能破六道三障。所謂大悲观世音破地狱道三障,此道苦重,宜用大悲。大慈观世音破饿鬼道三障,此道饥渴,宜用大慈。师子无畏观世音破畜生道三障,兽王威猛,宜用无畏也。大光普照观世音破阿修道三障,其道猜忌嫉疑,偏宜用普照也。天人丈夫观世音破人道三障,人道有事理,事伏憍慢称天人,理则见佛性,故称丈夫。大梵深远观世音破天道三障,梵是天主,标主得臣也[1] 。

传至日本,天台宗又建立密教的六观音,即台密所立的六观音:化导饿鬼道的千手观音、化导地狱道的圣观音、化导畜生道的马头观音、化导修罗道的十一面观音、化导人道的不空罥索观音、化导天道的如意轮观音。

两种六观音的对应关系如下:

大悲────千手────地狱道

大慈────圣─────饿鬼道

师子无畏──马头────畜生道

大光普照──十一面───修罗道

天人丈夫──不空罥索──人道

大梵深远──如意轮───天道

二,得六妙门。见下节。

三,使六根安定。见下节。

--------------------------------------------------------------------------------

[1]参见《摩诃止观》卷第二。
作者: 雄天护法    时间: 2008-12-4 12:33

欲得现身,当知数息

也有不以为然者称:经中所说三章句之第一章句,有“安荼詈 般荼詈”之六字;又第二章句,有此六字;时第三章句,为释尊自说,咒之首句,置“多绖他”(说咒曰)之语,直下曰“安荼詈般荼詈”。可知以此六字为真言之体,余句皆为转释此六字者。安荼詈般荼詈即安那般那观,入出之数息观也。依此数息而定止一心,故得除灭一切之灾厄[1] 。

这与智者大师的第二个解释是一致的。六妙门: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

六妙门是《请观音经》的重要行法。在本经开篇不久,释迦牟尼佛就谆谆教导:“汝今应当五体投地向彼作礼,烧香散华,系念数息,令心不散,经十念顷,为众生故,当请彼佛及二菩萨。”智者大师随即详加注释:“系念之法,若能调和不风不喘不气者,名之为息。十息为一念,凡百息为十念。能如是者,下根人即得心定乱止,中根人得细住,上根人即得未到地定。于未到定,喜发诸禅及诸无漏。或于此定见十方佛。念佛三昧乃至一切禅,多约未到定发得也。”“若数息调适,能令身心安静、四大调和,即是消伏果报上毒害。若数数时,能令善心开发、恶心调伏,烦恼恶业俱息其世者,即是人天数息。若观此所数数息,是风气四大之强者,故言此身无住、风力所能。风气即是法色也;能观之心王,即是识;领受此数即是受缘想;此数即是想,其余诸数即是行。数息中具五阴,即是四念处观,名声闻数息。若观息是过去无明因缘所成,致现在果报,息三世因缘,即是缘觉人数息。若观息不保不爱无所著,名檀(布施);不于数息起不善,名尸(持戒);能安忍耐,此数息名忍;念念相续,名精进;知息数法在缘不谬乱,名定;照了数法分明,分别是风是喘识邪正,是智慧无相等慧;即通教数息。别修数息不定空不定俗,中道佛性前后观之,即别教数息。若圆观此息非空非假,一心三谛圆说,即圆教数息也。”

智者大师将六字章句解为六妙门,主要依据《请观音经》中的下述经文:

王舍大城有一比丘名优波斯那,精进勇猛勤行难行苦行,如救头然。在寒林中与无央数大众围绕,自说往昔作诸恶行杀生无量,闻观世音菩萨六字章句,正念思惟,观心心脉,使想一处,见观世音菩萨,即得解脱,成阿罗汉。(智者大师注:心义若空。共一切世间中,无不从心造。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种种五阴由心故有。心无故一切法亦无,心不有一切法不有,心空故一切法空。虽一切法空,而有诸脉名字假名差别。从一心脉,乃至无量诸脉,皆能通达而无滞阂。此即达心脉,是假名故,一切法皆是假名。心脉若定是空,空不可假。心若定是假,假不可作空。当知心脉不空不假,当知一切诸脉亦不空不假。如是则遮于二边,兼照空假,即是圆观心脉。使想一处,即是入空观也。见观世音,即是出假观也。即得解脱者,即是中道观也。)

云何当得见观世音菩萨及十方佛?

若欲得见,端身正心,使心不动,心气相续。以左手置右手上,举舌向腭,令息调匀,使气不粗不细安祥。徐数从一至十,成就息念。无分散意,使气不粗,亦不外向,不涩不滑,如婴儿饮乳吸气[口*数]之,不青不白,调和得中。(智者大师注:端身是调身,正心是调心,心气相续是调息。端身是约戒,正心是约定,气相续是约慧。此明戒定慧调三事。右阳居下右阴处上者,欲将定静之法,镇于阳散也。阳动相阴静相,以静镇动,是制乱方便。右表方便,属权而居下,左是实智居上,是则自权而显实。举舌向腭为防难故,为止言语故。从一至十是数门,成就息念不外向是随门,不涩不滑调和得中是止门。下去是三门如文。)

从于心端四十脉下取一中脉,令气从中安隐得至十四脉中,从大脉生至于舌下,复从舌脉出至于舌端,不青不白不黄不黑,如琉璃器正长八寸,至于鼻端还入心根,令心明净。(智者大师注:赤肉心起一脉,生四大脉,趣四支,各起十脉合四十脉。一支十脉复起百脉,就根本合四百四十脉。今但取四支,四十为言也。又取头十脉,就根本四脉,故言十四脉。止应舌至鼻,喻如江海通流。若是肝气青肺白脾黄肾黑,唯有心赤而不见,是略耳。诸气来会鼻,失本色故如琉璃。息细八寸亦是定将散,表八正道。若此中观者,只是通明观也[2] 。智圆注:经文从于心端至去于鼻端,是观门。还入心根是还门。令心明净是净门。)

佛告诸比丘:此大精进勇猛宝憧六字章句,消伏毒害大悲功德,观世音菩萨以此数息,心定力故如驶水流,疾疾得见观世音菩萨及十方佛。

佛告诸比丘:汝等善听,欲服甘露无上法味,若诸比丘已得出家,当自摄身不坏威仪,端坐正受无外向意,观于苦空无常败坏不久磨灭,修五门禅,当自观身,从头至足,一一节间,皆令系念,停住不散,谛观众节如芭蕉树,内外俱空,当知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智者大师注:当自摄身明戒端坐正受,是定。观苦,是明 慧。苦者,只报身是苦聚。生来无主为空,命尽故坏。五门者,此有三种。一,五处止为五门。即五轮禅也[3] 。此经云“于节节间皆令系念”,即是其义。二,五方便,为五门禅[4] 。三,无常苦空无我寂灭五门。即如此文,苦空无常是其义也。若五轮为五门,一向是系念于色属定。若无常等为五门,一向就理是慧。若五方便,合用定慧。复次开五停心观为六妙门。开息方便出随止二门,何以故,数息有三种也。合不净慈心两方便为一观门,因缘方便是还门,念佛是净门。)

佛说是语时,尊者舍利弗,在寒林中还坐树下,已解佛意,端坐正受,入于三昧,身真金色,令无数人见者欢喜发菩提心。(寒林者,即是无漏清凉也。下面紧接的经文,就是智者大师关于六字章句第三重意思的依据。)

时优波斯那即从座起,至尊者舍利弗所,头面著地接足作礼,白言:尊者,向者如来赞叹数息,以是因缘获大善利。云何数息,唯愿尊者为我解说。眼、眼识与色相应,云何摄住?耳、耳识与声相应,云何摄住?鼻、鼻识与香相应,云何摄住?舌、舌识与味相应,云何摄住?意、意识与攀缘相应,云何摄住?诸颠倒想与颠倒相应,云何摄住?色声香味触与细滑相应,云何摄住?而此识贼如猿猴走,游戏六根遍缘诸法,云何摄住?(智者大师注:眼见色即有三种,初一念时是独头,无明一念转,即与相应无明共起。若顺色即爱违即嗔,平平即起无记。事中摄住者,但数息不令三种心起,即是也。理中论,若根尘为因缘析,此因缘分分无常生灭。若观根尘净虚不实空平等见理,即是见空得道。若观根尘无明因缘诸行老死,即是缘觉人。今言色香味触与细滑相应者,五根微细皆寄身根法尘,意根若领纳法尘时,身已虚有诸触备至,故言色香等与细滑相应。细滑即身也。)

时舍利弗告优波斯那:汝今当观,地大地无坚性,水大水性不住,风大风性无碍,从颠倒有火大火性不实,假因缘生色受想行识。一一性相同于水火风等,皆悉入于如实之际。(智者大师注:地无坚者。若谓地是有,有即实,实是坚义;若谓地是无,是亦有亦无非有非无,是事实,皆是坚义。今明毕竟不可得亡其坚性也。水性不住者。谓水为有,有即是住;乃至谓水是非有非无,亦即是住。今不住有四句,亦不住无四句中,亦不住不可说中,故言水性不住。风性无碍者。观风为有有即是碍,乃至谓风非有非无,亦无无四句。故言风性无碍。火大不实者。火不从自生,乃至不从无因生,本无自性赖缘而有,故言不实。观色既尔。受想行识一一皆入如实之际[5] 。)

时优波斯那闻是语已,身如水火,得四大定,通达五阴,空无所有,杀诸结贼,豁然意解,得阿罗汉身中出火,即自碎身入般涅槃。(智者大师注:慧解脱人但有无漏火。俱解脱人备有事理火[6] 。慧人烧子缚身因。俱解脱人烧果缚身果[7] 。)

时舍利弗收其舍利,于上起塔已,为佛作礼,白佛言:世尊,佛说禅定第一甘露无上法味,若有服者,身如琉璃毛孔见佛。观无明行乃至老死,一一性相皆悉不实,如空谷响,如芭蕉树无坚实,如热时焰,如野马行,如乾闼婆城,如水上泡,如幻如化如露如电。一一谛观十二因缘成缘觉道。或入寂定琉璃三昧,见佛无数发无上心,修童真行,住不退转。

佛告舍利弗:如优波斯那闻我说是大悲章句数息定法,破无数亿洞然之恶,成阿罗汉,具戒定智解脱知见,身出水火碎身灭度,令无数人发大善心。舍利弗当知若善男子善女人,得闻观世音菩萨大悲名号,及消伏毒害六字章句,数息系念净行之法,除无数劫所造恶业破恶业障,现身得见无量无边诸佛,闻说妙法随意无碍,发三种清净三菩提心,若有宿世罪业因缘,及现所造极重恶行,梦中得见观世音菩萨,如大猛风吹于重云皆悉四散,得离重罪恶业,生诸佛前。

--------------------------------------------------------------------------------

[1]参见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六字章句陀罗尼”一条。
[2]通者,从初修习,即通观息、色、心三事。若观息时,即通照色心。若观色乃至心,亦如是也。明者,此法明净,能开心眼,无诸闇蔽也。观一达三,彻见无碍,故名通明。又善修此禅,必发六通三明,故名通明。
[3]五轮禅,由修禅定所得的五种功德。即地轮三昧、水轮三昧、风轮三昧、金沙轮三昧、金刚轮三昧。此五法门均借譬喻立名,以离下地之乱心,次第转至无学之极果,故通称为轮。
[4]五门禅,又称五停心观,指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界分别观、数息观。《五门禅经要用法》中以念佛观取代界分别观。(参阅《佛医我心》相关章节。)
[5]参见《摩诃止观》卷第二。
[6]能以智慧离一切烦恼障,而未得灭尽定者,称为慧解脱。兼以灭尽定力而得之解脱,称为俱解脱。
[7]生死之苦果,缚我而不使解脱,曰果缚。招此苦果之业因缚我,曰子缚。
作者: 雄天护法    时间: 2008-12-4 12:36

观音忏法

《请观音经》的大意已简述如上。

在天台宗开来,此经行门属于非行非坐三昧。随意之起,即修三昧,不关于行坐。

非行非坐三昧为天台所立四种三昧之一。四种三昧为:常坐、常行、半行半坐、非行非坐。

常坐三昧,也称一行三昧,如《文殊般若经》说。以九十日为期,独居静室,跏趺正坐,蠲除恶觉,舍诸乱想,不杂思惟,系缘法界,一念法界。信一切法皆是佛法。若坐疲极,或疾病所困,或睡盖所覆,或宿障发动,不能遣却,当专称一佛名号,以求加护。除经行饮食便利之外,时刻相续,无须臾废。此之三昧,于一期中,若能精勤不懈,念念无间,则能破除障业,显发实相之理。

常行三昧,也称般舟三昧,又称佛立三昧,如《般舟经》说。以九十日为期,终竟三月,身常旋行,不得休息,口常唱阿弥陀佛,心常想阿弥陀佛,或先想后唱,或先唱后想,想唱相继,无令休息。此之三昧,极能断除宿障。根据《观音慈林集》的记载,遵式禅师(964~1032),尝行般舟三昧,九十日为期,苦学呕血,入道场,两足皮裂,以死自誓。忽如梦中,见观音垂手指其口,引出数虫,又指端出甘露注其口,觉身心清凉,疾遂愈。

半行半坐三昧,如《方等经》《法华经》说。若依《方等经》,七日为期,唯诵陀罗尼。旋百二十匝,一旋一咒。不迟不疾,旋竟却坐,思惟实相之理。若依《法华经》,三七日为期,但诵本经。故经云:其人若行、若立,读诵是经,若坐、思惟是经,我乘六牙白象,现其人前。此等三昧,俱是半行半坐。

非行非坐三昧,即是诸大乘经所说种种行法。前之三种,俱用行坐;今言非行非坐者,虽非行坐,实通行坐,亦名随自意三昧,谓但于一切时中,一切事上,随意用观,不拘限期,心存止观,念起即觉。《摩诃止观》卷第二曰:“非行非坐三昧者,上一向用行坐,此既异上,为成四句,故名非行非坐。实通行坐及一切事,南岳师(慧思)呼为随身意,意起即修三昧。大品(般若经)称觉意三昧,意之趣向皆觉识明了。虽复三名实是一法。”

智者大师及门人依此经,建立了请观音行法。此法既是修行的方法,同时也是忏悔的仪式。印顺法师认为:“忏法,智者是称为‘行法’的,后人改称为忏法[1] 。”从功用的角度说,此法不仅用于自修自救,也可用于救治他人。根据《佛祖统纪》等文献的记载,智者大师曾率众行此观音忏法,使坠马将绝的陈永阳王从昏-迷中苏醒过来,并解除疼痛[2] 。

到宋代,遵式制定《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三昧仪》,确立以下行法步骤,现摘要如下。

第一庄严道场

当严饰道场,香泥涂地,悬诸旛盖,安置佛像南向观音像别东向。(道场即清净境界也。香泥者即无上尸罗也。究竟戒香,遍涂实理。旛即翻也,翻法界上迷生动出之解。盖者,观五阴免子缚,起大慈悲覆法界也。)

第二作礼法

各执香炉一心一意。向彼西方五体投地。使明了音声者唱:(五体表五阴。左脚是色,右脚是受,左手是行,右手是想,头是识。戒是色法,无作冥密如阴,表左脚也。定是受者,定是心神之法为阳,表右脚也。想是推昼前境如阳,表右手也。行是思数如阴,表左手也。五识在头能了别,故识对头也。)

一心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世尊
一心顶礼西方无量寿世尊
一心顶礼过去七佛世尊
一心顶礼十方一切诸佛世尊
一心顶礼消伏毒害陀罗尼破恶业障陀罗尼六字章句陀罗尼
一心顶礼十方一切尊法
一心顶礼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一心顶礼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一心顶礼十方一切菩萨摩诃萨
一心顶礼舍利弗等声闻缘觉贤圣僧

第三烧香散华

烧香运念三业供养。三业供养者,身翘跪口宣唱意运想。礼竟烧香散华而作是言:

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菩萨,无量声闻众,以起光明台,过于无边界,无边佛土中,受用作佛事,普熏诸众生,皆发菩提心。

(香即熏馨遮掩臭秽,表智慧断结。香即智慧也,亦名止善。华能严饰表定,定是福德庄严,亦名行善。复次华以表慧,华是可见之法对慧,是照了见理之义。香以表定,香以冥熏对定,寂静之义。)

第四系念数息

当向西方结跏趺坐,系念数息令心不散,勿数风喘气。为众生故经十念顷。十息为一念,凡百息为十念。初至绳床令坐安稳。次左掌置右掌上。正身端直,令鼻与脐相对。平面正住闭口。唇齿相拄,举舌向腭。闭眼才令断外光而已。不声不结不粗不涩不滑。出入绵绵,若存若亡。成十念已次念十方佛,七佛世尊色身,实相妙身犹如虚空。又当慈念一切众生。

第五召请

请有三义:一为自请,二为他请,三护正法请。

请云:

一心奉请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世尊(三遍奉请前所礼三宝)

(请佛想云:我三业性如虚空,释迦如来亦如是,不起真际为众生,与众俱来受供养。)

(请法云:法性如空不可见,常住法宝难思议,我今三业如法请,唯愿显现受供养。)

(请僧同前请佛。但改名字为异耳)

第六具杨枝净水

经云:“尔时毘舍离人即具杨枝净水,授与观世音菩萨。”今依经令行人跪授,唱云:

我今已具 杨枝净水 唯愿大悲 哀怜摄受

第七诵三咒

此咒即实相正观为体,非空非有遮二边恶业,持中道正善具足三德,不纵不横诸佛秘要不可思议。灵智寂照法身为体,感应为宗,救厄拔苦为用,历四教十法界消除三障,当知此咒神用广远。

将欲诵咒,先互跪合掌一心一意,三称三宝及观世音名

诵十方诸佛救护众生神咒

次诵破恶业障陀罗尼

次诵六字章句陀罗尼

第八披陈忏悔

咒竟,当自忆念先罪起大怖畏,未有恶业不招苦报。我今此罪若得灭者,于将来时宁失身命终不更犯。复忆无始所造乃至今生业性虽空果报不失,颠倒因缘起诸重罪。流泪悲泣口宣忏悔(应心念言:我及众生无始常为三业六根重罪所障,不见诸佛不知出要,低顺生死不知妙理,我今虽知犹与众生同,为一切重罪所障,今对观音十方佛前,普与众生归命忏悔,唯愿加护令障消灭。念已唱云:)

普为法界众生悉愿。断除三障归命忏悔(唱已,五体投地,心复念云:我与众生无始来今,由爱见故内计我人外加恶友,不随喜他一毫之善,唯遍三业广造众罪,事虽不广恶心遍布,昼夜相续无有间断,覆覆过失不欲人知,不畏恶道无惭无愧,拨无因果。故于今日深信因果,生重惭愧生大怖畏,发露忏悔断相续心,发菩提心断恶修善,勤策三业翻昔重过,随喜凡圣一毫之善,念十方佛有大福慧,能救拔我及诸众生,从二死海置三德岸,从无始来不知诸法,本性空寂广造众恶,今知空寂为求菩提,为众生故广修诸善遍断众恶,唯愿观音慈悲摄受)

第九礼拜

一心礼上所请三宝。礼竟如法行道,或三或七旋遶时口称:

南无佛 
南无法 
南无僧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无量寿佛 
南无过去七佛 
南无十方诸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十方一切菩萨摩诃萨

(或七称或三称当随意。欲行道时更须正立,想此道场犹如法界,十方三宝畟塞虚空,以次回身旋遶法座,十方三宝心性寂灭,影现十方心想如梦,梵声如响勿令心散。旋竟三自归依)

自归于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说竟作礼复言)

自归于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说竟作礼复言)

自归于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和南圣众(作礼)

第十诵经

令一人登高座,唱诵请观音经(夫诵经之法,当使文句分明音声辩了,不宽不急,系缘经中文句,如对文不异,不得谬误。次当静心了,音声性空犹如谷响,虽不得音声而心历历照诸句。言辞辩了,运此法音充满法界,供养三宝普施众生,令入大乘一实境界。顺此经意应令十种行人,各得消伏毒害,悉入大涅槃海)

--------------------------------------------------------------------------------

[1]参见《华雨集》第四册“经忏法事”。
[2]参见《佛祖统纪》卷第九、《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续高僧传》卷第十七。
作者: 雄天护法    时间: 2008-12-4 12:38

杨枝净水

依《请观音经》祈祷观音的方法,也称为杨枝净水法。

佛经中所说的杨枝,多指磨齿刮舌的木片,又称作齿木,是古代的牙刷。《毗尼日用切要》曰:“杨有四种,皆可梳齿也:一白杨,叶圆。二青杨,叶长。三赤杨,霜降叶赤。四黄杨木,性坚致难长。今咸以柳条当杨枝,柳条垂下,乃小杨也。”按古印度以及西域诸国的习俗,若礼请他人,一般通过赠送齿木及香水(加上香、花的淨水)等代表祝愿健康的物品,来表达恳请之意。此种习俗,也自然用来礼请诸佛菩萨。在《请观音经》传至我国后,杨枝净水合在一起,专表礼请观音的行法。

此外,古代民俗中,也有用杨枝净水辟邪的传统。《释氏要览》有如下的记载:“北人风俗,每至重午等毒节日,皆以盆盛水,内插柳枝,置之门前辟恶。按《灌顶经》云:昔维耶黎城民遭疫,有一少年比丘,名禅提。奉佛教持摩诃神咒,往为辟之,疫人皆愈。其禅提往彼国二十九年民安,至其迁化,民复遭疫。民思禅提,遂往其住处。但见所嚼齿木掷地成林,林下有泉。民酌其水,折杨枝,扫拂洒。病者皆愈,毒气销亡。”

在修请观音法中,按前述仪式的要求,应具备杨枝与净水二物。唐代湛然法师注释说:“设杨枝等者,以观世音左手把杨枝右手持澡瓶,是故请者须备二物。若作所表者,杨枝拂动以表慧,净水澄渟以表定[1] 。”宋代智圆法师注释说:“具杨枝等者,以观音左手把杨枝,右手持澡瓶。是故(毗舍离)国人授此二物,而内表两因也。定是缘因,慧是了因。慧能除惑,故以拂动表之。定能止散,故以澄渟表之[2] 。”

《禅门日诵》有一偈赞观音菩萨,也特意提到杨枝净水。

观音菩萨妙难酬, 清净庄严累劫修。
浩浩红莲安足下, 湾湾秋月锁眉头。
瓶中甘露常遍洒, 手内杨枝不计秋。
千处祈求千处应, 苦海常作度人舟。

在民间,手持杨枝及净瓶的观音形象广为流传,其中以唐代阎立本所绘的杨枝观音最为著名。像中的观音,珠冠锦袍,缨络飘披,右手执杨枝,左手托净瓶,袒胸跣足,端庄慈祥。在普陀山建有“杨枝庵”,供奉此像的碑刻。

《西游记》里,观音菩萨曾用杨柳枝加净瓶水,救活了五庄观的人参果树,扑灭了赛太岁紫金铃放出的山火,还用杨柳枝加净瓶水,收服了红孩儿。经《西游记》的演绎,此红孩儿成为我们前面提到的五十三参的善财童子。此外,孙悟空三根救命毫毛,就是观音给的三个杨柳叶儿,令悟空受用不尽。这些故事,分别象征了杨枝净水的救生、护佑、除害和降伏之义。

民间常将杨枝观音称作杨柳观音。严格说起来,杨枝观音与三十三观音中的杨柳观音是有所不同的。从形象上来说,杨枝观音一手持杨枝,一手持净瓶。而杨柳观音左手结施无畏印,右手持杨柳枝,是没有净瓶的。在修持方法上两者也不同,杨枝观音代表的是杨枝净水法,即请观音法。杨柳观音又称药王观音,代表的是杨柳枝药法。《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记载:“若欲消除身上众病者,当修杨柳枝药法。其药王观自在像,相好庄严如前所说,唯右手执杨柳枝,左手当左乳上显掌。”此外两者所持的咒语也不一样,前者是三咒,而后者的真言是:“唵  嚩日罗  达磨  陛杀  尔耶  罗惹耶  娑嚩  贺”,意思是称赞金刚法,皈依药王。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无论是杨枝观音还是杨柳观音,都代表着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合二为一,只要一心顶礼获得感应就行了,谁还会在意其中的分别呢?

《龙舒增广净土文[3] 》卷五载:“吴氏事观音有灵感,每于净室列置瓶缶数十,以水注满,手持杨枝诵咒,必见观音放光入瓶缶中。病苦者饮水辄愈。所咒水积岁不坏,大寒不冻。世号观音县君。”

-----------------------------------------------------

[1]湛然《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二之二。
[2]参见智圆《请观音经疏阐义钞》卷第三
[3]《龙舒增广净土文》,南宋龙舒郡人王日休撰,有关往生西方净土信仰的入门书。
作者: 雄天护法    时间: 2008-12-4 12:43

能说无边秘密神咒

请观音法属于修忏法门,特色在于数息,但通过对三个神咒的持诵,由此也就过渡到了陀罗尼门。

神咒,指真言密咒,为息灾、增益等目的而诵的密语,持之得益,具有神妙力用,故称神咒。汉译咒字有多种原语,如梵语曼怛罗(也译为真言、秘密语)、陀罗尼(总持)都译作咒、明咒。各原语的意义是有区别的,但长久以来多已混用。

陀罗尼,总持之义,能持各种善法,能遮除各种恶法。菩萨以总持之法,随顺众生而开导正信,令其灭诸恶行而行一切善法,是为陀罗尼门。

修学陀罗尼门即是在行菩萨道。《大般若经》卷七十五“净道品”中说:“一切陀罗尼门,名为菩萨摩诃萨菩提道。”

《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以十门叙述密咒功德深广:

(一)护持国王,安乐人民。一切国土中所有陀罗尼流行之地,令其人王常得拥护,势力自在,复令财谷丰饶,人民安乐。

(二)能灭罪障,远离鬼神。众生于书写之陀罗尼,若得睹视、触及、顶戴,乃至书于钟鼓铃铎之上而闻其声者,纵有五无间罪,悉皆灭尽,不为鬼神天魔所侵害。

(三)除身心病,增长福慧。行人持诵陀罗尼,能除种种身心病苦,消灭贪嗔痴心,自然通晓一切经论与世间典籍,十方如来所有功德悉与此人,增长一切福慧。

(四)凡所求事,皆不思议。行人欲求所愿成就时,用四种物,一者弓-箭及数珠、袈裟等,二者雄黄等种种药物,三者河岸上土,作师子、孔雀等禽兽之形,四者或塑画雕刻佛、菩萨、明王等像,置于檀中,如法诵咒,若得火焰出时,或手执,或涂身等,即得飞腾虚空,游诸世界,供养诸佛,随心所乐,悉皆成就,不可思议。

(五)利乐有情,救脱幽灵。若有众生得见持咒人之身,或闻其语音,或影中过者,尽灭十恶五逆之罪,来世生诸佛国。或有众生广造恶业,死堕三涂,若有亲友持咒称其名字,专心诵念尊胜随求等咒,亡灵即离恶趣,生于天上。

(六)是诸佛母,教行本源。真言为诸佛之母,成佛种子,若无真言,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又三藏之教,尽从陀罗尼所出。

(七)四众易修,金刚守护。一切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易于诵习,不假备通教典。又诵持陀罗尼者,是无畏藏,善神龙王、金刚密迹,常随卫护,不离其侧。

(八)令凡同佛,如来归命。真言行者持诵神咒课数满时,身、语、意三者所作善恶之业,皆成无漏功德法门,十方世界诸如来,护念归命受持者。

(九)具自他力,现成菩提。真言中密具自力(修六度万行等)、他力(念佛等)之二力,真言行者现世能成无上菩提。

(十)诸佛如来,尚乃求学。诸佛亦持神咒,故凡夫更应诵持之。

说到陀罗尼门,我们要回到《首楞严经》,经中说到了观音陀罗尼门的总纲。

紧接前面的“持名无畏”一节。观音菩萨在自述了自身所获的十四种无畏功德后,又报告了所获得的四不思议无作妙德。其中三四两段,已经在前面先行介绍过了。

观音菩萨说:“世尊,我又获是圆通,修证无上道故,又能善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

此种妙德,非有意造作所成,而是任运自在、至妙至神、不可思惟、不可拟议、言思所不能及的德用。

“一者,由我初获妙妙闻心,心精遗闻,见闻觉知,不能分隔,成一圆融清净宝觉,故我能现众多妙容,能说无边秘密神咒。其中或现,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万首,八万四千烁迦罗首。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万臂,八万四千母陀罗臂。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万目,八万四千清净宝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护众生,得大自在。”

首出于群相,手应接无方,目照明无碍。

烁迦罗,为金刚、坚固、轮铁等意,表法身德。母陀罗,为印相、契印、密印之意,臂各有手,手各結印,表解脱德。清净宝目,即法眼圆明清净,无碍无染,表般若德。

“二者,由我闻思,脱出六尘,如声度垣,不能为碍,故我妙能现一一形,诵一一咒,其形其咒,能以无畏施诸众生,是故十方微尘国土,皆名我为施无畏者。”
众生六尘隔碍,动必有苦,故多畏。菩萨以闻思三昧之力,六尘既脱,无复障碍,故能一身现无量身,无量身现一身,身能妙现多形,心能妙诵多咒。以形摄受,以咒加持,故能令众生得离怖畏。

这两段是观音陀罗尼门的总纲。

般若波罗蜜多咒

《大般若经》卷第一百二“摄受品”说:“菩萨摩诃萨,依般若波罗蜜多,修一切陀罗尼门。”与此意相合,本书即是从般若波罗蜜多开始,本书第一次提到的咒语,就是《心经》中的般若波罗蜜多咒:“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短短的《心经》竟用了几十个字来介绍、称赞这一咒语。

《心经》说: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大神咒,就是具大神力的陀罗尼。

大明咒,就是放大光明破众生昏暗的陀罗尼。佛于光中说陀罗尼,故名咒为明。

无上咒,就是至上的陀罗尼。般若为一切法门之最,没有更过其上的。

无等等咒,就是无与伦比的陀罗尼,最尊、最贵而无有与之相等者。诸佛般若,世无与等;而一切众生平等共有,故曰无等等。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依此般若,可以离生死苦,得涅槃乐;离一切苦,得究竟乐。这就是观音菩萨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古德云:咒圆解偏,解生咒丧。咒语是秘密语,是不必翻译和解说的。任何字面的解释都无法通达咒语的甚深密意。然而,人类的分辨习性,促使很多译师留下各个咒语的字面解释。这些解说,是画蛇添足,是修密的障碍。”

关于“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的字面意思是:“去了!去了!到彼岸去了!完全到彼岸去了!觉悟啊!谨愿[2] !”

我个人,则是把整部《心经》作为陀罗尼来持诵的。心经,是般若经典的总持,是放光的明咒,是减轻一切痛苦的真言。

咒语有调伏心灵的功效。一心持诵,即能使精神集中而达专注一境的定境,是引发智慧的方便法门。人们思想的散乱,常用心猿意马来形容。心识象猿猴一样上窜下跳不止,意念象野马一样驰骋不息。唐僧驾驭不了孙猴,观音菩萨就教唐僧给孙猴带上了紧箍咒。这紧箍咒也叫“定心真言”。这真言果然好用,一经念过,行者便死心塌地,不生退心。

--------------------------------------------------------------------------------

[1]谢于教《准提净业》卷二,《卍续藏》No.1077。
[2]参见霍韬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本语译。
作者: 雄天护法    时间: 2008-12-4 12:54

六字大明咒

我最先接触的咒语,就是六字大明咒。

先是在《西游记》见到的,将孙猴定在五行山下的就是它。一张帖子,六个金字,最后在观音的安排下,由唐僧揭了金字,救出神猴。读这段故事时,我还是个村童,哪知道其中的含义。

1984年,我在进藏途中,看到了大量的用藏文书写、刻画的六字大明咒。但我并不认识它。

1985年,游本昌主演的电视剧《济公》风靡全国。济公作法时,口中念念有词,就有这六个字。但我并没有发现这其中之间的联系。

后来,在一次下乡途中,一位陪同我的藏族同胞告诉了我,那随处可见的藏文咒语就是压在孙猴头上的那六个字,也就是济公口中常念的那六个字。唵嘛呢叭[口+迷]吽。它里面有宝珠和莲花的意思。堆在山口上的玛尼石,就是取六字中的“嘛呢”两字,作为这些刻有六字真言石片的简称。它们堆在一起就叫玛尼堆。老人手中摇的刻有六字真言的转经筒,也叫玛尼筒。

即便有了这些了解,六字大明咒的修法一直没能引起我的兴趣。也许是因为它太著名,因而也就太普通了,就太容易得到了,反而不知道珍惜。结果在我回到内地之后若干年,当我读到了九世班禅大师的开示,才知道自己有眼无珠。

汉文与藏文的六字大明咒,均出自《大乘庄严宝王经》。根据此经的汉译本记载,

观自在菩萨曾说:未见曼荼罗者,不能闻此大明。

曼荼罗,意译坛、坛场。修密法时,为防止魔众侵入,而划出圆形、方形的区域,或建立土坛。有时还在坛内画佛、菩萨像,修法结束后,画像也要撤掉。由于坛内充满诸佛与菩萨,故亦称曼荼罗为聚集、轮圆具足。

观自在菩萨对此曼荼罗的描述是:于五肘四方之坛的中央,以五色宝粖画无量寿佛,其右画持大摩尼宝菩萨,其左画六字大明(即观自在菩萨),四臂肉色,白如月色种种宝庄严,左手持莲花,花上置摩尼宝,右手持数珠,下二手结一切王印。六字大明足下安天人,种种庄严,右手持香炉,左手掌钵满盛诸宝。曼荼罗四角安四大天王,执持种种器仗。外四角安四贤瓶,满盛种种摩尼之宝。

观自在菩萨说此曼荼罗后,才说此六字大明陀罗尼:

唵  么抳钵 讷铭(二合)  吽

按此曼陀罗的规定,配合此咒的图像是四臂观音。

此咒得来非常不易。释尊于过去世,为得此咒,遍历微尘数世界,供养无数如来,尚不能闻此明咒,后闻莲华上如来知此明咒,遂到彼如来处而得闻之。

对此六字大明,《大乘庄严宝王经》称赞说:

此六字大明,是观自在菩萨微妙本心。若有知是微妙本心,即知解脱。

若人持诵此咒,于持诵时有九十殑伽河数如来、微尘菩萨集会,天龙药叉虚空神等而来卫护,七代种族皆得解脱,腹中诸虫当得不退菩萨之位。

又若依法念诵,是人则得无尽辩才,清净智聚及大慈悲,日日得具六波罗蜜圆满功德。

是人口中所出之气,触在人身蒙所触者,即起慈心离诸嗔毒,当得不退菩萨,疾证阿耨菩提。

若以此咒戴持之者,则同如来金刚之身。以手触于余人之身,其蒙所触者及所见有情,皆速得入菩萨之位,而永不受生老病死爱别离苦。

又如满四大洲男女等人,一切皆得七地菩萨之位。彼菩萨众所有功德,与念此咒一遍功德而无有异。

若人书写此六字大明陀罗尼,则同书写八万四千法藏而无有异。若人以天金宝造作,如微尘数如来形像,不如书写此六字中一字功德。

若有得此六字大明,是人贪嗔痴毒不能染著。其有戴持在身中者,是人亦不染著贪嗔痴病。

藏地因缘

成书于1388年的《西藏王统记[1] 》,记载了六字大明咒传至藏地的因缘。

昔佛世尊在竹林精舍,诸罗汉眷属围绕而住。佛眉间白毫,放五种光明,如虹霓聚。其光照射北方雪地,因而垂目谛视,怡然微笑。尔时除盖障菩萨见佛生乐,即启问所由。佛即告言:善男子,三世诸佛所未调化之处,此边地雪域,鬼魔充斥,当于未来,有微妙正法,如日光照临,大为显扬。令诸有情,悉得解脱,登菩提道。其时调化此边地雪域者,即圣观世音菩萨是也。

佛遂由心间放白毫光,照射世间。旋往西方极乐世界入于无量光佛心间。由无量光佛心间放一毫光,入放莲花海中,并授记云:将有如来化身来调化边地雪域云。
此极乐世界中,住有妙贤法王,欲以香花供佛,造其眷属,往莲花海边,采集鲜花。忽见一巨大莲茎,粗如牛轭,叶如张盖,千瓣花中,有一莲台,其大如瓮,放五色光。遂往白于王,王叹为稀有。特造大船,载诸供养,王及诸臣泛舟至于莲茎之前,献呈各种供养,并作祈愿。于是莲花裂为四瓣,其中忽然化生一调化边地雪域之化身菩萨,两足作金刚正坐,一头四臂,前二手合掌当心,后右手持水晶念珠,后左手持白莲花,曲达耳旁,作开放状。王及众臣发大欢喜,奏诸伎乐,迎回王宫。继而王至无量光佛前而作启白云:

莲花池内莲台中,变生发髻佛化生,如雪山色饰诸宝,睹此妙容能夺意。
希有相好变化身,是我苗裔诸小王,抑是利生化身佛?

如是白已。无量光佛即为说偈云:

具八功德广莲海,佛子化身自莲生,圣观自在大悲心,如睡莲色诸宝饰,
稀有相好胜妙身,非惟承祧汝王裔,而是大悲观世音,边鄙雪域利有情,
乃系随类示他身。

既而,无量光佛以手加于化身佛顶而为垂示曰:善男子,边地雪域众生横野,过去诸佛未能调化,未来诸佛尚未调化,现在诸佛难于调化,汝乃承昔日愿力,当往调化,善哉!善哉!若往雪域,诸有情众得见汝圣者之身,乃至闻六字咒声,立即解脱三途恶道,得善趣上界之身。若住雪域,诸鬼妖魔障、罗刹夜叉,劫夺光泽、伤害生命者,得见汝圣之身,闻六字明咒,作害之心,皆悉化解,生起饶益及慈悲菩提等心。若住雪域,诸虎豹熊罴,猛禽野兽,凶残狠毒,闻其吼声,则能生怖,残害生命,食肉饮血,如是等类,得见汝圣者之身,闻六字明咒,即能化除毒念,彼此发起犹如父母慈爱之心。若住雪域,诸有情众,受饥渴苦,烦恼颠连,得见汝圣者之身,闻六字明咒,即降甘露为食,如愿满足,化除饥渴等苦。若住雪域,诸不幸有情,如盲目病夫,六根不全等,无依无靠诸有情众,得见汝圣者之身,闻六字明咒,种种病苦皆得除治,诸根残缺皆得具足,获得神力佑助。若雪域有情等,见汝圣者之身,如寿将尽,愿得复延,如罹病患,愿得良药,立除痛苦。为诸无救者,作为怙主,为诸无依者,作为依处。边地雪域享有本尊之份者,即汝大悲观音是也。依汝本尊,于当来世,则能有无量如来菩萨来此示现,使佛圣教,宏扬丕显。享有正法份者,即此六字大明咒也。依此心咒,于当来世,在此边地,凡诸佛所说妙法,皆得宏扬,受用正教。

唵、嘛、呢、叭、咪、吽,此六字咒,摄诸佛密意为其体性。摄八万四千法门为其心髓。摄五部如来及诸秘密主心咒之每一字为其总持陀罗尼。此咒是一切福善功德之本源,一切利乐悉地之基础。即此便是上界生及大解脱道也。

唵、嘛、呢、叭、咪、吽,此诸法心要,最胜开示之六字大明咒,若仅见一次,亦能获得不退转地,成为济度有情之舵手。若仅闻一次,亦能获生上界乐趣,成为济度有情之舵手。他如蝼蚁之尸,或已死畜牲,此咒一入其耳,立即解脱彼身,往生极乐世界。若能忆念此咒,则如日照雪山,从无始以来,所造罪障恶业悉得清净,往生极乐世界。若仅触及,则能蒙受无量诸佛菩萨为之灌顶。若仅观修一次,则可等同闻、思、修三者之功能。所显境界,皆成清净法身,开利众事业之宝藏。若佩于身,善男子!此身即变为如来舍利,四百零四种病患不能侵犯,水、火、毒物,刀兵器械,以及上下魔厉皆无能为害。此六字大明咒,或书于珍宝,或布,或纸,或木片,最下如土石等上,则与书写八万四千法门相等,现世受用安乐,今生即身获得佛果,对此切勿生起疑念犹豫。若夫须弥山王,尚可度量,若持此六字大明咒一次,其福德之量,无人能量。又如金刚岩石,以迦尸迦布(细纱布)拂拭,每百年一次,亦有罄尽之时,若持一次六字大明咒,其福德量,无有尽时。又如诸大海每一涓滴,皆可计量,若持六字大明咒一次,其福德量,无人能计。又如雪域微尘,花果林树,皆可数计,若持六字大明咒一次,其福德量无人能数。再如一百由旬之室充满芝麻,每日掷出一粒,其数有尽,若持六字大明咒一次,其福德量无有尽时。又十二月中,昼夜无间,天降滂沱,毫不中断,每一雨滴,亦可计量,若持六字大明咒一次,其福德量,亦无人能算也。如是等情,善男子,无烦广说,若人恭敬承侍如我之百亿诸佛,令生喜悦,其福德量,尚可比度,若持六字大明咒一次,其福德聚,亦无人能度也。

唵、嘛、呢、叭、咪、吽。“唵”,除天道生死之苦;“嘛”,除阿修罗道斗诤之苦;“呢”,除人道生老病死苦;“叭”,除畜生道劳役之苦;“咪”,除饿鬼道饥渴之苦;“吽”,除地狱道寒热之苦也。

是乃诸佛所赞咒,摄诸妙法之精英,成诸有情吉祥德,灌以六字咒灌顶。
此乃诸佛心灌顶,今则以此授与汝,总摄一切如来佛,灌以明咒王灌顶。
唵为布施波罗密,无有悭吝薄伽梵,总摄诸佛之法身,恳请灌顶赐加持!
嘛者忍辱波罗密,无有瞋恚薄伽梵,大乐圆满受用身,恳请灌顶赐加持!
呢者持戒波罗密,除烦恼过薄伽梵,三身顿成变化身,恳请灌顶赐加持!
叭者禅定波罗密,无有散乱薄伽梵!了达一切所知身,恳请灌顶赐加持!
咪者精进波罗密,无有懈怠薄伽梵,智悲偏覆有情语,恳请灌顶赐加持!
吽者智慧波罗密,摄诸事业薄伽梵!总集一切威力意,恳请灌顶赐加持!
所言六字金刚声,一切诸佛所加持!妙法心要至无上,恳请灌顶赐加持!

授灌顶已,垢障清净,所涌余水,在头顶中心变为阿弥陀佛而作顶严焉。

唵者乃其五智慧,嘛者乃大悲遍照,以呢能度六趣众,以叭解除一切苦,
以咪能销众罪障,以吽能聚诸功德,即此六字加持力,愿诸雪域有情众,
悉能登于极乐道。摄集诸佛加持力,心要之中最心要,此乃利乐诸本源,
一切悉地之根基,是登上界之阶梯,是防恶趣之门户,是度生死之津梁,
是除黑暗之明灯,是破五毒之勇士,是销罪障之火聚,是碎苦恼之铁锤,
是化边地对治法,是雪域人所享份。显密经论诸法藏,以及闻思修心要,
所有心要皆统摄,方法皆备宝中王。愿能诵持此六字,由总持咒加持力,
即此雪域边地中,度众成熟并解脱,无上妙法大宏扬。

以上文字摘自《西藏王统记》第四章“圣观世音菩萨自莲花中化生,宣讲六字真言功德”。

该书第八章记载,赤德托赞之子,拉托托日聂协执掌王政时,由天下降《宝箧经》(即《大乘庄严宝王经》)、六字大明心咒、《诸佛菩萨名称经》、一肘量黄金宝塔、旃陀嘛呢印模(十一面观音陀罗尼咒印模)、母札手印(上面有自然出现的六字真言)等,伴同日光降放王宫顶首。并从空中授记云:“汝五世后,将出一王,能了斯义”(原注:此指松赞干布)。王于此等宝物,虽生希有之心,然究属何义,未能晓达,遂名为“宁布桑瓦(玄密神物)”,供祀于宝台之上。

该书第九章“从圣观世音菩萨身中放出几种光明而降生法王之情”记载,观世音菩萨知教化有雪藏土之时机已至,从身放出四种光明。一光由右眼放出,射往尼婆罗地,入胎化为赤尊公主。一光由左眼放出,射往汉地,入胎化为文成公主(?~680)。一光自面门放出,往有雪邦土吐蕃境内,照于水所浸淹之悬崖上,变为教化边地之秘密法门六字大咒、成为法身形相。一毫光自心间放出,往有雪藏地,入胎化为松赞干布。西藏史书普遍认为,观音菩萨除化身为松赞干布外,还化身为仲敦巴·甲哇迥乃(1005~1064)、萨迦巴·贡噶宁布(尊称为萨钦,1092~1158)、一世DL根顿珠巴(1391~1474)等祖师。根据《土观宗派源流》的记载,观音的上述化身,均是五世DL(1617~1682)前生转世的圣身[2] 。

大多藏族史学家均认为,在藏地,六字大明咒的广泛传诵,始于松赞干布(?~650)。成书于七世纪,第一部系统阐述六字真言的藏文专著《嘛呢全集》,就传为由松赞干布所著。而前面提到的《大乘庄严宝王经》藏文译本,据说也是松赞干布与吞米桑布札(藏文的创立者)合译的。

按汉藏两地的传译,六字大明咒缘自四臂观音。论颜色,除两地共同的白观音外,藏地还有四臂红观音的传承。此四臂红观音法,传说由莲花生大师传承至米拉日巴(1040~1123)的两大弟子之一的惹琼巴,后为历代噶玛巴所持有。

吐蕃时期就已经传入的与观音有关的经典,除《大乘庄严宝王经》外,还有《不空罥索》、观世音二十一部经续、《莲花网不空罥索陀罗尼》、《如意轮千手千眼陀罗尼》、《莲花冠续》、《观世自在分别经》、《马头金刚殊胜游戏续》、《度母积经》、《莲顶真言续》、《密续莲冠经》、《观世音菩萨仪轨真言续》、《如意宝续》、《阿摩迦波舍不空罥索续》等[3] 。 到后来,大量的观音经典被翻译成藏文,前面介绍的《心经》、《首楞严经》、《法华经》、《华严经》、《不空罥索经》、《青颈观自在菩萨心陀罗尼经》、《叶衣观自在菩萨经》、《悲华经》、《观世音菩萨授记经》、《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都有对应的藏文译本。其中的《首楞严经》是由汉文藏译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既有直接来自印度的译本,也有汉文藏译的译本。但《观世音菩萨往生净土本缘经》、《观无量寿经》、《请观音经》、《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未见藏文译本[4] 。

上述部分经名中所含的“续”字,特指印度晚期密教的圣典,即怛特罗,意为持续者、相续或连续,又译为密续或本续,以表达密乘将因相、性相、果相等三相结合,成为统一无缺的相续教说。在怛特罗汉译的过程中,译经家还习惯于将其统译为“经”,而与一般的契经相混淆,这一点,不如藏文翻译的清楚。

藏传佛教将怛特罗通常分成四部:

1.所作怛特罗,又称事续,指初期密教的经典,即成立于《大日经[5] 》、《金刚顶经[6] 》两部大经之前者,内容包含陀罗尼及经之口诵、印契法、观佛、诸尊供养等仪轨。

2.行怛特罗,即行续,指《大日经》系的密教经典,除仪轨之外,兼说瑜伽观法。

3.瑜伽怛特罗,即瑜伽续,指《金刚顶经》系的密教经典;重视瑜伽观法甚于仪轨。

4.无上瑜伽怛特罗,又称无上瑜伽续,可细分为方便父续、智慧母续、无上无二续等三类。简单的说,母续与转贪毒为觉力有关;父续与转嗔毒为觉力有关;无二续与转痴毒为觉力有关。

无上瑜伽续中以父怛特罗的《秘密集会》为最古。宋代施护(?~1017)于 1002年由梵汉译为《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7] 》。其后,成立各种母怛特罗,代表经典为《胜乐金刚根本续》。最后是无二续,代表经典《时轮本续》。

汉译的无上瑜伽部的经典很少。宋代除了上述施护的译本外,还有法护译的《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经[8] 》,即《喜金刚本续》,相当于不空(705~774)所译“金刚顶经瑜伽十八会指归之第九会”,即“一切佛集会拏吉尼戒网瑜伽”。成书于十九世纪的《怛特罗部集成》(三十卷)中,藏文的《喜金刚本续》被归类于不二怛特罗。

喜金刚,既是萨迦派“不共”最高的仪轨,也是“入门”的基础修法。喜金刚为毕哇巴(毗瓦巴)祖师亲传,萨迦派以此总集一切密续,因此称为“不共”;又因为萨迦派初学者必需获得此灌顶,方可起修其它密续,因此称为“入门”。

同一本典籍的藏文经名与汉文经名或多或少的有所不同,那么在内容上是否有较大差异呢?元世祖忽必烈(1215~1294)也曾有这样的疑问。经过两土名德的对辩,元世祖得出结论:文词少异,而义理攸同。由此,积年疑滞,一日决开。元世祖在与帝师八思巴(1235~1280)讨论这一问题时,就筹划着要对勘两土的佛典。在八思巴逝世后,一项史无前列的对勘汉藏文藏经异同的文化工程于至元二十二年(1285)正式开始。工程历时三年,最终凝聚成十卷本的《至元法宝勘同总录》,简称《至元录[9] 》。

--------------------------------------------------------------------------------

[1]藏文原名为《吐蕃王朝世系明鉴正法源流史》,作者是萨迦派索南坚赞,译言福幢,是萨迦四大拉章之一的仁钦岗拉章的继承人,曾兼任萨迦大寺的座主,尊称“喇嘛当巴”,意为贤德大师,曾从布敦大师学法,并作过宗喀巴的上师。汉译本名《西藏王统记》,译者刘立千。
[2]《土观宗派源流》,土观·罗桑却吉尼玛(1737~1801)著,刘立千译。见该书第二章第二节之“格鲁派的源流”。
[3]参阅索南才让《西藏密教史》第三章内“吐蕃时期的密典翻译”。
[4]参见《德格版西藏大藏经总目录》,宇井伯寿等编。
[5]《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七卷,唐善无畏、一行译,《金藏》帙号染,No.424。
[6]《金刚顶经》译本有三种。《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四卷,唐金刚智译,《金藏》帙号诗,No.426;《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三卷,唐不空译,《金藏》帙号侈,No.1289;《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教王经》三十卷,北宋施护译,《金藏》帙号绮~汉,No.1468。
[7]《佛说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七卷,《金藏》帙号阜,No.1420。
[8]《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经》五卷,《大正藏》第18册,No.892。
[9]参见黄明信《汉藏大藏经目录异同研究——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及其藏译本笺证》。《至元录》,收在《大正藏》法宝总目录第二册。
作者: 雄天护法    时间: 2008-12-4 13:00

班禅大师的开示

久居内地的九世班禅曲吉尼玛,曾于上世纪30年代初,在江苏省句容县宝华山隆昌寺,宣讲六字真言。以下为大师讲话的记录:

昔观世音菩萨为阿弥陀佛之高弟,具足诸行、等解万法、等慈众生,发大誓愿曰:“尽我形寿,遍度一切众生,若有一众生不得度者,我誓不取正觉。若我于众生未尽度之时,自弃此宏誓者,则我之脑裂为千片。”

发此誓已,专心极意,悲智双运,现诸神变,应境行化,度脱众生。如是经无量劫,其所度脱之众生,尽恒河沙所不能计。而环顾世间众生,生者无量,而愚痴堕落,受诸痛苦;造诸恶业者,亦复无量;轮回不已,则众生之苦终不能绝。于是菩萨生大忧恼,谓:“众生之苦,乃与众生之生以俱来;世间既存,苦何能已?苦若不已,度岂能尽?昔年之誓,是徒自苦,而于众生亦无有益;无益之行,何必坚持?”

此退转心甫生,而应誓之相已现,菩萨之脑,忽然自裂千片,犹如千叶莲花;而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无始劫来度人无量之阿弥陀佛,则自现身于菩萨之脑中,发慈悲音,而谓菩萨曰:“善哉观世音!宏誓不可弃,弃誓为大恶;昔所造诸善,一切皆成妄。汝但勤精进,誓愿必成就。三世共十方,一切佛菩萨,必定加护汝,助汝功成就。”又说真言曰:

    唵    嘛  呢   叭   咪   吽
    Oom  ma  net  beh  meh  hone

观世音菩萨闻此真言已,得大智慧,生大觉悟,愿顺尊旨,勤加努力,坚持旧誓,永不退转;至于今日,仍在行法度世,而为世人所尊仰。其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之伟力,盖成就于是时。故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实为唯一,无有二致。观世音菩萨之心,即阿弥陀佛之心;观世音菩萨之力,即阿弥陀佛之力。念此六字真言者,即是念观世音菩萨,即是念阿弥陀佛,亦即是念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然此不可空念也;念此真言者,有一最要之法门,此法门不入,则念之千万,终无有益。法门者何?“瑜伽”是也。

盖人之于法,必有三体;以此三体而造三业,然后诸法得以成就。

三体云者,“身、口、意”是也。一切诸法赖身而行,一切诸法赖口而传,一切诸法赖意而生,亦赖意而住。

随顺世间因缘贪嗔痴爱诸善不善业,执持不离,是曰“不净业”。舍离诸妄,住心于无所住,行诸善法,而于善终无所得,具大智慧,生大善巧,行大方便,而复一无所执,光明寂静,慈悲平等,度脱众生,超生死流,至涅槃岸;如是行,如是言,如是念者,是曰“净业”。

如是念,即是如是言行;如是言,则必如是念,如是行;一剎那间,三业等俱不可分离,不可差别者,是曰“瑜伽”。

修心瑜伽如如成就者,是曰“瑜伽三昧”,诸佛功德皆由此生。非如是者,必是妄计妄执,诸善功德皆不成就。是以念六字真言者,须知如何是观世音菩萨之“身”?如何是菩萨之“口”?如何是菩萨之“意”?菩萨之所行所言所忆念者,皆能如实知、如实观、如实照。而自己之所行、所言、所忆念者,必须与菩萨等无有二,然后乃可谓为“一心直指、即身成佛”。如是念者,乃为净业相应成就;非如此者,不得为六字真言行者也。

此理既明,而后可进而讲真言之字义。

“唵”者:三业相应之表现也。合则一声,统摄万法。究其字源,已可略悉;盖唵字之源,由于梵字之“阿哦吗”三音。此三音有其三字,而三字之义,则统摄万端;“放之则弥于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之义,略可彷佛。吾人为佛弟子者,于诵念一切经之前,不至心诚意念三归三结乎?此一“唵”字,亦具此意,不念诵诸般净业加持之真言乎?此一“唵”字即总持一切净业加持之真言。念此字时,佛之三体,即我之三体;我之三业,即佛之三业。光明具足,坚利具足,慈悲具足,戒具足,定具足,慧具足,一切具足,漏尽意解,不可思议也。

摩尼为宝,以喻佛法坚利之德,无所不包,无所不具;凡有所求,无不应者。略说如此,广说不尽。

“叭咪”者:梵语莲花,以喻智慧,清净妙洁,一切不染,如如圆满,一切成就。合此二语,即是“金刚般若”。欲具明之,经文具在。

“吽”者:诸愿成就之真言也。解以常言,即“波罗密”。“波罗密”者,诸行成就之称也。差别言之,始于布施,成于智慧。“般若波罗密多”,实具万德,不可量也,不可言也,不可思议也。

六字略义,诠以言词,如是而已,欲明其“体”,则“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文已详;欲明其“相”,则“阿弥陀经”已显其“妙”;欲知其“用”,则“妙法莲华经”持之宜精;欲知其“行”,则毗尼诸经持之宜严。

总之:六字真言者,佛法之总持;在于真实奉行,而不在于诠言说理。说则万端,理终归一。愿诸大士,闻此法者,发大乘心,普济一切,以观世音菩萨之本愿为本愿。

立超十地

密咒本来不需解说。若作解说,则奥义甚多,不能穷尽。六字大明咒的含义,除了班禅大师的上述解释外,上世纪20年代来内地弘法的诺门罕多杰觉拔格西,在传授六字大明咒时曾讲述了六字大明咒的两个表法。
  
以六道轮回言之,“嗡”表天道,“嘛”表阿修罗道,“呢”表人道,“叭”表畜生道,“咪”表鬼道,“吽”表地狱道。念此六字,即能断轮回,出三界,证圣果。这是六凡的表法。
  
若以四圣之表法,“嗡”字由菩提心发生,初入十信位,由是增进,“嘛”字入十住位,“呢”字入十行位,“叭”字入十回向位,“咪”字入十地位,“吽”字入金刚乘至大觉位。故念此六字,即能立超十地,成无上正等正觉。
  
“嗡”字初入十信位。十信,具称十信心,略称十心。入佛教海,修无量法门,要以信为先。
(一)信心。心与理合,确切不移,灭一切妄想,名曰信心。
(二)念心。虽在无数劫中,舍身受身,此现前一念,决定不忘,名曰念心。
(三)精进心。不杂曰精,不退曰进,进趣真净,名精进心。
(四)慧心。心纯行勤,智慧自生,名曰慧心。
(五)定心,百杂粉碎,心体湛然,名曰定心。
(六)不退心,定光发明,进修无懈,深入自性,名不退心。
(七)护法心。进趣功纯,保持不失,与十方如来,气分相接,名护法心。
(八)回向心。以保持修道力故,与佛光相交格,名回向心。
(九)戒心。安住净戒,心光常凝,名曰戒心。
(十)愿心。遍游十方,化导众生,随其所愿悉得满足,名曰愿心。  
以信佛的教法(信心)为始,次忆念其事(念心),精进修之(精进心),磨以智慧(慧心),而得禅定(定心),不退转(不退心),能护持其法(护法心),回向佛地(回向心),禁戒清净(戒心),愿随往生十方诸佛净土(愿心),由此而登上菩提大道。
  
“嘛”字入十住位。住,谓心安住于真谛之理。信心既立,能住佛地。又名十发趣,发起大心,趣入妙道。
(一)发心住。以真方便,假十信之用,圆成一心,名发心住。
(二)治地住。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则一切皆治,名治地住。
(三)修行住。心所涉知,俱得明了,遍修诸行,皆无留碍,名修行住。
(四)生贵住。冥契妙理,行与佛同,气分感通,成如来种,名生贵住。
(五)方便具足住。自利利他,方便具足,名方便具足住。
(六)正心住。心念同佛,惟得其正,名正心住。
(七)不退住。身心增长,无有退缺,名不退住。
(八)童真住。佛之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如童真之可贵,名童真住。
(九)法王子住。长养圣胎,绍隆佛种,堪作法王之子,名法王子住。
(十)灌顶住。菩萨既为佛子,佛以智水灌顶,藉表成人,名灌顶住。

“呢”字入十行位。十行,指菩萨于地前所修的十种行。菩萨经十信十住,已成佛子,满足自利,复须长养利他功行,故名十行,亦名十长养。
(一)随顺众生,随喜功德,名欢喜行。
(二)饶利众生,使得法利,名饶益行。
(三)等视众生,不见其过,名无嗔恨行。
(四)三际十方,化身无尽,名无尽行。
(五)了达法门,悉无错误,名离痴乱行。
(六)既离痴乱,则能现诸相,同异圆融,名善现行。
(七)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于一尘中,现十方界,尘界交现,不相留碍,名无著行。
(八)缘般若故,成无著行,故六度中,特尊般若,名尊重行。
(九)妙观慧中,显圆融德,能入诸佛法轨中,名善法行。
(十)圆融德相,清净无漏,真无为性,妙契真实,名真实行。
  
“叭”字入十回向位。回即回转,向即趣向。回向,即起大悲心救度众生。
(一)化度众生,离众生相,回无为心,向涅槃道,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二)正显中道,归趣本觉,回入法身,无能坏者,名不坏回向。
(三)本觉之理,湛然常住,能觉之智,齐于诸佛,名等一切佛回向。
(四)觉智周圆,无所不遍,名至一切处回向。
(五)一切世界,过恒沙佛,自性功德,重重无尽,名无尽功德藏回向。
(六)于诸佛地,起万行因,依因趣果,取涅槃道,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七)十方众生,皆我性具,本际平等,无有高下,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八)即一切法,离一切相,缘生无性,体即真如,名真如相回向。
(九)诸法本空,心无缚著,于根尘中,得大解脱,名无缚无著解脱回向。
(十)性海圆成,心等法界,含摄周遍,量等虚空,名等法界无量回向。

“咪”字入十地位。在此十地,渐开佛眼,成一切种智,已属圣位。
(一)欢喜地,菩萨既满初阿僧祇劫之行,初窥心性,破见惑,证二空理,成就檀波罗蜜,生大欢喜。
(二)离垢地,菩萨断思惑,除毁犯之非,使身清净,成就戒波罗蜜,离一切垢。
(三)发光地,菩萨灭无明闇,而得三明,成就忍波罗蜜,心光开发。
(四)焰慧地,菩萨于三十七道品,圆满具足,进而修习力无畏,不共佛法,远离懈怠,成就精进波罗蜜,使慧焰炽盛。
(五)极难胜地,菩萨为利益众生,外习诸技艺,内成就禅波罗蜜,极难制胜。
(六)现前地,菩萨住解脱法门,修空无相无愿三昧,成就般若波罗蜜,使现前差别尽泯。
(七)远行地,菩萨断诸业果细现行相,起殊胜行,广化众生,成就方便波罗蜜,备远行资粮。
(八)不动地,菩萨住无生忍,断诸功用,身心寂灭,犹如虚空,成就愿波罗蜜,于涅槃心,湛然不动。
(九)善慧地,菩萨灭心相,证智自在,具大神通,善护诸佛法藏,成就力波罗蜜,善运慧解。
(十)法云地,菩萨广集无量道法,增长无边福智,悉知一切众生心行,依上中下根,为说三乘,成就智波罗蜜,有如大云,雨大法雨。

“吽”字入金刚乘至大觉位。大觉位即佛位。

持诵及观想

六字大明咒,神妙殊胜。无论男女老幼富贵贫贱,人人可修,无须灌顶。

最简单的,莫过于念诵。站行坐卧,皆可行之。念者须至诚皈依观音菩萨,发菩提心、大悲心,身心清净,心缘一境,不可散乱。如能计数,每次至少须念一百零八遍,以满十万遍为最小限,愈多愈妙,或出声或默念均可。

念诵而能作观想者,效力最大。

念诵时,观想“嗡”字成白色,“嘛”字成青色(诺门罕多杰觉拔传授为红色),“呢”字成黄色,“叭”字成绿色,“咪”字成红色(诺门罕多杰觉拔传授为蓝灰色),“吽”字成黑色。如果观不出来这么多颜色,都观成白色也可。各个放光,分照六道众生,所有一切罪苦,皆悉消灭清静。观想时,现在以观想藏文字母为常见。其实,观想汉字也未尝不可。

密教主旨,须三密相应。身体清净,身密也;口念咒语,唇动而不出声,口密也;意中观想各字之色,意密也。行之日久,自然相应。

持诵六字大明咒,还可以与东南西北中的方位相结合。这一方法,收集在道教的典籍《性命圭旨》中:“此咒是观音菩萨微妙心印。若人书写六字大明咒者,即同书写三藏法宝;若人得念六字大明咒者,则同讽诵七轴灵文。又能开智慧门,能救百难苦,三世业冤,悉皆清静,一切罪障,尽得消除,解脱生死,安乐法身。然而念咒亦有密诀。故第一声中叫唵之,乃以呼吾身毗卢遮那佛也。第二声东而嘛之,乃以呼吾身不动尊佛也。第三声南而呢之,乃以呼吾身宝生佛也。第四声西而叭之,乃以呼吾身无量寿佛也。第五声北而咪之,乃以呼吾身不空成就佛也。第六声复上返于喉而作吽者,乃以呼吾身大势至金刚也。久则五炁归元,即成就不思议功德而证圆通也。”

关于六字大明咒的读音,大同小异。但细究起来,有多种说法。

《大乘庄严宝王经》的汉字音译:唵么抳钵讷铭吽

常见的汉字音译:唵嘛呢叭咪吽,读作:

嗡(ong)嘛(ma)呢(ni)叭(bei)咪(mei)吽(hong)

简易罗马拼音:om mani padme hum

常见的藏传发音:om mani beme hong或Oom  ma  net  beh  meh  hone

蒙古读音:嗡吗呢呗特麦吽

这样一来有人就问了:哪个是对的?念错了咋办?

对此,很多大德都讲过一个类似的故事。

一位行脚的法师星夜赶路,突然见到远处的山谷中大放光明。好奇的法师立刻奔向发光的地方,走进之后未见奇特之处,只有几间破旧的窝棚,里面住着一位老婆婆。法师就问婆婆修何种法。婆婆说,我念观音菩萨的咒啊。法师问,观音菩萨有那么多的咒,你念的是哪一个?婆婆说,我念的是“唵嘛呢叭咪牛”。法师一听大笑,婆婆你念错了,是“唵嘛呢叭咪吽”,你把“吽”字念成了“牛”字啦。婆婆一听,后悔不已,又连声感谢。多谢法师传授了正确的读法,否则不知还要白费多少功夫呢!法师心满意足离开了婆婆家。渐行渐远。蓦然回首,法师发现山谷中一片黑暗。法师恍然大悟,立即拔腿奔回婆婆家。法师说,婆婆你念的没错,是“唵嘛呢叭咪牛”。刚才是我在考验你。婆婆立刻欢天喜地,继续念诵“唵嘛呢叭咪牛”,而没有去想法师在考验什么。法师继续赶路,再回首时,但见山谷之中又重现光明。

度母修持法

藏传佛教中,还有一个与观音有关的修法,比较普及。这就是绿度母修持法。在藏地,度母深受人民崇敬。尺尊公主即被认为是绿度母的化身,文成公主则被认为是白度母的化身。

度母,全称圣救度佛母,汉译经典中称为多罗菩萨、多罗观音。多罗观音,为三十三观音之一。多罗是眼的意思。多罗观音从观音菩萨眼生,故称为眼观音。

据《大方广曼殊室利经》记载,观自在菩萨入普光明多罗三昧,以三昧力,由眼中放大光明,多罗菩萨即由光明中而生,“随光流出现妙女形,住于殊胜妙色三昧,无价杂宝而为严身,如融真金映琉璃宝,所谓成就世出世间密言之要,能息众生种种苦恼,亦能喜悦一切众生。遍入诸佛法界自性,由如虚空平等住故,普告众生作如是言:谁在变苦谁在流溺生死海中,我令誓度。作是语已,遍游无量无边世界,还至佛所右遶三匝,头面作礼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足,合掌恭敬持青莲华,瞻仰菩萨受教而住,思念如来自在神力,以清凉光普照众生,犹如世间清凉月轮能除热恼,一切幽瞑无不照了。复过于是含嬉微笑,怜愍众生犹如慈母,以慈悲光普照佛剎,诸天光明皆悉不现。”经中称赞道:多罗大悲者,一切之慈母,天人及药叉,无一非子者,故号世间母。

按藏文经典的记载,度母是从观音的眼泪中化现的。

观音降临边地雪域,眼观上部阿里三围,形如池沼乃野兽之洲;下部朵康三岗,形如田畴,乃禽鸟之洲;中部卫藏四茹,形如沟渠,乃猛兽之洲,分别为其演说六字咒法,使蒙利乐。观音菩萨又复降放拉萨红山之巅,从上下望,观察此卧塘湖(今大昭寺所在地)为阿鼻地狱所在,烧煮无量万数有情,受饥苦,眼中落泪一滴,堕于地上,化为怒纹佛母,即作声言:“善男子,汝为利益雪域边地请有情众,勿过忧虑,为利有情,我将为汝臂助。”随即合入放右眼中,是即他日拜木萨尼妃赤尊公主。又从左眼中落泪一滴,堕于地上,化为救度佛母,亦作声云:“善男子,汝为饶益雪域边地请有情众,匆过忧虑。为利有情,我将为汝臂助。”随复合入放左眼中,是即将来之甲木萨汉妃文成公主也[1] 。

圣救度佛母共有二十一尊化身,简称二十一尊度母。汉译的《圣救度佛母二十一种礼赞经》记载的二十一度母的名字如下:
救度速勇母。百秋朗月母。紫磨金色母。如来顶髻母。
怛罗吽字母。释梵火天母。特啰胝发母。都哩大紧母。
三宝严印母。威德欢悦母。守护众地母。顶冠月相母。
如尽劫火母。手按大地母。安隐柔善母。普遍极喜母。
都哩巴帝母。萨啰天海母。诸天集会母。日月广圆母。
具三真实母。

度母的根本十字真言为:

唵 多哩 咄多哩 都哩 莎訶

此即现在广传的绿度母心咒。

上世纪30年代初,诺那呼图克图在南京普传圣救度佛母修持法。以下是诺那上师的开示:

圣救度佛母共有二十一尊,简称二十一度母,均是观世音菩萨化身。修此法者,利益甚多,功德甚大。可免一切天灾人祸,与夫一切地水火风空之灾险,而避毒尤有特殊功效。余曾三次被毒而获无恙者,以曾修满此法故也。

欲自获利益,增加验效,则二十一度母中之绿度母咒,能总括二十一度母之功德,最低限度须满十万遍。其余二十尊度母咒,至少非各念满一万遍不可。若能全念二十一度母咒,则功德最为圆满。否则,专念绿度母咒,亦有特效。又妇女痛苦特多,如诚心念诵此咒,尤有奇效。

修法功德,最重观想,念咒时,须观想绿度母心际之种子字与咒之字轮,功德始大。若徒念诵而不观想,虽有功德,其效较微。纵不能观想全咒各字,而种子字非将其观得了了分明不可。

端身正坐,一念不生,于刹那间,观想自身成绿度母,头戴五佛宝冠。冠中顶髻处,坐有阿弥陀佛。又观自己心际有莲华,华上有日月轮。日轮红色,月轮白色。 (dum登木),绿度母与二十尊度母之共同种子字,立于月轮正中。字面朝左,其外由前向右,有绿度母咒字环绕而立,成字轮状。种子字与咒字论,均放绿色光。(若度母是白色,则放白光,余类推。)供养十方诸佛,十方诸佛亦放光相应。所有诸佛功德,悉随此光回入自身。自己之身口意,即成绿度母之身口意。

复由 种子字放光,普照一切众生,消灭其罪业,令其离苦得乐,事事如意,悉成度母,放光相应。再现此光回自身种子字中。于是开始念咒,愈多愈佳。念时,观字轮外,另有绿色光,由前向左旋转。念毕,将功德布施一切众生,为之回向。如有祈求,亦可随意默求之。

唵,达咧,堆达咧,都咧,梭哈

诺那上师所传咒语的发音与其他略有不同。现在流行的念法是:

唵,达咧,都达咧,都咧,梭哈

诺那上师说:“本尊旧称多罗观自在菩萨,即南海普陀山观世音菩萨也。绿度母咒乃二十一度母之根本咒,常勤念诵,能断轮回之根,免除一切魔障、瘟疫病苦,消除一切水火刀兵盗贼等灾难,并能增长寿命及福慧,凡有所求,无不如愿,命终往生极乐世界。如朝礼南海普陀山时,持诵此咒,尤易得到特殊之感应。”

诺那上师所传其他度母的名字和颜色如下:
救灾难度母,白色。救地灾度母,蓝色。
救水灾度母,红色。救火灾度母,黄色。
救风灾度母,白色。增福慧度母,黄色。
救天灾度母,绿色。救兵灾度母,青色。
救狱难度母,红色。救盗难度母,黑色。
增威权度母,红色。救魔难度母,黑色。
救畜难度母,深棕色。救兽难度母,黑色。
救毒难度母,白色。伏魔度母,黑色。
药王度母,绿黄色。长寿度母,白色。
宝源度母,黄色。如意度母,绿黄色。

--------------------------------------------------------------------------------

[1]参见索南坚赞《西藏王统记》刘立千译,第五章。
作者: 雄天护法    时间: 2008-12-4 13:03

准提咒

在汉地,有许多持诵观音名号者,也兼持准提菩萨的准提咒。此咒行持方便,不问在家出家,不拣净秽。上世纪80年代末,气功热席卷大陆,此咒以佛家气功的身份在民间传播。我也是在那段时间第一次听到这个咒子。咒曰:

南无飒哆喃  三藐三菩驮  俱胝南  怛侄他  唵  折隶  主隶  准提 娑婆诃

辽代五台山道殿法师特别推崇此咒,在所撰《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中,以持六字大明咒为前行,以持此准提咒为正行。文中说到:

“佛言此咒能灭十恶五逆一切罪障,成就一切白法功德。持此咒者,不问在家出家饮酒食肉有妻子,不拣净秽,但至心持诵,能使短命众生增寿无量。……若有无福无相求官不遂贫苦所逼者,常诵此咒,能令现世得轮王福,所求官位必得称遂。若求智慧得大智慧,求男女者便得男女。凡有所求无不称遂,似如意珠一切随心。……诵此咒人水不能溺,火不能烧,毒药、怨家、军阵、强贼及恶龙兽诸鬼魅等皆不能害。若欲请梵王帝释四天王阎罗天子等,但诵此咒随请必至不敢前次,所有驱使随心皆得。此咒于南赡部洲有大势力,移须弥山竭大海水,咒干枯木能生华果,何况更能依法持诵,不转肉身得大神足往兜率天。若求长生及诸仙药,但依法诵咒,即得见观世音菩萨或金刚手菩萨,授与神仙妙药,随取食之即成仙道,得延寿命齐于日月,证菩萨位。若依法诵满一百万遍,便得往诣十方净土,历事诸佛,普闻妙法,得证菩提。”

准提菩萨,也被认为是观音的化身,称为准提观音。其形象有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八臂、三十二臂、八十四臂等九种。《佛说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称:

若求不二法门者,应观两臂。若求四无量,当观四臂。若求六通,当观六臂。若求八圣道,当观八臂。若求十波罗蜜圆满十地者,应观十臂。若求如来普遍广地者,应观十二臂。若求十八不共法者,应观十八臂。若求三十二相,当观三十二臂。若求八万四千法门者,应观八十四臂。

一般供奉的准提菩萨像,以三目十八臂者为多。十八臂之中,上二手作说法相。右第二手施无畏,第三手把剑,第四手把数珠,第五手把微若布罗迦果(汉言子满果,此间无,西国有。也有译为俱缘果),第六手把越斧,第七手把钩,第八手把跋折罗(金刚),第九手把宝鬘。左第二手把如意宝幢,第三手把莲花,第四手把澡灌,第五手把索,第六手把轮,第七手把螺,第八手把贤瓶(如意瓶),第九手把般若波罗蜜经夹。

准提法在元明清三代流行于僧俗儒道各界。佛门之中禅、净、台、贤、密各宗均有受持。明代高僧云栖袾宏(1535~1615)、憨山德清(1546~1623),著名居士袁了凡均曾受持此法。袁了凡居士所著《了凡四训》中载,云谷禅师教了凡记功过格,“且教持准提咒”:“无记无数,不令间断,持得纯熟,於持中不持,於不持中持。到得念头不动,则灵验矣。”

藏传佛教中的准提佛母法,多以四臂为主。现在汉地也有传承。

作者: 雄天护法    时间: 2008-12-4 13:05

陀罗尼有相貌乎

在汉地,流传最广的长咒是大悲咒。我第一次知道有大悲咒,还是缘于那位让我背《心经》的居士。但真正持诵大悲咒,则是很久以后的事了。我曾将此咒推荐给我岳母。她老人家喜好书法,一有时间就抄写大悲咒。抄一遍下来,往往是大汗淋淋。如此坚持数年,直至撒手西去。现在,一听到大悲咒,我就会想到她老人家。

大悲咒即大悲心陀罗尼、广大圆满陀罗尼,全称千手千眼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也称为无碍大悲陀罗尼、救苦陀罗尼、延寿陀罗尼、灭恶趣陀罗尼、破恶业障陀罗尼、满愿陀罗尼、随心自在陀罗尼、速超十地陀罗尼,共九名。

大藏经中载有此咒的相关经典众多,有《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姥陀罗尼身经》、《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经》、《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咒本》、《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身咒本》、《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金刚顶瑜伽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修行仪轨经》、《大悲心陀罗尼修行念诵略仪》、《千手观音造次第法仪轨》等,均译传于唐代。

各经所载的大悲咒,长短略有差异。《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所载此咒计八十四句;《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姥陀罗尼身经》及《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经》则为九十四句;《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咒本》则有一三○句;《金刚顶瑜伽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修行仪轨经》则为四十句。现代广为流传的是基于《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的咒本。咒曰:

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  南无阿唎耶  婆卢羯帝烁钵啰耶  菩提萨埵婆耶  摩诃萨埵婆耶   摩诃迦卢尼迦耶  唵  萨皤啰罚曳  数怛那怛写  南无悉吉栗埵  伊蒙阿唎耶  婆虑吉帝  室佛啰楞驮婆  南无那啰谨墀  醯唎摩诃皤哆沙咩  萨婆阿他豆输朋  阿逝孕  萨婆萨哆  那摩婆萨多  那摩婆伽  摩罚特豆  怛侄他  唵  阿婆卢醯  卢迦帝  迦罗帝  夷醯唎  摩诃菩提萨埵  萨婆萨婆  摩啰摩啰  摩醯摩醯唎驮孕  俱卢俱卢羯蒙  度卢度卢罚阇耶帝  摩诃罚阇耶帝  陀啰陀啰  地唎尼  室佛啰耶  遮啰遮啰  么么罚摩啰  穆帝隶  伊醯伊醯  室那室那  阿啰嘇佛啰舍利  罚娑罚嘇  佛啰舍耶  呼卢呼卢摩啰  呼卢呼卢醯利  娑啰娑啰  悉唎悉唎  苏嚧苏嚧  菩提夜菩提夜  菩驮夜菩驮夜  弥帝利夜  那啰谨墀  地利瑟尼那  婆夜摩那  娑婆诃  悉陀夜  娑婆诃  摩诃悉陀夜  娑婆诃  悉陁喻艺  室皤啰耶  娑婆诃  那啰谨墀  娑婆诃  摩啰那啰  娑婆诃  悉啰僧阿穆佉耶  娑婆诃  娑婆摩诃阿悉陁夜  娑婆诃  者吉啰阿悉陁夜  娑婆诃  波陁摩羯悉陁夜  娑婆诃  那啰谨墀皤伽啰耶  娑婆诃  摩婆利胜羯啰夜  娑婆诃  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  南无阿利耶  婆嚧吉帝  烁皤啰夜  娑婆诃  唵  悉殿都  漫多啰  跋陁耶娑婆诃

经中[1] 记载:观世音菩萨说此咒已,大地六变震动,天雨宝华缤纷而下,十方诸佛悉皆欢喜,天魔外道恐怖毛竖,一切众会皆获果证,或得须陀洹果,或得斯陀含果,或得阿那含果,或得阿罗汉果者,或得一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乃至十地者,无量众生发菩提心。

尔时大梵天王从座而起,整理衣服,合掌恭敬,白观世音菩萨言:“善哉大士!我从昔来,经无量佛会,闻种种法种种陀罗尼,未曾闻说如此无碍大悲心大悲陀罗尼神妙章句,唯愿大士为我说此陀罗尼形貌状相,我等大众愿乐欲闻。”

观世音菩萨告梵王言:“汝为方便利益一切众生故,作如是问。汝今善听,吾为汝等略说少耳。”

观世音菩萨言:“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是,无为心是,无染著心是,空观心是,恭敬心是,卑下心是,无杂乱心无见取心是,无上菩提心是,当知如是等心即是陀罗尼相貌。汝当依此而修行之。”

大梵王言:“我等大众今始识此陀罗尼相貌,从今受持不敢忘失。”

上述这段经文太重要了。陀罗尼本是秘密语,大梵天王为方便利益一切众生,非要问一下它的形状相貌。慈悲观音当即说破,此十心即是陀罗尼相貌,也是此陀罗尼的行法。回头看一看前面“菩提心”一节的内容,可知上述诸心即是一菩提心。若欲与此陀罗尼相应,必须发无伪菩提心,于诸众生起大慈悲。

对此十心,许止净居士赞颂如下:

既已欣净,即应厌浊。广拔众苦,非贪自乐。大士十心,克登妙觉。首大慈悲,众生当学。(十心中,一慈悲心)
众生佛性,具足万能,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大士造诣,我亦克承。此平等心,大而非矜。(二平等心)
一切有为,梦幻泡影。蜉蝣之身,桑榆之景。速会无为,时时自省。(三无为心)
威势必失,亲属终离。吁嗟爱根,永矢弗遗。哀哀三界,一爱羁縻。谁无染著,天人之师。(四无染着心)
精神离形,骸骨反根。四大离散,我尚何存?空观破执,解脱之原。(五空观心) 
虽观诸佛,及众生空,礼拜供养,必敬必隆。像真一致,畏爱攸同。佛从敬起,毋懈初衷。(六恭敬心)
芸芸众生,未来之佛。父母师长,头出头没。涸辙呼援,声嘶力竭,云何相煎,食肉剔骨。此卑下心,慎毋逾越。(七卑下心)
三业清净,一心向往。断杂乱思,离见取想。即教即禅,法门无两。导祖专修,高山景仰。(八无杂乱心,九无见取心)
为菩提道,求生净土,得觐如来,更亲左辅,径登佛乘,长餐法乳,大菩提心,光圆照普。(十大菩提心)
此十种心,大悲相貌。惟我众生,是则是效。出世之舟,度人之棹。伟矣佛恩,大哉圣教。(总结十心)[2]

--------------------------------------------------------------------------------

[1]见唐西天竺沙门伽梵达摩译《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2]许止净《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卷三。
作者: 雄天护法    时间: 2008-12-4 13:07

发愿持咒与天台教观

持诵大悲咒,应先发愿。

经云: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童男童女,欲诵持者,于诸众生起慈悲心,先当从我发如是愿:

南无大悲观世音   愿我速知一切法
南无大悲观世音   愿我早得智慧眼
南无大悲观世音   愿我速度一切众
南无大悲观世音   愿我早得善方便
南无大悲观世音   愿我速乘般若船
南无大悲观世音   愿我早得越苦海
南无大悲观世音   愿我速得戒定道
南无大悲观世音   愿我早登涅槃山
南无大悲观世音   愿我速会无为舍
南无大悲观世音   愿我早同法性身

我若向刀山   刀山自摧折
我若向火汤   火汤自消灭
我若向地狱   地狱自枯竭
我若向饿鬼   饿鬼自饱满
我若向修罗   恶心自调伏
我若向畜生    自得大智慧

发愿即是发菩提心。

根据《观音慈林集》的记载,遵式禅师,“建光明忏堂时,每架一椽一甃,必诵大悲咒七遍,屡经兵火,岿然独存,乃愿力所致也。”

百千誓愿,出于四弘。大家可以体会,此处观音菩萨教我们发的十六愿,也出于四弘愿,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知,佛道无上誓愿成”。

遵式的同门至交,天台知礼大师解说道[1] :“夫四弘者,依四谛起。四谛者,二示世间苦因果,二示出世乐因果。一切菩萨,欲拔此苦,欲与此乐,故依之立四誓也。依苦谛立,云众生无边誓愿度。依集谛立,云烦恼无数誓愿断。依道谛立,云法门无尽誓愿知。依灭谛立,云佛道无上誓愿成。”

此观音菩萨的十六愿,可分成前十后六两节。就前十愿而论,知礼认为,初二依集谛立,三四依苦谛立,五六七八依道谛立,九十依灭谛立。

知礼大师说:“前十愿明成就法,一往生善。后六愿明除灭法,一往破恶。” “前十愿皆称南无大悲观世音者,……盖哀悯至深故,教众生求我度脱,归心顺我,立乎誓愿,令我机感故也。仍须了知,大悲观音即我本性。今欲复本,故称本立愿。又复此愿即本性之力用故。马鸣云,自心起信,还信自心。”

知礼大师曾以天台教观解说此十六愿。知礼称:“此愿横深该收权实,非天台教观莫到边涯。” 此大悲陀罗尼,知礼在孩童时代便能口诵,但一直不谙持法。后习天台教观,对照经文,才豁然开朗。“寻经始末,以后验前,知是愿成十法乘也。” 十法乘即天台十乘观法:初观不思议境,二发菩提心,三巧安止观,四破法遍,五识通塞,六调适道品,七对治助开,八知次位,九安忍,十离顺道法爱。将十愿对照十乘观法,十乘观法是依境修观,十愿是依境发心。知礼解说道:

初知一切法愿,显不思议境。非一念三千,岂收一切?

二智慧眼愿,圆止观,成佛眼智也。非此眼智不显妙境故。

三度一切众愿,发分满菩提心也。无缘与拔(与乐拔苦),初住已上方现前故。

四善方便愿,成破遍也。三惑破已,方能任运与拔。破遍,即度生方便。菩萨破惑,为度生故。

五般若船愿,识通塞。如水有船,即塞能通也。

六越苦海愿,成道品也。非无作道品莫越二死海故。

七戒定道愿,成助道也。以无作心修事戒定,最能治恶故。

八登涅槃山愿,知次位也。山须自下升高,虽观即理,道不浪阶故。

九会无为舍愿,成安忍行也。舍名舍众速证无为故。此行不专,初品上地亦然,天龙恭敬不以为喜,即其例也。

十同法性身愿,离法爱也。不滞似解合佛真身。

照境由止观,与拔由破惑。先知通塞,方修道品。无对治功,安有次位。若不安忍,则无似爱可离也。

知礼强调说:“此之观法,修在名字,成在五品,似发在六根,真发在分证,究尽在妙觉。今立愿者,愿修之得门,成之即世,或于一观或历余心,便入似真以至等妙。又复应知此之十法,虽论修证及以因果,而现前一念本自圆成,全性起修即因成果,今立十愿标心在兹。又复应知此之十法,虽是智者像代宣扬,而并是渐顿诸经之旨,以离此十,更无修证之法。法华大车深可例也。”

上段话中,“修在名字”中的“名字” ,为天台“六即”中的“名字即”;“成在五品”中的“五品”,为五品弟子位,相当于“观行即”;“似发在六根”的“似”,为“相似即”;“真发在分证”中的“分证”,为“分证即”;“究尽在妙觉”中的“究尽”,为“究竟即”。

前面在介绍六字大明咒时曾介绍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内容,加上等觉、妙觉共计五十二位,乃《华严经》等所立的大乘菩萨的阶位。天台宗则认为此五十二位是别教菩萨的行位,乃另立圆教菩萨六行位,称为“六即”。即理即、名字即、观行即、相似即、分真即(分证即)、究竟即。

理即,众生本具佛性之理,与诸如来无二无别。

名字即,从知识处闻,或从经卷中见,知此理性,即佛之名。于名字中,通达解了一切诸法皆是佛法。

观行即,既知一切法皆是佛法,必须心观明了,理慧相应,所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是为观行即佛,相当于天台所立圆教八行位的第一位“五品弟子位”。天台将十信以前的外凡位区分为随喜、读诵、说法、兼行六度、正行六度等五品。

相似即,于观行即中,愈观愈明,愈止愈寂,虽未能真证其理,而于理仿佛有如真证,是为相似即佛,相当于五十二位中的十信位。

分真即,破一品无明,证一分中道,是为分证即佛。相当于五十二位中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位。

究竟即,道穷妙觉,种智俱圆,是为究竟即佛,相当于五十二位中的妙觉位。

此“六即”位次中,“分真即”之位甚长,姑借别教的五十二位,分其品秩,而成八位,即五品弟子位、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等觉位、妙觉位。

关于观音菩萨的后六愿,知礼解说道:

后之六愿一往破恶。于中前三破地狱,而初二别破刀火二种,第三破一切地狱,后三破余三趣。

应知,六愿皆就对治悉檀而立。故地狱云摧折枯竭,饿鬼云饱满,修罗云调伏,畜生云智慧。如六观音对破六道。惟天从便宜,以善强故。人兼入理,思惟盛故。余四并从对治,以恶多故。

皆标“我”者,虽是行人所称,全是诸有真常我性,一念千法也。前十愿中,一一我字莫不尔也。

“若”者,不定之词,随趣对治也。

皆云“向”者,训对也,为对治义宛合,即以四趣我性为能对治,四趣三障为所对治。

皆云“自”者,三障本空,无明故有,治以圆法,称本虚融,更非障阂,故云自摧折等。

然能对有自他,所治有三障。人自治有事行理观治,他论神通感应。

若自起四趣烦恼、造四趣恶业、受四趣苦时,称名诵咒对之,愿此三障即自摧折等,此事行治也。

若自用十乘观慧,对于四趣,若惑若业若报时,愿得观成障灭即摧折等,此理观治也。

若自观行成,能破三障,显出我性,得大自在,见一切众生为四趣三障所苦,以似解力对之,即神通治他也。以分满力对之,即感应治他也。

故一言“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等,其义甚深,不可卒备。

对后六愿所破的刀山、火汤、地狱、饿鬼、修罗、畜生等诸恶,清周克复结合慈悲心而解说道:“人无倾险好杀心,则己之刀山灭矣。人无惨毒心,则己之汤火消矣。人无不忠不孝及淫贪不廉贞心,则己之地狱枯竭矣。人无悭吝嫉妒心,则饿鬼之火息。无傲狠骄慢心,则修罗之恶调。无顽悍不灵心,则畜生之途远矣[2] 。”

--------------------------------------------------------------------------------

[1]本节知礼所言,均引自《千手眼大悲心咒行法》。
[2]见周克复《观音经持验记》序,《卍续藏》No. 1542。
作者: 雄天护法    时间: 2008-12-4 13:09

千眼照见,千手护持

前面曾提到,观音菩萨修证耳根圆通,获得四种不思议无作妙德,其中的第一种就是能现众多妙容,由一首三首,乃至八万四千烁迦罗首;由二臂四臂,乃至八万四千母陀罗臂;由二目三目,乃至八万四千清净宝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护众生,得大自在。

从理上说,观音菩萨能够示现无数首、无数臂、无数目,但在传世的各种多臂多目的观音形象中,手眼最多的莫过于千手千眼观音。观音菩萨具足千手千眼,正与此大悲陀罗尼相关。在《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等经,具体记载了这一殊胜的因缘。

此经讲于补陀落迦山观世音菩萨的道场中,也就是前面所说善财童子参访观音的地方。《西游记》中,孙悟空曾三番五次到此求救于观音菩萨。根据《大唐西域记》的记载,三藏法师唐玄奘似曾到过此处。书中称,南印度境有秣罗矩咤国(亦谓枳秣罗国),国南滨海有秣剌耶山,秣剌耶山東有布呾洛迦山。山径危险,岩谷敧倾。山顶有池,其水澄镜,流出大河,周流绕山二十匝入南海。池侧有石天宫。观自在菩萨往来游舍。其有愿见菩萨者,不顾身命,厉水登山,忘其艰险,能达之者盖亦寡矣。而山下居人祈心请见,或作自在天形,或为涂灰外道,慰喻其人果遂其愿。

布呾洛迦山,即补陀落迦山,又作补陀洛山、宝陀罗山、逋多罗山。补陀洛,意译为白华、小白华、小花树、小树蔓庄严、海岛、光明。普陀山的普陀,布达拉宫的布达拉,都是补陀洛的变音。

话说释迦牟尼佛,在补陀落迦山观世音宫殿宝庄严道场中,坐宝师子座上,将欲演说总持陀罗尼。这时,观世音菩萨于大会中密放神通,光明照曜十方剎土及此三千大千世界,皆作金色,天宫龙宫诸尊神宫皆悉震动,江河大海铁围山须弥山土山黑山亦皆大动,日月珠火星宿之光皆悉不现。

于是,总持王菩萨即从座起叉手合掌,以偈问佛,如此神通之相是谁所放。

佛告总持王菩萨言:善男子汝等当知,今此会中有一菩萨摩诃萨,名曰观世音自在,从无量劫来成就大慈大悲,善能修习无量陀罗尼门,为欲安乐诸众生故,密放如是大神通力。

佛说是语已,尔时观世音菩萨从座而起,整理衣服,向佛合掌,白佛言:世尊,我有大悲心陀罗尼咒今当欲说,为诸众生得安乐故,除一切病故,得寿命故,得富饶故,灭除一切恶业重罪故,离障难故,增长一切白法诸功德故,成就一切诸善根故,远离一切诸怖畏故,速能满足一切诸希求故。惟愿世尊慈哀听许。

佛言:善男子,汝大慈悲,安乐众生,欲说神咒,今正是时,宜应速说。如来随喜,诸佛亦然。

观世音菩萨重白佛言:世尊,我念过去无量亿劫,有佛出世,名曰千光王静住如来。彼佛世尊怜念我故,及为一切诸众生故,说此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以金色手摩我顶上作如是言,善男子,汝当持此心咒,普为未来恶世一切众生作大利乐。我于是时始住初地,一闻此咒故超第八地。我时心欢喜故即发誓言,若我当来堪能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者,令我实时身生千手千眼具足。发是愿已,应时身上千手千眼悉皆具足,十方大地六种震动,十方千佛悉放光明照触我身,及照十方无边世界。从是已后,复于无量佛所无量会中,重更得闻,亲承受持是陀罗尼,复生欢喜踊跃无量,便得超越无数亿劫微细生死,从是已来常所诵持未曾废忘。由持此咒故,所生之处恒在佛前,莲华化生不受胎藏之身。

以上是经典的记载。知礼对此解说道:“观音一身有千手眼,手有提拔之力,眼有照明之用,即是一千神通智慧也。一身具千手眼,千手眼不离一身,乃表一念即千通慧。”

藏地的千手观音,多以十一面出现,其来历与前面班禅大师讲述的六字大明咒的故事有关。按照萨迦派大德索南坚赞《西藏王统记》的记载,观世音菩萨为利益雪域有情,在无量光佛前发菩提心,右膝着地,合掌向佛,而作愿言:“我将度脱三界六道一切有情,登于安乐。特于雪域藏土一切有情,务将度其登于安乐之道。我为度诸难化众生,直至尚未悉趋解脱道前,纵极劳顿,亦不于刹那顷生恬静想。若或生之,我头裂如阿扎迦苞,碎为十片。我身亦当如莲瓣,碎为千片。” 阿扎迦,大概是棉花的意思。说完后,观音菩萨即赴六道,降临边地雪域,演六字咒法,运用多种方便,使其登于安乐之地。但心极疲劳,遂暂住心于心性休息之三摩地中。

随后,观音菩萨从布达拉山顶放眼观察此雪域有情,得安乐者,百未得一,心极烦闷。突然生起欲自求寂默之想。于刹那顷,由昔愿力故,头即破裂成为十片,身亦碎成千片,遂即祷请无量光如来。无量光佛刹那即至,将菩萨身首所裂碎片,用手收合,成为一束,并作示云:

诸法皆众缘,住欲想根中,若人有所愿, 如是得称遂。
何人愿最猛,诸佛皆赞叹。 用此真实语,刹那决成就。

如是颂已。复云:“善男子,勿生苦恼。汝头裂为十片,加持成为十头。此十头面,即十波罗密。此上再加阿弥陀佛加持,成十一面。汝身如莲瓣,裂为千片,加持成为千手。千手即千转轮王。千手掌中,加持成为千眼。”

十一面中坐弥陀,广作息增怀诛业,
赞礼尊者观世音。千眼即贤劫千佛,
随机应化教导师,敬礼尊者观世音。
千佛共同所赞叹,教化边地佛所记,
随缘教化利有情,敬礼尊者观世音。

如是赞已。为教化雪域众生,观音亦现众多化身,使一切有情,皆得成熟解脱。

作者: 雄天护法    时间: 2008-12-4 13:12

四十手施无不尽

现存的千手千眼观音圣像,虽然有少数完全具足一千手眼,但大多数都用四十手眼来代表千手千眼。但也有在四十手之外只加甘露手而成四十一手者。手在这里做手印讲。有两掌相成一手印的,如合掌手、总持千臂手。

若以四十手眼一一济度二十五有,即具足千数。

“有”,此处指果报的“果”。由业因而有果报生,故果亦名为有。所谓二十五有是指,三界的果法,分为二十五类,名二十五有。

其中欲界十四种:地狱有,畜生有,饿鬼有,阿修罗有;弗婆提有,瞿耶尼有,郁单越有,阎浮提有;四天处有,三十三天处有,炎摩天有,兜率天有,化乐天有,他化自在天有。

色界七种:初禅有,大梵天有,二禅有,三禅有,四禅有,无想有,净居阿那含有。

无色界四种:空处有,识处有,不用处有,非想非非想处有。

《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云:“是观自在菩萨,昔于千光王静住如来所亲受大悲心陀罗尼已,超第八地,心得欢喜,发大誓愿,应时具足千手千眼,即入三昧,名无所畏。于三昧光中涌出二十五菩萨,是诸菩萨身皆金色,具诸相好如观自在,亦于顶上具十一面,各于身上具足四十手,每手掌中有一慈眼(二十五菩萨各具四十手目,合为千手千眼),诸如是等化菩萨众围绕而住。观自在菩萨才出三昧,告诸化菩萨言,汝等今者蒙我威力,应往二十五界破其忧有。……如上大悲所现二十五菩萨,各具十一面四十手,得二十五三昧,断二十五有(一有当配四十手四十目,合为千手千眼)。”“是故观自在菩萨成就诸三昧王,以一法身现二十五,亦以二十五现多菩萨,其一千菩萨,一一各于顶上具十一面,于其本面而有三目,一一如是具二十五,各于一界有四十菩萨,一一界中各配千眼,皆是观自在大悲所为。”

《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将这四十手的印相分为五组,对应密教的五部及五种成就法。

五部指:
(一)佛部,表理智具足、觉道圆满,但此理智在凡位未显,入果位则理智显现。
(二)金刚部,表智,即众生自心之理所,又有本有之智,在生死之泥中经无数劫,不朽不坏,能破烦恼,如金刚之久没泥中仍不朽不坏。
(三)宝部,表福,即佛之万德圆满中,福德无边。
(四)莲华部,表理,即众生心中本有净菩提心清净之理,在六道生死之泥中不染不垢,犹如莲花之由泥中出生,不染不垢。
(五)羯磨部,表化他业用之德,即佛为众生而垂悲愍,成办一切之事业。

五种成就法指:
(一) 息灾法,去除灾害与苦难。
(二) 调伏法,降伏恶人恶心。
(三)增益法,增进寿命福德。  
(四)敬爱法,获得佛菩萨与君主之爱护,而令亲友众人互相生起慈爱心。
(五)钩召法,召请本尊。息灾,除贪、嗔等烦恼。
增益,由诸烦恼灭除,定慧增长。调伏,由诸功德增长,能伏断无明。敬爱,由调伏无明,无诸违隔事。钩召,由无诸违隔事,诸善集生。

第一组如来部(佛部):化佛手、罥索手、施无畏手、白拂手、榜排手、钺斧手、戟槊手、杨柳手。

息灾法用佛部尊。

1. 若为生生之众不离诸佛边者,当于化佛手。手中持化佛,称化佛手。
2. 若为种种不安求安隐者,当于罥索手。
3. 若为一切处怖畏不安者,当于施无畏手。
4. 若为除身上恶障难者,当于白拂手。白拂,指拂子,去烦恼、除障难之义。
5. 若为辟除一切虎狼豺豹诸恶兽者,当于榜牌(榜排)手。榜,以盾排御敌之义。
6. 若为一切时处好离官难者,当于斧钺手。
7. 若为辟除他方逆贼者,当于宝戟手。
8. 若为身上种种病者,当于杨枝手。

第二组金刚部:跋折罗手、金刚杵手、宝剑手、宫殿手、金轮手、宝钵手、日摩尼手、月摩尼手。

调伏法用金刚部尊。

9. 若为降伏一切天魔神者,当于跋折罗手。
10.若为摧伏一切怨敌者,当于金刚杵手。
11.若为降伏一切魍魉鬼神者,当于宝剑手。
12.若为生生世世常在佛宫殿中,不处胎藏中受身者,当于化宫殿手。
13.若为从今身至佛身菩提心常不退转者,当于不退金轮手。
14.若为腹中诸病,当于宝钵手。
15.若为眼闇无光明者,当于日精摩尼手。摩尼,意译为珠、宝珠,为珠玉之总称。日精摩尼,指火珠,可自然发出光热照明的摩尼。
16.若为热毒病求清凉者,当于月精摩尼手。月精摩尼,又作月光摩尼、明月摩尼、明月真珠、月爱珠,可除人热恼,而予清凉。

第三组摩尼部(宝部):如意珠手、宝弓手、宝经手、白莲手、青莲手、宝铎手、紫莲手、蒲桃手。

增益法用摩尼部。

17.若为富饶种种珍宝资具者,当于如意珠手。
18.若为荣官益职者,当于宝弓手。
19.若为多闻广学者,当于宝经手。
20.若为种种功德者,当于白莲华手。
21.若为欲得往生十方净土者,当于青莲华手。
22.若为成就一切上妙梵音声者,当于宝铎手。
23.若为面见十方一切诸佛者,当于紫莲华手。
24.若为果蓏诸谷稼者,当于蒲萄手。

第四组莲华部:莲华合掌手、宝镜手、宝印手、玉环手、胡瓶手、军持手、红莲手、锡杖手。

敬爱法用莲华部。

25.若为一切众生常相恭敬爱念者,当于合掌手。
26.若为大智慧者,当于宝镜手。
27.若为口业辞辩巧妙者,当于宝印手。
28.若为男女仆使者,当于玉环手。
29.若为一切善和眷属者,当于胡瓶手。胡瓶手,亦名宝瓶手。胡瓶,鸟头之瓶。
30.若为生梵天者,当于军迟手。军迟,意译为瓶、澡瓶、水瓶。
31.若为往生诸天宫者,当于红莲华手。
32.若为慈悲覆护一切众生者,当于锡杖手。

第五组羯磨部(事业部):铁钩手、顶上化佛手、数珠手、宝螺手、宝箭手、宝箧手、髑髅手、五色云手。

钩召法用羯磨部。

33.若为善神龙王常来拥护者,当于俱尸铁钩手。钩,表召集之义。
34.若为十方诸佛速来摩顶授记者,当于顶上化佛手。
35.若为十方诸佛速来授手者,当于数珠手。
36.若为召呼一切诸天善神者,当于宝螺手。
37.若为诸善朋友早相逢者,当于宝箭手。
38.若为地中伏藏者,当于宝箧手。
39.若为使令一切鬼神者,当于髑髅杖手。
40.若为仙道者,当于五色云手。

以上四十手,就是四十种印契,分别代表四十种修法。每种修法又分别对应一尊观音法像及相应的真言。这四十尊观音的名号为:
化佛手不离观音、罥索手持索观音、施无畏手除怖观音、白拂手拂难观音、
榜棑手现怒观音、钺斧手镇难观音、戟槊手破贼观音、杨柳手药王观音。
三钴手金刚观音、独钴手持杵观音、宝剑手宝剑观音、宫殿手大势观音、
金轮手不转观音、宝钵手宝钵观音、日摩尼手日精观音、月摩尼手月精观音。
如意珠手与愿观音、宝弓手宝弓观音、宝经手般若观音、白莲手分荼利观音、
青莲手见佛观音、宝铎手法音观音、紫莲手见莲观音、蒲桃手护地观音。
莲花合掌手现敬观音、宝镜手镜智观音、宝印手智印观音、玉环手持环观音、
胡瓶手持瓶观音、军持手禅定观音、红莲手天花观音、锡杖手慈杖观音。
铁钩手钩召观音、顶上化佛手灌顶观音、数珠手念珠观音、宝螺手持螺观音、
宝箭手速值观音、宝箧手见隐观音、髑髅手缚鬼观音、五色云手仙云观音。

这四十观音的形像、手印及真言,详见《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经中在此四十手之外,另有甘露手。经云:若为一切饥渴有情及诸饿鬼得清凉者,当于甘露手。

作者: 雄天护法    时间: 2008-12-4 13:14

二十八部众常随卫护

根据《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的记载,观音菩萨在讲述此大悲陀罗尼及其相貌后说道:若善男子善女人,诵持此神咒者,发广大菩提心,誓度一切众生,身持斋戒,于诸众生起平等心,常诵此咒,莫令断绝,住于净室,澡浴清净,著净衣服,悬旛然灯香华百味饮食以用供养,制心一处,更莫异缘,如法诵持,是时当有日光菩萨、月光菩萨与无量神仙,来为作证,益其效验。我时当以千眼照见千手护持。从是以往所有世间经书悉能受持,一切外道法术韦陀[1] 与籍亦能通达。诵持此神咒者,世间八万四千种病,悉皆治之无不差(愈)者。……若能如法诵持,于诸众生起慈悲心者,我时当敕一切善神、龙王、金刚密迹,常随卫护,不离其侧,如护眼睛,如护已命。

随后观音菩萨说偈敕曰:

  我遣密迹金刚士,乌刍君荼鸯俱尸,八部力士赏迦罗,常当拥护受持者。
  我遣摩醯那罗延,金刚罗陀迦毘罗,常当拥护受持者。
  我遣婆馺娑楼罗,满善车钵真陀罗,常当拥护受持者。
  我遣萨遮摩和罗,鸠阑单咤半祇罗,常当拥护受持者。
  我遣毕婆伽罗王,应德毘多萨和罗,常当拥护受持者。
  我遣梵摩三钵罗,五部净居炎摩罗,常当拥护受持者。
  我遣释王三十三,大辩功德婆怛那,常当拥护受持者。
  我遣提头赖咤王,神母女等大力众,常当拥护受持者。
  我遣毘楼勒叉王,毘楼博叉毘沙门,常当拥护受持者。
  我遣金色孔雀王,二十八部大仙众,常当拥护受持者。
  我遣摩尼跋陀罗,散支大将弗罗婆,常当拥护受持者。
  我遣难陀跋难陀,婆伽罗龙伊钵罗,常当拥护受持者。
  我遣修罗乾闼婆,迦楼紧那摩睺罗,常当拥护受持者。
  我遣水火雷电神,鸠盘荼王毘舍阇,常当拥护受持者。

此即拥护观音教法修持者的二十八部众。这些善神及神龙王神母女等,各有五百眷属大力夜叉,常随拥护诵持大悲神咒者。

观音所敕的护法部众,具体划分为哪二十八部,后人的理解有些差异。若按《千手观音造次第法仪轨》的记载,这二十八部的排序及造型如下:

一,密迹金刚士,赤红色具三眼,右持金刚杵,左手拳安腰。密迹金刚又作执金刚神、密迹力士、金刚密迹、金刚力士、密迹士、密迹。我国一般寺院门两侧如果安置两个天王像,其中之一即为密迹金刚,另一为那罗延,见下面第三条的解释。

二,乌刍君荼鸯俱尸及八部力士赏迦罗。乌刍,或乌瑟,指乌刍沙摩,即秽迹金刚;君荼,又作军荼,译为火炉,即护摩坛,也是军荼利(甘露瓶)的略称,因此君荼这里指军荼利明王。鸯俱尸,武器名,译为曲钩,这里指钩召神,或称钩召使者。前面提到的观音四十手中,其中有一手执持曲钩,即称俱尸铁钩手。本仪轨常常将多位神明合而为一,乌刍君荼鸯俱尸就是合三为一,其造型为左手持一股金刚杵,右手拳安腰。赏迦罗,即商羯罗金刚,又译为金刚锁、骨锁天,乃大自在天的别名。本仪轨称,八部力士赏迦罗,绿色,右手持慧剑,左手三股印。

三,摩醯那罗延。黑赤红色具三眼瞋怒相,以三股揭为天冠,金刚宝为璎珞,左手持杵,右手把宝盘,内赤外黑色。摩醯,也作魔醯,译为大,也是摩醯首罗即大自在天的简称。观音三十二应身中第八为大自在天应。那罗延,本本仪轨作那罗达,意译为坚固力士、金刚力士、钩锁力士、人中力士、人生本天。也是欲界中的天名,又称毗纽天。摩醯首罗论师以那罗延为大自在天一体三分(即梵天、那罗延、摩醯首罗)之一。后世将那罗延天其与密迹金刚共称为二王尊,俗称哼哈二将,安置于寺门两侧。

四,金毘罗陀迦毘罗,略称金毗罗陀,或称金毗罗王,也是药师经的十二药叉神将之一金毗罗大将或称宫毗罗大将。白红色,左手把宝弓,右手把宝箭。观音三十二应身中第二十六为药叉应。

五,婆馺婆楼那,白红色,左手索,右手安腰。婆馺也有说是摩娑、摩竭,是鱼的梵名,意译为大体鱼、鲸鱼、巨鳌。婆楼那,为一切鱼龙王,译为水天,护世八方天中的西方守护神。

六,满善车钵真陀罗,左手金刚轮,右手拳印,红色。《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叶衣观自在菩萨经》等均提到二十八药叉大将,其中东方四药叉之第三药叉名布啰拏迦,译为满善。《佛说灌顶经》有神名车钵罗婆,字忍德脱。紧那罗也翻为真陀罗,但真陀罗在这里指药师十二神将之第十位真达罗。紧那罗见下面二十五条。

七,萨遮摩和罗,左手把宝幢,上有凤鸟,右手施愿印。《佛说灌顶经》有神王女萨遮摩,大神将军摩和罗。

八,鸠兰单咤半祇罗,左手金刚铎,右手金刚拳,白红色。《佛说灌顶经》有神名鸠罗檀提,字战无敌。

九,毕婆伽罗王,即猕猴王,左手把刀,右手安腰。

十,应德毘多萨和罗,左手持弓,右手三叉杵箭,色黄黑。萨和罗,指娑和逻。《佛说灌顶经》有神名弥栗头娑和逻,主百怪。

十一,梵摩三钵罗,色红白,左手持宝瓶,右手三股杵。梵摩,即梵,清净之义,指梵天。梵摩三钵,即大梵天。观音三十二应身中第五为梵王应。

十二,五部净居炎摩罗,色紫白,左手持炎摩幢,右手女竿。五净居即五那含,净居位于上天,炎摩罗,即阎罗王,则处下地。于善极果时,净居天示礼法;于恶极果时,炎摩罗示治法。

十三,释王三十三,色白红,左手安腰,右手持金刚杵。释王,即天帝释,姓释迦,又称帝释天,忉利天(即三十三天)之主。观音三十二应身中第六为帝释应。

十四,大辨功德娑怛那,帝释天王主之女子大德天女,多闻天之大妃也。又称大辩功德天、大辩才天、大辩天、辩才天、大辩才功德天。左手把如意珠,紫绀色,右手金刚剑。

十五,提头赖咤王,又译为持梨哆阿啰哆、提多罗吒,即天王殿中四大天王中的持国天王,又称东方天。赤红色又青白色,左手执如意宝王,右手刀。住于须弥山东面半腹耸出之由乾陀山,率领乾闼婆及毗舍阇,守护东方。观音三十二应身中第十为四天王应。

十六,神母女等大力众,即鬼子母。鬼子母为五百鬼子之母,常啖食王舍城中幼儿,人皆恶之而求佛。佛乃将鬼子母一幼子藏于钵中。鬼子母不见其幼子,悲恸万分。佛说,你仅失五百子中之一小儿,犹忧伤若是,而你食他人之子,其父母之苦如何?鬼子母闻后皈佛,成为护法。

十七,毘楼勒叉王,又译为毗楼勒天、毗楼勒迦天、毗楼勒叉天,即天王殿中四大天王中的增长天王,又称南方天。色赤,左手执杵,右手把剑。住于须弥山之南面半腹之善见城中,常时观察阎浮提之众生,率领鸠槃荼、薜荔多等鬼神,守护南方。

十八,毘楼博叉王,又译为毗楼婆叉、毗噜博叉,即天王殿中四大天王中的广目天王,又称西方天。色白,左手执杵,右手把金索青色。住于须弥山西面半腹,常以净天眼观察阎浮提之众生,王率领无量天龙及富单那诸神,守护西方。

十九,毘沙门天王,又译为毗舍罗门、鞞沙门、毗沙门,即天王殿中四大天王中的多闻天王,俗称托塔天王。色绀青,左手持宝塔,右手杵。住于须弥山第四层之北面,是阎浮提北方的守护神,率领夜叉、罗刹等二神众兼守其余三州。

二十,金色孔雀王,身色黄金,左手执宝幢,上有孔雀鸟,细妙色,说无量妙言。

二十一,二十八部大仙众,按本仪轨的解释,指伊舍那神为上首的二十八天神。其形象为,身色黑赤白,左手执杵,右手取朱盘器,金刚宝为璎珞。伊舍那天,旧云摩醯首罗天,即前面已经提到的大自在天。《孔雀王咒经》有“摩醯首罗二十八部诸大龙王”这样的提法。在八方天、十二天、十六天里面,伊舍那天主东北方。也有将二十八部大仙众理解为二十八宿星。

二十二,摩尼跋陀罗,北方毗沙门八兄弟——八大夜叉之首。色白红,左手执宝幢,上有如意玉,右手施愿印。

二十三,散脂大将弗罗婆,北方毗沙门天八兄弟之三,身色赤红,左手执金刚,右手安腰。观音三十二应身中第九为天大将军应。

二十四,难陀跋难陀及娑伽罗龙伊钵罗,均为龙王。难陀为大龙,身色赤色,左手执赤索,右手剑;跋难陀为小龙,黑青色,左手青索,右手刀;头各有五龙。娑伽罗龙,色赤白,左手执赤龙,右手刀;伊钵罗龙,色青白,左手白龙。 观音三十二应身中第二十五为龙应。

二十五,修罗、乾闼婆、迦楼罗王、紧那罗、摩睺罗伽。修罗,所谓大身修罗也,身赤红色,左手持日轮,右手月轮;乾闼婆,左手执歌琴,右手舞印,身色白红;迦楼罗王,金色两羽具,左手贝,右手执宝螺笛;紧那罗、摩睺罗伽,此两王形白色如罗剎女,有二眼乃至三四五眼,持诸药器等,具足二四六八臂,天冠天衣诸宝珠以为身严。观音三十二应身中第二十八为阿修罗应,第二十七为乾闼婆应,第二十九为紧那罗应,第三十为摩睺罗伽应。参见前文“大悲门”一章“得生人道”一节。

二十六,水火雷电神。此四神皆备夫妻,雷者天雷神,电者地电也,此余者水火以为身严。

二十七,鸠槃荼王,意译为瓮形鬼、冬瓜鬼、厌魅鬼。隶属于增长天的二部鬼类之一,《圆觉经》称其为大力鬼王。长鼻瞋怒形,黑色,左手战大器,右手执索。

二十八,毘舍阇,即毗舍阇,啖精气,食人及五谷精气的恶鬼,大目瞋怒形,黑赤色,左手火玉。

--------------------------------------------------------------------------------

[1]韦陀,此处指吠陀,婆罗门所传经典之名。
作者: 雄天护法    时间: 2008-12-4 13:16

持咒合药

持诵大悲咒有治病的功效,是经里反复说明的,本人对此也是深信不疑,并曾从中获益。

除了直接持咒外,民间常以大悲水治病,也多有验效。此大悲水,即持诵大悲咒加持的净水,或直接饮用,或用于清洗患处。此外,用大悲水遍洒居室,也有消灾的作用。

佛经中也记载了许多将大悲咒与药物或其他物品结合治疗各种疾病的方法。现从《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治病合药经》中挑出几则,供大家参考,以期收触类旁通之效。

若有人等,为恶毒蛇蝎所螫者,干姜大小末,咒一七遍著疮上,立即除愈。

若有人等,患一边偏风,耳鼻不通手脚不便者,取胡麻油内木香煎,咒三七遍,摩拭身上永得除差。又取纯牛苏,咒三七遍,摩身上差好。

若有人等,患腹中病痛者,取井花水和印成盐二颗,咒三七遍,服半升即差。

若有人等,患畏夜不安恐怖出入惊怕者,白线作索,咒三七遍,作二十一结,系项,恐即除。非但除怖,亦得福生灭罪寿命延长。

若有夫妇不和状如水火者,取鸳鸯尾,于大悲心像前咒一千八遍,上带之,彼是即终身欢喜相爱敬。

若有人等,被虫食田苗及五果子者,取净灰砂,咒一千八遍,散田四边,虫退散也。若有诸果树兼咒水一百八遍,乃至一千八遍,洒著树上,虫不敢食害果也。
若有小儿患夜啼不安眠者,其儿目下书鬼之字,咒三七遍,三唾,即差息。

经中记载,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告诸大众言:“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善男子善女人等,若能受持此疗治法救众生苦者,当知是即我化身。以大悲心救众生故,必我到其所,作诸法令有胜验。是人受持大悲心随心自在陀罗尼神妙章句能救世间苦,是人如我无异我身也。”

尔时,释迦牟尼佛赞观世音菩萨言:“善哉善哉大士,如是如是如汝所说,若有善士善女等,以一分药施疾病者,现在得福灭罪,于当来世福报无尽,生生世世受无病身受诸快乐,天上人中受诸胜利,天上人中寿命无量,得道不久。”

作者: 雄天护法    时间: 2008-12-4 13:21

大悲咒像解的真与伪

我最初接触大悲咒时,曾见到过一本《大悲咒像解》,顾名思义,每一句咒语都配有相应的图画及解释,当时虽不明就里,却非常喜爱。时过境迁,又多出了几个新的版本,且大都在互联网上流通起来,查阅起来又多了一层方便。只是相关的争执也通过网络放大了。如“《大悲咒84句像解图》是伪造的,不能够相信”这样的话,广为流传。

持这种观点的依据之一是印光大师的一段话:“大悲咒之像,何以知其为伪。以咒之义理无量,何可以一像为准。此咒乃无量劫前,千光王静住佛所说。何得将释迦佛弟子阿难亦说之。又何得将释迦佛去世后之马鸣龙树亦说之。四明法智大师大悲忏仪,人不理会,每每以像为事。足见后世之僧,多属不明教理也。”这段话出自《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一“复应脱大师书二”。

印光提及的“四明法智大师大悲忏仪”已在前文“发愿持咒与天台教观”做过介绍。法智大师即知礼。

印光大师的话,深揭咒语的密意,站在教理的高度,判定《像解》等书为伪,对此我是顶礼认同的。

但《像解》等书也不是凭空产生,其文字依据可追溯到《大正藏》所收录的唐代不空大师翻译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不空大师几乎逐句注解了大悲咒。现将不空大师译本中的注释(依据《大正藏》的本子)与《像解》等书的注释对照如下:

1.jpg
2008-12-4 13:21

2.jpg
2008-12-4 13:21

3.jpg
2008-12-4 13:21

4.jpg
2008-12-4 13:21

5.jpg
2008-12-4 13:21

6.jpg
2008-12-4 13:21


不空翻译的本子,将大悲咒分成八十四句,加注的为七十句,其中只注音调的为十二句,标注“同前”的五句。这样,详细注释的只有五十三句。在这五十三句里,《像解》与其完全一样的注释为四十七句,内容一样但菩萨名颠倒的有两句(第三十二、三十三句),其他四句内容基本一样,但不空没提具体人物,《像解》也就多出了四位相应的人物(第十八、二十五、五十三、五十八句)。

而不空没有详细注释的其他三十一句,《像解》均进行了注解,并对应上了具体人物。其中,对多次出现的“娑婆诃”等句,《像解》的注解却各不相同。这是《像解》受到质疑的另一原因。

其实,如果按照印光大师的观点,不空的译本也应属于“伪”经。不空详细注释的五十三句中,除了少数几句(如第四十三“五浊恶世”)之外,都对应上了具体的形象说明。印光大师提到的阿难,出现在第四十七句的注解里,马鸣出现在第六句,龙树则出现了两次,分别是第十句与第四十九句。阿难、马鸣、龙树都是释迦牟尼之后的大德,放在《像解》确实让人费解。但这几句也是不空译本中就有的。

不空是唐代来华的著名译师,与善无畏、金刚智并称为开元三大士,真言宗付法第六祖。因此,若说不空大师不懂真言奥旨是说不过去的。因此有人认为这个译本是别人托名不空而作,或者是在不空的译本上私自加的注释。对这些推测,还没有见到直接的强有力的证据。

说到真伪之争,对贯穿本书主线的《首楞严经》的争论更为激烈。我认为,现时代在佛教文献的研究中,不是不能使用,但不要轻易使用“伪”、“伪造”这些具有贬损含义的词汇。一些托名之作,常是文化融合、文本进化、宗派诞生的关键环节。而细究起来,剔出托名之作(包括托名为佛说的经典),大藏还能剩多少?我接受印顺导师的观点,用“了义”与“不了义”这两个词比较好。了义,指所说的教法确系如实诠显全部理趣。不了义,指教法之未能如实诠显理趣的方便说。

由此,不空译本中的注释及《像解》等书,都属于接引初机的方便开示,也结合(也可以说成是附会)了汉地喜爱观音随类示现的传统。一旦知道了这一点,由此像解中的身像,转而窥见大悲咒的真实相貌(见前文“陀罗尼有相貌乎”一节),明白教理,如理修持,不再以像为事,方不辜负祖师一片苦心。

此外,按着印光大师的教导,第三十四句以下可以不必持诵。大师说:“ 大悲咒,摩摩下之所加,不必用,用则反成隔碍。古德持诵通不加,虽经中有之,非属咒文,固无不可不用之典[1] 。”

--------------------------------------------------------------------------------

[1]《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四“复卓智立居士书七”

图片附件: 1.jpg (2008-12-4 13:21, 68.26 KB) / 下载次数 2220
http://www.zmxh.com/bbs/attachment.php?aid=2891&k=97d04870e8ae9b4b1f6efed6a8fd876e&t=1711669278&sid=hPm8Vf



图片附件: 2.jpg (2008-12-4 13:21, 66.2 KB) / 下载次数 2208
http://www.zmxh.com/bbs/attachment.php?aid=2892&k=4462a2c8f7ba760e2cb761b19c77fec9&t=1711669278&sid=hPm8Vf



图片附件: 3.jpg (2008-12-4 13:21, 70.54 KB) / 下载次数 2223
http://www.zmxh.com/bbs/attachment.php?aid=2893&k=3943a55a02e99eb9f180bb759cd2871f&t=1711669278&sid=hPm8Vf



图片附件: 4.jpg (2008-12-4 13:21, 69.45 KB) / 下载次数 2204
http://www.zmxh.com/bbs/attachment.php?aid=2894&k=e71c066e6db3133835c5abe04c4abdff&t=1711669278&sid=hPm8Vf



图片附件: 5.jpg (2008-12-4 13:21, 51.48 KB) / 下载次数 2190
http://www.zmxh.com/bbs/attachment.php?aid=2895&k=32ce82e8af87e802cf4519177364669d&t=1711669278&sid=hPm8Vf



图片附件: 6.jpg (2008-12-4 13:21, 40.99 KB) / 下载次数 2199
http://www.zmxh.com/bbs/attachment.php?aid=2896&k=18354e78f7a313eaaddd5b9c6674d167&t=1711669278&sid=hPm8Vf


作者: 雄天护法    时间: 2008-12-4 13:23

略说仪轨

《补陀洛迦山传[1] 》中有一段话概括了观音陀罗尼门的特点:“藏教密乘经中所载,观自在菩萨,为莲华部主,现诸神变。忿怒则称马首明王,救度则圣多罗尊,满诸愿则大准提尊,及如意轮王、不空罥索乃至师子吼,并毘俱胝、一髻青项、白衣叶衣、千首千臂,皆有仪轨。”

仪轨,全称秘密瑜伽观行仪轨、念诵仪轨、秘密仪轨、三摩地仪轨,特指在坛场所作的密印、供养、三昧耶、曼荼罗、念诵等一切仪式轨则,或记述仪式轨则的经典。

最早的仪轨被认为是由龙树菩萨诵出的。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大师译传至汉地,后传到日本。

藏传佛教传承的仪轨则主要来自两个途径,一是大量直接从印度传入由梵文翻译为藏文的,二是少量从汉地、于阗传入由汉文等其他文字的翻译为藏文的。前者主要在桑耶寺译出,后者主要在萨迦寺译出。

这些仪轨,历代汉文及藏文大藏经均有大量收录。

在《大正藏》密教部,经学者划分有护摩仪轨、诸佛仪轨、诸佛顶仪轨、诸经仪轨、诸菩萨仪轨等类别。其中,编号1030至1198汇集了诸菩萨仪轨,计有169种(含同本异译,下同);而这当中编号1030至1118的经典,均属于观自在菩萨仪轨,计89种,包括我们前面介绍的《请观音经》、《大乘庄严宝王经》及千手千眼类的经典。其中的43种,能在藏文大藏经中(德格版[2] )找到对应的法本,包括个别汉文藏译的。但在藏文大藏经中,大量的观音类成就法、仪轨,即使不计多罗类仪轨,也还有100多种以上没有对应的汉文译本。

有些经典经名中就有“仪轨”二字,以观音菩萨的仪轨为例,有前面提到过的《摄无碍大悲心大陀罗尼经计一法中出无量义南方满愿补陀落海会五部诸尊等弘誓力方位及威仪形色执持三摩耶幖帜曼荼罗仪轨》、《金刚顶瑜伽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修行仪轨经》、《千手观音造次第法仪轨》,还有《圣观自在菩萨心真言瑜伽观行仪轨[3] 》(No.1031)、《佛说一切佛摄相应大教王经圣观自在菩萨念诵仪轨[4] 》(No.1051)、《十一面观自在菩萨心密言念诵仪轨经[5] 》(No.1069)、《圣贺野纥哩缚大威怒王立成大神验供养念诵仪轨法品》(No.1072)、《观自在菩萨如意轮念诵仪轨[6] 》(No.1085)、《佛说不空罥索陀罗尼仪轨经[7] 》(No.1098)、《金刚顶瑜伽青颈大悲王观自在念诵仪轨》(No.1112)等。

汉地所传各种忏法的行持仪式虽叫做忏仪,但也具有仪轨的特点,如前面介绍的观音忏法和大悲忏。

--------------------------------------------------------------------------------

[1]《补陀洛迦山传》一卷,元代龟玆盛熙明撰,《大正藏》第51册,No.2101。
[2]《德格版西藏大藏经总目录》宇井伯寿等编。
[3]《圣观自在菩萨心真言瑜伽观行仪轨》一卷,不空译,《金藏》帙号策,No.1342。
[4]《佛说一切佛摄相应大教王经圣观自在菩萨念诵仪轨》一卷,宋代法贤译,《金藏》帙号高,No.1225。
[5]《十一面观自在菩萨心密言念诵仪轨经》三卷,不空译,《金藏》帙号富,No.1301。
[6]《观自在菩萨如意轮念诵仪轨》一卷,不空译,《金藏》帙号策,No.1338。
[7]《佛说不空罥索陀罗尼仪轨经》二卷,阿目佉译。系三十卷《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一二两卷之异译。
作者: 雄天护法    时间: 2008-12-4 13:24

入坛灌顶

受学仪轨,要从灌顶开始。灌顶是修密者受学密法必先进行的仪式。

《大日经疏[1] 》卷十五说,若灌顶不成则不可闻知真言及印契等;灌顶之前师若传法予弟子即犯大过。

日本真言宗开祖弘法大师空海(774~835)之《秘藏记[2] 》说,“灌”表诸佛之大悲,“顶”为最上之义。菩萨从初地乃至等觉,入究竟妙觉时,诸佛以大悲水灌顶,即自行圆满,得证佛果,此是“顶”之义;诸佛之大悲为“灌”之义。

在灌顶仪式中,禀受灌顶称为“入坛”,进入坛内之人称为“入坛灌顶者”。将受者引入道场而教授灌顶法则者称为灌顶教授师,教授秘法者称为灌顶阿阇梨。当时所受的法名称为金刚名号。

灌顶需要三昧耶戒坛、大坛、正觉坛、护摩坛等。

坛,音译作曼荼罗,是各种仪轨的必备元素。

关于曼荼罗,我们在“六字大明咒”一节已经简单介绍过。

曼荼罗是供养、受法、修行、证悟的场所。早期佛教,择地修法或摆放重要物品,为防止魔众侵入或避开各种不净之物,常划出圆形、方形、三角形的区域,或建立上述形状的土坛,称为曼荼罗,或称为坛、坛场、坛城。这些基本的几何图形一直沿用至今,只是其中多了些不同的组合方式。

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特别是陀罗尼门的兴盛,坛内逐渐充满了诸佛菩萨及其眷属,成为圣贤集会之处,万德交归之所,因此曼荼罗也就有了聚集、轮圆具足之义。前面介绍过的《大乘庄严宝王经》六字大明咒曼荼罗,就俱足佛菩萨及其眷属,坛中央画的是阿弥陀佛,左侧画的是四臂观音像,右侧画的是持大摩尼宝菩萨,四角是四大天王。

此外,配合禅观,密乘修法时把所奉事观想的本尊形相及其眷属、居处、境界等画在布帛或纸上,或做成立体的模型,以作供养、观想之用,也称为了曼荼罗。
藏传佛教中还有一种用细砂或米粒为材料建立的曼荼罗。米或沙粒被染成各种颜色,由喇嘛们根据仪轨的要求精心堆成各种曼荼罗的图案。法事结束后,尘归尘,土归土,精美的曼荼罗也随之消失。

当各种曼荼罗已经稳定为相应的规式后,一些道场本身又按照这种规式建立起来,如桑耶寺(被认为是西藏现存最早的曼荼罗遗存)等,有人将之称为立体坛城。
据李冀诚的考证,曼荼罗的梵文意思是“本质的成就”,表示佛陀的自觉(自证)的境界,将此用象征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东西就是曼荼罗[3] 。 我认为,曼荼罗的这层意思,是在曼荼罗的演化过程中,发展至中后期才产生的。

由于曼荼罗一词具有上述多重含义,故在具体使用上,当在整体层面表达时,或在教理层面阐述时,或以模型及绘画形式展现时,多用曼荼罗一词;当描述具体的修法道场时,筑台安置诸佛菩萨像及三昧耶形、供物、供具等,多用“坛”字来表达。

与灌顶相关的有以下诸坛:

1.三昧耶戒坛

密教之戒,称为三昧耶戒、三摩耶戒,简称为三戒。而其作法则称三昧耶戒仪、三昧耶戒作法,其道场称为三昧耶戒场、三昧耶戒坛。此戒以众生本具之本有清净菩提心为戒体,以显教、密教、大乘、小乘之戒法等法界之德为行相,在传法灌顶时所授。

象征佛、菩萨、诸天等之本誓之器杖、印契等物,称为三昧耶形、三摩耶形(略称三形),或波罗蜜形,如大日如来之宝塔、观音菩萨之莲华、不动明王之剑等。描绘三昧耶形以代表尊形的曼荼罗,则称三昧耶曼荼罗,系四种曼荼罗之一。海南三亚海上观音的基座,就是由诸多三昧耶形构成的曼荼罗。

2.大坛

选择与悉地相应之地,开掘、除去秽物,埋置五宝、五药、五谷、五香等,其上再覆以净土造坛,称为大坛,亦即本尊坛。

3.正觉坛

令行者登正觉位,行灌顶作法的修法坛,称为正觉坛,又称灌顶坛。行者受灌顶后,以自身成中台大日如来,劝请十二尊,使之围绕,其后乃修护摩供而供养自身大日如来。此曼荼罗于灌顶坛的四维画四执金刚,坛中央画八叶莲华,八叶之中,四方之叶画有四菩萨,四角之叶画有四奉教者,共成十二尊,因此也称十二大圣曼荼罗。

4.护摩坛

中央设火炉,焚烧供物以修护摩法之坛。又称光明坛、护摩火坛、火坛、军荼坛、火曼荼罗。护摩,意即焚烧、火祭,意译作火祭祀法、火供养法、火供养、火供、火法、火食。于火中投入供物以作为供养,譬喻以智慧火焚烧迷心。

按唐密及东密的传承,举行灌顶仪式之日,有关之大众须以香水沐浴,进入圣殿,阿阇梨解释戒条并忏悔,之后即献香花、灯及请圣,并指示受法者如何供佛。仪式即将结束时,移至另一室继续持诵密咒,至晚上再进入圣殿。初夜之仪式由阿阇梨引导受法者入曼荼罗坛,令投华于坛上,以观其所得为何尊。之后,受法者戴宝冠至前坛接受手印及真言。阿阇梨以拂子驱除受法者之不净,再执起坛上之五智瓶水,口诵毗卢遮那佛、阿閦佛、宝生佛、阿弥陀佛与不空成就如来之密咒,绕坛三圈,将五智瓶水洒于受法者顶上。

当阿阇梨结束所有仪式之后,下坛与受法者一同礼拜曼荼罗及密宗祖师。其后,阿阇梨开示,授三衣、手印、真言及血脉证书。

藏传佛教的灌顶,虽同样有设坛、入坛、供奉、受灌、领受法名等过程,但在内容及次第上与唐密及东密有较大差异,形成了独特的仪轨。

藏密灌顶总分为瓶、密、智慧、名词等四大灌顶。瓶灌顶所摄的灌顶有五种,第一宝瓶灌顶,以宝瓶代表东方不动佛,起调伏弟子性的作用;证果时,能传第八识成大圆镜智;第二宝冠灌顶,以宝冠代表南方宝生佛,以调伏弟子的骄慢;证果时,能转第七识成平等性智;第三金刚杵灌顶,以金钢杵代表西方阿弥陀佛,主要作用是调伏弟子的贪性;证果时,能转第六识成妙观察智;第四铃灌顶,以铃代表北方不空成就佛,其作用为调伏弟子的疑嫉,转前五识成成所作智;第五名灌顶,为弟子授记名号。

按藏传佛教的传承,在事部中,修行的人需按轨范布坛四十九日,而入坛只修七日,在坛上修法时,自身观成本尊,但离坛之后,则不须再作此种观想。七日修法完毕之后,应将所布的坛拆去。

在行部中,事相工夫比较减少了,只需依轨范布坛七日,但可入坛修四十九日法,在此四十九日中,离坛后仍观想自身为本尊,而修法圆满后,则无须作此种观想,并须将坛场拆去。

在瑜伽部中,已无布坛若干日、修法若干日的限制。在坛上修法时,分别进行道场观、月轮观、阿字观、本尊观和“入我我入观”,此即“五观成道”的修法。
修持无上瑜伽密法,没有布坛等方面的严格限制,不进行迎请、安住、发送本尊的仪轨和念咒,甚至可以不观本尊像而修,以空观代替道场观,使自身在虚空之中变成本尊,成为空,可免除自身与本尊身的执着与分别[4] 。

宗喀巴大师(1357~1419)《密乘道次第广论》一书,综论了密乘四部教法,以及各种曼荼罗、供养、瓶作、灌顶等仪轨。成书于1400年的这部大作,在上世纪已由法尊法师(1902~1980)译为汉文。获得灌顶或经金刚上师恩准者,可以深入阅读这部密宗大典。

藏传佛教密乘四部中,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皆有观自在的密法仪轨。每一仪轨仪轨又分为加行、正行与后行三部份。要学习这些密法,特别是前三部(相当于唐密所说胎藏界、金刚界两部大法)的密法,入坛灌顶也是必须的。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由祖师、大德公开的密法,不需灌顶即可修持,如前面介绍的六字大明咒等法,只是由于缺少上师的指导和加持,也令很多持诵者难以获得较快的进步。

--------------------------------------------------------------------------------

[1]《大日经疏》二十卷,善无畏讲解,一行笔录,《大正藏》第39册,No.1796。
[2]《秘藏记》二卷,《大正藏》第86册。
[3]参见李冀诚《藏密曼荼罗的哲学意义》载于《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第2期。
[4]参见谈锡永《西藏密宗的仪轨》,载于《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74集;吐登喇嘛《藏密坛场通常礼仪及观诵密义》,孙景风译,《藏密修法秘典》第一卷。
作者: 雄天护法    时间: 2008-12-4 13:26

入坛行法

如上所述,密宗修持离不开坛场。千手观音属于密部,自然也有相应的坛城。汉传的千手观音经典中至少有四种曼荼罗。现在接上一章,继续讲千手观音的内容。

《补陀落海会轨》,叙述了金刚界五部诸尊及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六重大曼荼罗诸尊的威仪形色。

该大曼荼罗的核心,“有八叶莲花,从此华台心,出现大月轮,中有本尊像,号千手千眼,顶上五百面,具足眼一千,身相十百臂。”这一千手千眼观世音的形象,与上一章介绍的形象大不相同。

在八叶莲花台上有八尊观音,从东北开始右旋,依次为:不空罥索观音,毘俱胝观音,十一面观音,马头观音,忿怒钩观音,如意轮观音次不空观音,一髻罗剎观音。

第二院(增益延命法)诸尊方位:东方阿閦如来,南方宝生如来,西方无量寿如来,北方不空成就如来,东北慈氏菩萨,东南普贤菩萨,西南文殊师利菩萨,西北观世音菩萨,次东门南金刚波罗蜜,东门北多罗菩萨,南门东大毘卢遮那如来,南门西宝波罗蜜,西门南得大势菩萨,西门北法波罗蜜,北门东羯磨波罗蜜,北门西莲花部发生菩萨。

第三院(增益降伏法)诸尊方位:东门延命观音,南门千臂千眼观音,西门毘瞿知观音,北门鸟刍涩摩菩萨(秽积金刚),东北阎鬘德迦(大威德,无量寿佛忿怒身,自性轮文殊师利菩萨),东南无动尊(毘卢遮那忿怒身,自性轮般若菩萨),西南降三世(阿閦佛忿怒身,自性轮金刚萨埵菩萨),西北军荼利(宝生佛忿怒身,自性轮金刚藏王菩萨),东门南金刚爱(大喜)菩萨、金刚喜(善哉)菩萨,东门北金刚王(自在)菩萨、金刚萨埵(妙用真如)菩萨,南门东金刚光(威德)菩萨、金刚宝(如意)菩萨,南门西金刚幢(满愿)菩萨、金刚笑(欢喜)菩萨,西门南金刚利(般若)菩萨、金刚法(清净)菩萨,西门北金刚因(不退)菩萨、金刚语(性空)菩萨,北门东金刚牙(猛利)菩萨、金刚拳(秘密)菩萨,北门西金刚护(精进)菩萨、金刚业(善巧)菩萨。

第四院(敬爱增益法)诸尊方位:东门瞿婆伽,南门善财童子,西门摩利支天(隐身),北门佛身,东北金刚灯(普照)菩萨,东南金刚涂香(普清)菩萨,西南金刚香(无碍)菩萨,西北金刚花(妙色)菩萨,南门南被叶衣观音、抱铃裨那夜迦(毗那夜迦,象鼻天)、阿诣罗仙,东门北白身观音、抱刀尾曩野迦、阿私陀仙,南门东上观音、伞盖尾曩野迦、毘哩瞿仙,南门西正观音、抱钩裨那夜迦、瞿昙仙,西门南光明观音、花鬘尾曩野迦、游孔仙,西门北白处观音、把索裨那夜迦、成就仙,北门东请观音、抱弓-箭尾曩野迦、婆薮仙人,北门西大圣观音、抱锁裨那夜迦、阿底丽仙人。

第五院(钩召被甲法)诸尊方位:东门金刚铃(解脱)菩萨,南门金刚钩(善源)菩萨,西门金刚索(等持)菩萨,北门金刚锁(坚持)菩萨,东北多罗使者,东南莲花部使者,西南军荼利使者,西北如意轮使者;东门南婆罗门身,次摩睺罗伽身、声闻身、比丘尼身,东门比丘身、紧那罗王身、毘沙门身、宰官身;南门东优婆塞身,次非人身、童目天女、小王身;南门西优婆夷身,次龙身、大自在天身、妇女身;西门南天身、夜叉身、辟支佛身、童女身,西门北人身,次乾闼婆身、执金刚身、童男身;北门东天大将军身,次迦楼罗身、大梵王身、长者身;北门西自在天身,次阿修罗身、帝释身、居士身。

再加最外一层第六院,共计六重。

《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经》记载了千手观音的十肘曼荼罗法门:

“在山顶上有形势处,掘地去其石砾及瓦器恶物。然始平治,以瞿摩夷和香涂地,纵广一丈六尺,起基十二指乃至十六指一肘以为胜上。第一取白栴檀香,于其石上磨,取末涂曼荼罗上。以五色粉谟界。其坛安四门,东门安提头赖咤天王,南方门安毘楼勒叉天王,西门安毘楼博叉天王,北门安毘沙门天王。次安天王左右及眷属各居本位。其曼荼罗中心,安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像。像前置案,案上置咒法,烧种种香安种种饮食,散种种华以为供养,唯除杂物荤辛酒肉,自外日别造香鲜者华香果子,于像前著三白食奶酪酥蜜,烧檀香沈香苏合龙脑等香。每日三时洗浴受三律仪,至心诵咒供养千眼观世音菩萨,晨朝午时日暮供养,日别不阙如是,乃至三七日,尽意供养。其咒师面向东方诵咒,……当自发不退坚固,意但作法呼召一切皆来,令发菩提决定心,端坐想一切咒神在其眼前,一无障难不得异境。……尔时观世音菩萨现阿难身相貌,来问行者所须何法求何愿耶。行者白言为求无上菩提陀罗尼法,又愿一切法坛皆悉成就一切鬼神悉皆顺伏。得如愿已但自知之,不得向人传说。”

上文中,瞿摩夷,即牛粪。古印度视牛为神圣动物,并以牛粪及牛尿为清净之物,祭坛必以瞿摩夷涂之。密教受此风习影响,于坛场中,亦以牛粪涂拭,使令清净。只要在冬季到过藏北地区,就能知道牛粪的清净和宝贵。

东门提头赖咤天王即持国天王,南门毘楼勒叉天王即增长天王,西门毘楼博叉天王即广目天王,北门毘沙门天王即多闻天王。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姥陀罗尼身经》记载了千手观音的五重曼荼罗法:

当于寺内,或向山间或湫泉林边,方圆八肘,穿去根木恶土瓦石骨等,然以好土坚筑平治,起基一肘。复以瞿摩夷香水和黄土泥,如法涂摩,分为四院,其内外院各开四门。

当中一院方阔三肘,当于心上,画一方圆二肘一百八辐宝轮。又于宝轮心上,当画一肘三十二叶大开敷七宝莲花。又绕轮外四边,遍画火焰。于院四角,角别各画一开敷莲花,四花台上皆画一如意珠,于四珠上遍画火焰。又于三十二叶大莲华台上,置一白栴檀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像。

次分第二院令阔一肘,四面共分八隔,四角隔各画一开敷莲华,又于一一莲花台上,各画一三级宝须弥座。先于东北角座上,画坐大自在天王。次于东南角座上,画坐那罗延天王。次于西南角座上,画坐大梵天王。次于西北角座上,画坐帝释天王。复于四面隔间,共画十六宝花花鬘。

次分第三院当阔二肘,唯画青色金绳交道金花庄严。

次分第四院亦阔一肘,复于四面共分二十八隔,于一一隔皆画开敷莲花。又次第于一一莲花台上,各各皆画金刚杵印、三戟叉印、钺斧印、刀印、剑印、螺印、伏突印、罥索印、棒印、槌印、伞盖印、如意珠印、阎罗王棒印、毘那夜迦(欢喜天)棒印、槊印、轮印,及种种手印。是诸印上皆绕遍画火焰。又当南门隔中画焰摩王,次当西门隔中画水天神,次当北门隔中画俱废罗天神(调服天),次当东门隔中画俱摩罗天神(童子天)。次于四角各依本位画四天王神,皆令面目大瞋怒相,并画神仆从。

次分第五院亦阔一肘,于其四面,共画一百八个种种果树花树宝树。又于四角各画一宝须弥山,于四门中亦各画四大海水,其坛内外院地皆作青色。坛内外界等阔三寸,遍于界上皆竖头画金刚杵印,头刃相次。

复于西门南,皆侧擘开一门,咒者出入。

复以千手千眼观世音像,当坛中心面东悬置。

复以千手千眼经,置于三十二叶莲花上白檀像前。

以檀香水一十六碗,种种三白饮食果子共二十五盘,一斗香水瓮二十五个,并于口插诸彩花树及种种花鬘共二十个,苏灯油灯共二十八盏,涂香末香及诸香等共布十迭,菩萨神幡五色缯幡都共二十五道。如是供养迭器瓮等,皆用金器银器铜器。故如无真者假者亦充。如是等物,都内外院四面如法罗列,悬诸幡花。复以稻谷花白芥子并诸杂花散于坛上。是诸饮食每日清洁,造新好者持列供养。

其咒法师每日出入澡浴清净,以香涂身著新衣服食三白食,烧栴檀香沈水香苏合香龙脑等香,日日三时供养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像。……当唯自誓发趣,不退坚固大菩提愿,但常至诚作法呼召一切皆来,应正端坐以决定心,想一切咒神如在眼前,一无隔障不得异境。……得观世音菩萨必定现身。

此一坛法于白氎上(氎,细棉布),或细布上画之亦得。

按照古印度的传统,在修法结束之后,这种类型的坛城都要毁掉,因此在印度没有发现这类坛城的遗迹。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姥陀罗尼身经》和《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经》均认为,已曾入大都会三曼荼罗金刚大道场者,不须作曼荼罗。《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经》称“唯须结印诵咒”即可。而本经认为要用水坛来代替,“唯作水坛结印诵咒,无愿不果速当成佛。”

所谓水坛,不同于以土筑坛的土坛。无须多日择地、掘地、治地,仅须洒水净地,依观想施行,于一日中即可建坛,称为水坛。还有一种解释,水坛表示无场所限制,能自由持行,如水的流动自在。

作者: 雄天护法    时间: 2008-12-4 13:27

十一面观音曼荼罗

上节说到,汉译经典中曾说:已曾入大都会三曼荼罗金刚大道场者,不须作曼荼罗。

大都会三曼荼罗金刚大道场,即汇聚佛部、莲华部、金刚部等三部的都会坛曼荼罗。都会,谓多数的事物该收于一处,这里指诸尊都来集会。都会坛,即诸尊都来集会之曼荼罗,又作都坛、大都法坛、都法坛、都会道场法坛、普集会坛、普门曼荼罗。《陀罗尼集经》卷十二“诸佛大陀罗尼都会道场印品”记载了这种都会曼荼罗。该曼荼罗最初以佛顶尊为主尊,如其不以佛顶为主,随意所念诸佛菩萨替位亦得。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在建此都会坛的过程中,还用到了《心经》里的咒语,用来咒涂地用的香泥。

经中记载,此坛法是由十一面观世音菩萨所说,马头观世音、不空罥索观音、随心观世音、六臂观世音、毘俱知观世音、十一面观世音菩萨等观音像与其他诸多尊像一起安置在坛中。这种类型的都会曼荼罗是胎藏界曼荼罗的原形。

十一面观音,其梵名意译为十一最胜,或十一首。为除病等而供养十一面观音的法门,称为十一面法。以十一面观音为中尊而建立的曼荼罗,称为十一面观音曼荼罗。

在汉地,十一面观音很早就出现在汉译经轨中,在众多的观音菩萨中,仅次于圣观自在菩萨。他的形象,按照《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的记载,“身长一尺三寸,作十一头。当前三面作菩萨面,左厢三面作嗔面。右厢三面似菩萨面,狗牙上出。后有一面作大笑面,顶上一面作佛面,面悉向前,后著光。又其十一面各戴花冠,其花冠中各有阿弥陀佛。”

传说宝志禅师就是十一面观音的化身。梁武帝曾诏画工张僧繇给宝志禅师画像,僧繇下笔辄不自定。宝志禅师遂以指剺面门,分披出十二面观音,妙相殊丽,或慈或威,僧繇竟不能写[1] 。世称宝志禅师为宝公、志公和尚。小说《济公传》的许多故事,一部分就来自与宝志禅师有关的传说。

十一面观音法也是华严密教传修的大法。

华严三祖法藏贤首国师,是武则天的师父,常为武后讲华严十玄缘起的深义,而指殿隅金狮子为喻,武后遂豁然领解。法藏修法时,不以华严三圣(毗卢舍那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为主尊,而常用十一面观音作主尊。法藏大师,曾于神功元年(西元697),建立十一面观音道场,大作护国法事(助朝廷讨伐契丹)。“始数日,羯虏(羯虏,与胡虏类似)睹王师无数神王之众,或瞩观音之像浮空而至[2] 。”传至现在,十一面观音法仍在华严门下传扬。

关于十一面的意义,慧沼法师在《十一面神咒心经义疏》中解说道:“十一面者,前三面慈相见善众生,而生慈心大慈与乐;左三面瞋面见恶众生,而生悲心大悲救苦;右三面白牙上出面见净业者,发希有赞劝进佛道;最后一面暴大笑面见善恶杂秽众生,而生怪笑改恶向道;顶上佛面或对习行大乘机者,而说诸法究竟佛道,故现佛面。各尔三方三面为化三有故现三面,若合本面应十二面。而十一面是方便面,本体常面是真实面。”“十一面者实是十二面也。上佛面是果,下菩萨面是因也,谓是因果一双也。亦上十一面是方便面,下一面是真实面也,谓是真实方便一双也。”“虽现十一,本体不二,故举变现面,故曰十一面也。”

藏地十一面观音的来历,已经在前面“千眼照见千手护持”一节中作过介绍。按照《西藏王统记》的记载,藏王松赞干布在事业成就之后,赤尊公主变为白优婆罗花,随即溶人于藏王的右肩;文成公主变为青优婆罗花,随即溶入于藏王的左肩;松赞干布在十一面观音前说了下面的赞词后,化为光明,融入十一面大悲心本尊心间。松赞干布的赞词极为珍贵,解说了十一面的含义,描述了观音的手印序次,可以作为修法前的祷文。赞词曰:

空寂法身境界中,为利有情所起身,寂静四面威七面,十一面尊前顶礼。
根本文面三白色,极现喜悦而美妙,能息罪业与烦恼,法身面前诚顶礼。
其上熟金黄色面,嗔怒三面含笑容,具有寿命福圆满,能作增长前顶礼。
又上复有珊瑚红,能作怀力二面容,张露牙相具忿怒,受用之身前顶礼。
又上即有作诛业,如烟云色二面容,极可怖畏睁三眼,变化之身前顶礼。
其上上师变化身,总摄诸佛黄丹色,头顶弥陀佛怙主,作为顶严前顶礼。
如同莲瓣初二手,十指合掌安心间,能动诸佛大慈悲,即此之前诚顶礼。
右方四手依次第,念珠轮宝法施印,与及三世佛弥陀,微妙握持诚顶礼。
左方四手依次第,莲花与及军持宝,便慧双运弓与箭,微妙执持诚顶礼。
右分肢手十有九,执宝绢索钵盂剑,金刚水晶大晶弓,及杨枝等诚顶礼。
执妙拂盾及妙瓶,斧钺鬘珠青莲花,军持日阳白莲花,及谷穗等诚顶礼。
左分肢手十九执,白云军持莲宝剑,螺盖念珠及宝铎,与金刚等诚顶礼。
铁钩禅仗变化身,妙宫经典与轮宝,佛像果实格萨花,及持珍宝诚顶礼。
法身根本手有十,报身肢分三十八,化身肢分有一千,顶礼于汝虚空王。
如莲花手掌心间,似优波花妙眼观,犹如星曜光灿烂,顶礼于汝虚空王。
头顶饰有佛顶髻,手足铿锵镯钏声,身放香馥如檀馨,顶礼于汝虚空王。
穿着诸种绫罗衣,佩带无数珍奇宝,视无厌足美妙身,顶礼于汝虚空三。
兽皮掩蔽乳旁际,肢分四种蛇为饰,相好光明威耀身,顶礼于汝虚空王。
如雪山面极美妙,略具红润之光泽,放射大悲白光身,顶礼于汝虚空三。
如来尊者顶髻宝,微妙端立两足相,昂然踏于莲月上,顶礼于汝虚空工。
乃由三世诸如来,大悲所现化身宝,汝具善巧与大悲,恳请垂照有情众。
一切有情救处汝,由诸苦恼所熬迫,匮乏颠沛诸有情,恳请大悲眼垂照。
无明所迷诸有情,造作恶业感坏身,堕落于彼三恶途,恳请大悲钩摄护。

汉文《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有对应的藏文译本。藏文大藏经中(德格版)还有一部是《十一面神咒经》的汉文藏译本。

上世纪初,藏传佛教大德又将藏地传承的十一面观音法本,传至内地。详细齐全,含有灌顶、坛城、闭关、护摩等法的,有七世DL格桑嘉错(1708~1757)造、古洗里衮卻多吉传授的《比丘尼德母类大悲十一面观音成就仪轨德乐新现经》;简略的,则有智幢大师造、观空译的《十一面大悲观自在修习略轨 》。被认为是观音菩萨化身的七世DL喇嘛,曾教敕开雕了奈塘新版的藏文大藏经。

目前,十一面观音仍然是藏传各派普传的重要密法。

十一面观音真言:

唵娜罗娜罗 地哩地哩 度噜度噜 壹知嚩知者隶者隶 碆罗者隶 钵罗者隶 矩苏铭矩苏摩缚隶 壹里弭里 止里止致 惹罗摩跛曩也 跛罗摩秫驮 萨怛缚 摩诃迦噜尼迦 娑嚩诃

《十一面神咒心经[3]》说:“欲受持读诵此神咒者,应当恭敬至心系念。每晨朝时如法清净,念诵此咒一百八遍。若能如是,现身获得十种胜利。何等为十?一者,身常无病;二者,恒为十方诸佛摄受;三者,财宝衣食受用无尽;四者,能伏怨敌而无所畏;五者,令诸尊贵恭敬先言;六者,蛊毒鬼魅不能中伤;七者,一切刀杖所不能害;八者,水不能溺;九者,火不能烧;十者,终不横死。复得四种功德胜利:一者,临命终时得见诸佛;二者,终不堕诸恶趣;三者,不因险厄而死;四者,得生极乐世界。”

--------------------------------------------------------------------------------

[1]见《五灯会元》“金陵宝志禅师”。
[2]见《唐大荐福寺故寺主翻经大德法藏和尚传》。
[3]《十一面神咒心经》一卷,唐玄奘译,《金藏》帙号才,No. 309。
作者: 雄天护法    时间: 2008-12-4 13:31

金胎两部中的观音

在纯密的体系里,都会坛曼荼罗指的则是大日如来为中心的金胎两部大法之大曼荼罗。

金刚界曼荼罗和胎藏界曼荼罗合称为金胎两部,又叫作两界曼荼罗。胎藏界曼荼罗依《大日经》而作,金刚界曼荼罗则依《金刚顶经》而作。这两部经均是真言宗的大经。

《大日经》,全书七卷,共分三十六品,系大日如来在金刚法界宫为金刚手秘密主等所说。前六卷三十一品为全经的主体,开示大悲胎藏曼荼罗,后一卷五品揭示供养法。《大日经》由唐代善无畏、一行(683~727)等译为汉文,详称《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略称为《大毗卢遮那成佛经》、《大毗卢遮那经》。大毗卢遮那,意为大日。善无畏被认为是汉地真言宗的奠基者。后流传于日本的现图曼荼罗,其胎藏曼荼罗即传说为善无畏于金粟王塔下空中感见之所写;而金刚界曼荼罗,则传说为金刚智空中感见之所写。现图曼荼罗,为东密的特殊说法,意谓于图画中表现出诸尊尊形及列位,也有解释成流行于现代的曼荼罗。

学者认为,《大日经》成立于七世纪后半段的中印度,该经将杂密经典所说诸尊等别尊的曼荼罗,集其大成,以大日如来为中心,而成胎藏界曼荼罗。胎藏之名,本于华严,其理论与《华严经》颇有渊源。而《金刚顶经》稍晚于《大日经》,成立于南印度,系传自佛教瑜伽派之说,以心识为中心而言五相成身。

金刚顶,即诸经中最高之意。《金刚顶经》,由十四处十八会之说法而成,藏在南天界铁塔之中,佛灭度后数百年间无人能开。后至龙树菩萨开南天铁塔,自金刚萨埵受持该经十万颂,再传至龙智、金刚智。金刚智搭船东来我国的途中遇到风暴,经典大部流失,传译弘布者仅为其中极少部分。

金刚智,是密教付法的第五祖[1] ,中国密教初祖。出生于南印度摩赖耶国,就在观音菩萨的补陀落伽山附近。年幼出家于中印度那烂陀寺。二十岁受具足戒,广习大小乘经律论,三藏兼通。三十一岁,从南印度龙智学习密教,经七年,于密法无所不通,尝于作法中,感见观音菩萨现身,证明其学成就。观音菩萨令往东土弘密乘,乃航海来华传法。携弟子不空由海路经锡兰、苏门答腊,历时三年,于开元七年(719)到达广州,第二年,到达洛阳、长安,被迎入大慈恩寺,不久移居荐福寺。所住之剎必建大曼荼罗灌顶道场,传授灌顶秘法,度于四众。

《金刚顶经》的汉文译本有三种:

一,唐不空翻译的《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三卷,流传最广。

二,唐金刚智翻译的《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又称《略出经》,四卷。所谓略出,是指自十万颂的广本略出其精要。

三,北宋施护翻译的《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教王经》,三十卷。

金刚界曼荼罗是金刚界的大日如来最初为金刚手、观音等十地菩萨在阿迦尼吒天宫(色究竟天)所示现的。其相犹如金刚界,是故名为金刚界。金刚界曼荼罗是由九种曼荼罗组成的复合曼荼罗,又称九会曼荼罗。对胎藏界曼荼罗而言,又称西曼荼罗、果曼荼罗。

胎藏,大悲之意。

尝闻:菩提萨埵,依般若观心;诸佛如来,以大悲为体。胎藏界曼荼罗,即是自毗卢遮那如来之大悲胎藏平等心地中所生出的大曼荼罗,全称大悲胎藏生曼荼罗,略称胎藏曼荼罗、大悲曼荼罗。对金刚界曼荼罗而言,又称因曼荼罗、东曼荼罗。

持松法师(1894~1972)解说道:“金胎两部说明毗卢遮那如来的理、智两德,说明理德的一部分称为胎藏界曼荼罗,说明智德的一部分称为金刚界曼荼罗。如来的理智两德幽深玄远,不容易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现在假藉彩绘丹青的图画、形像来开示诱导一般初学的人,使他们从这些图画形像的标帜里面觉悟到自己本有的理(身)智(心)两部功德,所以金胎两部又称色心两部或理智两部。理是本有,属因位;智是修生,属果位,故又称因果两部。胎藏为发心之始,包含万行,如东方为生长万物之首;金刚为证得之位,显现万德,如西方成熟万物之终,故又称东西两部[2] 。”

在金刚界曼荼罗中,观自在菩萨以金刚法菩萨的名字及形态出现在四印会中。金刚法菩萨,又称金刚眼菩萨。别名善利萨埵、金刚莲华菩萨、善清净菩萨、金刚妙眼菩萨、观世自在菩萨,是金刚界三十七尊中的十六大菩萨之一,是西方阿弥陀佛四亲近的上首。在阿弥陀佛的曼荼罗中,观自在菩萨也经常以金刚法菩萨的名字及形态出现其中。在密教看来,观自在与阿弥陀,为同一本誓的佛菩萨,观自在为因位之身,阿弥陀为果位之尊。为表现因与果的区别,则以所化世界的净秽来说明,在净妙佛国土,现弥陀之佛身,在杂染五浊之世界,现观音之菩萨身。不论示现何身,都是法身慈悲的化现。

大量的观音形象出现在了胎藏界曼荼罗中,这也与《大日经》所说的甚深密义相关。

观音的大悲与胎藏界的大悲本来就是一体的。从修因至佛果,密宗以“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这三句来表示。菩提心即是白净信心,是众生本有的佛性,圆具自行化他因果的功德,如净虚空,得深信力,离疑惑之心,能入佛海,万行功德从此增长,故说菩提心为因。慈如广植嘉苗,悲如芸除草秽,大悲为根,犹如树根执持茎叶花果,使不倾拔,行者以遍一切处净菩提心普作佛事,发起悲愿,回向群生,由自己的善根及如来加持法界之力,使所为的妙业皆得成就。方便为究竟,妙行圆果德,是果。万行圆极无可复增,应物之方便自在,垂化法界,究尽能事,即方便为究竟。

胎藏曼荼罗的图位不一,下面按流传到日本的胎藏界现图曼荼罗介绍一下观音菩萨在其中所处的位置。

(一)中央八叶莲华的中台八叶院。八叶莲之中心为大日如来。环绕其周围的八叶上,东南西北有宝幢如来、开敷华王如来、无量寿如来、天鼓雷音如来。其中西方无量寿佛,是如来方便智,以众生界无尽故,大悲方便亦无尽,故名无量寿,又名阿弥陀佛、观自在王如来。四佛之间由东南起各为普贤、文殊、观音、弥勒四菩萨。其中西北角的观音,表无量寿如来的因位。金刚界以月轮表心,胎藏界以莲花表心。八叶莲华,表众生八瓣肉团心。此院为胎藏曼荼罗的总体。

八叶的莲华就是观音的三昧耶形。由善无畏大士讲解,一行大师笔录的《大日经疏》卷十一中,有这样一句话:“莲华者,以金作八叶莲华等。此中持诵,若成即同观音也。”

三昧耶形,指诸尊手持的器物及手结的印契,是表示诸佛菩萨本誓的形相。此形可以代表诸尊,若画在曼荼罗上,称三昧耶曼荼罗,或三形曼荼罗,属于象征曼荼罗。由金刚观自在菩萨、与愿观自在菩萨、数珠观自在菩萨、钩召观自在菩萨、除障观自在菩萨(施无畏观自在菩萨)、宝剑观自在菩萨、宝印观自在菩萨、不退转金轮观自在菩萨等八大菩萨组成的曼荼罗,就通常用其各自的三昧耶形代表这八位菩萨。海南三亚的海上观音圆通宝殿,其第三层顶面即是以上述八大菩萨的三昧耶形图案构成的观音曼荼罗。

(二)遍知院,又称佛母院。位于中台八叶院的上方,有佛眼佛母等七尊,其中七俱胝佛母即准提观音。此院表诸佛遍知之德与诸佛能生之德。

(三)观音院,位于中台八叶院之北方,有马头观音菩萨、大明白身观自在菩萨、多罗观自在菩萨(即度母、三十三观音中的多罗尊观音)、圣观自在菩萨、毗俱胝观音、大势至菩萨、莲华部发生菩萨(出生莲华部诸尊,密号无尽金刚)、寂留明菩萨(密号定光金刚)、大吉祥明菩萨(吉祥观自在菩萨、吉祥菩萨,密号常庆金刚)、大吉祥大明(大吉祥观自在菩萨,大吉祥明王,密号灵瑞金刚)、如意轮菩萨、耶输陀罗菩萨(密号示现金刚)、窣睹波大吉祥菩萨(密号利益金刚,即弥勒菩萨)、大随求菩萨、白处尊观自在菩萨(即三十三观音中的白衣观音)、大吉祥变菩萨、水吉祥菩萨、不空羂索菩萨、丰财菩萨、白身观自在、披叶衣观自在菩萨(即三十三观音中的叶衣观音)等三十七尊。此院为莲华部,表如来大悲三昧,能滋荣万善。马头观音为胎藏界曼荼罗莲华部部主,白处观音为部母。

马头观音,是无量寿的忿怒身,以观音为自性身,以马置于头上,为大忿怒威猛摧伏之形,又称为马头明王。以慈悲心重,摧灭诸魔障,以大威轮日照破众生的暗暝,啖食众生的无明烦恼。我最初见到马头观音的画像还是在西藏,据史料记载,藏地的马头观音传承,是从莲花生大师传给藏王赤松德赞(742~797)开始的。对马头观音的含义我一度疑惑不解,慈悲的观音菩萨为何也愤怒了?现在明白了,这种愤怒是慈悲的另一种形态,表现出了慈悲的另一种力量,也使慈悲的含义更为完整。

毗俱胝观音,又作毘俱知观音、毗俱胝菩萨、毗俱胝天女。毗俱胝,是“皱”的意思,此天女从观音额上的皱中生,故名毗俱胝,译为嗔目,是三目四手忿怒形的天女。

大随求菩萨,观音菩萨的化身,密号与愿金刚。此菩萨常随众生之愿求而施予,故称大随求。不空大师曾以大随求神咒平息海难[3] 。

大吉祥变菩萨,司观音三十三变化之妙用,表示普门示现之德,密号动用金刚。

水吉祥菩萨,密号润生金刚,也有认为是水月观音菩萨的原型。

不空羂索菩萨,即不空罥索观音。罥索是菩提心中四摄方便。四摄即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我们曾在“童子拜观音”一节作过介绍。四摄是法,罥索是喻,诸佛菩萨以四摄法摄取众生,无空过者。

(四)金刚手院,又称萨埵院。位于中台八叶院之南方,有虚空无垢轮持金刚等三十三尊。此院表大智上求之德。

(五)持明院,又称五大院、忿怒院。位于中台八叶院之下方,有般若菩萨等五尊。此院表折伏摄受二德。

(六)释迦院,位于遍知院之上方,有释迦牟尼佛及圣观自在菩萨等三十九尊。此院表方便摄化之德。以智悲二德,变现为释迦如来,济度众生。

(七)除盖障院,位于金刚手院之南方,有悲愍菩萨等九尊。此院表由金刚之智门除众生之盖障。

(八)地藏院,位于观音院之北方,与观音院同属莲花部,有地藏菩萨等九尊。此院表由观音的悲门深入到苦难最重的地方救度迷情。从某种意义上说,地藏法门也是观音法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九)虚空藏院,位于持明院之下方,有虚空藏菩萨、忿怒钩观自在菩萨、不空钩观自在菩萨、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等二十八尊。此院表悲智合一,包藏万德,能从众生愿授一切宝,兼具智德,而以福德为本。

此院的千手观音像,一般表现为二十七面,表示济度二十五有的二十五面,加上本面与本师阿弥陀佛。也有解释为十波罗蜜中,施、戒、忍、精进、禅、般若前六度各开三种,方便、愿、力、智后四度各开二种,合为二十六面,再加本面而成二十七面。

若依《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莲华胎藏悲生曼荼罗广大成就仪轨供养方便会[4] 》,十一面观世音菩萨也在此院。

(十)文殊院,位于释迦院上方,有文殊菩萨、圣观自在菩萨等二十五尊。此院表大日之智慧能断一切戏论,兼福德而以智德为本。

(十一)苏悉地院,位于虚空藏院之下方,有十一面观自在菩萨等八尊。苏悉地,意为妙成就。此院表自他二利成就之德。

(十二)外金刚部院,围绕于胎藏界曼荼罗东西南北四方外层,表随类应化之德与圣凡不二之理。

胎藏界诸尊分为佛部、莲华部、金刚部等三部,分别表示佛的大定、大悲、大智三德。中院、遍知院、释迦院、文殊院、持明院、虚空藏院及苏悉地院属于佛部,观音院、地藏院属于莲华部,金刚手院、除盖障院及周围的外金刚部院为金刚部。胎藏界是化度利生、他受法乐的行相,开大定、大悲、大智等三门引摄众生,故立三部以摄诸尊[5]。

此三部外加宝部、羯磨部,就是金刚界的五部。金刚界是除障成身、自受法乐的行相,转九识而成五智,故立五部以定尊位。在金刚界曼荼罗,莲华部以西方阿弥陀如来为部主,法波罗蜜菩萨为部母。

曼荼罗传入到中国后,其形象通过建筑、法器和绘画等形式,以立体与平面两种形态,得以保存、传播和发展。遍布藏地的曼荼罗艺术已为大家熟知,而流传在汉地的曼荼罗艺术却反被淡忘了。

以佛指舍利而闻名的陕西法门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其佛塔地宫被发掘之后,该地宫后室北壁地下秘庵的第五重宝函,被确定为唐密金刚界曼荼罗。该套函五面刻有的四十五尊佛菩萨造像,经学者考释,是唐密金刚界的三十七尊以及四大神(地火水风)和四大明王。

--------------------------------------------------------------------------------

[1]按汉地的排序,密教初祖大日如来,二祖金刚萨埵,三祖龙猛(龙树),四祖龙智,五祖金刚智,六祖不空,七祖惠果。
[2]参见持松《密教通关》。
[3]参见《大唐故大德赠司空大辨正广智不空三藏行状》卷一,《大正藏》第50册,No.2056。
[4]《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莲华胎藏悲生曼荼罗广大成就仪轨供养方便会》二卷,《大正藏》第18册,No.852。
[5]参见日本元杲《胎藏界三部秘释》,《大正藏》第78册,No.2472。
作者: 雄天护法    时间: 2008-12-4 13:37

如意轮曼荼罗

在法门寺地宫中,有一六臂观音的形象出现在第四重宝涵上,它就是如意轮观音。

如意轮观世音菩萨,又作如意轮菩萨、如意轮王菩萨,敦煌千佛洞中就有许多优美的六臂如意轮观音的画像。如意轮观音的重要标志就是手中所持的如意宝珠及法-轮,而其密号就为持宝金刚。如意宝珠,指世间之珍宝及出世间实相之宝,此二宝能令众生生出福德。法-轮,即转法-轮之意,能令众生生出智德。如意轮观音的形像有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等不同。

流传下来的如意轮观音像,以六臂如意轮观音广为世人所崇奉。此六臂中,右方第一思惟手,配于圣观音,救度地狱道;第二如意宝珠手,配于千手观音,救度饿鬼道;第三念珠手,配于马头观音,救度畜生道;左方第一光明山手,配于十一面观音,救度阿修罗道;第二莲花手,配于准胝观音,救度人道;第三金刚轮手,配于如意轮观音,救度天道。

流传至今的如意轮观音的咒语有三个,主要依据《佛说观自在菩萨如意心陀罗尼咒经[1] 》,其长咒是:

南谟佛驮耶 南谟达摩耶 南谟僧伽耶 南谟观自在菩萨摩诃萨 具大悲心者 怛侄他 唵斫羯罗伐底 震多末尼谟诃 钵蹬谜 噜噜噜噜 底瑟他 篅攞痾羯利沙也 吽发莎诃

大心咒:

庵钵踏摩 震多末尼 篅攞吽

随心咒:

庵跋剌陀 钵亶谜吽

诵此咒一遍,即能除罪免难、成就事业。若日日诵持一百零八遍,阿弥陀佛自现其身,亦见极乐世界种种庄严,并见极乐世界诸菩萨众,亦见十方一切诸佛,亦见观世音菩萨所居之补怛罗山,即得自身清净,莲华化生诸相具足,不堕恶道常生佛前。

根据《如意轮陀罗尼经[2] 》“坛法品”所载,如意轮曼荼罗分为内、外二院。内院当心画三十二叶开敷莲花,于花台上画如意轮圣观自在菩萨,面西结加趺坐,颜貌熙怡身金色相,首戴宝冠冠有化佛,菩萨左手执开莲花,当其台上画如意宝珠,右手作说法相,天诸衣服珠珰环钏,七宝璎珞种种庄严,身放众光。东面画圆满意愿明王,左画白衣观世音母菩萨。北面画大势至菩萨,左画多罗菩萨。西面画马头观世音明王,左画一髻罗剎女(八大观音之一,从观音顶化出)。南面画四面观世音明王,左画毘俱胝菩萨。是等菩萨宝冠珠璎耳珰环钏,天诸衣服种种庄严,坐莲花上半加趺坐。外院东面画天帝释,左右画诸天众围绕。南面画焰魔王(云阎罗王),左右画诸鬼母众围绕。西面画水天王,左右画难陀龙王(喜龙王)、乌波难驮龙王(难陀龙之弟)及诸龙王众围绕。北面画多闻天王,左右画诸药叉众围绕。东南面画火天神,左右画苦行仙众围绕。西南面画罗剎王,左右画诸罗剎众围绕。西北面画风天王,左右画风天众围绕。东北面画大自在天王,左右画宫槃茶(鸠槃荼)鬼众围遶。又东面画日天子,左右画七星天众围绕。又西面画月天子,左右画七星天众围绕。又西面画地天神,左右画诸药叉神围遶。又东面画大梵天王,左右画诸梵众天围遶。又西面画阿素落(阿修罗)王,左右画阿素洛仆从围遶。又西门画始缚婆歌(始缚么歌)明王。是等天神各执器仗,种种衣服如法庄严半加趺坐。内外院界画宝阶道,内院界上遍画种种色如意宝珠,绕画火焰。外院界上遍画独股金刚杵,令头相次绕画火焰。

经中强调说:“此秘密曼茶罗三昧耶。力不逮者但画座位,各于位上题书名字,作法供养亦得成就。”“此秘密曼拏罗三昧耶,是圣观自在现身与愿处,是一切诸天明仙神敬赞叹守护处,是诸有情蠲除一切罪障处,是成就世出世间二种药处。增长福蕴,命终当得往生西方极乐剎土,莲花化生,著天衣服而自庄严,识宿命智乃至菩提,不堕恶道。”

此《如意轮陀罗尼经》对应的藏文本是从汉文转译过去的。

学术界一般认为有三种如意轮曼荼罗。第一种就是上面《如意轮陀罗尼经》坛法品中所记载的曼荼罗。第二种是《别尊杂记[3] 》卷十八所记载的,内院有大轮圆,圆内的尊像及布局与第一种相同,大轮圆外之四隅则画嬉、鬘、歌、舞等内四供养菩萨;外院四方为钩、索、锁、铃等四摄菩萨,四隅为香、花、灯、涂等外四供养菩萨;又外院东面为月天、多闻天,南面为自在天、梵天、帝释天、火天,西面为地天、焰魔天,北面为罗刹天、日天、水天、风天。第三种是《七星如意轮秘密要经[4] 》所举的七星如意轮曼荼罗,中央以如意轮观音为中尊,其周围安置北斗七星及鬼子母神。

我对如意轮观音法有一种特殊的喜爱。我喜爱如意轮观音的各种造像,更不用说作思维状的形象了。我喜欢持诵如意轮观音的两个短咒,然后如意自在地作些观想。

如意轮观音法盛行于唐代,随后广传于日本,流传至今,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仍有传承。

藏传佛教中,也有如意轮观音法传承至今。据传人称,该法最早传自阿底峡大师(982~1054)。

朗达玛(836~841 在位)毁佛后,阿底峡依度母的授记,来至藏地。噶当派即起自阿底峡尊者。被认为是观音化身的噶当派创始人仲敦巴,就是阿底峡的弟子。《青史[5] 》载,阿底峡尊者曾著出“以智足传规的密集曼荼罗主尊观自在所作的修持法,结合三字密咒的嘛呢白麦引导,及曼荼罗赞。”阿底峡尊者与观音有关的其他著述还有《四臂马头金刚修法》、《救度母修法》等。阿底峡尊者将所持密法毫无保留的传给了仲敦巴,其中包括源自观世音菩萨修持法的十六明点法[6] 。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不动佛、救度母,是噶当派的四本尊。

后来,噶当派有白度母如意轮密法传世,成为各派常用的长寿成就法门。理塘长青春科尔寺夏坝活佛在网上公布了该法的修法仪轨。前面已经介绍过,文成公主被认为是白度母的化身。

--------------------------------------------------------------------------------

[1]《佛说观自在菩萨如意心陀罗尼咒经 》一卷, 唐义净译,《金藏》帙号男,No.294。
[2]《如意轮陀罗尼经》一卷,唐菩提流志译,《金藏》帙号男,No.295。
[3]《别尊杂记》五十七卷,日本心觉著,《大正藏》第88册。
[4]《七星如意轮秘密要经》一卷,不空译,《大正藏》第20册,No.1091。
[5]藏传佛教史籍《青史》,著者噶举派大德廓诺·迅鲁伯(即著名的桂译师迅努白,1392~1481),汉译郭和卿。其中的第十四辑,专辑记述了大悲观音法门在藏地的传承情况。
[6]参见索南才让《西藏密教史》附录“十六明点法”。
作者: 雄天护法    时间: 2008-12-4 13:38

净土曼荼罗中的观音

有一种从显教经典的变相中演化出来的佛教美术,也被称为曼荼罗。如“观经曼荼罗”,即是根据《观无量寿经》所说而描绘的净土变相。这种曼荼罗,主要流传于日本,其中最著名的为当麻曼荼罗。

当麻曼荼罗的名字,来自供奉该曼陀罗奈良当麻寺大殿(金堂)。原图传说为天平宝字七年(763),藤原丰成之女以莲藕丝编织而成,所以又称为藕丝曼荼罗。也有以为系奈良时代后期由中国传入日本者。原图仅存断片,现今安置于当麻寺的曼荼罗,乃庆舜、专舜仿原图绘制而成,上有文龟年间(1501~1504)后柏原天皇御笔亲书的铭文,故又称为文龟曼荼罗。

学者认为,该曼荼罗,是以善导大师的《观无量寿经疏[1]》所说为基准的。

观经曼荼罗的正中央为西方三圣,即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三圣周围无量大众眷属围绕。下面是宝池会,由化鸟、莲花、宝船、童子及九品生相组成。再下是舞乐会。舞乐会的左右两侧是父子相迎会,即阿弥陀佛(父)迎接众生(子)到极乐世界。父子相迎会的上面,依次是宝树、宝楼宫殿及上方的虚空化佛、菩萨、天人、化鸟、雨华等图案。该曼荼罗的下方是九品往生图,右方是观经十六观中的杂想观图,左方是灵山集会等图。左右两侧,配有《观无量寿经》“序分”中的经文。

另有智光曼荼罗、清海曼荼罗,与当麻曼荼罗一起并称为日本净土三曼荼罗。

奈良时代,智光受学三论宗,兼行净土。一日,智光夜梦已经示寂的同学礼光,礼光导之礼拜阿弥陀佛。佛举右手,在掌中现出净土之相。智光遂依所见,命画工绘其图像,常观此图,期得往生。原本在室町时代被烧毁。今有模写本传世,图形极为简略,中央为弥陀、观音、势至三尊,四周环绕宝地、宝池、楼阁、宝树等。

清海曼荼罗,传说在日本平安中期,由清水寺观音授予大和超升寺僧人清海。原图已失逸,现奈良极乐寺所藏的清海曼荼罗,是镰仓初期的作品。该图与智光曼荼罗相近,只是较为复杂。[2]

--------------------------------------------------------------------------------

[1] 参见前面《一心称名》之“谛观为助”一节。
[2] 本节内容摘自《佛光大辞典》相关词条。
作者: 雄天护法    时间: 2008-12-4 13:41

亦实亦幻的镜坛

以《佛说大乘观想曼拏罗净诸恶趣经[1]》为代表的许多经典,在行各种曼荼罗法的时候,无需实地筑坛也不用各种画像,而仅凭观想而成就各种曼荼罗。然而,直接凝想作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初学者而言还是要依靠各种现成的曼荼罗图案或模型,才能顺利的进入观想曼荼罗的世界。

有一种坛法,则介于形象曼荼罗与观想曼荼罗之间,简便易修,奥妙无穷,那就是广为流传的准提观音的镜坛坛法。此镜坛坛法,不同余咒建办坛法,须得拣选净处,香泥涂地广造佛像,多用供具方能成就。准提坛法,人易成办。但以一新镜未曾用者,便是坛法。

此前,在“准提咒”一节,我们已经提到五台山道殿法师所撰的《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这本书被认为是五台山华严密教的重要典籍。

道殿通内外学,兼究禅、律,后专弘密教。后人认为,道殿据《华严》的圆教思想以融会密义,虽祖述善无畏、一行所传的胎藏系,而按其内容,由于会通于《华严》,反而和不空所传的金刚系密教为近。而不空解密教,也往往取资于《华严》。

受道殿的影响,明代有古虔青莲居士谢于教会通净土法门的《准提净业》。谢于教称:“九圣梵字(即准提咒),即体是毗卢法界。六八愿门(指弥陀四十八愿),即体是普贤行海。变娑婆为极乐,即极乐为华藏,皆即大悲之手眼也。[2]”

之后,明末清初有天溪和尚受登(1607~1675)根据天台忏法十科分类的传统,会通天台教观[3],出十意方法(一严治道场,二清净三业,三三业供养,四请三宝诸天,五赞叹申诚,六作礼,七持咒,八修行五悔,九行道旋绕,十入三摩地),形成《准提三昧行法[4]》。受登称:“前后有差,仪文无别。次第勘同,显密一体。十科明法,通是密因。三密加持,同成显观矣。”

依道殿法师的传授,若欲成就此坛法,但以一新镜未曾用者,于佛像前随月十五日夜,面向东方置镜坐前,随力庄严诸供养具,烧安息香及净水。然后结印在于心上,咒镜一百八遍,以囊盛镜常将随身。每欲念诵,但以镜坛置于面前,结印诵咒。准提印法,以二手无名指并小指相叉于内,二中指直竖相拄,二头指屈附二中指第一节,二大拇指捻右手无名指中节。

若不能逐日对镜念诵,但于十斋日对镜念诵。除十斋日外,不对镜坛持诵亦得。十斋日者,所谓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

喜欢简单的我,则完全按照道殿法师的如下教导行事:“若无镜者,但想一镜者于面前持诵。净诸恶趣经等多说,想成坛法持诵为上。或不能想得坛者,但只专注持咒。”

谢于教《准提净业》卷二“坛法”中讲述了对应于镜坛的字曼观法:想准提菩萨面前有一镜坛,湛然清净。想自心如一轮明月光明相映。次想准提菩萨口中吐出九圣梵书,字字相续,如贯珠,有五色光,从自口入,右旋安布心月轮中,即从中第一唵字观起,次折字、隶字,至第九诃字。复观第一唵字。如是周而复始,字字分明,内外交彻,圆满清净,以应镜坛。

道殿法师说:“准提真言既总摄二十五部真言(一佛部谓诸佛咒,二莲华部谓诸菩萨咒,三金刚部谓诸金刚神咒,四宝部谓诸天咒,五羯磨部谓诸鬼神咒。此五部每部复各有五,即成二十五部),准提镜坛亦总摄二十五部坛法。谓二十五部中坛法,或用形像、印法、梵字等,各各不同,今准提镜坛,总摄此一切诸坛法也。故准提经云,总摄二十五部大曼荼罗。梵语曼荼罗,此云坛也。是知镜坛最尊最上,能灭一切魔障,能生一切功德,眼见身戴皆获利乐。故昔人云:坛者生也,出生无尽功德故;坛者集也,无边圣贤集会之处。如方珠勺月水出,圆镜对日火生。磁石引针琥珀拾芥,尚有难测功用,况诸佛不思议坛法耶。今有寡见闻者迷于密教,见用镜坛却生毁谤,然三世如来未有一佛不依坛法,而得成道度众生也。幸广见闻速改其谬。”

文中所说“形像、印法、梵字等”,分别代表以下三种曼荼罗。

形像,指尊形曼荼罗,又称大曼荼罗。“大”是殊胜、圆满之义。尊形指诸尊相好具足之身。此曼荼罗相当于金刚界九会曼荼罗中的成身会。若广义言之,则十界有情之身乃至万法色相,都是大曼荼罗。

印法指三昧耶曼荼罗,或称象征曼荼罗,诸尊所持的器杖刀剑轮宝等标帜,或手指结的印契,皆摄于此。此曼荼罗含摄器世间之一切法,相当于金刚界曼荼罗中的三昧耶会。

梵字乃法曼荼罗,或称种子曼荼罗,即大家常说的咒轮或字曼。诸尊的种子真言,或显密诸经论的文字,及一切文字音声皆摄于此曼荼罗中,相当于金刚界曼荼罗中的微细会。翻译过《大乘庄严宝王经[5]》的大译师天息灾,就在译场内设置了一个称为“大法曼拏罗”的金刚界种子圆坛,坛内分布诸尊的种子梵字,每天用香华灯水果品等二时供养、礼拜、祈祷。坛外安排了译场各种职事的坐位,分坐在东南、西南两面。

另有羯磨曼荼罗则贯通前三者。诸尊的威仪事业,取舍屈伸,乃至捏铸刻镂等亦皆摄于此曼荼罗中,相当于金刚界曼荼罗中的供养会。若广义言之,则有情乃至万物之业用动作皆是羯磨曼荼罗。

大曼荼罗、三昧耶曼荼罗、法曼荼罗、羯磨曼荼罗,即密教所建立的四种曼荼罗,略称四曼。

若上升到义理层面,曼荼罗可以从体相两方面来分析。

体大曼荼罗,指万德轮圆,但举一全收,更绝相对。

相大曼荼罗,谓一尘一法若存在,则必有四方、上中下,众相差别具足。四种曼荼罗系自外界明其相状而得认知,故称为相;以周遍于万法,故称为大。曼荼罗,为轮圆具足之义;相大,则谓于一法具足众法而轮圆周备,故称曼荼罗为四曼相大。

四种曼荼罗表达了一个修行的次第。

若按由粗到细的次第排序,依次是大曼荼罗、三昧耶曼荼罗、羯磨曼荼罗、法曼荼罗。大曼荼罗显了分明,故置于第一;三昧耶曼荼罗之手印标帜等比起大曼荼罗,其相稍隐,故置第二;羯磨曼荼罗的威仪事业是体上所具的作用,故置第三;法曼荼罗是内心之所证,自体甚幽远,故置第四位。实际言之,则是粗细相即。
若按由本体到外用的次第,依次是大曼荼罗、三昧耶曼荼罗、法曼荼罗、羯磨曼荼罗。大曼荼罗中,尊形乃自体成立,而持标帜、诵真言、作事业,其体最广,因此列在首位。三昧耶曼荼罗乃内契法性之实体,外应物而标示其本誓,内外平等,自体周遍,因此列在第二位。法曼荼罗其体虽幽远,但功用广大,正指真如的当体,故列在第三位。羯磨曼荼罗是事业威仪的作用,因此列在最后。实际言之,则是体用不二。

四曼也称为四印,即大印、三摩耶印、法印、羯磨印。

以上关于四曼的介绍,来自唐密及东密的传承文本。

作为对曼荼罗的另一个注解,下面这段文字,来自藏传佛教祖师、上师的开示,以及我个人接触藏密的体验。

真实曼荼罗(相当于前面提到的“体大曼荼罗”)就是佛陀的心,它万德轮圆,举一全收,是超越形相的。而诸尊成就的圆满果德,可以通过形象而展现,交归一处,即是轮圆具足的“相大”。“尘色坛城”是引心近佛的助缘。要达于本心,真正做到与佛同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们要通过外在和内在有形的曼荼罗认清自己的心。我们所能见到的外在的曼荼罗,就是通过入坛灌顶等仪式,以坛场、图案、模型的形式来接引我们。我们通过各种仪式接触外在有形的曼陀罗,这都是一种初级的训练,意在通过形象感知并熟记可见的曼荼罗,以唤起内在的观想。内在的曼荼罗,发生在我们的菩提心、大悲心中。这需要在足够观想的训练后,做到在没有外在图案的提示下,也能在我们的内心观想出曼荼罗。这时,将自己的凡夫身观想为本尊或佛身,生起佛慢,将外境器世间观想为净土,并建立曼荼罗,这就是无上瑜伽的“生起次第”。而最后在“圆满次第”的层面,则由有到无,将曼荼罗及本尊摄归自身,自身则渐次消融于空性中。

以藏传佛教观音曼荼罗的观想为例,在我们熟记相关曼荼罗图案的基础上,正式作观时,先观空(观一切法皆成空性),由空中生起观音的种子字,由此种子字自身变为观音,以观音为主尊,观出曼荼罗,持咒修持。最后观坛身摄归自身,自身融于空性。

说到先观种子字,明代古虔青莲居士谢于教的一段话可以用在这里:“多字难观,且以一字收之。盖曲为初机耳,实则深浅获益,一多无碍也。夫既一多无碍,则以一字净法界,应得徧净。[6]”

说到“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萨迦派大德索南坚赞(1312-1375)说:“若修生次,即成本尊身。若念圆次,能所执相灭。[7]”

--------------------------------------------------------------------------------

[1] 《佛说大乘观想曼拏罗净诸恶趣经》二卷,法贤译,《金藏》帙号高,No.1224。
[2] 谢于教《准提净业》重刻准提净业序。
[3] 参阅前面的“观音忏法”及“发愿持咒与天台教观”二节。
[4] 受登《准提三昧行法》,《卍续藏》No.1481。
[5] 见前“六字大明咒”一节。
[6] 谢于教《准提净业》“准提净业引”。
[7] 参见索南坚赞《西藏王统记》刘立千译,第十七章。
作者: 雄天护法    时间: 2008-12-4 13:42

观音与大手印

在观世音菩萨的无量法门中,我新近又接触到了传自萨迦派的《大悲观音与大手印合修法》。

金刚上师班典顿玉是萨迦寺的住持。他看到本书的初稿时甚为欢喜,随即告诉我,还有一个观音与大手印的合修法,应该介绍一下。在我对自己的孤陋寡闻感到汗颜的同时,又为这一殊胜的因缘心中充满了欢喜。

大手印,梵语Mahamudra,音译为摩诃穆德啰、嘛哈穆德啰、马哈母咱,梵语原意为大印,即上一节提到的四印中的大印。藏译“恰迦钦波phyag-rgya chen-po”,意为大手印,代表的是无上瑜伽的传承,并以噶举派的传法最为著名。

以道果传承名闻于世的萨迦派,也拥有大手印的传承。道果传承祖师毗瓦巴就是一位公认的大手印成就者。

萨迦初祖萨迦巴·贡噶宁布(萨钦,1092~1158),被认为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也获得了大手印的成就。

萨迦四祖,著有《萨迦格言》的萨迦班智达(1182~1251),曾在五台山向当地的一个修行者多丹坚波,传授了大手印俱生修习法以及全部语诀要旨。《萨迦世系史[1]》汉译本中有3页的篇幅,记载了这一因缘。

萨迦五祖八思巴帝师,曾集译《大乘要道密集》在汉地传授,其中也有数篇大手印的内容。

《萨迦世系史续编》第二章“江贡丹增旺波的生平事迹”,提到了《大悲心和大手印合修》的传承。

在班典顿玉的指引下,我很快请到了这个修法的新近汉译文本,名为《大悲观音大手印双修行持理趣[2]》,贡秋伦珠著,汉译者为法护。此法本所依本尊为四臂观音。

译者法护对此法的介绍如下:

“《大悲观世音与大手印双运行持》,是吉祥萨迦巴父子之教授。”

“此处所用的方法,是依代表十方三时诸佛大悲心本质总集合而具象化之大悲观世音菩萨为本尊,藉观修之力祈请获得加持去除凡庸相执,同时利益众生,完成自利利他之发心。”

“不仅如此,更于观照一切苦乐轮回涅槃之根源系为自心,详察此心,既无形体、颜色,亦非惟一非众多故其本质是无自性、空性,既然是无自性故从本以来无生故无初之因,以无生之故无存在停留,故无中间之住,无中间住故无后来之坏灭,故其为远离基础,根本及超脱一切戏论,喻如虚空,在此中更不作任何表相分别念头及作意臆想,于其当体,心意宽坦轻松悠缓而安住,即是此处所说之‘大手印’。”

--------------------------------------------------------------------------------

[1] 《萨迦世系史》,阿旺贡噶索南著,陈庆英、高禾福、周润年译。
[2] 《大悲观音大手印双修行持理趣》,法护译,中国藏密萨迦佛学研究会,2002年。
作者: 贝嘛埵吉    时间: 2010-6-25 16:31

最上三宝我皈依  一切罪业皆忏悔
众生善根尽随喜  正觉菩提意中持
正觉妙法及僧伽  直至菩提我皈依
所为利益自他故  我今即发菩提心
既发最上菩提心  饶益一切诸有情
菩提妙行皆修作  为利众生愿成佛
作者: 贝嘛埵吉    时间: 2010-6-25 16:36

最上三宝我皈依  一切罪业皆忏悔
众生善根尽随喜  正觉菩提意中持
正觉妙法及僧伽  直至菩提我皈依
所为利益自他故  我今即发菩提心
既发最上菩提心  饶益一切诸有情
菩提妙行皆修作  为利众生愿成佛




欢迎光临 藏密修海 (http://www.zmxh.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