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六加行修持方法释义

六加行修持方法释义
— 祈竹仁波切

前行修持方法

    在古印度并无很具体的前行修持仪轨。到了金洲大师时代,大师预见末法时代的人根浅福薄、难以有成,故依佛陀开示内容而整理出六支前行关键,以供后人依着去做。现在的印度尼西亚是回教国家,但在古代,印度尼西亚却是佛法昌盛的地区。金洲大师是《菩提道灯论》作者阿底峡大师的主要上师,他本来是印度尼西亚的一位太子。大师年轻时曾见一佛像,由于宿世之善因成熟了,他当下便生出了极大的敬信心,发心要出家学法。后来,大师远赴印度受戒及学法,成为了一位高僧,后又回国弘法了。在他回到印度尼西亚后,曾在当地大弘正法,令佛法广为弘盛,所以当时的人尊称大师为印度尼西亚的“太阳”。这六支前行的开示,由金洲大师整理编制,传阿底峡大师,再经大师传入西藏,辗转再传至宗喀巴大师而相传至今,其传承从未中断过。

    为什么大师建立这六支前行呢?道次第之成果,并不只依靠知识及脑力而得。如果有许多罪障而缺乏功德,我们绝不可能生出道次第上的体验、证悟或觉受。所以,我们必须积累足够的功德及净化罪障,方有望生起佛法之证悟或觉受等。这六支是为了让行者积集资粮及忏净罪障,令后面的正行修持能顺利进行。正行就好比种子,而前行就是肥料、阳光及水分;没有肥料等,种子是不可能发芽生长的。以上说明了六支前行的作用及意义。前行是出家人、在家人、男、女、僧及尼都适合修持的显乘法门,并不存在如密法不可乱修的顾虑。我们宗喀巴大师传承的格律派出家众,尤其重视前行功夫。在家人一般比较忙于世俗琐事,只有有限的时间用作修持,所以在修前行时略为简要地修也情有可原。有些出家人,却也推说因俗务繁忙而无暇好好地修前行,这只是一种没有理由的借口。没有人逼我们出家,既然自己心甘情愿地出了家,便是为了全心全意地修持。如果出了家还推说没时间修行,那出家是为了什么目的呢?

    所谓“前行”,其实并非一套仪轨,而是一种结构模式。传统上有许多种包含这六支内容的仪轨,如《贤士颈严》等,它们都可被采用为修前行时的诵文内容。这六支的内容是打扫及安设佛坛、陈设供品、上座发心、观想功德田、作七支修持及献曼达供、启请加持。

(1)扫及安设佛坛

    如果要作闭关,我们必须在条件合适的静处举行。在入关前,应先把地方打扫干净,并安设佛坛。以后在每座前,即使佛坛十分干净,我们也必须象征性地拂拭一下,并恭敬地瞻视佛像一眼,以符合六支中的此支。如果只是日修,我们在家中亦必须有一个地方布设佛坛,而且一样要每天打扫一下并瞻视佛身等。

    在上座前,不论佛坛及修持地方是否肮脏,我们必须起码象征性地打扫。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是因为打扫不单是为了去除外在的尘垢,也是为了去除心中的缺点,例如贪、瞋、痴等烦恼。即使佛坛及修行的房间或角落没有外在的尘垢,由于我们心中仍有“尘垢”,故仍需打扫一番。

    打扫的心法是,我们手持扫帚或现代吸尘器等,心想这其实是无我慧剑,把贪、瞋、痴等烦恼尘垢都全消除掉,同时口诵:

    此尘是贪非土尘  密说此贪为土尘
    智者能除此贪欲  非是无惭放逸人
    此尘是瞋非土尘  密说此瞋为土尘
    智者能除此瞋意  非是无惭放逸人
    此尘是痴非土尘  密说此痴为土尘
    智者能除此痴毒  非是无惭放逸人


    我们亦同时想着外在尘垢代表了自己当时遭遇的病患、魔障或任何障碍,打扫时把他们都消除了。此外,修道次第的人,在修到哪一章题时,便把阻碍我们生出该觉受的障碍想为尘垢,一并消除,譬如说你正在修敬师章题,其相关障碍便是不敬师的心态,所以我们可以把原偈改为:

    此尘不敬非土尘  密说不敬为土尘
    智者能除不敬心  非是无惭放逸人


    到修菩提心的阶段,其相关之障碍便是只懂利己的自私心,所以我们到时改偈文为:

    此尘利己非土尘  密说利己为土尘
    智者能除利己心  非是无惭放逸人


    总之,我们可以灵活地运用这种打扫心法。如果不配合心法,打扫当然只是种世俗琐务;但若配合上心法,这打扫便是一种极佳的修行,能令烦恼熄灭、证悟易生,甚至能有效地解决魔障或令病患痊愈。

    除了为除心垢之目的外,打扫地方亦为了对佛坛及修持中将邀请前来的圣众表示尊重及重视。

    大家千万不要轻视打扫修持。在佛陀的年代,本师便曾亲自打扫道场。当年更有一位小路尊者,他单单凭着扫地修行而得证罗汉的境界,成为了今天我们所熟悉的十八罗汉之一。在历代以来,贵为法王的历任DL喇嘛宗座,亦亲手作这种修持,以致扫帚都被磨至光秃。许多人看不起这类前行,自以为是“不执外相”的高境界行者,难道他们自以为比佛陀、罗汉及宗座还要高吗?

    在关房及日修的房间或角落,我们应布设一个庄严的佛坛,以积聚资粮。一个完整的佛坛,其实并不需要许多佛像,所以不必夸张地把关房或家中布设成一座寺庙似的。佛坛必须具备代表佛陀之身、语及意的圣物。佛身以佛像代表,我们应至少供一尊制造合乎传统身相比例要求而如法装脏的本师释迦牟尼像或其图片,这是因为他是现今佛法的本源。此外,我们格律派弟子应供一宗喀巴祖师像或图片在本师之前方,以敬历代师承。如果我们欲加供弥陀、药师等佛像,应放在本师像的两侧同高度位置。衲知道汉人特别喜欢供观音、地藏、文殊及大势至大士像。这些大士其实早已成佛,但在本师示现之年代,为了正法之弘扬,他们以佛之八大菩萨弟子的形相示现,故此我们把他们视作菩萨而尊敬,其像应供于佛的外侧或较低少许之位置。如果欲供护法,应处更低位置。如亦供世间天神及祖先灵位等,则不应放在佛坛上。我们以《大品般若经》、《圣妙吉祥真实名经》、《菩提道次第广论》或其它任何一部佛经代表佛的语,放在佛坛的左边,亦即本师像的右手那一边。佛意以一座小佛塔代表,放佛坛之右,亦即本师像的左手那一边。

    这个佛坛是我们藉以积集功德的“工具”,故此我们必须谨慎重视。衲的建议是,大家不必供太多佛像,简简单单地供本师、祖师,另加自己投缘的本尊,再加上佛经及佛塔,便已十分足够。衲见到许多汉人喜欢把佛像等放在玻璃盒内,以防灰尘,这是极佳的做法。但有些人却恐怕佛陀会窒息似的,把玻璃切割出一个透气孔,这倒是十分没必要的想当然做法。

    在每座上座前,我们应对佛像恭敬瞻视一眼,并恭敬顶礼三次或更多次。

(2)陈设供品

    现在讲至一座禅修之前行六支中的第二支 —— 陈设供品。

    供品分为实物供品及非实物供品,现在先说实物供。

    实物供品可以是任何美好的物品,种类繁多,不胜枚举。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供上水、花、燃香、明灯及食品。它们各有其吉祥的表义。

    供水是最容易不过的供养了。由于它随处可得,并不费什么钱,所以我们肯定不必透过种种不良手段才得到它,这确保了供品来源之清净性;又因为它并不值钱,我们在供奉时恐怕不易生出吝啬、不舍的心,这确保了供养心的清净性。最好的优质水,具备八种特性,各有其吉祥表义:水的凉性表义持戒清净;甘味表义享百味食;质轻表身心壮健;性软表意念柔顺;清澈代表心明;无臭表义无障;益喉之特性表语妙;养胃的特性表义无病。在供水时,我们按喜好供一杯或几杯清水,或依西藏传统供上七杯均可。在上供时,不应把空杯放佛坛上才倒水入杯中,而应先在杯内放一点水,在供桌上放好位置,再以壶添满,这样可避免空杯作供的不吉祥缘起。用壶把水添满时,不可胡乱地倒水,而应像为皇帝供茶般用双手恭敬添上。添满水的杯,水位不应离杯缘多于一颗米粒的粗度,但亦不可过满而溢出。此外,如果供奉一杯以上,这些水杯应整齐地排成一条直线,杯与杯之间距离一颗米之粗度,即不过疏,亦不紧贴。在西藏的传统是,我们在早上供上新水,在下午近黄昏时把水供撤下,翌晨再上新供。在现今的城市生活中,大家或许会很晚才回家,故此只好在晚上撤供了。注意倒出水的空杯不应放在供桌上。供完的水可以自己饮用。

    供花可以积集于未来生相貌庄严美丽的缘起。花可以采用鲜花、假花或整盘的盆栽,只要别供本身有毒性的花即可。

    燃香必须用无化学原料在内的配方,如纯檀香或沉香的粉或木条均可,许多藏香亦适合这用途。藏香分许多种,有些是供护法的,有的是供龙族的,四密部亦有不同的配方。如果供藏香,宜用共通的配方香。供香为的是供香气而不是供黑烟,所以我们不必把香炉放在太近佛像的地方,而应把燃点了的香在供桌前略为熏扬一下,再把香炉置较远的地上,这样便不会把佛身熏黑。佛陀的鼻根非同凡夫,绝不会因香炉放远了而受不到供养,所以大家不必有此幼稚的顾虑。要买香炉的话,应选没有印上佛像、经咒的简单类型。汉地的香炉或水杯常常印上经咒,这是很不合乎传统的商业做法,大家千万不要买。有些汉人习惯供电香。供香是为了供香气,汉地卖的电香支只是几根闪烁、像香的东西,并无供香的意义,而且闪烁不定的光明也是一种不佳缘起,大家避免为宜。

    灯供的目的是为了供上光明,它的缘起是于未来生具有智慧及眼目明亮等。如果供的是油灯,应用较优质的灯油及调较灯芯长度,以保灯光明亮、无烟、光明显金黄色而非蓝色或闪烁不定。

    供食应用素品,例如水果或任何以三甜三白物(注:即白糖、黄糖、蜂蜜、牛奶、酸奶及牛油)制成的食品等。供品必须是自己能力范围内能负担的较佳品,而非自己也不愿吃的过期食品。食品不一定要天天换,但在水果等不再新鲜时便应更换了。

    供佛是为了我们自己积集功德而做的,并非诸佛希罕我们的供品,所以我们必须认认真真地摆置供品。以上所说的种种供品,我们虽不必全部供齐,但却要注意必须放置得十分整齐庄严,绝不可像喂狗似地随随便便把供物丢在桌上乱放。有些人担心万一忘了供养会遭佛陀责罚,这是不必要的顾虑。诸佛根本不需要我们的凡俗受用品,亦不会因行者漏了供养而发脾气。

    刚才说过,供品不拘种类及数量之多少,但我们却要注意供品来源之清净及供养心之清净。什么是“来源之清净”呢?这是指供品并非由如杀生、偷盗等十恶业而得来的。此外,出家人若以五种邪命得来供品或以此得来之金钱买得供品上供,亦有来源不清净之问题,所以这些供品是不恰当的供养。譬如出家人向施主说:“您去年的这月份给我的那些米,真的帮了大忙啊!”,而心中的发心是为了提醒对方再度供养,这便是邪命的案例了。判断是否属邪命类业,必须看发心。如果该出家人心中完全无丝毫为了提醒施主的动机,而是真心赞美对方之功德,而施主却又真的再度供养了,这便不算邪命业。有关五种邪命,在佛经中有不少讲解,衲就不多说了。总之,来源不净之供品不宜供奉。如果不作十恶业或五邪命便得不到供品以供奉佛陀的话,宁可只供清水或什么都不供。这其中只有一种例外情况,譬如说你作了某恶业,现在十分痛悔,便在佛前忏罪,把造作此恶业之得来品供上,发誓不再犯同等恶业,在这种情况下供养来源自恶业的东西倒是如法的。
在心理上,我们不能有吝啬或者后悔供上昂贵供品的心,否则便是供养心不清净了。

    衲为大家讲一个佛教历史上的故事:在佛陀年代,舍卫城(Sravasti)有一个女乞丐。有一天,城里的大王、大臣及贵族等兴大供养,她也想对佛陀作供,但苦于无钱,所以便只好以行乞所得之一钱买油,供了一盏最小的灯。她在作供时发愿:“但愿我于未来能具大智慧,以灭除一切众生之愚昧!”这盏小小的油灯,便与许多由国王及富人等所供的大油灯放在一起了。在供灯翌晨,佛陀的大弟子目犍连(Mahamaudgalyagana) 巡更经过,发现全部大灯都早已油尽灯枯了,这小灯却光明依然,犹如新供的一样。目犍连便想:“天都亮了,还亮着灯干什么呢?”于是便以手搧灯,灯却不灭,他改以衣袍搧灯,灯火还是不灭。在目犍连不明所以之际,佛陀刚好走过,佛向目犍连说:“这灯是一个具‘大心’的人所供的,尽管你用四大海洋的水来灌,或以巨风来吹,也不可能把它灭掉!”由此可知,如果供品来源也清净,供养心亦十分清净,以欲利益一切众生之菩提心上供,即使供的只是很小的东西,也能具很大力量。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众生之数目无量,以致功德亦得以乘大无量倍之缘故。反之,如供品来源有问题,或供养心是为了出名或一己私利,则不论供品有多大、多好,所得功德十分有限。

    刚才说了实物供品的开示,这是有限的供养。非实物供养是无限的,例如出家人可以把自己出家及修行的功德作供,又或我们观无量花朵作供,这一样有功德。在路上,如果我们见路边有一朵美丽的小花,亦可在心中作供。

    现在已说完了供品的开示了。一般来说,出家人比较贫困,而且他们应把精力花在修行上,所以出家人宜主要依靠非实物供养的方式积聚功德,而以实物供养为副。在家人的情况不同,所以宜主要以实物作供。可是,出家人如果有钱,则也当然要作实物供养,不应执以上所说内容而吝啬不供实物。

(3)上座发心

    现在讲至前行六支之第三支。这一支讲授座垫及坐姿的要求,以及上座时的发心。

    作闭关的人,由于需要天天长时间使用这座垫,而且在关期中不宜更换或移动座垫,所以必须挑很合用的座垫。日常修持的人,虽然并非天天长时间使用座垫,但也宜找一个舒适的,以利修行。

    一般来说,座垫以前低后高、渐向前斜的为最适合久坐,但这只是普遍共通的讲法,还视乎个人身体结构及感受而在有必要时酌情改良。传统的座垫后高四指横排之高度,前高二指横排的高度,人坐上去后,四边应各有四指横排的空位。在西藏,还有另一种关房用的带靠背座垫。这种看来有点像讲经法座的座垫,是为了能令人久坐修定而设计的禅座。讲经法座雕上龙、象及雪狮等,而且造得很高,是为了表示敬法,这里所说之修行用禅座意义并不相同。用这种禅座修行道次第也如法,但座上不可雕刻龙、象及雪狮等装饰,而且禅座必须放地上的高度。

    衲注意到汉地寺院中有许多汉人使用跪垫,并惯以长跪的方式修持。在古印度与西藏,并没有这种方式,除了受戒仪式中要右膝着地而单跪外,一般都是双盘跏趺的。

    在放座垫的地面上,我们可以用粉笔画上一个代表金刚交杵的图案,然后在地面上铺上少许吉祥草及百节草。吉祥草是传统造扫帚用的干草,在大多数地区的山边随处可采得,或从未用过的扫帚上拆下亦可。百节草是野外常见的一种植物,其根部在地底向旁边延伸出,大家去野外找根部有一节节的草便是百节草了。如果可以的话,我们找有近一百节或更多节的百节草为最佳。百节草要用两根,交叉放于画在地面的图案上;吉祥草分为四小束,把根部朝外,草尖朝内,十字形地铺在图案上;最后才放上座垫。这个座垫在关期中不能移动或更换,其下之草也是不更换的。金刚交杵本来是本尊的法器,我们不宜直接把它画在地面,所以我们用地上的图案代表它。金刚交杵有坚固不能摧之意义,同时亦代表了佛陀成道之金刚座。坐在这图案上修持,表义我们效法佛陀当年坐在菩提树下修行时之坚固决心,同时也有坚固之吉祥缘起。吉祥草有清净的意义,百节草有长寿的意义,二者又是佛陀当年用以铺设地面、坐在其上而成道的植物。坐在这两种草上修持,表义我们效法及纪念佛陀,同时亦有清净与长寿之吉祥缘起。

    在每次上座前,我们应对佛坛恭敬顶礼三拜。顶礼时应以极标准姿势进行,就似军人步操一样,绝不可随便或松懈。首先我们毕直站立,双手合掌,把拇指屈入掌心,然后把合起的掌碰触头顶、眉心、口部及心部四处,以积集将来成就如佛之无见顶、眉间白毫、六十妙音及遍知意这些身、语、意功德,再拜下去,把双膝、双掌及额头触地,再马上即起,重新立正。把以上的步骤重复三次,便完成了三次五体投地式之短拜了。在顶礼时,我们口诵增长礼拜功德咒:

    那摩曼珠丝里伊 那摩淑丝里伊 那摩乌他玛丝里伊 疏哈
    namo manjusriye namo sushriye namo uttamashriye soha

    同时心生敬信,这便成为了具足身、语及意之礼拜。

    现在我们上座,以双跏趺之姿坐好。标准的双跏趺称为“毗卢七支坐姿”。毗卢遮那便是大日如来,他是诸佛之身的代表。这种坐姿有七个要点,所以被称为“七支坐姿”,但有时我们会把数息法加上而称之为“八支坐姿”,此二者是同一回事。双跏趺能令全身脉络展开来,就似把雨伞打开了般,这有利于心的运作及修持,同时亦表义我们效法及纪念以此坐姿成佛之本师释迦牟尼。

    现在说标准的双跏趺坐法的要求。首先,我们双腿盘起;把右手掌向上而迭放左掌上,两拇指相触;腰要挺直;牙齿及口唇保持自然,舌尖抵着上颚;眼睛半闭半开,观着与鼻尖成一直线之前方地面;头部略向前倾,下巴略向内收;双肩挺直而平置,双臂并不贴腋下而留少许空间。在上座时,我们宜比较着意地作出标准姿式,俟坐久后可略为松懈少许,以免过度僵硬。如果有脚患或暂时不能双盘座者,采单盘姿亦可,但在心中要想着自己正在双盘,以表义我们效法以此坐姿成佛之本师释迦牟尼。顺带一提,上述手印为大乘之定印。小乘行者一般不把拇指相触,这亦是如法的姿势,但我们宜依大乘的姿势要求而坐。

    坐好后,我们并不马上念诵,而应先检查自己的心理状态。如果心理处于善心或中性的平静心态,我们便可马上开始念诵。如果心还未定下来,而充斥着贪、瞋等不平静心态,便应先作调息,以把心转变为中性或善性,否则跟着下来要做的修心工作便难以有效用。我们透过专注,令心忙于想及呼吸,对贪、瞋等便会暂时放下,这是调息的原理及目的。

    现在教调息之方法。首先举右手竖起食指,以右手指背压左鼻侧,以右鼻孔吸气,再以右手指肉按右鼻侧,以左鼻孔呼气,如此重复三遍;现在把右手放下,改用左手,以左手食指背压右鼻侧,用左鼻孔吸气,再以食指按左鼻侧,以右鼻孔呼气,也重复三次;最后把手放下,以两鼻孔缓缓吸气,再呼气,也是做三次;一共是九次呼吸为一单元。在呼吸时,我们应尽力细细地、长长地、绵绵地吸入及呼出,越慢越好。在呼出时,观心中的不净及障碍化为黑光而出。在吸气时,观诸佛、历代祖师及上师之加持、功德与智慧等,化为白光而入于己身,加持了自己的身、语及意。以上所教的调息法,只是众多种同样有效的方法之一。其它方法虽略有异处,但其功能及目的是一样的。
现在已说完上座及坐姿等要求。对初修道次第的人来说,坐姿尚可略为妥协,但对修禅定或密法的人来说,完美的坐姿极为重要,缺了它修持便会难有所成。

(4)观想功德田

    在开始念诵前,我们还需调整动机及观出皈依境。首先我们心想:“为了众生之利益,我必须成佛!为了成佛,我必须修行!现在,我便要一心一意地好好修这一座!”

    皈依是修持之始,所以我们在任何修行之前,必定要先诵皈依。修皈依分为观想具体的皈依境及不观想皈依境两种方法,两种方法都如法。事实上,诸佛本来便遍布于每一微尘之中,不论我们有否观想或召请,他们都自然地存在于任何地方。所以,境界高的行者根本不必观皈依境在自己前方。可是,凡夫若不观诸佛在前,便难以生出信心,所以我们宜采用观皈依境在前的方式而修。

    皈依境有许多种观想方法,现在先讲广皈依境。我们观皈依境在自己面前不高、不低、不远、不近的虚空中,此亦即指眉间对开、远不过二臂横展、近不过半臂之距的面前虚空。在二臂横展之距及半臂之距二限之间,我们宜依个人喜好选择适宜之距离而观皈依境。我们观面前有一个广大的宝座,其下有八狮承托,上有莲花、日轮及月轮。月轮在上,日轮在下,二者均平置莲心中,莲花则在宝座上。这八头狮子是菩萨化现,而非凡俗之畜生。在大宝座的中央,有五个略小一点、亦由八狮承托及具莲花、日月二轮之宝座。最中央的座较大,其前、后、左及右的座比它较小一点。这亦是说,有五个小座放在一个巨大宝座上。在最中央之座上,是本师释迦牟尼。释迦佛之身相大家可自行看图片参考。这尊佛的外相为释迦牟尼,但其体性其实为行者自己的根本上师。什么是“根本上师”呢?在这里,“根本上师”是指其教法对我们的心最有帮助的一位师父。在释迦牟尼的宝座之前方小座中央坐着自己的根本上师,小座上的四周是我们的其它师父。在这小座上的根本上师现平时我们所见的形相。

    这里有两点要注意:
    第一,如果我们的师父有残疾,例如眼盲或腿残等,此时在观想中并不观他们有残障;

    第二,每位上师均有其座,这些座比五小座更小,亦即说每位上师坐座上,这许多小座放在巨座上之最中央释迦牟尼座前的座上。如果你有十位师父,此时应观面前有巨座,座上有五小座,在中央小座前方之座上,又有十个更小的座,其中央为根本上师,其余九师的座环绕在其四周。在这些师父中,仍在世的师父坐蒲团上,若已圆寂的则坐莲花及月轮上。这里千万勿观想错误,否则不太吉祥。

    在最中央释迦之右手边小座上,其中央为弥勒,弥勒之四周为历代广行派及所有嘎登派与格律派祖师。

    在最中央释迦佛之左手边小座上,中间为文殊,文殊之四周为历代深观派及所有嘎登派与格律派祖师。

    在释迦佛之后方小座上,中央为金刚持佛,其四周为历代加持派祖师。

    浓缩地说,巨座上有五小座,中座为释迦佛,其前为以根本上师为首之所有我们自己的师父,其右为以弥勒为首之历代广行、嘎登及格律派祖师,其左为以文殊为首之历代深观、嘎登及格律派祖师,其后为以金刚持为首之历代加持派祖师。

    在这五组师父之外围,亦即巨座之上,是一圈一圈环绕排列的其它圣众。

    最内圈是四密部本尊,由此逐层向外数是以三十五佛及药师八佛为首之所有佛陀、以八大菩萨为首之所有菩萨、辟支佛、罗汉、空行父母及一切出世间护法。在每一尊前,都放有代表他们的证法之经书。观想力高者,还可观每一尊都分别有其整个净土及所有眷属围绕,例如说观想观音大士时便观整个普陀净土连同度母等眷属具足。皈依境中的每一尊,都是活生生的,身上不断变出化身到不同世界利益众生,有些化身又刚在办完事后回来而融入其本尊中,一派车水马龙之忙碌景象。此乃广版皈依境。

    在图片中,由于难以用平面表达绘出五组师父,画师很多时把他们中的其中三组绘在上方虚空中,以方便表达。除了以上形容的皈依境外,我派尚有许多种大同小异的其它版本。每一部道次第论中所教的皈依境亦略有不同。以上所教的,只是挑其中一种教授而已。对初修者而言,以上这类广皈依境恐怕不易观想,所以衲也教授另一种称为“总持宝”的简略皈依境观法。这种观法十分简单,只观一尊释迦牟尼佛在面前,而在心中想着他其实便是一切上师、祖师、佛、法、本尊、菩萨、辟支佛、罗汉、空行及护法之总体化现。

    现在我们终于可以开始诵仪轨了。六前行仪轨有多种,今天采用较常用而又有汉译本的版本 ——《贤士颈严》。仪轨中的前二支并无念诵内容,只有小字注明必须打扫、布设佛坛及上供等,所以我们从第三支起诵。

    于自正前虚空处 现起八大狮子所擎高广宝座 
    其上斑莲日月轮座垫 上住体性我具恩本师 
    形相为胜者释迦牟尼佛 身色如纯金 
    顶具肉髻 一面二臂    右按地印 左等持印 
    上持钵盂 甘露充满    身披袈裟 其色金黄 
    相好庄严 光体清明 
    于此身所生光蕴聚中 双足金刚跏趺而坐 
    于彼周围 亲承及历传上师 本尊 佛陀 菩萨 勇父 空行 主从护法等诸会众围绕而住 
    诸尊各自前方妙好座上 陈列各自所说教法 形作经函 体性光明 
    皈依境圣众欢悦向我 我亦心念皈依境圣众功德大悲而起净信    作意思惟 
    我及诸母一切有情 从无始来至于今兹 
    虽已总受轮回 别受三途种种重苦    犹有痛苦难知其际 
    我今幸而已获难得义大殊胜暇满人身 复值难遇稀有佛法珍宝 
    若不即证永断轮回最上解脱正等觉位 后复仍须如其所应    总受轮回 别受三途诸有重苦 
    安住正前上师三宝 有力能救是诸苦故 
    我为诸母有情义利 当求证得正觉果位 
    为证此故 当皈依于上师三宝

 
    这是皈依境的描述及发心部份,随诵随想前述之广或略境。

    皈依上师 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僧

    这四句皈依文必须念多遍至心有所感动方止。若欲以此仪轨合加行共修者,应于每座诵至此时集诵多遍,以积十万之数。

    行者皈依直至成正觉 佛陀正法以及圣僧众
    因作布施等诸修持故 愿证佛境利普有情生


    这是大乘皈依及发心文,应诵三或多遍,配合培养发心。

    若一切有情能离亲疏爱憎安住等舍 何其善也 愿其安住
    我当令其安住 恳请上师本尊加持我能如是
    若一切有情具足乐及乐因 何其善也 愿其具足
    我当令具足 恳请上师本尊加持我能如是
    若一切有情远离苦及苦因 何其善也 愿其远离
    我当令其远离 恳请上师本尊加持我能如是
    若一切有情不离增上生暨解脱胜乐 何其善也 愿其不离
    我当令其不离 恳请上师本尊加持我能如是


    这是四无量心。现时我们未能真正生出这样的四心,但我们应发愿于未来能真实生起这四心。

    为利诸母一切有情 必须尽力速疾速疾证得正等觉位之宝 
    为证此故 当以深道上师本尊瑜伽为门 趣入修习菩提道次第教授


    这是不共发心。

    普愿大地咸清净 无诸砂砾等杂物
    平正匀齐如掌心 柔软滑顺琉璃性
    天上人间供养品 或由实设或意变
    无上普贤供养云 愿遍一切虚空界


    嗡 南摩 爸加华爹 班芝 沙哇 趴玛打那 他化嘎他呀 阿啦哈爹 三日三仆达也 他地呀他 唵 班芝 班芝 玛哈班芝 玛哈铁打班芝 玛哈必打班芝 玛哈仆地切他班芝 玛哈仆地 曼多巴三 卡玛那 班芝 沙哇 卡玛阿哇勒那 必疏打那班芝 疏哈
    om namo bhagavate bendzay sarwa parma dana tathagataya arhate samyaksambuddhaya tadyata om bendzay bendzay maha bendzay maha tayda bendzay maha bidya bendzay maha bodhicitta bendzay maha bodhi mendo pasam kramana bendzay sarwa karma awarana bisho dana bendzay soha

    愿以三宝谛宝力 诸佛菩萨加持力 
    福慧圆满威德力 法界清净不可思议力 
    化成如是
 

    以上部份是加持修行处所及加持供品。加持供品真言能令供养之功德变得更大、更多。在修行此部份后,我们观皈依境化为黄光,融入自己眉心。

(5)作七支修持及献曼达供

    这部份是第五支前行,其目的是积聚功德及忏净罪障。七支修持为礼拜、供养、忏罪、随喜、请转法-轮、请长住世及回向此七者,其中忏罪支是为了除障,回向是为了把其余六支之功德合集发愿,其余均为积集福德之目的。

    俱胝圆满妙善所生身 满足无边众生希愿语
    如实观见无余所知意 于彼释迦尊主诚礼敬
    悲心广大善逝金刚持 胜观帝洛巴及那洛巴
    崇德种比巴与阿底峡 修行加持传承诚礼敬

    弥勒无着世亲解脱军 胜军调伏军与名称德
    狮贤二孤萨里金洲师 广大行持传承诚礼敬
    文殊破有无边圣龙树 月称论师大正理杜鹃
    善护佛意圣者父子等 甚深见地传承诚礼敬

    讲修授业胜主阿底峡 噶登教法祖师仲顿巴
    四部瑜伽三昆仲等师 噶登上师众前诚礼敬
    开创雪域教轨宗喀巴 事势正理自在嘉曹杰
    显密教法之主克主杰 父子传承众前诚礼敬

    三皈总摄上师金刚持 应所化机随现知识相
    垂赐殊胜共同诸悉地 具恩上师众前诚礼敬
    观视一切无边经教眼 贤士往趋解脱胜津梁
    悲心所动行诸善方便 阐教善知识前诚礼敬

    密集喜金刚与黑汝嘎 吉祥金刚作怖等圣众
    无量四续部轮之怙主 本尊海会众前诚礼敬
    同心发愿善聚甚稀有 菩萨行时恒常为至亲
    同一贤劫事业达究竟 于彼圆满千佛诚礼敬

    善名珍宝金色无忧佛 法音神通药王释迦佛
    广大誓愿密意皆圆满 于彼八大善逝诚礼敬
    摧毁集谛黑暗之种子 拔除痛楚苦毒之根本
    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等 三乘无上正法诚礼敬

    文殊金刚手与观世音 地藏王及除盖障菩萨
    弥勒普贤虚空藏菩萨 八大近随佛子诚礼敬
    善修甚深十二缘起支 自然出生辟支佛智慧
    无所依恃孓然自证悟 圣者辟支佛众诚礼敬

    能仁嘱付掌持圣教幢 支生无能胜与林中栖
    金刚媳子妙贤时相应 金犊迦诺迦跋黎堕阇
    圣者巴沽拉及罗怙罗 小路宾度罗跋罗堕阇
    大路龙军隐形与不退 尊者及诸眷属诚礼敬

    来自最胜空行剎土中 具有神通神变威神力
    观视修行者如母视子 三界空行众前诚礼敬
    往昔曾于薄伽梵尊前 誓于如法修行诸士夫
    亲许承诺护卫如己子 主从护法众前诚礼敬

    持国主与增长主 广目主与多闻主
    各各将众卫四门 四大天王诚礼敬
    诸凡所应礼敬者 以剎尘数恭敬身
    及以最胜信解心 一切时处咸礼敬

    所有十方世界中 三世一切人师子
    我以清净身语意 一切遍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 普现一切如来前
    一身复现剎尘身 一一遍礼剎尘佛

    于一尘中尘数佛 各处菩萨众会中
    无尽法众尘亦然 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 普出无尽妙言辞
    广说诸佛之功德 一切善逝我称扬


    礼拜分为大礼拜、短礼拜及单单合掌恭敬这好几种方式,它们是对治我慢心的最佳法门。衲在年少时十分狂野,当时的师父十分严苛,每天都命衲早晚各作一百次顶礼,风雨不改。由于师长之管教严厉,衲后来才算是有了一点长进,该位师长所教的佛法,衲亦一直刻在心上。

    在修礼拜时,应身作礼拜、口诵仪轨中之上述礼敬偈文或礼拜真言等,并在心中生起敬信。在诵至此段时,我们可以离座作礼,或不离座而合掌恭敬代替作礼亦可,但如果想把此仪轨与加行合修的话,此时便必须离座而作大礼拜及计算次数,不可用合掌十万次的方式代替。在观想中,我们可以观自己化身千万,同时作礼,又或想着自己过往世所有的转生,全化为人身同时作拜。

    礼拜是一种极佳修持,因为它既可积德忏罪及对治我慢,而且对身体健康亦很有帮助。此外,由于我们之肉身来自祖先及父母,以此祖先、父母肉体之延伸品作修持,是对他们最大的利益,所以这也是我们尽孝报恩的一种最佳方法。如果单单为了积够十万次顶礼而心不生敬,当然利益不很大,但如心生敬信地常作礼拜,衲可以保证就算你有绝症也会痊愈。

    最胜妙华最胜鬘 伎乐涂香及伞盖
    最胜灯烛与燃香 我悉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 末香聚如妙高山
    一切严具皆殊胜 我悉供养诸如来
    我以广大无上供 胜解一切诸如来
    以普贤行信解力 礼敬供养诸如来


    供养是对治吝啬心的最佳法门。以上为供养支念诵内容。由于事前早已供上了供品,此时只口作念诵及在心中上供即可,不必另行离座上供。

    唵 班渣布咪 阿 吽    广大黄金地基 唵 班渣里其 阿 吽
    中央为诸山之王 须弥旁周为铁围绕 东方部洲 南方部洲 西方部洲 北方部洲
    东二旁洲 南方二旁部洲 西方二旁部洲 北方亦具足二旁部洲 
    此为珍宝山 如意之树 如意牛 自生丰收谷灶 
    珍贵之圆轮 珍贵之珠宝 珍贵之皇后 珍贵之大臣 珍贵之大象 珍贵之骏马 珍贵之将军 珍宝藏之瓶 
    美母 花环母 颂母 舞母 花供母 燃香母 明灯母 涂香母 大日 大月 珍宝华盖与普方所常胜利幢 
    中央具足圆满令喜无遗清净人天财宝供奉予光荣圣根本大恩师传承历代祖师 
    尤供奉予伟大上师圣者之王善慧能仁金刚持及所有本尊众 
    我以此作佛土而现作供养 
    祈请为众生故以悲心作摄受 
    祈请于受供后以慈悲赐予我与遍布虚空周边如母有情众生汝之加持

    以花铺盖涂香之大地 须弥四洲日月作饰严
    观想为佛陀土作供养 愿普有情受用清净土
    自他三门受用三世善 妙宝曼陀普贤供养聚
    心取供师本尊及三宝 恳请悲心纳受加持我


    依登 古路 勒那 曼达那康 尼呀他呀咪
    idam guru ratna mandalakam niryata yami

    在此段中,仪轨加插了一次曼达供养。诵此段时,应用曼达供盘作供或用手印代替。

    曼达供分为外、内及密曼达供,此处只说外曼达。外曼达供的意思是把宇宙中的一切供奉。这是一种能迅速积集无量功德的修行,所以阿底峡祖师在年老体弱时,仍一再坚持每天亲手供曼达,而不允其弟子代劳。

    供曼达最好用一套由一底盘、三个环及一个顶饰组成之供盘,以它代表整个宇宙及其中之所有宝物而供奉。购买曼达盘时应注意底盘不小于一手撑开之阔度,亦即大概二十公分左右。供盘用金、银、黄铜、红铜、瓷、玻璃或石造的圆盘均可,视乎自己之负担能力。供物用碎宝石、五谷或米粒均可。这些供物除长期使用而偶需作添补外,并不更换。

    在座中的听众是佛学院之学生,未必方便在宿舍中用供盘而供曼达,但各位以后在实修时,尤其是在闭关时,最好能购置一套曼达供具。在关期中,西藏的出家行者一般并不带许多东西入关房,但其物品中必定会有袈裟、一本《广论》、一本《律经》、餐具、座垫及一套曼达供盘,由此可见供曼达之重要性。

    供曼达分为七供、廿三供、廿五供及三十七供这好几种版本,其目的是一样的,只是繁、简程度有异而已。在仪轨中所印的,是三十七供版本。

    在用供盘供曼达时,首先左手握少许供物以避免空手,以这手持底盘,再以右手取少许供物洒于盘上,以右手肘在盘上顺时针方向拂擦三次,又取少许供物再洒盘上,以手肘逆时针方向拂擦三次。在顺时针方向拂拭时,想正在去除障碍。在逆时针方向拂拭时,要想着一切加持正在入己。

    然后,我们开始诵曼达文,先诵“嗡班扎布米阿吽 广大黄金地基”,同时先在中央洒上少许供物以表大地,再加上第一环,取供物洒于圈中央,然后又绕环之内沿顺时针方向洒一圈供物以表铁围山,同时诵“嗡班扎里其阿吽 中央为诸山之王须弥旁周为铁围绕”,观宇宙边缘是铁岭围,宇宙中央为高广之须弥山。

    然后我们以曼达盘贴近自己的一方为东方,对面定向为西方。

    首先我们在东、南、西及北方各放上一堆供物,代表四大部洲,同时诵“东方部洲 南方部洲 西方部洲 北方部洲”,

    然后我们在四堆供物的左、右两边各放一堆供物,一共是八堆,代表每个大洲两旁的小部洲,同时诵“东二旁洲 南方二旁洲 西方二旁部洲 北方亦具足二旁部洲”,

    再在圈内略近中央空位之东、南、西及北方各供一堆,代表宝山、如意树、如意牛及自生谷这四种宝物,同时诵“此为珍宝山 如意之树 如意牛 自生丰收谷灶”,

    若此时圈内还未填满供物,我们取大撮供物把他填平,然后加上第二个环。

    在第二环的空位内,我们依序在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及西北各放一堆供物,代表轮王七宝及宝瓶,同时口诵“珍贵之圆轮 珍贵之珠宝 珍贵之皇后 珍贵之大臣 珍贵之大象 珍贵之骏马 珍贵之将军 珍宝藏之瓶”,

    再在靠中间之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及西北方向各置一小堆供物,代表八位供养天女,同时诵“美母 花环母 颂母 舞母 花供母 燃香母 明灯母 涂香母”,

    若此时第二环内尚未填满,我们取大撮供物把它填满至平,然后放上第三个环。

    在第三环内,我们依序在左、右、西及东各放一小堆,代表日、月、华盖及常胜幢,同时诵“大日 大月 珍宝华盖与普方所常胜利幢”,

    若此时环内空间未满,我们又 取大撮供物把它填满至平,然后加上顶饰,此时应刚好诵至“中央具足圆满令喜无遗清净人天财宝…”,

    再以右手持少许供物而双手捧着砌好了之曼达供盘,把余文诵完,心中观想着整个宇宙,包括文中所描述之须弥山、四部洲、八小洲、日、月及各种宝物等,把他们全供于上师、祖师及三宝。在诵完上述段落后,我们把组合好之曼达盘向己方倾倒。

    曼达供的诵文乃依佛教《俱舍论》所说宇宙观而撰写,这与现代被广泛接纳的宇宙天文观不太相同,但这并不构成问题,因为我们纯粹只是为了积聚功德的目的而作曼达供养。我们不太懂佛教宇宙观及上述宝物之观想亦无问题,总之想着正在把宇宙及其中美好的东西全供奉出来即可。没有供盘的行者,诵此段时应至少以曼达手印作供,同时念诵供曼达文及作观想。

    我以贪瞋愚痴故 由身语意所造作
    所有一切诸恶业 我今一一皆忏悔


    以上为忏罪支所诵内容。忏罪必须配合依止心、追悔心、对治力及发誓不再作不善业之决断此四力方会有效。有关这四力,我们会在共下士道中讲及。在忏罪时,我们应忏坦无始以往轮回至今的身、语、意作恶业,如十不善业及破犯居士戒、菩萨戒、密戒及出家戒等之罪业。只要配合四力而一心忏罪,没有什么罪业是不可被净化的。

    如果要把此仪轨与加行合修,诵至此时便是加插金刚萨埵念诵的地方了(注:有关金刚萨垛忏罪法门,见法师著作《本尊海会》)。欲修三十五佛忏仪轨者,既可把它加插在此单元,亦可加插与前面之礼拜单元后(注:有关三十五佛忏法门,见法师著作《孝份无量》)。

    十方如来与菩萨 二乘有学及无学
    所有一切诸众生 一切福德皆随喜


    以上是随喜支内容。随喜是对治妒忌的最佳法门,而且简单而利大。随喜的对象可以是任何圣者、凡者、自己、他人的过往、现在与未来的大小善业功德。

    十方所有世间灯 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劝请 转于无上妙法-轮


    以上为请转法-轮支的念诵内容。前面讲过,在无人请法之情况下,不适宜主动作开示,故此我们应常劝请圣众为众生转法-轮。本师释迦牟尼在成道后,本来亦未说法,后来因为有大梵天王等劝请,方有因缘为众生说法。虽然本师释迦牟尼在我们之世界已转过法-轮了,但我们仍应劝请别的宇宙中未转法-轮的圣者开示佛法。如果要研究细节的话,请佛转法-轮之对象是指佛的三身中之应化身,因为法身及报身不必我们劝请。常常请转法-轮,会令我们有生生世世生于有佛法之地的果报。

    诸佛意欲示涅盘 我悉合掌诚劝请
    唯愿久住剎尘劫 利乐一切诸众生


    以上为请长住世支。诸佛本没有死亡可言,可是他们的应化身却会因众生因缘而示现生灭之相。我们在祈请诸佛住世而不入灭时,是在向他们的应化身祈请,这并不包括他们本来就不会入灭之法身及报身。祈请诸佛长住,会令我们自己有长寿之果报。

    礼敬供养及忏悔 随喜劝转请住世
    凡我所积微末善 我悉回向于菩提


    以上是回向支。虽然整个仪轨及全座法尚没修完,但这里是把七支修持之前六支汇合回向。我们把修持前六支所生功德汇集一起作为种子,为求此种子以后发芽生长,令功德永不失去。

    回向与发愿很接近,但二者并不完全相同。回向是发愿的一种,但发愿并不一定是回向。发愿可以在任何情况下进行,但回向必须是在有善根作为“材料”之情况下才可进行。有些人误以为“不执着”便等于不求功德,这是一种误解。我们固然不为自己之利益而求功德,但却必须为了众生的利益而发愿成佛,而功德及智慧便正是成佛之资粮,所以它们很重要。

    在七支修持后,我们再一次供养曼达。曼达供养文在仪轨前面已列出,所以并未重复在仪轨中再次印出,只有小字注明提醒。有些别的版本之六前行仪轨把曼达部份放在七支修持之前,这亦是无分别的。在此次供曼达诵至最后之梵咒时,我们并不马上倾倒供盘,而应仍然双手捧着它,至诵完后面的段落时才倾倒供盘。

(6)祈请加持

    现在讲到第六支前行。

    皈依于上师及三宝之前 启请诸尊加持我之心续 
    我与诸母一切有情 从不恭敬善知识起 
    乃至执着二种我相 所有一切颠倒心 悉皆消灭 
    凡恭敬善知一切无颠倒心 顺利生起 所有一切内外违缘究竟息灭


    诵至此段时,行者应仍然双手捧着砌好了的曼达盘。

    此文的大意是依止上师及三宝,为求对道次第的所有章题均得加持而生出觉受,不生颠倒之心及息除一切障碍。

    在诵完上段后,把曼达供盘向己方倾倒。

    如果欲以此仪轨与曼达加行合修,行者应于此时作许多次曼达供,而非只作一次。不合修者,作一次即可。若想多做几次,便应在诵完后,把供盘向己方倾倒,再手持光的底盘,重复刚才所教而作下一次曼达供。

    跟着下来,仪轨中印有一段略长的祈请文。

    具德根本上师仁波切 安坐于我额顶莲月上
    大恩大德慈悲垂摄持 祈请赐予身语意成就
    无上导引师长薄伽梵 补处无可胜怙弥勒尊
    佛所授记圣无着大师 佛与菩萨三尊诚祈请

    阎浮胜贤顶庄严世亲 证中观道圣者解脱军
    住信解地尊者解脱军 启世间眼三尊诚祈请
    所行稀有神奇殊胜军 以甚深道净续调伏军
    广行宝库毘卢遮那师 众生眷属三尊诚祈请

    广弘慧度胜道狮子贤 尽持佛授口诀孤萨里
    慈悲摄持众生格哇赞 众生导师三尊诚祈请
    精持菩提心义金洲师 善承大乘教统阿底峡
    显妙道仲顿巴仁波切 圣教正柱三尊诚祈请

    辩才无伦导师释迦顶 总摄一切佛智妙吉祥
    观甚深空性义圣龙树 言教顶严三尊诚祈请
    显扬圣者密义月称师 月称所传上首大智鹃
    佛子第二智鹃大师足 正理自在三尊诚祈请

    甚深缘起如实而观察 善承大乘教统阿底峡
    显妙道松顿巴仁波切 庄严阎浮二尊诚祈请
    瑜伽自在具德冈巴华 空性禅定坚固纽素巴
    善持一切律藏德玛巴 边域灯炬三尊诚祈请

    奋励精勤修行虚空狮 众上师所加持虚空王
    断舍世间八法狮子贤 及佛子贤足前诚祈请
    菩提心鉴众生如己子 本尊慈悲摄受垂加持
    浊世引领众生导师尊 虚空宝幢足前诚祈请

    绍法王位尊师博朵华 智慧无有匹敌沙那华
    分承菩提心性哲喀华 满众生愿三尊诚祈请
    教证权威哲布巴菩萨 教理自在无垢胜贤哲
    三界众生怙主仁波切 三大长老尊前诚祈请

    善持清净戒律桑青巴 戒律般若权威措纳巴
    精通如海对法蒙札巴 众生导师三尊诚祈请
    娴熟精通深广正法义 一切有福众生所皈依
    贤善事业广弘圣教尊 具德上师足前诚祈请

    大自在成就者戒律燃 如法依止知识青年光
    以胜乘道净续戒狮子 法王高足三尊诚祈请
    持稀有功德藏桑杰温 众上师所加持虚空王
    断舍世间八法狮子贤 及佛子贤足前诚祈请

    菩提心鉴众生如己子 本尊慈悲摄受垂加持
    浊世引领众生导师尊 虚空宝幢足前诚祈请
    无缘大悲宝藏观世音 无垢智慧之王妙吉祥
    雪域圣贤顶严宗喀巴 善慧名称足前诚祈请

    自在成就圣者曼殊海 言教殊胜如日贤成善
    善持耳传教授跋梭哲 最胜上师三尊诚祈请
    证得金刚持位法金刚 证成三身法王温萨巴
    教证二法权威佛陀智 三大贤哲尊前诚祈请

    持教尊者善慧法幢师 与其心传弟子胜宝幢
    显扬善道圣者善慧智 三大至尊上师诚祈请
    传宏能仁法教语王慈 与其心传弟子善慧誉
    犹如大海无垠功德全 大恩上师三尊诚祈请

    善慧智弘教尊与慧贤  一切轮回众生尽度脱
    善慧法王教理善施演 无等上师三尊诚祈请
    贤劫第四佛授教证法 以讲以修持教无与伦
    不共大恩根本上师尊 身语意门虔敬诚祈请

    教法多闻意解慧增广 双鹿明听二种次第行
    所度有福众生除冥日 持教智成足前诚祈请
    三世众生依怙所集身 善慧曼殊擅诵格言语
    任运成就三学如海意 大恩化身尊前诚祈请

    慈心戒律诸等圣财宝 善满心续持教上首尊
    四种事业遍满大海衣 至尊上师之前诚祈请
    语王善慧法藏持教柱 广大法业幻化之海洋
    统御三有威德力无匹 尊胜解脱圣者诚祈请

    于佛教中有如佛第二 善持教证正法无与伦
    尊胜法业统理三域者 至尊上师之前诚祈请
    总集一切善慧法王智 清净无垢持教上首尊
    分集无量怙主善智海 大恩上师足前诚祈请

    尽观广大无边经论眼 解脱贤劫众生胜津梁
    慈愍为导善巧方便具 宏法善知识众诚祈请
    愿于具德上师之事行 不起剎那丝毫之邪见
    凡见所作皆善起敬信 师之加持进入我心中


    这段祈请文名叫《启胜道门》,它包括了向上至释迦、下至自己师长之历代师承祈请加持。

    在诵此祈请文后,便诵《普善德根本》。

    一切功德之基具恩主 如理依止乃是道根本
    善了知已自当多策励 以大恭敬依止求加持
    侥幸一次得此具暇身 当知最极难得具大义
    遍诸昼夜相续恒无间 生起取坚实心求加持

    身命动摇犹如水中泡 速疾坏灭之故当念死
    死后如影于形紧相随 黑白善恶业果恒随逐
    于此获定解已罪过聚 纵极细微亦当作断除
    尽力成办一切善资粮 常不放逸谨慎求加持

    受用无饱一切痛苦门 不可保信三有众圆满
    见过患已于彼解脱乐 当生大希求心求加持
    以此清净意乐所引发 正念正知极大不放逸
    以彼圣教根本别解脱 作为修持心要求加持

    正如自身沉没有海中 一切慈母众生亦如是
    见已荷负救度众生担 胜菩提心纯熟求加持
    惟具发心若不学三戒 当善了知定不成菩提
    故应发起猛力大精进 学习佛子律仪求加持

    于颠倒境弛散能息灭 且能如理观察真实义
    由是止住妙观双运道 速于相续中生求加持
    共同净治转成法器已 一切乘中最胜金刚乘
    有缘士夫最上之津梁 速疾顺易趣入求加持

    彼时成就二种悉地本 谓护清净律仪三昧耶
    获得不假造作决定解 纵舍生命守护求加持
    复次续部心要二次第 诸般扼要如实通达已
    勤行四座瑜伽不散乱 如正士语修习求加持

    开示如是妙道善知识 如理修习诸友坚固住
    内外一切中断障碍聚 悉皆速疾消灭求加持
    一切生中不离清净师 恒常受用正法大吉祥
    地道功德完全圆满已 速获金刚持位求加持


    这诵文是宗喀巴祖师亲着的,其内容涵括整个道次第每一主要章题在内,所以它也可说是一篇很短的菩提道次第论(注:有关此论的释义开示,见法师著作《甘露法味》)。诵此文有一个传统,在每逢有“求加持”数字之句,便把该句诵两遍。

    具德根本上师宝 安住我顶莲月座
    恳吁大恩垂摄受 赐予身语意悉地


    然后,我们观功德田诸尊由外向内融摄,最后只剩下主尊,主尊又作一百八十度旋转,来临到自己的顶上,但变成了释迦牟尼佛的形相,其面向与自己面对方向一致。在观融摄时,除自己之在世师长外,余尊皆是化光而融摄入主尊的。本来坐在主尊前方之在世师长,并不化光融摄,而应观为直接嵌入主尊之心间。

    俱胝妙善所生身 满足无边众生语
    如实尽观所知意 释迦教主诚礼敬
    无上导师佛陀宝 无上救者正法宝
    无上引导僧伽宝 皈处总聚尊前礼

    实设意变无余供 无始积罪尽忏悔
    圣凡诸善皆随喜 轮回不空请安住
    为众生转正法-轮 自他诸善回菩提

    四洲须弥日月七珍宝 妙宝曼陀普贤供养聚
    供献上师本尊三宝前 恳请垂悲受已求加持


    在诵上段时,我们对顶上之释迦作简略之七支修持及短曼达供。作此次作曼达供时,我们结曼达手印即可。

    四种佛身自性本尊师 能仁金刚持前诚启请
    离障法身自性本尊师 能仁金刚持前诚启请
    大乐报身自性本尊师 能仁金刚持前诚启请
    诸般化身自性本尊师 能仁金刚持前诚启请

    总摄一切上师本尊师 能仁金刚持前诚启请
    总摄一切本尊本尊师 能仁金刚持前诚启请
    总摄一切诸佛本尊师 能仁金刚持前诚启请
    总摄一切正法本尊师 能仁金刚持前诚启请

    总摄一切僧伽本尊师 能仁金刚持前诚启请
    总摄一切空行本尊师 能仁金刚持前诚启请
    总摄一切护法本尊师 能仁金刚持前诚启请
    总摄一切皈处本尊师 能仁金刚持前诚启请


    以上这段是一加持极大之祈请文。我们把所有本尊、佛之三身及其它一切圣众,视为与自己上师无二无别而作祈请。

    到此时,已修完属前行的六部份了。
最上三寶我皈依,一切罪業皆懺悔
眾生善根盡隨喜,正覺菩提意中持

正覺妙法及僧伽,直至菩提我皈依
所為利益自他故,我今即發菩提心

即發最上菩提心,饒益一切諸有情
菩提妙行皆修作,為利眾生願成佛
最上三寶我皈依,一切罪業皆懺悔
眾生善根盡隨喜,正覺菩提意中持

正覺妙法及僧伽,直至菩提我皈依
所為利益自他故,我今即發菩提心

即發最上菩提心,饒益一切諸有情
菩提妙行皆修作,為利眾生願成佛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