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甚深内义》讲解(节录)

甚深内义之"气脉与气的形成"

卡特仁波且讲授

    现在我们来说明各种不同的气。我们学的是藏密,因此我要用藏名来说(注:藏文与藏音请参照后面附录)。二十九天后,业气开始在身内搅动。由于这个过程,本来由边缘凸起而成中空的胚胎现在变平了。在这个时间内,它变大成为一类似长形,但仍无固定形状的东西。增大的长度则为胚胎本身的十二个半指长。然后称为“乌玛”的气脉在体内形成,它是最主要的气脉,又称中脉。接着命气进入到中脉,它是我们体内最重要的一种气,以后我们会谈到。当命气进入中脉时,它分开了父能量和母能量。首先,它将清净与不清净分开,接着在中脉中将父能量往上拉,母能量则向下推。

    在中脉形成的当中,一个七万二千条的气脉组织也开始形成,此外还有十种气帮助胚胎的发实。在中脉形成的时候,胚胎的外观就像一条鱼一样,属长形。为了让胚胎成长的速度快些,中脉便与母亲的右脉连接,而连接的这条脉称为右脉。中脉在中央,右脉在其右侧,而左脉则在其左侧。借着命气所供给,以及经由母亲的右脉所接受到的能量,这个生命体每天在中脉产生二百条气脉。每天两百条气脉的产生始于胚胎形成的第一个月末,并持续到整个第二个月。
甚深内义之"五根本气"

    借着中脉和命气以及许多组织的运作,它又产生了下行气,其所掌管的当然是属于我们身体下半部的功能。下行气作用在下半身的结果,让胚胎的外形变得更为圆滑,就像一只乌龟一样。当下行气运行在身体下半部时,它也同时在这些部位形成更多的气脉与脉轮,而这些都是在第二个月中进行的。

    在第三个月时,上行气开始在身体的上半部起作用,并在此处形成许多轮脉。

    第四个月时,遍行气开始布满全身。此气的作用在于形成身体的四肢与脚等。它不仅长成身体的四肢,也同时协助在此部位形成轮脉和神经组织。

    开住气(或等住气)在第五个月开始活动,它帮助胎儿体内形成更多的器官,例如:肺、肾、心,以及连接这些器官的神经和气脉组织。此气亦对整个身体的成长有所助益。

    当胎儿慢慢成长,形成了躯体、四肢、器官、神经和轮脉时,他便能动来动去了。由于他能移动,因此又长出了骨骼、关节和背脊等。

    我们刚刚所讲到的气都是在中脉里流动的,由此作用的结果,整个身体便慢慢发实完整。
甚深内义之"五支分气"

    在第六个月时,另外一个称为“鲁依隆”的气开始活动。“鲁”代表“龙”,但请不要依字面意思做解。“龙气”只是一个名称,不具任何特别意义。第六个月当龙气形成时,它便开始在中脉里流动。现在我们来讲元素。龙气可作用增进土大。当它起作用时,便形成眼睛及其开合的功能,但此时眼睛仍不具看视的能力。

    第七个月时,龟气开始在中脉运行。我们要说的是,在各种气中,属此气最有意思。它由命气而来,以增长胎儿的水大,形成耳朵并打通其气道。

    第八个月时,称为“臧皆隆”的精气形成,它也是源自命气。“臧”的意思是清净或精炼。此气可增进胎儿的火大,并打通鼻子的气道,这样人才可以呼吸、嗅闻。

  第九个月时,由命气产生了所谓的“天施气”,它可增进胎儿的风大。此气在中脉内运行,协助形成胎儿的舌头以及味觉。

  在这些都发实完全后的胎儿,不仅依赖母亲所供给的能量生存,现在他也有属于自己的感觉,因此学会翻动身体,由母体得到养分等。

  在第十个月时,“推行气”(注:又称“胜宝气”)将胎儿推离母亲的子宫。此时胎儿已完全发展出身心内外的感觉,因此能感受到在母亲子宫内的不适感,由于受压挤而觉疼痛,急于想离开那里。借着这种意念以及推行的力量,胎儿便呱呱落地了。胎儿出母胎的速度快或慢,或者母亲生产过程的困难或容易完全依推行气的力道而定。若母亲与胎儿双方都具备充沛的推行气,生产过程便很会容易。若推行气的气源稍嫌不足,则生产过程便较困难且易拖延。

  胎儿在母亲的子宫时便已形成了五万四千条气脉。出生后的头三个月,胎儿有脉络组织继续长成,直到最后总数成为七万二千条,而其末端均连接着中脉。由于与中脉相连,于是各脉间产生了种种不同的作用气,这些统称为业气。这些作用气均源自命气且与它相连。当气脉和气以及父母能量(红白明点)完全具足时,身体的组成才算告一段落。人出生时,我们用“像一头狮子或雪狮”的字眼来形容,这是因为当人出生时,感觉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另外一句用来形容人出生的是“无明烦恼的转世”。我们对“祖古”这字一定不陌生,但这是一个无明的祖古。通常我们说“祖古”时(中译注:它也被用来指转世的高僧或再来人),是没有惑迷无明的。
甚深内义之"五蕴与五大的本质"

  我们之所以用“祖古”的字来代表一个有垢染惑迷的转世是因为如之前我们所曾说过的,根本佛性乃是清净无染,遍满一切众生的。我们有了一个所谓的色身,它由五大与五蕴结合而成。而五大与五蕴的本质正是五佛与五智,只是我们未能认知此点,而随着根本上应为五佛与五智的五大与五蕴投射心影,制造痛苦。因此这就是指它为错误、惑迷的整个概念,而这也是指凡夫的投生乃是一个有垢染痴迷的转世之意。

    心的本质乃是不可捉摸,无坚实的实体存在,且由无始以来即清净无染的。它以无上究竟证悟的金刚持(藏语多杰羌)为表征。此完全清净无染的心,具化身无数的度众力量,它是法身,也是金刚持化现的五方佛。在五佛部中,五佛有五眷属(佛母),她们是究竟证悟,也就是金刚持果位的化现。

  再谈到我们自己。我们身体中最主要的气脉非中脉莫属,而最重要的气便是命气。这两样东西的作用正如普贤王如来与其佛母一样,一阴一阳。这是一种表征,当你真正了悟时,便能了解其并非如我们所看到的表象那样了。除了气与轮脉外,我们还有五大与五蕴。若我们的心清净无染,没有惑迷时,则五蕴便是五佛,而五大则是五佛母。这是五蕴与五大的本质。

  当胎儿出生时,他的身体便已发实完整,拥有手、脚、身、眼、耳等等。我们可明显的看出五大在胎儿身上的作用,令其发实成长。当具足五蕴与五大的胎儿在落地的那一刹那,五佛与五佛母也跟着同时出生。身体的出生以及五蕴和五大的作用,相对于五佛与五佛母的显现与悟证是合一不分的。“祖古”,或又称大再来人就是这样的的转世。虽然五佛与五佛母已降世,但众生的心却被遮障,无法认出此点,而仍以五蕴和五大相待。由于心的遮障使得我们成为凡夫、成为一个带染污痴迷的再来人。

  我们都是伟者的转世,只是未能认识或了悟存在于自身之内的五蕴和五大等的重要性和清净性罢了。由此我们了解到身边有一位法友(此处指的是上师)确实是件相当可贵的事。法友是指一个,不管当前我们的心多么无明,多么无法认清自身即佛,而仍能为我们启开心性,让我们了知自身即是诸佛坛城的人。此友告诉我们众生之所以无法认知此点乃是由于心障所致,因而传授我们对治的方法,以消除此等障碍。借此法门,我们精进去做,最后一定可以认识自己的潜能和价值。在修行的过程中,我们会越来越认清自己以及自己身体上的清净和珍贵性。

  当我们越能对众生发露慈悲心时,便越能看清众生的痴迷。众生的惑迷导致他们终日汲汲营谋逐欲,完全仅从事对己有利的事。这种只管自身,不顾他人的结果令众生更加深陷灾难和痛苦中而不觉。了解这点后,我们便能自然而然对众生生起一种爱心。此外,当我们对自己所具有的本质、功德渐渐有所认识后,便会学习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此时,我们除了已表现的爱心外,还会再对众生生起一种真正的慈悲。也就是若我们能了解众生由于不识佛性而不断造业,产生痛苦时,便会对他们发露出真正的慈悲心。

  今天我们讲到了身体的形成以及投胎的过程,我想不会太难了解吧!我也稍为提到了气脉的形成。气脉在梵文里称为“那迪”,藏文则叫“乍”。明天我们要特别讲到气脉有组织。再隔一天,则是有关气的东西,之后再谈到明点。我们每一天都有一个特别的主题。一般来说,“甚深内义”的教法共有十一章,它谈到了我们的内、外以及其他方面的组织系统。我们不会特别去注重哪个章节,但会每天开示一个主题,让大家了解外在的肉身和内在气、脉、明点等的运行和作用。我们将以此方式来学习整个脉络组织。
甚深内义之"中脉"

    昨天谈到了在佛法里所谓由六大元素所组合的金刚身。六大包括地、水、火、风、空等之五大再加上心识。我们也多方阐释此由六大所组成之清净金刚身无一丝染污惑迷,它是真真正正的本尊――五方佛与五方佛母。由于其本质的神圣,因此我们称之为金刚身。不论你是以惑迷的心视之为五大和五蕴,或以清净无惑心视之为五佛父和佛母,诸佛均无时不在。由于诸佛的真实本质是如如不动的,因此我们称它为六大所组之金刚身。

    密续教法不仅启发我们对五大与五蕴之本质的了解,它也同时提供了我们直接切入一切诸法真正心髄的法门和良方。若你能正中心髄,便能由此学到它完整的内涵意义。给大家举个例子做说明(但这只是个例子,不要当真)。你带着弓和和箭去打猎,一箭射中了动物的脚,它并不会死掉。但你若正中它的心脏,一箭就可使它毙命。同理,金刚乘的法门教导我们直指靶心――修行最根本的目标。认知由六大所组合之金刚身的本质,并将它加以展现的法门,即是密乘传承的神圣教法。

    为了正中此根本要点,昨天我开示了身体的形成。今天我们要讲气脉在体内的形成过程,它们的位置所在以及如何动作等。在原颂文中它说,在讲完外在有形之身体的形成过程后,现在我们要来谈内存的气脉部分。

    我们先来谈几条主脉,它们是中脉和左、右脉。这些是非常重要的气脉,或又称为“心脉”。在中脉里总共有四个脉轮(有一个更详细的讲法说它有六个脉轮,但大家了解就行,我们可以说它有四个,也可以说它有六个脉轮)。左、右脉合起来共有二十四条支脉,然后我们有五条所谓的隐脉,还有昨天我们说到的五气,以及与五气共同运作的五脉。此合起来总共有三十七脉,包括三主脉、二十四支脉、五隐脉和五气脉的东西,我们要在今天一起讲完。

中脉

    首先我们先来描述一下中脉。中脉直立贯穿我们身体的正中央,上抵顶门,下至脐下四指宽处(注:此处乃为密宗的生法宫,道家的丹田,以及中医的关元穴之所在位置)。中脉无色,它没有一个可视的颜色和形状,但脉中却充满命气。它在顶门的开口处由“HAM杭”字所封闭,此字属非常明亮耀眼的白色,而在脐下则由红“AH阿”字将其阻隔,之后中脉继续走到密处的地方。由于脐下的封隔,因此中脉在此上下的气并不一样。上面的是为命气,脐下到密处的地方则充满生殖之气。虽然它同属中脉,但由于脐下地方的封隔而有了两个名字,下面的部分称为“东千玛”,意为光亮洁白的海螺(海螺脉)。
甚深内义之"脐轮"

脐轮

    脐轮又称为“化身轮”。此轮有六十四支脉,其主要的功能是增强我们身体的能量。当这些有益的因素增长后,它便能自行开展其本质,唤起我们度化一切众生的巨大潜能。由于此轮有增上我们本质的作用,并可借着正确的修行产生无限的度众力量,因此它被称为“化身轮”。只要借由此轮之助,认识并充实自己,便能大大的唤醒我们的智慧和力量。这力量可以成为无限,因此它被称为无关增盛轮或化身轮。

甚深内义之"心轮"

心轮

    脐轮之上即是心轮,它有八条支脉。心轮在佛法上又称为“法身轮”,它的作用在于开展我们的心智和灵性上的功德,也就是智慧(觉性)和知识。心轮对我们的助益尤其深大,因为在三摩地禅定中时,心轮可增上我们的了悟。心轮不仅可以增上我们的悟境,事实上,我们入定的能力也是来自它。这种助力加上我们的实修,心轮确可让我们在睡眠中溶入净光,将我们昏沉的睡眠转化为净光。

    许多上师教导我们在入睡前要观想与我们有缘的本尊或上师。观想他如一粒豌豆般大小(或任何我们容易观想的大小)住于我们心中。这个重点是要让我们更加容易认知净光。但由于我们还不十分清楚心轮在密乘上的深层意义,因此我们很有可能将它观想在我们心脏跳动的地方,但这是错误的。我们说过,心轮有八条支脉,因此我们可将它观为一朵八瓣莲花在双乳之间的心尖位置上,而花朵的中央才是我们要做观的位置,而非我们心脏的地方。当我们的修行渐见效益时,它可让我们本尊或上师的净光渐行熟悉。

    熟悉“西藏度亡经”中所提有关临终与死亡教法的人都会了解心轮的重要性。它说到在死亡时,五大渐次化光溶入的过程实际上是在心轮中运作的。为了避免让初学者产生误解,我们通常不用“心轮”这个名词,而用“心”或“在内”这两个用语。但我们可以了解它实际上是代表心轮中一切东西的总集;五大、阴阳两气和命气的结合自然毫不费力的引领我们去了悟净光明性。由此可见心轮的重要性,以及它之所以被称为法身轮的原因。

甚深内义之"喉轮"

喉轮

    在喉间有一个称为“报身轮”的脉轮,放射出十六支脉(或称办脉)。通常此轮的作用在于恢复我们身体的健康,而认知与修证喉轮的重要性乃在于了悟报身的清净。我们可以体悟到一种与梦游戏的真实意义,因为透过修行,我们可以认出自己所正在做的梦,并且明白它只是一个梦。培养出一种真正辨知梦境的能力,并且看清自己是在做梦,可让我们停止继续做梦,并依因缘改变梦境。例如,我们也许想去佛土。在那一刹那,借着对喉轮的修证和了悟,我们便能证入佛土。或者有些人想去天道,若我们一心朝此目标,便能在那一刹那体验到天道的一切。更有引起人好奇想去地狱看看,而朝此目标,我们也便能看到或体验到地狱道或下三道的痛苦。借由报身喉轮的修证,我们便能对现起的梦境有控制能力。

甚深内义之"顶轮"

顶轮

    接着是顶轮,又称“大乐轮”,它有三十二条支脉(瓣脉)。通常它的作用在于释放我们一切的情欲和执着。情欲和执着的念头由此跃出,然而借着修行的功德力,此轮亦可让我们证悟到无尽的大乐。它不仅可让我们领受到无尽的喜乐,事实上,我们一切心智上的圆热、成长和证悟也都能借着顶轮的正确运作和由此所生起的无尽大乐展现出来。在修行中,顶轮可让我们进步神速,就像当我们点火时,风会助燃一样。若你在燃料上倒些汽油,它便会帮助加速燃烧。同理,若我们在修行上运用大乐轮的话,它便能非常快速的将我们推向开悟。

甚深内义之"四脉轮之净垢相"

四脉轮之净垢相

    当我们回头看看这四个我们提过的脉轮时,可以发现它们均呈现着清净与不清净一两个层面。以脐轮为例,从不净的角度来看,它可引使我们从事对己、对他都不好的恶业,而产生无明惑迷。但在恶业清净后,我们便能变得更为有效的利益自己和一切众生。

    由不净和惑迷的角度来看心轮,它能引使我们进入仿佛完全无明状态的睡眠。当我们进入睡眠时,一切都是黑暗的,而在此黑暗和惑迷中,我们看不出有任何正面或有益的成长。但在清净状中时,它则是净光明性的根源。

    在不净状中时,喉轮乃是惑迷和烦恼的根本。但当我们认知它时,便能转化平常我们认为非常真实,在睡眠中困扰我们的梦,而朝内在心灵的圆熟之道行去。   

    大乐顶轮在平常或在不净状中,乃是一扇开向贪欲、执着之门,但若我们能学习净化它,我们便有机会将此贪欲和烦恼转化为智慧。

甚深内义之"顶髺轮"

顶髺轮

    说完四脉轮后,我们再依六脉轮的说法来加以解释。在一个我们不是很熟悉的脉轮就是顶髺。若你看佛像,他们头顶上都有一处隆起的地方就是所谓的顶髺,藏文称为“楚铎TSUK TOR”,内有顶髺轮。它有九条支脉(瓣脉)。由于我们还未净化自己,心性上也还未圆熟,所以尚无法开展此轮。此轮在我们身内,但由于我们还未开悟的关系,所以它毫无作用,导致轮脉的走向也不十分平直。

甚深内义之"密轮"

密轮

    第六个脉轮是男女都具有的密轮(生殖轮)。它有六条支脉。目前此轮对我们来说也尚无作用,但修证高超的瑜珈行者可以运用它。在心性上的修行达到某种程度的证悟后,他可以运行所谓的生殖气,也就是明点。这个法门是将各种明点全部收摄于生殖轮中,再反向提起,同时运气放射全身,尤其是透过我以后会谈到的许多气脉。在那种层次的修证,第六的密轮可以有效的作用,增长我们心灵上的悟境和证量。

甚深内义之"脉轮即本尊坛城"

脉轮即本尊坛城

    在一般的密续和空性的教法中,我们较常说到的是四个脉轮,而六个脉轮的讲法则较少被提及。其中最主要是由于初级者的修证仍浅,无法利用第五与第六脉轮,因此在一些经教与密续的教法中便不提出。在不同的密续中,不论是父续或母续,有时法本身会有少许相异之处,但共同的是若依父续中的开示,则我们的每个脉轮中都有勇父;若依母续,则有空行,而依不二续,则勇父空行兼而有之。举例而言,在我们说过的三十二支脉中,就有金刚部的三十二勇父(注:此处有误,请对照后面问答录)或三十二空行。我们的喉轮中有十六支脉,其中有十六位宝部的空行;心轮中有八支脉和八位莲花部空行;而脐轮则有六十四支脉与六十四位羯磨部空行。同样的,四轮与四脉也便是佛父与佛母之诸本尊的所在之处。

    刚刚我们说的都属于中脉非常殊胜重要的特质。这些脉轮均位于中脉中,我们刚刚已谈过它的特质和本尊。但我们也许会问,由于每个人的身高不同,脉轮间的距离究竟是多少。不管你多高,两个脉轮间的距离是你指宽的十二倍半。我们不能用别人的手来量,因为他们与我们身材的高矮不符。
甚深内义之"左右二脉"

左右二脉

    接着还有其他两个气脉,即位于我们身体中脉右侧的右脉,以及位于其左侧的左脉。左右二脉在脐下四指宽处与中脉相连,就像一棵树的主干连接着两枝支干一样。这些气脉在脐下相连,同时它也连接着肾脏。从那里,左右二脉向外往上走与心轮相连,接着再次向外往上与喉轮相连。到了喉轮,左右脉变得非常细微,并且再往上与顶轮相连。从顶轮,这两条同样的细脉在鼻梁上的两眼之间相接。

    右脉有十条支脉分岔出去,左脉则有十四条,总计有二十四条。但这不包括我们在讲中脉时,所提到的那些轮脉。

    为了避免产生迷惑,我们必须了解到一点,那就是凡夫如我们者以及有成就的行者之间,其气脉确实有些相异之处。通常我们看到的两条气脉是在脐下之处连接,再通肾脏,然后向上与心轮、喉轮、顶轮依次相连,最后相接于两眼之间的点。但在高深具证量的行者身上则有些不同。他们的左、右脉在脐下相连后,便直接往上,非常的挺直,与心轮和喉轮不相连。由于气脉是否垂直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在打坐时,便常强调上半身要挺起。当我们打直上半身时,气脉会变得很直,而气也自然会变得比以前顺畅,这对身体的健康有很大的助益。

    关于左右脉的论释有二种版本,我们自己要去了解(注:坊间有关这方面的藏密书籍皆指左右二脉由上而下弯与左右二鼻孔相连。此是否为仁波且“有二种版本”之指则待查证)。大家对于我们需要呼吸的原因都很清楚,但常常我们以为人必须呼吸的原因是因为肺需要空气。从修行的观点来看,其实当我们吸入空气时,所有气的清净能量(又译净气或精气)都进入了左右二脉,而不净的气则转到肺部。进入左右二脉的净气也同时到达中脉,这是由于它们在脐下部位相连的关系。精气滋养了储于中脉的命气,让我们得以健康长寿,免于受疾病老弱之苦。但有时也有相反的情形发生。当我们吸入空气时,若左右脉净气的功能失调,或者我们本身无法将它带入中脉的话,则整个系统的运作便会发生故障。或者我们可以将气带入中脉,但有些命气却经由左右二脉从身体漏失掉。在这种情况下,甚至只漏失些微命气,也会让我们感到虚弱而招疾病。现在我们可以了解为何修行高超的瑜珈士身体都很健康了吧!瑜珈行者能将气运入中脉,且完全不让命气由身体漏失。老修行者或许对这种称为“持气”的修行方法不会感到陌生才对。多年修行的瑜珈行者用这种方法保任命气,不让它由身体流失,而这个法门最主要可让我们长寿无病,增加心性上的了悟。

    左右二脉在脐下的部位与中脉和肾相连,我们来谈一点它的作用。我们不要低估这两条气脉的好处和价值,因为我们要说的只是它的一部分功能而已,因此不要论定它就只有这么一点作用。与右肾相连的右脉掌控女性的月经周期。女人的右脉若在运作上有障碍的话,便会月事不顺,甚至失血过多。男女两性的右脉均与排泄有关,因此此脉若有障碍,便会导致便秘,而左脉则掌控肾脏功能,男女皆同。修行人最重要的是要去学习了解有关脉轮的一切。我们应对六个脉轮的种种和其功能利益有深入的了解,这在修行上是非常根本的东西。今天我们谈到了脉轮与其支脉、它的位置所在和功能等等的概念。明天我们将继续深入探讨脉轮与修行之间的关系。
甚深内义之"左脉之支脉"

    到目前为止,我已将我们身体和气脉组织的形成过程开示完毕。我们曾谈到身体的不净状态和气脉的清净状态,更尤其是存在于每个脉轮的男女本尊坛城。我们要借着修行的力量净除无明、习气和障碍,才能圆满证悟三大气脉的本质。我们曾开示每一个脉轮所象征的佛尊及其本质(化身、报身和法身等之本质),也谈到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清醒、睡觉、心的净与不净相等四阶段的本质,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来修行佛法等。我们也说到了包括气脉、胎儿的形成、脉轮以及住于其中的本尊等等的东西。

    今天我们还要更深入来探讨气脉,尤其是一个大家都不觉得陌生的观念。佛经里说,佛菩萨有二十四个外在世界。但到目前为止,依这些教法以及我们手边的资料来看,我们感觉本尊的世界是完全与我们分开的,例如,上乐金刚与金刚亥母以及另外二十四位本尊的世界等。但今天我们要开示本尊二十四个世界与我们身体里面的二十四脉之间的关系,这样我们才能了解人体里面的二十四脉与本尊的二十四个世界是合一不分的,我们会发现原来本尊的净土,实际上就在我们的气脉里面。

    首先,我要详细说明这些气脉的名称(请参考后面附录藏文原文),另外我们要谈当它们平常仍带业时,以及业消尽后的作用。

左脉之支脉

    昨天我们提到了中脉和左右二脉,现在我们要先来讨论左脉。左脉有十四条支脉。第一条“米切玛”是所谓的“无量金刚”,平常连接头顶。当婴儿出生时,头顶上有一处摸下去软软的地方便是了。此脉与头顶的这个地方,当它清净时,我们可以成就金刚身、金刚语、金刚意,以及三者的合一。

    第二条脉称为“查苏玛”,“查”意为微细,“苏”是身体,而“玛”则代表阴性或女性化的东西。此脉与我们后脑杓的上半部相连。由于它连接着脑部,因此亦与身体的一切毛、毛发,甚至毛孔等都有关系。由于此各关连性,它能让我们的心产生非常微细的念头,而这也是它之所以被称为“查苏玛-细色脉”的原因了。

    第三条脉是“杰哇玛”。“杰哇”意为爱,而“玛”则是使人慈爱。此脉与右耳相连,它让我们能自爱爱人。爱意的产生由此脉而来,因此它也被称为爱之脉。

    第四条脉称为“芸巴马”,意为突起或耸起。它与后脑杓的下半部相连,但这次我们不说它的作用在哪里。

    第五条脉是“通乌玛”。“通”意为短,整句有短的意思。它与左耳相连,而之所以被称为“能乌玛”乃是因为它的形状盘旋弯曲,并非直行,因此不长。我们还不准备开示它的功能。

    第六条脉是“如贝尔玛”,意为乌龟。此脉的形状像乌龟,连接两眼之间。

    第七条脉是“拱巴莫”,意思是熟悉或变得密切。我们因为某些原因对轮回有种密切的感觉,而产生执着,很难放下。对轮回的熟悉或密切感就是导致我们对它产生执着不放的主因。有些学生对我说:“我不想离开轮回世间,我太喜欢它了。”这正显示出一种对轮回攀执的倾向,也就是“拱巴”,意为对轮回生出亲切的感觉。此脉与我们的睫毛相连。

    第八条脉是“汪沽玛”。“汪”是活力,而“沽玛”则是让它有力量或强壮。之所以取这个名称是因为它本身有极大的力量压制其他的气脉。它与我们的双肩相连。

    第九条脉是“均玛”。此脉可让我们产生后悔的心。当我们认知自己和情绪、烦恼业障时,此脉可助我们对自己所造的缺失与过错生出忏悔心。因此,这个脉名有过错或缺失的意思在,它与我们的两个腋窝相连。

    第十条脉称为“纠玛”。“纠玛”意为源头或来源。此脉可维持并增强身体的完整性,以保护它的健康。它与我们的乳房相连。

    第十一条脉称为“妈嫫”。“妈”是母亲,“嫫”则是另外一个女性的代名词。因此整句合起来便像是说“母亲夫人”的意思。此脉对我们身体的照顾和保护极大,仿如母亲照顾小孩一般。它的功能在于强壮我们的身体,帮助它成长。它与我们的肚脐相连。

    第十二条脉是“千莫”,意为个性或特性。它与我们的鼻尖相连,作用在于净化我们全身细微的气。

    第十三条脉是“西尔今玛”。“西尔”意为柔和清凉,因此,此脉基本上在于制造平静、安静和柔和感觉。“今”意这给予,因此此脉可产生一种柔和、安静、祥和的作用。它与我们的双唇相连。

    第十四条脉是“察哇玛”,意为温暖或暖热。此脉可让我们感受到温暖或热气,它与我们的喉咙相连。

    这十四条脉的本质是智慧,但其内在的作用则是智慧与善巧的合一,以腊月和弦月为此象征。
甚深内义之"右脉之支脉"  

右脉之支脉

    右脉有十条支脉,象征右脉乃属善巧。这十条脉的名称,有些取自它们的功能,有些则取自它们的外形。

    右脉的第一条支脉称为“休玛”,名称反映了气脉本身稍白的颜色。它与双乳之间的中心点相连。

    第二条脉是“嚷玛”,名称正说明了气脉本身有点带黑的颜色。它与我们的膀胱相连。

    第三条脉称为“数间玛”,依字面上的意思是指一个有形体的东西,而之所以取这个名称乃是因为此脉较粗大,我们可以看得出它的样子。它与我们的会阴相连。

    第四条脉称为“基玛”,意为平衡的东西。此脉可助平均或平衡四大元素的气。它与我们的肛门相连。

    第五条脉是“纠今玛”。“今”意为给,而“纠”则是动作,因此整个意思是说带动它。而之所以取这个名称乃是因此它能帮助我们四肢的活动。它与我们的大腿相连。

    第六条脉是“久扎玛”,简译为无作用。“扎”代表分离或分开。当我们做修行时,此脉的作用是最基本的。但在日常生活当中,它则一点作用也没有。它与我们的小腿相连。

    第七条脉是“独沽玛”,它可让我们感受到幸福和快乐,而这也是此名的由来。它与十个脚趾甲相连。

    第八条脉是“注玛”,意为成就。此脉的力量是当我们做正确的修行时,它能满足我们一切欲望。由于它有此特性,因此便取成就之名。此脉与踝骨相连。

    第九条脉是“切玛”,意为燃烧,指能烧毁诸种烦恼障。它与大脚趾之第一趾关节上的汗毛相连。

    第十条脉称为“宜桑玛”,意为善心。它可助我们了悟俱生智,同时产生智慧的能量。由于它能产生此各种功德,因此被称为善心。它与我们的膝盖相连。

    此十脉的本质代表善巧,而其作用的力量则代表智慧。此点再次指出善巧与智慧的合一不分。早先我们讲到的属于左脉的十四条支脉,它们的本质是智慧,而内在的作用则是善巧;现在属于右脉的十条支脉,它们的本质是善巧,而其内在的作用则代表俱生智。

    讲完十条脉有开示后,有一件很重要而且我们必须知道的事是,气脉本身单独并没有气存在。当我们说到气脉时,好像它本身有很大的力量或能量,但实际上它自己本身并没有这些东西,只有在我们结合脉络、气和明点时,它才有可能产生气能和力量。气脉只是一个让气在里面运行的通道或管路而已(注意此气非我们平常吸入的空气)。当我们单独谈到气时,好像它的力量非常巨大,但若没有气脉,它也不可能运行。而这两者若不结合明点,我们也无法感受到气的一股力量。因此,借由气、气脉和明点合一的实修实证,我们才能体验到它整个的力量。

    勇父与空行的坛城实际上是位于这些气脉内。我们的身体里面有二十四条脉,每一条脉都是勇父与空行的世界(净土、坛城)所在,因此总共有二十四个勇父与空行的世界。一开始我们谈到了上乐金刚与金刚亥母的例子,气脉不仅是这些本尊的坛城所在,其实所有的勇父空行也都在我们的气脉内。唯一的关键仅在于若心不净,我们便无法认知或意识到这一点,而当业消,心清净时,我们便能看清勇父与空行实际上就在我们的气脉内。
甚深内义之"五隐脉"

五隐脉  

    现在我们要来谈谈五隐脉。之所以有五隐脉的名称乃是因为在上乐金刚与金刚亥母的教法中并没有谈到这一点,它只在时轮金刚的教法中有所开示,因此被称为五隐脉。

    第一条隐脉称为“森阔尔玛”,意为三轮。名称来自它的形状非常像一条苜蓿叶形的立体交叉道路,盘绕三圈,蜿蜒而上。此脉由中脉出,与眼睛相连,让我们能看见事物的形体。

    第二条隐脉称为“堆玛”,意为贪欲。它之所以会叫这个名称,乃是因为我们经由此脉产生欲望后,便想去获取得到它。此脉与其他四脉一样,由心轮而出,与我们的耳朵相连,让我们能听到声音。

    第三条隐脉的名称是“亲玛”,在藏文中意指家庭主妇。此脉的作用在于照顾全身。由于它能照顾全身,且由于西藏的家庭主妇都要照料家里的每位成员,因此它取了家庭主妇这个名称。它亦与鼻子相连,主司嗅觉。

    第四条隐脉是“吞莫”(由于拙火之藏音亦为吞莫,故勿将它与拙火相混)。当气与明点在此脉中运行时,它会让我们产生忿怒和瞋意。“吞莫”在字面上的意思是指瞋怒。此脉与舌根相连,让我们能尝到味道。我们知道五根是眼、耳、鼻、舌、身。五根依气脉而产生作用,但我要强调的是,若没有结合气和明点的运行,则气脉也会失去它的作用。

    第五条隐脉叫做“堆札”。“堆”在藏文里的意思是魔,而“札”则是摧毁或分离。因此整句来说,它便指摧毁魔阵。而之所以取这个名称乃是因为它与两个地方相连,其中一条支脉与我们的舌下相连,那儿有一个小洞。有时我们可以透过此脉证悟到白明点,而感受到一种非常深沉的喜悦感。许多大瑜珈行者就是用这种方式来运修明点的。另一条支脉则与我们全身相连,让我们的周身能感触到东西。
甚深内义之"五气脉"

五气脉  

    另外五气(包括命气、上行气等等)依个别的作用,取有不同的脉名。命气之脉又称“宜桑玛”,此名正说明了它在中脉的作用。下行气之脉名为“东千玛”,意为中空或空的。当上行气在脉中运行时,它有另外一个脉名叫“朗千切玛”,依字面解释为象舌。遍行气在流动时的脉名是“歇尔嘉”,而平住气(或平暖气)则叫“那尔玛”。

    五根本流动气之脉与五隐脉合起来总共十个。然后是左右二脉的十四和十支脉,加上三主脉(中脉、左脉、右脉)累计为三十七,这些是一切气脉的根本。郁江颂文开示道,在此三十七根本气脉之上共衍生出七万二千条支脉。我们没有时间一一述说,但诸位若能对三十七脉有一个清楚的概念的话,则在上课期间将会对我们有很大的助益。在三十七脉的本质方面,目前我们仅能以染垢带业的角度来谈它,但在我们清净一切业障后,便能了悟三十七脉即是菩萨的三十七道品。菩萨道共有三十七法,在成就了菩萨三十七道品后,我们便开悟成佛了。
甚深内义之《问答录》

一九八九年七月四日下午

问答录

    今早当您谈到命气的运行时,说到了右脉。我注意到大部分的连接点都在脐下部位(除了二条)。依照昨天的开示,右脉在脐下四指宽处终止,这是否代表它的支脉即由此分叉而出?当您说它们与某部位相连时(例如,膝骨),是否意指它的脉路即在此停住?

    右脉本身再由脐下部位行到肛门,然后在此停住。但我们今天讲到的十条脉是由右脉所分出的支脉,并非右脉本身。因此主脉像一棵树,旁边有许多分枝,分枝中又另有小细枝(七万二千条细脉)。右脉的各个支脉朝着不同方向行去,持续运作。

    气脉与我们身体的组织(例如,神经组织、循环系统等)有有何关连?我们如何以一个更普通的方式来了解它在我们身体里面的运作情形?我知道我们可以借由修行做到,但我们是否可以仅赖自己就可以增加对它的了解?例如,借由观想、推拿,或仅靠一种气行的感觉在仍未开悟的情况下,对它产生更多的了解?

    原文中并没特别提到这方面的事。但事实上,气脉与我们人体的神经系统等有很大的关连。因此在修行时,仅凭专注于一样东西,是无法能真正增强整个气脉功能的,我们还要练习持气(我们昨天提到过的)、打坐以及练瑜珈功法等,才能真正显现它的效益。依循这三个步骤可让我们了悟气脉的本质。由于瑜珈气功在此法门中占有一个重要地位,因此这意谓着推拿、指压、氏摩等诸如此类的东西也有助益。但若没有配合修气以及其他的禅修或修行,单凭推拿或按摩等的东西也不会有什么帮助的,若全部合起来修的话,便有可能成就了。

    也许仁波切可以提供一些参考的架构,帮助我们对这些教法的真实性生起信心。我们是否应该去了解几世纪以来一直强调气脉本来存在,而且里面并具有气能的喻珈功法?我是可以接受这一部分的,但除此外,它好像跟任何其他东西都扯不上关系。举例来说,我可以想象中脉可能是类似脊推骨或脊稚神经之类的东西,但像“独沽玛”——一条连接脚趾甲,与喜悦快乐有关的支脉…… ,这种联想似乎有些武断和奇怪,我们很难去了解为什么会是这样。

    我知道要说明这些教法是有些困难,而这也是金刚乘之所以被称为密乘的原因。有一件很重要而且我们必须了解的事是,藏文的“乍”意指神经、血管以及微细的通路,通常我们称为气脉,但实际上它是有三个意思。气脉的梵文是“NADI 那迪”,英文的词汇中并没有一个具备这种意思或概念的字。通常一讲到身体,我们所想到的只是神经血管,但密法另外说到了内在的微细气流,以及由气所运行的明点。这些让整个身体得运转,产生作用。内在的气脉与外在的神经血管组织有很大的关连性,它们构造相似,作用也相互有关系。但以一般世俗的观点来看,我们常无法了解什么是气,以及在气脉内由气所运行的明点,这些都可帮助我们的身体起作用。若气和明点在气脉内行走通畅的话,则我们不仅能获得健康的身体,也会得到智慧、神通以及透视未来的能力。这些都是气和明点在气脉内正常运行的结果,但若它的运行有障碍的话,我们便会产生很多负面的情绪和烦恼。由于受制于烦恼,使得我们不明白这些成因乃是由于气和明点的作用有碍所致,而以为是由其他因素所引起的。我们常受烦恼业障的影响而造业,也由此产生更多无明,而这则让气与明点的运行更加不顺。

    这告诉了我们“止”修的重要性,它让我们练习将心平稳不乱的专注于吐纳上。当我们能将心好好的专注在出入息上时,我们的呼吸也会变得很和缓。当我们能柔和的做呼吸时,我们体内的气的循环也会变得很平顺,而我们整个的心也会十分安祥宁静,没有任何杂念产生,这是气和专注的力量所结合产生的结果。但当我们生气时,心便会因为激动,导致呼吸急促而短。这表示愤怒的显现并非来自我们的愤怒情绪本身,而是由于我们体内的气行紊乱所致。气脉依我们的烦恼情绪而作用,这点我们可以由许多事情看出。举例来说;个人的右手若完全瘫痪的话,这表示气和明点在气脉中的运行并不顺畅。虽然手也许仍旧完好无缺,但只保留外形,并不表示它有作用,这中间必须要有气的运行才算数。死亡也是这种情形。气、明点以及元素会慢慢在心窝汇合。当这些开始汇合时,身体的下半身和各部位会慢慢变得沉重难以动弹,也无法运作。当它完全在中脉的心轮结合时,我们整个身体便再也无法动了,而这也代表气和明点在气脉中已停止运行,因此气脉与身体之间确实有很大的关联。但这些都不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能理解的。

    我刚才听到说,出入息会影响气脉的作用。我们很多人都在练习各种不同的调息方法,我不知道做这种修练是否会对气脉有不良的影响?

    就现在而言,我们很难说它一定会有帮助或会有伤害。但确实我们身体的动作以及呼气、吸气等都会对它产生很大的关联和影响。一般而言,出入息若不顺或呼吸不正确的话,人便会产生各式各样的毛病。这与我们不仔细照顾身体,或身体上有障碍一样,它的功能将会停止或消失。而这也是“那洛六法”之所以要在三年三个月的闭关中才修的原因。在闭关中,行者要做大约一百一十二种的瑜珈气功,以打通由于气行不顺而阻塞(字面上说是“干枯”)的气脉。这些功法完全是针对气脉而来的,但对于各种不同的调息方法,我目前无法下定论说它们是有害或有益的。

    早上在讲到左脉的支脉时,有些您并没有提到它的作用。第四的“芸巴玛”,您特别提到目前暂不说明它的作用,但第五的“通乌玛”以及第六的“如贝尔玛”,不知它们的作用如何?

    在气脉的结构中,有些气脉的名称是依照它们的作用来取的。在此情况下,名称本身即已点出了它的作用。另有一些则是依形状而取的。名称的来源有这两种方式,但若没有气和明点的运行,则一切气脉均属无用。不论你是否知道各气脉的作用与否,它们都只是一条通道或管路而已。若没有气和明点在其中运行,它们是没有作用的,而我们也无法获得各种成就。因此有些名称我们无法望文了意,它们是依外形而取的。所以除非我们在气和明点的运作上实修,否则要完全知道每一项的作用并不是那么重要的事。

    我了解仁波切对于气脉的开示,以及它能协助我们更上层楼而获得开悟的说法。但仁波切也说过,您所敬的一切法门也都具有同样的力量带领我们达到开悟证觉。若一个人不利用此种气脉法门而修持其他的方法获得开悟时,以他已开悟的心是否会自然即领悟这套法门?

    在我们课程的一开始,我曾说真正的密法是不能向一位初级者宣讲的,因为这不但不能帮助他,反而会害他,让他产生怀疑、恐惧和不安的感觉。因此学子们要清楚认知密法只能教给有高度理解能力和智慧的人。我记得曾在上课的第一天时提到,就是为了这个原因,我已经整整十三年不传这个法。我在等学子们的根器成熟,做好准备时才传。然而,现在这个法对于培养学子们的理解力和成熟度似乎已变成一项基本的东西了。

    谈到开悟,若不依次修习声闻乘、菩萨乘,以至最后的金刚乘,我们是不可能开悟的。若我们只修声闻乘,要开悟是绝不可能的事,因为我们还需要一些别的。但若我们修持声闻乘和菩萨乘的话,会开悟吗?是的,两者合修的话是有可能开悟的,但我们应该更实际些。因为我们若只修菩萨乘和声闻乘,而没有配合金刚乘的话,则成佛的时间需要三十七无数劫(又名大劫或阿僧祇劫)。首先,一劫本就是一段非常长的时间,而这又是无数劫。第二,我们所谈的是三十七无数劫,当然,也有可能是七无数劫,或者若我们够精进的话,也需要三无数劫才能证悟成佛。

    为何金刚乘被认为是成佛的快速之道呢?最显著的特质即在于,若我们能净化或了悟前面所提到的三十七条脉的本质,便能成就三十七品之菩萨道。如此在一生中,我们即能圆满本来需要三十七无数劫始能成就的菩萨果位,而此就是“甚深内义”所要阐释的无与伦比的密法。

    习惯上我们将三乘法门合一而修,而我相信大家都已受过皈依戒,因此这表示诸位已进入声闻的小乘道。另外也有部分的人已受过菩萨戒,还有人在修菩萨道的四加行,这些都是金刚乘的基础。但若能再加上本尊法的话,则三乘的法便都已具足,可以让我们快速成就。另外,我要再重述一遍这个例子,那就是整个菩萨乘和密乘的修行架构就像想猎捉一只野兽一样。若你想捉到它,把箭射向它的脚是无法立刻让它就范的。你必须一箭接一箭,费上极大的功夫才能摆平它;但若你能正中它的要害,一箭便已足够。

    我在想六轮是否对应于六大元素?此外,它们是否也对应于诸佛部、六种颜色和一切诸如此类的东西?

    是的,我们有六轮,也有五大元素,后者可再加上俱生智。然后它也与六佛相对应。通常我们只说五(方)佛,一般指的是报身佛,但我们还有第六尊属于法身佛的金刚总持。过几天我们会对这些有一个完整的开示。

    在您所提到的五隐脉中,第五个是“堆扎”,意为超越魔障。您说它有二条支脉,一条与舌下相连。在打坐时,我们要把舌头顶住上颚。这个动作是否与这条脉的气有关?

    第五条脉“堆扎”在尾端分叉成两条,一头与舌下的小洞相连,有时我们可以在这里感受到气或明点的运行。另一条叉脉则有许多支脉遍布整个身体,让身体产生触感。你说得对,此脉确与打坐有关。禅修时,我们的舌头之所以要顶住上颚有二个原因。第一,它可以防止唾液积满口中,让我们不必一再吞咽口水,制造声音,干扰别人。第二,在气脉与小洞之间,我们可以感受到明点的气动。有些人因为感受到明点的气动而生乐感,以致妄念纷飞,心无法安定。但若舌头顶住上颚的话,气脉内的明点和气便能暂停不走,让我们安心打坐,不受干扰而生妄念。

    仁波切,您是否能针对五脉再详做说明,以及为何五气以气脉的功能而称之?您是否也可以谈谈中脉中是否有一个地方是中气的大本营?

    五种气必须运行才能起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用普通的名词来说的话,也就是它需要有一条管路流通。需要通道的原因是因为五种元素各自必须运行起用。关于我们为五气所取的名称——气并不等于气脉,但必须经由气脉始能作用的五气,我们便以五脉之名来称呼它。若没有气脉,气便无法运行达到它要作用的地方。每一种气的根本都是命气,而命气的大本营就在顶部到脐下之间的中脉中。中脉是所有一切气脉的根本,因此命气也是一切气的根源。我们说中脉像汽球一样,中央是空的,充满气体。我们顶部到脐下之间的中空之处也充满了命气,而命气再透过不同的气脉运行到全身各处。

    在气进入不同的气脉后,它的作用也有些改变。由于功能不同,因此名称也不同,但最重要的还是命气。不管身体有什么状况,只要命气还保住,便不会死亡。人只有在失去命气或命气停止作用时,才会死掉。这就是命气的重要性所在,它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气,维持我们身体的健康、气色和组织。命气是一切的根源。

    我们所谈到的气脉和脉轮是由什么所组成的?它们是由气组成的吗?还是由六大元素所组成的?

    脉轮与气脉是气的产物。从来没有一样明显的物质可以直接显示出气脉和脉轮的外形,但由于一切脉轮与气脉的根本均在于气,因此我们认为它是与气相似的一样东西。同时在我们体内有所谓比较粗、比支脉更大的称为“乍”的东西存在,这些似平与你所说的神经相吻合。就我所知,这些是看得见的,但大部分来说,脉轮与气脉可以说是一种气能,而非实质性的东西。

    就气脉、气和明点结合的作用上来说,它是否有一种气动或静止的征兆可循,就像浪潮的高低起伏,或是月亮的盈亏一样;或者它根本就是非常平稳,我们毫无感觉,毫无强弱的感觉?

    关于这些法门,尤其是与气脉、气和明点有关的修行征兆——我确实修过这些法,但很遗憾的,因为我是个懒惰的学生,因此无法告诉你我个人的体验。修这些法若想要有一点成果可言的话,我们必须要很精进。不过我有一些朋友是很优秀精进的学生,因此我可以告诉你一些来自他们的体验。通常若我们很正确的修习气脉、气和明点的话,则它所显现的征兆是一切我们肉体或精神上的毛病都会完全痊愈。这是一个净化过程的开始。我们有佐证可给大家看。在苏格兰的桑耶林,有三位女士得了不治之症。在进入三年三个月的闭关,并且修了“那洛六法”后,三位的病都完全痊愈了。

    另外一个成就的特征是,我们可在身内生起拙火。拙火具有一个很广泛的意思,但通常它指的是内火或命火。做为一种成就的征兆来说,我们可以看到在西藏,有很多人于严冬中不着任何衣物,自在的行走于雪地中或冰上。

    还有另外一个成就的征兆就是,有些西藏的大瑜珈士(我在一生中看过很多个)可以长久持气,一个小时才吸一次气。以此方式,他们的寿命变得很长。虽然一个小时才呼吸一次,他们依旧哪里都去,甚至以走路的方式爬上高山。但是除非你修了“那洛六法”,否则不会真正了解我所谈的东西。以上是表现在身体上一种成就的征兆,而精神上的成就则更非我们所能想象的。开始时它会显发神通力,知道明天、后天要发生的事等。当神通力愈来愈强时,行者变成无所不知,这是我们对精神成就最基本的一个了解。我们不必去怀疑它的真实性,因为这些征兆都展现在我的朋友和一些行者的身上。但很遗憾的,我必须强调,由于我的修行不是很认真,因此我一点也不具备这种成就的果兆。

    成就与否完全要看学子本身的修行是否努力。

    在描述各组的支脉,例如,十、十四以及五气和五支气时,它们是否全都在气脉的某个位置分叉而出?

    它们源自中脉的心轮,由此结合心轮的命气运行一切支脉。

    由左右二脉分支而出的支脉呢?

    左右二脉源自中脉,因此右脉与中脉相连,再由它本身分出十条支脉。同样的,左脉与中脉相连,然后分出十四条支脉。但一切支脉的源头都是中脉。五隐脉直接由中脉的心轮分支出去。

    以支脉来说,例如右脉的支脉……,它们是否在右脉中的某个特别位置分支出去?它们是否全部由同一点,或不同的点分支而出?

    右脉的支脉从右脉的各个不同位置分支而出。另外我们说过,右脉在脐下的部位与中脉相连,然后往上走到顶部,再向下弯到鼻子部位。我们不必刻意很仔细的去了解,只要知道它依照我们说过的各个位置与右脉相连即可。这些点八九不离十,十分接近,只有五隐脉是全部一起直接源自心轮。

    源自中脉的五根本气……它们是否由中脉的某一个地方开始的?

    是的,我们可以说出五种气的所在位置。命气在中央,位于脐下与顶部之间的中脉里。下行气位于中脉的下半部,它同时代表身体的下半身。上行气位于中脉的上半部,掌控身体的上半身。遍行气在前身,平住气在后身。后二者通常我们是以东或西的名词来指出它的位置的,但在此,我们则以前、后身来做说明。

    之前您曾提过三主脉乃是相对于三身,但您是否能说明哪一脉特别对应于哪一身呢?

    在我们的烦恼染污清净时,三主脉便能与本尊的三身相对应;但当我们的心仍处凡尘中的染污状态时,三主脉的作用便只能让我们产生更多的烦恼习气罢了。要精确的讲出三身与各脉之间的关系的话,则中脉代表法身,右脉代表报身,而左脉则代表化身。顺便一提,此三主脉也代表佛的身、口、意。

    我试着想将您所教的这套法门做一个整体的了解。我开始有点心得的是,我们常将东西说明为五蕴与五大,所以实际上,我们现在所学的也可能有另外一种解释方法,那就是,气脉明点的组织是否也代表我们阿赖耶智的展现?

    这样说是对,也是错的。我们介绍这些气脉、气与脉轮最主要的是要启发大家对内在本质的了解。在某一方面来说,我们知道这样的介绍并不足以让我们了悟或认知自己内在的功德本质,除非我们去实修它。我之所以要在这里开示,让大家对脉轮、气脉等(或法身,报身、化身等)生起信心的原因何在呢?我们可以拿一朵绽放的花朵为例做说明。我们完全被它鲜艳的色彩、香气、美丽的外表和枝叶所吸引,但对它是如何长成的却毫无所悉。假设现在有人拿一粒灰白,无色、无香气的小小种子给你看,并且告诉你,若你将它播洒在地上,加上水份,空气和阳光,它就会发芽,成长开花。然而你或许会问:“为何种子里没有花?为何我看不到枝叶?为何我连花的香味都闻不到?”虽然它还未长大,但这并不表示那颗种子没有成长的能力,开出你想看的那种花。

    同理,我们本身也都具有这样的潜能。但除非有人告诉我们,确定它的真实性,然后以知识和耐心来培实这颗种子,否则我们是不可能期望种子会发芽长大开花的。我们需要耐心和时间来了解自己所具的本质,就像相信一小颗不起眼的种子也能长出枝芽,发出青翠的叶子,开出成千上百的花朵一样。我们确实具有这种能力和潜能,但是我想告诉你的就是,这种潜能在某方面来说,就是我们的气脉、脉轮和气,而它所绽放出来的花朵就像是法、报、化等三身的了悟一样。这只是一个启蒙。一开始在我们还未能体验出或看到结果前,是很难令人相信的。虽然看到一小颗不起眼的种子很难让我们相信,但事实证明种子确可长出花朵—— 我们也有那种能力开悟。这是一个例子,但我们不要对它仅做表面上的了解,因为这两样东西还是有些不同的。花的种子若好好栽培,水份和阳光都很充足的话,它便会成长开花。一开完花,它就会开始枯萎凋谢,但一个人的开悟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因此就这方面来说,前一个例子并不完全恰当。另外种子若储存时间过久,导致能量减弱,它也无法发芽。但我们每个人本具的成佛种子则永远不会变弱或败坏,甚至一百万年它也不会腐烂。因此一个人能否开悟,完全要看他是否努力修行,消除业障。

气与元素的关系

    到目前为止,我们说到了气脉、五气以及五支气。我们也谈到了十气的位置和它们的作用。在谈完了气与气脉这个大主题后,现在我想来讨论有关气与元素之间的关系,看看哪一种元素与哪一种气有关。另外我们从灌顶中也知道,每一位本尊都有一个身口意的种子字。种子字成为我们获得本尊身口意灌顶最重要一样东西。同样的,今天我们要来讨论十气(五根本气与五支分气)的种子字。在说明种子字时,我们也要谈谈这些气在我们身体里面的作用,尤其是正负两面的作用我们都会提到。我们也要讨论当人的气行平衡时,他的身体和精神状况的表现情形;当它不平衡时,又会有什么问题和状况发生。正如昨天我们说过的,通常供着气的净化和平衡,我们的烦恼会消除,而在身体上,我们也会获得各种喜悦感。现在我们要继续更详细的开示各大元素与种子字之间的关系,以及它对我们身心的正面影响。另外我们还要谈到若它的作用有障碍的话,又会对我们的身心产生何种不当的影响。

    首先,我们要就所谓的“金刚身”这个名词来做解释。我们之所以使用这个名称来象征它不变以及不坏的本质,是因为不论外境和因缘如何,我们所谈到的这些,其本质都不会改变的。

    回到前面我们谈到的有关胎儿的形成。当父母的红白明点结合时,它也含括了阿赖耶识。但在此情况中,我们必须强调的是,阿赖耶识不只是单独的某一个识而已,它还包含了许多不同的意识。当父母的红白明点结合时,它也含括了阿赖耶识与命气,胎儿才能慢慢发实形成,而在那一刻,我们也才有所谓的“生命”。它之所以被称为生命是因为当命气进人时,我们才有生命的迹象,而当命气漏失或离开时,生命便终止了。因此我们最根本的气便是命气,藏文称为“搜隆”。命气的种子字是“阿”(请参照后面附录),代表不生不灭、无真实体性,也代表空性的本质。它与空大相对应。

    第二种气是下行气,与地大对应,其种子字是“哩”。

    第三种气是上行气,与火大对应,种子字是“蓝”。

    下一个,也是源自命气的平住气与风大对应,其种种子字是“易”。

    最后一个遍行气与水大有关,种子字是“乌”。

    下面我们要讨论五支气。但这点可能会造成大家的困惑,因为之前我们说过,五根本气都是源自命气,因此它们本身显然也是支气的一种。所以现在我们要谈的是支气中再分叉而出的支气,就好比我们的手臂由身体延伸出来,而手指又由手臂长出来一样。

    第一支气称为龙气。它的本气是由地气所涌出的智慧,但与其相对的元素是空大,种子字是“锕”。

    第二支气是龟气,与风大对应,种子字是“耶”。

    第三支气是精气(或净气),它与火大有关,种子字是“锕”。

    第四支气是天施气,它与水大有关,种子字是“欧”。

    第五支气是胜宝气,它与土大对应,种子字是“锕尔”。

    至此我们终于了解为什么十气都与五大有关了吧!在这些气的不同作用中,各大元素扮演着不同的工作。但我们不要因为种子字相异,便把各种气和元素的本质加以分别。五根本气与五支气,事实上都是五种元素的显现。

肉身的坏灭

    我们已经知道人的身体是如何形成的,今天我们再来谈谈它的坏灭,也就是说人体的内气和能量是如何流失的。人的寿长以目前一般来说约一百年,虽然通常依个人的善恶业而稍有不同。在一百年中,人身体里面的气逐渐耗弱消失的方式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人在十岁结束时,第十气,也就是胜宝气会溶入第九的天施气,而前者的作用也就在此时停止。胜宝气的消失使得天施气必须同时担负起它自己本身以及胜宝气的功能。人在二十岁时,第九的天施气会溶入精气,而精气也同时取代了天施气的功能。到这时,我们已经流失掉了胜宝和天施等两种主要的气。同样在人进人三十岁时,精气会溶入龟气,而在四十岁时,龟气会溶入龙气——这是五支气中最后的一个。然后人在五十岁时,龙气会溶入遍行气。到这时候,五支气的功能全部停止而溶入根本气。然后到六十岁时,遍行气溶入平住气;七十岁时,平住气溶入上行气;八十岁时,上行气溶入下行气。到了九十岁,下行气便溶入了命气,而到一百岁时,命气停止,人也就死亡了。

    这是一般我们内气散失的过程。但由于业力不同的关系,有人寿长超过一百,而在现代社会中,也有很多人无法自然死亡;有些短命,有些则发生意外。若我们死于意外,便没有这些溶入的过程,因为死亡几乎是瞬间马上发生的。我们在祈祷文里说:“愿我永远不会遭遇非时之死”。此一非时之死一指的就是任何夺走我们生命的意外事件或疾病。元素无法正常的溶入不是一种自然健康的方式,因此在许多佛教的法本经典中,都有这样的祈愿文,祈求我们不会遭遇非时之死。

气的功能与其得失利益

    现在我们来讨论存在于诸位体内的各种气的功能与其得失利益。命气的本质是智慧,但当我们未能认识它时,它会变成我们的我执。由于未能澈视命气的本质,以致众生在分别对立的心影中产生各种烦恼习气。若能持住命气,便可让我们精神充沛,身体健康长寿,心性健全。但若命气由中脉漏失而进人其他气脉时,我们便会产生精神异常的现象。当命气由中脉流失时,我们可能会失去知觉——这是一种命气分离的征兆。

    下一个我们要讨论的是下行气。通常它存在于我们的脐下列密处之间的中脉。中脉在脐下部位有一种子字封隔,而在此处之下的部位是中空的,这地方便是下行气的所在位置。下行气的本质称为“大乐智慧”,这是因为若我们能正确的利用它来修行的话,便可快速增进我们的了悟和成就。由于下行气有此种能量,因此它的本质便称为“大乐智慧”。中脉以及左右二脉的气若运行顺畅的话,我们下半身的健康情形便会很好。虽然我们可以借着下行气的修证,获得极大的了悟,但它若流失进入错误的气脉时,便会产生诸如泌尿方面的毛病,以及便秘,阳萎等的问题。我们所有下半身的毛病都是未自气行不顺,导致功能失调引起的。

    下一个是平住气。它位于心轮部位,借着“那玛”支脉与胃相连。这条将平住气与胃相连的脉可帮助我们消化食物,吸取食物的精华,同时排斥对我们有害的东西。以此过程,它储存了食物的精华和能量,提供我们身体各种养份,同时排斥已经消化,但对我们有害的物质。这些都只是它诸多功能的一部分,但当气走岔时,我们便会觉得胃不舒服或胀气、腹泻等。总之,一切与胃有关的毛病都是因为平住气的运行不顺所引起的。

    上行气也是源自心轮部位,以朗千切玛(象)脉与喉轮相连。它的作用在于协助我们吞咽东西,以及判别一切音质的好坏。此外它也让我们的膝盖、脚、手等具有弹性和活动力。举例来说,当我们在跳舞时,它让我们精力充沛,动力十足,能快速的转动。但若此气运行不顺时,我们便会感到头晕,一阵昏眩空白,想吐或腰背酸痛等,以及许多与上半身有关的毛病

    遍行气顺着“歇尔嘉脉”由心轮部位开始运行。“歇尔嘉”意为苍白。此气若于脉中运行顺畅的话,可帮助我们全身的关节润滑富弹性,如此我们才能自由自在的活动。此气若行走不顺的话,我们的身体便无法运作,尤其关节部位,而且手指和脚也会跟着变形。任何与骨头或关节有关的毛病都是因为遍行气的运行不顺所引起的。

藏药与气脉理论

    气若运行顺畅,便有各种好处,而气若不顺,功能不正常时,便会产生各种坏处或生起病来。在知道了这些后,我们才能了解气行的正反好坏情形,而这也是藏药在许多方面都能极尽契合我们身体上的需要的原因。试药的制作完全建立在一套完整的气脉理论上,主要是让气走得顺畅,并依各种气行障碍所产生的毛病来做治疗,依此(也依我们今天所开示的佛法),我们有许多药方。假如你有某段命气行走不畅的话,我们便会提供某一种药来治疗它。以触按脉搏和检视尿液来做诊查,这也是西藏医学一项最基本的方法。医生可借由脉搏的触诊了解到气脉和气行的情形,而尿液的检视则可进一步验证气的作用是否正常。然后医生再依此配出各种不同的药,甚至药本身也是依着不同的气来做分类的。

    倘若有一个人因为命气行走不顺而生病或产生问题的话,医生便给一种称为“回生十三味”的药,它可回补命气。“搜进楚孙SOGZIN CUHSUM ”是这个药的藏名,它依气名而取。因此我们若知道气的名称,便能依此找出药方。所以藏药与佛法基本上是一体的。

    我们已提过有关五分支气的作用。其中每一种气若在气脉中行走顺畅的话,便能让我们耳聪目明、触嗅敏说、味觉敏感;而当它阻塞时,很明显的,我们会有五官上的缺陷,例如,眼盲耳聋、嗅味觉皆失等。这个道理简单易懂,因此不必再详说。

    平常我们唯有服用藏药才能治疗气行不顺的毛病,但是大瑜珈行者可以借着正确的修行,调顺自己气脉上的问题。做为一个修行者,我们必须了解修行的价值,同时努力让自己的气与脉作用正常平顺,如此我们才能维持健康,好好修行,究竟证悟成觉。若对修行的价值,或对气行的功能不解的话,我们便会像西藏大成就者萨迎班智达所曾说过的一个例子一样。他说:“当一只狗狂叫时,其他的狗虽然不知为何而叫,也都跟着狂叫。它们只是互相模仿罢了。”我自己举的例子就像有一把枪。我们若想正中靶心,便要仔细瞄准它。若我们连枪靶都不知道在哪里,只听到别人对着空中射击的声音,便也跟着向空中胡乱射击一番,根本不知道目标在何处的话,这样我们便会把所有子弹都浪费掉了。倘若我们手中握着枪,看着枪靶,仔细的瞄准它,这样便能增加我们正中靶心的机会。同理,我们不要只想学习别人,自己要清楚了知所做的每一件事情的道理何在。若我们能培养这样的心智的话,便会感到修行非常有趣扎实,因为我们终能体会到全心投入的目的何在了。

气的禅修

    一般来说,这个修行与三阶段的气行有关。以普通的名词来说,它们称为出息、入息以及住息。我们对呼出、吸入都不陌生,而住息则意谓当我们吸人后,将气持住不动。当我们做吸气与呼气的动作时,要计算次数,而住气的时间长短则依个人的能力而定,这与“止”修非常相似。它在“论藏”里也说得非常清楚,在“论藏”里,这种修法分为六个渐进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出息、入息和住息。此阶段称为“数”。首先我们以正确的禅定坐姿坐定后,接着开始做呼吸。一呼一吸间称为一次,我们可以做二十一次或更多。这个方法与我们过去所教过的“止”修非常相似,它同样也建议初学者刚开始打坐数息时,时间要短,但次数要尽量的多。当我们越来越习惯这种方法时,便能延长打坐的时间,甚至坐上几个小时。但刚开始时,我们每次做数息的时间要短,但次数要多。

    第二个阶段称为“随”(或译“循”)。在此阶段我们不仅要做出入息的动作,更要想办法觉知它的去处。通常这种觅知非常重要。做为一个初学者,我们可以观想气息。当我们呼出时,观想呼出的气几乎触及地面;而当我们吸入时,观气由鼻孔进入,下沉到脐下丹田部位,然后同样再呼出,观气几乎触地。这是教导初学者觉知气行之来去的一个方法。在此阶段由于我们专注于出息(观它几乎触地),以及入息(观它下沉至脐下部位),因此我们不需做数息。

    气无颜色,亦无形状;我们根本找不出它究竟在哪里,往哪里去。由于我们无法说出或感觉气究竟是什么,因此第三个阶段我们称之为“住”。此时我们将心住于一个清净无分别的状态中,既不思索气往何处去,也不观视自己出入息的状态,只在凉空气触到鼻子时,保持一种清明的心境即可。我们要在吸入清凉的空气时,维持一种明觉,将心安住。对于自己在哪里做数息,如何做等,都不要生思索或检视的念头。

    第四个阶段称为“悟”(藏语“托巴住TOK PA – DRUP)。我们知道不仅气无颜色和实体,觉知有气存在的心亦如是。因此在这个时候,我们打开眼睛稍向前凝视(这与我们做止修时,眼光要往下看不一样),将心安住,无任何思想意念,也没有修者、所修与修行的概念。我们将心住于任运自然状中以了悟这一点,不住对气的感觉,也不住于气本身之上,只是保持一种自然的状态。这点我也曾教过很多学生,因此大家都不应该对此感到陌生才对。

    第五个阶段有几种译法,其意思有点像移动、转移或转换。从第一阶段开始到第五阶段,我们都是在让自己熟悉,渐次培养定力的习惯。在第五个阶段中,我们使用各种不同的观注标的,例如,从出入息转移到一个圆点或一个圆圈,或是一尊佛像、一个种子字等,只要心里喜欢的都可以。我们利用种种不同的对境来培养专注和定力。

    第六个阶段称为“扬速搭巴YANGSU DAKPA ”,意为完全清净。在此阶段,我们可以借着止修所培养出的力量将心安住;在没有任何杂念或意念的情况下,我们住于甚深止修定中。由于心能摒除一切念头而安住,因此它变得十分清净。

    我们凡夫常有分别东西的习惯,因此把心和气也认为是两样不同的东西。由于不知道,也没有察觉到气动会影响我们的心,因此我们才会生起无数的念头。我们从未真正了解到心气之间的关系。当我们认知到心气之间事实上有一种非常深切一一几乎是合一不可分的关系时,我们才会真正清楚止修的重点在哪里。也就是当我们气行越加和缓从容时,我们的心也才会越稳静。心气之间确实有一种不可分的本质存在。刚开始当我们在做吐纳的动作,努力想去感受触到我们鼻孔的气息时,我们会把气与自己的念头(心)当成是分开的两样东西,但我要再说一遍,气与心是合一不分的。透过多位过去曾来此地访问的上师的教导,各位学到了“止”修的法门而培养出定力。深入“止”修可让我们悟入第六个完全清净的阶段,因此这些上师是非常善巧的,他们一心只想将“止”修的法门教予各位。现在他们不仅做到了,而且在座有许多学子也修习了好几年。因此深入“止”修一直是非常值得去做的事。

甚深内义之《问答录二》

一九八九年七月五日下午

问答录

    我们之中有许多人在想,这些气与它们的名称之间是否有某种关连?我们有诸如土大和火大的空大元素,我们有所谓的“气PRANA”,我们也有呼出吸入的空气。仁波切说当我们吸入空气时,纯净的部分进入了气脉,而较粗的部分则进入肺部,对不对?请问我们是不是吸进了“气PRANA”?当您说心气不分时,您所说的是这种气吗?(英译注:藏文的气是“隆LUNC”,包括空气(我们呼吸的空气和空大)以及气(包括普通我们所说的气,以及在我们体内心识中的根本微细气流)

    以气的作用而言,事实上,心与气是分开的,但在同时,心与气的本质却是一致的,因为二者皆无实体,所以它们非常相似。由于很类似,所以实际上,二者的本质是不分的。但若我们是以由外将它吸入的观点来看的话,则我们可以说它们是分开的二样东西。

    若说心识或心完全是由气所组成的话,则这绝对是个错误。但就如我们前面说过的,气可带动产生心识的一切作用。因此以此方式来看,我们很难说它们是分开的两样东西,否则在某方面来说,它们确实是不一样的。我们举一个类似的例子来说明心气之间分开,但同时又是合一的特性。看看汽油和火吧!当你将汽油浇在是火上时,它便开始燃烧。当汽油在燃烧时,油与火是合一不分的。但除非火碰到它,否则汽油实际上并不会变成火。心与气的关系与此例相似。

    命气储存于顶部与脐下之间的中脉,因此它是我们的生命能中最根本重要的部分,而这也表示它与我们的阿赖耶识合一无分。我们今天谈到当十种气开始一一消失溶入时,最后全部汇入了命气,因此它确实是一切气的根本。

    今早您说到十种气在每一阶段约十年的时间中逐一溶入,也可以说是在终止后分离。然而喻珈修士是否可以让它重新回复?若不行的话,瑜珈修士是否也有这些气上面的问题?

    这些事实上我们明天会讨论到。但一位瑜珈修士的成就则完全要依其认真、精进和对修行的愿力而定。在某方面来说,他们可以重储已流失的气,也就是说,这中间他们并没有经历消失溶入的阶段。我们有一个显著的例子可以证明,他就是莲师。莲师证得了所谓的无死之身,永远不会死亡,其他的修行者则成就较小。虽然如此,仍有许多在印度和西藏的大修行者活了二、三百年之久,这都是由于他们修行持气的关系。因此在每个十年的阶段中,他们的气并不一定会消失溶入。但对于那些专造身口意恶业的人而言,由于他们的恶行,很有可能在十年内便一口气消失了两种气。

    之前仁波切谈到了胎儿在形成的过程中所导引的一些气。当我翻阅以前做的笔记时,发现里面有些东西与今天早上我们所讲的不太一致。之前您一路顺下来说出这些气的名称时,次序是这样的:命气、下行气、上行飞、遍行气,然后是平住气。但今天的次序有些不同。另外,在讲到胎儿形成的时间的次序上与各大元素的对照,上行气是属于火大或是风大?当我再更仔细对照胎儿的发实过程时,我也在笔记里发现,在第七个月当耳朵形成时,我那时写的是水大而非风大。因此就这个过程中它所相对的元素,我感到有点困惑。

    过去当我们教到五种气时,我已经不记得曾就哪一种气引导形成胎儿的哪一个部位来说明五气的作用,例如,下行气在某一方面来说,与眼睛的形成有关等。谈叫五种根本气,下行气作用于我们身体的下半身,形状像龟。五官的形成与五支气,例如,龙气、龟气与精气等有关。

    我所注意到的是在五气中,第四种定平住气,而第五种是遍行气。但在之前您曾将遍行气置于平住气之前,请问它们之间的次序是否特别重要?如果是,我的问题便成为:与它所相对的元素的次序定否正确?我只定要确定我的对照是否正确,次序定否正确而已。

    不要担心这一点。只要你有做笔记,知道每一种气的作用,以及与它相对的元素便可以了,不必担心它的次序问题。我想到哪里就讲到哪里,重要的是,只要你记住它的作用便可以了。

    我要知道它们与各元素之间的关系是否正确。上行气相对于火大,平住气相对于风大,而遍行气则相对于水大,对不对?

    是的,命气是空大,下行气是土大,上行气是火大,遍行气是水大,而平住气则是风大。

    仁波切,在“止”修中,一般所推荐的坐姿与此有何关连?例如,建议我们的右腿应该搁上面,还有手的姿势,以及在开始打坐前要先提肛、缩下颚等等。

    我教导这种受大家一致肯定的止观禅修坐姿已有十一年了,因此就不必在此重述。虽然每位老师的指导会稍有不同,但基本上的东西都是相似的。个别老师所教的姿势若有差异的话,我无法要我的学生去尝试它,但也不能完全禁止他们,因为要劝阻这些新的方法,或新的观点是很难的,而且在许多方面看起来也太主观。学生会以为我认为自己所教的才是最好的,而他们也可能会不以为然。但在不鼓励也不禁止的情况下,学生会发现他们越使用新的方法,在打坐中便越觉得不舒服,心也越烦躁。这是一个两难的局面,因为学生总是充满好奇,有机会时总想尝试一些不同的东西。因此我既不鼓励也不劝阻,这中间各有利弊。

    我曾就我的方法,也就是七支坐法做过非常详细的说明与指导,现在大家都应该已十分清楚才对。当我在开示时,我常将它与五根本气之间的关系一并做了说明。若你曾听过我的课,便已对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相当了解才对。唯一我在止修上尚未提起的是气脉,因为在修定上,要去了解气脉与修行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那么重要。

    仁波切曾提到由于西方弟子的善业成熟,才促使您决定首次在此传授这个法门。我不知道在西方有许多污染和其他负面环境因素产生的同时,这件事是否也具有一种历史意义?这些污染是否会影响我们的气行和气脉?仁波切为何在此时传授这个法门?是否有任何特别意义存在?

    在原文中,它并没有特别明显的提到有关水、土和空气等方面的污染问题。但我个人觉得,由于吸入的空气需要净化,因此当空气越来越污浊,而我们持续吸入时,到最后我们便没有什么好净化的了。在极度污染的空气中,我们找不到所需要的净气,而这会让我们体内的各种气很难获得它所需要的诸多能量。由于我们的气得不到足够的能量,因此它很快便会衰弱下去。理论上来说,空气越新鲜,我们所吸入纯净的空气也越多,而我们体内各种根本气所获得的净化能量也越高。这将使得我们的气行平衡顺畅,身心清净安宁。在原颂文中,它提到了有一个会让我们流失命气和其他气的原因,那就是当我们的烦恼心生起时,例如,嗔念。极度的嗔怒会让我们散失命气,或是各种气的能量,而且很难再弥补回来。另外一个散气的原因是过度纵欲,它会使阴阳两气皆失。当气漏失时,身心的不平衡会导致身心不健康,产生各种问题。而这也是许多瑜珈修士实行禁欲的原因,它可防止漏精(漏失精子的能量)。若能保持精子不漏失,便能保盈气的能量。

    我也有一个问题,是关于胎儿在形成中的气与今天早上您所说的有些不同。我想问有关支气的事。今早仁波切说“龙气”具有空大的本质,但在胎儿的形成过程中,仁波切又说它可产生土大的元素——它可孕育土大。因此本质与作用之间有些相异,这样对不对?

    你的误解似乎是出在……之前在谈到“龙气”的这个支气时,我们并没有说它是土大,我们说的是土气导引形成眼睛。土气与土大元素有很大的不同。土气来自土地,但它的本质是空大。因为土气不像土地一样,具有一个坚实的内涵,所以它与空大相仿,但它的能量则是来自大地。它在那个时候的作用是形成眼睛的器官。

    关于支气,早上仁波切说的最后一个是胜宝气。在胎儿形成的同样地方,仁波切则说是“推行气”,与生产有关。请问这两者是否属于不一样的气?

    它们是属于同样的气,但在作用上有稍许差异。在妇女生产的那一刻,它可协助将婴儿推出产道。但就我们一般所说的,它能帮助我们的身体向上生长。作用上似乎是有所不同,但以微细处来说,它们是一样的。一般人对整个“推”的概念似乎有些误解,或常做错误的解读。因为“推”听起来好像是在胎儿的外面有一股气或力量在推他,但事实上并非这样——气是在胎儿自身的体内,帮助他快点出去。

    在西方医学上来讲,通常我们认为是母亲把胎儿推出去的。那是相对的,母亲也用她的下行气将胎儿推出。

    当您开示整个气脉组织的敬法时,我有一点自己的看法。您说有一些关于气脉的修行必须在三年的闭关中才能做。请您谈谈个人是否有计划要带学生做三年的闭关?是否这里,或其他地方有这方面的消息?我离开了好一阵子,不知道以前别人是否也曾在公共场合向您提出这样的问题?不过我想这些教法自然会引出闭关的话题,也教人想试一试。

    说到闭关的计划,我手中有很多个,但都还未完成,其中一个例子是巴卡格兰地的闭关中心。我之所以派诺住切令(注此位先生曾在屋士达三乘法-轮中心服务一段很长的时间,专职翻译)和他的太太玛丽安去那里,最主要是想建立一个很好的闭关中心。那时我们的目标是想请已故的刚噶喇嘛去那里当关房的指导上师。刚噶喇嘛精于“那洛六法”,他不仅修一次,而是修了许多次。我曾希望他能当关房的导师,但是如今他也已圆寂了,加上一些内部本身的问题,后来这个计划便改变了。计划在科罗拉多州南部的巴卡格兰地兴建关房之前,我也有一个想法和目标想在新墨西哥州成立一座闭关中心,但后来因为弟子供养的土地产权有问题,所以才又选择到巴卡格兰地。我无法全心处理闭关中心的事情,因为你也一定能看出我在这边建庙和建关房的工作有多忙。当这边的闭关中心完成后,我会不会带领闭关又是一个问题。

    若在我离世之前关房就建好的话,则我别无选择,一定会带领闭关。这是我的职责所在,而且从很多方面来看,它是一件令人感到愉快的工作。但同样的,闭关中心若永远盖不起来的话,则我也没有其他选择了,只是我从没放弃要将它盖好的决心。不管我还在与否,我都有很强的信心,相信有不少在印度闭过关的优秀上师会来此地帮助学子。但学子可能对印度来的上师会面对与我同样的问题,那就是语言。我们从印度敬邀来的关房导师铁定不会英文,而我也不会。因此诸位会碰到同样的问题,但我还是没有放弃希望。我每天所祈求的只是希望关房快快盖好,我可以有机会看到学子更有效益的修行。(原编者注:在这些法教完后,有人在离三乘法-轮中心一个半小时车程的地方,供养了一块四十英亩的地,做为建立三年闭关的关房之用。计划已展开,希望能尽速完成它。中译者注:从彼时至今,关房已顺利完工,并在一九九七年的今年,进入了第二批的闭关学子,包括少数一、二位的中国籍学子)

    仁波切可否就我们上课时所听到的内气,与外在元素的(空)气,再对“气”的概念做一说明?

    我们所讨论过的一切内气均源自命气,至于外气,我实在不知道它们来自何处。虽然它不具有实体,但它的作用却是明显可见的。我们可以看出当它吹动时的猛烈样子。虽然我们看不见气的形体,但当外气吹动时,我们都可以看出它的行径。至于它怎么来或由哪里来的,我真的不知道。科学家一定有答案吧!但我实在说不上来。气虽然没有一个具体的外形,但它的作用却很特别。我们之所以能讲话,便是拜(?)气的能量所赐。气让我们能动,甚至地上一切植物的成长也与气息息相关。气的作用极为特殊,但我们不要因为看不见便低估了它。气的作用对人类与植物的生命都是最基本的。

    昨天您说到当气随着流动运行时,它的名称会改变,它跟我们今天所教的有关命气、 种子字和元素之间的种种有何关系?何时使用这些名称?

    昨天我说的当气起用时,它并不是真的改变了名称。气必须透过个别的气脉才能运作,因此我们不强调气本身,而着重在其运行时的相关气脉上,这就是它之所以会有不同名称的原因。气和不同的名称就像房子和空气一样。有房子的地方就有空气,因此我们不强调充满在整个房子内的空气而只谈房子。同理,气在通过不同的气脉时有不同的名称以资区别,如此才会让我们听起来好像有五个不同的名称。至于种子字和气之间的关系并不特别明显。这是一个密法,而在密乘中,每一样东西都有一个所谓的生命字,有时我们使用种子字这个说法。生命字代表任何一切展现或显现的圆满。以本尊来说,他们也各有一个生命字。在观音法门中,观音菩萨的生命字或种子字是以“啥HRI ”为象征。至于常修度母的人,都知道度母是以“淡TAM ”为其种子字,此代表度母的整个化现。在密乘中不仅本尊如此,六道中的一切也都各有其种子字。若你有修观音法的话,便不会对“嗡嘛呢悲美吽”的咒语感到陌生,它就是我们所说的“六字大明咒”。其中每个咒字都相对于六中的一道,它有能力深入其中,清净解脱此道众生。因此这是一个密法的要旨,每样东西都有一个种子字,气亦然。但气和字之间的关系,在原文中并没有很详细说明。

    今天您所谈到的六个禅修次第……,其中第一个属于数息的阶段中,您要我们专注在呼吸的三个层面上,印入息、出息以及住息。请问我们是否在出入息和入出息之间的空档也要各做住息的动作,或仅择其一做即可?若是如此,则我们应选择何者之间的空档做住息?

    就此情形来说,我们倒不必去强调住息的部分,而应着重在数息上。因此我们只要专心数着一吸一呼两者合起来为一,或二、三即可;我们视这份专注即是“住”或“持”。这个观念我们也可以把它译为“一心不乱住于数息中”。真正的持气我们不在第一个阶段中强调,明天我们会说。此处充其量只不过是住息而已。

    我想请问我们的禅定坐姿与气的平衡是否会相互影响?保持一个正确的姿势是否很重要?我们的姿势若不正的话,是否会导致气行不平衡?这是一个问题。另外一个问题是,我们知道气若不平衡会导致身体产生毛病,另外您又说它也会引起各种烦恼,例如,嗔念等。因此倘若有些气脉或气有失衡的现象时,是否它也会让我们产生情绪或心智上的不平衡?

    当气或能量衰败或流失时,我们的身体也会跟着变弱。体弱的结果有时会削弱我们烦恼的力量。但我们不要以为它就此根绝或消除了,因为这只是由于身体过度虚弱,而无法感受或产生情绪罢了,尤其是烦恼。因此我们的身体越弱,便越不会产生烦恼,但是烦恼的根依旧存在。

    打坐的姿势非常重要。以杯子为例,若我们想由杯缘注水的话,手一定要直,否则我们便不可能注满它。我们的手若歪斜,杯子本身以及水的品质并不会受影响,有关系的只是我们能否装满它而已。同理,打坐的姿势必须要挺直也是很重要的。过去的修行人已证明这点确实是很重要,而这也是他们使用一种称为“恭庆COMCHING”的原因。它是用木头做的一样东西,供人把背向后靠直。另外也有一种使用“欧卡OKA ”这种工具的方法,它也是用木头做的,主要是帮助我们抬高颈部。然后还有禅修带,大家一定对它不会陌生,它是用来帮助盘腿的。以现代来谈这些东西,听起来就好像在受刑罚一样,而不是修行。但古代的行者对修行非常投入,因此一点也不觉得是在受苦。而事实上,证悟的反而是他们。反观我们自己不甘吃苦,修行无成,也没有证悟。虽然大修行者并不常使用这些工具来维持一个挺直的坐姿,但由此已可看出姿势的重要性。因此这些都很重要,除非那个人有身体上的毛病,但我们不能谈特例,因为身体的姿势还是顶重要的。

    请问命气的藏文是什么?

    (英译者答)命气的藏文是“搜隆SOK LUNG ”。“搜”是生命而“隆”则是气。梵文是“普拉那PRANA”

    西方医学常借着开刀取出器官。若我们切除一个肾脏,那么连接那里的气脉会怎样?而气——例如维持此器官健康的下行气会有何影响?

    这可由两个观点,即以一般普通人与瑜珈修士的观点来做说明。对一般人来说,这种手术会有帮助,因为它可以马上消除病人的疼痛和受罪。但对瑜珈修士而言,则任何身体上的手术都会对瑜珈修行产生很大的影州,因为它会影响到气脉。所以对瑜珈修士来说,这是一件很难,也很不恰当的事。

    仁波切,我是个刚入门者,几前天才学会像这样打坐。在六阶次的禅修中,您说第二个为“随息”。其中自有一项您提到由于我们必须一直注意着气由何处吸入,再回何处(地上)等等,因此我们不必做数息。我想我们还是要做数息,同时也要由离地一英寸(二公分半)处,随气观想吸入我们体内,再下沉到脐下四指处之丹田。

    目前你真正要专心的是在数息的过程上。做数息你才能专注达到一心不乱,也才能真正了解什么是“住”。若你连数息都无法专心的话,更无法谈住心了。我知道它对初学者来讲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但以目前来说,你只要做数息,慢慢达到一心不乱的境地即可。只要能这样持续维持下去,总有一天你一定可以做到不刻意专注,或不做数息便能将心安住了。所以首先你一定要对数息熟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住”的部分。

    也许我问反了。我的意思是,若我做数息的话,是否要观想气由何处吸入,又到何处等?

    这个法门的整个概念就是要平息我们的粗念,将它减至最小,直至慢慢消除殆尽。一开始当我们做数息时,妄念仍十分顽强,因为我们已非常习惯充满杂念的生活,而杂念也早已蟠踞我们心头成为它一个基本的东西。因此为了不生杂念,除了数息外,我们还要观想自己所呼吸的空气。我们要提神注意的不仅是出入息的次数而已,它也包括了当气由鼻孔呼出时,观气往地上去,几乎触及地面,然后气再返回,由我们鼻孔吸入下沉脐下。这样算一次。接着我们再做呼出的动作,气几乎触及地面,然后又回到脐下丹田,这样算两次。呼出吸入时要全神贯注。当我们能降伏自己顽强的念头时,便不必再做这样的观想了,只是我们所养成的数息习贯仍对我们维持一心不乱有很大的帮助。由此我们持续修行下去,在净化摧毁顽强的杂念和烦恼后,我们便只要注视着自己的鼻息即可,就算没有数息也没有关系。借着这样的做法,我们可以维持一心不乱。以上是我们消除念头的次第与方法。

七支坐法(庄严狮座)

一九八九年七月六日早上

    昨天我们讲到人的气行若不顺畅而造成功能上的障碍时,便会生病。为了避免这种身心上的灾难,我们也开示了正确的修气方法。我们所说的方法是建立在“止”修的基础上,而“止”修则是融合经教与密续的根本,它可让我们的心住于平稳,亦可维持气留正常位置。

    今天我们要再稍为深入探讨有关瑜珈行者的修行。由于这个法门是由已悟者或证量颇高的瑜珈修士所修的,因此它被称为是一个特殊的法门,或以字面来说,它是一个殊胜的法门。在此特别的方法中,我们所修都具世间和究竟的利益。以世间法来说,它可助我们维持一个纯净、良好和健全的身心。而当心灵上的惑迷烦恼根除净化时,我们便能达到完全清净的圆满境界了。

七支坐法(庄严狮座)

    “七支座法”在止修的初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为它是未来获致禅定证果的根基。七支坐法与建造一栋三层楼房的过程相似。在打完地基开始建造第一层时,我们必须把一切打点妥当,并且心里清楚哪里要设计上楼的楼梯。没有楼梯,整个建筑便会显得不切实际。同理,七支坐法不是在止修的初阶才有用的,它在进阶中也一样有用。

    当我教导学子七支坐法,告诉他们这对以后的禅修非常重要时,有些学子(当然不是全部)却在一、二年后对我抱怨这样的坐法。他们说他们就是不懂为何要紧紧的握着拳头,以及为何要把舌头顶住上颚,让他们觉得不舒服。由于这些学子念过其他的书,知道有些方法认为撑开或打开手掌也可以,而且其他身体上的姿势,例如,舌顶上颗等也并非十分需要,如此一来让他们觉得舒服许多。那时我不想浇他们冷水,只是让他们继续使用他们认为比较舒服的方式打坐。但现在我们要谈的全都属于密乘的法,因此诸位不准再有任何抱怨了!

    有了这层的了解和心态后,我们再提此种密乘法门的禅姿有另外一个名称,称为“庄严狮座”。当然,我们不能照字面的意思做解释用这个名称来形容禅修的七支坐法确实是非常富有诗意。若你曾观察过一只满足的狮子时,便会发现它不是卧躺着,而是得意的环视着四周,这样你便会了解为何它要取这个名称的原因了。狮子坐直,眼观四方的姿势正与七支坐法相似。

    大部分学子都应该对七支坐法不感到陌生才对。但不管熟不熟悉,我们再温习一下还是有益的,加上有些人完全不曾上过这方面的课,而另外有一些人则不管他们觉得舒不舒服,都自做主张把七支坐法改了一些。因此为了让大家更加清楚了解,同时也温习一下,我想把七支坐法从头到尾再讲一遍。

    我们一定要随时清楚知道我们现在所学的是密乘的法门,请不要将它与其他的教法混为一谈。在密法上,我们身体的右半部代表善巧方法,而左半部则是俱生智;同时在密法上,男性象征善巧,而女性则是智慧。

    由于男性代表善巧,女性代表智慧,因此当我们在打坐盘腿时,对于左右哪只脚要放下面便产生一些争议。若单从气脉明点的法门来说,这点并不重要。但若从表相的东西来说的话,则男性的左脚要放下面,右脚放上面,而女性则相反,右下左上。这只是从表相上来说的,但真正在修气脉明点的内法时,则它并不特别强调男女不同的盘脚方式。

    七支坐法的第一点是金刚跏趺坐。左脚在下,右脚在上,双盘,两只脚看起来有点像是一锁一住了一样。

    第二点是将两手的姆指顶住无名指的第一指关节处,然后轻轻的合起来握住,不要太紧。接着双手压在膝盖上,将肘部撑直。由于手臂向外撑得直直的,因此我们的上半身也一样变得很挺直。这是它之所以被称为“狮座”的原因,因为它与狮子前足贴地而坐的姿势相似。在高深的修行中,我们的双手不再搁置膝盖上,而是放在股间的鼠蹊部两旁,向下压,同时伸直身体。但这只有在高深的修行中才有。

    第三点是尽量把身体往上拉伸,好像要将所有的东西都装进胃袋一样。接着前后倾动,关紧肛门的括约肌(提肛)。原文特别提到要收缩泌尿和排泄系统的肌肉,因为这样才能养气,也就是缩紧肌肉,让气不致漏失。

    第三个姿势最主要是要把我们的脊骨像箭一样撑直。但由于我们把手放在膝盖上的关系,因此有可能造成脊骨稍弯而非直的——背部可能容易向后拱起。为了确保这点不会发生,我们有了第四个姿势——向上伸直身体,让胃部稍为向前凸出。这会把我们躯干的下部拉直,也让脊骨同时挺立,接着再放松胃部。

    第四点是颈部以下整个身体的坐姿,它把整体的姿态再做一次调适,好让我们能进人密法的修行。我要再一次提醒诸位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现在要修的是密乘的法门。过去我对这点较为宽松,通常在开示了七支坐法后,我都让学子以最舒服的方式打坐,因此在不甚严格的情况下,学子常常在做止修禅定时,身体和手臂部没有完全伸直。但在修密法时,不管多辛苦或多酸痛,我们都要把身体和手臂撑直,这是一种严格的训练。我们要教初学者七支坐法的原因,乃是希望他们能慢慢习惯养成这种姿势。这样在修习密法当中需要挺得很直时,(不前倾后仰,或多使用一个坐垫来撑起等等),我们的身体便很容易就适应这种坐姿。因此请谨记在心,在修密法时,我们的身体不管多么酸痛或辛苦都要挺得很直。

    纵使我们整个身体挺得很直,也不代表我们的颈部是直的。也许我们全心在注意自己的姿势是否正确,以致颈部歪斜或眼光向上而不自觉,因此我们的头也必须要端正才是。所以第五点是要保持颈部伸直,两眼注视着鼻尖。这个修法与“止”修禅定最大的不同在于我们都知道目光的位置。在“止”修中,我们都知道要顺着鼻尖往下,注视着距我们一臂长的地上。而在此密法中,我们的目光也要顺着鼻尖出去,但并非向下,而是直视空间,无一特别焦距。在我们的目光顺着鼻尖出去的同时,我们要保持颈部伸直不歪斜。

    第六点是有关舌头方面的,我们的舌头要顶住上颚。在“止”修的教法中,它开示道,舌顶上颚可防止口中储存过多津液,但在我们更上一层进入密法的修行时,它说明了此动作亦可将气堵住,不让它由我们的口中漏失,让气能储存在其适当的气脉中。

    第七点则是有关我们的下颚。我们要将下颚稍向后拉,轻轻压住颈部或喉咙。这样做的原因是当我们在打坐中,有时下巴会不知不觉下垂。若要防止这点,我们要将它稍稍顶住颈部,防止它下垂。除此外,所有这些姿势和方法都可以帮助我们将气由上半身经过中央,导引至下半身。

    我刚刚开示的七支禅定坐法就是所称的“庄严狮座”

宝瓶气

    我们一般在修“止”时,要做数息,并且全神贯注在那上面。但在七支坐法之后,密法的修行便大为不同。这种修法也称为“四法”。在采用了庄严狮座的七支禅定坐法之后,什么又是所谓的“四法”呢?第一是吸气。第二是当我们吸气时,我们要把气向下压,导引到胃部或下腹腔。第三是持气(住息)。一旦我们吸入气,把它导引到正确的位置后,就尽我们可能的延长住息时间。当我们将气保持在那里一个时间后,便有点像憋气一样想把它呼出为快。第四,当我们必须呼气时不要太缓慢,要像射箭般将它一股作气呼出。打坐时,我们手要握着拳头,但当在做呼气的动作时,我们要把手指刹那用力张开,同时快速的呼气。(仁波切做示范)

    我想要再告诉各位一件事,我并非是一个真正修很好的人,但我有朋友在西藏也是这么修,他们都展现出惊人的成就。我们是否能正确的把气持好、是否能正确的一股作气将气呼出便完全要看我们是否能将气由手指引出。在西藏,大家的房子都不是很干净,可以说,不管在桌上或地下,到处都是灰尘。事实上,地上根本没有铺水泥或其他的东西,完全就是泥土。当这些西藏的修行者在做持气的工夫,然后快速张开他们的手指,同时呼气时,都可以看到灰尘由他们的指尖“吹”到地上——气不仅由鼻子,也由指尖呼出。若你能做到这个程度,便表示你的持气和呼气的功夫都已经做得相当不错了。

    当我们这样修习,深深而完全的吸入一口气时,我们便将气吸进并带入了左右二脉。接着它再由脐下的连接点进入中脉。当气进入中脉与红明点(我们本具母能量,密法上的用语就是所谓的“太阳”)结合时,它便产生了一种像火的热能。在修行当中,我们要随时不忘维持正确的七支坐姿,同时将上行与下行二气引入脐下结合为一,再缩下门提气。下门指的是肛门与泌尿系统的气脉,这样才能防止下行气由此漏失。将上行气导下与下行气结合在此甚为重要。当我们吸进的气与红明点(也就是“太阳”或相等于我们本具的母能夔结合时,它便会产生一种似火的暖热感。

    母能量,又称“太阳”,代表智慧。当智慧与我吸入的气结合而放射扩散时,便会产生像火般的热能。而父能量则在我们的顶部(又称“月亮”,代表善巧),它可产生明点。就像冰遇到热或火时会溶化一样,当顶部的父能量溶化时,这些明点便会与智慧的暖热在某个特定的位置相遇结合,这时我们便会证到瑜珈气,也就是了悟(注:瑜珈原意为相应)。这种利益是现世也是究竟的。世俗上来说,它可平息或净除我们的三毒,包括贪、镇、痴。而究竟上来说,当三毒净除时,我们便能证入身口意成正等觉,这就是佛与众生之间最根本的不同。佛是指已净除三毒,了悟身口意之究竟本质者,而凡夫如我者,则是尚未证得此等认知,仍受三毒影的人。

修持宝瓶气的功德利益

    这个修行——包括身体上的坐姿可带给我们诸多好处,让我们更加扎实稳固。平常我们便要做净除烦恼的工作,以便究竟上可以获得身口意的证悟。究竟了悟可以让我们证得五佛智。说到此法的功德利益,尤其在我们身体存储五大的利益上来说,导入地大的能量(地气),可让我们的身体更加坚实;我们的身体变得更为扎实硬朗,五脏的功能也更顺畅。

    保存水大可助我们的身体保持在良好的状况中,尤其水大的能量(水气)可助皮肤湿润。存储风大可让我们身体产生一种轻快感。有了这种轻快感,我们才不会感受到身体的负担。因为身体非常轻盈的关系,我们的举止动作也才不会觉得吃力。当我们的体内保有空大时,我们的心才会变得清明,也才会产生智慧。所有的内气加上空大可让我们五官的感觉更加敏锐;我们的视力变得更为明晰,耳朵听得更加清楚,同样,闻嗅、尝味、触摸的感觉也更敏锐。

    饱储五大之气不仅会产生我们刚刚提到的这些利益,同时它还可以引导我们正确的修行,证得五智。之前我们也曾开示过,一切五智的根本就是法界体性智。在一切都清净后,我们才能悟得此根本智。而在这个圆满证悟阶段,行者对于一切众生的因缘、需要和痛苦等都了了分明,这就是大圆镜智。证悟此智时,行者的菩提利他心不再有任何分别之意。在利益度化众生时,他的心完全是无私不偏的,而这种慈悲的功德正是平等性智的象征。由于此等高深的证悟,其佛行自然是广大无边;而由此广大的佛行,其度众的力量当然亦是无限的。由于行者广大无边的佛行,他便能应一切众生之机做化现,随一切众生之愿行度化,完全无任何迷惑迟疑。就精确的了知一切众生的需要而言,这种佛行即妙观察智的表现。

    由于此等证悟,无边的佛行自然任运而成,度生能力也不需造作培养。这样的佛行事业能完全自然成,满一切众生之愿,因此它被称为成所作智。

甚深内义之《问答录三》

一九八九年七月六日下午

    今早的开示有几点我不是很清楚。第一点是,我们要尽可能的把气持久一点,直到想呼出。然后当我们呼气时就像这样,倏的把手指张开,对不对?

    对,这就是为什么说要像“射箭”一样的道理了。

    第二点是,您说我们把气吸入,再与红色的阴性能量(母能量)结合。它是否就是我们以前所说过的红明点?

    是的。

    当吸入的气与红明点结合时,会有暖热产生上升到顶部,是否就是这个东西溶化了明点?

    是的,在这同时,热能或暖热上升,但顶部的白明点并非真的被溶化掉了,它只是产生一种滴露的感觉而已。顶部的白明点并没有消失,虽然这些滴露是由白明点而出,但不要以为白明点就真的被溶化掉了。

    我对吸气,然后将气“压下去”有一些问题。我试着做了几次吸气,感觉好像是,若我们要吸饱气的话,胃部的下腹肌势必要放松一点才行,然后再由上面把气压下来。我对仁波切有关这一点开示的了解不知是否正确?后半部字面上的翻译是“下压”,我想我们可能也必须要将胃部的下腹肌放松才行。

    这种特别的持气方法在佛法上称为“宝瓶气”。当你在灌顶法会中,接受上师由瓶中倒出甘露为你加持时,便会看到那个圆身的宝瓶。你就是要把你的腹部变成像圆圆的宝瓶一样。修宝瓶气时,要把气往下沉。首先,吸气进入左右二脉,然后再引入中脉。一旦它进入中脉后,我们不要让此精气(之前我们在讲中脉时曾讲过)在中脉内往上行走,而应反要将它下压,但同时也不要让它由下面各门漏出,因此我们要将这些门关闭(例如,缩紧括约肌、提肛等)。之后,我们便把气持住在密处之上,脐部之下的位置中。由于持气的关系,我们的腹部便鼓得圆圆的,像宝瓶的形状一样,这就是它之所以被称为“宝瓶气”的道理了。你将气由上往下压,再由下往上提,便刚好储存在那个位置中,变成一个圆形宝瓶的样子。

    昨天仁波切说一些大瑜珈修士都采独身,所以才能将气保存于精液中。我可以了解这点,因为男性的性过程多半是主动的,而女性的排卵和月经则是一种自然的反应,她们无法控制。女性瑜珈修士是否有月事?若她们没有,则生理上是否有一些实际上的改变?

    一般来说,男女两性身上都具生殖气,但女性每个月的月事问题则非我们说的瑜珈修士所保存的那种能量。因此就生殖气的一般条件来说,男女两性都是平等的,而这种可以持住它的修行或训练方法,对男女两性都有益处。

    当我们坐下修这个密法时,是否要观想现在所教的?或是只要知道就可以了?

    我们目前所开示有关气、脉、明点等的东西只是以密乘的整体观点来说明一般我们身体的组织状况。每个密法在实修上都有些差异,目前我们所开示的只是一般性的东西,却也是修习任何密法所必须要知道的。但每个密法、每位本尊的法门在实修上的观想有很大的差别。因此我所开示的并非特别针对观想而来,只是一些我们大家都必须具备的基本常识。

    在止修中,七支坐法的前行动作之一是,我们要把臀部拉紧靠拢,收缩括约肌(肛门)等,然后放松。这是止修的方法,在修这个密法时,我们是否也要这样做?

    在修这个法时,我们要持续拉紧肌肉,不要放松,由上半身施压让它下沉,然后持气。因此我们在收缩肌肉时,要将气同时下压和上提,导入脐下。由于下压和上推的关系,小腹会有些鼓起,这就是所谓的“宝瓶气”,意思是如瓶身一样储满气。由于下压上提的力量很大,因此当我们像宝瓶一样装满气时,便无法说话,一说话,气必漏失(呼气)。但也有一种称为“半宝瓶气”的法门。修这个法,我们只要吸入一点点空气,也就是半呼吸,然后将气一边下沉,一边上提,把那一点气储存在脐下与密处之上的位置中。由于我们只持少许气的关系,便仍可以说说话,只是无法讲太长的话。据说有些大瑜珈行者日夜都持着半宝瓶气,说话时也是一样。这就是所谓的瑜珈气。

    这个问题是与我们禅修时,眼睛凝视的方式有关的。仁波切说我们的目光要顺着鼻尖看过去,这是不是我们的目光交集之处?我曾和一个人讨论,他却说仁波且说过要往上看。

    做为一个学子要知道,他的责任就是不要把不同的法门混淆了,这点很重要。往上直视天空是当你觉得昏沉欲睡时的一个对治方法。当你修“止”时,若你觉得昏沉欲睡便可以往上看天空,那是一个对治这种散漫下专的方法,但请不要把它加到这上面来。在修这个密法时,你要顺着鼻尖看过去。

    也许我说错了。有一个人说,仁波切的意思是直接向前平视。您是顺着鼻尖看过去,或是直接向前平视?

    一开始时,我们要把姿势调对,因此一定要由鼻尖看过去。一旦你知道顺着鼻尖而使颈部的姿势正确无偏后,慢慢的,你才能抬起眼睛向前平视,然后这时头颈部的姿势才会没有差误。方法是目光要落在顺着鼻尖前面的三或四指宽处,但这也因人而异。有些人的鼻子较大,有些则较小,但只要稍微抬高一些,有点顺着尖直视过去的味道即可。

    当我们气沉丹田时,要不要观想在我们下半身代表母能量的红明点,和顶部代表父能量的白明点溶合化为许多滴露?

    我们现在所讲的是一个密乘法门的概要,只要你知道脐下有一个场于母能量的红明点,加上顶部有一个属于父能量的白明点便已足够。至于暖热上升,明点下降的过程则是在实修上才会有的——依不同的密法,其中可能会有些差异。因此对于观想,我们不能一概而说。

    我相信仁波切所说的当我们吸气时,便把气带进了左右二脉,然后汇入脐下的中脉。是否当我们在做这样观想的同时,要用力把气呼出去?以及当我们在观红白明点时是否要把气持住?

    我要再一次说明我们并未进入实修部分,因此也没有观想。

    我要特别声明,观想只有在真正进人实修时才有的。这种法门有不同的密续与不同的传承,基于此点,观想也各有差异,因此我无法就一般性的告诉你要这样观,或那样观。但通常若想吸人新鲜的空气储存起来,你必须要先清净瓶身。方法是用手按住左、右鼻孔各呼吸几次,这是净化,然后再用两个鼻孔呼吸三次,共九次。这时你就已经清净瓶身或容器了(仁波切做示范)。这就是为什么呼气被称为像“射箭”出去一样的道理,因为最后你要呼得非常快,非常完整干净,体内不留一点空气。当你持气时,要将它持留在脐下丹田之处;若它上到脐上部位,身体便有可能出差错,例如产生痛感等等。

    这是一个有关坐姿的问题。我有点不太清楚,半跏趺座与莲花座(密乘称为“金刚座”)相比之下,是否一样有益且受欢迎?

    现在我们还未到要担心这个的时候。距我们真正要开始实修还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因此在这之前,你可以选择自认为比较舒服的坐姿,采半跏趺座(密乘称为“菩萨座”)。但偶尔训练自己用莲花坐法坐上几分钟也是很好的主意,因为等你真正进人密法的修行时,便得不到同情了,你必须完全用莲花座。

    我想请你确认今早你为仁波切翻译的开示,那就是我们身体的右半部代表善巧,左半部代表俱生智;男性代表善巧,而女性则代表智慧,对不对?(英译者)没错。

    持气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那就是吸气、沉气、持气,然后呼气。因此,我们首先吸气,气沉脐下丹,然后后来您说红明点事实上就在脐下之处。之前我们说左右二脉在脐下之处会合进入中脉,因此我想我们所谈的全部都在脐下丹田部位运作,对不对?另外,是否当我们在做持气的同时产生暖热和能量的放射,而溶化旗明点?若是这样,则呼气时又是怎样?为何我们要迅速张开手指,让气放出去?

    我了解诸位中间有许多人对此点不是很清楚,但除非你开始进入实修,否则我不准备来说明这种情况,以及为何会如此等等。此外我曾说过,每一种密法对实修后所产生的情况,其说明也有不同。因此在不同密法有不同指导的情形下,我只能告诉大家一个轮廓。但一般来说,当你完全呼出(如射箭般)的那一刹那,白明点会再重回顶部。目前我只能说这么多,待你真正进人实修后,我才会再更详细的告诉你。

    您刚刚示范给我们看的呼吸法是要在修宝瓶气之前做的吗?如果是的话,那么您说一边做三次呼吸,另外一边再三次,然后坐一阵子。这时我们是否要观想中脉?

    目前我们只能对密法中有关气、脉的部分做一个一般性的开示,我并没有谈到某个特定的观想。因为又是一样,不同的密法各有其差异性,因此在你真正开始进入实修后,我们再来教观想会比较妥当。通常来说,我们不是呼吸六次,而是九次(一个鼻孔各三次,接着两个鼻孔一起再做三次)。迅速张开手指是当我们用两介鼻孔呼吸三次的时候,然后在做第九次呼吸时,我们吸气并将清净的空气引入中脉。

    我现在教的这个法并不要你每天练,而只要当成一种知识就可以了。但偶尔你有兴致时,也可以依照我们所教的几个步骤和方式练习持气。你必须要对持气的种种有些概念,原因在于当你接受密法的灌顶时,上师不会多加解释便要我们以七支坐法坐着,这个我们都很熟悉了。然后,他会给予智慧灌顶以启开我们的智慧,这些也许我们也不陌生。接着他会说:“持宝瓶气”。若我们对此毫无所悉,便不懂上师在说什么;我们只能以七支坐法坐着,此外对其涵意一点也不懂。现在当上师要我们以七支坐法坐着持宝瓶气时,我们应该懂得他的意思了吧!当我们确实做到持气的功夫时,才能真正领受到慧灌,而这也是我要教大家的原因,最主要是希望大家有一点概念。但不要认为从现在开始,它就是诸位每天必修的功课了。

    同样在接受灌顶中间,也有一个语灌。通常在接受语灌时,我们会得到所谓的“甘露”。有时它是由甘露丸混合着酒或果汁做成的,因此也许当你在尝到酒或果汁的味道时说:“真好喝!”后,便直认为这就是语灌了。但这并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语灌。当上师给我们甘露水喝下后,我们要马上观想甘露进入我们曾经讲过的四个脉轮,清净我们整个内在的气脉。然后上师象征性的口传,加上我们对象征意义的领悟,两者合在一起才能让我们真正得到灌顶。灌顶意为传予一些象征性的意义。若我们无法了解象征性的意义,那么在我们的气脉组织里,灌顶就不完整,也不正确。因此灌顶是非常秘密且具象征性的。我们必须学着去了解那些象征性的意义,例如,接受语灌喝甘露时,便代表清净我们的轮脉。

    若我们在关闭下门有问题而导致呼吸不畅,无法修宝瓶气时,是否在要修实瓶气之前就要先把关闭下门的功夫练熟比较好?还是两者继续合修好?全部合起来一起修安全吗?

    没有人天生是完美的,因此我们也必须训练自己。在训练中习惯了一切以后,我们才能慢慢把持气的功夫做好。但在开始起修时,不要一次吸入很多的气。少量吸入,然后把这少少的气持存在脐下丹田处,时间依自己的能力而定。若觉得不舒服,不要强迫自己硬撑,要马上呼出。在呼气时不能慢慢的,要像我示范给大家看的一样,一股作气呼出。因此吸气由一点一点开始重复做,慢慢的你便会熟悉整个过程,将气持存在脐下之处。但切记不要吃得太饱,因为腹腔必须整个装满气的关系。

    (问题听不太清楚,但很明显的是跟着上面的问题来的)。

    现阶段先不要想气要如何下压上提的问题,只要把它持存在脐下丹田,摸起来又硬又紧,让脐下的腹腔变得圆圆的就可以了。若能这样做的话,慢慢你便会了解下压上提是什么意思。目前你只要能把气储存在脐下就可以了,不必去过分担心上提的问题。通常什么事都需要经过训练的。

    当您呼气的同时,要不要由哪里使力?您说“快速”是什么意思?第二点,明点会下降到身体的中央吗?暖热是在中脉里往上升的吗?那样会怎样?第三个问题是,我们要用正确的坐姿打坐,但姿势若不正确(一次只坐一下子),也就是把一脚搁在另一脚的前面,而非盘腿,这样可以吗?

    我们现在不需要去操心什么暖热、明点,因为那只是在实修时才会碰到的事,而且也非现在我们要讨论的东西吧!但让我们说点实际的东西,若有东西会发热,则它一定会融化冰块。同理,拙火的暖热也会融化属于父能量的白明点,然后形成滴露下降,这是一个概说。另外刚刚我们才回答了另外一位学子同样的问题,那就是,若你无法双盘,便选择你自认为比较舒服的坐法。我们无法说一定非要这样不可,但若以密法的修行来讲,双盘是最基本的。在做“止”修时,若你无法双盘或单盘,都没关系。但若将来你想修密法的话,则现在就要开始训练自己双盘,这样才好。关于呼气,我们所使用的佛法名词可以借用“沉山沉海”这样直接的字面翻译来表达它的意思。我们第一个说的比喻是“像箭一样射出”,指的是“快速”。“沉山沉海”指的则是呼气时的干净,完全不留一点在体内。这里我们要把小腹或是“瓶身”的气完全呼出,一点也不剩。换言之,我们要把脐下的气完全空掉,直到小腹的前壁贴后壁(这是比喻,我们不要完全照字面解读)。我们要把气完全挤掉,直到背脊和小腹差不多变成扁平(这不是譬喻,实际上确是如此)。我们要用力狠狠的将气呼出,仅量完全空掉小腹的气。

    关于中脉的封隔,我想有两个,不知对不对?一在脐下呈“阿”形,另一则在顶部呈“杭”形。它们是否完全封闭的?或有时会让一点空气或什么滴露等的东西通过?我只是在想明点是如何降下的?它会穿过封隔吗?或封隔是在它之上?

    封隔在我们的身体开始形成时就有了,而且直到我们临命终前,它都在。封隔若消失的话,我们就死了。不过你对这点可能不是很清楚。顶部的“杭”字是白明点的坐垫,而红明点的则是“阿”字。它们一直在那里,从不曾真正打开过,但随着个人健康的好坏,以及红白明点本身的充盈或衰亏,它会有些改变。有时当人身健气旺时,“杭”会展现得较为盈实,而当人气衰时,红白明点(或“阿”与“杭”)也会显得较弱。但它非等到我们死亡时,才会真正打开或消失。

    “杭”的颜色被称为是白的,但实际上它更接近钻石的颜色,就像水晶一样;而“阿”的颜色并不完全是红的,它反而比较靠近火山的颜色。我们知道在一团火中,中央常有一道并非红色,而是近乎纯白的烈焰——白中带红,非常纯烈的焰。那就是在火山爆发中,最猛烈的一种火,也是我们所要观想的这种红色。

    仁波切说在修“止”时,双盘对气、脉的影响并不那么重要,但就表相的作用来说,它也是挺重要的,是不是这样?这意思是否因为它具有象征性,所以在表相上也很重要?

    我们可以说它的确具有一种“象征性”,但除此外,主要我们是想培养一种善缘(吉缘)。我们说男性代表善巧,女性代表智慧,在想结造一个善缘的情形下,我们把善巧与智慧,以及智慧与善巧互相搭配,而非善巧搭配善巧,或智慧搭配智慧,因此我们的腿才要这样盘。外表上,我们要做一番好的、吉祥的安排,但真正的修行则是要从内在的气、脉与脉轮来做的。当然,七支坐法本身具有很高的价值,纵然你打坐不是很认真,但只要保持简单的七支坐姿,心中也自然而然会产生静虑的效果,而这也正是七支座的价值所在。

    若有人多年来采七支坐法,也一直想把打坐练好,但是腿就是无法久撑,尤其是膝盖,或也许是臀部的关系巴!您如何能超越这种障碍?是否不管多痛都要继续坐下去,或您有何建议?

    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我真的到目前为止还想不出什么好答案。也许这是亚洲人和西方人在忍耐力上的差异吧!或也许骨架的结构和身体上的循环组织有所不同也说不定,这个我无法回答。但也有可能在修行中,虔诚和信赖的程度不一样。例如,在西藏我还没听过有人抱怨盘腿而坐会痛或有什么困难的。是的,人用双盘打坐不免都会有酸痛和不舒服的感觉,但由于藏人多很虔诚,认为:“这样的修行甚至让我变成残废或死掉也值得!”所以有这样的发心,他们情愿忍受一切痛苦,把一切该修的都修得很好。在西方,人很容易生病。打坐了几分钟后就说:“我的膝盖不舒服,屁股很痛。”因为是在西方,所以我无法把学生管得太严。在西方,人与人之间很容易产生误解。学生有问题去找医生,医生告诉他不能盘腿而坐。如此一来,医生的指示和指导打坐的老师便形成对立。在背道而驰的情况下,学生与老师之间可能产生很遗憾的误会,最后甚至走上法庭。为了避免这种事情发生,我们对学生的管教便没那么严,一切随他们自己的意,在禅坐的姿势上也让他们采取任何自认比较舒服的方式。若认为盘腿很痛,那就不要用盘腿的方式,我让西方的学生有较多选择的自由,所以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在东方有很多人盘腿或双盘而坐,他们的膝盖或臀部也会痛,但都忍了下来,反而西方人较不能忍受痛苦。

    仁波切,可否请您说说每个阶段的灌顶与我们的脉轮组织有何关连?若您以后也会谈到,则请原谅我问这个问题;若否,则是否可请您现在就多谈一些?

    我们来说身灌和意灌。在接受意灌时,很明显的我们会要求学子将心住于自然清净无染的佛性中。能做到何种程度则完全依个人的禅定功夫而定。我们由很多经典与开示中知道,每一位众生都本来具足佛性。在接受意灌时,我们要了解这点而将心安住。有念头上来时,我们要马上警觉并了知一切念头的本质就是阿赖耶智。以此对阿赖耶智和对清净无垢的佛性的认知,我们住于定中,不受任何外境或杂念的干扰牵动。

    在更高的密法中,我们还有手印灌。手印灌又分三灌,也依个人的领悟程度而定。这三灌大多需要一些禅定上的领悟和功夫。没有禅定功夫去接受灌顶时,我们便无法领受到一些我们将要讨论到的东西。第一灌是在灌顶过程中,我们要将心安住于无所依缘的法界本质中。借着上师的灌顶加持力,以及依我们所能住于无缘法界不受念头干扰的程度,而领受到无尽大乐。

    第二灌也是必须经由行者的禅定功夫始能领受到的。我们先观拙火(脐下红明点的暖热上升),再观它溶化顶部的白明点,化成滴露下降,使我们马上感觉到悟力增上。除了焚毁一切烦恼外,我们还会感受到其他种种的加持。然后再借由禅定,我们将心安住,不执这些加持与悟证。

    领受第三灌时,我们要将金刚上师观想为灌顶本尊,同时我们也要依不同的灌顶观自身为此本尊。因此在本尊灌顶中若观自身为父尊的话,则上师也必然为父尊,与母尊双运。然后再观由此母尊化现另一母尊与我们自观的父尊溶合为一,产生大乐。在感受到大乐的那一刹那,再导引它直冲顶轮。这是大手印灌的三灌。(三灌是自观成为灌顶本尊,在光中显现无数气脉所现的双运本尊,此时自然气入中脉,圆满三灌。双运本尊都是气脉所现,脉轮即本尊坛城)

    对于“无止境”,我有一点迷惑。在您谈到平等性智时,您曾提到这点。然后再说到成所作智时,我不知它是否亦是无止境的。

    平等性智与大圆镜智有关。大圆境智代表行者对于每一个众生的感觉和需要都非常清楚了然,就像自己映入镜中一般。

    除此外,行者并希望毫无分别的去度化利益一切具不同需要、不同根器的众生。就像一面镜子,任何站在其面前之人,不论好坏,均能平等无差的映入。这就是平等性智。

    明年我们准备来接受玛尔巴的灌顶,但我相信可能要先具备某些条件。何时仁波切要我们真正开始采七坐法?

    除了修宝瓶气外,从以前教“止”修的那一刻开始,我就期望大家都能一直维持七支坐姿。若您还未做,就请从今天开始培养这个习惯吧!

    在修这个法时,仁波切的手肘是固定的吗?关于第四法的第四步,当我们像箭射出去一般呼气时,有些瑜珈功法说这时身体会有一种发热或清凉的感觉。若我们修到有成就时,指尖会不会有这种感觉?另外,在体温方面,下面这里会不会有所感觉?

    关于手肘,也许我真正使用的字眼在透过翻译时有点误差。我是说“伸展”或“伸直”手臂,但基本上,手臂要直,却并非僵硬。第二点,我们不要去感受什么呼气、吸气的感觉,有一些瑜珈术是专练这种感觉的。既然我们的修行就是要消除任何盼惧的话,就忘掉那种期待和恐惧的心理吧!不要希望有什么感觉。若它要来就让它来,若不来,也不要期待什么。期待本身会妨害我们开悟。若你一直期待什么,或注意会有什么感觉发生的活,这样会阻碍你的进步的。

明点

一九八九年七月七日早上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开示过人的身体如何形成,以及气脉与身体如何同步发展而成。我们也谈到了气脉是气流的通路,以及它的净与不净面。当气在气脉中运作时,我们谈到了净气与浊气,以及人由于这两种气的关系,我们在身体上便有了健康与生病之别。讲完了这些后,下面我们要谈的是明点。大家也许一开始会认为明点是一个具体实存的东西。就字义上来说,明点意为“圆点”或“圆圈”,因此我们就直认为它是一个圆状的东西。其实,我们可以由两个角度来认识它,一个是实质上,另一个则完全非实质上的。明点的本质是究竟的智慧,因此它被称为“究竟智慧明点”。不管我们由哪个观点来看,或用什么方法来了解它,“究竟智慧明点”均非一个具体实存的东西。

    以前当我们在谈到中脉和命气时,我们也曾提过,明点听起来好像是一种具体存在的东西,它是一个圆状物,大小如芝麻,非常明亮。它的颜色我们不能称之为白色,因为它更像是钻石或水晶,非常明亮,而它的本质正代表了善巧方便。在此情况下,我们可以将它视为是一种具体性的东西。

    我们将它说成像是芝麻大小的明点,其气能的作用具有现时和究竟的利益。就现实上的利益而言,若我们能慎用它的话,则身心都会觉受到喜乐。当我们获证此大乐时,就究竟的利益上来说,我们便能证悟胜乐金刚本尊,因为明点的本质乃是善巧。在净相中,明点、善巧与胜乐本尊是无二分别的;但若由心的惑迷角度来看,由于它的分别,明点便只不过是一个普遍的东西而已。由于惑迷的产生(此种不识明点的本质即是胜乐本尊的无明),让我们生起强烈的我执。

    由于执持有“我”,因而产生了“他”;接着“他”又有敌友之分。在将“他”归类为朋友或敌人的过程中,我们产生许多贪和嗔的烦恼。而这些对我们不关痛痒的人,我们便以中便的态度待之。在此情况下,对明点本质的了悟与否,便成为我们仍处轮回或已证悟的关键所在。轮回的持续是因不悟此点而产生我执所致;然而在了悟此本质,并知道无一实“我”后,我们便能认知并了悟明点即本尊了。

    明点本身有四个特点(一)本质为空(二)外表明亮(三)字义上颜色为白,但更应说是闪亮发光才对(四)质地清凉(非寒冷)。

    我们之前开示过,脐下的气形成一个三角形(注:即生法宫),并有“阿”字。它的颜色亮红,有暖热感。若要分别之,聚集在脐下的红色能量,除了它具暖热,而明点是清凉的外,其余四种特性均与明点的特性完全一样。了解了这些基本的特质后,大瑜珈行者便以我们说过的方法,深入修行,认知并了悟此等内在的潜能。他们将白明点由顶部下降至心轮,而红明点则由脐下往上提升至同一地方。我们的五识有五根以及五大,合起来共十个。将五大元素,以及五根和红白明点的气结合为一便是密乘最殊胜的法要,而这也是所谓的“刹那生起普贤如来的证悟”。若我们能将这些气导引至心轮的正确位置时,刹那便能证悟法身。这十二个点(五大,五根,以及红白明点)与我们内在的脉、轮组织息息相关。

    在把气导入正确的位置,了悟一切证觉的净相后,我们便能马上获得无尽的度众能力——只要清净这些气脉,佛行便能无作任运而行。有些还未完全圆满证悟,但对此法门已有深入修行的大瑜珈行者,已经展现出许多令人鼓舞的兆示,让我们对此修行的成就深具信心。行者的证量显示出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所认为的这个坚实的身体,若透过正确的修行确可转化为智慧。这利转化所显出的征兆就是穿墙入壁的能力,而这也是一个看似坚实的身体已转化为智慧身的表征。

    像这样的人不见得需要经历死亡的过程。在他们觉得时辰到来之前,便已将自己的身体化为虹光身。他们之所以能穿墙、能化为虹光身、能度化如此广大之众生,其根本的力量在何处?在如法修持这个法门时,他们知道如何引入善巧与智慧之气,这让他们一开始便导入大乐。在八瓣莲形的心轮观修这个法时,行者所专注的不只是红白明点而已,他还要注意到五大元素以及五根之气——所有加起来才能让他们获得此等了悟。

    对于这个法门,还有许多大瑜珈行者的成就令我们感到鼓舞,其中最出名,我们也最熟悉的便是大成就者密勒日巴。他的故事是有证据而非凭空捏造的。成就的意思,在此意为善控四种外在元素,使它无法伤害到我们。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这个法门。

自身即本尊坛城

    这是一个清净与不净的例子。有时我们会猜谁已证悟而谁还未;我们无法说证悟的人(或佛)在哪里,因为他们的化现不是常常那么明显。他们可以化现不同身份、不同阶级、不同性别的人。不仅我们无法知道谁已证觉而谁仍未,事实上,我们连自己本具的开悟种子也无法认知。由于我们还未悟到自己是谁,又如何能期待自己去了解别人是什么。对自己的业障有深切的了解,我们便不要去分别判断谁悟,谁又无悟。但一如密乘的法门所教,因为我们还未完全开展出了解他人的能力,因此我们对每个人都要具有“圣观”。

    只要我们还不具备此种能力,开悟者(或佛)便无所不在,只是我们不知不觉而已,因此具备圣观非常重要。密法开示道,不仅对别人以圣观相待非常重要,我们还要恭敬的礼敬他们。藏文中的“洽擦”意为顶礼,表示对我们自己内在由于业障而无法见到的本尊恭敬顶礼。因此我们对自己要自重,因为事实上,我们自己就是本尊坛城。

    同时,当我们在做心灵供养的观想时,它不只是一个心灵上的游戏或幻想而已。老修行者应该对由自身化出许多供养天女的观想不致感到陌生才对,通常我们借此化身(不单是一位供养天女,而是许多位),向诸佛菩萨行供养。供养天女的化现不是我们脑子所造作出来的。在净相中,也就是当我们的业障消尽时,她们确实是真的天女和本尊。我们常不了解,以为观想只是一种精神或心性上的训练而已,事实上,它也会让一切真实化,因为诸佛菩萨是无所不在的。我们的究竟本质其实与佛是无二分别的,我们一切的内在气脉组织等也都是诸佛本尊。当我们谈到要认知自己,或认知自己一切内在的气脉组织等都是诸佛本尊时,我们并非要增强我们的我执,我们只是要对自己绝对与佛无二分别这事产全信心和了解。至于我们常未能认知此点的原因也是业障所致。

皈依的重要性

    一开始在上课前,我便请求想来受这个密法的人至少要已受过皈依戒。我请求这样做的原因绝非要对其他的宗教生起分别心,因为一个人若不曾受过皈依,便不会了解金刚乘法门中“圣观”的道理所在。若我们不了解基本的佛法而来修密法,便很危险。若我们不了解佛法以及“圣观”的道理而来接受密法,便有可能仍将他人视为凡夫,而对自己内在的成佛种子也一无所知,以致不断破三昧耶戒。这样我们不仅无法开悟,还有可能因此而堕恶道。因此,为了不致伤害到我们自己,所以每个人至少都必须要曾皈依过。我要再重覆说一遍,我之所以要求这样做,并非要对其他的宗教起分别心,而是为了大家的利益着想。我希望而且也相信大家都遵照这个请求做到了。

    密乘教法在有皈依和无皈依的情况下,可能利益或伤害到行者的情形,我在此举个例子做说明。我想把密法与火拿来做比较,但同时也请不要太过于依字面取义——西方人似乎较习惯看表面的意思。若你在炉灶里生火,这个火会有很多益处,它会产生热能,温暖房子,还可以煮饭。若没有炉子,你把木材搬进房里生火,它会燃烧,也会产生热能,但它同时也可能把房子和你自己一起给烧掉了。火在此象征密法,而皈依在此例中则与炉灶的意义相近。

    由于这个主题很重要,所以今天我没有经过特别安排便讲出来。谈到密法,我们还要对三昧耶戒等的课题有更深入的了解才是。虽然这不是我们要开示的主题,但对于未来有志要修习密法的人,皈依很重要,这是我要离开正题补充的原因。现在再回到我们的主题上。

脉轮与圣地的关系

    在此贤劫中,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都会在某个特别的地方展现他们的证悟过程,就外境的观点来说,例如著名的菩提迎耶就是。以表相而论,贤劫一切诸佛都会在这个地方成觉。同理,在我们身内也有一处一切诸佛都会证觉的地方,就像证悟的外在地点是菩提迦耶一样,我们内在的证觉之点即是心轮。心轮的另外一个名字叫心法-轮,它有二十四条主脉,与二十四个脉轮相连。二十四脉轮中包括八身脉轮、八语脉轮与八意脉轮。我们要了解二十四个内在脉轮与二十四个外在的佛菩萨圣地有关。若能了解这点,我们便能很快证悟。这种修行的法门之所以能快速成就就像由根部砍断树木一样。只要我们能由根部砍断它,就不必再去剪那些枝叶,因此它自然就会死掉。在此例中,斩掉烦恼的根亦表彻底消除我们的我执。

    二十四条内脉、二十四个脉轮以及二十四处外在被你为“圣地”的世界——原颂文中详细说明了我们内在的脉、轮以及圣地之间的关系。它介绍了圣地之名、住于其中之本尊与我们的气脉,以及气脉与我们的身体(例如,顶轮…… 等)之间的关系。不过此时若要在这里谈其间的关系,可能颇浪费时间。目前我们只要了解我们有气脉,而它与我们身体的组织、与外在的本尊圣地有关即可。另外,我们也要了解在业障清净时,气脉与我们惯于向外寻找的本尊圣地是无二分别的。只要我们能了解这点便已足够。原文中不仅提到了世界上的圣地之名,它同时也详细开示了气、脉以及明点的修法,教我们如何正确的持养导引明点。

    当我把这个教法公开时,我要言明,这只是一个密法的前行。我并没有说它本身就是一个密法——它是一个前行罢了。因此,只要诸位还未完成四加行,以及金刚亥母的内、外、密等法的修持时,整个气、脉,尤其是明点的修行细节对诸位来讲都是毫无意义的。所以,我还不准备对这三者的实修方法做开示,我只告诉位其间的理论与关系。若我真的教出来的话,大家会认为不做四加行、不修亥母本尊法也可以修这个法门,这样会导致上师和弟子堕地狱道的。因此在诸位圆满四罐行和亥母的内、外、密等本尊法之前,我认为公开教这个法的实修是不恰当的。

    在此特别时刻最重要的一件事是,诸位必须了解,是否认知自己内在的法、报、化身三身的种子只是一个是否识得自己内在的本质,以及是否识得住于我们自身之内之勇父与空行的问题而已。若要消除无明并认知在我们自身之内的本尊时,我们要接受灌顶。如同昨天我曾说过的,我们必须要了解接受灌顶的理由。接受了正确的灌顶和口传后,我们还要认真精进的实修这个本尊法,如此我们才能展现自身本具的空行等诸本尊的本质。只要诸位能了解到这么多,便不枉费来此听法的目的了。

甚深内义之《问答录四》

一九八九年七月七日下午

    仁波切,过去您曾提过阴历对气、脉等的影响,现在是否可以请您再多说明一些?

    我们开示过的这一切,包括气、脉等都与星相有密切的关系,我们有这方面的详细教法,例如,一年之所以要订为十二个月的原因也有说明。每个月,月亮的盈亏会对红白明点产生作用,而十二个月也与十二条脉有关,但这完全与我们的主题无关。虽然它们之间有这种关连,但时间不允许我们多谈,尤其我们所着重的是有关气、脉上的修法。

    仁波切,您说明点的本质是善巧,与胜乐金刚一样。把明点的本质归类为善巧,其意义之代表是什么?您刚刚所说的意思,是否利用大乐的悟力,我们可以较快证晤?

    在此打破语言的障碍会对我们有所帮助。胜乐金刚的藏文是“滇丘DEMCHOK”,依字面上的意思来说,“滇”是大乐,而“丘”则是无上乐。若能认知其不受贪嗔痴染污的净相,我们便能了悟明点的本质即是智慧,也就是无上乐。如此说来,“滇丘”之名本身已具足无上功德与乐悟。而我们之所以能了悟明点即无上乐(或胜乐)则与此例相似,那就是当我们了知妄念的本质时,它们便已不再是妄念,而是法身了。同理,明点时净相就是“滇丘”,也就是胜乐。

    在我们来接受这个法的同时,与仁波切之间是否有什么样的三昧耶戒要守?另外,仁波切可否告诉我们有关这次开示的笔记以及录音,若要给自己的师兄弟看的话,是不是有什么样的规定?仁波切个人是否对谁能听这些录音带有所要求?

    谢谢你提出这个问题。就某方面来说,当我们说到戒律时,也许会对学子造成一种负担和压力。但在另一方面来说,诸位对戒律并不是很懂,尤其对于来受这个法有什么戒律要守也并非很清楚,但若就此放任诸位而去似乎也并不是很妥当。诸位想修密法的话,心理可能会有负担,因为每个法都有一个戒律要守,而戒律即意谓着负担。这个负担可能会让你觉得不好过,好像失去自由、自主的感觉。然而严格上由密乘的观点来说,戒律有许多种。在我们今天这个特别的法中,我要诸位把我所要求的戒律深记在心,那就是不要造成自己的压力,同时明白是我要求诸位这样做的。一旦你了解我所说的,则我的任务便已达成,而学子守戒的职责便完全要看诸位自己了。

    到今天为止,事实证明诸位都是非常用功的学生。有许多人开始修四加行,而有一些人已经完成了四加行的功课,更有部分的人已进入噶玛巴希的修法。对我们而言,噶玛巴希是一个非常根本且重要的法,因为它是出自第十六世DB法王的要求的。也就是在修完四加行后,我们要继续修噶玛巴希,原因在于噶玛巴希涵括了上师、本尊与勇父空行等护法的修行。噶玛巴希涵盖了一切法门,曾经来受这个法的人便懂我的意思。基本上来说,这个法包涵了一切,我们真需要一辈子好好的修。但还未开始修四加行的人请不要气馁,有意愿的人便一定能找到时间修。心里坚持一定要修四加行,并且一定要完成它便是一个誓戒。已经开始修四加行的人,不管要花多少时间,都请下定决心,坚持圆满它。但当我要求诸位圆满四加行时,并不是要你马上完成它,而是假设它要耗上好几年的时间的话,也请不要放弃希望,放弃修行本身,也不要放弃去了解它的价值利益。我们要学习去了解它的好处,发愿修行,对于已经起修的人,更要发愿完成它。

    噶玛冈仓(噶玛噶举)从以前到今日一直都保持着无瑕、清净且具大力之传承。现在是轮到诸位要担起责任,发愿的时候了。诸位的誓愿不仅要完成四加行和噶玛巴希的修法,同时也要发心为未来际的众生护持噶玛噶举法教,使它持续保持清净、无瑕且具人力。未来世代的弟子都要依赖诸位了。未来不论你教什么、如何教,首要确定的是你所教的必定是要清净无瑕,不受自己烦恼所染着的东西,而这也是最重要的誓戒之一——不要将教法与其他的想法、其他的传承相混,而应将其维持在一个一脉相承,至今不曾改变的本来面貌中,并为后代子孙保留一份珍贵的资产。

    参加一个像这样的密乘课程,与一群人同在一起研究,不论你有没有察觉到,均已让大家变为金刚师兄弟。这是因为大家不仅同聚一室,也一起受法的关系,而任何来受法的人均已成为这个家庭的一员。因此下一个我要请求大家持守的戒律是互相照顾。还有在道场中,大家要一起和睦相处,互相合作。所有的学子都是金刚师兄弟,因此在一个团体中不要互相造业。彼此之间存有嫌隙的人不仅已经破了“圣观”的三昧耶戒,同时还会对所有学子造成一个负面的环境,产生不好的气。金刚师兄弟之间若犯了这样的戒是会造下很重的业的。当然我们是凡人,在一个团体或道场中常会有与别人意见相左的时候;不同的意见和争执随时会发生,但这些都不重要。我希望每个人要学习不要将它放在心里,形成一股怨气或怒气。积怨会让人彼此互相仇恨,而这不仅仅是不满或意见相左而已,它实事上已让人破了密戒。

    像我们这样平凡的人,争执常会让我们动怒,但千万不要放在心里一天、两天或甚至一个月才消,要尽快将这种情绪理清,而这也是一个让自己不造嗔业的方法。当不满或嗔恨生起时,要尽快与对方沟通,消除误会与成见。

    做为一位金刚乘的行者,我们要尽力认真的持守三昧耶戒,并发愿在现在和未来保护一切众生。我们要怀首一颗慈爱和关照的心来指导新的学子——要以非常关心、了解和宽容的心态来做,也就是说,保护他人如同保护自己一样。我举个例子来说明我们要如何保护他人。若有人大叫:“有东西掉下来了!”我们第一个反应可能是伸手保护自己的头。在那个时候,我们认为头比手重要。或者当火要烧到你的手时,你马上会找块布或用什么东西来保护它。此时,手较重要,而布则不重要。或有什么东西直接朝你的眼睛飞来时,你会想法子保护眼睛,而让外物碰撞你的两颊或脸的其他部位。因此,细观他人需要的同时,要像头之于手、眼之于脸、手之于布一样的保护他们。在师兄弟中怀着这样的想法,你不仅谨守了三昧耶戒,而且仅仅清净的守戒本身也能助我们早日开悟,因为它完全不受嗔恨等念染污和作障的缘故。

    若你在金刚师兄弟中制造纷扰,继续违犯密戒,不忏悔、不与对方沟通消除误会、也不持咒忏悔的话,你便会有如在密戒中自杀一样。当你完全毁堕密戒时,便像一个死了的人一样。把死尸放久会怎样?会有臭味溢出。同样,当你继续违破密戒,不忏悔、不净业的话,恶业也会日益沉重而压垮你。我们要认真来思考这此事,把每一个人都当成法友,产生一种亲密宽容的感觉,因为我们都是一家人,不要让歧见和不满破了密戒。自己要坚定,尽量保持传承的清净,这是为后代的学子而尽的一份责任,诸位要常记在心。

    我一直把每一位学子视同家人一样,从没起分别,也从不觉得有什么必要要分别。因此诸位也要视所有的学子如同家人一样。这点并非属于我们这个教法的特别戒律,它是所有行者的共同戒律。

    诸位来受此法,以及过去曾聆听其他法的目的,还有我年复一年安排各种课程的苦心均无非希望诸位的心性能圆熟,以便修“那洛六法”。这是一个非常殊胜的法门,但此地还未有很多人开始修。要完成一件有益且具功德的事前,通常都会有一些障碍的。
很好的法宝!!!!!!!!!!
感谢师兄

甚深内义  为第八世大宝法王体恤 后来的众生而做!!!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