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佛学基础] 道果法前行三现分庄严宝论

道果法前行三现分庄严宝论

    前行介绍
序        
    本书所要阐释和修持的教授包含有:
   (一)"道和果"的教学,这是神圣教授的珍宝,是三世一切诸佛唯一的路;是从包含佛陀甚深开示的经典密续总集之意义中,所拣择出的精华;是无畏的达磨巴拉(即毕哇巴)所教导的原则,他是禅修者所崇敬的伟大怙主,是明智者发现值得深研的教授;是照亮所有经典密续的一盏慧灯(明灯);是为少善根福德者所难以了解,但却是那些攀登解脱之城者的阶梯。

    (二)是包含道和果的教授。
    (三)是知一而知全的教授。
    (四)是转化错误成为功德的教授。
    (五)是将障碍视如解脱成就的开示。
    (六)是藉由了悟专一禅修而消除专一禅修的障碍之教授。
    (七)是经由了悟障碍的本质,而能除去幻象的障碍。
    (八)是知道如何将错误转变成功德,并且接受障碍如同修持的成就。
    (九)是无误的了解三藏(经、律、论)经典真正本质的教授。
    (十)是如哲学家之石的教授(点石成金)。
    (十一)而对金刚乘根本论颂的教授,这就像一颗满愿之如意宝珠。

    其中所包含的解释和修持有:
    1、此教授方式的说明。
    2、依此教授来修持的方法。
    3、将依此修持者与十种秘密结合,并且也对具法器的弟子作有益的教授。

    第1部份此教授方式的说明亦有三方面:
    (1)主题。
    (2)此解释所使用的工具。
    (3)解释的方式。
    (1)主题是'道和果'的教授,包含十一种甚深的方法。
    (2)道果的解释所用的工具是四大传承和四种口传的教授。
    (3)道果的解释方式是:'道和果'的完整'珍贵的口耳教授'的意义,特别是金刚乘的所有道的意义,是由四种口耳相传的教授建立的。由于这些在要典道果释论中也有长篇的解释说明,我们也应该要参考。
    第2部份是依照这些教授的修持方式。这是指引导弟子的四种方式:
    (1)依据此完整教授的引导。
    (2)依照六种必要的引导。
    (3)依据十一种要点的引导。
    (4)依据三种根器的引导一上士道、中士道、和下士道。
    此处弟子们将由第(1)种方式的完美道路来引导,也就是依据完整的教授。对于此,伟大的萨迦巴(萨千•贡噶•宁播)(SachenKumgaNyingpo)在他的道果释论中曾教导过,在此道包含:

    "确立此根本,此真实道
    去除观念,层次,来扩大行者的了悟,
    去除障碍,来得到最高的证悟和结果。"

    此外,伟大的圣者杰称•曹巴•蒋辰(Jetsun Dagpa Gyaltsan)想要进一步将那些教授融合成两部份:
    (A)道的前行
    (B)道的正行

    杰称仁波切说:
    "如果你希望要引导一个具信弟子,
    他能完全听从上师依照道果的完整教授,
    上师首先以三现分来引导他,然后依照三密续
    因为(金刚乘)的全部教授都包含于此三密续中。
    因此,一个人应该依照此二次第(三现分:三密续)来修持。"
    因此,我们此处也以此方式来呈现它们。
今此一切佛世尊,最上秘密未曾有;
若清净信能了知,诸难成者亦成就。
第一篇信心与皈依

第一章信心        
    信心的重要     
    首先,要接受三现分教导的弟子必须是具有信心者,因为在大宝积经大乘十法会第九中此经云:

   "焦芽与败种,难生新绿芽,
    不具信心者,难生出功德。"

    如果一个人缺乏信心,则功德的基础就不存在,也因此,他将不会寻求解脱之道。对于这样一个人,他是无法得到诸佛的功德,也无法得到上师与三宝的加持。因此对于修持佛法而言,信心具有无比的重要性。

    例如,在宝灯经云:

   "信为道源功德母,
    增长诸功德;
    消除疑虑,安全达到彼岸(解脱涅磐城)。
    信为幸福之泉源,
    令心洁净纯美;
    消除傲慢,是恭敬心之福田。
    是宝藏、财富、最殊胜的脚,
    又如同手,是积聚功德的最胜工具。"

    何为信心     
    如果有人问到底信心是什么?在阿毗达磨俱舍论(Abhidharma Kosa)中解释道:

   "如果有人问信心是什么?
    信心是确信因果业报不虚,
    相信正法和三宝;
    信心也是崇高的理想,
    和灵明觉照的心。"

    一个人能具有此三种信心--灵明觉照的觉性,崇高的理想和确信三宝及因果业报--将不会因四种通常使人离开佛法的原因,因此而来抛弃宗教。此四种原因是:贪欲、嗔恨、恐惧和无知。不因此四种原因而抛弃宗教者,是不会因虚幻的现象而抛弃信心的。

    不因贪欲而抛弃宗教,意味著,由于了知贪爱执著的错误,即使一个人知道他可以得到整个王国或财大权大如国王般,也不会抛弃宗教。如弥勒怙主(弥勒菩萨)教导:

   "虽然人们无法得到它们(一切欲求之事),
    受骗者仍然追求世俗短暂的快乐。
    坚定追求解脱者舍弃贪欲,
    即使他们也许能得到整个王国的财富。"

    不因嗔恨而抛弃宗教,意味著,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的:
   "累劫所积善功德,布施并礼敬诸佛。
    刹那嗔恨心生起,功德摧毁尽无馀。
    无有罪业过嗔恨,无有忏悔胜坚忍。
    明智行者善忍辱。"

    由于了知嗔恨的错误,此人不会抛弃宗教,因为如果此人由于嗔恨而抛弃追求解脱轮回,那么,此人伤害的不是他的敌人,而是他自己。

    不因恐惧而抛弃宗教,意味著,即使某人对你说:'如果你依佛法修持,我就杀死你,或者是我将夺走你的一切财富。'此人仍然不会舍弃宗教,因为他知道此生的恐怖和痛苦,比起在地狱中或是其他恶道中的痛苦不及万一。如在入菩萨行论中云:

   "即使所有的天神及阿修罗都是我的仇敌,
    他们也不能将我带入无间地狱的烈火中,
    在其中,即使是须弥山也不能留下些许灰烬;
    但是,在片刻间,
    我将被自己内心所恐惧的强敌(各种烦恼折磨)丢入地狱。"

    不因无知而抛弃宗教是表示,如在入菩萨行论中云:
   "就如同一个人为疾病所折磨时,
    他的所有行为都是绝望的,
    同样的,被无知所折磨的心灵,
    在各方面都是无能无力的。"

    不能拣择有益、无益及对善恶的无知,正是造成堕落的原因。那么为了要知道如何作取舍,令人应该依照华严经中年轻的师利山达瓦(shriSanbhava)和少女师利玛姬向苏达纳(Sudhana)了解善恶业的全部一切,才能避免舍弃宗教(意即等于放弃追求出离轮回之苦厄)。在入菩萨行论中云:

   "一个人应该学习如何仰赖善知识,
    如师利山达瓦的故事一般;
    其方式,要从此故事和佛陀的其他教授中寻求。"

    简而言之,一个人,如果他不受此四种与佛法相违的因素所影响,而舍弃宗教,他将是修持解脱道(成佛之道)的法器弟子。
    因此,在宝王论(Ratnavali)(龙树菩萨著)中说道:

   "此人被称为具信心,
    并且是解脱教授的良好法器,
    如果,他不因贪爱、嗔恨、恐惧和无知而舍弃宗教。"

    修持信心的方法     
    因此,要了解信心是一切功德的出生处,具器弟子应不断殷重、恭敬、以清净心向上师和三宝祈祷,以使信心增长而功德不虚耗。

    同时,经由思惟圣者的修持和感人的事迹,阅读清净的经典,舍弃罪恶的友伴,结交持守戒律的金刚兄弟,一个人应该在那些能增长无比信心的方法上努力。因此,如在大乘集菩萨学论(SiksaSamuccaya)上所教授的:

   "一个希望能断除痛苦,
    并且达到神圣幸福的人,
    必须能坚定信心的根源,
    并且具坚定追求解脱的心。"

    因此,为了要帮助不具信者得到信心,并且使那些已具信者的信心更坚定,我们应该要仔细的研读自己传承上师的传记。
    我们也应该对传承上师修持信仰心,禅修并且经常持续地向他们祈求。同时,我们也应该向给予我们口传(藏文:咙)的传承上师念诵任何的祈请文。我们应该阅读祈请文,并且鼓励他人念诵祈请文。
    一位如上所描述的具信弟子,应该如在大乘经庄严广疏(Sutralan kara)中所叙述的来增长信心:

   "智者修持的地方是个吉祥处,
    有丰富的饮食,
    有志取解脱、共传承且优秀的同修,
    并且充满了对修持者有益之物。"

     丰富的饮食是表示生活必需品是容易获得的,如供养物和类似之物;一个吉祥处是不会受到小偷、强盗等损害之处;优秀的同修是表示行者朋友是不会促进痛苦和罪恶的增长;备有修持者的生活所需是表示此处日夜都不会受到人群和噪音的骚扰。

    依据教授,一个初学者应该住在如此的地方。他应该如何来安住呢?他应该以金刚坐姿,或是任何其他的禅坐姿,而不应该前倾、后靠或是其他的错误坐姿。如在广释菩提心论中解释道:

    "在行者之前放置佛陀、菩萨们的形象(画像),或皈依境中传承上师或根本上师的卦相,行者坐在一个柔软舒服的坐垫上,行者应行可负担的供养,双腿交叉,依照神圣的毗卢遮那佛的坐姿,或是依半莲花坐姿。"
今此一切佛世尊,最上秘密未曾有;
若清净信能了知,诸难成者亦成就。
第二章皈依

    此禅修的修持包含经由寻求皈依和献祈请文所作的前行,对所皈依的对象所作的禅修正行,和经由回向和忆念的结行。

    依照此次序,前行和结行应该加在此书所描述的禅坐修法的最前面和最后。虽然皈依通常被认为是前行,此处在解释皈依本身时,皈依被当成是主要的禅修,而仔细的来描述皈依各部份。皈依包括五个部份:
    A. 原因
    B.对象
    C.程序
    D.利益
    E.戒律
    A. 为什么要接受皈依(原因)?
    首先,寻求皈依的三个条件是恐惧、信心、悲心。因恐惧而寻求皈依是表示,由于他人或自己因存在于此轮回世间而痛苦,一个人必须寻求皈依。如在人菩萨行论中所说的:

   "往昔我违反您的教导,
    但是现在,已经历过极大的恐怖,
    在颓丧中我向您寻求皈依,
    请赶快驱散我的恐惧。"


    我们决定要依赖此皈依,才能完全的解救自己和其他一切受轮回世间的痛苦所折磨者。

    因信心而寻求皈依是表示在寻求皈依时,行者被三种信心的任何一种所激励。知道皈依的珍贵的信心是表示行者清楚的发现皈依的价值,它具有保护自己免于受到痛苦的恐惧的力量。远大的志向的信心是表示行者希望能得到与皈依的诸佛同样的成就。坚定的信心是表示行者相信缘起法的深奥教授。

    由悲心而寻求皈依意味著一个已进入大乘的行者,由于自身所受到的痛苦,而对于在痛苦中受折磨的众生产生了无限的悲心,因此行者为了要能完全庇护他们而寻求皈依。

    总而言之,清清楚楚的了知上述的原因来寻求皈依是最重要的,因为未曾深思而寻求皈依的行为是生不出任何功德。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的:

   "全知的佛陀教导我们,
    即使曾长期的修持,
    如果心放在它处,
    所有的戒律和咒语都是毫无用处的。"


    B.皈依的对象
    因为大乘和小乘传承的不同,还有大乘和小乘本身的差异,对于皈依的对象有很多不同的论点,此处的对象,即皈依处--是指上师以及曾传授行者荣耀的解脱之道的传承上师。证悟的珍宝--佛宝,佛陀是已经成就法身者(Dharmakaya),这是每个人自身中最殊胜的本性,并且充满了一切功德和远离一切的不善。此外,佛陀也成就了化(色)身(Rupakaya),这是成就了最优越的境地,为了要能利益他人,并且在世俗生命的存有中,只有为了他人的利益而努力。教授的珍宝--佛法,是那些原则,其中包含:

    (1)佛陀开示的三藏经典的理论,或是十二部;(2)实践,包含三无漏学,即戒、定、慧,或者二种断德和解脱之道。聚集的珍宝--僧伽(Sangha),包含了已进入不退转地的圣人,和那些比自己先修习佛法的一般人。

    C.接受皈依的过程
    在上师及如上述的三宝像前作完礼拜、祈请和献供,以禅坐的姿势坐在一个舒适的软垫上观想自己的上师、诸佛及法王子(诸菩萨),皆如实的显现在自己面前的虚空中安坐著。接下来,观想自己和一切朋友,还有六道的所有众生布满在圣众前的虚空中,那些众生以身合掌、口念诵皈依文、意(心)生出强烈的信心和全然地投入,来表达他们的仰慕崇敬。应该如下来思惟皈依行为的意义:

    "在以前无数的生死中,我的所作所为并没有依照善知识(上师)的教诲。因为未曾坚定的以三宝作为我的皈依,在轮回世间的痛苦中,我遭受到剧烈的折磨。现在,无论发生任何事情,不论好坏,直到我得到证悟以前,我将仰赖上师和三宝的慈悲作为我的引道,具信心的信仰三宝,并且强烈的希望得到三宝的协助。”

    视自己的上师们与佛陀无二,如同黑暗中的明灯,将带领我们走向完全的解脱之道,对他们保持专一的仰慕依赖;视其教授即是解脱之道;并且视此圣众如同自己的护佑者,将帮助我们达到究竟的解脱,然后祈祷:

    "愿上师们及三宝能护佑一切众生及我的身、口、意导向解脱道上。"
    也要观想虚空中的一切众生如同自己般的接受皈依,以全心全意的多次的作四皈依;最后对上师们和三宝礼拜和皈依,并且如下念诵来祈求他们的加持:

   "祈求在我生生世世都能得到您的加持;
    加持我,使我的心能转向佛法;
    加持我,使我能到达彼岸;
    加持我,使我能消除行进中所犯的错误;
    加持我,使我能了知幻象即超越的智慧;
    加持我,使我即使在片刻中也不会生出与法相违的想法。
    加持我,使我能自然的生出慈心与悲心,和菩提心;
    并且加持我,使我能达到无碍智的究竟体悟。"


    如果,我们希望以诗偈的形式来念诵祈请文,那么:

   "最神圣的上师,
    您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身语意的功德与事业的本质,
    是佛法八万四千法门的泉源,
    也是一切圣众的怙主,
    我与尽虚空一切有情,
    从今起直至证得菩提,
    坚定的:
    以身、语、意致最崇高的礼敬,
    我们皈依神圣的传承及根本上师们;
    以身、语、意致最崇高的礼敬,
    我们皈依已达究竟出离与证悟的诸佛导师们;
    以身、语、意致最崇高的礼敬,
    我们皈依佛陀神圣的法教及开示;
    佛法是教授和证悟的本质;
    以身、语、意致最崇高的礼敬,
    我们皈依宏扬法教的菩萨尊圣众。"


    如此,尽可能的多次念诵。然后念诵以下祈祷文三次或是更多次:

   "我们礼敬并皈依最完美的上师和三宝。
    请加持我和一切众生的身语意;
    请加持我们,使我们的心能转向佛法;
    请加持我们,能穿越宗教之路;
    请加持我们,能除去道上的所有错误;
    请加持我们,使幻象对我们如同超越的智慧;
    请加持我们,使违反法教的念头永不升起;
    请加持我们完成二种解脱之智;
    请加持我们早日成佛。"


    之后,行者进一步思惟禅修,由于自身的祈请力,行者观想皈依境'以无碍智的超越智慧透视我,以大悲心护念我,经由无上的功德事业来眷顾我,由庇护之力来保护我,并且加持和护佑我。'皈依过程的结束是将皈依所得到的功德回向一切众生能得到证悟,行者并应保持警觉心。行者禅修完了之后,应如下的思惟:
    "如此,不论我累积了什么功德,愿我的父母和一切众生能得到证悟,并能利益自己和一切众生达到解脱?
    行者可以如下念诵龙树菩萨所作的诗偈,或者任何其他的回向祈请文:
    "以此功德,愿一切众生能完成福德与智慧的聚集;愿他们得到从智慧和福德出生的二种神圣身体。"
    在每座法之间,行者应该要忆念三宝的卓越功德,和经由长久忆念而生出强烈的警觉与追随之心。行者应该避免作出有违皈依的戒律的行为。因为根据教授,如果一个人缺乏警觉心和灵明之心,得到那些功德都是无用的。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云:

   "如同被偷儿窃去般,
    个人所得之功德,
    由于疏忽,忘失警觉心而丧失,
    就因此,
    行者堕入恶道中。"

    因此,任何人如果希望保持长久的修持,应该努力防护自己的心。在入菩萨行论中劝告我们:

   "若行者欲修持直至证果,
    应努力防护观察己心,
    若心疏忽了,
    修行则无法持续。"


    D.皈依的利益
    皈依的利益据说是无量无边的,例如这是出生一切誓愿的原因等等。在某部经典中提到:

   "如果皈依和祈请的功德具形式,
    整个虚空亦无法容受。"

    因此,充满了无可言喻的快乐,行者应如此思惟:
    "总之,在一切天人及其他的世界中,任何对其它神祗的皈依是都比不上对三宝的皈依,而从今天开始,我已得到三宝作为我的怙主。获得三宝是一切获得中最殊胜的。"
    E.皈依的戒律
    如果世俗之人想要约束自己来取悦他们的统治者,并且避免违反官方制定的法律,然而这只是帮助他们达成世俗的目的罢了。那么我们更应该努力遵守三宝的戒律,因为这是帮助我们得到无上觉醒的怙主。行者应如是思惟。

    三宝共通的戒律,包含能遵循圣者(或善知识、上师)的教诲。对三宝的个别戒律:已皈依佛陀之三宝弟子不应再礼拜或皈依世俗的神祗。已皈依佛法者不应再伤害或损恼其他众生。已皈依僧团者,不应该再与异教徒交往。再者,即使是生命受到危险,也不应该放弃三宝,更不应该为了世俗的利益而抛弃三宝。在起身或是退席时,都应该向寺庙中的三宝礼敬。在用餐时,行者应该依照阿底峡尊者的开示:

   "将食物分为四份;
    将清净的第一份供养给三宝(上师、本尊、三宝)然后对诸护法献食子,
    行者自己可吃喝一部份,
    还有剩馀者应该给予一切的灵界众生。"


    以此方式,将准备好要献供的食物,对诸上师、本尊、三宝和佛法的护法及财神们各献一份。为了要护持佛陀的法教,献一些给鬼子母神(Hariti)和她的子女,还有那些有权得到献供的众生。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教授的:

   "此人身只是为了利益他人"

    用餐时应如此思惟:'我以如法的食物来滋养此身,为的是能利用此身来行善业。'不论还剩下那些食物,都应该供养那些有权利接受此供养的众生。在入菩萨行论中教导:
   "食物应施舍给贫困者,
    及失怙、缺乏关爱者,及那些修持苦头陀行的禅修者。"

    如此,一个人应真正的对贫困者、未受到保护者和修行人作布施,并且要如下的思惟:'愿此功德于现世及尽未来际成为众生的利益和快乐之因。'即使是这些小小的戒律,行者应该要训练自己遵循如下的教授,将自己的功德回向,祈请自己和他人的利益等等。不论任何事情,无论其大小,都应该以仰赖三宝之心来完成它们。

    绝不要这么认为,'虽然我对三宝有信心,但是此工作能否完成是难以确定的。'反之,行者应该要知道佛陀必然会护佑那些具信心,并且依教奉行者,因为觉悟的佛陀具有一切智智,知道与一切众生的智慧和根器相应的所有修持道路,因为他具有大悲愿力要将从歧途中回转的弟子安立在正道中,又因为佛已完成了二种资粮的聚集:福德和智慧,并且具足了帮助众生的愿力。所以自己虽然尚未从轮回世间中得到解脱,那是自己的错误(无明),因为不曾如法相信并遵照三宝的开示,而不是因为三宝不具悲心。因此在般若波罗蜜多经优波提舍论现观庄严中说道:

   "如同焦芽与败种,
    天神下雨难生芽;
    世人若不具信心,
    佛陀现前亦惘然。"


    在入菩萨行论中也说到:

   "自即日起,我若不精进,将更为堕落,
    虽然无数的佛已入灭,
    他们是一切众生的怙主,由于我的无知,
    我未能得到佛陀的救度。"


    总之,那些未将自己托付给珍贵的三宝者,那些傲慢者和自认为聪明者,是不能确定他们的许多计划能否完成。即使那些计划能完成,也不能确定在最后能得到的果报是善业或恶业。因此将自己托付给珍贵的三宝是很重要的。
今此一切佛世尊,最上秘密未曾有;
若清净信能了知,诸难成者亦成就。
正行教授        

    正行教授的禅修包含三方面:
    一、不清净见地的教授,为了要产生出离心。
    二、对实修觉受见的教授,为了能生起崇高的菩提心。
    三、清净见地的教授,为了能生起大精进心。

第二篇不清净见的教授
     依不清净见来产生出离心之教授
    这部份包括:(一)藉轮回世间之过患以产生出离心之教授,(二)获得'暇满人身'之困难,藉以产生精进心之教授,(三)因果业报的教授,明示行者何者应奉行,何者莫作。

    藉轮回世间的过患以产生出离心之教授
    在毕哇巴的金刚乘根本论颂中说:"具有痛苦之有情众生即是不清净见。"这是说,如果我们观察有情众生的心性,将发现一切众生皆未能免除痛苦。因此,追求解脱的行者,即使从轮回中完全解脱,也必须对那能产生轮回过患的贪爱执著无所执啊!而为了远离执著,行者必须牢记轮回世间的痛苦,而欲唤起此醒悟的觉知,应依赖上师的教授,以了知'轮回即苦'。如杰称仁波切(曹巴讲辰)在他的诗歌中教导:

   "捐弃三界的缠缚,
    应远离对其之贪爱执著;
    行者应谨记轮回之过患。"

    在一部佛经中如是说:
   "欲界乃过患;
    色界亦过患;
    无色界亦复如是;
    唯'涅磐'乃究竟清净。"

    弥勒菩萨的教示如此说:
  "'五道中'是没有快乐的,
    好比秽水无有香味一般,
    众生持续的苦痛如同火烧,
    如兵器加身,以盐敷在伤口般难受。"

    也许,有人会问:'在轮回世间到底有什么样的痛苦、不满与过患?'在佛说六道陀伽经(Smrytupasthana Sutra)中叙述:

   "地狱道众生被地狱之火煎熬著,
    饿鬼道众生痛苦来自于饥渴,
    畜生道众生彼此自相残杀,
    人道众生的生命如朝露、转眼即逝,
    天道众生好逸乐、无有解脱意悦心,
    在轮回世间中,连针眼大的快乐也找不到。"

    回顾这些轮回中各道的苦痛,我们应该警惕:(一)唤起对于苦苦的悲痛。(二)了知坏苦而摆脱贪爱执著。(三)由思惟行苦来生起向往禅修解脱的心。
今此一切佛世尊,最上秘密未曾有;
若清净信能了知,诸难成者亦成就。
第三章苦苦
    对于前述三种苦的第一种,杰称仁波切(曹巴讲辰)在他的诗歌中说到:

   "'苦苦'乃三恶道之无比痛苦。
    细思量此苦啊!
    行者将颤栗、恐惧不已,
    若思惟此苦降临己身,
    无法短暂地消受。
    事实上,
    人们多未深思熟虑,
    应努力培植离苦之善业,
    却一昧无明,再三造作三恶道的恶业,
    我悲悯他们,不论他们在何处。"

    在回答巴东的问题中说到:
   "'苦苦'存在于三恶道中,
    极似麻疯患者的伤口复生脓疱,
    如何能消受此苦啊?
    如果好好细思量,
    藉由此思索,
    行者应决心远离邪行。"

    如果要详述三恶道之苦厄,行者应审慎地了解地狱道、饿鬼道及畜生道的痛苦。
    地狱道之苦
    行者必须要思惟(一)寒地狱;(二)热地狱;(三)邻近地狱及其它小地狱之苦。
    (一)八个寒地狱分别是:
    a.冰雹地狱。
    b.裂雹地狱。
    c.剥剥地狱。
    d.咴咴地狱。
    e.咬牙地狱。
    f.乌巴拉花地狱。
    g.莲花地狱。
    h.爆裂莲花地狱。
    冰雹地狱 此地众生出生在一层层雪峰环绕之地。在一广大的冻原上,此地众生,承受著寒冰般、尖锐刺骨,无法忍受的暴烈冰雹之苦。连一丝一毫的星光都没有,也没有任何一点点衣物可供取暖。此道的众生因他们所造之业报成熟而出生在此。他们的身体迅速立即的出生,有完全成长的身体,并且是孤独的。由于寒冷之故,不可计数的冻疮成群的出现在他们身体上。
    裂雹地狱 这里的寒冷比前述的冰雹地狱要更冷20倍,而使得冻疮爆裂开来。血及脓水从伤口流出,瞬间结冻,痛苦不已。
    剥剥地狱 此地众生因极度的寒冷,苦不堪言而发出"剥剥"的声音。
    咴咴地狱 此地众生寒冷更倍于前者,冻得无处可遮,可怜的哭著发出"咴咴"的声音。
    咬牙地狱 此地冰寒更甚于前,众生身已僵硬如冰冻,牙齿不停地打颤。
    乌巴拉花地狱 此地寒冷远甚前几种,使得众生的皮肤冻成蓝色而且破裂。
    莲花地狱 可怜众生,皮肤被暴风雪吹掠而剥离,以致于无皮肤,全身通红如刚切割之鲜肉一般,然后撕袭成片片如莲花瓣。
    爆裂莲花地狱此地众生经历了前述之痛苦之后,身体爆裂成千百片,连内脏也碎裂翻腾而出。
    关于此,蒋打勾敏阿奢黎说道:

    "此外在这些地狱之中,有一股无与伦比的猛风,刺入众生骨髓中,并且吹走了他们全身每一寸肌肤,因此他们就躺在那儿等死。当骨髓、血和脓水开始流窜时,许多众生从数以百计的爆裂冻疮中,跳向前,以武器来折磨自己。"

     这些地狱里的众生,他们的寿命在阿毗达磨俱舍论中如此描述:

   "满盈一桶芝麻,
    每百年取出一粒,
    待芝麻取尽时,
    冰雹地狱众生寿命方耗尽,
    其他地狱的寿命依20倍之级数来增加。"

    装芝麻的桶子是一个可装下80卡(Khals)的大巴豆种子,这容器在马加达王国中被使用。如果有人每百年取出一粒,直至桶中全无芝麻,历经像这样长的时间,正是冰雹地狱众生之寿命。而冰雹地狱以下的七个地狱的众生寿命各以20倍的等比级数增加,也就是说,裂雹地狱众生寿命相当于20个容器的时间,剥剥地狱相当于400个容器的时间,咴咴地狱相当于8000个容器的时间,咬牙地狱相当于16000个容器的时间,乌巴拉花地狱相当于320000个容器时间,莲花地狱相当于6400000个容器的时间,爆裂莲花地狱相当于128000000个容器的时间。这个对他们生命期限的计算只是一个概略,如果确实的计算,那时间将会更长,在一部经中这么说:

   "僧侣们!例如:
    每百年取出一粒芝麻,
    将八十卡马加达大桶的芝麻取尽,
    其耗尽时间仍属短暂,
    因为冰雹地狱众生的寿命,
    那会如此快速结束?"

     就如同裂雹地狱的生命是冰雹地狱的20倍,而以此等比级数递增直到大爆裂莲花地狱。

    禅修方法 要如何观修这部份的教授?应以如下的态度:在念诵皈依文及祈请文向三宝祈请加持之后,我们必须真诚的如下观修:
    "唉!从无量劫以来至今,由于在这轮回过患的世间流浪,以致于我一直在数不清,又汹涌而来的苦痛中翻覆沉沦。有的只是过去以来许多惨痛经验,只有远离这些苦痛,才有真正的完美幸福!无论如何,直到"能所二元对恃"被彻底消除之前,我还是得继续无助的沉沦在六道之中,承受无以计数的苦痛。而我该怎么做呢?综观以上种种的痛苦,如果明天我将重新出生在寒冰地狱中,而寿命和状况如前述一般,那我将如何?'

    现在仔细思惟前述寒冰地狱中的种种情形:'如果现在我都不能承受人间的寒冷,即使只有一天的时间,那如果寒冰地狱的痛苦降临在我身上,我又如何能承受如此的痛苦?更何况,我也没有把握这些苦痛不会降临在我身上,导致这些恶果的原因是嗔恨,而这嗔恨也在我们心中每天会升起许多的。当那些无法承受的苦痛降临在我身上时,我又能如何呢?所以,无论如何,我必须要确实修习此神圣的教授,这也就是解脱一切苦痛的药方。'

    我们应该如是的自内心深处真诚思惟,更进一步的,我们应如下来思惟:'修习这教法不能只是做表面功夫,而必须与佛陀的开示一样,并且是从未间断的传承中得到的,特别是现在,我必须向往并且确实的来修学道果教授的珍贵法宝。愿上师与三宝护佑我们。'如果有人希望能完整修习此教授,则可献三段祈请文(之前在皈依部份已有介绍),不管什么时候,我们应该按照经典中所说的去做:

   "戒酒,正当的生活,
    戒嗔怒,勤布施,
    礼敬诸佛菩萨,
    慈爱比我们低下的众生,
    这些即是佛法。"

    所以我们应该如是思惟,行者应当安住在与法相应的生活中。只要真正发心修习这完美的教义,即能具足无量的利益,我们应该将这些功德回向给他人,藉由在任何活动中保持高度警觉心和专一,并持续保持对轮回世界强烈的出离心,并且任何行为皆与此法教相应。
今此一切佛世尊,最上秘密未曾有;
若清净信能了知,诸难成者亦成就。
(二)八个热地狱:
    在佛经中如是云:复活地狱、黑绳地狱、挤压地狱、哭号地狱、大哭号地狱、热地狱、大热地狱以及无间地狱,以上这些是八个热地狱。

    复活地狱 此地狱遍地是熔浆铁汁,到处是熊熊烈火,此地众生因生前所造之业,他们奇迹般的出生在此地受报,出生即具有一个巨大完整的身体,但却不能承受一点点的热与恐惧。众生一出生在此,立即从他们的痛苦的意识中生起念头:'嗳!我生在如此恶劣的地方,希望这里没有人会来伤害我!'这些念头才一生起,阎魔王手下的许多勇猛、可怖的部属,手持各种的武器,从所有可能的方向蜂涌而来。就如同猎人们围捕猎杀鹿一般,所以此地的众生一直被这些狱卒凌迟,同时遭受各种武器毒打、戮杀、截砍多次,最后众生会经历二次短暂的死亡或失去知觉。但由于先前所造业力的感召,并有一阵风吹打在这些身体之上,使这些众生的身体又完好如初。然后再度被狱卒凌迟、残杀。众生就如此一再的被碎身又复活,一次又一次的毫不间断。这情形在入菩萨行论中如此说:

   "往昔所造诸恶业,
    受报凌迟身心碎;
    阎王部属不留情,
    剥皮复灌溶铜汁,
    全身穿刺火刀枪;
    肌肤碎成千百片,
    铁板上受烈火烤。"

    黑绳地狱 此地狱中所经历与前述相似,但此外,众生身上被阎王部下划上许多黑线。就如同木匠锯木材一般,这些狱卒用锐利、火红的锯子切割他们的身体。刹时感受无与伦比,难忍分身之剧痛,劝戒亲友书(Subrllekha)中这么说:

   "有些众生被锯子切割;
    其他则遭受锐利的斧头,
    在惧怕下被劈开的痛苦。"

    挤压地狱 出生在一个由燃烧的铁构成的地方,众生们在此承受无法忍受的热焚之苦。他们四下张望,希望能逃到别的地方去。这时,大山如牦牛、水牛之脸谱般,迫近并将他们的身体压碎。如将芝麻磨成粉末般地碾碎,流出了一条无止尽的血河。过一会儿,这两座山就分开来,且由于众生之自身业力,他们又恢复以前的形体。然后又如前述再度经历相同的凌迟。劝戒亲友书这般说:

   "有些众生被压榨如芝麻大小;
    其他则被磨成微细如粉末般。"

    哭号地狱 离开挤压地狱后,他们四处观望,远远看到一栋屋舍,即欲逃往那儿。在奔跑时受到地面上炽热融铁的煎熬。最后,来到房子里面,房间即自行关上,由于受到来自各方熊熊烈焰的焚烧,他们只能从内心深处发出惨痛的哭号。

    大哭号地狱 离开上面的地方后,地狱众生再进入两栋炽燃的铁屋,其中一栋位于另一栋的内部。因为这焚烧的痛苦较前更甚两倍,他们的号哭声更胜于前。

    热地狱 此地狱众生被狱卒捉拿后,以火红的矛用力地从这些众生的肛门刺入,直透顶门,因此火焰就从众生的嘴巴和鼻子冒出来。

    大热地狱 此地狱的众生被火热的三叉戟铁杖从肛门及两边屁股戳入,直透顶门和双肩。由于被刺穿,血,脂肪和火焰就从他们的嘴和耳朵冒出来。如劝戒亲友书中云:
   "有些被尖刺的巨热铁矛完全的刺穿。"

    无间地狱 此处众生的身体,在一个两万由旬大小的火炉中,被炽燃的火焰烧烤著。他们承受著难以忍受的无间断苦痛。就像在劝戒亲友书中所述的:

   "就好比从贪爱执著中得到解脱
    能生起最殊胜的快乐;
    同样地无间地狱中的痛苦,
    也是一切痛苦中最可怖的。
    再也没有比此更令人悲凄、怖畏了。"

    关于热地狱中众生的寿命,就如在阿毗达磨俱舍论中所陈述的:

   "人间五十年是欲界天第一天的一天,
    而此天天人的寿命是其岁月的五百年。
    而欲界中六天的天人寿命,则
    等于其相对应的前六地狱中的众生的一天,
    如'复活地狱'等等。"

    这是说,人间的五十年等于欲界第一天,也就是四天王天一昼夜。而在四天王天中三十天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四天王天中的天人,寿命是他们的五百年,而这正就相当于等活地狱的一天。依此推算,等活地狱里众生的寿命就相当于仳们自己的五百年。同样的,人间一百年等于第二天(即三十三天)的一昼夜,这里天人的寿命是他们的一千年,相当于黑绳地狱的一天。依此类推,黑绳地狱里众生的寿命就是他们的一千年。人道两百年相当于夜摩天一昼夜,这里天人寿命是他们的二千年,相当于挤压地狱中一天。依此推算,挤压地狱里众生的寿命是他们的两千年。人道四百年相当于在兜率天一昼夜。这里天人的寿命是他们的四千年,相当于哭号地狱中一天,以此推算,他们的寿量是该界的四千年。

    人道八百年,相当于化乐天中一昼夜,这里天人的寿命是他们的八千年。人道一千六百年,相当于在他化自在天中一昼夜。这里天人的寿命是他们的一万六千年,相当于在热地狱一天,如此算来,他们的寿命是他们的一万六千年。

    在大热地狱中的众生寿命是半个中劫,而在无间地狱中众生的寿命是一中劫。总之,地狱里众生的寿命分别为五百年,一千年,二千年,四千年,八千年,一万六千年,半个中劫,一个中劫等,依序逐渐增加。

    禅修方法 行者应如前述的前行修持方式,来思惟此意义。之后行者应对修持佛法产生热诚,并生起下列的信念:'啊!此轮回世间如火炽,如大火燃,如猛烈的大火焰。而在此热地狱里的众生,竟然居住于如此的地方,得到了如此的本性和如此的寿命。如果现在我连一根针或小火焰,对身体所造成的痛苦都无法忍受,那么,当此热地狱的痛苦降临到我身时,我将如何来承担?'
今此一切佛世尊,最上秘密未曾有;
若清净信能了知,诸难成者亦成就。
    (三)近边地狱和小地狱如下:
    近边地狱有火沟地狱、腐尸泥地狱、刀途地狱、刀山剑树及灰河地狱。就像俱舍论中所说的:
    "在八个热地狱的四周有火沟地狱、腐尸泥地狱、刀途地狱和其它,及灰河地狱,因此一共有十六个近边地狱。"

    在八个热地狱的周围(四个方向的每一边)是六个近边地狱,这包括了四个有明确命名和二个另外的地狱--刀山地狱和剑树地狱,如诗偈中所描述的。即使在大地狱中的业报已耗尽,他们仍须到四周的每一个近边地狱中受其它馀报。

    这些地狱的轮回方式是这样的:当地狱的众生,从主要的痛苦中被释放出来后,会想'我必须逃到那些比较快乐的地方,并且待在那里。'就很快地逃向任何一方向,假设是东方,首先,他们会面临一个可怕的火坑。他们想'这里是乐土'于是毫不犹豫地跨过去。他们的身体沉陷至头顶,所有的肌肤都被烧得焦烂,产生了刺骨之痛苦。

    从那里被释放后,他们会发现某些像污水的东西。因为他们正遭受炽热的痛苦,就跳进水里希望能冷却这种痛苦。他们整个身体都沉入水中,但是这些水却变成又臭又脏的烂泥。这些烂泥里,住著黑头黄身的小虫,会刺穿他们全身,并且吃光他们的骨髓。

    从那里被释放出来后,他们会看到一处有如绿色的草原。到了那里,草地就变成一条布满刀剑的大道。不论他们驻足何处,他们的脚都会被割伤,因为无法忍受这种痛苦,他们就失去平衡而跌倒,于是他们就遭到全身被切割的痛苦。

    从那里被释放后,他们会看到一座大山,并且想,'我应该在那里待一会儿。'当到达时,会刮起大风猛烈地摇撼著树,树叶被吹下掉落,而变成剑雨,于是他们遭受到身体被切割成碎片的痛苦。

    从那里被释放后,他们会看到一座大山,当他们的脚踏上这座山时,他们的身体就被地狱的恶犬撕裂。即使他们发出可怕的哀号声,却没有任何人来保护他们,最后这些狗将他们的身体撕裂成碎片,他们遭受到全身被分尸的痛苦。

    此时他们听到山顶上传来过去他们所眷恋的男人或女人的呼唤声音。当爬上这座山时,他们身上的肌肉,全被覆满山坡的沙马利(Shamali)剑树上具倒钩的铁刺所摧残。而到达山顶时,他们看不到所眷恋的对象。

    反之,可怕的地狱之鸟,带给他们种种痛苦,例如:啄出他们的眼睛,喝他的脑浆,切割他们的肠胃……等。再一次地,他们会听到山脚下传来他们眷恋的人呼唤著他们声音,于是他们就往下爬。现在这些刺的尖端朝上,就像以前一样地切割撕裂他们的身体。如同劝戒亲友书中所说的:

   "有些把手伸向空中,
    被有铁牙的恶犬攻击,
    而其他那些羸弱者,
    则被具利爪和锐利铁嘴的乌鸦所撕碎。"

    之后,他们的身体又复活如前。
    他们继续逃向其它地方。逃离那里后,他们看到一条无法跨越,像水一般的灰河。他们毫不犹豫地跳进河里,遭受到这河流炽热的煎熬,但是在河的对岸有携带著各种武器的地狱鬼卒们看守著,令他们无法上岸。只好再回转身来,而他们仿佛已经迷失了方向。他们再一次地往回走,回到原来的地方,由于对那极度痛苦的悲惨经验记忆犹新,他们很快地逃向南方。和以前一样,他们再度遭受火沟地狱和其他种种地狱的煎熬。然后,再一次地回到中心点。

    依照这种方式,他们必须经历位在西边和北边的所有地狱的痛等。据说,因为三个地狱--刀途、剑林、和沙马利剑树,都带有和其名字相同型态的武器,他们组成了单一的类别。所以加上这一类(和另三个--火沟、腐尸泥、灰河地狱)将这四个地狱乘以四个方向就成为十六个地狱。在正法念处经中说到:

   "八个热地狱中每一个地狱,都各有十六个不同种类的近边地狱。"

    现在思惟小地狱的痛苦,就如所说的:
   "此地狱里的众生,在大容器里被烹煮着,
    吃铁块、喝铜浆、舌头被耕种着,
    他们被布包裹,被链子捆绑,且被放在燃烧的铁粉中烧烤。"

    他们在地狱的大锅中被滚烫的铜浆烹煮著,狱卒们强喂他们吃炽热的铁块,他们毫无选择的必须吃下。同时,他们也必须喝滚烫的铜浆。他们的舌头被拉到大约一由旬长,并有炽热的铁犁在上面耕种著,他们被燃烧的铁片包裹住,并有炽热的铁链捆绑全身,并被放在燃烧著的铁砂中烧烤。

    此外,还有许多难以形容的地狱,例如有的像柱子,有的像一排排的座位,有的像扫帚,还有一些地狱,在那里,白天时很快乐,但是到了晚上却要受苦,其他的则是晚上享乐,而白天受苦,像这些情况,行者应该依自己的方便去参考长或短译本中关于斯洛那可提(Sronakoti)到海边的故事。

    所以,即使是人间最大的痛苦,也无法和地狱里最轻微的痛苦相比拟。就像劝戒亲友书中所说:'在这个世界里一天中被三百枝矛猛烈刺穿的痛苦,也远不及地狱里痛苦的千万分之一。'

    也许有人会问,'引起这些痛苦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是由嗔恨所引发的。所以,那些期望得到幸福者,应该要捐弃嗔恨。就像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如果我无法忍受这些细微的痛苦,
    为什么我不捐弃嗔恨心呢?
    这是造成地狱之苦的种子。"

    禅修方法 行者应如下来思惟其含义:'天啊!这些地狱的痛苦折磨真是令人难以忍受。即使只是看见热地狱和寒地狱的巨大痛苦我也是无法忍受的,近边地狱和小地狱的痛苦是如此,而他们的寿命又是如此长,如果现在连一根刺戳在身上我都无法忍受,一旦这些近边和小地狱的痛苦降临在我身上时,我又将如何承受?'行者依此方式来思惟,应生起渴望修持佛法的心。
    饿鬼道的痛苦
    就如同劝戒亲友书中所说的:

   "同样的,在饿鬼道中持续无法遏止
    的痛苦,是因欲望不得满足而引起。
    由于饥渴冷热和疲惫恐惧
    所出生的剧烈痛苦,
    是他们必须要忍受的。"

    一般而言,在经典中谈到大约有三十六种型态的恶鬼道,如果分类的话可以分为三类:即是
    1.外在的痛苦
    2.内在的痛苦
    3.痛苦中的痛苦
    外在痛苦的饿鬼 聚集了相似型态的业报,使得他们共同出生在一个地方,黄褐色的沙土或小石子混合而成,并且完全缺乏水。就像劝戒亲友书中所说的:

   "有些,受著饥饿的痛苦,却吃不下
    一点点被丢弃,粗糙,或是污秽的食物。
    他们的嘴如针眼,胃大如山。
    有些,如干枯棕榈树的上端,
    全身赤裸且瘦骨嶙峋。"

    如这所说的,他们的嘴只有针眼一般大小,喉咙窄得像一根马尾的毛,四肢细得像草梗,肚子大得像山脉,损伤的毛发,干燥的皮肤及骷骨的肌肉--所以他们的外表看起来像棕榈树的上半端。

    由于饥渴,他们没有任何闲暇,他们发出呻吟声,且身体就像拉著一辆旧马车般地叽嘎作响。一移动,他们的关节就相互磨擦,产生像炽火般强烈的痛苦。经历了很多像这样筋疲力竭的苦痛,然而再多的寻找,他们也找不到食物和饮料。而且,即使他们偶然发现些微的食物,这些食物也都被很多比他们自己更有力者保护著。有力者带著武器,以不同的方式来打击、丢掷虐待饿鬼们。饿鬼们吃不到任何东西,使得他们同时遭受了身心的煎熬。
    内在痛苦的饿鬼 在寄弟子书中所说的:

   "虽然他们的嘴巴大如针眼,
    却因为他巨大的胃有好几个由旬大
    而受苦。即使他喝下整个
    大海里的水,这些水并不会进入
    食道,甚至连每一滴水
    都会被他呼吸的毒素弄干。"

    最痛苦的是,在经过了奋力的寻求,他们偶然寻获了一滴黏液。但是由于无始以来吝啬和贪婪习性的牵引,使得他们不能正常的食用。当他们开始吃的时候,那些食物并不会进入嘴里。即使进入嘴里,也不经过食道。即使经过食道,当到达胃时也毫无任何利益,而那饿渴的痛苦更甚于前。于是他们经历了从饮食得不到任何利益的痛苦。
    痛苦中的痛苦的饿鬼 如同在劝戒亲友书中所说的:

   "有些,晚上火焰从他们的口中喷出,
    狼吞虎咽地吃掉落入他们嘴里,
    由炽热的沙所做成的食物。
    并互相欧打彼此的脸,
    吃食由他们喉咙肿瘤流出的浓血。"

    以上所有痛苦的顶点是,当他们猛吞下些微的食物时,这些食物马上就燃烧成大火,而火舌就从他们的鼻子和嘴巴冒出来,他们并发出了惨厉可怕的声音。他们经历了多次吃热沙的苦痛。互相为食物而争战,并吃食他们喉咙上肿瘤流出的浓血。

    对于所有的饿鬼道众生而言,即使是夏天的月光也会带来炎热,冬天的阳光则带来寒冷。他们接近结满果实的果树或大河时,即使他们只是以希望享用的眼光来注视,这一切就干枯掉了。就这样,他们遭受了无法言喻的痛苦。就像在劝戒亲友书中所说的:

  "对他们而言,在夏天里即使是月亮也是热的,
    然而在冬天即使是太阳也是冰冷;
    如果只是被他们看一眼,
    树木就不再结果实,
    且河流也会干涸。"

    就像在俱舍论中所说的,饿鬼道的众生活五百年,在那里-天相当于人间一个月。

    因此他们的寿命是他们的五百年,而人道一个月相当于饿鬼道的一天。如果换算成人间岁月,就是一万五千年。

    如果有人要问饿鬼道的苦痛是由什么所造成的?这些痛苦是由于他们对内在和外在财物的执著,而造成了吝啬和贪婪所引起的果报。就像在劝戒亲友书中所说的:

   "佛陀教导:虽然饿鬼道
    中痛苦的种类很多,他们的原因
    却是相同的;其根源是众生的贪婪,吝啬和无耻。"

    禅修方法 我们应该如下来思惟上述的意义:'这是多么可悲啊,饿鬼道的众生居住在如此可怖的地方和状况下,而寿命又是如此长。如果我现在连一天的饥渴的痛苦也无法忍受,我如何能忍受那样的痛苦,难道我要因为我的恶业和痛苦而因此生于阎罗王的地狱吗?我没有把握这些痛苦不会降临在我身上,因为那些痛苦的原因--执著与吝啬,每天都生起无数次。如果这些痛苦降临在我身上,我是没办法来承受的。我将如何呢?因此,无论如何我必须修持真实神圣的佛法,这样才能绝对避免生于饿鬼道中。'
    畜生道的痛苦
    如在劝戒亲友书中所说的:

  "即使在畜生道中,那些不具有
    能带来幸福的善业者,将遭遇各种
    无法忍受的痛苦,如互相吞食,
    残杀,捆绑,欧打等等。"

    畜生道有三种:1.住在大海中者,2.住在每个大洲间的黑暗中者,3.还有那些存在于较高等的世界者。

    住在大海中者 在大洋中据说有无数名字和种类皆不相同的动物。他们所共同的是愚笨和迷惑的痛苦,就像一座大山般压住他们。在此中有许多小鱼同时被大鱼吃掉的危险等等。而大鱼也有被许多小鱼刺穿并且不断吃食的痛苦。

    某些鳄鱼则被贝壳刺穿而死。蛇龙族则可能因热砂之雨而引起痛苦,并且可能被金翅鸟伤害。它们共同的痛苦有恶臭,对住所和同伴没有安全感,遇到仇人和杀手的危险,冬冷夏热和昼热夜冷等等痛苦,他们的痛苦是数不尽的。

    住在大州间的黑暗中者 这些畜生有许多的痛苦。除了上述的痛苦之外,最甚者他们甚至看不到他们自己外伸或者内弯的手脚。除了出现在他们之前的食物外,常因为找不到任何东西吃而痛苦。

    那些分布于较高等级的世界中者 在这些动物中无主者处处被追逐,或者是因为珍珠、皮毛、骨头和肉皮等等,而被其它动物、人或非人所屠杀。那些为人所饲养者,除了上述的痛苦之外,有被奴役、驾御、捆绑、殴打、和最终被屠宰的痛苦。他们痛苦是难以想像的。如在劝戒亲友书中所说的:

   "有些因为它们的珍珠、皮毛、
    骨头、皮肉等而死;其它弱小者他们的
    手脚被捆绑,并且在以铁钩来驱使奴役。"

    如在俱舍论中所说的:
    动物中寿命最长者是一劫。
    虽然有些动物能活一劫,寿命短者须臾即逝。畜生道痛苦的原因是无明,不知道什么是该作,什么不该作。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地在佛法之光中精进,这是对治无明的最佳良药。

    禅修方法 我们应如下来思维上述的意义:"可悲,畜生道众生的住所是如此,他们的痛苦是如此,他们的寿命是如此。如果现在我甚至一天也不能忍受自己必须工作,来维持生命的痛苦,假如我因为自己的恶业和错误而要出生于畜生道,我将如何来承受痛苦?我不能确定那些痛苦不会降临到我身上。由于无明,我已经累积了无量无边的恶业,这是形成畜生道的原因。如果那些痛些痛苦降临到我身上,我是没有办法承受的。那时我要怎么办?因此无论如何我必须修持神圣佛法,这样才能避免坠入畜生道。"
今此一切佛世尊,最上秘密未曾有;
若清净信能了知,诸难成者亦成就。
第四章坏苦

    坏苦即无常变易苦
    我们可能会认为,'虽然堕入痛苦的三恶道中的众生会受折磨,如果生在三善道则会得到快乐。'但是这是错误的。如在方广大庄严经(Lalitavistars  Sutra)中所说的:

   "所有欲望的对象都是无常
    和不稳定、不持续、变幻如梦,
    如海市蜃楼,如幻化之城,
    如闪电和泡沫。"

    所以那些受到污染的快乐只是表面的快乐,因为他们都是无常、不稳定、变化消逝、和虚幻的。
    我们应如下思惟:
    (a)思惟无常的一般痛苦;
    (b)特别是思惟人生无常的痛苦;
    还有
    (c)思惟天人和阿修罗也有无常的痛苦。

    无常的一般痛苦
    即使一个人生为帝释天,为诸天之主,因为此状况并非恒久不变的,在福尽将再堕入人间。即使生为转轮圣王,因为此状况是不牢靠的,有可能再出生为仆役。虽然生为伟大的梵天,因为此状况是不可仰赖,可能再堕入无间地狱。即使出生为诸天之子,日天子或是月天子,还是没有真正利益的,因为很有可能再落入诸大洲之间黑暗的畜生道中。因此如果确信自己能得到天界的快乐,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如在劝戒亲友书中所叙述的:   

   "即使成为帝释天,赢得举世的尊敬,
    由于往昔的业力,又再次的堕入人间;
    即使成为转轮圣王,也会再次在轮回
    世间中成为侍奉仆役者。"

   "即使是得到天界的欲乐和
    梵天的无欲之乐,
    也会再度成为无间地狱的燃料,
    并且要忍受无尽的煎熬。"

   "即使是成为日、月天子,
    能以自己的身体来照亮整个世界,
    也会再落入晦涩,黑漆的幽暗中,
    自己甚至无法看见自己向外伸出的双手。"

    同时,如杰称仁波切在一首歌中叙述的:

   "当思惟无常的痛苦,可以
    看见:帝释天变成凡人,
    转轮工成为奴隶,
    而日、月天子落入黑暗中。
    虽然这是由于佛陀的开示
    而生出的信心,然而一般人并没有
    能力来了悟它,你必须自己去
    观照人世间的变化无常。"

    人生无常的痛苦

    行者特别是应该要思惟人生无常的痛苦。在劝戒亲友书中所说的:

   "对轮回世间感到悲哀,这是诸多
    痛苦的根本,如求不得苦;
    老、病、死等等,同时听取轮回的过患。
    在轮回世间是毫无任何恒常可言,
    因为父亲合成为儿子,母亲变成
    妻子,而敌人变成朋友;
    同样的,相反的情况亦会发生。"

    同时,从曹巴蒋辰的歌集中:

   "昔日高朋满座者今成孤独,强壮者变成
    羸弱,很多人被一个人取代等等;
    令人难以想像。"
今此一切佛世尊,最上秘密未曾有;
若清净信能了知,诸难成者亦成就。
    如果我们观照人道的情况,我们会看到很多人被一个人取代,强壮者变衰弱,富有者成为贫穷,敌人成为朋友,亲人成为敌人等等。如果我们仔细地思索自己的亲人,邻居和同胞,将会发现没有那个人是和以前的情况相同的,因为他们还未能超越无常的痛苦。不止如此,他们常常被四条大河折磨,并且毫无抵抗能力的被淹没。这四条大河是(1)生(2)老(3)病和(4)死。生苦是指狭窄子宫中的痛苦,老苦是指年青消逝了的痛苦,病苦是指健康消逝的痛苦,死苦是指生命消逝的痛苦。

    (1)生苦:因为生是一切痛苦的根本原因和生出痛苦的结果,生的本质即是苦。其次,以子宫诞生此事来看,在子宫中有被恶臭窒息的痛苦;母亲吃东西时有被压迫的痛苦;母亲移动坐下时,其痛苦有如落下山谷;母亲吃喝冷热食物时,被冷热影响的痛苦。在出生时,有如被扯拉穿过一洞穴的痛苦,而出生的痛苦有如掉落一荆棘丛中。如在寄弟子书中所说到的:

   "进入了如地狱般的子宫,被
    充盈的恶臭所窒息,
    并且住在非常晦涩阴暗的
    狭窄之处,所以在子宫中的胎儿,
    必定经历到压迫的痛苦。"

   (2)老苦:如在大庄严经(又名普曜经)中所说的:

   "老年使美丽的外形变得丑陋,
    老年侵蚀精力和智慧,
    老年夺去一个人的光彩,
    老年引起死亡,并且
    老年夺去快乐并产生痛苦。"

    对变丑的身体,经典中提到:

   "往日的形象已不存在,
    我们变成驼背弯曲,
    我们的头发变白或是,
    变成秃头等等。"

    关于我们消逝的精力,经典中说到:

   "由于个人体力的消退,
    我们不再能作任何困难的工作;
    即使是站起来或坐下也要靠他人帮忙;
    由于说话能力的逐渐退失,
    我们失去了宏亮的声音,
    而我们的说话含糊不清;
    由于智力的消退,
    我们对任何事情都不再有兴趣,
    片刻前说过或作过的事情立刻忘记;
    并且在一切事情上都犯错。"

    至于聪慧消失情况则如下:

   "在以前,被他人尊敬称赞,
    但是老年以后,
    甚至变成稚子嘲笑的对象,
    被自己的儿女轻视,
    并且自己的好运不再,
    身体不再有暖热,
    口中不再能品味到甜美的食物;
    说出的话不再被人重视;
    直到感觉生不如死而祈求死亡的来临。"

    身体的光彩的消逝如下:

   "失去往昔身体的光彩,
    变成灰色的蓝白,
    嘴和鼻子垂下并且变得苍白。"

    '老'还进一步地引起死亡:
   "当人们受到老年压迫时,这是
    导向死亡的主要疾病,并带来了
    其它的一切疾病,吃下去的
    食物无法消化。呼吸困难的
    喘息。由于一切因缘聚集者
    都会变老,即使一个人没有疾病,
    亦将死亡。如此就是长寿的本质,
    而世俗之人却以为长寿代表快乐,
    且以此作为他们祈求的目标。"

    (3)疾病的痛苦:疾病是易于了解的,因为得过病者都知道生病的痛苦。但是,应藉著检视自己和他人的疾病,来产生出离心。疾病的共通点是受到难以忍受的痛苦;必须忍受剧烈的治疗;必须服用苦药;被禁止吃食渴望的食物和饮料;必须使用不喜欢之物;吃下的食物难以消化;即使能度过白天,也难以忍受黑夜;度过黑夜则不知能否度过白天,无法痊愈的恐惧;恐惧死亡,恐惧财富会耗尽,恐惧被自己的医生和护士放弃等等。如此有无尽的痛苦,如在寄弟子书中所说的:

   "由于受到百千的疾病的摧残,
    这些众生就如同人间的饿鬼。"

    (4)死亡的痛苦: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的:

   "在此情况尚未开始前,有人已死亡,
    有人尚在苟延残喘,突然之间死神
    已来临,你想到"惨了,我完蛋了"。
    亲人因悲伤而红肿的眼睛,
    眼泪流下他们的双颊,你的
    亲人失去希望,而你看到了
    无常使者的面孔。痛苦的回忆起自己所犯过的
    罪恶,和充满恐惧地听到地狱的声音,
    你的身体充满污秽的排泄物,你几乎要
    疯狂。这时你要怎么办?"

    至此之前,一般人只知道如何来延长自己的生命,而不知道死亡终将来临。直到在一天被剧烈的致命疾病所折磨。宗教仪式和其他的预防措施毫无助益,而医药和治疗也无效。虽然自己即将死亡,但是无法忍受死亡的念头。找不到任何帮助自己的方法。无常使者的恐怖,回忆起自己犯过的恶业,受到疾病折磨的痛苦和忧虑;最后一次躺在床上;最后一次为亲人围绕;最后一次说话;最后一次享用食物;最后一次喝水;不再能留在自己建造的房子中;不能带走一切自己所积聚的财物和繁华;不再能和自己所养育的亲人相聚,不知道自己将去那里,自己的所有工作都尚未完成;自己必须去某一无所知的空洞地方,因此自己有这么多无法表达的痛苦。没有人能避免受到无常和生老病死四大河的折磨,如在某部经中所说的:

   "疾病的来临,摧毁了健康;
    老年的来临,摧毁了年轻;
    没落的来临,摧毁了繁荣;
    而死亡的来临,摧毁了生命。"

    其次,思惟无法保有自己财物的痛苦。有财富者,为了要保有财富,弄得自己日夜都没有闲暇,即使花费的是自己的财物,却依然要成为别人的仆役,自己将别人视为敌人,将官吏和亲人都视为最恶劣者,因为他们拿走了自己的财产,不论是用武力或者暗中达成的。有的人甚至因财富而丧命,因此有无尽的痛苦。

    再思惟困乏者得不到财富的痛苦。贫困者连早晚餐都没有著落。星星是他们的帽子,冰霜是他们的鞋子,他们把自己的腿当马骑,并且受到鞭打。他们必须忍受狗的侵扰和人们的脸色。虽然以各种的方式乞讨寻找,白天依然找不到任何东西果腹,不管如何搜寻,到了晚上仍没有任何衣物可御寒。即使是经过极大的努力而得到一些,也不能去享用,因为要纳税,或是由官员们要求的运输费用。

    不只如此,此外尚有怨憎会的痛苦,或是恐惧遇见仇人,还有爱别离的痛苦,和害怕与相爱者分开的痛苦,还有求不得之苦,富有者精神痛苦,贫困者肉体痛苦,还有心不得平静的五蕴炽苦;如果和仇敌和解,有被相爱的人抛弃的痛苦;如果和相爱者处的太好,有受到仇敌怨憎的痛苦,如此有无数的痛苦。总之,六道众生的各种不同形态的痛苦--冷热、饥渴、疲劳和倦惫、争斗和吵架,无常变化等等--是由于这个世界痛苦的经验而建立的。
    天人和阿修罗的无常之痛苦
    虽然生于阿修罗道,但是却无快乐可言。如在劝戒亲友书中所说的:

   "由于阿修罗本来对天人的荣耀已存有仇恨,
    因此他们有极大的精神苦恼,
    虽然有聪明,但因被由己的痛苦的
    面纱遮蔽住,所以他们看不见真理。"

    由于阿修罗对天人和荣耀本有的嫉妒力量,他们常常拿起武器和盔甲,只想要和天人争吵战斗。因此,他们的精神和肉体连片刻也得不到休息。虽然他们有这样的举动,但是因为阿修罗道的功德力不及天人,他们总是被打败,他们受到肢体砍断和刺穿的痛苦,而他们的心也陷入痛苦中,最后,由于是因仇恨和嫉妒的恶业而死亡,他们必然要忍受出生于恶道中的痛苦。

    当天人死亡的五衰相和频临死亡前的五衰相现时,欲界的天人所遭受的精神痛苦,甚至大过地狱众生的肉体上的痛苦。如在劝戒亲友书中叙述的:

   "即使在天界,充满快乐的天人
    转世投胎受到的痛苦,
    是超过地狱之苦;
    知道如此,为善者不应渴求
    天界之乐,因为此乐终将结束。"

    天人的五种死相在劝戒亲友书中叙述到:

   "身体不再有光泽,不乐本座,
    头上花萎,衣服充满污秽,身体上出现了
    以前所没有的汗水,这是天人死亡的五种表征。"

    濒临死亡的五种征兆在大宝积经广博仙人会中提到有:

   "身体的光泽变暗,洗澡时
    水珠黏在身体上;
    衣服和装饰发出令人不悦的声音,
    他们的睫毛抖动著,虽然本性好动,
    却滞留于某处。"

    当这些现象出现时,此天人会被亲朋好友放弃,他们只能在远方抛掷一朵花给此天人,而不能靠近。此时,天人知道自己即将死亡,就审查三界,由于以往毫无节制,对欲望六尘强烈地贪爱,天人了解到将堕入恶道中。因此天人开始在地上打滚--就像鱼被抛掷到热砂上般痛苦--然后即刻死亡转生到恶道中。而在那里他也同样必须经历各种痛苦。如念住经中所说的:

   "无论天人死时遭遇到
    多大的痛苦,还比不上
    在无间地狱的众生的十六分之一?
   "可悲,马车和矮树丛;
    可悲,土地和河流;
    可悲,可爱的天人们!
    在此哀号声中,天人就此堕落恶道中。"

    虽然色界和无色界的天人不会经历到这些痛苦,但是就像在天空飞的鸟必须很快的降落在地上,因此在善业的功德力耗尽之后,由于被个人的错误见地所蒙蔽,会因此愈来愈堕落,堕入恶道后,必然会经历极大的痛苦。如在劝戒亲友书中所说的:

   "从天界往生他方者,如果
    不具善功德,将毫无选择地
    堕入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中。"

    也许有人会问,'居住在禅定喜悦中的色界和无色界的天人,为什么会再堕入恶道?'在色界和无色界的天人,以为禅定就是解脱,或是通往解脱之路。虽然他们在天界的寿命极长,在某个时间禅定的力量会消失,因为如此,他们会产生此错误的想法;虽然我已专一的修持禅定这么多年,如果我还不能从三界得到解脱,那么被宣称的'轮回世间的解脱',必是谎言。由于这种想法,将会摧毁他的一切功德,并将堕入恶道中。如在经典中所说的:

   "由于被无明蒙蔽,那些违背
    正法者在走到生命的顶点后,
    将再陷入轮回世间的痛苦中。"

    同时,如在劝戒亲友书中所说的:
   "一个人不具正见,
    即使他修持得很好,
    一切成熟的果报都是可怕的。"

    在思惟此意义时,行者应仔细如下思惟:'可悲,我对天界是充满著快乐的想法,是由于不曾仔细思索分析错误幻觉。虽然天道似乎具有小小的快乐,却是不具自性的,如泡沫般稍纵即逝,无非只是迷惑的幻象罢了。由于对短暂虚幻的快乐产生了贪爱执著,我排斥或是执著幻象。在努力想获得虚幻的快乐的同时,我是比疯子更为疯狂。'这些被认为是善道中最幸运者的情况皆如上所述,(如梵天、帝释天、转轮圣王和日、月天子);

    对人类而言,即使是那些被认为是最富有者,仍然必须接受生、老、病、死、贫穷、怨憎会、爱别离、和绝望的痛苦;而对阿修罗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天人,仍有这些痛苦。如此不是很可悲吗?有智者谁还会贪求执著世间虚幻的快乐呢?如此,善道中的世界就像是恶魔的岛屿。无论谁对轮回起了贪爱执著,就会毁灭此人。

    如同焚林之鸟或是冰湖之天鹅,我们应该下定决心快快离开轮回世间。之后思惟:'现在无论如何,我必须从内心深处来修持神圣佛法,唯有佛法才能将我们从轮回世间中解脱出来。'
今此一切佛世尊,最上秘密未曾有;
若清净信能了知,诸难成者亦成就。
    第五章 行苦
    行苦即因缘聚合现象的痛苦
    一般所谓的“因缘现象的痛苦(行苦)”指的是因业力引起的快乐、痛苦、还有既非快乐亦非痛苦的感觉,还有因贪爱存有而引起的五蕴。从一个人得到五蕴之后,就离不开痛苦。但是幼稚无知的有情众生不能了解他们(即五蕴)在受苦,因为他们受到其他痛苦的影响。由于贪爱执著他们以为自己得到真正的快乐。但是圣者视五蕴即如同痛苦,而且总是抛弃它。

    如在俱舍论中所说的:

  “如果放一根头发在手掌上,
    没有痛苦或不舒服;
    但是如果放在眼睛里,
    就会生出痛苦和不悦。
    而傻瓜就像是手掌,他们
    不能发现世间痛苦的头发。
    而圣者就如同眼睛,总是排斥它。”

    在认知到此痛苦时,我们应该如是思惟:(a)造作业(行)的痛苦是永不停止的;(b)欲望得不到满足的痛苦;(c)生生死死永无止尽的痛苦。
    A.永不停止的行苦
    如在四百论(提婆菩萨著)中说到:

  “在艰苦中我们完成工作,
    而毫不费力的就被毁灭;
    虽然结果是如此,你依然
    对工作充满贪爱执著。”

    即使一个人工作直到年老死亡,他仍然没有时间来完成他的工作。即使尚未完成,他对工作仍然充满贪爱执著。
此外,农夫脚上流出的血染到石头上,手上的血染到木头。商人将故乡当成异国,将异国当成故乡。虽然他们和亲人爱侣相聚的机会连一刻钟都没有,他们仍然放不下对痛苦的攀缘。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的:

  “有些可悲的追求者因整天的工作
    而完全瘫痪,回家之后,
    他们疲惫的身体睡如死尸。
    有些人有远行的麻烦和
    居留异乡的痛苦;即使
    是多年,他们都不能如愿的
    看到自己的妻子和儿女。”

    执著工作的缺点在经典中描述如下:

  “以日继夜,毫无任何其它想法,
    他们只是想著饮食,
    而无心追求善行——这是
    那些喜欢工作者的错误。
    他们贪爱执著增长,他们喜爱
    美味的饮食,小恩小惠并
    不能令他们满足——这是那些喜爱工作者
    的缺点。他们喜欢有许多追随者,
    如果弟子减少、他们会很痛苦,而他们
    如驴子般痛苦的呻吟——这是
    那些喜爱工作者的痛苦。”

    我们应该努力修持减少对工作贪爱执著的方法,这些工作永无止尽,如水中之波纹。
    B.欲望不得满足的痛苦
    如在大庄严经中叙述著:

  “欲望是痛苦的根源
    会损害禅修和忏悔,
    欲望就像是饮用盐水
    只会引起更多的口渴。”

    其次,我们应该如下思惟,虽然从无始劫以来,没有任何一件引起欲望的东西不曾被我们享受过,但是我们不但不曾满足,反而欲望不断增加。但是由于错误行为的力量,我们永远在轮回世界中流浪。我们无法描述任何一件痛苦说‘我从未经历过此痛苦。’此外,从娘胎出生以来,将我所喝过的母奶集合起来,将超过四大洋的海水。如在劝戒亲友书中所说的:

  “虽然,每一个人都已经喝过
    超过四大洋的奶水
    但是那些追随世俗之人
    将会喝到更多。”

    除此之外,堕入地狱者吃过的铁块和喝过的溶铜是无法估计的。堕入饿鬼道者吃过的脓和血是无法估计的。生在畜生道者吃过同类和自己的肉无数次。如在大庄严经中所说的:

  “虽然一个人所有的欲望皆达到,
    对此仍不满足,他要求更多。
    如果依赖欲望,人们的贪爱执著将增加,
    而被欲望奴役者会被切成碎片。”

    对财富的贪爱执著的过患在入菩萨行论中特别提到:

  “因为对财富的积聚、防护、和失去的痛苦,
    应了知财富是无尽的苦恼。
    对那些因执著财富而痛苦者,
    是得不到从世间痛苦中解脱的机会。
    欲望带来许多不幸,如这些和
    类似者,但是很少快乐;就如同
    拖车的畜生所食用的少量的干草。”

  “仅为了少许寻常的快乐,
    即使是野兽也能得到,
    人们以艰苦的工作
    摧毁了此珍贵的解脱机会。”

    对女人的贪爱执著的错误在正法念处经中说到:

  “在每一方面,女人都是财富的毁灭者
    和三恶道的根源。贪爱女人者
    如何能得到幸福?
    女人是毁灭的原因,因此如果
    有人追求他在此生和来世的
    利益,他必须弃绝女人。”

    因此,我们应该舍弃一切对外界事物的欲望,这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如在入菩萨行论中叙述的:

  “欲望生出今生和来世的痛苦;
    于此有人被杀、绑、切割,
    并且造下来世堕入地狱或
    恶道中的轮回恶业。”

    C.生生死死永无止尽的痛苦
    如在寄弟子书中所叙述的:

  “没有任何地方是我不曾
    住过的,也没有任何生物的肚子
    不曾孕育过我。”

     从无始劫以来至今,由于业力和烦恼的力量,我们一直以各种不同的生命型态在轮回世间中流浪。没有任何地方是我们不曾生存过的,也没有任何有情众生的母胎不曾孕育过我们。六道众生的各种种类也没有一样是我们不曾经历过的。

    如果一个人能将累世生为某一种类生物的骨骸积聚起来,堆在同一地方,将比梵天更高。如果我们将泥土作成如松果般大小的小石头,以此来计算作为自己的母亲的众生,如此,整个地球亦不足以表达出曾经作为我们母亲的众生数量。如在劝戒亲友书中所叙述的:

  “每个人都曾留下如同,或是超过
    须弥山的尸骨;同时用松果大小
    的泥土来计算,地球亦不足
    以表达我们曾经拥有过的母亲数量。”

    同时在杰称仁波切曹巴蒋辰的歌集中说道:

  “在禅修思惟诸行无常的痛苦时,
    可以看见:行为的业力是无止
    尽的,存在于多数人和少数人中,
    和存在于富人和穷人间的痛苦,
    所有人的生命都消耗在忙碌中,
    而每一个人也都在忙碌中死亡。
    而由于忙碌的事业甚至不因
    人的死亡而终止,我们持续
    制造来世的忙碌生活。
    那些执著此虚幻,且由痛苦所组成的
    世间的人们,是可怜悯的。”

    总之,此轮回世间就像一个永远不可能痊愈的病人,永不释放犯人的监狱,和永远达不到目的地的旅人,不论我们做什么,住在那里,和谁相处,享受著什么,这些无非只是痛苦的采源,都是在痛苦的轮回中。此乃我们必须了解的。就像是用如救头燃和救衣燃的勇气,有智者应努力修持能脱离此轮回世间的牢狱,且能得到解脱的方法,因为再也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事情了。如在劝戒亲友书中所说的:

  “轮回世间是如此,因此
    无论是天人、人、
    地狱道、恶鬼道,和畜生道众生
    都应了解生命是装载许多痛苦的器皿。”
  “就如同,如果你的衣服和头发
    着了火,你将丢下一切工作来灭火,
    因此,你应该努力来断绝轮回——
    因为没有比这更重要的目标。”

    因此,生起要修持神圣佛法,以从轮回世间得到解脱的心是很重要的。在入菩萨行论中提到:

  “因为往昔甚至现在我一直
    缺乏对佛法的喜爱,才引起这种悲惨的情况,
    如此,谁还会舍弃对佛法的喜爱?”

    要能了解此意义,我们应该要仔细思惟下列文句,直到其意义深入到我们的血肉和骨头中,‘可悲,在无量生死中,由于我珍惜贪爱此五蕴,而我造作过的许多无常的行为,就如同波浪般,只是出生了更多的痛苦。没有任何事情我能够说,这是我努力工作的结果。虽然我曾无节制的享受过许多外在或内在的欲望物,然而我对贪欲的执著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如同烈火上加了木柴般地更炽烈。

    虽然我已在六道中出没无数次,我不但还没有到达通往解脱的起点,而且我仍然在轮回世间中继续流浪。这种情况不是别人造成的,我被自己所欺骗。我被自己所蒙蔽。我的痛苦完全是我自己造成的,过去我不相信无虚假的依怙——上师和三宝。我将轮回世间的痛苦当成快乐,我将天界无常的快乐当成永恒,我被因缘所生的虚幻现象所扰乱,而它们就如同水花般,我执著贪欲之魔的诱惑,这都是因为我对生死痛苦的执迷,未能生出悔恨之心。

    从现在开始,在此生中我绝对要抛弃一切如同唾沫,毫无自性的世俗之业。在生起对上师和三宝的皈依心之后,我必须依赖善知识的教导,而走上解脱之路。我必须无悔的从心底深处修持神圣佛法,只有佛法才能完全消除痛苦之火。’依此思惟后,应以强烈信心和皈依心来祈请,‘愿上师和三宝护佑我修持通往解脱道的神圣教授。’

    我们应该如此的禅修直到产生某些经验,如流下眼泪,语音不由自主的悲切,汗毛竖立等等。如果遇到这些现象时,我们应该不停止这些现象,将其与观修对象结合来禅修。这样将生出毫不造作之心,渴望从轮回世间得到解脱。最后,将自己的功德回向。

    经由对一切事情都充满专注和警觉,我们应该视轮回世间有如牢狱,而解脱有如庄严之城。有此想法后,我们应该努力的依此修持,即是将个人所造作的一切——不论是听闻、思惟、禅修——转变为对治轮回世间的痛苦的药方。
    依此思惟的利益,即是杰称仁波切(曹巴蒋辰)所叙述的:

“如果我们能了解不论
    生在那一道,都没有
    真正的快乐,那么我们
    所有的行为都会转变为佛法的修持。”

    依暇满人身难得而产生精进心之教授
    我们可以了解在金刚乘根本论颂中所说的:

  “烦恼中的有情众生,
    即是不清净心的显现。”

    这是表示由烦恼所造作的行为,所引起的果报即是三恶道,而无法得到善道中暇满的人身宝。在了知轮回世间的本质即是烦恼痛苦,我们必须修持神圣的法教,也就是从轮回中得到解脱的方法。而要能修持神圣法教,我们必须先得到暇满的人身宝。圆满而有暇的人身是很难一再得到的,如华严经心陀罗尼(Ganda Uyuha)中叙述的:

  “八有暇身是为难得,
    投生为人亦难得,
    具暇满身亦难得,逢佛降世极为难得。”

    入菩萨行论云:

  “具十圆满和八有暇之人身宝
    极为难得,
    投生为人,具足暇满,
    应完成人生之目的。
    若未依此人身宝积聚善功德,
    一失人身再难暇满!”

    由论暇满人身,应思惟如下(1)获得暇满人身极为困难;(2)得到人身的大利益;(3)暇满人身的获得是难以持久的。
今此一切佛世尊,最上秘密未曾有;
若清净信能了知,诸难成者亦成就。
第六章获得暇满人身的困难        

    在此题应思惟(a)从因果上知道获得人身的困难,(b)从数量上得知获得人身的困难,(c)从本质上了解获得人身的困难。
    从因果上了知获得人身的困难
    入菩萨行论中提到:

  “若未造善业,唯积聚恶业,
    纵使历百劫,难闻‘善道’声。”

    要想得到暇(八有暇)满(十圆满)的人身宝来修持神圣佛法,必须先具有善因(乃指造作善业)。如果一个人未曾造作善业,而只积聚恶业,即使在多劫中亦难听闻到“无苦之乐”这些字,更不用谈获得十圆满和八有暇。因此,由于诸善奉行者非常少,所以能得到暇满的人身宝者亦少之又少。

    我们应严守清净戒,这是得到十圆满和八有暇的亲因。只有些许的布施等等,就想获得往生善道是很难的。如在入中论(Madhyamaka vatara)中说道:

  “前世常布施,可获财富多,
    若乏守戒心,定会堕恶道。”

    因此,守净戒是稀有的,那么要往生天界为天人就更困难了。
    从数量上得知获得人身的困难
    或许,我们会纳闷:‘世界人口太多,为什么说获得暇满人身不易呢?’这样的想法,表示未经过精确的分析和深入思考;因为通常中阴期间,失去人身的远多于得到人身。举例来说,如果在夏天,我们只要保留动物尸体好几天,就会长满蛆蛆。同样的,不管我们保留多少死尸,二、三天中,或是更久,全部都会长满蛆蛆。如果有无数的中阴众生成为蛆蛆,在无误的经典上记载著“他们必须在中阴身停留很久。”显然这是非常正确的。只要产生形体的因缘条件不具足,就得不到形体。即使得到了一个形体,恶道中的形体总是较多,而善道中的则是很少。如在律阿含(Vinayagama)中云:

  “善道众生堕恶道,
    犹如大地之尘沙;
    恶道生善道众生,
    犹如指爪上尘土;
    善道众生生善道,
    犹如指爪上尘土;
    恶道堕恶道众生,
    犹如大地之尘沙。
    如是如是;
    地狱众生如大地之尘,
    饿鬼道众生如暴风雪,
    畜生道众生如鲜酒中之残渣。”

    因此,和其他道众生的数目比起来,人类是微不足道的。即使我们只考虑到在善道中的牲畜,例如我们注意到,在夏季,山坡地的草坪里,就有无量的细小生物。而在其中,即使是一单类的虫类的数目(例如:蚂蚁),其量皆不可思议。入菩萨行论有喻云:

  “是故薄伽梵,作喻如此说:
    譬彼大海中,一龟任浮沉,
    有木随浪飘,木中有一孔,
    龟木纵相遇,龟颈难入孔,
    人身甚难得,胜彼龟入孔。”

    也许,我们要问:‘佛陀说过如是开示吗?’在阿含经云:

  “设若此世界为一大海,
    此中住一长寿之盲龟,
    每百年浮出海面一次;
    有一开小孔之颈木轭,
    任其在海中四方飘荡,
    西风将它从东吹到西,
    东风把它从西吹到东等等。”

    佛陀长篇的叙述著:
  “僧伽们!
    若要盲龟颈入木孔中,
    得到人身比此更加难。
    僧伽们!如是之喻明示汝等。”

    这是表示就如同广大无边的大海,其出生的生物也是无量且种类复杂的。人身如同牛轭之小木孔,数目是稀少的。就像乌龟每百年才浮出海面一次,所以要集聚足够的善业来得到人身亦不易。如同此龟乃盲目的,我们所造之善业亦是微不足道的。例如牛轭被风吹向每一个方向,就有很多相反的阻力来影响获得人身的因缘聚合。如劝戒亲友书所云:

  “欲从畜生道转为人身,
    比起盲龟颈入小孔难。
    国王啊!
    汝应修习神圣之佛法,
    祈使汝人生更为光明。”
    从本质上了解获得人身的困难

    或许有人会问:‘什么是获得暇满的人身?’答曰:‘即是具足十八种条件的圆满人身宝,十八种条件指的是八有暇和十圆满。’八有暇指的是免于八种无暇来修持正法的状态。颂曰:

  “地狱及饿鬼,畜生与蛮族,
    邪见及痴呆,生彼长寿天,
    不值佛降世,是为八无暇。”

    此八者中,四种生于非人道中,有四种则在人道中。在狱众生经常都在极苦中;饿鬼道众生其心时常受到欲望的折磨、精神常在焦灼的状态中;畜生道众生是那么愚钝、全然无知般,其本性是无耻又毫无节制;长寿天人会生出邪见和我慢;边地(蛮族)人民拒绝正法且生于邪见的风俗社会里,如:以母为妻;很难遇到善知识,具邪见者不相信善业是往生天界或解脱的正因,无法信仰三宝和因果业报说。五官不全者指表达能力有问题者(痴呆者);这些众生如果不遇佛陀降世,就无人解释何者是应为,何者是不应为的道理,因此无法接受神圣的佛法。暇满人身对六道中处在无暇状态中的大部份众生,都是极难获得的。
    十圆满者,自圆满五及他圆满五。自圆满五:

    “生得人身,诸根具足,生于中国,
      对佛法具信心,未犯五无间罪。”

    我们已经讲解说明过:获得人身是如何的困难,同样的生在佛法中国亦是极为稀少的。依据无著菩萨云:‘只要四众(指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中,任何一众居住的地方,就可称为“佛法中国”。而他们不居住的地方.即是边地。此四众不存在的地方犹如天空般广大;而他们存在的地方就像车轮般大小。要“诸根圆具”(五官具足正常功能)亦极为稀少,如在华严经心陀罗尼中云:

    “诸根圆具极难得;
      听闻佛法亦难得。”

    “具信心”者是说对皈依礼拜对象产生信心亦是困难的;因为在百人当中,往往只有一个人对佛陀所宣说的神圣佛法产生信心。未犯五无间者是指此生未造作五无间业,或是叫他人作,或是随喜他人造作五无间业,均属此。后者似是一般最易犯的戒律。

   “他圆满”者是指藉由他人而得到的五种圆满。
    (1)佛陀出世(2)佛转法-轮(3)佛法住世(4)有护持正法者(僧伽住世)(5)于众生起悲心。
    佛出世是非常稀有珍贵,如在佛经中亦云:

  “佛出世极为难遇,
    暇满人身极为难得;
    可悲啊!于此世间,
    具信闻法者更是稀少!”

    通常佛出世的劫我们称为光明劫,佛不出世的劫我们称黑暗劫。我们现在所处的时期称为贤劫,因为将有一千尊佛出世,之后将有六十个黑暗劫。之后出现一个光明劫,称为庄严劫,之后有—万个黑暗劫,才出现一个光明劫,称为大乐劫。之后又过了三百个黑暗劫,又出现一个光明劫,称为如巨星。因此,在这10360黑暗劫中,只有四个光明劫。因为根据拂法教授:诸佛在人寿增加的光明劫中并不出世,所以在增劫时,佛是不出世的。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的:

  “若要圆满佛陀住世、
    具信心、暇满人身、
    喜行善业皆具亦难,
    何时方能获此因缘?”

    佛出世传法的机会是如此难得珍贵的。据佛经云:如未有具器弟子来受法,佛出世亦不传法。彼时,释迦能仁于金刚座证悟,亦云:

  “我已了悟清净甘露法水,
    远离任何分别与对恃;
    充满光明且中边皆甜,
    即使传授亦无人可解,
    故我缄默隐居森林中。”

    接著,经典中又云:

  “佛陀如是思惟已,
    梵天及时供养佛,
    献供黄金千幅轮,
    恭请佛陀转法-轮。”

    正法住世亦难。贤劫中,每尊佛的佛法灭后,直到下一尊佛出世前,是没有佛法住世的。

    要依止、追随佛法者亦是稀少的。大多数的人信仰其他的宗教,或是排斥佛教。即使声称自己是佛教徒的大多数人,却只要听到经、律、论、密续和那些无误的注释,就如同感觉生病一般,他们不愿意来听闻正法,却宁可追随那些不了解经义的上师,这些假上师依著他们个人的幻想来教授弟子。

而许许多多的人即根据这些错误的臆想来作闻、思、修。有些人则表面上装作精通三藏,但却追逐著那些空洞无益的教授,就如同兔子听到“涮”的声响就跑掉了。

    要对他人自然生起悲心是很困难的。有许多人的布施是为了能得到更大的利益,并得到多人的偿还,这是错误的方式,很少有人愿意来供养修行者,修行者不喜欢群众和住家,并且,仅仅仰赖供养,而完全从事闻思和禅修。如在华严经心陀罗尼中教导:

  “正命的工作难得;
    如法精进修持者少有。”

    法王萨迦班智达亦如是云:

  “正精进之行者难得获尊敬,
    受敬爱者亦少能精进持守誓愿;
    布施者中少有对佛法具信心者,
    信众供养时则多是不具德相者,
    供养品又多是非正命得来。
    若行者不接受不正当手段得来的供养,
    则更难获得信众的尊敬。”

    因此,我们必须了解:一个人能具足十圆满和八有暇是如同白昼的星星般稀少。
今此一切佛世尊,最上秘密未曾有;
若清净信能了知,诸难成者亦成就。
第七章珍贵人身宝的广大利益

    珍贵人身宝的广大利益也许我们会这么想:‘虽然要获得暇满人身,需具足各种因缘条件是那么困难,但是得到这个人身宝又有何利益呢?’如果我们得此人身,其价值实胜过如意宝珠。如果我们向如意宝珠祈求,最多只能得到今生的富贵,但是如果我们珍惜此具足十圆满和八有暇的人身,来努力修持佛法,所得到的绝不仅是此生的幸福,更可得到来生往生于善道或净土,甚至今生、或来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佛陀)。在寄弟子书中云:

    “依此人身之舟筏,    能度越生死苦海,
      此身植菩提善种,    乃解脱证悟亲因,
      人身贵胜摩尼宝,    谁人不珍惜暇满?
      忍使空过虚度之!”

    此外,如在入菩萨行论中如是说:
    “既已得人身,应努力完成人生之目标。”
    在梵文的原文中,人类这个字用的是“Purusha"指的是力量或能力。一个资质较差的人身有能力和力量来转生人道或天道;而一个中等资质者有能力或力量得到解脱,而一个资质优越者有能力或是力量来得到一切智智。

    也许我们要问,‘其它道的众生的身体是否也具有此能力?’回答是:‘他们没有。’通常人身具有大能力,能迅速的造作善恶业,而在各种人类当中,南赡部洲(Jambudvipa)的众生最为刚强,因为他们的果报当生即成熟(Karmabhumika)。同样在他们之中,能具有此十圆满八有暇者是最殊胜者。如在寄弟子书中所说的:

    “具信者常仰赖佛陀,
      引导众生步上解脱道,
      天人、龙族、紧那罗、
      非人、蛇族等皆不能。”

    得到此十八种条件的人身是比六道众生中的任何一道,更具有修持神圣佛法的能力与基础。因此,如果我们得到此十圆满八有暇的人身,这是既难以获得,又有大利益,如果我们不能来修持纯净的佛法,我们无法确定来生能否再得到暇满人身的珍宝。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的:

    “依人身舟筏,能脱大苦海,
      此身甚难得,愚人莫痴睡。”

    也许有人要问,‘也许此生我没有用此人身宝来修持佛法,但是只要我不造恶业,我将再得到人身,到那个时候,我将修持佛法。’然而即使一个人现在不造作大恶业,可是从无始劫以来,我们不能确定自己是否造作过那些来生必将使自己堕入地狱的恶业,那么自己如何能确定来生将往生较好的善道呢?如在入菩萨行论中说到:

    “若刹那所造恶业,    已将堕无间地狱,
      无始所造诸恶业,    难保必往生善道?”

    我们必须修持与佛陀开示相应的佛法——而不只是形式上或是口头上为了得到世俗上的满足而修持宗教。如果只是形式上的宗教修持,是得不到人身的,更不可能得到暇满人身了。如果得不到人身,所遭遇的将只有痛苦,因为其它道众生的身体不能造作善业。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的:

    “因我习性既如此,    故无法获得人身;
      一旦失去人身宝,    随之而来唯罪业。”

    同时,在另一段经文中说到:

    “暇满人身极难得,    逢佛降世亦稀有,
      轮回苦海难弃舍,    可叹!痛苦之相续。”

总之,得到了珍贵难得的暇满人身,并且遇到佛陀难逢的教法,如果在自己还有机会修持甚深法教时,我们还不能善用此禀赋,那就像是入宝山而空手而归,再没有比这更大的自欺了。如在入菩萨行论中云:


    “若得珍贵之禀赋,
      未能习于造善业,
      莫比此更大自欺,
      斯人莫过此痴呆!”

    禅修方法 应该如下来思惟:‘可悲,从无始劫至今,从此生到彼生,我一直受许多痛苦折磨而忘失本心。如果直到现在我仍无法度越轮回世间的大海,而仍然随著生、老、病、死四大巨流随波逐流,永远无法从这痛苦海蛇的口中得到最后的解脱。不论发生什么,我一定要从轮回世间的痛苦大海中得到解脱。而要度越此轮回世间的大海,我已闻知必须依靠暇满人身的舟筏。由于许多因素,如原因、数量、本性等等,暇满人身是很难得到的。此外,得到暇满人身具有无比的利益,就像如意宝珠般。

    如果得到这样的身体,我很容易就能得到解脱和一切智智。因此,这比其它六道众生的身体都更可贵,现在目前我已得到所谓的暇满人身,我必须尽一切能力,为了未来众生的利益而努力。

    我必须尽一切努力来脱离轮回世间。我必须尽力步上解脱之道。如果今生我不能善用此暇满人身来得到大利益,我不能确知以后是否还能得到人身。因此我必须使此暇满人身在各方面都得到大利益。’因此我们必须从心底来反省,并祈求事情如自己所愿。

今此一切佛世尊,最上秘密未曾有;
若清净信能了知,诸难成者亦成就。
第八章暇满人身难得易失
    如在一部经文中这么提到:

    “僧伽们!
      观无常乃礼敬诸佛;
      观无常即诸佛言教;
      观无常为诸佛护佑;
      僧伽们!
      大象足印乃众足印中最佳者;
      观无常乃各种思惟中最胜者。”

    对无常的思惟具有不可思议的利益:
    (1)可对治对事物的贪爱与执着。
    (2)可激发行者精进的心。
    (3)是对治痛苦的良药。
    (4)能帮助了悟空性的究竟智慧。
    (1)思惟无常可对治对事物的贪爱与执着 藉由观修无常,我们体验到不能对任何外在或内在的现象存着依赖,并且不会对任何事物产生过分、强烈的贪爱与执着。

    (2)思惟无常可激发精进心 初修时,体验到死亡的来临是没有一定的,这使人走向佛教的信仰。继续观修无常一段时间,行者将会努力于佛法上的修持,最后,却由于对思惟无常有相当的体验,使得我们能坚固,真正能深入佛法。如果一个人不了解无常,即使他严守佛法的行仪,就像一个披了黄色僧袍的村民一样。即使一个人口头上宣称在修持佛法,他的心被世俗的欲望所控制,一心向往名闻利养,这位行者(佛教徒),顶多只是自欺欺人的类似修行人(类似佛教徒)。不论我们在闻、思、修如何努力,都只是为了在今世得到伟大的成就。如果能了解无常,那好比驱驰座下良马,能使不具信心者进入佛法之门,下根者的修持也会成为中根器;中士人变成上根器,上士人成为大精进者,此大精进者将得到佛果。

    (3)思惟无常是对治痛苦的良药 一个能了知因缘聚合的事物皆是无常的人,不会畏惧死亡的痛苦,那其它的小痛苦更是不值一提了。因此观修无常是从痛苦中得到解脱的最佳方法。

    (4)思惟无常能帮助了悟空性的究竟智慧 如果现象的存在具有自性,就没有无常了。但是,由于各种不同的造作(业)和因缘,现象会不断的改变;因此,它们的存在是不具自性的。经由如此的思惟,我们将可得到究竟的证悟。如弥勒菩萨所云:

   “无常之义乃空性,
     其特性即生与死。”

    如何观修无常
    一、思惟死亡必定来临,因此放弃对恒常之执着。
    二、思惟死亡随时可能来临,因此缩短世俗无 意义的活动、计划等范围。
    三、思惟不如法的活动(工作)是无益的,因此 精进于修持神圣的佛法。
    第一:思惟死亡的必然性,因此舍弃对永恒的执着:
    (a)思惟死亡是必然的,因为一旦出生之后,谁也没有能决定可以长生不死。
    (b)思惟死亡是必然的,因为此身是不具自性的。
    (c)思惟死亡之必然,因为生命并非恒久的。
    (a)思惟死亡是必然的,因为当我们生下来之后,就应知道有一天我们必死。     

    我们没有把握、也没能力长生不死;也许我们会认为依此暇满人身,可以好好修持佛法,但是总以为此生时间很多,并不很急迫,或者能以轻松悠闲韵方式来修持佛法。这是错误的想法,因为我们必须以勇猛精进必修持佛法的决心,并且从现在就应开始。我们既没有时间慢慢来,也没有时间作闲暇式的修持,因为什么时候会死,我们不晓得,而且我们必然会死。如在除忧论(Sokavinodana,马鸣菩萨着)中说:

    “如是如是,死亡等待所有出生者。
      汝曾见闻、或疑惑任何人,
      不论生于娑婆人间或天上,
      未曾死亡?”

    有谁曾经看过或听过任何可靠的报导说:任何诞生于此世界的人,能够随心所欲的留下,而不必死亡。我们无法怀疑死亡的必然性,因为死亡必然在等待着一切已出生的众生。因此,必死无疑。从母亲子宫受孕后,我们就接受‘走向死亡之路’的事实,无法延续至长生不死。如在本生经中云:

    “汝等入母子宫始,
      即迈向死亡之路,
      没有转弯,迅速走向死神。”

    “有生必有死”,我们了解生死都是由于业力和烦恼所生起的。即使是已经远离了生和死的诸佛们,为了救度众生应化此世间,亦必须假借投胎转世,并且示现入涅盘。那么,我们这些完全受到业力和痛苦烦恼所缠缚的众生要怎么办呢?如在经典除忧论中所云:

    “佛菩萨声闻,及辟支佛等,
      终亦弃此身,况你我凡夫。”

    因此,只要有生,就没有任何人可以不死,也没有任何地方、或天上、人间、地下是死神无法达到的。如佛经中亦云:

    “大仙具五通,随意空中行,
      虽能游十方,难至无死地。”

      同时,如在本生经中所云:
    “无论住何处,死神皆能达;
      任天涯海南,或是山谷中。”

    总之,我们必须了解到‘我们因业力和痛苦而受生以来,我们就脱离不了死亡的阴影。’
    (b)死亡是必然的,因为此身是因缘聚合而成的(无自性)如在法集要颂经(Udana varga)中如是说:

    “嗟乎有为法,其性皆无常,
      生已死随至,应求寂灭怯。”

    总之,因缘和合乃主因,助缘条件之集聚,而这些无非因缘短暂,集聚终消散,所以毕竟空的,丝毫不值得我们执着与认真它的真实性。即使是这个坚固广大的世界系统,山脉、洲陆和大洋,都是由于有情众生长久以来积聚的共业的力量所形成的,可是到最后,将被一场劫火完全烧烬,不曾留下任何灰烬、如果此末日来临时,宇宙将完全毁灭掉,那么我们这由微小短暂的因缘所聚合的脆弱身体又将面临什么呢?它们必然遭遇到毁灭。如在劝戒亲友书中云:

    “当一切,地球,须弥山和各大洋,
      皆将被七个太阳的火焰所烧尽,
      即使灰烬亦不存在,
      何况是脆弱的人身呢?”

     诸佛乃完全证悟之金刚身,其相好庄严是无瑕且完美的,这是由无量的功德所积聚的,然而佛陀妙庄严身亦是无常的,何况我们凡夫乃因缘和合的幻化人身呢?在除忧论中说:

    “彼化身佛者,具相好庄严,
      其身似金刚,亦难逃无常,
      此命如芦苇,脆弱不坚实,
      幻化泡沫身,岂能免一死?”

     因此,此为我们所珍惜执着的身体乃因缘和合,未久即被烧成灰烬的物体罢了,灰烬将被抛入水中给虫吃食,并且流出污秽之脓水;有时被太阳晒干,腐烂时将长满尸蛆,直至完全食尽;或被风吹走散布四方,在地下腐烂败坏;或被其它生物切成碎片。如在劝戒亲友书云:

    “此因缘假合之身,
      将成灰烬与干枯,
      腐朽污秽尽败坏,
      尽被摧毁且分解。”

    (c)死亡是必然的,因为生命并非永恒     

    通常,如果我们能了解一切因缘聚会的现象都是暂时的,而非恒久的,就比较容易了解一个人的生命也不是恒久的。而在一切因缘聚合的事物中,人生命的衰竭据说比其它任何事物都快。举例来说;如果某人精通射箭,他向四方射一只箭,而如果另一个善巧者能在每一箭落地前,将它们都接住,这将被认为很快。比这更快的是地行的恶鬼;比这又更快的是空行的恶鬼,比这更快的是日、月天子,比这又更快的是具大力的天子;但是比这些都迅速的是人的寿命的衰竭。因此,如果生命是如此快速的分秒迁息不停,那么对每一分,每天,每月和每年的生命的消耗如何能估计呢?从出生至今,从去年到今年,从昨天到今天,——不管时间已过去多久——我们的生命就已消逝了。因此,因为生命只有消逝,而丝毫不会增加,我们必然是在死亡阴影的笼罩下。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的:

    “寿命随时减,昼夜不停留,
      寿命不能增,我必死无疑。”

    禅修方法 以下将譬喻:人命如山中陡峭的急流瀑布;如彼死囚犯;如网中鱼,如进入屠宰场之动物。

    (依下列来观修),“如山中陡峭的疾流瀑布”。例如,从一高耸的岩上顶端流下的水流是非常急速的,就好像后面的水流想要赶上前面的水流一样。生命也是稍纵即逝,好像后来的事件在追逐着前面发生过的,而生命即以死亡结束。如在方广大庄严经云:

    “三界皆无常,如秋日浮云;
      众生之生死,如嬉戏漫舞;
      如空中闪电,如急流瀑布。”

    但是那些只是形容快速的例子,而一个人生命的消逝是比此更快的。
   
    “如彼死囚”的意义即是如此:
    “如彼死囚人,被押赴刑场,
      吾人亦如是,步步近死亡,
      分分秒秒逝,死亡即眼前。”

    如集宝顶经云:

    “如赴刑囚犯,步步近死亡,
      人寿疾消逝,速死亦如是。”

    “如同网中之鱼”指的是不管有多少鱼进入一网中,当渔夫从水中将它们拉起来后,鱼儿将一只一只被杀死,直到最后没有任何鱼还活着。同样的,我们生长在轮回世间的大河中,进入了由制造痛苦的渔夫所撒下的生之网,我们到达了死神的口中,并且只能选择死亡。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的:

    “投入生之网,如渔人之网,
      如入死神口,至今汝不解?”

    应同时再思惟:“如同已进入屠宰场的动物。”这些动物被逼迫进入没有任何逃生之路的屠宰场,待宰割的动物惊心注视屠夫一只一只的屠杀着它们,然而那些待宰割者依然继续打斗,寻找食物,根本不思考发生什么事,直到最后,毫无例外的,全都被杀死。

    同样的,我们已进入了生命的屠宰场,并且在注视着刽子手死神一步一步的屠杀自己所爱的朋友,亲人等等,我们却不会想到:‘这会发生在我身上。’但是,我们会注意他们留下了什么东西,并且继续作着各种漫不在意的行为,如吃、喝和睡眠。但是就在我们这样打发时间时,突然死神已经来临。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的:

    “你难道看不见死神,
      正一步步的屠杀你的同胞吗?
      在死神的注视下,你能安睡吗?
      你就如同屠夫面前待宰割之牛,
      一切逃生之门已封闭,
      你怎能依然享受美食与睡眠。”

    在观修此意义时,我们应该如下来思惟:‘可悲,我还未能脱离死亡的控制,没有能力在此世间长生不死。在过去没有人生下来不曾死亡。而现在尚活着的人亦将死亡,现在正出生者亦必将死亡。既然如此,我怎能不死?如果即使是世间的光明佛陀,虽然他已脱离了业力和烦恼所引起的生和死,依然示现进入涅盘,即使是菩萨清净圣众依然抛弃了他们业报身,来作为世人的榜样。

    那么,像我这样完全被业力和烦恼所缠缚住者,怎么能相信自己不会死亡呢?在未来某时间,即使是那些极端坚硬强固的世界,还有那些由于众生不可思议的业力所生出的山脉、大陆和大洋,都将毁灭,直到没有任何灰烬留下。其次,如果由无量功德庄严所积聚的完美相好的诸佛金刚身都非恒久,那么像我这个由因缘聚集所生,五蕴和合,虚幻不实和身体怎能恒久呢?

    因此,这个不恒久的,然而我认为是恒久的身体,这个因缘和合所生,然而我执取为具自性的身体,将被烧尽成为灰烬,丢入水中被鱼和其它生物吃光,挂在墙上干掉,被虫蚁蛀食直到内部成空,埋葬地下直到腐烂分解,或是丢到尸陀林喂鸟兽吃食。这些情况终将来临。可悲!这个时刻终将来临,因为一切众生都将面临此时刻。人身实为无常啊!’

    如果我们依此思惟,对死亡和无常的警觉心依然无法生起,那么就该如下来思惟:‘此时我没有身体的疾病和精神上的痛苦。我和我的亲朋好友和相爱的人在一起,我享受食物、衣服、房屋,为未来准备粮食,并且从事于各种讨论。但是,我从不知道死神会来临。

    在未来某一天,这一切必然都会被抛弃掉,生命之光将突然间被息灭。永远的离开了自己的亲朋好友,他们再也见不到我,我也再见不到和听不见他们。我必须独自去一个一无所知,空洞恐怖的地方。现在,已到了我生命的晚年,仔细思索死亡,我必须修持清净死亡的佛法,以使佛法真正深入我心中。愿上师和三宝护佑我能作到这些。’要从心底如此的发愿和祈请。
    同时,在每座法之间,应思惟佛说胜军王所问经云:

    “亲友会聚欢乐时,常将无常自警惕,
      今日亲友常相聚,时至终须独自行。”

    因此在享用食物时,我们应该如此思惟:‘现在我正在享用美味的食物,但是总有一天我将对任何食物和饮料都不再有食欲,不论我享用任何食物或药方,都得不到任何利益。’当穿华服时应该思惟:‘现在我穿华美的衣服,但是有一天我将被包在脏肮恶臭的布中被抛弃掉。’

    当驾驶好车时应当思惟:‘虽然现在我开着如此好的车,但是有一天我将被丑陋的扛尸人抬走。’坐在舒适的椅子上时,应当思惟:‘现在我坐在如此舒适的椅子上,但是有一天我将被丢入地下的洞穴中。’如此的来观修,直到行者了悟到死亡是必然来临的。

    第二、思惟死亡随时可能来临,因此缩短世俗无意义的活动,计划等范围
    (一)思惟死亡时间是不确定的,因为人生没有固定的寿命。
    (二)思惟死亡的时间是不确定的,因为死亡的原因很多。
    (三)思惟死亡的时间是不确定的,因为生命的助因是很少的。

    (一)死时不定,因为人寿不定:
    虽然了解自己必然会死,因为有上述各种原因,但是仍然有人会认为:‘虽然最后我会死,但我还会活许多年。’或者有些人会认为:‘年轻时我将为此生而工作;等到年老时将修持佛法。’有些人也会认为:‘今年我将准备道粮,之后我将修持佛法。’但是我们不能确定什么会真正发生,因为我们不知道什么会先来,此生的老年或是来生,明年或是来生,下个月或是来生,明天或是来生。因此在法集要颂经中说道:

    “或有死于胎中者,或有甫生即死亡,
      或有爬行或奔跑,或有老迈及少年,
      或正壮年而夭亡,世事总是难预料,
      如熟透果实落地,个个皆离人间去。”

    因此,我们完全无法确定自己能有信心,确定自己的生命不会在今天就结束,即是今晚即死亡。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的:

    “耽于放逸无明见,相信今日我必活,
      此乃愚痴蒙自欺,应思死亡必降临。”

    (二)死时不定,因为死因很多:
    何时会死是无法确定的,因为:
    (1)身心脆弱易分开;
    (2)死神不具慈悲心;
    (3)现世有许多怨怼的力量(怨亲债主,宿业之果报等)、疾病及凶恶的非人。

    身心脆弱易分开     
    思惟虽然生命力可能有些剩馀,我们却不能确定我们能否活到最后的临终时刻。这是因为障碍生命的敌对力量是很多的,生命和身体是很容易分开的。生命就像风中的油灯。即使灯油和灯蕊等等是用不完的,但是由于风,它连一点点的机会都没有办法持续,就立刻熄灭了。如在寄弟子书中所说的:

    “人生违缘多,如酥油灯焰,
      为狂风所吹,瞬忽灯蕊熄,
      人命呼吸间,死乃不定数。”

    要思惟身心是很容易就分开的,就必须想到从睡眠中醒过来,或是一口气后又能再呼吸一口气是难得的奇迹。如在劝戒亲友书中云:

    “娑婆多不幸,如河中水泡,
      刹那无常至,甚于泡沫消,
      睡寐能觉醒,此人甚奇哉!”

    死神无慈悲心     
    死神不会很慈悲的设想:‘这个可爱的人尚未完成他生命中的工作,因此我应该让他活久一点。’或是‘因为他没病,就让他活久一点。’相反的,就像追逐鹿的猎人,他希望能早点宰割猎物。除此之外,死神是没有其它任何的考虑。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的:

    “死神是不可信赖的,
      死神不会等待人们是否已完成工作。
      无论是健康或生病,
      人人皆不应相信危脆的生命。”

    人生有许多危害的恶力、疾病、和凶恶的非人死亡可能是由于内在或外在的不协调而引起,或是由于非人的阻碍而使人走偏,或是由于阳神等等的阻碍,或是其它凶恶的非人。

    有很多由于外在因素引起的死亡,如被山崩压死、被水冲走、被火烧死、被风吹下悬崖。有很多由于内在因素引起的死亡,如地大不调的痰病,水大不调的冷病,火大不调的热病,风大不调的疾病,如心风。有八万种经常来危害的非人,如啖食精气,容颜、健康和毁誉等等。有三百六十种阳神和其它,他们高兴时会护持行者,不高兴则会损扰行者。

    他们都能引起死亡。我们可能因为和敌人战斗而死亡;或是被亲人欺骗而死亡;或因吃不净食物而死亡;或因服用错误药物而死亡;或因衣服窒息而死亡;或因仆役反叛而死亡;或因被畜生攻击而死亡;或被野兽扑食而死。虽然自己和自己的关系最亲密,自己仍可能造成自己的死亡,例如许多人以武器自杀,或是跳下悬崖。

    总之,我们无法确定认为这些内在或外在的事物,不论是死是活,不会成为我们的死因。因为这些和其它类似的事物会成为他人死亡的原因,那些为什么不可能成为自己死亡的原因呢?

    (三)何时会死是不定的,因为生命的助缘是非常少的:
    也许我们会认为生命有很多的助因,如仪轨、医药、食物等等。如果下列三者任何一种——生命、业力和功德——尚未耗尽,那么仪轨等等就可能保护某些人免于遭受非时的死亡。但是,当三者都消耗完了之后,它们是一点利益也没有的。不但如此,它们甚至很有可能成为死亡的原因。在宝(Ratnavali,龙树菩萨着)中教授:
    “死因很多,而生命的助缘却很少,助缘甚至会成为死因,因此应精进修持佛法。”

    有人也许会认为:‘即使是如此,我仍然拥有年轻和健康,我拥有追求食物,衣服等等的本钱,我不受到非人和鬼怪的伤害,因此我不应该死。’然而年轻是无法克服死亡的,因为我们看见许多新生儿死亡,而许多老人和拄着拐杖的残障者依然活着。如法集要颂经中说道:

    “许多早晨出生者,有些黄昏已不见;
      许多黄昏出生者,有些翌日晨朝已不见;
      此人即使仍年轻,不能确定何时夭。”

    死亡是不可能被健康打败的,因为健康者也会突然死亡,甚至比多年生病者早走。死亡也不可能被食物,衣服等等有利资源打败。为仆役,食物,财物围绕的富人常常比三餐不继的乞丐更为早死亡。死亡也不可能因为没有敌人就可免除,因为从不了解何谓敌人的人也可能比被敌人包围者更早死。

    死亡也不可能因为不被非人鬼怪损扰就可免除,因为很多精神状态正常者,会比那些由于有害的非人损扰而影响到精神状态者,并且因此作出各种对自己有害的事物的人更早去逝。入菩萨行论中云:

    “此刻我拥有食物、健康、及自由,
      然而此生每一刻皆是虚假,
      此身是仅仅出现一次的幻影。”

    因此如果别人不能打败死亡,我同样也没有方法来打败死亡。所以,如果我仔细思索,我和任何其它人都绝对没有任何理由,能确信今天晚上自己不会死亡。

    禅修方法 我们应当如下来思惟此含义:‘可悲,从我出生直到现在,我一直在歧途中度过,而现在我已将死亡。我们住在南瞻部洲的众生的生死是不定的。虽然我或许会有一段生命,但是随时可能死亡。生命中断的原因有很多,并且身体和心识要分开是很容易的。死神这个生命的中断者是没有慈悲的。我没有任何地方可以逃避那些阻碍的因素,而死亡可能由于那些因素中的任何一项而产生。我没有任何信心相信我不会遭遇那些困难。

    因此,我无法知道自己会今天或明天死。如果我今天或明天死亡,我将无法完成我决定好的死亡前佛法的修持。万一!死亡来临时我该怎么办?从今以后,我不再过此毫不确定的生命,抛弃一切不具自性的世俗活动,我必须修持在我死时真正有益的神圣佛法。愿上师和三宝护佑我能深深牢记住度亡的佛法。’如此思惟并发愿。

    在每座修法下座后,我们不应该生起下列的念头,如‘今天我应该作这些’和‘明天我该作这些’。相反的,我们应该强烈的并精进修持,就如同行者今日即将死亡。行者应如此来努力行善业。
今此一切佛世尊,最上秘密未曾有;
若清净信能了知,诸难成者亦成就。

第三:思惟不如法的事是无益的,因此应精进修持神圣佛法:

    (一)思惟必须修持神圣佛法,因为食物和财物是无益的。
    (二)思惟必须修持神圣佛法,因为亲朋好友都是无益的。
    (三)思惟必须修持神圣佛法,因为雄辩和权力都是无益的。
    (一)思惟应修持佛法,因为食物和财富并无实益:

    当死亡来临时,不论我们拥有此生多少的荣耀、食物、财产等等,这些都是毫无益处的。我们不可能拿这些世俗之物来贿赂死神,以求避免死亡,也不可能以此作为赎金来获救。我们无法带走那些财物;相反的,如同从奶油中取走一根头发,我们走时只有自己一个,两手空空,—身赤裸。如在入菩萨行论中说的:

  “辛苦所积财,虽长时享用,
    一旦死亡至,百般总成空,
    如强贼突至,猛夺洗劫尽,
    唯赤身空手,孤身独自行。”

    不但今生的财富和权势是无益的,如果对这些身外之物产生了强烈的贪爱执著的心,将引来痛苦。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云:

  “因此,无知者心存贪执,
    当需舍弃时,将带来无限痛苦。
    智者舍弃贪爱,了知贪爱出生恐惧。”

    (二)应修持佛法,因为亲朋好友并无实益:
    不论多少人曾拥有关爱的亲人、朋友、相识和仆役等,在死亡时都是毫无益处的。他们无法和死神搏斗来改变死亡,也不可能由于他们的推荐介绍,而免除了死亡。他们不能分担死亡的痛苦,也不能陪你一起走,因为我们必须自己一个人走向死亡。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提到:

  “死亡降临时,亲人众围绕,
    频频问候语,难辞无常至,
    父母及亲友,最亲枕边人,
    子孙皆难助,唯有善功德,
    临终助我行,但此我最缺。”

    亲人不但帮不了自己,而且因为他们而造作的恶业将追随自己,并且产生更多的伤害。入菩萨行论云:

    “此生我所关爱或怨恨者皆已离去,
      但因他们所造之恶业却依然长存。”

    (三)应修持佛法,因口才与权势皆无实益:
    不管我们可能拥有多大的雄辩和权势,世间的财富和权势都是没有用的。例如兽中之王的狮子有能征服大象群的威力,而且它的威力能使一只小鹿仅仅听到他的声音,就不能呼吸。但是当死神出现时,它的一切力量和傲慢都会失去,并且就此死亡。如在本生经中说到:

    “兽王猛狮善利爪,威猛大象亦胆颤,
      大象尚且被撕裂,其他大小动物群,
      闻其吼声皆丧胆,一旦无情死神至,
      傲慢兽工顿失力,撒手轮寰难作声。”

    那些不仅不能利益我们,而且对此生所拥有的贪爱执著和傲慢都会追随著我们,并且将生出更多的痛苦。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的:

    “如果行者认为:‘今生我拥有,
      许多财富和荣耀,并为人喜爱。’
      死后将出生更多的恐惧。”

    总之,除了能短暂的维持生命外,下列各种方法,在死亡来临时,是无法避免死亡的:死亡是不可能因物质、咒语、祈福、大力和口才、勇士、富人的财富、正直者的义行、或是演说家的言词而避免的,也不可能被聪明人逃避,或是被快跑者躲过,或是被魔术师蒙骗。如在本生经中所说的:

    “虽然智者能欺骗众人的眼睛,
      即无法欺蒙令人怖畏的死神。”

    佛说胜军王所问经(Rajavavadaka Sutra)云:

  “大王,当死亡来临时,身体被
    死神的长矛刺穿,舍弃了傲慢,
    无有依怙,无有保护者,无有随从。
    疾病缠身,口干,脸面扭曲;
    手脚抖颤;唇枯齿颤;举步惟艰,
    口出虚声,身体染满粪便及恶臭;
    亡者不复记得药物,医生及食物;
    最后一次睡于自己床上,
    没入了中阴的大河中,
    无常使者的各种恐怖,
    不再有呼吸;口鼻大开;
    离开此世间,而进入另一世界;
    神识进入一大转变中,大黑暗,深渊中;
    亡灵在大海中浮沈,在业河中飘流;
    神识不得静止的到处流浪;财富无法享受
    亡灵哭喊著父母子女。
    大王,此时唯有佛法能护佑。没有任何依怙,没有随从。
    此时,佛法是真实的护佑,
    依怙、支柱、岛屿、随从。”

    因此,在我们身心健全时,尚不修持佛法,愚痴莫过于此,从今以后,我们应打从心底确切做到修持神圣的佛法,并且不要忘失“吾己生必会死”。否则当身体老化,意识糊涂,精神老迈,成为只会呼吸的尸首,频临死亡,届时想要修持神圣佛法,已百般无奈!经云:

  “此时不精进修持佛法,
    如等死亡来临时才修持,
    好比战场上受截负伤,
    才猛击胸部哭喊不已。”

    虽然我们可能会以为,“即使我修持佛法仍将死亡”,但是死亡的方式却不相同。一个上等的修持者死亡时是快乐的;中等的修持者死亡时没有恐惧;下等的的修持者死亡时没有后悔。经庄严论(Sutralankara,弥勒菩萨著)中云:

  “智者知诸法如幻,
    生如百花丛里过,
    无论富有或贫穷,
    怎畏惧轮回过患?”

    如在入菩萨行论云:
  “跨上菩提心神驹,
    尽除忧伤和疲惫,
    处处随行皆安乐,
    智者精进莫偷懒。”

    一个未曾修持过佛法者,在死亡来临时,首先他会对曾经造作过的恶业以及未曾努力修持佛法,生出悔恨之心。然后他的主要器官遭受到无比的痛苦,最后在对死神的畏惧中死亡。如在入菩萨行论中说到:

  “如赴刑囚犯,割截手足前,
    心惊肉跳已,目呆口舌燥,
    一旦无常至,我亦复如是,
    如惊吓之鼠,无限之怖畏!”

    禅修方法 在思惟此意义时,应如下来思考:‘可悲,死亡终将来临,但是我不知道死亡何时会来,除了佛法之外,没有任何其它方法对死亡有益。但是直到现在,我一直被无益的世俗活动所牵绊,一直沉溺于此生的世俗目的中,并且一直将不真实的当成真实,因此我未曾修持过甚至一点点念死心切的佛法。可悲唉!死亡来临时我该怎么办?’行者应如此思惟来禅修,直到心中生起最强烈无法忍受的厌离心和强烈的悲伤。

    行者应再深入思惟:‘现在我愈来愈贪著世俗的目标。如果我不能从心底深处来修持神圣佛法,就像来到了一充满奇珍异宝的岛屿而空手而归。再没有比这更大的自欺了。因此,我必须修持神圣佛法,一旦死亡来降时,我才真正有所依靠。

    同时,我现在就必须开始,而不要受到懒惰和迟缓的左右,而且我必须很快的来修持。我必须勇猛的开始,就如同扑灭头上和身上的火一样。

    因为此生的食物、财富、动产、和心爱的伴侣、朋友、和亲戚,在我死亡时,是对我毫无益处的。我必须如同泡沫般的来抛弃对它们的追求和持有。在将心转向上师和三宝之后,我必须确定除了修法外,我不再从事任何其它无益的活动。愿上师和三宝能了解此,帮助我完成我的愿望。’从内心深处来如此思惟,并如此来发愿。

    即使在下座后,行者应该时时刻刻不忘记死亡的必然性,死亡随时可能来临,并牢记死亡时只有佛法能有所助益。如果我们听到或看到别人的死亡,甚至看到死尸、骷骨等等,应如下思惟:‘我仍然未能超越死亡的控制;我也未能免除死亡的必然性。’如此切断对此生的贪著。当世俗的想法生起时,以警觉心来约束自心,并且将心安住于心上,不要结交贪爱世俗活动的不良朋友。行者也应该满足于自己现在暂时拥有的生活必需品,如食物、衣服等等。

    在修持佛法前,行者必须先忆念生死乃无常,并且以此来激励自己。不论行者听、闻、见什么,或是做任何思惟和禅修,都将真正成为对法的修持。此外,思惟无常将对行者之修持有所助益。因此,凡希求解脱之行者应时时忆念生死无常。
    善恶业因缘果报之教授
    在金刚乘根本论颂云:

   “有情众生之痛苦即不清净见。”

    这是表示在不清净见中,一切快乐和痛苦的显现,都是从善恶业的造作而出生的。
    不清净见是由两种现象所组成:
    1.梦幻的显现。
    2.业的显现。
    在这其中,梦幻的显现,在胜义谛中并不存在,而在世俗谛中则呈现主客二元对待的现象。而业的显现则可说是梦幻的显现中特殊的一面,并且由种种不同的现象所组成,如痛苦或快乐,长寿或短命,富有或贫穷……等等。因为这些现象是个人善恶行为的果报。

    要建立此正见我们可以自问:‘假如死亡的时刻来临,财富、奴仆(员工)、友伴、名闻和利养并不追随个人,难道善恶的行为也不追随个人?’当然不是如此,如在佛说胜军王所问经中云:

  “光阴如箭之苦痛,
    大王!君不见死亡来临,
    财富,爱人和亲朋,
    终必弃舍难作伴,
    唯业将如影随行。”

    百业经亦云:

  “行为之果报,不会在泥中,
    亦不在石中,结异熟果报,
    业果之成熟,只在五蕴中。”

    自己所造作的业,并不会只停留在身后,也不会追随他人,更不会消失不见。就像影子一样地追随翱游于空中的飞鸟,永远追随业的造作者,即使过了一劫,或超过一劫,都不会消失。在律阿含(毗奈耶)(Vinayagama)中如是云:

  “有情所造作,百劫业不亡;
    因缘会聚时,果报还相会。”

    吾等应如是思惟因果业报:
    (1)思惟恶业和其果报,产生永不造作恶业之心。
    (2)思惟善业及其果报,以生起修持善业之心。
    (3)思惟无记业,以将其转化成善业。
今此一切佛世尊,最上秘密未曾有;
若清净信能了知,诸难成者亦成就。
第九章生起舍弃恶业之心        

    思惟恶业和其果报,以产生永不造作恶业之心
    此部份禅修有三:
    (A)思惟何为恶业。
    (B)恶业之果报。
    (C)舍离恶业。
    A.何为恶业
    如宝论云:

    “由贪嗔痴等,而作不善业,
      因此堕恶趣,及感恶果报。”

     就像从有毒的根生出有毒的叶、花和果实。同样地,所有由三毒所出生的行为即是恶业。恶业亦分为三:有三种属于身业:杀、盗、淫,有四种是语业: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有三种是意业:即贪、嗔、痴。
    ‘杀’是表示故意地去杀害任一有情的生命,不管是用毒药,放火,或是使用武器等等方式,不论是自己去杀害,或命令别人去杀害。
    ‘盗’是指用暴力或其它温和的方式,将他人的所有物占为已有。不管此物是小或是大。
    ‘淫’是指和非自己妻子的女人发生亲密的关系,或和自己在前七世中曾经成为亲人者发生关系;非时,在怀孕期间或斋戒期间;非地,如在寺庙,父母面前等等;以及不正常的性交方式,如肛交或口交。
    在经典中如是说:
    ‘杀’是特意地去夺走某人的生命,不管是自作,或命令他人去作。
    ‘盗’是以暴力或温和的方式取走他人的所有物。
    ‘淫’是和他人的配偶性交,或非时,非地,或不正常的性交方式。
    ‘妄语’是为了欺骗别人而说了谎话。
    ‘两舌’是故意说了许多真的或是虚妄的中伤之语,以便离间他人,不管这些人是在和谐的状况或冲突中。‘恶口’是所说的话深深地刺伤他人。当他人理解此话的意义时,将被伤害。
    ‘绮语’是指听闻或思惟那些错误的经典,及一些阿谀的话、歌曲、戏剧等染污之语,以及谈论关于王朝、军事、妓女等等之类的故事。
    如同经典中所说:
    ‘妄语’是为了欺骗别人而特意地说谎。
    ‘两舌’是为了离间他人而说了许多中伤的话。
    ‘恶口’是说了一些恶毒令人不悦的话,深深地刺伤他人。
    ‘绮语’是谈论错误的典籍,和诸如奉承、歌唱、戏剧等等之类染污的言语。
    ‘贪’是希冀使别人的东西成为自己的。
    ‘嗔’是由憎恨别人的心而产生伤害别人的念头。
    ‘痴’(邪见)是认为三宝和因果业报的教诲等等都是不真实的。
    如同经典中所说:

    “‘贪’是希望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
    ‘嗔’是由憎恨的心而生起伤害他人的念头。
    ‘痴’是认为三宝和因果业报的准则并不存在。”

    B.恶业的果报
    如在弥勒菩萨的宝(Ratnavali)中所说:
    “从恶业中产生痛苦和恶道。”
    每种恶业都有三种果报:(一)成熟的果报。(二)相似于其原因的果报。(三)造业者器世间的果报。所有的这些恶业产生成熟的果报,即三恶道的痛苦。
    (一) 成熟的果报 如同在宝论中所说的:
    “这些业的第一个果报是堕入恶道。”
    进一步说,假如一个人从嗔心产生的行为,它的果报将是出生在地狱,假如是从贪心中产生的行为,将会出生在饿鬼道,如是从痴心出发,将出生于畜生道。
    如同在宝论所云:

    “由于嗔恨,将堕入地狱。
      由于贪欲,将堕入饿鬼道。
      由于愚痴,则堕入畜生道。”

     所以,假如一个人犯了很大的十恶业,将坠入地狱中。假如此人犯了普通的十恶业,则会坠入饿鬼道。假如此人只是轻微地犯了十恶业,将会出生于畜生道。

    (二) 相似于其原因的果报则有二种 (a)相似于其原因的经验,(b)相似于其原因的行为。
    (a)相似于其原因的经验 由于己身的恶业,一个人将在未来世经历三恶道的痛苦,在历经这些果报后,他可能再度出生于善道,但可能有以下的状况。如果他犯了杀业,即使他得到人身,仍然会短命并多病。犯了盗业,他将会非常贫穷,即使得到一些东西也不能享用。犯了淫业,他将会有很多敌人,而妻子不会忠实于他。

    犯了妄语业,他会遭受到很多毁谤,别人恶口相向,和容易为人所骗。犯了两舌业,他的朋友会很少,即使有一些,也会很快地离开他。犯了恶口业,他会听到很多不悦的言谈,并且不管他说什么,都会很快变成吵架的根源。犯了绮语业,即使他说了真话,其它的人也不会相信他的话。犯了贪业,他将不会得到他所要的东西,就算得到了,也不会满足。犯了嗔业,此人将会一直恐惧害怕他人会对其不利。犯了痴业,此人将遭遇邪见和智慧短少,或者此人的智慧将逐渐地恶化或堕落。
    在宝论中说到:

    “犯了杀业,此人将短命;
      犯了盗业,此人将贫穷;
      犯了淫业,此人将会有很多敌人;
      犯了妄语业,他将常被诋毁;
      犯了两舌业,他将会远离朋友;
      犯了恶口业,他将会听到不悦的言语;
      犯了绮语业,他的话将不会受尊重;
      犯了贪业,他的希望将落空;
      犯了嗔业,他将处于恐惧中;
      犯了痴业,他将产生更多的邪见。”

    (b)相似于其原因的行为 由于犯了恶业,此人因为心灵习惯的躯力,将会在每一世中自然地热衷于恶业。例如:现世喜于杀业,是由于此人在其它世中习惯于杀业。其它的恶业也可以如此地被理解。

    (三)器世间的果报 器世间的果报是指此人出生或堕入的外在世界。在宝论中说到:

    “此地常昏暗,无光多冰雹,
      狂风沙,恶臭,地坎坷不平,
      土多盐贫脊,且四季失时,
      果实小苦涩,甚至无所获。”

    如果配合十恶业分别来说:

    “杀业之地极黯淡,  盗业之地多冰霜,
      淫业之地狂风沙,  妄语之地臭且脏,
      两舌之地地不平,  恶口之地多荒脊,
      绮语之地失时节,  贪则果实小。
      嗔则味苦涩,      痴则果实无。”

    因此,我们应该知道器世间的状况,是因恶业的造作者所招感的果报。如同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的:

    “造恶者希求快乐,    其行至天涯海角,
      恶业却如影随行,    必须忍受身心苦。”

    C.舍离恶业
    我们应如是思惟:‘由于犯了恶业,将会引起恶道的痛苦,即使在善道亦会有恶劣的状况。所以,从今天起,即使我会牺牲自己的生命,我也不再造作恶业。’如同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我怎能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这是自己所造恶业中出生的。
      我应如是日夜思惟如上!。”

    当我们得到暇满的人身时,却用来累积罪业,这是比用黄金打造镶满珠宝的器皿来作为清除污秽物和呕吐物的器皿还要愚笨。如同劝戒亲友书中所说:

    “比使用镶满珠宝黄金的器皿,
      来清洗秽污和呕吐更为愚痴者,
      就是以珍贵的人身来造业。”

    也许有人问:‘如果有人犯了很大的罪业,他将出生于恶道中,但假如只犯了些许罪恶,应该不会得到那么可怕的业报吧?’答案是非常肯定的。从前有一个比丘尼叫她的同伴是妓女,由于如此,她因此连续五百世做了妓女。有一个国王总是对可尊敬的辟支佛做供养,而其中有一位是残废的。某天由于他缺席,国王的一位女儿,就模仿此残废者的动作说:‘那一位像这样子的人缺席了。’由于此行为,他有很多世都做一个残废的女人。入定不定经云:

    “挖出南阎浮提一切众生之双目,
      并掠夺其财产,也比不上仅仅是藐视
      菩萨之罪恶。”

    据说:
    “如对菩萨起嗔心,必堕地狱受诸苦,
      地狱中历经多劫,其劫数量等恶心。”

    在入菩萨行论中云:
    “如是佛子及施主,若以恶心毁谤之,
      则堕地狱历多劫,其劫数量等恶心,
      释迦能仁如是说。”

    而既然我们不知道谁是菩萨和他住那里,我们应该要小心,不要对他们做出上述的举动。如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片刻所造诸恶业,必堕入阿鼻地狱,
      无始劫集聚恶业,何能确信生善趣。”

    如在律阿含经中云:
    “莫轻视小恶,徒想此无碍!
      因星星之火,燎原成灰烬!”

    总括来说,从无始劫来直到现在,我们没有—天不在作恶,而这些恶业的果报只会落到自己的身上,而不会落到他人的身上。所以,我们首先应努力使自己不再为罪恶所污染。万一已犯错,我们应该以强烈的惭愧心来忏悔,并且持守不再犯同样错误的誓言。在经中说到:

    “圣者有二:一是不为恶业染;
      另一则是:恶业主起即净除。”

    也许有人会问:‘忏悔可否净除业障?’答案是肯定的。如劝戒亲友书云:
    “诸如往昔大意者,后乃谨言慎行者,
      如难陀、庵力摩罗、阿奢世王、优陀延王;
      如云开见月般之灿烂!”

    难陀是佛陀的堂弟,充满了对女人的欲望,庵力摩罗杀了很多人,但两人依法修持后,均证得阿罗汉果。阿奢世王杀了他有德的父亲,优陀延王则杀了他自己的妈妈,但仰赖如来的法教,他们都很快地从罪恶中解脱出来。
今此一切佛世尊,最上秘密未曾有;
若清净信能了知,诸难成者亦成就。
第十章生起修持善业之心

    藉由思惟善业和其果报以产生修持善业之心
    这第二个论题也有三部分:(A)思惟何为善业 (B)思惟其果报 (C)思惟当实修善业。
    A.善业
    如同在宝鬘论云:

  “凡远离三毒,等同造诸善。”

     由对自我不执著,对他人亦无嗔恨,且能明白的分别善恶业及其果报,由以上所云,从身、口、意三门所生之行为即是善业。就好比良药的根生出的叶、花、果实也是良药。假如要分类的话,可分为三:一是对治身业有三种;二是对治语业有四种;三则是对治意业有三种。

    此十善业的个别特性即是如:持不杀戒、不偷戒等等的行为。不是由三毒所引发出来的行为即是十善业。这些善业是由誓愿舍弃十恶业的心所形成的。
    B.善业的果报
    如同宝鬘论云:

  “善业在每生中带来善道和快乐。”

     十善业中的每一个都有三种果报:(一)成熟的果报(二)相似于其原因的果报(三)造作者的果报。
    (一) 成熟的果报: 每种成熟的果报产生善道中的幸福。如宝鬘论所云:

  “由于十善业,免堕地狱道,
    饿鬼畜生道,居人天善道,
    享尊荣快乐。”

     进一步说,如果完成很大的善业,此人将出生于天道;如果完成中等的善业,将出生于阿修罗道;如果只完成一点点善业,那就出生于人道。有人也许会问:‘但在描述暇满人身难得时,不是说人身是所有善道中最珍贵的吗?’答案是当时叙述的是指修持佛法的环境好坏而言,而此处则有所不同,这里是解释由于前生的业所导致的较好的较差的果报。

    (二)相似于其原因的果报则有两种: (a)相似于其原因的经验。(b)相似于其原因的行为。

    (a)相似于其原因的经验 如果舍弃杀业,此人将长寿;舍弃盗业,此人将非常富有等等;这些果报是上述所提的恶业果报的相反。如同宝鬘论所说:
    “前述恶业果报,其反面将成为善业的果报。”

     (b)相似于其原因的行为 此人对杀业等恶业将没有任何的兴趣。如是,他的行为将是所有恶业的相反。

    (三)造作者的果报: 此人将出生在美妙的地方—恰好是先前描述十种恶劣环境的反面。如在入菩萨行论中云:

  “善业之造作,心之所崇尚,
    由于善功德,善人芳踪处,
    常受人尊敬,业不可思议。”

     更进一步地说,此人如能以三种特殊的修持方法来完成这些善业:一、生起菩提心之前行;二、是正行,即了悟空性之智慧;三、是结行,将所修行之功德普皆回向。须知:这些善业将变成得到解脱,以及成就佛陀无碍智慧的正因。
    C. 善业的修持
     我们应如下思惟:‘既然善业有这么大的利益,我不应该忽视任何小的善业,并且尽我可能的去行善。’如同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行者应对善业生信,以大信心聚集善业;
    依金刚胜利幢仪轨,充满信心努力禅修。”

    也许有人会问:‘难道小小的善业也能得到果报?’答案是肯定的。如律阿含中所云:

  “莫轻视微小善业,心想‘此毫无利益’。
    应知滴水能穿石,亦能盈满大容器。”

     善恶业大小的决定 然而,也许有人会再问:‘所谓大和小的善恶业是如何决定呢?’答案如下:
    1.常作 由于事先承诺要做,此人经常造作善业或恶业,或假如此人虽没有承诺要做,但仍经常造作善业或恶业,那么这些善业和恶业是比一些偶而或自然的行为更为严重,后者则是轻微的。

    2.意愿 那些‘由强烈执著其目的’的心所引发的行为亦是非常严重。这些行为是由强烈的执著生起的,又伴随下列三者:预备、造作及结束。如果有人是被国王等等命令去做此事,而违反他的意愿,或者是由于亲属的要求,此行为则较轻微。

    假如此行为是来自邪见,例如为了得到解脱而牺牲动物的生命,则极强烈。如果只是由于无知而引起,那就像小孩子的游戏一样,情况较轻微。

    3.对治 假如人不管他做了什么恶业或善业,他既无惭愧心,又因此而喜悦,而隐藏不为人知,则此业力较大。假如完全与上述相反,则业力较小。因此,当我们做了善业时,不应向他人宣扬。假如造了恶业,则应该让别人知道,以悔恨的心,来说明‘我做了错事’,并以极大的惭愧心来忏悔,这是很重要的。如同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此身已造地狱业,
    此心如何能平静。”

    4.对象 不论任何善业和恶业,如果此造作是朝向具功德力者,如上师、三宝、住持、教授师、以及宗教传教士等等,对他们所造作的业报,将比对一般人所作的业要大的多。假如是朝向重要的对象一如父母、长辈、和对自己有恩者,其业力亦较大,而如果只是对一般人,则业力较小。

    5.慈悲 假如此所利益或伤害的对象是有关于慈悲与否,如对有病者、无主者、受苦者、和那些信任自己者,则所遭受的业报比较大。如果对象不同,则业报较小。如同劝戒亲友书中所说的:

  “从此根源五要素:持续性、动机、有无对治、对象功德力、受益者。善恶业报由此生,行者当力行善业。”

     而这五个因素,又以慈悲的范围和行者动机为最重要,如同阿毗达磨俱舍论云:
    “行为对象的种类和行者动机具有显然的果报。”
     假如造作了很大的业,却没有伴同预备的已作,那么虽然造了业;此恶业和善业并不会累积。

    因此,这成熟的果报并不必然会经验到。同样的,即使此人并没有做此行为,而仅有行为的预备和已作,那就如同行者心中随喜他人的善业或恶业,那么即使行者未造作此业,但此业却能累积,并且必然会经验到成熟的果报。

    6.造业者的多寡假如有很多人共同完成此行为,那么业力较大,假如只是分开或是个别地做,则业力较小。所以,假如有很多僧众共同同时来念诵一部经典,其功德力的增长是如同僧众数目的倍数。

    假如只是个人单独的诵经,那么所获得的只是个人的功德。同样地,假如一百个人,集合在一起共同谋议杀害某人,每个作业者都将承受杀人的恶业,所以业报是相当严重的。假如某人杀人时,并没有与他人共谋,那么这就仅是个人杀害一有情的罪业。

    7.地方 假如此行为是发生在寺庙中,三宝的面前,或是上师和僧众聚集处之类的地方,则此业报较大。

    8.时间 不论所作的是善业或恶业,假如是在四个吉祥的日子——月圆和月缺,在佛陀值得纪念的神圣日子,以及善知识的重要节日等等所作的业,皆影响重大。而在其他的时间和地方中,则影响较小。

    9.作业者 不论所作的是善业或恶业,如果作业者是僧众,或是受过戒者,或是已发愿遵守某些戒律者,则其业报较大。如果只是未承诺遵守誓愿者,情况则较轻微,如佛经所云:

  “若有在家众信士,以三千大千世界,
    油灯庄严佛塔寺,虔敬供养诸如来,
    若复有一出家众,点燃具酥油灯蕊,
    此光仅照塔寺前,此出家众胜前者。”

     同样的,有三组四重罪,那些对世间已绝望者较容易犯的,业报亦较重,其分别是:(a)四种恶业,使人如射出的箭一样快速地堕入恶道。(b) 四种恶业,使人快速地堕入地狱。(c)四种恶业,使人堕入地狱后,难以解脱。
     (a)四种恶法使人堕入恶道,依照弥勒菩萨问经中所述:

  “四恶业如射地狱之箭;
    犯戒者用虔诚献供品;
    明知故犯背弃愿与戒;
    与毁犯戒者共处一天;
    对他人福报嗔恨嫉妒。”

     (b)四种恶法使人快速地下堕地狱:依照入菩萨行论和其他经典所说,他们分别是:由于许多的名闻利养而傲慢;因多闻广学而骄傲;因持守宗教戒律而骄傲;因广作布施而骄傲。

     (c)四种恶法使人堕入恶道后无暇解脱:依照佛经中对五波罗夷重罪的五篇说明中有:

  “四恶业难从地狱解脱;
    犯了根本坠;毁谤菩萨;
    对法生憎恨;持有邪见。”

    由于怕引用太多经典上的引文将使此书篇幅太长,就不再多引用了。
    来自憎恨的行为,其业力要比其他恶业来得大很多,如在大宝积经优波离会第24(Upalipariprccha sutra)中所说:

  “进入大乘之菩萨,于诸有情起嗔心,
    须臾所造之恶业,胜于十万劫淫欲。”

     类似于此的教诲,行者在百千劫中所累积的根本善功德,如果此人对某一特殊的对象(如菩萨)生起刹那的嗔恨心,将完全摧毁,如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千劫累积善功德,布施及供养诸佛,
    刹那嗔恨心生起,千劫功德不复存。”

    在入中论中也说到:

  “布施持戒及忍辱,百千劫累积功德,
    瞬间能毁坏无馀,无有恶业胜嗔恨。”

    10.动机 为他人所作的善恶业,是比只为自己所作的善恶业,其业力要更强大。所以,即使此人是为了他人而犯罪,果报仍只会落在作业者的身上,别人并不会分担此果报。如同在劝戒亲友书中所说:

  “莫为他人造恶业,婆罗门僧众与天人,
    宾客父母及子女,王后随从与他人,
    慎莫为其造恶业,地狱苦报独自受。”

    同时在入菩萨行论中也说到:

  “此生所爱已消逝,为其所造诸恶业,
    迁复己身不随他。”

     总而言之,动机在决定善恶业的严重性时,通常动机是比行为的性质本身更为重要。例如有一个例子,是一位技艺超群的船长杀了米那都东堪,虽然此行为本身显然是恶业,但由于动机本身是无比的神圣,此善业如同多劫中累积的功德。伟大的法王萨班(萨迦班智达贡噶讲辰)曾说:

  “坚定信心为利他,而犯四波罗夷业,
    声闻乘中为重罪,菩萨乘中大功德。”

    类似的例子是为了赢得别人对自己的信心,以获得个人的名闻利养,而来修持身语意三门的善业。这在表面上似乎是善业,但在实际上却是恶业,而被认为是错误的想法。根本上这和猎人为了杀鹿而穿上黄色的僧服,或者不诚实地挂羊头卖狗肉,展示鹿的尾巴却卖驴肉,没有两样。如同法王萨迦班智达所云:
  “若不展现鹿尾巴,商人那能卖驴肉,
    必须表现好品德,邪师以此来惑众。”

     所以,既然善恶业是决定在个人的心念上,心即是所有善恶业的根源,行者应努力生起善念。如劝戒亲友书中所云:

  “无畏金刚佛开示:心乃万法之根源,
    努力驯服汝自心,此乃大利益法语,
    别无其他能胜此。”

    而在入菩萨行论中也说到:

  “善持守律仪者,应审慎防护心;
    心若来能防护,何能持守律仪。
    未驯服之野象,不如心之野象。
    此心之野象,能造阿鼻业。
    若能以警觉心,牢牢系住心之野象,
    一切恐惧消失无馀,无量功德出生不尽。”
今此一切佛世尊,最上秘密未曾有;
若清净信能了知,诸难成者亦成就。
第十一章将无记业转变成善业

思惟无记业,以将其转化成善业
    此题分三:(A)了知何为无记业(B)无记业无果报。(C)转化无记业成为功德。

何为无记业
    无记业既非善业亦非恶业,如:走路、散步、睡觉、坐下……之无关紧要之活动。而这些活动其身、口、意三门即不受三毒烦恼所折磨,亦不为对治三毒的力量所影响。

进一步思惟无记业无果报
    无记业并不能产生任何快乐或痛苦的果报,因为无记业乃中性的,所以萨班大师云:

  “由此无记行,非善亦非恶,
    故不具果报。”

转化无记业成为功德
    从此无记业不产生任何痛苦的观点来看,无记业也许是好的,不过从它们没有产生快乐来看,其乃无益的,一个深懂方便法门之行者应将其转化为善功德。如弥勒菩萨云:

  “愿行大乘之菩萨,不论五根逢何境,
    善巧方便之言语,转化诸业成功德。”

    所以不论五根对何境,吾等应以适切之言语来转化为功德。首先行者应生起愿利众生之心,然后以专注和警觉心来从事与转化有关之善行。我们应知道如何引用适切的话来转化,就好比加那嘎巴阿阁黎所著之对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之摘要中所述的方式。假如我们不能实修到那种程度,我们也应该尽可能地如此处所云,实际去修持。

    当我居住在房子内时,我们应发愿“愿一切众生皆同登解脱之城”;当坐在椅子上时,则“愿他们皆登上金刚宝座”;当躺下睡觉时,“愿他们得到佛陀的法身”;当起身时,“愿他们得到佛的化身”;当穿衣时,“愿他们穿上虔诚忍辱衣”;当洗澡时,“愿他们能远离痛苦的秽土”;当吃东西时,“愿他们能得到禅悦食”;当离开房子时,“愿他们能从世俗尘染中解脱”;当走在路上时,“愿他们能走在圣者之路”;当作事时,“愿他们能圆满两种目的”;进入房子时,“愿他们都能进入解脱之城”;到达目的地时,“愿他们都能达到佛果位”等等。行者应该知道什么是适当的发愿,可以被运用到任何不同的状况。这些发愿是对般若集颂(Sancayagatha)中言语更完整的解说:

  “行住坐卧时,莫忘警觉心。”

     思惟以下的意义,我们应该想:“唉!当死亡来临时,我此生的食物、财富、拥有物、亲爱的朋友、仆役等等没有一个会跟随我,在那个时候,只有我自己做过的善恶业会跟随我。”

    我们应该仔细思惟这些业:“来自三毒的恶业是如此,在其中,属于身业的三种行为是如此,属于语业的四种行为是如此,属于意业的三种行为是如此,所以再也没有其他的业报比上述恶业更能使人堕入三恶道。相似于其原因的经验就是说,即使此人出生于善道,他也将短命、贫穷等等。除了痛苦以外,还是痛苦,痛苦并没有被超越。相似于其原因的行为,亦即是生生世世痛苦的根源。

    恶业的器世间的果报是,此人将出生于一令人厌恶且充满过患的地方。所以,恶业的另一个名字即是伤害自己的行为,但我却不能理解此义。在此生中,我自己记得已犯下很大的恶业,当然还是有无量无边的恶业为我所做却已忘记。那些我诱使别人做的恶业,或是随喜他人的恶业。比这些更多的是,在我心识的相续中,必然存有无数过去世犯下恶业的痕迹。所以,肯定地除了恶道外,我别无去处。直到如今,由于不知此严重性,我像疯子般地伤害自己。可悲究竟是因为我心充满了黑暗,或是我的心已受到魔罗(Mara)的控制,还是我是一个失心者,我究竟是怎么了?可悲!”如果思惟再思惟,然后想:“从现在起,为了此生的缘故,我将不再造作一点点的恶业,何况是造作大恶业?”

    总而言之,“我将永不再造作恶业。如果由于无知,我又造作了恶业,我必须要求自己马上忏悔,绝不保留此恶业超过一天。”如是发自心底的来思惟。

    关于善业,我们应如是思惟:“同样地,由远离三毒,所造作的善业是如此,在其中,身、语、意的善业是如此。”我们应该仔细地对这些善行个别思惟:“这成熟的果报是出生于善道;相似于其原因的经验,是在善道中拥有的安乐,如长寿等等;相似于其原因的行为,是所完成的善业,这是生生世世的乐因。善业的器世间果报是一充满功德庄严的外在世界。”

    总而言之,“善业就是为自己创造利益和幸福。所以那些先前为我作的善业;或是那些我唆使别人作,或我随喜别人所作,都已完成。此外更进一步地,不忽视任何微小的善业,我将尽心尽力地造作善业。我必须不怠惰,不迟缓地努力精进,我必须现在即来完成并且即刻去作。”如是发自心底来思惟。

    关于无记业,我们应该如是想:“同样地,既然我的这些无关紧要的行为,如行住坐卧等无记业,是繁琐和无益的,我必须努力以善巧的方式,将我所有的无记业转化为善业。”

    总而言之,我们从无始劫以来所遭受的种种痛苦折磨,无非是错误地造作恶业和拒绝行善业的结果,“现在,在这短暂无常的人生中,何时死亡是未知的,如果我一直为恶业和无记业所控制,这就像到达金银岛后,却只带回一些有毒的植物,这是一种毁灭自身的行为。

    所以,无论如何,我必须舍弃恶业,修持善业,转化无记业为善业,永不落入魔罗的势力范围下,愿诸传承上师能护佑我完成上述诸善法。”如是思惟并献祈请文。
    在下座后,行者应如入菩萨行论中所说的来思惟:

  “保任警觉心之重点,乃于审慎检视身心。”

     一再地检验过自己的行为后,假如身语意三门皆符合法教,就应生起欢喜心,并了解这是由于三宝的慈悲而生起的。

    “愿我生生世世皆能如此。”依此来思惟,并且尽自己的能力,努力使自己的行为皆如法。假如我们大多数的行为不是恶业就是无记业,那么我们应如是想:“我之所以不能从此世界得到解脱,是因为经常产生错误的思想。假如我继续如此作为,下一世我就不一定能出生于善道了,更不用提得到解脱和无碍智慧。甚至在此生中我将变成天人和凡夫俗子的笑柄。”行者应尽可能的生起此思想。

    更进一步地说,假如我们是因为想得到此生的名闻利养和别人赞赏,我们的行为表面上是相当的美好,并似乎精进于戒律的持守和闻思,那么我们就应该如此地想:“如果我的修持并不能对治烦恼的话,得到他人的称誉有何用呢?如果我的修持真的能对治烦恼的话,即使我的修持看起来不那么美好,那么我又失去些什么?假如我的修持对治,却被那些应该被降服的烦恼所征服,而我应该要防护持守的律仪已丧失,这就像不能消化的良药变成了毒药。这种口头上和外表上虚假的宗教能欺骗一般智慧不明的世俗众生,然而却不能骗过佛陀和菩萨们洞察无碍的慧眼。

    他们会对我非常的不高兴。而我的解脱目的和多生多世的努力将变得无意义。假如真的如此的话,再也没有比这更大的损害了。”如此思惟后,行者并尽可能地回想自己所有的过错。如同入菩萨行论所说的:

  “我恒常安住于诸佛菩萨前,
    圣众清明无碍慧眼洞察一切。
    如是思惟已,心中充满惭愧和敬畏,
    依此方式,再三的未忆念诸佛。”

     进一步地,我们应该思惟:“假如我为了治疗世俗的疾病,必需听从医生的忠告。那么,当我正陷入轮回之沈疴,忍受烦恼和业力此疾病的痛苦,并辗转轮回于三苦,如是等如病入膏亡,我若是还不遵照已解脱之大医王(佛陀)的开示(佛法药方)来作明智的取舍的话,我岂不是太愚痴?”如是我们应谨慎于取舍,以佛法作为明灯。如入菩萨行论云:

  “凡人遭遇世俗疾病时,必需遵照医生的指示,
    若是遭受百病缠身时,欲望炽燃等等当如何?
    轮回世间一切诸众生,能因一病毁灭尽无余,
    遍寻世界任何之角落,难得疗治百病苦良药,
    不听从大医王之开示,难能对治世俗轮回苦,
    如是岂不愚蠢笨如猪,此生不度更待何时度?”

     要言之,此生和未来世的苦乐是完全依赖于善恶业。所以学习如何分辨取舍善恶业是最重要的。如经云:

     有情为业力所生,亦为业力所牵引,其乃共业之部份,业则为其之全部。

    那些为业所造和牵引的众生,指的是出生于善道和恶道或其它地方,都是业所造作出来的。他们必经历部份的业,则指出快乐和痛苦都是由于个别的善恶业所引起。以业为他们的全部财产,则指出造业者必须尝受他自己行为的果报。如百业经(KarmaSataka)中云:

  “有情之苦乐,皆业之果报,
    重重不同业,受报有情众。
    续生种种业,辗转轮回中,
    如业力巨网,圣者如是说。”

     也许有人会问:“假如真的如此的话,那么为什么我们看到一些沉溺于恶业中的人,在此生中享受极大的快乐。”此种快乐的享受不是此生业报,而是他们前世的善行在此生成熟。此生所造恶业的果报将在来生受报。更进一步地说某些作恶多端的人享受比他人更多的福报,应可以给我们些启示,因为此人此生犯下的恶业的巨大的力量,所以他过去世所累积的善业的果报,本来可以在他的未来世继续的享用,却仅在此生的欲乐中耗费殆尽。接下来他将只有痛苦的业报。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尼欧王国的故事。依照此故事的传说,尼欧国是充满罪恶的,连续下了七天的米雨和珠宝雨,但最后却下了七天的沙雨,并淹没这一切,同样的假如一个善业的实修者忍受疾病的折磨等等,那么这并不是此生善业的果报,而是前世恶业的成熟果报。一些从事巨大善业的人比其他的人受更多的苦,这可以给我们一点启示:因为此人今生所作的善业的巨大力量,所有过去世恶行的果报,原本在未来世还要尝受,则在此生的受苦中却已耗尽。从今以后,他将不再尝受痛苦,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九会(Vajracchedika)中云:

   “须菩提,尊贵的法子们,背诵经典的偈颂,忆念并持守经意。读诵并理解,然而他们仍然遭受痛苦,非常痛苦,假如有人问,为什么会这样呢?
    须菩提,他们前世所累积的恶业,可能使他们出生于恶道,却已在此生尝受,因此他们的恶业将很快地净除,并得到如同佛陀的证悟。”

    所以,假如一个纯正的佛法实修者遭受到像那样的痛苦,我们不该如此想:“像这样的痛苦竟然落在我身上,实在太不公平了,可见并没有因果报应的真理。”相反的,我们应该为此而觉得高兴。如同入菩萨行论所说:

  “譬如一死囚,仅受截肢苦,
    不杀即释放,岂不幸运哉?
    若受些微苦,即远离地狱,
    岂不幸运哉?”

    所以,假如有人对因果业报的法则有很大的信心,并且以此正确地来取舍善恶,那么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此人将不会出生于三恶道。如同提婆阿奢黎(AcaryaAryadeva)所说的:

  “具大正见者,假使百千劫,不堕三恶道。”

    至此,所教授的是大乘和声闻乘之共同道。
今此一切佛世尊,最上秘密未曾有;
若清净信能了知,诸难成者亦成就。
第三篇实修觉受见的教授        

    由实修觉受见以产生菩提心的教授
    在金刚乘根本论颂中提到对实修觉受的见解,它说:“凡具专一禅修者即具实修觉受见。”有两种方式来确定这个意义:(一)禅修直到此一般性的共同体验能从行者心识中生起,之后(二)此时禅修观想快乐,思惟,“我在金刚乘将得到殊胜不共的体验”。

    大乘共道之禅修
    观修直到一般性的共同体验从行者的心识流中生起
    对一般具有专一禅修的行者,他们拥有此一般性的体验之见。一般的行者是指修持波罗密多乘(显教)共道者。一般的专一禅修包含慈心、悲心、以及菩提心。实修觉受见,指的是能产生一种清净自然的愿力的修持,能毫不自私的为一切虚空(法界)众生的利益和幸福而努力。而获得此一愿力的方法是:(1)观修慈心:这是指愿利益所有众生的心愿。(2)观修悲心,这是指愿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3)观修菩提心:这是指为利益众生愿证佛果。

第十二章慈心
    慈心即愿利益一切众生之心
    观修慈心的原因 也许有人会问:“轮回世间的本质就是痛苦,那么抛弃轮回来取声闻缘觉的涅磐,消除了一切的五蕴炽苦,不再有痛苦,而进入涅磐中,就如同火烧成烬,难道我们不应该努力获得这种状态吗?”这是错误的见解。如果行者舍弃了一切有情众生,忘失了从无始劫以来,他们都曾做过我们的慈母,而只想努力获得个人解脱之乐。这就好像儿子看到母亲被河水冲走,儿子却快乐地毫不在乎留在岸上,虽然他有办法救她。因为无法报答母亲的恩德,我们会惭愧,并且成为他人的笑柄。如在寄弟子书中提到:

  “陷于轮回中亲人,如入漩涡难自拔,
    由于辗转生死流,不知众生曾为母,
    如今知众生如母,若只崇尚已解脱,
    忍心抛弃宿世母,为人儿女太可耻!
    世间儿女多邪恶,未闻弃母如破履,
    母亲慈爱多伟大,襁褓期无限关爱,
    含辛茹苦抚养成,忍心弃母于不顾?”

     同时,曹巴讲辰(即杰称仁波切)于其歌集中云:

    自求解脱实无益,三界有情皆父母,
    若将父母滞于苦,追求己乐岂无愧?

     有人也许会问:“虽然事实是如此,但是因为对于自己的爱胜于他人,何况生命是短暂的。再说,何时死亡是不确定的,并且要得到暇满人身的机会是很难得又稀少的,那么努力从这个世界得到自我解脱的方法不是很合理吗?”但是这是错误的。

    声闻、缘觉的证悟是不究竟的,因为这无法达到究竟证悟的圆满功德,并且缺乏利益众生的广大行以及舍弃自我,声闻、缘觉的证悟就像是不良工艺,很难改善,而最终须很长的时间来证得佛果。因此这不是智者应当努力的目标。

    此外,放弃了以暇满人身来追求究竟的证悟,而反而去追求不究竟之解脱的人们是非常愚痴的。虽然有人会认为修持大乘是困难的,但是修持小乘同样也是困难的。

    修持大乘是不困难的,因为我们所搭乘的工具和道路都是舒适容易的。一切众生都是帮助我们修行的朋友,因为一切缺乏安乐的众生都是我们修慈心的朋友,一切在痛苦中的众生都是我们修悲心的朋友,一切贫困的众生都是我们修布施的朋友,一切伤害我们的众生都是我们修忍辱的朋友。因此,就像诸佛是成佛道上的指标,因此众生是帮助我们走向证悟的朋友。所以我们应以极大的尊敬来对待众生,就像看待诸佛一般。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的:

  “欲求成佛之庄严功德,
    应向众生及诸佛中求,
    礼敬诸佛,却渺视众生者,
    如何能证得佛果。”

     因为这些原因,我们应该爱众生就像母亲爱她的子女,我们应该努力从内心深处来观修慈心,希望众生都能得到安乐。

    观修慈心的利益 我们在一刻中观修对众生的慈心所集聚的功德,胜于一天中供养十亿的诸佛。如在月灯经(Candradipasutra)中所说的:

  “于亿万刹土,日施无量供,
    供养十亿佛,比慈心功德,
    万分难及一。”

     这是因为如果我们伤害或帮助一个众生,就是伤害或帮助一个佛陀,众生即在诸佛之中,而众生本来就具有佛性。如在入菩萨行论中说:

  “诸佛因众生安乐而喜悦,
    因众生受伤害而悲伤,
    若损恼众生,即损恼诸佛。”

  “有众生欲踢吾头,欲杀我,
    吾皆不还手,愿诸佛因此喜悦!”

  “大悲之佛陀!视众生如已,
    此乃无误见!众生虽无明,
    但皆有佛性,应礼敬如佛。”

    慈心的本质 本质如下:行者应以众生为禅修之对象,希望众生皆具乐及乐因。如在入中论中月称阿奢黎所云:

  “为众生安乐努力,即是具大悲心者。”

     观修慈心的方法 要观修慈心,首先应先开始观修对亲人的慈心,因为对他们较容易生起慈心。其次,应该观修对敌人的慈心,因为对敌人生起慈心较为困难。最后,我们应该观修对一切众生生起慈心。

    首先,应先观修(A)对母亲的慈心,其次应该(B)再加入对于其它亲人的观修,最后是(C)再加入一般众生的观修。

    A.以自己的母亲为禅修对象,行者应如是:(1)忆念母亲。(2)思念母恩。(3)思惟当报母恩。

    1.忆念自己的母亲:不管今生的母亲仍然健在还是已经去世了,行者应该在自己心里生出这样的忆念,忆念自己母亲的外貌,例如她的脸,容颜之类,就像她现在(或过去)的样子,同时也要回想母亲疼爱、珍惜自己的样子。个人应该强烈地想说,“这就是我慈爱的母亲。”
    2.思念母恩:(a)思念母亲给予我们此身体和生命的恩德。(b)思念母亲教导我们明辨是非善恶。(c)思念母亲养育子女所必须忍受的种种痛苦。

(a)思惟母亲生育之恩:我的母亲当时怀我足九个月。怀孕中母亲滋补食物营养及做一切可能利益我的事,并且避开那些可能对我有害的饮食和行为。母亲如此辛苦的生下我,使我具足暇满人身,所以母亲对我真是恩重如山!

    在忆念她给予我们生命的慈爱时,我们应该想:“被生下后,我的身体不能照顾自己,我的音声不能和别人沟通,我的理智在取舍之间仍无法分辨善恶,所以我无助地像条虫。在这种情况下,我的母亲非但没让我自行灭亡,反而以非常慈爱的心来疼惜我,以慈爱的眼神来观护我,用亲蜜的名字叫唤我,以双手来拥抱我。

    她以口喂食,用双手清除我的尘垢,用她的体温来温暖我,喂我喝香甜的奶,保护我使免于接近水、火、断崖的危险,保卫我让我不受冷热的侵袭。她无法忍受和我仅仅是分离片刻的痛苦,她以伟大的爱来滋润我,这爱大得就像她细心照料她那好像要跳出的心脏一般。”

    (b)我们应如是思惟母亲教导我们明辨是非:“当我仍是一无所知的时候,她教我饮食,行住坐卧以及和他人沟通的方式。她教我认识一切大小事物。因此我的母亲她非常的慈爱,在应对进退方面她教了我无数的事物。”

    (c)思惟母亲受尽艰苦抚养我们成长:“母亲不顾她自己的健康和幸福,她总是担心我可能会生病,去世,或不能和其他的小孩一样。为了这个缘故,她做得比我们所能描绘的还要多,例如去求卜、问卦、找医生、诵经息灾、修法等等。为了照顾我,白天她没有片刻闲暇,晚上没有睡眠,她如此辛勤地工作,以致于手脚都剥裂了。

    想想那些食物和财富,她舍不得自己享用,舍不得给别人,舍不得用在今生她自己身上,舍不得用在她的来生,她为了我花费且丝毫不后悔。而且,这样她就已经心满意足了。如果母亲有权力给予转轮王的王位,她也不会认为这很伟大。她总是担心我的幸福;我是她思念和禅修的唯一对象。她是照顾我更胜于照顾自己的慈祥母亲。不只如此,在此有情的世间,即使听到三宝之名亦是困难的。此外,如果一个人修持神圣佛法,他今生将拥有健康,中阴期间将没有烦恼,来生将达到安乐的道上,并且生生世世都可得到安乐,我能拥有修学佛法的机会都是因为母亲的慈爱。”

    同时应思惟:“不只是此生,从无始劫以来,她就一直作为我的母亲。而每一次她以如此的慈爱来抚育我的种种恩德是难以计量的。在无数生命中她出生在贫困的家庭中,以向他人乞求来的食物和衣服来养育我。有无数次,她生为渔夫和猎人,并且以造恶业得到的食物来养育我。有无数次她生为野兽,并且为了保护我而牺牲了生命。

    如果我要收集一切从她喝过的奶水,将如同大海之多。有无数次她也曾经当过我的父亲,并且提供了食物、衣服、财富等等。她也曾生为我的近亲和远亲,并且表现了互相的且无可分割的深爱。如果我要收集她为我流过的眼泪,将有如大海之多。即使我以多劫来叙述她对我的慈爱和帮助,也无法完全来述说。即使我将全世界装满黄金来给她,仍然不足以报答她对我的恩德。”佛经云:

  “无始劫来以至令,母亲喂我之奶水,
    四大海水难比拟。
    无始劫来以至令,父亲赠我象与马,
    超越梵天之高度,一切有情恩如是。”

     3.思惟当报母恩:如是想:“如果我不报答对母亲不可思议的深恩,那我不是一个最恶劣的人吗?我应该努力以恩德来报答她的恩德,以利益来报答她对我的利益。什么对她最有益?如果她能得到乐及乐因,她将得到最大的利益,而这是她现在最缺乏的。因此,如果我的母亲能得到乐及乐因,那将多好。”由此思惟而产生此想法,此即是发愿。

    此外,行者应思惟:“我将使她得到安乐及乐因。”因此产生此想法,此即与菩提心有关。

    此外,行者应思惟:“愿事情如我所愿(即使她具有乐及乐因)”由此产生此想法,此即是祈请。

    行者应深思三者中,何者最适合自己。

    最后行者应如此思惟:“我没有能力使我母亲快乐,或拥有乐因。谁才有此能力?唯有上师和三宝才具有此能力。”就如同一位跛足的母亲,为了被大水冲走的儿子,向他人呼喊求援,行者应如此般的禅修并祈求:“愿上师和三宝护佑我母亲具有乐及乐因。”经由如此练习,行者对母亲将可出生真正自然的爱。

    B.对其他亲人的禅修:行者应逐步将其他对自己很慈爱的亲人,如父亲等也加入心中来观修。行者应忆念他们的一切善行,“他们此生经由对我的种种照顾,已显示了对我的慈爱。在多生中,他们都曾作过我的父母,并且保护我免于伤害。因此,他们对我非常慈爱的。”

    如此思惟必须报答他们的深恩,行者应将上述对母亲的想法,同样运用于此禅修中,直到行者对他们生出与自己母亲无别的爱。

    C.将一般众生融入的禅修:将对母亲和对亲人生出关爱的禅修,和对一般众生生出关爱的禅修结合在一起的方法有三个部分:(1)对亲近者或类似者的禅修,(2)对敌人的禅修,和(3)对一切众生的禅修。

    (1)对亲近者和类似者的禅修:我们应该思念和我们在食物和财富有上关系的邻居和其他人,并如下来思惟:“在此生他们已曾如此的利益我,而在多生中他们也曾为我的父母。”如此的来思惟禅修,就如同上述对母亲的禅修。

    (2)对冤亲债主的禅修:要扩展慈心的禅修到自己的冤亲债主,是对那伤害过自己的人——自己痛恨的对象,如敌人、恶灵等等——并如下来思惟:“在多生中此敌人曾为我母亲,每次她都对我有很大的利益,并且保护我免于伤害。虽然我现在的敌人在过去世中对我很好,我未曾以慈爱来报答他的慈爱,以利益来报答他的利益。

    因此,我认为那些逼迫我偿还前世之债者如同敌人和鬼怪,就好像一个欠债者被逼迫还债时,认为他的债主是胡言乱语。因为我们的心都被业、烦恼和生死的转变所染污,我们不再能认识对方,而将对方视为伤害自己者,或是被自己伤害者。我们的心因此受到欺骗。虽然我们是很亲近的亲人,我们却不具本有的自由心性,并且彼此互相伤害。由于此原因,存在于彼此之间的距离愈来愈大。”如大力瑜伽士怙主毕哇巴所说:

  “怨亲与债主,宿世曾为母,多生利益我,今如发狂者,
    乃由业牵引,忘失母子情,及自由本性,造极大恶业,
    堕无间地狱。”

     我们应如此思惟:“因此,我的冤亲债主不但在过去世中曾多生利益我,甚至现在他也以消除我的傲慢,并且鼓励我学佛来帮助我,因为我的心完全被傲慢和邪见染污时,并且行为狂乱且不如法,他以多种方式来利益我,这是很慈悲的。”行者必须毫不做作的,从自心中感受到这些。行者应该如此来观照自心,此心能报答他人的慈悲与恩德,如同上述。如同经典中所叙述的:

  “若视冤亲债主或亲人,
    烦恼苦乐等同善知识,
    无论何处居住皆安乐。”

    如果不论行者依此如何努力的禅修,都无法生起慈心,反而只是不断产生愤怒,并希望伤害敌人,此日桁者应忆念仇恨的错误结果,如在因果那一部分已解释过的。因此,行者应如下思惟:“如果我不能调伏自己的恨心,那么即使我曾经调伏外在的敌人,但是将来我将不再有机会能如此。如果我能调伏嗔恨心,那么所有外在的敌人都将消失。”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的:

  “邪恶众生量等如虚空,我何能完全杀尽,
    能调伏内在嗔恨心,一切恶力皆止息。
    好比皮革遮大地,何有皮革如大地,
    若以皮革作鞋底,如同大地尽遮敝。”

     行者应该要如此的来忆念。
    (3)对一切众生的禅修:要将慈爱扩充到对待一切众生,应如在普贤菩萨行愿赞(Bhadracarya)中所说的:
    “虚空无尽故,众生亦无尽。”
    如此思惟:“因为虚空无尽,故众生亦无尽。” 即使在无穷尽的众生中,没有一个众生不曾作过我的母亲。在多生中他们都曾当过我的父母,而每次他们以无比慈爱来保护我免于伤害。但是由于我的心被业障烦恼和生死流转所蒙蔽,载不能了知他们皆曾作过我的父母,现在我对他们的自私与冷漠是不对的,因此我必须尽自己所能,以慈爱来报答一切众生的慈爱,并且以利益他们来报答他们对我的利益。

    什么对那些如母众生最有益呢?”行者应如是观修,并且将对自己现世母亲的观修运用于此。如果要同时生起对一切众生的慈心是很困难的,那么首先自己应思惟地狱的众生,之后逐步的思惟六道的一切众生。行者应思惟:“如果一切众生皆能得到乐及乐因,我的愿望即得以完成。”如此以愿力,菩提心及祈请文来禅修。如此禅修之后,如果行者能生出自然的行愿想去利益遍满虚空的一切众生,那么行者对慈心的观修就完成了。如在大乘经庄严广疏(Sutralankara)中所说的:

  “菩萨视众生,如其亲生子,
    深心怀大慈,常令得安乐。”

    综合以上次第的简要禅修 思惟以上意义时,应开始忆念自己的母亲,并且如下思惟:“可悲,她是我的母亲,一直对我有无限的关怀和慈悲。首先,她给予我此可爱的身体,其次她给予我此宝贵的生命,最后她毫无吝惜的给予我她最珍爱的财产。

    当我完全无知时,她教导我去分辨是非善恶。她使我了解我以前不知道的事物。当我尚脆弱时,她使我获得我未曾拥有的。她使我拥有和他人竞争的能力。”因此行者应该了解到上述的事实。此外,如果行者能想到其它的例子,就该继续思惟并真正相信:“因此她真是我慈爱的母亲。”

    总而言之,行者应从心底来思惟:“完全是因为我慈爱的母亲的慈悲,只要我努力修持,我就能成为一个究竟证悟的佛陀。不但如此,过去世中,她曾多生为我的母亲。而每一次,就如同现世的母亲,她总是慈爱的保护我免于伤害,并且利益我。

    如果我不能以更大慈爱来报答她的慈爱,那么有谁比我更为恶劣呢?我必须以感恩心来报答她的恩德,以利益来报答她的利益。对我母亲什么最有益呢?短期内她会因有健康的身心,而得到利益,而长期来看,她如何能得到利益,如果她能具有善功德,这是乐因。

    但是现在她不具有快乐,并且正在走向与快乐之因相反的方向。我多么希望她能得到暂时的健康和快乐,并且具足善功德才能得到恒久安乐之因。”因此行者应以发愿、菩提心和祈请文三者,并配合上述的思惟来作禅修,并且将此三者中最强烈者融合在一起。

    最后,自己应该如同从心底发出悲切的感叹般的来祈求:“虽然我必须将母亲安置于乐因中,并且使她具足乐因,我却缺乏此能力。因此,愿上师和三宝护佑她得到安乐及乐因。”行者应依此来禅修,直到从骨髓和肌肉中都能生起此种感觉,行者应禅修思惟:“愿我慈爱的母亲能具有快乐、幸福、生活富裕充足,并且从事于善业的行为。”如果行者能从此修持中生起觉受,那么行者就应该保持此觉受的持续生起。

    同样的,心中感念父亲的慈爱,行者应思惟:“他是我慈爱的父亲。除了未曾将我抱在怀中来哺乳外,他对我就如同我慈爱的母亲。他和我母亲在抚育我这方面,没有任何一点点的差异。在过去世中他已作过我的父亲无数次了。而在每一生中,他就如同现世的父亲般的照顾帮助我,给予我快乐和幸福。”行者应如上述般的来思惟。

    同样的,对其它的亲戚和一般人,行者应思惟:“在此生中他们曾以各种方式来帮助我。同时,在间接上,过去世中他们皆作过我的父母。”如此来忆念他们所给过的慈爱和帮助,之后观修慈心。

    同样的,对于冤亲债主,行者应思惟:“在过去世中,此敌人或鬼怪曾多次作过我慈爱的父母。我不但未能以慈悲来报答他的慈悲,或以利益来报答他的利益,我视他为讨债的敌人或鬼怪。现在他们虽然表面上似乎是敌人,事实上,他们以批评我与法相违背的行为来帮助我,虽然外表上形同鬼怪,他们却帮助警惕我在身、口、意三门上都应奉行诸善。不论是直接或间接,他们都慈善的在多方面上帮助我。”因此行者应如上的来思惟。

    如果行者要产生慈心很困难,并且反而变的更为愤怒,那么行者就应思惟对慈心的观修是达到解脱的唯一之路。经由观修慈心,对敌人有什么利益呢?行者应如此思惟:“现在,我无法忍受身体和精神上一点点的痛苦,但是我仍然不断的累积恶业,由于此,将来我必然会堕入恶道中,永无解脱之日。因此,在大乘的修行者中,还有谁比我更愚痴呢?我只是在伤害我自己,我如何能伤害我的敌人呢?”行者应如是思惟,直到生出惭愧心。

    如此,行者应该依次来观修六道中的每一道,并且如下来思惟:“从无始劫以来,我一直在善趣和恶趣中不断的受生,并且一直在流浪,直到没有一个地方是我不曾受生过。同时,没有一个众生不曾作过我无数次的母亲,而每一次作我母亲时,她给予我身体、食物、财富、和利益,并且去除我一切障碍。即使是将过世时,她依然对我充满慈爱和关心。”如此行者依上述来观修。

    行者应如此思惟,直到对一切众生生起了自然毫不造作的慈心。在每座法之间的时间,行者应舍弃对任何众生的嗔恨心,并且应慈爱的看待他们,如同一个慈爱的母亲注视着她的爱子。对那些因恐惧生命危险而缺乏安全感者,应该以放生等来施予无畏和帮助。

    对那些贫困无助者,行者应给予他们食物和住所等等,并且以亲切愉悦的声音来交谈。对那些出生于畜生道者,行者应该念诸佛名号和各种真言给他们听。

    简而言之,修持大乘的根本是慈心。如果行者能生起慈心,就能很容易的生起悲心。因此行者应谨慎努力的来观修慈心。如在大乘经庄严广论中所说的:
    “慈心之流能出生悲心。”
今此一切佛世尊,最上秘密未曾有;
若清净信能了知,诸难成者亦成就。
第十三章悲心        

    悲心,拔除他人痛苦的心愿
    悲心的利益 在佛说法集经(Dharmasamgiti sutra)中提到:
    “观世音菩萨白佛云:世尊,若人希求佛果,无量法门中但修一法,若具此法,则一切佛法皆如置掌中。何者此法?“大悲心”是也。如是,如是,世尊,如转轮圣工若具足轮宝,则一切兵宝,七宝皆悉具足。世尊,如是菩提萨垛具足大悲心,则亦具足一切佛法。”
    因此大乘的根本即是大悲心。如在大乘经庄严广论中所说的:

  “此大悲之树,即首要根本,
    次生殊胜果;根本大悲心,
    不具大悲心,难忍诸苦行。”

    同样的,在此经典上又提到:
  “大悲乃无量功德根源,
    况乎对众生生大悲心?
    以大悲心为众生担苦,
    其果实出生快乐无量!”

    从大悲出生的利益有三种:(a)对一切众生的悲心,(b)对佛法的悲心,和(c)无缘大悲。
    (A)对一切众生的悲心(生缘悲)
    当行者的心能体会到众生的痛苦,行者生出希望他们能脱离痛苦的心愿。如月称论师所说的:

  “护佑苦难中众生,此心即为大悲心。”

    禅修此法门的方法是忆念自己的母亲,并且思念她的恩德,她经曾多生为自己母亲等等,如上所述。再如下来思惟:“由于她曾经为我辛勤工作,她毫无自由的在这个世界流浪,并且经历了极大的痛苦,这是很可悲的。我必须以慈爱来报答她的慈爱,以利益来报答她对我的利益。

    什么对她才是最有益呢?她如果能脱离痛苦,将立即得到利益,而如果她能脱离苦因,将能间接的得到利益。但是,在此时,她却是走在一条完全相反的路上,并且正在经历着人生中的各种痛苦,由于沉溺于造作恶业,她造作了未来的痛苦之因。这是可怜悯的。”

    行者生出此心愿后,应如下思惟:“我多么希望她能解脱痛苦和痛苦之因。”而对于菩提心,行者应如下思惟:“我应该使她获得解脱之乐(即是脱离痛苦和痛苦之因。)”行者应如下来祈请:“愿她脱离痛苦和痛苦之因。”在禅修完上述三者任何一项之后,行者作结行时应如下来祈请:“愿上师和三宝护佑一切皆如我所愿。”

    同样的,行者应该对自己的亲人禅修悲心,如自己的父亲等等,以及对正在经历各种的痛苦并且沉溺于恶业之中的众生,这正是未来的苦因,行者应对他们禅修悲心。如此依上述的来禅修悲心。

    对自己的冤亲债主作悲心的观修时,应如下思惟:“这些冤亲债主都曾多生为我母亲,并且每次他们很慈爱的来利益我,并且保护我免于一切伤害。”如此依上述的一切步骤来观修。之后,行者应如下来思惟:“虽然他正在伤害我,我对他感到悲心,因为他的心受到蒙蔽,并且他不能了解他的所作所为。”如一部经中所说的:
  “若恩将仇报,更予彼起悲,
    彼仇我损我,以大悲报之,
    阎浮最胜士,悲心对怨仇。”

    在观修悲心的同时,行者应如下思惟:“不止如此,由于无法控制他们自己的心,他们对他人的伤害,将使他们遭受到无间地狱的痛苦。”如大力瑜伽怙主毕哇巴所说的:

  “众生如慈母!     无始劫来抚育汝,
    不断地呵护爱汝,忘失本性利益汝,
    为汝造无量恶业,得无间地狱果报,
    汝若未减泯良知,悲悯如母之众生,
    如此禅修大悲心,完成悲心之观修。”

    同样的,思惟六道各道众生以及他们个别的痛苦。在和上面相同的步骤上,来思惟他们每一个人都作过我们的母亲,并且慈爱的抚育我们长大,并且生起想要报答他的慈爱的愿望。行者应从心中生出自然的快乐,好像他们已脱离了痛苦和苦因。

    B.悲心与法的关系(法缘悲)
    行者将心转向众生的痛苦和无明一这是苦因,行者即藉着禅修,希望能使他们脱离痛苦和无明的苦因。因为只有消除了无明的苦因,才能真正消除众生的一切痛苦。如在释量论(Pramanavarttika)中提到的:

  “根本之无明,执法为实有。”

    更者,在入菩萨行论中提到:

  “众生皆希求解脱,却狂奔向痛苦,
    虽希求安乐,却由于无明,
    反摧毁安乐,如同是仇敌。”

    行者应如下思惟:“既然痛苦也是由于造业和烦恼而生起的,而这又是从无明(痴)中出生的,这是多么可悲啊,众生皆充满了无明。”
    (c)无缘大悲(无缘悲)
    虽然众生皆不具自性,他们都因执著自我而被紧紧的绑住。行者将心调整至此,就应观想希望能使众生从痛苦和执著中得到解脱,这是苦因,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的:

  “众生如梦幻,审慎观修之,
    其如水芦苇,脆弱不坚实。”

    同样的,在入菩萨行论中又提到:

  “若人欲问之:‘众生若如幻,
    何能修悲心?’为求解脱故,
    吾等应纳受,无明所生物。”

    行者应该思惟:“虽然在自性上一切众生皆不存在,但是他无法了解本性,并且被对自我的强烈执著捆绑住。这些众生是可怜的。”由于此,只要我们存有对自我的执著,必须会由于业力和烦恼的力量在此轮回世间不断的受生。如在入中论中所提到的:

  “对五蕴执著,则执著自我,
    若执取自我,即造轮回业。
    依执我业力,必堕入六趣。”

    禅修方法 行者应如下来思惟此意义:“可悲,我慈爱的母亲,她如此的帮助并且利益我,而且她从无始劫以来即曾经作过我的母亲,每次她都利益我,保护我免于伤害。由于长期的为我的幸福努力,她无法脱离轮回世间,并且因无数的痛苦而疲惫。这是可怜悯的!此时,母亲正在承受与心愿相违的痛苦。由于她不了解消除痛苦的方法,她沉溺于造作痛苦之因。这是可怜悯的!我多么希望她能离开痛苦和苦因。”如此从心底来思惟。用此并加上菩提心或发愿来观修,或祈请文一可视何者对行者较合适。

    行者应于心中生出如同母亲的痛苦落在自己的身上,这种难以忍受的感觉。行者应如此思惟:“虽然她因此世间的痛苦折磨精疲力竭,她仍然在累积业力和烦恼,这是未来的苦因。多么可怕!这对她是多么大的错误。这是可怜悯的!虽然我希望能使她解脱痛苦和苦因,但是只有上师和三宝具有此能力。因此,愿上师和三宝护佑我母亲能脱离痛苦和苦因。”行者应如此来祈求。

    同样的,行者应对自己的父亲和其它的亲人用此同样方法来禅修。特别是行者应对自己的怨亲债主长期的观修悲心。同样的,行者应思惟:“这是多么可悲!那些地狱众生都曾经作过我慈爱的母亲,他们正在热寒地狱中受苦,并且因为承受痛苦而疲惫。”如同地狱众生的痛苦落在自己身上,那种无法承受的感觉,并且依此来禅修。

    同样的,行者运用此方法来观修饿鬼道和其它。当行者生起了自然的愿心,希望去解除一切众生的痛苦,行者会对一切具有痛苦和无明苦因的众生感到悲心,因为痛苦和苦因都是从业和烦恼中生起的,而此两者是从无明出生的。行者应如下思惟:“愿这些众生脱离痛苦和无明的苦因”无明也是从对自我的执著中产生的,因此虽然众生皆不具真实的自性,他们仍然无法了解此事实,并且依然被执著的心所捆绑住。这是可悲的。行者应如下来禅修:“愿一切众生脱离痛苦和对自我的执著,这是痛苦之因。”

    在每座法之间,行者应藉由专心的对怨亲债主等等来观修悲心,因为对他们很难生起悲心的,或是专心的对有害的非人等等来作观修,他们的心为遮蔽的力量(无明及业力牵引)所左右;对国王、猎人等等犯了大罪恶者作观修;还有对穷困、贫苦、生病和缺乏保护的众生来作观修,如下思惟:‘愿我能帮助一切众生消除他们的痛苦。如果我不能消除他们的痛苦,愿我能帮助他们分担他们痛苦。”如此行者应思惟藉由什么方法,行者可以解除他们的痛苦。行者应训练自己在绝不舍离任一众生的法门上努力。
今此一切佛世尊,最上秘密未曾有;
若清净信能了知,诸难成者亦成就。
第十四章菩提心        
    菩提心,为利众生愿成佛
    观修菩提心的原因 可能有人会问:“那么,如果我们想要达到究竟的证悟,是不是只要舍弃恶业,实修善业,禅修慈心希望去利益他人,禅修悲心希望他人从痛苦中解脱,就可以了呢?”虽然这些修持能帮助行者得到究竟的证语,然而单单靠他们,是没有办法达到证悟的。例如,我们如不拔除植物的根,不管我们斩除枝叶多少次,他们都还会再长出来。同样地,如果我们不断除轮回的根本,即是我执,我们一定会忘失菩提(觉)。因为世间的苦来自于业,业则来自于烦恼,烦恼则来自我执。如同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娑婆多过患,希惧及苦厄,
      皆源于‘我执’,巨大之魔鬼,
      唯远离我执,痛苦方解除,
      好比不熄火,我必被火焚。”

    有人也许会问:“烦恼是如何地起自我执呢?”众生由于对自性是完全的无知,就如同把有颜色的绳子误以为蛇。所以在无“自性”和“我”的情况下,仍执著有“自性”和“我”。当我们生起对“我”的想法的执著时,事实上是一个不实存的对象。由于如此,相对于我,又生起对“他人”的执著。就这样,我们对自身起贪著,对他人起嫌恨,对自己的本性则一无所知。因为如此,而由三毒引发业的累积,就这样进入轮回中的缘生之链。而在受生之后,便出生了各种的过患。如同释量论中所说的:

    “有我故有他,从自他出生,
      贪爱与嗔恨,能生世间过,”

    所以,所有轮回的过患,都根源于我执。智慧者关心他们自己的慧命,应当视我执为敌人,以勤修两种菩提心来降伏我执。透过禅修此二者,世俗菩提心能够约束我执的生起,而胜义菩提心则能从根本拔除我执。如同释量论所说:

    “慈悲心种种,难对治无明,
      无明根深重,出离轮回难。”

    又说:
    “痴乃我执生,尽过患皆痴,
      故痴乃邪见,违反空性见!”

     观修菩提心的利益 禅修菩提心有不可思议的利益。如同大宝积经勤授长者会第28中所说:

    “菩提心功德,若具有形像,
      遍满尽虚空,故不可思议。”

    入菩萨行论则进一步说到:

    “轮回世间一有情,一念菩提心生起,
      十方如来法子赞,诸天世人当礼敬。”

    假如此人产生菩提心,他的“姓名”和“目标”两者都已变化,如同入菩萨行论所说:

    “殊胜菩提心,恰似如意宝,
      净化世俗身,转成佛宝身,
      如是思惟之,保任菩提心。”

    如此,菩提心正像如意宝珠,将我们污秽之身转成佛身。更进一步地,在入菩萨行论中说到:

    “诸佛无疑智,领众度轮回,
      了知菩提心,无上之珍宝,
      希达解脱城,应持菩提心。”

    菩提心虽然很难得到,但却有很大的利益,像如意宝。如同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一切功德似芭蕉,果实出生树即枯,
      唯有菩提心宝树,出生果实永无尽。”

    所以,菩提心正像如意树一样,出生完美的果实。入菩萨行论中,还进一步说到:

    “如人已造无间业,但依菩提心宝筏,
      懦夫心能生无畏,此人速能得解脱,
      汝何不依菩提心?”

    而菩提心将战胜罪恶,就像一位勇敢的将领。如在入菩萨行论中说到:

    “(菩提心)如劫末之大火。
      瞬间烧尽诸恶业。”

    菩提心就像是劫末的大火,将所有的罪恶从根烧尽,既然菩提心的利益是不可思议,无论天道或人道中,再找不到比菩提心更好的教授。

    菩提心的特质是具有“得到无上菩提之不共修持”的利益。由于是不共的,此殊胜的修持摒弃了世俗心和个人私我的解脱。所以这种菩提心是建立在不住涅磐的思想上。

   “‘不共之修持’,吾等应完成,
       无误菩提心,乃不共修持。”

    这是萨迦班智达的解释。
    得到菩提心须透过“发菩提心”的仪轨。假如菩提心被赋予了不忘失菩提的动机,就变成了菩提心的誓愿。从目的的不同,我们可分成两种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从发心的方式来看亦有两种:口头上的和对究竟实相的证悟。从本来看,也有两种,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从次第上来看,则有四个阶段:信、解、行、证。从譬喻来看,菩提心有二十二种,从“如大地”到“如云朵”。从注解的观点看,菩提心配与二十二种意义,从“发心”到“得到法身”。
今此一切佛世尊,最上秘密未曾有;
若清净信能了知,诸难成者亦成就。
    在了解菩提心一般的解释后,菩提心的实修包含了:(一)、愿菩提心:为利众生而希望达到佛果。(二)、行菩提心:菩提道上的行持。以及(三)、胜义菩提心:止观双运。
    一、愿菩提心,为利众生愿成佛
    愿菩提心的本质是为利众生而愿成佛。弥勒菩萨说:

  “发菩提心是为利众生而愿证得究竟佛果。”

    发菩提心具不可思议的利益。如同入菩萨行论云:

  “若发愿已‘愿有情烦恼尽除’
    其发心具无量无边之功德。
    更何况‘愿众生离苦得安乐’,
    此愿具足不可思议之功德。”

    所以愿菩提心的生起是非常难得的,但一旦产生愿菩提心后,将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如在入菩萨行论中说到:

  “可有父、母曾发菩提心?
    可有天人、隐士、婆罗门曾发菩提心?
    如果众生梦中都不曾为自己发菩提心,
    他们&何能为他人发菩提心?”

    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有人会问:“什么是发菩提心的原因?”回答是:这来自于大悲心,如同在菩萨藏(Bodhisattvapitaka)中所说:
  “菩萨依大悲心而出生菩提心。”

    所以,假如没有大悲心的因,就没有菩提心的果。既然大悲心又源于悲心,行者应该由自心中产生自然的慈心和悲心。所以,假如我们在禅修时,以有情为对象,发愿他们得到快乐和远离痛苦,并且毫不造作的来思惟广使众生安住于快乐和从痛苦中得到解脱,是我的责任。虽然我希望如此,但现在我并没有能力去完成此工作。

    即使是比我还要伟大的,如大梵天,帝释天和其他伟大的世俗有情也没有如此的能力。甚至于在圣位者,如声闻缘觉等,亦无如此的能力。那么,谁有如此的能力,只有通达诸法的佛陀有如此能力。原因是佛陀已远离所有的错误,具足种种的功德,他们能得到最究竟的快乐,他们具足悲心和超越的能力,能使一切众生从轮回中和个人解脱中得到解脱。

    假如我们向他们祈求,那么只有佛陀,没有其他人,有能力轻易地完成所有短暂和究竟的目标。无论如何,我必须达到如此的境界。此外,得到佛果位后,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船长,为了鼓舞因在海中长期航行而倦怠的商人,而神奇地变现一海市蜃楼,所以我将暂时藉由三乘道,将所有的有情置于个人解脱的阶段,依照此三乘修行者中他们个人的意愿。首先使三乘的行者在轮回的痛苦中得到喘息,并逐渐地净化他们,最后,我将使遍满虚空的一切众生,皆证得佛果。”

    这是依此教授来修持愿菩提心的不二传承。如上所述。

    行者思惟此意义时,应该久久来思惟:“可悲!虽然这些众生皆曾作过我的父母,他们希求快乐,但是由于缺乏追求安乐的方便法门,他们中有些人正在经历痛苦,而有些人正在造作恶业,即苦因。他们被无明的眼翳所蒙蔽,远离了解脱的柱杖。由于缺乏上师的引导,有如盲人,他们远离了解脱道及善趣。而在三恶道的边缘上俳徊。这是可悲的。”依此久久来禅修悲心。

    之后,行者继续思惟:“然而,仅仅表示“可悲”是无益的。我必须使他们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并且使他们安住于安乐道上。但是,现在我不具有此能力。谁具有此能力呢?只有圆满自他二利的佛陀具此大力。即使是佛陀身上射出的一毫光,即具有大力,能使无量众生安住于个人的解脱道上。总之,不论是由间接或是直接的见、闻、思,或是接触佛陀,无量的众生具有能力来获得快乐。只有佛陀具此大力。因此,为了利益如母众生,如果我能得到无上的佛果,那将多好。因此,无论如何,我必须得到究竟佛果位。”行者必须生起此念头,如同渴者向往水一般。

    接下来,我们应发自心底深处来思惟:“在得到佛果位之后,我将假借三乘暂时将所有的众生置于个人解脱的阶段。在逐渐地净化三乘的修行者后,最后我将使他们所有的人趋向佛果的究竟解脱。”然后,我们应该殷重地祈祷:“愿上师和三宝能眷顾,使此愿望得以成就!”在每座法之间,我们应该经常发愿:“假如我能得到究竟佛果,这是所有功德的来源,是如意宝珠,那该有多么殊胜!”不管是每日六时,早上或傍晚,我们应该念诵“七支祈请文”,之后行简单的皈依和发愿、行菩提心,这是非常重要的。如同入菩萨行论中所说:“这是应该每天实修而不间断。”
今此一切佛世尊,最上秘密未曾有;
若清净信能了知,诸难成者亦成就。
二、行菩提心,为得佛果位的道上行持
    行菩提心是为证佛果而于菩提道上的修持。为了得到究竟佛果,我们为了利他而进入此道。在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之间的不同是,他们是相连接的次第,如同在入菩萨行论中说到:

  “如欲旅游者,及正旅行者;
    此两者大异,智者应辨识。”

    所以,出于大悲心者,不能忍受他人受苦,为了利他而希望得到究竟证悟。所以我们需要在得到证悟的方法上精进地努力,没有怠惰、和丝毫的偷懒。如同弥勒菩萨所云:

  “行者担负如来之家业(利益众生);
    诸圣众,此不足为美;
    众生与我肩负多挫折,
    更应百倍策力勤精进。”

    假如有人问:“那么,什么是得到究竟证悟的方法?”回答是:“得到究竟证悟的方法是不在意自己的利益,而努力利益他人。”如入菩萨行论所说:
  “世间诸安乐,从利他生起。
    世间诸苦痛,自利是其因。
    智者何须言? 观其行大异,
    众生求自利,能仁为利他。”

    在过去,由于我们不能从轮回世间解脱,所以我们必须经历很多痛苦。原因是,我们忽略了曾经做过我们父母的有情,而只关心自己,只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利益而辛勤工作。

    从无始以来,我们一直把虚幻的“我”和“自性”,执著为真实,所以我们只照顾和关心自己。同时为了保护自己而伤害他人,所以造作了恶业,我们也因此而遭受很多的痛苦,在入菩萨行论中说到:

  “噢!无数劫中执心以为我!
    徒想利益自己之目的,
    竭尽所能换来只是苦!”

    行者能将执著自我的观念视为敌人后,我们应该尽量地用各种方法来调伏自己的身语意三门,使所有的活动都是为了利益他人。

    行菩提心的修持 此种修持方法有三种:(一)禅修自他平等。(二)禅修自他交换。(三)把上述两者实践在生活中。

    自他平等 那些一开始无法禅修自他交换者,应该首先以自他平等来调伏自心。当能习惯自他平等的禅修后,透过巧妙的方式,将逐渐地导入自他交换的禅修。在入菩萨行论中说到:

  “首要自他平等之禅修,
    吾等精进护他.如护己,
    趋乐避苦众生皆平等。”

    更进一步地说,自他平等的意义如下:“就像我希望得到快乐,其他有情也只希望快乐。所以我将帮助他们得到快乐。就像我不希望痛苦一样,其他的有情也不希望痛苦。所以我将帮助他们去除痛苦。”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自他皆希求快乐,岂容我特别?怎可徒利已?
    自他皆厌离痛苦,岂容我特别?怎可不护他?”

    有人可能会想:“我去爱护他人也许不是很恰当的。因为其他有情的痛苦让他们自己照顾是比较合适的。”果真如此,让我们的手去拔掉脚上的刺将是不恰当的,因为类似于那些经历痛苦者,让脚被其他事物关怀将是很不恰当的。入菩萨行论中说到:
  “他人之苦痛,应由其照顾。
    脚伤而非手,何需手殷勤?”

    有些人也许会认为,这两个例子并不相似,因为脚是我们自己的,而其他有情则不同于自身。这是错误的。由于习性的影响,我们把源自于父精和母血的脚当成我们自己的脚,以致于脚看起来就是如此。同样地,假如有人把有情也当作“我的有情”,那么由于习性的力量,他们也将变得如此,如在入菩萨行论所言:

  “若将他人精血执为我,
    则视他人与我同一体。”

    在同一章中又说到:
  “习性使然故,视此不具自性身为我,
    修行串习力,能生出众有情皆为我。”

    简而言之,假如我和其他众生都同样希求快乐,并且厌恶痛苦,那么我们应该舍弃所有的恶行,因为此将障疑他们获得快乐,并且使他们痛苦。所以我们应该产生清净的愿力,来去除其他众生的痛苦,我们也应该在各种能帮助他们得到快乐的方法上努力。
    又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言:

  “应去除他人痛苦如同己痛,
    应利益他人身体如同己身。”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虽然我承诺要去拔除众生的痛苦和使他们得到快乐,但实际上我没有办法完成如此的工作。”虽然初学者并没有办法做到,但他不应该忘失这些他心底深处所生出的想法。配合实际的修持,行者应该尽可能地为利他而努力。渐渐地,我们将越来越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帮助众生。如同龙树菩萨所述:

  “如无能力来利生,仍应常持利生想,
    如是自然能利他!”

    为了思索此事的意义,我们在皈依和祈请后,应该如此思惟:“为了等虚空无量地如母众生,我必须证得到究竟佛果。为了此目的,我将实修甚深道。”否则,行者心中牢记此诗偈意义,并且念诵下文三次:

  “为利益如母众生,解脱轮回之过患,
    我必证无上佛果;为此无误菩提心,
    将实修甚深瑜伽,乃诸佛成佛之道。”

    行者应思惟:“唉!即使我希望并乐于为利益众生而证得无上佛果,只要我不破除我执,并转化所有三门的造作来利益一切的有情,我将永不能证得佛果。

    所以,从现在起,我将放弃对自我的执著,因为那是所有错误的根源。这是转化一切造作成为利益众生的最好方法。也是佛子菩萨们必经的唯一道路。因此我将仰赖并安住于此道之中。”

    更进一步地,行者应长期地思考:“正如我希望快乐,所有的众生也无不希望快乐。所以,从今天起,我将帮助所有众生得到快乐和乐因。正如我不希望痛苦,所有众生也都不希望痛苦。所以,从今天起,我将帮助所有的有情解除痛苦和苦因。”然后以自然毫不造作的心来思惟:“我希望并乐见这一切得以成就。”

    自他交换 想要尽快证悟者,应该精进地于自他交换的菩提心上禅修。如入菩萨行论中所言:
  “欲速解脱自他者,实修最胜之秘法——自他交换。”

    有人可能问:“为什么我们不能单靠自他平等的想法就得到证悟?”并非如此。如在入菩萨行论中说道:

  “若不修自他交换,己快乐换他人苦,
    将永难证得佛果,于此世间难得乐。”

    理由是,既然从无始以来,所有的有情都曾经做过我们慈爱的母亲,且在过去世中曾慈爱地待我。甚至在现在,因为无上菩提的获得是依赖诸有情,所以在各方面他们对我都是非常慈爱的。因此,我们应该发愿,乐于担负一切众生的痛苦和苦因,并且将自身的快乐和功德施与众生。假如有人只希求己身的快乐,并且置他人的苦痛于不顾,以至于在行为和思想上偏离,那么他将不能从轮回中解脱,更无法得到证悟,并且只有苦痛罢了。如同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唯徒想己得意者,必落困厄卑贱蠢。
    但希望他人美满,必获快乐和尊荣。
    为己而驱策他人,落得奴仆低下者。
    为利他人辛勤者,终成尊贵领导者。”

    假如行者不能以强烈地专一,迅速的摧毁对自我的强烈执著,那么行者将不能达成此生的目的,更谈不上得到个人的解脱和一切智智。不管和我们住在一起的人是老师、朋友、还是亲戚,对于衣食座位等安排都会有所争议。

    如果我们不能忍受他们此时所用的语言,我们将只有争论,即使耗尽我们的一生,我们也无法满足我们的欲望。甚至,当不愉快的事物降临至身上时,必须独自的来忍受,而他人也不会来安慰你。

    总之,所有的过患者来自对自我的执著。因此,我们应该视我执为敌人,了知所有众生的错误都来自于执我,然后降伏这巨大的我执。

    既然所有的快乐和利益皆依众生而生起,因此,我们应该把他们视作我们自己的亲人。假如我们回向我们所有的快乐和功德给如母众生,那么我们由于持戒、闻、思及修持所累积的功德,都将变成成就无上菩提,成就佛果之正因。不管我们认为自己是多么的有学问、认真和高贵,甚至不管我们多么精进地完成很多善业,假如我们不能有效地对治我执,终将无法来超越轮回。所以,那是非常重要的,佛教修行者应了解此修持是最关键性的修持。

    有些人可能会这样想:“假如我把他人的痛苦放在自己的身上,我将没有能力去承担此重担,所以我不能实修自他交换。”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禅观利益他人的力量,将使他人的各种痛苦减缓。

    但是那些苦痛并不会在自己身上成熟,不仅痛苦不会成熟,而且由于我们以如此的方式禅修的力量,对自我执著的观念将被转化。当利益别人变得理所当然时,我们将有能力依次第地来练习菩萨如海般的广大万行,譬如能毫无犹豫地舍弃自己的头和四肢。经由这些修持后,我们将得到究竟佛果。如同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诸佛无妄语,殷殷开示汝
    应信受奉行,全心坚定修,
    唯利益众生,乃成佛之道。”

    因此,既然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陀从不妄语,我们透过利他的修行,必然能完成我们的目的。所以,我们应如是想:“在禅修自他交换的菩提心上我已很迟了,假如我从很久以前就开始禅修,现在我早已成就,并且只有快乐,而不是像现在,还有许多的痛苦在干扰我。”所以我们当致力于自他交换的禅修。如入菩萨行论中所言:
  “若早修自他交换,
    究竟佛果在眼前,
    所遭痛苦亦早除。”

    此时行者应该思惟有关释迦牟尼佛的本生故事(即能仁菩萨道之行),譬如他曾在地狱中拖过马车,或是其它在贤愚业报经中的故事。行者由此生起不可动摇的信心。
    实修的方式,入菩萨行论中说到:

  “欲减除自他痛苦,应实修自他交换。”

    首先一开始,应以今生的母亲为禅修的对象,我们应如是思惟:“我的母亲已为我去除很多痛苦,并给予我无量的利益。所以我应该对她避免伤害并施与利益。什么对我的母亲有益呢?她直接地为痛苦所害和间接地为苦因所害。所以,我将担负她的痛苦和苦因。”我们应观想苦和苦因已转移到我们的身上,而且我们很高兴事实是如此。因为透过此禅修,对自我的执著将从根拔除。

    接下来,我们应如此思惟:“什么将对我的母亲有益?她将直接地从快乐中得益,而且从善业中得到最终的利益。所以我们将施与她这二者。”我们观想我们所有的快乐和善业已转移到我们母亲的身上。完全没有顾及我们自身的欲望。我们应该观想母亲的身心现在已得到满足,并且间接地拥有善功德一快乐之因。当事实如此发生时,我们应感到很快乐。相同地,我们应把对母亲的禅修同样应用在其他人的身上。

    思惟此禅修意义如下。首先,我们清楚地观想此生的母亲,并如此想:“哦!我仁慈亲爱的母亲,给了我这殊胜的人身可以得证菩提,且保护我免于伤害和恐惧,并且做了甚多不可思议的利益我之事。所以她是非常仁慈的。不止是今生,从无始劫以来,她即为我的母亲,并且对我无比的照顾。她一而再,再而三地为我做这么多事,然而她自己却仍在轮回世间流浪。

    这是非常可悲的。从此时起,我将为了母亲,努力去达到无上佛果。直到现在,我所以一直无法成佛,即是因为我忽略了我仁慈的母亲,只停留在我执上。如今,在短暂的此生,我将克服巨大的我执,永不再成为我执的帮凶和奴隶。我将尽力以实修佛法来报答母亲的恩惠。什么是对我的母亲有害,她为苦和苦因所伤害。所以我将担负起母亲的苦和苦因。”

    我们应该如此思惟:“愿所有我仁慈的母亲的苦,恶业和苦因都转移到我的身上。”观想她的苦和苦因像一块黑色的肿瘤进入我们的心中。就像一块被剥下来的皮。我们应长期的思惟:“愿此一切皆得欢喜圆满。”如此的禅观,可使我们心识流中,毫无自性的巨大我执,能够连根拔除。就如同从误认有色的绳子为蛇的颠倒中清醒过来。

    然后,我们如是思惟:“什么对我的母亲最有益?如果她能拥有乐与乐因,对她将是有益的。所以我将施与她所有我的快乐和功德(快乐之因)。”之后,我们应发愿:“愿我所有的快乐和功德一快乐之因,都在我母亲的身上成熟。”观想我们的快乐和功德从心中射出,如初升的太阳光,照耀在母亲的身上。在经验到此事,她立即获得极大的幸福。聚足了一切修持佛法的因缘条件,并且增益了功德,她得到成佛的可能,我们应长期地如此思惟:“愿一切皆得吉祥圆满。”

    假如行者能从内心深处来禅修施与快乐和担负母亲的痛苦,我们的观想将变得逐渐清晰,然后,我们祈祷:“愿所有如母众生的痛苦在我的身上成熟,愿我的功德能给他们快乐。”

    在虔诚地念诵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祈祷文的同时,我们应专注且无间断的观想。最后我们应发自心底深处的思惟:“愿我的母亲能拥有乐和乐因,愿她能从苦和苦因中解脱,愿她能尽速地成佛。”

    同样地,我们也应如此想:“我的父亲和所有各道中一切众生,都是我观修的对象,他们都处于苦痛和不如意中。这些处在如此状况下的绝望众生是很可怜的。”更深一层地想:“从现在起,为了众生的利益,我将努力证得究竟佛果。”如此应用上述相同的观修过程,并如前一样,禅修功德布施和担负恶业的情景。

    最后,我们应长时间如此思惟:“虽然在自他交换法中的对象众生、行者自己、和被交换的事物,如快乐痛苦和我执,此三者在究竟胜义谛中并不存在,然而在相对真理(世俗谛)上,由于无明的力量,我们必须经验所有这些不存在的幻象。这是很可悲的。”然后发愿:“为了众生的利益,愿我能尽速地达到佛的果位。”之后我们应回向功德。

    在所有的活动中,我们都应维持菩提心——即爱护别人超过自己。并且念诵“愿我担负众生所有的痛苦,愿我的功德令他们得到快乐。”我们应该尽量地经由各种方式,使身口意三门的造作都能在利益众生的事业上努力。

    当我执在我们的心中生起时,我们应忆念以下入菩萨行论的内容,如此我们将不会为我执所征服:

  “我执之巨魔,多生曾为害;
    谨记此大敌,速速催灭之。”

    假如我们的身体有了一时的病痛,或我们的心有严重,不可忍受的痛苦,那么为了将此转入实修的道路,我们应如此地想:“此世间有相当多像我这样为疾病或苦痛所折磨的人。他们皆为疾病或痛苦所伤害而不顺心,这是非常可悲的。愿这些众生的苦痛都转移到我的身上。”

就像前面所述的来祈祷和禅修。同样的,我们应同情地狱的众生,他们为那些不能忍受的冷热痛苦所折磨。我们应该祈祷:“愿这些众生所遭受到的冷热的痛苦都转移到我的身上。”一样照上述的方式禅观。同样地,我们把此应用在六道中的每一道,观想对他们施与快乐及负担痛苦,且应非常专注的禅修。

    我们更进一步地思惟:“假如此身体的疫症或心理上的痛苦并没有在我的身上发生,我可能只是为此生忙碌的活动分散精力。因骄傲和无知而兴奋,我将不会对这世界产生悲伤,更不会对善恶的抉择做思考。
而疾病或痛苦使我思考皈依三宝和佛法。病苦亦引起我强烈的出离心和对此世界的厌离。许多原本将使我在未来世遭受地狱果报的恶业,都已在此生成熟而净除了。”假如我们如此禅观,我们的疾病和痛苦将被转化进入菩提道中。如同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知苦能生诸功德,悲伤可远离傲慢。
    对世人生起悲心,厌离恶造诸善业。”

    假如我们为某些恶灵所伤害。那么我们应如是想:“这些恶灵曾经多生累劫作过我慈爱的母亲,而在那同时,她也给我利益和保护我免于伤害。甚至到现在,当我的身语意仍在外道邪见错乱中时,我忘记应努力实修善业时,这些恶灵仍激励我的三门去实修善业。所以,这些恶灵真的非常仁慈。然而,由于不能了解其用心,我把恶灵视为是伤害者。
这是不对的。现在,我必须藉实修佛法来报答他们的恩惠。什么是对他们有益呢?如果他们能得到乐和乐因,并远离苦和苦因,这对他们将是有益的。所以,愿这些恶灵的苦和苦因都转移到我的身上。”如此禅修,恶灵将变成自己得到证悟的助缘。如同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了知自身皆遇患,他人实乃功德海,
    行者应修舍我执,心爱他人具功德。”

    假如我们感觉到有人给予我们不能忍受的伤害,譬如我们的敌人等等,此时我们应如前面所述的来禅修慈心和悲心。“此伤害者多生为我的母亲,曾慈悲的照顾我,甚至现在帮助我摧毁我的骄傲和无知。所以他是非常仁慈的。”行者应以报恩的心情,来禅观施乐和受苦。

    否则,我们应该如此想“此两者,冤亲和债主,已多生为我的父母。虽然他们曾经利益我,保护我免于伤害和非常慈悲,但同时,由于无明,他们也伤害了我,这是很值得同情的。”然后对他们禅观施乐和受苦。假如我们以如此的方式禅修,这些恶劣的状况将转变为菩提道上的助缘。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我因冤亲债主而欢喜,
    渠皆为菩萨道中益友,
    好比不劳而获之珍宝。”
    修持自他平等和自他交换 此有三部分:A.修持菩萨的日常万行。B.为了成就己身,修持六度波罗蜜。c.为了成就他人,修持四摄法。
    A.修持菩萨的日常万行:如同入菩萨行论中所言:

    “为利有情故,不吝尽施舍,身及诸财富、三世一切善。
      菩萨舍一切,进入涅磐城,人生终须舍,何不施众生。”

    如同此文句所叙述的,我们应该产生愿布施我们在三世中累积的身体,财富和功德,给一切如母的众生,然后我们如此想:“由于此布施的功德,愿所有众生,各依所愿,现前得到无量的财富。”

    在己身实际能力的范围内,我们应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进一步,我们应以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来利益他们。为达到此目的,我们首先可以训练自己布施一些微不足道的东西,然后逐渐地布施越来越珍爱的东西。由如此的方式,由于习于善业的力量,我们将来能放弃自己的儿子、太太、甚至自己的身体和生命。如同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初始佛陀善教导,应勤布施蔬菜等,依于善业串习力,自身血肉终能舍。
逐渐能知此肉身,等如蔬菜不足惜,菩萨心性渐成熟,能施血肉及一切。
今此一切佛世尊,最上秘密未曾有;
若清净信能了知,诸难成者亦成就。
B.为成就自己而修持六度波罗蜜,有三部分:(一)六度波罗蜜的特性。(二)实践六度的方法。(三)六度的功德。

    (一)六度波罗蜜的特性:布施波罗蜜是将自己的一切布施给他人,这是使人同时在世间和出世间解脱上成就的法门。同样的,其它五波罗蜜在此点皆相同。持戒则是舍弃所有伤害别人的恶行,忍辱则是为别人所伤害时保持不嗔恨之心。精进则是热爱善功德,禅定则是将心专注于某一禅修物上。而般若则是指对诸现象全然的明晰,是令人成就世间和出世间解脱的法门。如同宝王论中所云:
  “布施舍一切财宝,持戒为利益他人,
    忍辱当舍弃嗔心,精进必奉行诸善,
    禅定即专一禅修,远离烦恼与妄想;
    般若了达诸法相。”

     (二)成就六波罗蜜的方法,有二点:(a)实践和六度相辅相成的四种美德(b)舍弃和六度冲突的七种执著。
    (a)要实修的四种美德:
    (1)我们要避免和六度相反的过错,如吝啬、不守戒、嗔恨、怠惰、散乱和邪见。
    (2)每一波罗蜜皆相对应地拥有不可言说的超越智慧。
    (3)每一波罗蜜的结果皆是完全满足众生的心愿。
    (4)这些行为是为透过三乘的法门来成就所有的众生。
    如同大乘庄严经论(Sutralankara)中所说:

  “摧毁障碍布施的恶习,
    拥有不可言说的超越智慧,
    满足众生所有心愿,
    并以三乘来成就一切众生。”

    行者同样应该将此应用在其他五度上,如持戒等等。
    (b)舍弃七种执著:大乘庄严经论中说到:

   “菩萨所实修的布施是不执、不贪等。”

    将此应用到六度的每一项,此诗偈的意义是,当我们放弃此七种贪著时,我们是修持七种无贪。此七种贪著是:
(1)对应舍弃者的贪著,如对障碍六度的反面力量的贪著,如吝啬等等。
(2)对怠惰的贪著。
(3)修持上以少为满足。
(4)对今生果报的贪著。
(5)对来生果报的贪著。
(6)对负面力量习性的贪著。
(7)对颠倒错乱的贪著。
    关于此主题,伟大的萨迦班智达说到:

  “智者所应舍弃的七项贪著是:贪著应舍弃者,
    怠惰、以少为多、功德、果报、习性和散乱。”

    (三)六度波罗蜜的功德:在宝王论中说到:

  “由布施获得财富,由持戒获得安乐,
    由忍辱获得光明,由精进获得荣耀,
    由禅定获得平和,由般若获得解脱,
    由慈心满众生愿。”

     C.为成就他人的四摄法:在菩萨本生(Jatakaloala)中说到:“先以慷慨布施来摄受众生,继之以和悦鼓励的言词,再以利他之行,将其安住于正道中。”

    (1)布施:依照大宝积经广博仙人会第四十九我们应舍弃三十二种不清净的布施,如以不纯净的动机而行布施。例如,为了得到今生的高位而布施,希望得到回报和果报等等,以及布施给不清净的接受者,如富有者、国王、妓女等等,却不布施贫困者;布施不纯净的施物如肉、酒等,和用来屠杀的动物。所以我们应该由清净的布施,来聚集以宗教为目的的弟子。

    (2)爱语:首先以和悦语来使人喜悦,之后为了成就他们,我们依照他们个别的根器能力来教导神圣的佛法。

    (3)利行:由某些特别的方便法门,我们可以使其他人实修此法,虽然他们先前曾听闻这些法,但他们以前没有意愿去实修。

    (4)同事:为使他人从事善业,我们以身作则非常精进来实修善业。如大乘庄严经论所说:“经由布施、教授、使人接受法教,并进入实修,行者需要爱语,利他之行,以及和别人共事。”

    对此事的意义我们应如是想:“哦!直到现在,我不能依照佛法来报答如母众生的恩德,由于对自我的执著,使我嫉妒那些比我优秀者,轻视比我低劣者,和同辈竞争,因此一直在造作无耻的行为。所以至今我仍在无止尽的轮回世间流浪,被种种的苦痛所折磨。

    从今起,我将放弃所有自私自利的思想,我愿将三世以来身语意所累积的一切功德完全给予母的众生,愿他们快乐幸福。

    由于此布施,愿那些希望食物的众生都可以得到食物,希望衣服者得到衣服,希望庇护者得到庇护,希求仆役者得到仆役,愿生病者得到医药、医生和护士;愿贫穷者得到无穷的宝藏;愿无助者得到保护,无依护者得到依护;愿旅游者得到导游;而渡河者则得舟船、筏、桥等等。总之不管他们希望什么财物,这些财物都可以无止尽地出现在他们的面前。”我们应如是想:“愿这一切皆得欢喜圆满。”

    接下来,我们应该这样想:“既然我已经布施我的身体和所有的财物给众生,我已经不再继续拥有这些事物。既然我的身体是属于众生的,不管他们在我的身上施与怎样的伤害,像杀我、咒骂我、鞭打我、玷污我、打扰我、  嘲笑我等等,我将完全迎合他们的需要。”

    我们应再度思惟:“如同诸佛菩萨所实践的菩萨万行。如六度波罗蜜、四摄法等,由于愿完成自他二利的愿望,我将使自己实践六度万行,从布施度到般若度。

    我也将施予纯净的布施,摄收法器的弟子,并依照他们的能力来教导他们。并且使他们依循这些教导的正见来实修。我也将以实修广大甚深的佛法为典范来引领他人进入此道。这是我的快乐和心愿。”之后发愿“愿一切皆得欢喜圆满。”

    假如我们愿意,在禅修时和下座期间,我们可以念诵入菩萨行论中的偈语,如下者:
    “愿以我所积善功德,
      回向众生痛苦皆消除。”
今此一切佛世尊,最上秘密未曾有;
若清净信能了知,诸难成者亦成就。
第十五章 胜义菩提心:止观双运        
    虽然大多数论著中,对胜义菩提心的禅修,有各种不同的解释,但是对主题却毫无提及。例如在一古老的著述中说:“我想胜义菩提心的意义是无我,远离一切形式和远离主客二元。”若要禅修此义,有(一)胜义菩提心本质的解释。(二)心中生起胜义菩提心的实际方法。(三)指出修持各种法门的方法。

    胜义菩提心的本质
    某些为人们所相信的信仰,如印度教所描述的自我或灵魂,声闻乘二教派所描述的五蕴和根尘识,由唯心论(Cittamatra)所叙述的自觉心等等,无非是对吾人执常本性的错误认知,并非是胜义菩提心。相反的,一切轮回与涅磐的根本,是我们本来清净心的本性,从本以来即远离一切分别妄想,这即是胜义菩提心。就如龙树菩萨所说:

  “诸佛的菩提心即是不受自我,五蕴,及自觉
    识心的种种分别妄想所障蔽,此即本有之空性。”

    这是轮回与解脱,快乐和痛苦的根本,因为假如行者了悟其本质,行者将同时了悟所有现象的本质,就如同提婆阿奢黎(acaryaAryadeva)所说的:

  “一种事相的本质即是所有事相的本质,
    所有事相的本质即是一种事相的本质;
    谁能了解一种事相的本质,
    即能了解所有事相的本质。”

    从心中生起胜义菩提心的方法:止观双运
    止:依照将心持住的方法,摒除了一切妄想,将心安住在本有的光明中。
    观:先去除了主客二元的无明面纱,行者能深入透视每一种现象的本质,并且不会混淆它们,因此能见到心的本来面目。
    如在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Ratna megha)中云:

  “何谓止?即制心一处。
    何谓观?即完全了悟每一种个别的现象。”

    同时,在大乘庄严经论中也说到:
  “先以正确的方法将心安住,
    即将心安住于心上,
    并且完全了悟一切现象,
    即称为止观双运。”

    修持各种法门的方法
    要修持此法门的方法是:(一)观修止(定);(二)观修观(慧);和(三)观修融合二者止观双运。
    一、观修止定
    去除世间爱欲的贪苦 在入菩萨行论中说道:

  “了解观慧可除一切烦恼,
    而观慧必具足止定,
    所以行者首先应致力于止定
    而止定的修持,建立在
    去除对世间爱欲的贪著。”

    因此,要将我执连根拔除,禅修观慧是必要的。然而观慧必先依止定而生起。而止定的生起,行者必须身心处于寂静,所以首先行者需放弃一切世俗活动,如耕耘、贸易、和心中对外在或内在欲望物的贪爱,如对他人的喜爱。如果行者不放弃这些,将无法生起真正专一禅修的功德。甚至,将产生对世俗活动贪著的过患。例如在大宝积经发胜志乐会第二十五(Adhyasayasamcodanasutra)中所说的:

    “师长勤规劝,听者心不悦,法教应奉行,行者心不悦,
      戒律难持守,皆因贪俗事。世俗之众生,居家俗事繁,
      终日勤忙碌,难得能禅修,世间难出离,皆因贪俗事。”

    而对于贪著欲望的过失,在入菩萨行论中说道:

    “欲望之恶报,此生或来世,
      或被杀被刑,或坠地狱苦。”

    同时,在另一首偈诵说道:

    “由于辛勤的累积,防护,和失去,
      财富应被视为无尽的苦痛。
      对那些因贪求财富而烦恼者,
      是没有机会从世俗痛苦中解脱的。”

    而对于贪爱某些有情的过患,在入菩萨行论中说:

    “如果行者贪爱有情众生,
      实相将完全被蒙蔽;
      心中将不仅只有悲伤,
      最后,我们将被痛苦占据。
      由于只想念他人,
      此生无意义的消逝。
      甚至正法也被无常的亲友摧毁。
      如果我们参与无知者的愚行,
      必然会堕入三恶道中。
      如果这只带来不幸的果报,
      为甚么要与无知者为伍?
      今日是好友,
      明朝成仇敌,
      相爱者易生争执,
      世俗之人难取悦。
      虽然我们说有益的言语,
      人们却生气;并且使我们离开正道。
      如果我们不听从他人的建议,
      他们在愤怒中隋入恶道。
      人们嫉妒优秀者,与平辈争斗,
      轻视低下者,为人称扬时显得傲慢,
      幼稚者如何能得到利益?
      如果与幼稚者为伍,必然会生出恶业,
      如赞扬自己,讥毁他人,谈论轮回世间的快乐等等。”

    同时,杰称仁波切(曹巴蒋辰)也说:

    “行者应居于寂静处来禅修专一,
      如果行者与俗人为友,将无法获得寂静。
      因此行者应对众生禅修出离心。
      由此行者可获得寂静,并舍弃不正当的生计。”

    同样的,我们也应该对敌人放弃憎恨之心,如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如果心中被仇恨之火所占据,心即无法平静。
      也失去喜悦和幸福,睡眠不再来临,
      此人亦不再可以信赖。
      虽然仆人仰赖主人而得到衣食和地位,
      但是仆人仍会杀害具仇恨心的主人。
      由于愤怒,亲友变得疏远;
      即使因某人的慷慨而聚集,他们并不支持此人。
      总之,没有人可以与愤怒成为快乐的伴侣。”

    除此之外,行者也应该回想在因果业报的其它诗偈。
    如上所述,行者应放下对事物生起憎恨或欲望,并且独自居于修道院、山林中、森林边等等,行者应该来修禅定。如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因此,我应独自居于愉快美好的森林中,
      快乐,喜悦,没有障碍,净除一切烦恼。”

    在同一段文章中又说到:
    “行者依此或其它方法,来思惟独居的功德,
      完全静止了一切分别妄想,然后禅修菩提心。”

    五种过失和八种对治方法 行者居于一寂静处,行者首先了解应摒除的五种过失,再依照八种对治过失的方法,最后,行者依照九种住心方法来修持止定。
    五种过失是:
    (1)怠惰,不致力于增长善功德的行为。
    (2)即使致力于功德行,行者忘失专一禅修的教授。
    (3)即使未忘,心昏沉不清明,或是由于昏沉或散乱掉举,行者心无法专注。
    (4)即使行者知道自心已落入昏沉或掉举中,却不致力于对治方法。
    (5)由于过度使用对治方法,行者心变得激动,无法安住。
    如在辨中边论(Madhyanta Vibhanga)中所说:

    “怠惰,忘失教授,昏沉与掉举,
      不对治,过度对治一此为五过失。”

    在消除过失八种对治方法中,四种是对治怠惰,这是第一种应舍弃的过失,此四法为热诚,精进,信心,和清净。热诚是专注的出生处。精进即是保持此状态。信心是热诚的原因。清净是精进的结果。

    在此四者之中,精进是最主要者。由于努力即是精进的意义,所以我们应该舍弃怠惰,引发努力,这是非常重要的。如在入菩萨论中所说:
    “由于坚忍,行者需不断努力,
      因为解脱是属于那些努力不懈者。
      就如同鼓动空气才能生风,
      同样的,未经努力即生不出功德。
      何谓努力?即是爱好善行。”

    在同一段诗偈中亦提到努力的障碍:

    “努力的障碍包含懒惰,
      贪著恶习,迟缓,和轻视自己。
      由于经验了懒散的快乐,并且渴求睡眠,
      行者将无法对轮回世间的苦痛生起悲伤,
      并且变成非常怠惰。”

    因此,行者应摒弃一切懒惰的因素,并且藉由回想轮回世间的过患,暇满人身的难得,和生命的无常,以精进的来修持禅定。

    对于“忘失教授”的对治方法为专心和敏锐。不论行者接受了关于专一禅修的任何教授,应以专一来牢记,并且以心的敏锐来避免忘失,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的:

    “心不敏锐的行者,即使闻、思、修,
      亦无法牢记此教授,如破花瓶中的水。”

    对于无法辨识昏沉和掉举的对治方法是观察行者受到昏沈和掉举的影响。因为昏沉和掉举是专一禅修的主要障碍,如果行者不能明白了解此二者,将无法仰赖其对治方法。即使行者能了解,却不实际采用此方法,来去除昏沉和掉举,所以此对治方法本身即是行动。原因是即使行者了解应去除何者,如果不实际采取对治方法,禅修的功德即无法在行者心中生起。

    对于因强烈的过份对治,而使心过于激动的对治方法是宽宏平和的心态。如果心保持稳定平衡,如称黄金般的小心翼翼,或如智者般言语很谨慎,那么行者将很容易快乐的达到目标。对于此,在辨中边论中也说:
    “住所,安住其中,因和果,
      不忘禅修,了知昏沉与掉单,
      去除两种障碍的思惟,以及
      当心静止时的保任方法。”
今此一切佛世尊,最上秘密未曾有;
若清净信能了知,诸难成者亦成就。
九住心 住心的实际方法有九个次第:“住心九次第为:1.住。2.续住。3.修住。4.满住;5.伏住。6.静。7.满静。8.专住。以及9.静住。”
    1.住心:此需要四种条件:(a)静止的禅修对象,(b)静止的身体,(c)眼不眨,和(d)清晰的禅修对象。
    (a)静止的禅修对象:在一寂静愉悦处,行者应布置好一庄严美好的禅修对象,如佛陀的塑像或画像等等。如在三摩地王经中所叙述的:

  “菩萨将心安住于禅修对象上,
    如世尊的图像,其身如黄金般光耀,
    此即为禅修。”

    否则,行者可安置任何适宜的物体,如一朵蓝花,蓝色的丝布等等,置于行者正前方,不远亦不近,并且静止不动。

    (b)静止的身体:行者应依照莲华戒大师(Kamalasi1a)所著的禅修手册修习次第(Bhavanakrama)来修持。书中教授行者眼睛不可太过张开,不可全闭,两眼应注视鼻尖。行者应坐姿挺直平衡,心向内观。肩平,头勿太高或太低。身体不可倾斜,鼻尖和肚脐成一直线。嘴唇牙齿自然放松,舌头靠近牙齿。呼吸自然,不急不缓而有规律。

    无论如何,行者的呼吸应温和,呼吸轻松自然。因此,行者应坐于一软垫上,身体挺直不动,配合每一个部分的禅坐姿。

    (c)不眨眼:眼珠由上眼皮半闭。眼睛半闭,不眨眼,直视禅修对象。如果行者有流泪等现象,不应用手拭去,而任其自然流下。当痛苦产生时,行者不应注意痛苦,而应保持禅修,将心专注于禅修对象上。

    (d)清晰的禅修对象:行者不应评断禅修对象的好坏,不论其为何,行者应清晰的在心中生起此对象,不受任何分别妄想的干扰。

    2.续住:初学者不可能长时间如此来禅修。因此,行者应以短时间但多次的来继续禅修住心。
    3.修住:如果行者心离开了禅修对象,行者应了知此散乱,而将心再调整回到禅修对象。
    4.满住:为了防止心的散乱,行者专心的将心安住于禅修对象上。
    5.伏住:由于喜爱禅定善功德,当行者产生昏沉或掉举时,行者应以对治方法来伏住自心。
    6.静:如果行者由于散乱等等,而心喜悦,则应将心转向禅修对象,而使心平静。
    7.满静:当禅修中阻碍产生,如贪欲等等,行者应依赖禅修对象,而使心平静。
    8.专住:当行者使用对治方法来去除昏沉和掉举,若心已远离沉掉诸妄念,则行者让心坦然安住。
    9.静住:由于长期禅修之力,行者可不费力即进入专注中。从此阶段直到生出完成的喜乐的阶段,这中间皆是在欲界的专一禅修的静住中。当完成的喜乐生起后,此种专一禅修即进入色界禅定的静住中,关于此,在大乘庄严经论(Sutralankara)中说:

  “行者心转向禅修对象后,即当安住,
    不可散乱;若立即觉察心已散乱,
    即应修正自心,再安住于对象上。
    智者凝心内观,追求上上境界,
    之后能了知禅修功德,
    行者降伏自心来追求禅定。
    了知散乱的过失,智者不喜,
    而使心住静;贪欺和不喜乐等等的产生,
    同样必须被平息。
    由于禅修的习惯力,心不须加以整治;
    之后,从此得到身心的伟大成就,
    即被称为‘心之功用’。”

    为了使此九种次第产生功效,在每一个次第,行者即必须以八种对治方法,来去除五种过失,如上所述。同时在五种过失中,行者应了解主要的二种过失为昏沉和掉举。如果昏沉产生,行者应减少禅修前的食物,并坐在较高的位置上。行者的衣服和坐垫应很薄,并且行者应以清晰明亮的声音,来念诵皈依和祈请文等等。

    禅修时,身心皆应很敏锐。当掉举产生时,使用和对治昏沉相反的方法来对治。当昏沉和掉举皆平息,则心放松来禅修。

    五种禅修经验:
    经由如此的禅修,行者心中将生出无数相续不断,如水流般的念头,是粗糙的心识所难以衡量的。事实上,这些念头原本即存在,只因为我们从未曾观修自心,故不曾注意过这些念头。而现在行者注意到此,将会认为,“我的念头比以前多”,或是“我无法禅修”。然而,这只是禅修的第一种经验,了知念头出生的经验。一般称此为“如崇山瀑流”。

    经由如此的禅修,行者将能见到一个念头接着另一个念头的出生。在须臾间,行者的念头可能停止,但是行者将立即再见到念头的流动。如此,行者的念头会作间歇性的流动。这是禅修的第二种经验,念头暂停的经验。被称为“如涧谷溪水”。

    再次,行者继续精进的禅修住心,在某阶段时,念头的流动将逆转,如在打喷嚏时,突然间,念头会停止。行者以极大的敏锐来禅修此念头的停止,行者心识的清明偶而会被突然的念头流动打断。这是第三种禅修经验,念头的歇止。被称为“三河相会池”。

    行者继续依此禅修,大部分的念头流动皆停止,心将保持于专一状态中,在此时,仅有少数一、二个念头出生,但是瞬间即消逝。此第四种经验为波浪之经验。被称为“如有波浪之大海”。

    行者继续依此禅修,一切内在外在念的出生完全消失。心的专注和光明已能生起并保任。此第五种经验是平息一切念头的经验。被称为“无波浪之大海”。虽然此时行者心能保任于清明的专一禅修中,远离一切念头的活动,但是如果行者不能得到心的炳耀光明,则只是安住在念头的止息中。

    因此,为了保任心于专一中,行者应禅修直到内心的澄耀光明能生起,这就如同不受到风干扰的灯焰。依此继续禅修,当禅修对象的光明面产生时,则行者不再观看禅修对象,而是应该将心内观,来向内观照自己内心的光明。如果昏沉和掉举出现,以上述的对治方法来去除。行者毫不费心的,自然安住在心性的澄耀光明中。

    行者依此正确的方法来禅修,如果行者在一座法中,开始时不太顺利,后面较好,则行者需要精进;所以,行者可以精进的作专一禅修。如果努力精进,行者的心却向外,不能保持专一禅修,并且身体心理皆不舒服,这是因为行者太过用功。因此,行者应较放松的来禅修。行者的饮食应很有节制,并且吃食对健康有益者。行者睡眠应有规律,以促进健康,不应颠倒日夜。当行者恢复健康后,即可精进的禅修。

    为了禅修此意义,行者应居于寂静处,以毗卢遮那佛坐姿,坐在一舒适的软垫上,修法前,先念诵皈依,祈请文,及发菩提心。之后,行者如下来思惟:“唉!从无始轮回至今,我的心一直为分别妄想的业风所吹动,不由自主的行动着。即使是弹指顷,心也无法专住于一有益的对象上。因此,至今我未能度越轮回大海,并且无能力来使他人解脱。这是无益的。因此在现在,仰赖善知识的指导,我必须达到身心完全清净的大乐。将心安住于专一禅修上,我决定要得到究竟的证悟。”

    为了达成此目的,行者先除去了一切呼吸的不顺,如风病,喘病等等,再无误的数息21次,呼气和吸气为一息,身体和声音要达到和谐。检查心中流动的念头,观察何为粗的妄念,如果对外境贪爱的念头生起,就应修作身体不净观的禅修来去除此妄念。同样的,对于嗔恨则应禅修慈心。对于愚痴,则应观十二因缘。对于嫉妒,则应修自他平等。对于傲慢,应修自他交换或是观众生根性的不同。

    同时,行者应检查是否有粗重的烦恼念头。假如有,就应使用对治的方法。切莫使心受到烦恼或是执著此生的的干扰。当外显或是内在生出的烦恼消失后,行者应记住上述调伏心的教授。首先,强烈的将心安住在禅修对象上,不受到昏沉或掉举的影响。

    如果行者用功太过,会产生掉举,因此,在禅修中间,行者应放松,但不应该离开专注和敏锐。如果太过放松,将产生昏沉。最后,保持心于其本性中,轻松自然的将心安住在对象的光明中。
前二者是用来对治昏沉和掉举,最后者则是当昏沉和掉举皆平息后,安住于平静祥和中。因此,不论行者禅修何种定,引三者都是非常重要的。

    依此禅修,当念头不再起作用,即应长久安住心性的光明中。当行者对心性光明的禅修得稳固后,行者即不应再观修禅修对象,而必须强烈的观照内心的自性光明。如果行者经历到唯一的光明,就将心放松于此经验中。莫思过去、未来、现在,而应斩断一切分别妄想,不论念头是好是坏,任其起灭。

    依此,内在保持平静,但是外在却很专注。禅修完下座时,应保任禅修,并回向一切功德给众生。舍离一切散乱的因素,和使心向外攀缘的活动,并且很快的修下一座法。开始时,缩短禅修时间,多次的来修习。成为习惯后,则延长禅修时间。最后,行者应该达到一日一夜的不间断禅修。
今此一切佛世尊,最上秘密未曾有;
若清净信能了知,诸难成者亦成就。
二、观修观慧
    第一、修观慧的原因
    经由修习止定,而得到专一禅修的喜悦的菩萨,应努力来精通能生起观慧抉择智的法门。原因是这是佛陀一切教授的目的。如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佛陀教授这一切是为了能生出智慧;
    因此,救断除痛苦者必先生出智慧。”

    如果行者缺乏能完全洞察一切事相的心,那么,不论行者如何精进的来禅修空性,或是从事于布施等等,仍然无法从根本来去除我执烦恼。如在集颂(Sancayagatha)中说道:

  “即使有一千万盲者,假如没有向导,
    他们无法到达城堡。因此,
    假如缺乏智慧,拥有五波罗蜜也不能得到解脱,
    因为没有向导。”

    同时,在俱舍论中说:
  “不具有洞察一切事相的智慧,
    即无法来断除烦恼;
    不具此善巧,行者在轮回大海中流浪。
    为此缘故,佛陀教导此法门。”

    因此,假如仅禅修空性,而不修持此殊胜法门,将只能达到声闻或是缘觉的证悟。因此,在集颂中说道:

  “不具方便善巧的智慧者将落入声闻乘。”
    同时,在文殊师利神变经(Manjusri Vikurvana Sutra)中说:

  “如果行者能了解每一种事物的本质皆是空性,
    即知道一切皆是幻化的显现,
    却舍弃众生,此为魔业;
    如果行者智慧了知此为空性,
    依然执著对众生的慈悲,亦为魔业。”

    同时,沙拉哈阿奢黎(Acarya Saraha)说:
  “舍弃慈悲而只禅修空性,行者无法
    得到无上道;但是仅禅修悲心,
    能否从轮回世间得到解脱呢?”

    因此,仅禅修空性行者是无法超越轮回世间的,因为我执的根源,如果仅禅修空性,而不了解两种执著,是无法断除的,也不可能由缺乏观慧的专注断除根本我执,如在三摩地王经中所叙述的:

  “即使世人禅修空性,此种禅修
    无法断除对现象的执著;
    相反的,日后将产生更多的烦恼,
    就如同乌得拉卡的禅修禅定。”

    虽然乌得拉卡修习禅定12年,最后却往生成为鼠类。同时在入菩萨行论中也说道:

  “虽然妄念能被暂时止息,
    但由于心不了解空性,
    妄念仍将出生,如修习无想定。
    因此,行者必须禅修空性。”

    想达到证悟必需三方面来配合:智慧、如箭;悲心,如弓;和了解善巧方便的行者,即娴熟的射手,如在宝性论(UttaraTantra)中云:

  “依智慧去除了对自我的执著,
    由于对众生的慈爱,大悲者不入涅磐。
    因此,佛陀依诸法门达到解脱,
    既不住生死,亦不入涅磐。”

    同样的,在大乘集菩萨学论中说:

  “经由生起对空性的了悟,
    知其本质即为大悲,
    行者的功德得以清净。”

    因此,真正有智慧者,如果想要来自利,应该要能生起了知无我的智慧,这是对治痛苦和苦因的良药。同时亦不离开大悲的法门。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
  “由于迷失自我而增长了苦因和我执。
    如果有人说:“无法来消除此病态,”
    然而,观修无我即是最佳药方。”

    为了能真正了悟无我,行者必须(1)了解一切现象的本质是虚幻的,(2)心保任远离分别妄想,(3)坚定的了知心的本质为不可说。

    第二、了解现象诸法的本质
    绪论诸法本质 行者应了解外在和内在种种现象的虚幻,它们无非是虚幻的表相,毫不具真实的存在,完全是由观看者被迷惑的心识的力量所产生出来的。在究竟的真理(胜义谛)上来说,是连一点点最细微的本质都不存在的。

    破自我存在 有人也许会反对,认为说:“一切事物不存在是不对的,因为有一自我的存在作为产生快乐和痛苦的造作者,这是为非佛教徒所接受的,而一般人也能毫无争议的,在内心中确定“我”和“我的”的存在。”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如果真有一个自我,而它是为我们所执取为自我的对象,那么我们必须要了解它到底是一个名字,或是身体,还是心识。

    自我并不是一个姓名,因为姓名只是一项传统的标记,而不是任何可以确定为真实的事物。如在某一部经中所说的:

  “姓名无非只是姓名罢了,是空洞的,
    姓名本身并没有名字;
    现象诸法本来无名,
    却被赋以名字。”

    身体也不是自我,因为如果行者去分析它,是找不到这个身体本身的。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的:

  “身体不是脚,不是腿,
    不是股沟处,不是臂部。
    胃和背部也不是身体,同时
    胸部和肩膀也不是身体。
    胸骨和双手也不是身体,
    腋下和肩膀也不是身体,
    而内在的器官也不是身体。
    如果头和脖子也不是
    身体,那么这一切
    那一个才是身体?
    如果这个身体平均分布于每一部分,
    则身体住于每一部分中,
    那身体本身住在那里呢?
    如果这个身体全部住在
    手部和其它部分,那么
    身体将如同每一个部分
    那么多,如手和其它。
    如果身体不在内亦不在外,
    那么如何能在手部或其它地方找到
    身体呢?但是也看不出身体
    和手是分离的,那么身体是如何存在的呢?
    因此,由于迷惑,有人以为身体
    在手部或是其它地方,而事实上
    其不具任何身体,就如同有人
    以为木偶是一个人,这是
    由于它形象上特殊的设计。”

    因此,如果身体本身不存在,怎么能认为它就是自我?如在同一段经文中提到:
  “自我不是指甲,毛发或是牙齿,
    而血液和骨头也非自我。”

    心识也不是自我,因为如果我们仔细的检查,心识本身也是不可寻,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提到:

  “心并不住在感觉器官中,
    也不在形体和其它当中,也不在两者之中;
    也不在身内,也不在身外,
    也不在任何其它地方。”

    因此,因为心识本身并不存在,如何能认定心就是自我?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的:

  “六识亦非自我。”

    而且,在同一经文中提到:
  “过去心和未来心皆非自我,
    因为他们并不存在。并且,假设
    现在心是自我,那么
    当它停止时,自我即不存在。”

    此外,在某部经中说:
  “名字不是‘自我’,因为它只是一项名目罢了;
    身体也不是自我,因为肉体和骨头只是
    各种元素的集合,如同外墙;
    心也不是自我,
    因为心亦非任何实体。”

    故自我是不存在的。如果自己对它们作如此的检视和禅修,行者将了解此三者一名字,身体和心识——皆非自我。如此,执著此三者就是心的见解是错误的。

    同样的,也许有人会问,“如果没有自我,那为什么即使是一般人,内心中自然会生出执著某对象,认为这即是我。”由于我们习惯性的执取五蕴为自我的习性力量,就像误认绳子为蛇,人们没有真正的理由却执著于“我”。事实上,被一般人执著为“我”或是“自我”的对象并不存在。

    因此。既然自我不存在,当然“我的”亦不存在。所以,执取“我”和“我的”的观念是一项错误,而这是一切痛苦的根源。能运用分析的心来了解这一切,行者需要精进的修持改变执取自我的方法。如月称阿奢黎(AcaryaCandrakirti)在他所著的入中论(Madhyamakavatara)中所说的:

  “先运用抉择慧来了解
    一切的烦恼过患,皆来自于
    执著无常五蕴的错误见解,
    并且了解到‘自我’即是由此见所生,
    因此,禅修者排斥自我。”

    建立无我之信心 因此,行者应该由信仰经典,思惟判断和上师的教授,来得到不可动摇的信心,相信没有个我(pudgalatina)存在,也没有任何被一般人认为是大我(dharmatma)的外在实体存在,如我们所熟知的小乘两教派的争论。

    经由经典来建立信心的方式是如在圣不空绢索神变经(Aryadasabhumi sutra)中所说的:

  “菩萨诸圣众,三界唯心造。”

    此外,如在入楞伽经(Lankavatarasutra)中所说的:

  “因为心为含藏影像所扰动,
    外境即生起。外境非实存,
    唯心罢了,因此,对外境的认知是不正确的。”

    同样的,在释菩提心(Bodhicitta vivarana)中所叙述的:

  “心以能所工境出现;
    除了心,无任何外境。”

    此外,在正理六十颂(Yuktisashtika)中说到:

  “前所解释的四大种种,
    都只是心识的一部分,
    了悟此,外境即消失。
    如此,外境岂非缪误。”

    行者由思考来建立此正见的方式,是去思惟外在的现象是不真实的,因为恰巧有一存在的事物看起来不存在,而有一不存在的事物看起来是存在。有一件东西看起来是很多,而很多东西看起来只是一个。前二点能由举例来证明。一个犯严重胆疾的人不能看见平常常见的白海螺,而会看见一个不存在的黄海螺。

    要了解一个东西看起来是很多个,可由下例来证明,对人类看起来是水的东西,对热地狱中的众生却是融化的铁板,对寒地狱的众生却有如一堆雪,饿鬼道众生看水却像是血和脓,对某些动物来说它是饮水,而其它的动物把水当成家。阿修罗众生看水如同盾牌和武器,色界天人看水有如甘露,在禅天中的天人认为水即是禅定。对空界的天人,水就像是虚空;对识界的天人,水就像是心识;对无-界的天人,水看起来就是什么都没有;对那些禅修一切事物皆是非空非有的天人,水即是非空非有。如无著菩萨(Asanga)所说的:

  “有情业力各不同,
    外境显现亦如业,
    天人畜生或饿鬼,
    外境显现非真实。”

    同样的,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的:
  “谁锻炼了那些融铁的地板?
    那些火山来自那里?
    这一切皆来自柒污的心,
    佛陀如此教导。”

    此外,在同一段经文中说到:
  “世人以为现象外境为真,
    但此印象并非真实;
    外境虚假,如同不纯净之物,
    世人却以为是纯净的。”

    而许多东西看起来如一物也是如此,如许多的原子结合起来成为如一单独的整体。也许有人会宣称,“虽然整体并不存在,但无法分解的原子确实存在。”但是这是不正确的。如果我们经由分析来检查那些无法分解的原子,如将一个原子放在中央,而四周用原子环绕在它的六个角上,我们即无法找到一个无法分解的原子。因此在世亲菩萨所著的唯识二十颂释(Vimsaka)中说:

  “如果同时由六个原子聚合在一起,
    中间最小的原子有六个面;
    假使六个原子存在同一个地方,
    它们成为一个分子或一个体。
    如果单原子无法结合,
    那么那个原子的集合是什么呢?”

    这个观点也被许多教授所肯定。在印度和西藏的许多禅修者和学者,依据他们传承从未断过的甚深教授,其中仅教导:“一切外在的现象,虽然有所显现,但并不存在。”这也能由经验来证实,如下例:一个伟大的道果禅修者教导我们:渴的经验是由于身体气脉的作用。

    有一次,他出去从一个水瓶,喷泉和河流中喝水,但是在此三者中都没有看到水,他心中生起了疑惑,他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但是他的一件袍子被留在河的另一边,翌日他渴的感觉消失了,他看到前日那些他到过的地方皆充满了水,而且他必须乘船渡河来取他的袍子。此故事因此传开了。

    如果有人问,“那么,那些形形色色的外象是从那里来的呢?”回答是这些外象是从迷惑的心中本身,存有的各种记忆种子中起完全的作用(现行),才产生了那些现象,例如,就如同在梦中的影象。如在三摩地王经(Samadhiraja sutra)中所说的:

  “如人居家有时梦,梦中种种胜妙乐。
    醒来不复能留存,方知梦中原是梦。
    外境触摸似坚固,幻化不实亦如梦。”

    也许有人会说,“不管记忆种子的力量有多强大,它们仍然不可能成为真实,并且长久存在。”但是这是可能的,如在文殊师利神变经(Manjusririkurvanaisutra)中说到:

  “提婆弗旦罗(De vaputra)问文殊师利说,
    ‘文殊师利,行者应如何来观看外境?’
    文殊师利回答,行者应视外境
    为分别妄心中的记忆种子起完全的现行作用,
    而由此力量所生出的。提婆弗旦罗又问,
    ‘无论记忆的种子有多强大,它们
    怎么可能变得(如此坚固真实)呢?’
    文殊师利回答,‘它们确实会变的非常的坚固真实,
    例如在瓦拉那西(Varanasi)城有一位婆罗门,
    他观修自己的身体为老虎。
    因此,城市居民看到他就像老虎。
    皆惊慌而逃,因此就成为空城。’”

    同样的,在萨迦班智达的著作中说到:
  “外境的显现即是自心本身;
    外境并不真正存在于外界。
    对现象真假的分别是依赖
    记忆种子的坚固与吾。”

    如果有人问,“如果外境是不真实的,是不是就像某学派所声称的,是心使外境变的真实?”这是不正确的,如世亲菩萨(Vasubandhu)所解释的:

  “因为客体并不存在,自然也没有主体。”

    同样的,法称论师(Dharmakirti)也说:
  “我们无法用经验来
    证实在无意识状态下外境的存在
    或是无外境的情况下意识存在;
    因此,两者是没有分别的。”

    此外,在入中论中提到:
  “总之,为了知如同客体不存在,因此,同样的,心亦不存在。”

    因为既然没有可知的客体(即外境),自然能知的心也不存在。原因是主体和客体的存在是因为相互的依赖关系。此外,两者相互依赖关系的意义即是它们在究竟上不存在的理由。如在入中论(Madhyamakavatara)中所说的:

  “圣者如是教,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因此,行者必须了解并且思惟,从无始劫以来,众生即习惯于二元对待的思考,因此而产生了内外境的对立关系,事实上,这些都是不存在的。因此,此外境内境俱空的心是能自我了知,并且自我照明的。

    如同透明的水晶。伟大的瑜伽士毕哇巴解释此为心的光明。这是心的特质,心亦被称为法界(Dharmadhatu)。

    在佛陀最后转法-轮和在各种论中,如在阿毗达磨论中(Abhidharmasutra)亦说到:
  “法界从无始以来即是一切现象的根本;
    由于它的存在,出生了众生及涅磐。”

    此外,在大乘庄严经论中说:
  “首先了知除心之外,无有一物存在,
    然后知道心亦不存在。
    智者了解能所俱空,而安住于究竟皆无的法界实相中。”

    在梵文中,法界性被称为Dharmadhatu。Dhatu可指原因,界,或是元素。此处指的是原因,因为心那清明并了知一切的特性,即是一切轮回及涅磐现象的根本原因,也即是阿赖耶识(AlayaVijnana),如在金刚颂(Vajrapanjara)中所说的:
  “法界性是无上的祥和,
    被称为心之珍宝;
    能圆满一切众生心愿,
    心的本质是本来清净的。”

    法界据说亦即是心的本质的明光。如在般若八千颂(Ashtasahasrika Prajnaparamita sutra)中说道:

  “对于心,并没有心的存在,
    但是心的本质即是明先。”

    如果知道心的本质,行者即能知道轮回和涅磐,一切现象的本质。因此在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Vairocanaabhisambodhi)中说:

  “世尊解释说一切诸佛的
    内在证悟即是空性,
    而空性的证悟是由于对心
    的完全了悟,除此无它法。”

    同时,在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中亦提到:
  “心能生万法,能了悟自心,即通达诸法。”

    同样的,在道把藏(Doha kosa)中提到:

  “心是一切事物的种子,
    从此处出生轮回与涅磐。
    我向心敬礼,心像如意宝珠,
    能生出所有的果实。”

    因此,行者应了解一切轮回与涅架的快乐及痛苦的根源,即是自心,能自我觉知和自我照明。因此,行者应该时时牢记住:外境和内境的一切显现,皆是不具自性的,都是由于迷惑的心所产生的。在这种禅修中,行者应该毫无障碍的,直接观照此灵明觉照的心的自性光明。如果生起很多的念头,应该去除这些念头,再更专注的在禅修中,生起更清明的心。依如此的禅修,行者在禅修中经验到自心中特有的光明。因此,此禅修之后,行者将生出极敏锐专注的心。

    至此为止,这种禅修究竟实相方法次第,都和瑜伽师地论学派相同。如在智心髓集(Jnanasara Samuccaya)经中所说的:

  “在唯识宗如大海般广大的
    大乘论著中,宣称在究竟法界中
    有一超乎能所二元对待的心识存在。”
今此一切佛世尊,最上秘密未曾有;
若清净信能了知,诸难成者亦成就。

第三、保任心远离分别妄想
    有人也许会问,“那么是不是真正有一超乎能所二元对待的本性存在呢?就如同瑜伽师地论学派中的一派所相信的。”答案是:并没有。因为既然外境内境都不存在,那么就不可能再有一个真正的心存在,因为不可能有脱离内外境的事物存在。

    如果心确实存在,我们怎能知道心的存在呢?有人也许会认为,“如果能经验到心的存在,就能确定心是存在的。”但是心不可能同时有二种作用,同时是能知和所知,就好像一把刀子不能用来割自己,一盏灯也不能来点燃自己。如在入菩萨行论中说到:

  “就好像一把刀,不能用来割自己,
    同样的,心不能觉察自己。”

    此外,在上文中提到:
  “心灯是不需点燃的,
    因为,心灯不会因黑暗而熄灭。”

    同样的,入中论中说到:
  “如果有所依的心真正存在,
    而且是远离能所二元对待,
    那我们如何能知道心的存在?
    将无法捉摸的事物仪为是存在的,
    这是不对的,我们无法以心
    来经验心本身,来确定心的存在。”

    因此,已经消失了的过去心是不存在的,而将已经消失的事物认为是存在的,这是不对的。尚未出生的未来心是不存在的。而将未生之物认为是存在的,这也是不正确的,现在心没有形象颜色,也不存在于身体内或身体外。不论行者如何努力的找寻,都找不到。因此,心是不存在的。

    为什么心没有颜色,没有形象的原因,在大毗卢遮那成佛加持神变经中教授:
  “金刚密迹,诸佛不见有心,
    现在不可见,未来亦不可见。
    心非蓝、非黄、非红亦非白,
    非橘黄,亦非透明,
    心非短,非长,非圆,非方。
    心既非明亮,亦非黑暗。心非男
    非女,亦不是非男非女。金刚密迹,
    心非欲界性,非色界性,非无色界性。”

    心不在身体内,不在身体外的原因,在大宝积经普明菩萨会第43(Kasyapta parirarta sutra)中说:

   “迦叶!心不在身内,
    柬在身外,亦不在中间。
    心不可见。”
    无论我们如何努力寻找,还是找不到心。在同段经文中说明到:
  “迦叶!心遍寻不著。
    寻不著即是不可知,
    既不可知即过去不存在,
    现在不存在,未来亦不存在。
    既然不存在于过去,现在及未来。
    即是不存在于三世中。”

    同时在圣陀罗尼王经(Arya dharani raja nama sutsra)中说:

  “诸法唯心造,
    而心不可见。心无-界限,
    无形象,不可察觉。即使
    用本性来完全的找寻此心,
    亦不可得,此找寻自心的这颗心
    亦为虚幻。既然心为虚幻,
    行者应知道诸法皆虚幻。”

    如果有人问,“为什么心遍寻不可得?”原因是此心从来不曾存在过。如果心可生出,那么心从何处出生呢?心是从一个已消失的原因出生,或是从一未曾消失的原因出生的呢?心从已不存在原因出生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已不存者即是不具自性的。

    因为从一不具自性的物质中生出另一物质是不可能的。心也不可能从一尚未消失的原因中出生,因为如果结果是从一尚未消失的原因中出生,那么因和果即同时存在。因此,开始时,就没有生出心的因。那么既然没有出生,在中间就不可能有本质住留。而既然没有住留,当然最后也没有结束了。如此,心如虚空,没有出生,结束,和停留。如杰称仁波切(曹巴•蒋辰)在一首歌中说道:

  “开始时,心从未生出,那么
    心怎么可能停留或消失呢?
    因为即使是无生和无灭的
    想却都是分别对待,都应该
    舍弃。而连舍弃的行为
    都应该要舍弃。舍弃本身
    即是分别对待。”

    有人也许会问,“那么心是不存在的即是究竟的真理吗?”答案是这样的,由于我们无法证实心是存在的,同样的,心的不存在亦是无法证实的。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的:

  “当说到‘某物并不存在’而且
    经仔细检查,亦无法了解此物,
    那么在当时,此虚幻的物体
    既不具有任何形象实质,
    又如何能留在心中呢。”

    那么,由于存在和不存在是互相矛盾的,心不可能既存在,又不存在。由于心两者皆非,既不是存在,也不是不存在,因此心也非既不存在,又不是不存在,因为二者都被证明为不成立。因此,心是远离此四种断常的错误见解。如在智心髓集(JnanaSaraSamUCCaya)中所说的:

  “智者不认为在究竟法界中,有心
    的存在,因为心非一非异,如空花。
    心既非存在,亦非不存在,
    也不是既存在又不存在,
    亦不是既不存在又不是不存在。
    心是远离此四种断常偏执,
    中观的信仰者的想法是如此。”

    因此,心是远离这四种断常的执著。空性绝非只是一种观念罢了,而是远离对这四种断常的偏执,而这从无始以来,即是空性的本质。

    由于心本身即具有远离四种断常智慧,行者把心放下片刻,保持在抉择慧亦不生起的状态下。那种状态是远离觉知,是明光,没有分别对待,并且使心远离任何的形式。这是去除我们心中执取事物特性的教授。例如在入菩萨行论中说到:

  “当心中无一物,亦非无一物时,
    此时,心不受任何干扰,
    不受扰动的心即得到平静。”

    由于长期如此的禅修,而没有任何昏沉,或是掉举的干扰,行者将会经验到远离外境幻象的状态,如虚空般。在此禅修之后,行者将生起下述觉受,能了解一切现象都是非二元对待的显现和空性,如变魔术般的幻象。

    第四、生起无可动摇的信心,了知心的本质是不可言说的

    有人会问,“是否远离四种断常偏执的心即是究竟真理呢?”这也是不对的。因为要对治的四种断常偏执也都是不存在的,当然也没有“远离执著”的讲法了。只有在四种断常偏执确实存在时,才需要对治的。因此,“远离断常偏执的中道”亦是不可说的。究竟的真理是完全超越一切言语思想的。如在三摩地王经中所说的:
  “存在与不存在皆是分别,
    清净与染污亦是分别,
    因此,舍离了此工种执著,
    智者亦无中道可立。”

    其次,杰称仁波切(曹巴•蒋辰)在一首歌中说到:

   “远离分别执著是不可说的,
    ‘中道’和‘唯心’等等
    都只是言语文字罢了,
    心中生出的一切念头都是分别。”

    同样的,杰称仁波切又说:
  “如果不能了解俱生智的真正本质,
    也不能了解不可执著的殊胜教授,
    则不论自己在想什么,依然落入
    执著中。甚至自己想要不执著,
    亦是执著。因此,了解到空性和心中
    永不停止的明光的结合即是究竟真理。”

    如此,首先自己应该努力的学习和禅修,来去除一切的疑惑和错误的见解。在禅修时,把心放在永不停止的光明中,那颗心的本质不能被称为远离执著,也不能被称为不是远离执著,没有任何需要对治的,也没有任何需要经由禅修来完成的,也没有任何需要舍弃去除的,也没有任何对治的方法可以依赖,也没有任何轮回可以来度越,没有任何涅磐可得,也没有任何佛果可证,也没有任何魔可恐惧。

    毫无疑惑,一切的妄想分别一如取舍,是非对错,希望和怀疑,存在和不存在,空性与不空等等一只是假名,只是符号,只是传统,只是表达方式,集合,空洞的事物,无意义,虚幻,本来即是清净,本来即是空性,本来即是解脱。因此,由于坚定的相信心超越一切言语,念头,和表诠方式,将心保任在不受干扰,保任在远离禅修者和禅修对象。弥勒菩萨和龙树菩萨都说过:

  “无一物可去,
    无一物可立,
    行者禀持此正见,
    持正见者方可得解脱。”

    其次,如萨迦班智达所说的:
  “诸法本来无生,无所生。
    禅修次第本来无禅修,亦无禅修对象。
    心不具自性,如何描述心?
    心超越文字,如何能描述?”

    这一切在佛陀的珍贵开示中皆可得到证实。如在大宝积经菩萨见实会第十六(Pataputra samagama sutra)中所叙述的:

  “在究竟法性中是无一物可见的,
    因此也没有任何事物可以来分别。
    诸法只是假名、符号、传统、表达方式和分别罢了。
    除此之外,在究竟法性中,
    一切现象皆不可见。”

    同时,在大宝积经菩萨藏会第十二(Bodhisattva Pitaka sutra)中说到:
  “当行者对一切现象既不接受,亦不排斥时,
    行者对一切现象不再执著。
    当行者不执著一切现象时,
    行者将不生亦不灭。当行者不生
    亦不灭时,将完全从生、老、病、死,忧愁、
    悲哀、痛苦、心的痛苦和烦恼中解脱出来。”

    此外,在波罗密多经中说到:

  “有分别对待,即会堕入
    欲界,色界,或是无色界。
    没有了分别对待,行者将
    不再受生。”

    同样的,在同一段经文中又说到:

  “由于证悟是不可觉知的。因此
    ‘证悟’只是假名。由于佛陀是
    不可知的,因此‘佛陀’亦仅是假名。
    全知的佛陀不具自性,而不具自性者,
    即是不可说。”

    也许有人会问,“那么,我们如何来帮助众生呢?”回答是在究竟法性上,是没有众生的,没有必要讨论为众生应作些什么,或是此作的人。如在大宝积经富楼那会第十七(Purnapariprcchasutra)中所说的:

  “当我安住在菩提心中时,
    我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
    当时我并不知有众生,
    我甚至不知道有众生之名。”

    同样的,般若波罗密多经中说到:

  “须菩提!我不见有众生。
    但是,不具自性的众生被视为众生。
    因此,度众生无非是众生的想像罢了,
    在究竟法性中,是无众生存在的。”

    如果行者能了解此,那么就不会去执著那不可言说的境界为实有了。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的:

  “由于习惯于空性的思考,
    行者可除去对现象外境的影像。
    由于习惯‘没有事物真正存在’,
    最后行者亦将抛弃空性。”

    了解到此,如果行者依此禅修,将可以在禅修中体验到明光和空性的无所执。此后,行者心中将自然对陷于执著中的众生生出悲心。

    由于上述的原因,那些希望去除二种烦恼和习气,并能迅速得到佛果者,应该努力的禅修智慧,这是空性的真义。如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的:

  “空性是对治烦恼障和所知障的良药。
    希望迅速证得菩提者为何不禅修空性?”

    要了解空性,行者应努力聚集福慧资粮。否则,要了悟空性是很难的,而且即使是了悟到空性,行者也会落入如声闻乘(Sravakas)的断灭状态,如在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密经(Sancayagatha sutra)中说:

  “如果积聚的福德资粮不够,
    是无法了悟到神圣的空性。”

    同时,萨迦班智达说过:

  “声闻乘行者也禅修空性,但只得到断灭。”

    因此,智慧与方便的双运是大乘的最精华部分。
今此一切佛世尊,最上秘密未曾有;
若清净信能了知,诸难成者亦成就。
第五、观慧的禅修方法
    修持此的方法如下:选择一个幽静处所,行者应该虔诚的向上师和三宝来念诵皈依文和祈请文。以大悲心为因,长时间来禅修菩提心。选择一禅修对象来修止,如果在心中能生出少分的止定后,应如下来思惟:

    “可悲!我心的本性是清清楚楚的明光。从本以来,心即远离一切妄想执著。此外,心恒久以来一直安住于明光和空性中,没有任何分别和执著。由于不能了知此,我一直执著有‘我’的存在,因此我在无数的轮回世间中流浪。此外,由于执著于能所二元对待的幻象,心意识中生出了种种虚幻的景象,空洞的事物,不具自性的现象,不真实的显现等等,我如疯子般的沉溺在幻象中,因此,我一直被各种痛苦所折磨,现在,由于仰赖神圣上师的教授,我将能了知此无量心的无上秘密,这是一切教授的本质,是三世一切诸佛所讲演的八万四千种法门。因此,我将不再执著幻象是实有的。”

    “同样的,行者应如下思惟:“我的身心都应遵守戒律,并且依下面的教导来思惟,‘只有不分别是好的’。对五蕴执著为‘我’和‘我的’,这无非是虚幻的。”

    然后行者应一再如下来思惟:“如果有‘我’的存在必然是指名字,或是身体,或是心。姓名并不是自己。因姓名只是习惯的称呼罢了。身体不是自己,因为身体只是很多部分的集合的称呼,如肉,血等等,而且从头顶至脚底,自己既不是在身体内,也不在身体外。心不是自己,因为过去心已消失,未来心尚未生起,现在心即刻消逝。因此,我们知道的自我,只是加在一个不具自性的东西上的幻象罢了。”

    同样的,各种不同的外境,如高山、房子等等,它们既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也不是由上帝,或是四大造成的,也不是由原子,或是其它创造者造成的。那些事实上并不存在的外境显现,皆是由于我们迷惑的心所变现。一切外境皆是不具自性的,而这是由于轮回的业识种子所产生。例如那些外境和我们在梦中所见的各种事物,如城市、马、大象等等是相同的。行者应长时间依此思惟,以生起强烈不可动摇的了悟。

    因此行者应继续如下来思惟:“由上述原因,既然我们认为外境是真实的,就像梦中我们也认为梦境是真实的,然而事实上,那一颗执著外境的心和梦境中那颗心并无差别。因此,在究竟法性中,是没有任何事物是真正存在的。所以一切现象皆是主客二元的显现,是幻象,错误和骗局。”

    现在把心向内观照,长久的来观照自心中赤裸裸的光明,在此时远离一切能所二元对待。当行者清清楚楚的觉察到自心时,应该如下来检查自心的明光;首先,当行者检视自心生出的根源时,却无法找到心的根源。因此,这是无生的空性。在中段禅修中,我们观察心在那里,却发现心不在内,不在外,亦不在中间。

    心不具颜色形象。不论自己如何寻找,都无法找到心的存在。因此,心是毫不存在的。最后,当自己观察心是从何处消失的,行者发现此心识并不会消失。因此,心是完全不间断的大乐。因此,在空性中,此赤裸裸,可辨认的心的外貌是远离一切原因,结果,和本性,并且是毫不具自性的。禅修者在体验到空性时,由自心放出的光明,是不会因时,地的不同而终止的,这即是心的炳耀明光。在那种光明中,没有任何事物存在。而在空性中,心的光明亦不终止。这是远离一切执著的明空的结合。这是远离分别妄想,远离言诠,不可说,并且超越世俗智慧的。

    在此状态中,保任心于赤裸,光耀及清明中,甚至将心保持在不可言说之外。如果任何念头生出,不要让它发展成思续之流,应将念头完全断除,再将心放在无所执之中。开始时,应用力来调伏自心;在中间,则将心轻松的安住下来;最后,使心远离希望和怀疑。

    总之,莫让心离开那无所执,非二元对待的明空结合中,轻轻松松毫不费力的将心安住在远离任何禅修对象中。依此方式,多次努力的禅修,但是时间不要太长。行者不应该丧失对禅修的喜爱,而是应该禅修完之后善加保任。

    禅修完了之后,在下座前,行者应思惟:“虽然一切现象本来即远离一切妄想执著,没有分别,不可言说,超越智慧,没有出生处,没有根源,如虚空,但如母众生不能了解此道理,将他们自己陷入于主观的我和客观外境的对立中。

    因此,他们自己陷入于主观的我和客观外境的对立中。因此,他们陷入于虚幻的现象中,我对他们感到无限的悲心。无论如何,为了如母众生,我必须证得佛果位,这是远离一切妄想执著的本心的证悟。”之后行者应该将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

    在每座修法之间,行者应该念诵如下的诗偈,如“魔术师创造许多幻象……”等等。行者应该要了解一切现象都是幻象和空性的无二结合,就像魔术师的魔术一般。行者了解此之后,应该要为利益一切众生来努力。

    三、止观双运
    修止是将念头完全停止,此时没有念头的生起。结合修观,以观慧来去除一切妄念,修观时发现找不到自己妄念的出生处。将二者融合成一来观空,即是止观双运的禅修。在大乘庄严经论(Sutralankara)中提到:

  “止观双运的禅修
    是必须遵守的誓愿。”

    止观双运的修持方法,大部份上面已提过,行者可如下来修持。首先行者必须牢记禅修的三方面都是虚幻不具自性的——指禅修的对象,禅修的方法,和禅修者三者。清清楚楚的将自心安住于止观双运的融合无别中;(1)修止;毫不费力的将心专住于心的光明和相续的现象上。(2)修观;完全的了知一切现象的无生。如果能坚固的住于止中,就应该加强观慧的禅修。如果心由于过度的寻找,而不能安住,就应该把心放松。

    经由此两种方式交互运用的住心方法,行者可以完成止观双运的融合,并且不会偏离此禅修。如果行者不能了解这些重点,那不管行者修止多么坚固,仍然会落入四种世俗的禅定中,而不管行者修观修的多好,必会落入无色界四天中的任何一天。因此,去除一切错误的禅定,正确的来修持,这是非常重要的。

    即使在每座法之间,行者不应该让感官的六识去追逐外境的六尘,行者并且应该要了解一切现象皆存在法界性中(Dharmadhatu),一切无非皆是心的显现。行者应该以此种心,来为一切众生的利益而努力。
    至此为止,关于菩萨道的共同教授已讲完。
今此一切佛世尊,最上秘密未曾有;
若清净信能了知,诸难成者亦成就。
第十六章金刚乘之不共禅修        

    相信金刚乘的不共觉受必能生起
    在金刚乘根本论颂中叙述不共道如下:对不共禅修的不共修行者的见即是不共的觉受。此不共修行者即是金刚乘行者。这在三密续庄严宝中有详细讨论。不共禅定是指包含成熟灌顶,解脱的不共教授,及相关教学的金刚乘。这在后面皆将讨论。依赖这些方法,不共觉受见将能够生起。

    虽然要详细叙述是不可能的,简而言之,有三种道:去除障碍的入道,去除贪欲之道,和究竟证悟之道。此外,有三种觉受:身觉受,心觉受,和梦觉受。

    还有三种拙火修持:知见上的拙火了悟,聚集九种元素的拙火修持,燃烧菩提的拙火修持。三种相关的生起:命气逆转的相关生起,定境觉受幻相的相关的生起,以及相关的梦境生起。三种三摩地:具各种特殊觉受的三摩地,心如虚空的三摩地,俱生本心的三摩地。此外,这十五种皆可归入一种三摩地中。

    对坚定信心的禅修方式,杰称仁波切说:
   “在禅修工种菩提心下座后,
     行者应努力诵经,并向三宝献供养。”

    如同此诗所说,如果行者已经由共同道,净化了自己的心识流,并且得到了二种菩提心的少许觉受,之后,行者应生起大悲心,如下来思惟:“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即使需要三大阿僧祗祗才能证得佛果,这也是短暂的。此外,具足一切方便法门和大悲心的如来,也可能教授了其它能使行者迅速成佛的方便法门。”如果行者曾经反复仔细的阅读,思惟了解珍贵经典中的意义,行者将能知道在某部经中所叙述的:
  “虽然世尊已开示了通往解脱的三乘法门,
    为什么世尊不开示一种平稳的道路,
    可直接同时修持因和果,
    佛陀回答,
    ‘在为喜爱因乘的众生转因乘法-轮之后,
    在未来将出生金刚乘的快速道。’”

    同时在入楞伽经(Lankavatara Sutra)中说道:

  “希望得到真言加持的真言行者,
    不应吃肉,因为吃肉
    阻碍了真言的修持及获得解脱。”

    当行者看到这些开示和其它的经典时,就能了解到有一解脱道,被称为持真言行者开示总集,或是金刚乘,亦被称为果乘,这是比一般所称的波罗蜜乘,或是因乘更为殊胜。

    了解此之后,行者产生强烈的心愿,希望来寻找和修持金刚乘。因此,行者应如下来思惟:“仅仅由于修持波罗蜜多乘,我就得到了发菩提心的觉受和了悟,现在找到了金刚乘,能同时经验到因和果,如果我能依此来修持金刚乘,我必然会得到不可思议的禅定和觉受。到那个时候,我必然能了悟一切善或不善的觉受的生起,并且我将对一切觉受的生起与终止毫不执著,不存有希望或是疑惑。我应该如是的来思惟。”

    此时,在此前行的阶段,行者必须禅修对金刚乘觉受的生起有坚定的信心。当行者开始修持金刚乘以后,将会生出愉快的觉受,如梦中见到佛陀等等,不愉快的觉受亦会生起,如被鬼怪或是非人殴打等等。有些初学者不能了解到那些只是禅修的幻境罢了,而认为佛菩萨、鬼怪、非人等等都是真实的。行者若是因此幻境而生出高兴或是恐惧之心,或是不能了解到应将这些幻境导入此道中,将无法生起良好的功德。为了避免这些过失,行者应该在这些觉受升起之前,就先除掉一切疑惑和错误的见解。

    虽然前面提过的这部经典并没有从梵文完全翻译成藏文,一些摘要,如“在为那些喜爱因乘者转动因乘法-轮之后”。这是从加纳师利的(JnanaSri)的著作去除两种执著中引述的。

    还有从伟大的译师仁千章波的译著,对真言乘错误修持的驳斥中引述的。

    行者应如下来思惟此意义:“如果我能进入金刚乘的甚深道中,我将能得到此道上不可思议的觉受。但是,不论我经历了善的,或是不善的觉受,都不应该生起任何快乐或不快乐的见解,因为轮回与涅磐解脱的各种觉受,都是因为心的力量,和行者的脉、种子字、红白菩提、和智慧明点的关系所生出。实际上即是如此。如果把这一切觉受归纳起来,有五大部分,而每一部分中有三种关系,因此总共有十五种,由此又可分类成三种专一禅定。当这些觉受在我体内生起时,我可以个别的来认识它们,如这是身体的觉受,这是心的觉受等等,如此即不须太在意。”

    总之,行者应如下来思惟:“我应该要进入金刚乘,这是三世诸佛成佛之道。而在进入此道后,我应该修持直到心中能生出各种觉受。如此修持之后,我将依照教授来对治这些觉受。”

今此一切佛世尊,最上秘密未曾有;
若清净信能了知,诸难成者亦成就。
第四篇清净见的教授
第十七章如来证悟身口意庄严法-轮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行者必须热诚的进入金刚乘,并且必须个别的来对治每一种觉受?”回答是:“为得到无上佛果。”如在金刚乘根本论颂(Vajragatha)中说:
  “如来无量证悟身、口、意的庄严法-轮即是清净见。”

    此外,如来指的是已圆满二种福慧资粮的聚集,而得到四种证悟身。如来的殊胜功德有:(A)无量证悟身的庄严法-轮,(B)无量证悟语庄严法-轮,(c)无量证悟意庄严法-轮。

    无量证悟身庄严法-轮
    证悟身有二方面:证悟身不可思议的秘密,和示现一切形象。证悟身不可思议的秘密指的是,佛陀的身体是不可能被任何人测度的。如在宝积经(Ratnakuta)中说到:

  “韦格达伦(Vegadharin)菩萨想知道佛陀顶髻的尽处,
    就上升至须弥山顶,再到仞利天,大梵天,
    再到莲花师利王佛(Tathagata Padma Shri SaraRaja)的莲花世界,
    距离娑婆世界有十亿世界,
    仍然见不到佛陀顶髻的尽头。”

    示现一切形象是指不论众生应以何种身得度,佛陀即示现此种身来度化他们。从法界性最殊胜的显现,到一双小兔子、老虎、狮子、船、筏、桥等等。示现这一切皆是为了利益众生。

    无量证悟语庄严法-轮
    证悟语同样有二方面:不可思议的证悟语秘密,和示现一切音声。此证悟语不可思议的秘密是表示,虽然有人在近距离内听到佛陀说法,如一公里,七公里等等,但不论距离多远,佛陀声音永远是同样清晰。例如目键连至威音世界(Prabdavati),正好威音王佛(TathagataPrabhavat)在对大众说法。此离西方极乐世界(Sukhavati)有十亿国土。而目键连听见佛陀说法声音丝毫不减。示现一切音声是表示佛陀能以各道众生皆能了解的语言来说法。如从天人清净的语言,到蛇灵、鬼怪、非人等等。

    无量证悟意庄严法-轮
    证悟意也有两方面:证悟意的秘密,和示现一切意。证悟意的不可思议的秘密是表示,没有人能如佛陀般的了知一切事物。例如,尊者目键连虽然具有神通第一的称誉,却不能知道自己母亲生于何处,全知的佛陀知道。所有的阿罗汉都不知道巴杰具有解脱的种子,他们都不愿意帮他剃度。但是佛陀知道在他前七世时,曾出生为狗,在当时,他曾被一支猪追逐,就绕塔而跑,因此种下善业的种子。因此,佛陀为他剃度。

    示现一切意是指佛陀具无碍智慧,能完全了知一切事物的本质和特性。了知一切事物的本质是表示,对一切事物的究竟本质的完全了解。对一切事物特性的了知是表示,对一切事物的因果关系皆能了知,如知道荆棘为何有刺,豌豆为何是圆的,巴旺石为何是方的,孔雀为何是华丽的等等,而不会有任何疑惑。

    对于此庄严法-轮:庄严是表示美好神圣,因为是自然且毫不费力的圆满自他二利的目的。

    法-轮是表示超越世俗的事业。得到无上正等正觉之后,佛陀转法-轮,有一千亿众生得到证悟。同时,他们中每一人同样的教授佛法,使得同样数目的众生得到证悟。总之,直到轮回终止,为利益众生的佛法事业将永无停止。

    对于清净见的教授指的是,在证得佛果时,由于能了知轮回和涅架的一切现象,皆是自性清净智慧的显现,既没有污浊的恶世可以远离,也没有清净的涅架解脱可证,反而,涅磐与解脱皆同一味。

    往昔自己为众生,但是由于修持此解脱道之力,得证佛果;因此事实上,众生的心和佛陀的心是相同的。以往,在道上有修持的辛劳,但是由于修持此解脱道而得到结果,因此道和果亦等同一味。以往要抛弃一切分别妄想,但是由于已娴熟于舍弃分别妄想,一切分别妄想皆转化为究竟法性,因此分别妄想和对治分别妄想,两者亦同一味。此外,我们皆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如取舍是一非二,舍弃和获得亦是一,轮回和解脱亦同一味,皆是自心意识的幻化等等。

    行者应如下来思惟其意义,“进入了金刚乘,并且由于如法来对治道上的一切觉受,我将能得到佛果位,具足一切不可思议的功德,例如如来的无量证悟身语意庄严法-轮等等。那时,我将能毫不费力的,自然的为一切众生的利益功德,转动永不停止的法-轮。”因此,从今以后,行者应起精进心来禅修,直到证得佛果。

    行者在一天中最好能依此教授来禅修四次;一天三次是中等的修持,一天二次是下等的修持。如果行者对某一部份的禅修,尚未能生起觉受,就不应该进入下一个禅修。在每座法中,行者都必须修持皈依,念诵祈祷文,并修持正行的禅修部份,并且以功德回向来作结束。但是在每座法下座后,行者应该以警觉心和专注心来保任此禅修。

    具大悲心的导师,以一切方便善巧,教授初学者不清净见,使他们的心能生起出离心。然后教授行者共同道上的觉受见,使行者生出为利益一切众生愿证得佛果的愿心。并由不共觉受见的教授,使得行者能生起修持金刚乘的精进心。而由于清净见的教授,使行者生起追求佛果位的精进心。

    至此毫无遗漏的,所有一切使行者成为具器弟子的各种次第教授皆已完成,使他们能够来接受令弟子成熟的真言灌顶,此灌顶为甚深金刚乘教授中的第一个次第。
今此一切佛世尊,最上秘密未曾有;
若清净信能了知,诸难成者亦成就。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