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佛学基础] 「上师」简议

「上师」简议

【不观察上师如饮毒,不观察弟子如跃渊。】…. 莲花生大士
  
【应于善师前,受纳菩提戒,彼师须合格,具足诸性相,深谙戒仪轨,自持清净戒,堪传具悲心,此是善上师。】…. 阿底峡尊者之《菩提道炬论》
  
【若师不具净传承,求得灌顶有何用?】…. 密勒日巴尊者之《如何有益歌》
  
引言
         
佛教大致可分为「显教」与「密乘」(俗称「密宗」)。「显教」授予「三皈依」:皈依佛、法、僧三宝。「密乘」授予「四皈依」:皈依上师、佛、法、僧。

「密乘」将「皈依上师」排在「三宝」之前,并以「上师」为一切修持之核心,位极至尊。「密乘」认为「上师」之「身」为「僧宝」、「上师」之「语」为「法宝」、「上师」之「意」为「佛宝」,所以视「上师」为「三宝」之总集体。此等现象,一直备受争议,并成为一般「显教」行人所垢病之焦点。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火具百利、亦存灭因」,水火之利弊,之间并无矛盾。无须因为「水、火」之弊处,因而禁绝避之,亦无须因为「水、火」所带来之利益巨大,因而拒谈其弊处。

究竟为什么在「密乘」之修持上,「上师」之定位,竟然如此之高呢?其利益何在呢?有此需要吗?其弊害之处是什么呢?若然废除其定位,会带来什么后果呢?为什么「显教」并不存在此等问题呢?「显教」与「密乘」同属佛法,为何却存在着距离呢?究竟其异同之处何在呢?
  
「显教」与「密乘」之异同处

「显教」的教法,以理论为主。由思惟入手,启发悟性,引入修行。然而于「启发悟性」一环,并无较实质之修持法门加以辅助,纯粹依靠修行者之智慧程度深浅,对佛法精要之处加以理解,启发悟性。于「实践修行」一环,更形薄弱。对「意念」以至「心性」上之训练,并未有一套较具体及严密之修持法门,加以辅助。

「密乘」的教法,理论与实践,各占一半。藏传佛教之传统规定,修学者必须先研习「显教」教理十二年,方可进修「密乘」实践法门。

「显教」于「实践修行」一环,着重「身、语」方面之基础与表层训练,例如身体力行地实践「六度万行」(指多行善业,忍辱修心等)、静坐以习定、持诵佛号等。
其余如「三论宗」之「无所得正观」、「法相宗」之「五重唯识观」、「天台宗」之「一心三观」、「华严宗」之「法界观」、及「净土宗」之「弥陀十六观」等,对「意」之「止观」训练,相对于「密乘」而言,欠缺全面而周详之指引、口诀与实践技巧;世间法之善巧方便与护持除障等,更形不足。对修持于「五浊恶世」而又「福薄慧浅」之士,帮助不大。

「密乘」于「实践修行」一环,着重「身、语、意」三者俱备之深层训练。于基础与表层训练之上,再加入

1.以「身」修持「脉、气、点」,由「意」之特别「观想」带引,集「理论」与「实践」于一炉共冶,使身与心达至平衡,互相扶持,牵动体内潜能。其力之强,足以启发智慧、增进定境、易于速成。例如「毘卢七支静坐法」、「拙火定」、「金刚诵」、「宝瓶气」、「饮空增寿法」等等,可以说是「借幻修真」的典型教法。修持此等教法,浅则强身健体、去病延寿,深则「面见真如」。无论是「世间法」抑或是「出世间法」,均可兼顾,此亦为「密乘」独特之处。

2.以「语」持诵诸佛菩萨之直接「真言咒语」,配合「意」之特别「观想」,导「脉、气、点」于「畅顺、平衡、清明」,契入佛智。

3.以「意」之「观想」,配合「三轮体空」之「空性」训练,破「人、法」二执等坚实执着,借「身、语」之修持助力,入「非有非空」之如实境界。配合特别教法,可作「修心」训练。

4.以「身、语、意」作媒介,将真实教法,融入日常生活或长期闭关修持,速成证量。例如有当代第二佛之称的密乘始祖「莲花生大士」,曾教授「中阴救度法」。对死亡至投生期间之情况,真实不虚地详尽细诉,并授以救度之方法。将之配合其他教法修持,可以帮助融入日常生活或长期闭关,作二十四小时之不停「任运自然」修持。既实用、实际,也十分方便。此外,例如「四加行」之教法,利益及普摄「上、中、下」三种智慧程度之众生,集「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大圆满」教法之元素,令修持者根基巩固。浅修之可脱轮,往生「佛剎土」,深修之可「见性成佛」。若能配合深层教法,例如「梦幻法、光明、幻化身、中有、颇哇、拙火」等「六法」修持、「大圆满」之「且却、妥噶」修持,其力极强,足以令修持者「即身或即生成佛」。

5.「加持力」「净土宗」主重「他力」、「密宗」则「自力他力」各占一半。只重「自力」,难度极高,容易失手,毫无保障。只重「他力」,失自由度,过于被动,难以掌握成功率。除诸佛菩萨之「加持力」外,「密宗」同时具足「传承祖师」之加持力,即使「自力」不足,仍可依仗「他力」,脱离轮。「自力」与「他力」同时产生作用,成功率极高。

6.「除障法」------ 对于修行道上之障碍,例如多病、寿短、障重、贫困、愚钝、自卑、骄傲、亲债主追过甚等种种障碍,「密乘」均从实际角度处理,一边除障,一边修行。并非以「视若无睹」之处理方式,令修行道路障蔽重重。此等「除障法」,例如「息灾、增益、怀爱、诛灭」、「金刚萨埵除障法」、「忏罪除障」、「烟供」、「施食」等,对修行日浅、修心不强之士,若由「传承上师」正确指导,再辅以「修心」要诀,甚有帮助。
  
「上师」的重要性

由于「密乘」于实质修持上,极为深入、细微、专修,必须由「教、证」俱备之「上师」,亦即是具有教理基础、修行经验、已证取证量之「上师」指引,方有成效。若果指引错误,轻则心性歪离,重则下堕退转。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因此,藏传佛教之传统,极之重视「传承」。法源由上而下,一脉相承。一代「传」一代,指定合资格之继「承」人,作为「传承上师」,统一教法,以保存法门之精华,利益众生。亦可令清净、至高无上之「密乘法要」(简称「密法」),免受篡改、沟杂、染、误解、歪曲,危害众生。

此种现象,并非「密乘」独有。

「密乘」之教法,以「上师」为一切修持之核心,其原因有:

1.法之来源:虽然「法」之来源,传自诸佛菩萨,但「上师」以其学识、证量、智慧、经验、善巧、方便、精神、劳力等,受历代「传承上师」所授权指派,传出法要,是不可缺少之根源。修行者若无「上师」指引,难以契入「密乘」之精要修持。单凭从「经续」之上,以个人智慧参透,须历「三大阿僧祗劫」(指一段非常长之时间,大约数十亿年,无数转世。)之漫长岁月,方有所成。若得「上师」精确指导,免去盲修瞎练、迂回曲折、险阻重重、背道而驰等磋陀岁月之路障,直取法之心要、调理根基、棒喝昏堕、唤醒心智、牵入既精且深之实修法海,可以令受教之修行者事半功倍、即生解脱。例如前述之「六法」,若无「上师」指引,将会极为危险,难有成功希望。所以于「密乘」而言,「上师」不单是一切法之来源,亦是恩海难量之再造者。

2.加持力之聚焦处:「密乘」之大成就者萨迦班智达,将佛陀之「加持力」比喻为太阳的光力。如果以火柴为例,不管太阳多强,火柴不会自己燃烧,仍然需要以一把放大镜聚焦,引燃火柴。同样,即使佛陀力量极大,能赐予加持,犹如阳光,能赐予光明,但未能凝聚极强加持,以助快速脱离轮,仍然需要以「上师」为媒介,方能获得有助快速解脱之极强加持。所以于「密乘」之修持,必须时刻将「上师」观想住于头顶之上。历代传承祖师、本尊、勇父、空行之加持力,只认识「传承上师」,透过对「传承上师」之信任,识别该修行者是否应该获得护持。世间与出世间之护法,亦只受「传承上师」之差遣,对修行者作出扶助。而「上师」亦会因应情况,决定是否以自身修持之力,对其弟子作出最直接之加持。因此,于「密乘」而言,「上师」是一切「加持力」之聚焦处。

3.信心之基石:佛法大海,无「信」不入。「信心」为一切修行之最根本基石。「信心」可以令修行者于「无虑」之情况下,产生一种难以言谕之无比动力,百分之一百依足教授修持,因而提高成功率。「信心」稍降百分之一,成功率可以跌至为零,成为失败之主要因素。正是「毫厘分差定成败,一点犹豫决胜负。」于「密乘」而言,由于一切法之教授来自「上师」,一切诀要窍门之指引、十字路口之定向指示、心结疑虑之智慧导解、实修陷阱之巧妙趋避等,均来自「上师」。若对「上师」并无信任,所有教授,既无脚注,亦缺根基,将会变得毫无意义。所以「上师」是「信心之基石」。

4.「脱离轮」之主要助缘:佛教之任何宗派,修行者必须依靠「自力」修持,方可脱离轮。即使只是持诵佛号,例如「净土宗」,诵持者之主动念诵,即是「自力」。主动为主要之因缘(简称「主因」),相配合以辅助修行之因缘为「助缘」。「净土宗」之一代宗师印光大师云:「一切法门,皆仗自力,纵令宿根深厚,彻悟自心,倘见、思二惑稍有未尽,则生死轮回依旧莫出。况既受胎阴,触境生着,由觉至觉者少,从迷入迷者多。」 由此足见「自力」之重要性。于「密乘」而言,「上师」赋予修行者「法之心要」,将其「自力」增强至极点,是「即生脱离轮」之主要助缘。若无「上师」之助,修行者难以行取快捷方式,避过万千险阻。

5.直接沟通:「上师」是人类,与修行者身处同一界别,可以直接以言语沟通,帮助修行者解惑除疑、剖析佛法,更重要的是可以透过深入之了解沟通,因材施教。若无直接言语沟通,单凭直觉之心灵领悟,容易误解,亦只能适用于极少数之大智慧者。若果依靠翻译,进度缓慢,而且容易流失真义,甚至曲解。由于「密乘」属于实践法门,所有教授,不可稍有偏差,需要授权修持、跟进个案、及时纠正错误、引导领悟等等,因而师徒之间,需要互相深入之了解与信任。所以能否直接沟通,成为修行上极重要之一环,不可或缺。故此,就「密乘」而言,「上师」之可贵处,在于是否可以直接与之沟通。

6.依止处与最胜福田:「密乘」之众多「传承」中,无论属于那一门派,都各自拥有其传承之「皈依境」。此「皈依境」集该传承之历代祖师、三世诸佛、菩萨、本尊、僧伽、经续、勇父、空行、护法于一图,合所有殊胜功德、深广加持力于一境,为所有皈依者之「总依止处」,亦是最殊胜之福田。由于「皈依境」为一切功德之凝聚处,所以「密乘」之一切修持,均源自此「皈依境」,以其作为修持对象,所作一切功德,均属无量无边,其力既深且广。「皈依境」之中心处,是「上师」,为「宝中之宝」。藏语「仁波切」,就是「宝」的意思。其「宝」之处,在于令修行者直接受惠得益。「上师」不单可以直接沟通,慰解心灵,成为最终「皈依处」,更可直接「应供」,「施」与「受」均属无间、无阻,直接报恩,为一切供养之最胜福田。马鸣菩萨跟据「经续」撮要而造之《事师法五十颂》,亦清楚列明「上师」之重要性,并须严守仪规,礼敬供养。

真假上师

「上师」肩负重任,既是引领成就之「主导者」,亦是重整思维之「调节者」。由于「密乘」修持高度要求修行者要对「上师」具足服从性与信心坚固,令不少无耻之徒、欺世盗名者、贪婪者、极具我慢者、别有用心的野心家,有可乘之机。此等附法外道之「假上师」,又或狮子虫,借题发挥,摇身一变成为「主控者」,以「邪见」蛊惑人心,控制修行者之思想、行为、现在、未来,令无数之修行人,堕入极度痛苦的深渊。

现世为「末法时期」,众生福薄慧浅,「假上师」举目皆是。历世受骗者之多,难以估计。众生受创之深,令人震惊。外在创伤如肉体被玩弄、财宝被骗、有如奴隶般被驱策利用、因教法错误而伤身、甚至性命亦被操控等;内在创伤如精神备受打击、信念被无情践踏、心灵被引入痛苦深渊、欲脱离者被恶言咀咒恐吓等;深层创伤如「智慧之命」被中断、心性被扭曲、方向被错误引导,令「贪、嗔、痴」急剧增加.。因其变本加厉,令「恶因」锐增,「善因」剧减,修行反成为堕落之「因」,引致命终时下堕「三恶道」,永难脱离轮之痛苦。

所以在未皈依之前,欲修行者必须先仔细观察此等「上师」。以往在西藏之修行人,观察其「上师」可长达十二年之久。究竟如何分辨「真、假上师」,成为所有修行佛法者之最重要,也是第一道难关与课题。

分辨「真、假」之要素:

1.修心程度:修持佛法之第一道要诀,亦是万变不离其宗之最重要要诀,就是降低以至熄灭「贪、嗔、痴」。由于众生临终时,以「心」之反射作主导,投射之「贪、嗔、痴」程度与修持方向决定其上升「三善道」、下堕「三恶道」、「脱离轮」、抑或「成佛」。作为「上师」,其自身之「修心程度」必须极佳,其教法亦必须以「修心」为主导。「上师」即使如何「故弄玄虚」,若对弟子之要求最终目的只是为满足其个人之虚荣、骄傲、贪欲、我慢、邪念、愚昧,无论此人是否有足够证明其为有「传承」之「传承上师」,亦可被列入「假上师」,因为此「传承」将会因此人之染而中断,毫无「加持力」,修持其传授的法要,亦不可能会相应。「邪人行正法,正法亦成邪」。由一个心性歪离的人教导正法,等于由一个精神有问题,杀气甚重的人来教导使用菜刀用法。「刀」本身属「中性」,可用以切割制造美观佳肴或制品,亦可用作杀人利器,就在乎使用者之意向。「法」亦一样,若果跟随一个「假上师」修行佛法,其害无穷,身心俱损。修心程度愈好之「上师」,其修养愈好。声名愈大,修为愈高,愈是谦和恬淡,不为名利所缚,此等「上师」,见地与行为相符合,令人敬重。「假上师」一般都较为哗众取宠、骄傲礼慢、跨耀神通、贪嗔痴重、爱恋世法、虚伪作假、装神弄鬼、见地与行为相差甚远等。稍为留意,即可分辨。

2.传承授权:「密乘」修持,必须跟随具有清净「传承系统」,并且获授权之「传承上师」修行,方有利益。有一些自欺欺人的传法上师,认为无须「传承上师」授权,只须曾受法于一些「传承上师」,本身修得好,即可传法。现世被公认为最具证量之藏传佛教「大圆满」导师之王,依怙主 戚操生纪多杰宁波车,现年九十一岁,语重深长地作出如下开示:『现时太多传法上师,有很多并未有授权传法,或者只受部份授权而作全面教授。由于得不到历代祖师、本尊、空行、护法等认同,强行传法,以至障碍重重、病多短寿。那些虚伪不恰当之假上师,无论是其本人,抑或是跟随其修持之学徒,不单并无任何利益,于命终时,均会下堕三恶道。所以在选择上师一事上,必须极为谨慎,不可掉以轻心。』即使某传法上师具足授权,但其「传承系统」是否清净无染,同样影响受法者。由于要追查或证实某上师之授权及其传承是否清净,难度十分之高,加上一般人求法心切,或者贪多慕得,希求加持,形成「假传承、假上师」遍地皆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曾经开示:「要验证某人之教法是否正确,就如金匠验证黄金之纯度一样。先用火烧之,继而用刀去切,再磨之。」求法者应以本师释迦牟尼佛之教法,对欲皈依之「上师」,作长时期之验证,考察其修心程度、贪嗔痴之多寡、菩提心、慈悲心、教法之真伪、见地与行为是否配合等,切勿盲目附从、感情用事、贪恋其少而狭隘之「世间神通」与世智辩聪等,以免终身与来世,均受无可估量之催毁性伤害。无论是否已皈依此「上师」,一旦发现其为「假上师」或修心程度差,必须立刻离开,不可停留。亦无须理会其恐吓,否则祸患更烈,永世沉沦。「世间神通」可以是一些宿世善业遗下、或于「意之专注」上稍作修持而产生之「特殊异能」,也可以是欺世之幻变魔术,毕竟「心外求法」,并非真正可以度人脱离轮之「了义佛法」,对之依恋,与「饮鸩止渴」无异。
  
「上师」的分类

「密乘」之修持,于广义而言,「上师」可分为六类;精义而言,可分为三类。

广义的分类:

1.一般之「上师」:指修持有素之「善知识」。「善知识」分四类,分别是普通众生、地上菩萨、化身佛、报身佛。即使只是「普通众生类之善知识」,仍须符合「菩萨地论」所列之八种条件,方为「圆满」:「多闻大乘经典、持守菩萨戒律、具足修行证悟、悲心济众、无有畏惧、忍耐谦和、心离悔戚、善于言辞」。

2.法门引导之「上师」:所有已受「别解脱戒」之若僧若俗者皆可。即是无论在家之「居士」抑或出家之「僧」,已受「别解脱戒」之「善知识」,均可作为法门引导之导师。

3.忏悔之「上师」:犯戒可向之忏悔还净。

4.三昧耶戒灌顶之「上师」

5.教授密续解脱之「上师」

6.开示口诀及授记之「上师」
  
前三类为一般之「上师」,可随缘度化;而后三类则为特别之「上师」,亦是「密乘」经常提及之「上师」。由于「密法」修持独特,重视实修,会因应弟子之根器如何而决定是否摄受,非根器者可以拒绝教授,所以较为特别,要求严格,必须获得「传承上师」授权指派,方可传法授徒。

至于是否需要「出家」,则并无规定。因为「密乘」着重「即烦恼、即菩提」。所有顺境、逆境、三毒、诸善、爱欲,以至「日常生活」之一切烦琐碎事,均可用作修持对像,训练「心性」,故此无须像「小乘」一般,必须「出家」,以切断部份烦恼,帮助修行。
  
现再详示后三类「特别上师」之特殊性。

精义的分类:

1.三昧耶戒灌顶之「上师」:藏语「汪」(WANG)。凡受「灌顶」之弟子,因受此「上师」之引领,获授权可进入该「本尊」之坛城,及受持「三昧耶戒」(誓句),成为其具足「第一恩」之上师,故以后必须顶礼敬重此「上师」,并须视此师如佛;

2.教授密续解脱之「上师」:藏语「窿」(LUNG)。受「灌顶」之弟子,必须进一步获「口诵传法」之授权,方可正式修持该法要,并须接受教导,学习如何修持仪轨,如何与密续之教授相配合等。因依循此「上师」之教导可「即身成就」,故成为其具足「第二恩」之上师,以后必须顶礼敬重此「上师」如佛;

3.开示口诀及授记之「上师」:藏语「褚」(TRI)。已接受修持仪轨教导之弟子,若能获「上师」授予修持法要之详尽导引、重点口诀、直指心性、赐予授记(指「预言」)、赐予印证指导等,将可加速其修持之成就,免去漫长之摸索与疑虑,此为具足「第三恩」之「根本上师」,故以后必须顶礼敬重此「上师」如佛。
  
根本上师

若能于同一「上师」分别接受「灌顶」、「口授」、「导引、口诀」三种完备教授,此乃同时「具足三恩」之「根本上师」,应视之为「三宝」(佛、法、僧)与「三根本」(上师、本尊、空行)之「总集体」,集诸佛、菩萨之「身、语、意、功德、事业」于一身,乃一切根本加持、成就与事业的来源,恩海难量,必须极之尊重供养、亲近承事、生起无比净信。

修行者应以「修持」之阶段,抉择跟随那一位「上师」,尤如「小学」阶段完成,必须升读「中学」,至「博士研究生」阶段,亦是选择「根本上师」之时候了。

寻得「根本上师」后,要极力保持师徒间之「三昧耶」清净。「三昧耶」指曾于「上师」前许下之「誓言」,包括修持仪轨时所念诵之「誓句」。

「三昧耶」一般被误会为只可以跟随一位「上师」,亦被时下一些有心人加以利用,修行者应以自身能力及实际需要而决定「上师」之数目。

一旦视之为「根本上师」,必须停止任何观察。并要投以百分之一百的信任,否则「修行」难有进步。以往之修行人,观察其「上师」长达十二年之久。

既然视之为「根本上师」,就要懂得如何与之拉近距离、融和、了解并预知其性格与思路、以至「心灵相通」,亦即是如何与「上师相应」。此乃一切密法修持之「要诀」。

因为「上师」乃「法」之宝藏,犹如雪山,弟子之精诚犹如阳光,热诚令雪山融化,化为水份滋润一切生物。一旦感动「上师」之「心」,传承祖师之「加持力」亦如阳光般包围而至。但必须注意,此「上师」必须具足---德、智、证量、清净传承与「修心」极佳之「大修行人」,此论据方能成立。

另一原因是只有视其为「根本上师」,才会将「灌顶、口授、导引、口诀」全套传出。接受珍贵教授,必须供养「上师」,积聚福德、智慧种资粮,反之则有损福报。善财童子云:「佛菩提是由供养上师而获得的。」供养之中,无论是财宝、知识、力量、身语意之修行,均须至诚全数供养「上师」,但以努力「修行」为最殊胜之「法供养」。《本生论》有云:【要报答「善知识」的恩德,最殊胜的供养,就是依教奉行。遵照「善知识」所给予的教授来修行,没有丝毫的违背,这是最佳的供养承事,也是上师最欢喜见到的。】

若果视其为「根本上师」,全心全意、身体力行地供养,仍然无法学得「灌顶、口授、导引、口诀」全套教法,其原因可能是其中一二:

1.由于你之诚意或福报不足,行为并未符合作为「根本弟子」之要求。

2.由于你之根器、智慧与修持力不足。

3.此「上师」修持有限,并无全套教法。因为一般「上师」只有「灌顶、口授」之「仪轨」教授,只有极少数具足「口诀」、「导引」之实证教授。

4.「导引」分多种层次,一般「上师」只有最初层次之「导引」。深层「导引」必定与「修心」有关,亦应与「中阴教法」结合。
  
结缘「灌顶」

一般「结缘灌顶」,并无传「戒」,彼此间更无「三昧耶」(誓句)维系,只可视作彼此结下一个善缘,好等他日、今生、甚至无限世以后,有缘再遇。

在弘法之观点上,广结善缘,于众生心内,种下菩提种子,令彼等对佛法生起信念与欣喜,是一件好事。但于求法实修上,并无帮助。

若受「灌顶」者生起贪念,祈望透过「灌顶」生起力量,满足加持增益、添寿进财、支配他人、击败敌对、夺取所爱、以此自傲等欲念,生起「灌顶」愈多愈好之心态,令心内之「贪、嗔、痴」急剧增加,心性被扭曲、观念被错导,与真正之佛法,背道而驰,对受「灌顶」者而言,是一宗悲剧。

若举行「灌顶」者之目的为求「名、利、恭敬、供养」,所「灌顶」或所传授之法,全部皆是求财、求寿、求权、求欲,巧立名目,以广招,对举行「灌顶」者而言,均属毁犯戒律,无论其传承或授权是否真确,皆可被列入为「假上师」。「施」与「受」此「灌顶」或「法」者,不单毫无利益,反添下堕「三恶道」之因。

若果举行「灌顶」者之传承已被染,或者传承与授权都是假的,「受」此「灌顶」或「法」者,受害之甚,将会超过受法者之想象无限倍。

所以修行者于「知见」上可以广博,「修持」上必须专精。未明底蕴,或者无此需要的话,不应贸然接受「灌顶」,「结缘灌顶」更甚。
  
「四依」与「四不依」

本师释迦牟尼佛为协助修行者分辨「法」之真伪,定下四项原则:

1.依义不依语:闻法者于佛法之理解,应依其义理吸收,不可执着文字,或解说者之譬喻。即是「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意」。

2.依智不依识:「智」指出世间智慧,「识」指世间智慧。应以智慧理解佛法,勿以世智辩聪曲解佛法。例如选择「上师」,必须以出世间智慧抉择,不可感情用事。

3.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本师释迦牟尼佛说法时,为令众生容易明白,心修行,于佛法之解释,有时会用未达究竟之权宜教授,称为「不了义」。程度日渐提升之后,应正确理解佛法,依可达究竟之教授修持,称为「了义」。

4.依法不依人:「法」具「真义」,不会因解说者之不同而改变。「人」指凡夫,对「法」之理解,因智慧程度不同,而作不同之诠释。最终答案,应依「法」之「真义」。
  
于「密乘」而言,一位拥有清净传承、获得授权、教证俱备、具德具智之「传承上师」,被视为「三宝总集体」,并非一般凡夫。故此对其依止修行,与依法修行,并无分别。更何况「法」之来源,尤其是实修之验证,无「经」可依,要于此生实时走出九曲十三弯之迷宫,脱离无边际之剧痛苦海,仍须依止「上师」之真实教「法」。若只依知识层面之「法」,须历不可预知结果之「三大阿僧祇劫」,浮沉漫长岁月,方可脱离轮。故此,「密乘」教授,可说是「既依法,亦依人」。不过,此处之「人」,是指「三宝总集体」之真正「上师」。
  
归结

观察与了解「显教」与「密乘」之异同,可令彼此间之争议消除。同属「大乘」教法,义理相同,而实践方法则各有差异。「殊途同归」,只是此「途」因实践方法不同而有「远近」、「快慢」之别。

「上师」之争议性,亦因此等差异而起。加上「假上师」之充斥,令更多误解生起。「密乘」于实践一途,「上师」之存在,极度重要,不可欠缺。

「显教」以理解教理为主,凭一己之智能程度摸索迷宫,对「上师」之依赖较少。故此于「上师」之问题上,较少争议。

「世间法」尚且需要老师指导,更何况是「出世间法」之无边智海呢?释尊开示:「生死事大」,脱离轮或成佛,乃大事中之大事,又怎可以缺「师」而行呢?自身福报好,方可得遇明师。懂得以智慧抉择,方可寻出人中之宝:「上师」。

有「愿」者皆成,无「诚」者必败。谨在此祝愿有志脱离生死苦海之士,皆可觅得「如意宝上师」!

谨将经论及大德们对此之开示恭录如次,以共沾法益:

《华严经入法界品》云:【菩萨(指由曾受「菩萨戒」之初发心众生开始,经历五道十地,乃至「等觉位」)若为「善知识」所摄,则不堕恶道。若为「善知识」所护,则不为恶友所诱。若为「善知识」所佑,则于大乘法得不退转。「善知识」善护念,诸菩萨必能速疾超离异生位….. 】

《虚空无垢经》云:【阿难陀!善逝如来们不是显现在一切众生面前,然而「善知识」却完全显现而来教导佛法,种下解脱的种子。因为这样的缘故,请重视「善知识」犹胜于善逝如来们。】

《集经》云:【善男子!应当对「善知识」具有恭敬心,恒时依止「善知识」,为什么呢?因为智者的功德皆从他的身上而生。】

《不动优婆夷本事品》云:【「善知识」是引导我们到一切智位的护送者。… 若无救护皈依处,有舟亦难至彼岸,虽具圆满诸功德,若无上师难解脱。】

马鸣菩萨之《事师法五十颂》云:【彼阿阇黎者,弘持正法藏,是故当一心,辄莫生轻慢。常于阿阇黎,承事而供养,发生尊重心,则捐除障恼。… 恭敬阇黎者,等同一切佛,… 是最胜福田。】

寂天菩萨之《入佛子行论》云:【恒时亲近「善知识」,了知大乘的法义,菩萨殊胜的禁行,纵舍生命须护持。】

无着贤尊者之《佛子行三十七颂》云:【依止何者罪过灭,功德增如上弦月,胜「善知识」自身,爱彼胜己佛子行。】

【若菩萨摩诃萨欲得无上正等正觉,必先于「善知识」恭敬承事而依止之。】…《般若八千颂》

【善男子,汝于己身,当作病人想;于法,当作药想;于精进修持,当作疗病想;于「善知识」,当作医王想。】…《四十华严》
永久善护其深誓,
永久供养诸如来;
永久供养阿奢黎,
咕噜等同一切佛。
永久善护其深誓,
永久供养诸如来;
永久供养阿奢黎,
咕噜等同一切佛。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