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佛学基础] 《上师五十颂显义》

《上师五十颂显义》

马鸣菩萨造论
语自在上师造释
丹增卓津汉译

序言
  《上师五十颂》Gurupancasika(藏名Bla ma lna bcupa又作《事师五十颂》)是一部约在公元第一世纪问世的作品。此论作者便是与贵霜王朝Kusan的迦腻色迦王Kaniska同时期的印度大诗哲马鸣Asvaghosa,(又名拔毘提婆Bhavideva。藏名拔毘拉Bhavi lha,有译为拔毘天。此外又名Aryasura,Matrceta,Patrceta,Maticitra---译按)。马鸣最初是一名狂热的外道信徒,后来却变成了非常虔诚的佛道行者,而且撰写了多种题材不同的佛教作品。

  在马鸣住世的前四百年,世尊释迦牟尼佛出现于世,开示各种达成解脱涅槃或无上正觉的显教经典sutra。此外,释迦牟尼佛又以世尊金刚持的形相开示大手印mahamudra及密续tantra等成佛速道,这种道轨虽然快速,但危险性亦较大。
  不管奉行「经乘」sutrayana还是「续乘」tantrayana的道轨,只有透过依止上师才能有所成就。佛陀在《妙法莲花经》Saddharmapundarika及《喜金刚续》Hevajra tantrar的释续《金刚幕》Kye dor sha gyu dorje'i gur明示在末法时代,佛陀将会以示现师长阿阇黎之相。所以,在这些时代,便应该如敬佛一般尊敬师长,因为他们是活着的佛陀象徵。

  依止上师是包括「意乐依止」及「加行依止」两项,但最重要的是生起师长即是佛陀的净信。这种信念是成就任何证悟现观(证悟的异名)的先决条件,因为不论行者是希求自利的离苦涅槃,还是利他的圆满正觉佛果,他的上师必须已经证得这些成就,才能为他开示所应修习的道轨。假如行者对师长的证德及指导能力有所怀疑,他的修持必会极不稳定,无法取得具体的进展。我们必须信心具足,才会有成佛的可能,要完全相信师长就是活生的成佛证明;我们要像遵从佛陀的教导一般,尊从师长的教导,这样才有可能获得任何修持的利益。

  所以,唯观师长功德便是引生这些功德的方便。人们通常对自己的缺点视而不见,对别人的过失却能明察秋毫。但是,假如我们本身并没有同样的缺点,又怎会知道别人具有这些缺点。譬如,面前有两枚水果,一枚十分美味可口,另一枚却是财坏腐臭。假如身旁有人把美味的那一枚取去,我们便会对这人的贪婪自私作出指责,但是,假如我们本身对水果并无贪着之心,那不论谁人拿走水果,亦只是看见有人取去一枚水果罢了。
  同样道理,只要我们训练自己仅观师长功德。绝不观师过失,这种正面的看法便会逐渐扩展并会表现力在我们的心态之中。由于众生悉皆具足尽离实有,明净无垢的心性,也就是「佛性」或「根大手印」,所以,只要我们能视师如佛,便有可能令自身本具的佛性现行起用,证得「果大手印」。假如我们仅观师长过失,就只会令我们的缺点及负面的态度增强,相反,仅观功德却能趣证圆满佛果。所以,上师瑜伽的其中一种主要修法,特别是在「大手印」及「密续」之中的上师瑜伽修法,便是要认识自心与上师、诸佛、本尊无别,他们是佛心的清净化身。所以依止上师是一切悉地成就的根本生源。

  假如上师的行为看来跟未觉悟的凡夫无异,但我们却要把他视为佛陀,从而认为这种做法虚伪不实的话,这时便要切记我们本身的观点事实并不可靠,而且我们所看见的外表过失也许只是自心烦恼惑乱所显现。我们还要这样思维,假如上师的行为是至善圆满的话,他便无法接近我们,让我们有缘亲近他。所以,上师是出于大慈悲心而示现过失之相,这是一种教化我们的善巧方便。师长能反映出我们本身的过失缺点,所以,我们应该反观自心,从上师身上学习如何把自己的过失去除。假如我们老是批评自己的上师,便永远没法从上师身上获益。

  「视师如佛」是世尊金刚持亲口所说,所以,若我们具足信心,皈依佛法,便要致力认识佛陀这句说话的意义。诸佛对世间的正面影响就像太阳的功能一样,而上师就好像把日光集中点燃火种的聚光镜一般,能把诸佛的妙行摄集,引入弟子的心相续,策发弟子趣修正道。所以,上师善知识是一切诸佛的活生典范,荷担一切诸佛事业,令我们能得其门而入,修证佛果。

  对上师恭敬依止,作承事供养,能积聚福德资粮,令我们能尽离一切苦恼。此举并非利益上师,而是利益自己。正如在田地播种,受益者并不是土地,而是我们这些获得庄稼收成的人。所以,愈能如理依止上师,视师如佛,精进承事,我们便愈加接近佛果。同样,对上师心怀怨嗔,恶心恼乱,便是刻意令自己远离无苦的觉悟境位,为自己带来巨大苦果。假如我们看见师长的过失而生起轻蔑心念,便要紧记我们的观点并不可信,这只会引生「轻弃师长所表徵的安乐境界」的过患。

  上师在佛陀入灭后的末法时代教导我们,所以必须忆念师长大恩,恭敬爱戴。上师教导我们舍弃烦恼,从没有强迫我们接受像至尊密勒日巴等大师往昔所从事的苦行。上师把灌顶,口授与及自佛陀以来从未中断的传承赐予我们,加持我们证得他的境位,帮助我们物质上的需要。不敬爱师长便不能达证觉悟,试问,假如我们不敬重上师所表徵的佛果境位,又怎能获得佛果菩提?

  《华严经》Gandavyuhasutra对各种「意乐依止上师」的理趣已作广说。其义理及教证广见于法王宗喀巴所造的《菩提道次第广论》Lam rim chen mo。至于马鸣菩萨所造的《上师五十颂》则是「加行依止上师」之法的总集摄要,此论是以大量的续典作为教典作为教典根源,其中包括:《密集》Guhyasamaja、《时轮》Kalacakra、《胜乐轮》Cakrasamvara、《金刚空行》Vajradakini、《金刚藏庄严》Vajrahrdayalamkara等续典。至于论中每一颂的各别续典出处,在宗喀巴大士所造的《上师五十颂释》亦有说明。

  《上师五十颂》对于修学密续更是不可缺少,续乘对《上师五十颂》重视程度亦较经乘道轨为大。这是因为密续的修持极为艰难复杂,如法修持虽能即生成佛,但是,颠倒妄修却会为行者带来极可怕的后果,因此非常危险。所以,上师的亲身指导决不可少。所以传统上是在传授续部灌顶之前开示。师徒的关系一旦建立,便要教导弟子依止上师及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正见等共道。在领受如法的灌顶之后,便可以在「依止上师」及「三主要道」的稳固基础之上,透过密续的次第逐步引导弟子。

敬礼世尊金刚萨埵
「世尊」bhagavan是如来十号之一。(音译婆伽婆、薄伽梵、意译有德、能破、尊贵。即有德而为世所尊重者之意。在印度用于有德之神或圣者之敬称,具有自在、正义、离欲、吉祥、名称、解脱等六义。在佛教中则为佛之尊称,又因佛陀具有德、能分别、受众人尊敬、能破除烦恼等众德,故薄伽梵亦具有有德、巧分别、有名声、能破等四种意义。据《佛地经论》卷一所载,薄伽梵具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等六种意义。)意译「世尊」。藏名「仲登爹」bcom ldan’das。「仲」意指「降伏」,诸佛已降伏「烦恼障」及「所知障」。前者(烦恼障)是包括烦恼垢染习气及自性有执无明。后者(所知障)便是这种「无明」的习气。「登」指「具足」,诸佛圆具一切功德,圆满「色身」之因-福德资粮,及「法身」之因-智慧资粮。「爹」意指「渡越」,诸佛已远离由业「业力」、惑(烦恼)所驱,无主受生的轮回苦海。
  「金刚萨埵」Vajrasattva。藏名「多杰森巴」rdo rje sems dpa,其密义亦可从其名义得知。「多杰」指永不毁坏的金刚石,此处是指「现证空性之有境大乐心识」与「境空性」和合无别之空乐不二金刚妙智。「森巴」意即「勇识」,亦即尽断烦恼、无明及其习气,并具足欲尽一切方便救兵护有情之大勇猛心者。
  因此,「世尊金刚萨埵」即是诸大续典所许的金刚持vajradhara色身佛位。由于求证此佛位者必须依止上师,因此马鸣菩萨于造论前先作皈礼。
成就吉祥金刚萨埵因 上师莲足如法恭敬礼
无垢续典所说依止理 略摄而释当恭敬谛听

已能得受胜灌顶 如是金刚轨范师
十方世界诸如来 三时现前作礼拜

  灌顶一般分为根、道、果三种。「根灌顶」是成熟相续。「道灌顶」是修习成佛正行道轨。「果灌顶」是证得真实解脱自在佛果。凡是已得菩提或欲得菩提者皆是从续部上师处获得这些无上灌顶。
最胜信心三时中 手持鲜花曼陀罗
合掌供养传法师 恭敬头面礼其足

  为弟子者必须视师长如佛,即使师长听本身未成正觉而弟子已得佛果,但是,于师长面前仍须恭敬顶礼。譬如,现居于兜率净土Tusita的弥勒菩萨Maitreya,未来将会成为贤劫千佛的第五佛,但是,为了对其上师释迦牟尼佛表示恭敬,所以有佛塔为其顶严(弥勒菩萨头上有一座代表释迦牟尼佛的佛塔)。在一切诸佛大悲的化身的十一面观音菩萨Avalokitesvara的头顶,亦同样安坐其上师极乐世界Sukhavati教主阿弥陀佛Amitabha。
  所以,随师长修学绝不可以像杀鹿取麝后,即把鹿尸弃如敝屣。即使我们已经成就无上菩提,但是仍须尊师重道,饮水思源,于教导自己证得一切成就的师长恭敬不止。
师或白衣或沙弥 为断世间讥毁故
彼前陈设正法等 持禁戒者意作礼
敷设座具身起立 办事业等诸敬事
具禁戒者悉应作 唯离顶礼及下劣

  出家众的其中一条戒律是说僧尼不应礼拜在家白衣。须知,这条戒律的本意是指出家众不应在公开的场合以这种方式恭敬在家的白衣上师,因为此举会令旁人误解,从而生起轻蔑之心。最佳的做法是礼拜师长身旁的经典或佛像,但由内的意念却是顶礼师长。
  譬如,月官Chandragomi与月称Chandrakirti两位大论师经常进行辩论。月官是一位在家人,月称则是出家比丘。一次,月称邀请月官前往他的寺院,月称令寺中的僧众列队迎接,便身为白衣的月官却有异议,理由是这种做法会令当地的民众难以接受。但月称告诉月官不必担忧,因为他著僧众把一尊文殊师利菩萨Manjusri的佛像供奉于高广宝座之上,再由队伍中的一名僧人手捧此座,在月官前方引路,令在旁的民众以为这是尊敬诸佛大智化身文殊菩萨的仪式,所以便不会对僧众产生不良的想法。
  尽管为了顾及别人的缘故,经常需要以权宜避讳的方法来表示恭敬,但是,不论师长的身份是什么,弟子私下仍必须遵行一切依止上师的正规做法。然而,在起立恭迎师长等一般的恭敬礼仪,不论任何时间也要遵行。
  然而,身为人师者必须时刻保持谦虚,绝不可以妄自尊大,贡高我慢。巴惹仁波切Para Rinpoche是第十四世DL法王的正、副二经师的大弟子,虽然他的证量极高,但是他在法座上常会放置一部佛经。他谦说由于自己无德无能,所以当信众来拜访他,向他顶礼时,最低限度也可以因此而获得一点恭敬法宝的福德。
为免上师与弟子 俱同失坏三昧耶
是故勇士师弟子 应先互相作观察

  在续部灌顶之中所接受的多种誓句戒律,是在心灵的发展过程中绝不可舍弃的修持。弟子要承诺绝不违越这些誓句戒律,例如必须恒时观修上师与所修习的本尊无别。本尊、上师与一切诸佛皆是同一体性,只是所示现的身相有别。
  同样,上师过去也曾立誓绝对不会向那些不解其义及不能守护誓句的人,开示续部密义。正如雪山狮子的乳汁是不可以用瓦器来贮存,同样,密续的殊胜甚深法门也不可以传给那些根器未成熟的人。假如师徒双方在接受这些誓戒后,任随这些誓句损坏,便绝不可能达成任何标的,而且双方均会招感极重大的恶果。所以,在建立正式的师徒关系之前,双方必须互相观察。

  在古代,弟子必须殷勤请求三年以上,才能接受灌顶。灌顶绝不是一件随便的事情。上师要弟子长期苦候,目的是要弟子认真看待趣修续道的严肃性,考验他的愿力并确保他已做好适当的准备,在应允传法之前,上师通常要让求法者等待一段颇长的时间,才会答应为他传未予。上师会再三观察求法者的品性,到清楚确定的时候,才会接纳他成为自己的弟子。
  同样,弟子在依止上师之前,亦必须殷重观察,确定此人是否德相圆满。必须肯定自己能够全心全意依止这位上师。在正式建立师徒关系之前,我们是有完全的选择自由,但是,一旦建立这种关系之后,便一定要完全遵从这些依师的教授。
具慧弟子莫依止 无有悲心而忿毒
骄慢贪着不调伏 自夸炫耀为上师
坚固调柔具智慧 安忍正直无谄诳
了知咒与续加行 具足慈愍解诸论
毕竟晓了十真实 善巧绘造中围业
了知宣说咒加行 具大敬信根调柔


一般而言,大乘善知识应要具备十种德相:
(1)调伏-由增上戒学善自调伏;
(2)寂静-由增上定学成就奢摩他;
(3)近寂静-由增上慧学净治一切烦恼垢障;
(4)德增上-教证功德胜于弟子。
(5)具精勤-勇猛精勤,利他说法;
(6)教富饶-于三藏多闻博知;
(7)善达实性-由现证或教理通达真实空性;
(8)善巧说-能善巧演说法义;
(9)悲体-具大悲心;
(10)离厌-不问根器是利抑钝,辛勤引导弟子,不嫌劳苦。

  但是论中所列出的续部上师应要具备的德相,远多于大乘的上师。最重要的是他的身、语、意三门已极调柔坚固,态度安稳从容,见者欢喜,而且具足猛厉大慈悲心。
  具量的续部上师必须具备内外两类十种真实。「内十真实」是传授「瑜伽续部」yogatantra及「无上瑜伽续部」anuttarayogatantra者必需具备的条件,这些条件主要着重于净治内在的心念活动。
「内十真实」是:
(1)观修护轮及除障。
(2)绘制及加持护身结及系于颈上的护身咒轮。
(3)仁爱能植下成就佛果色身种子的宝瓶灌顶及秘密灌顶。
(4)传授能植下成就佛果法身种子的智慧灌顶及名词灌顶。
(5)能令敌视正法者与其护法分离。
(6)献供,如造食子等。
(7)诵咒,即是语诵及于心间观修咒字的意诵。
(8)实行召摄策励诸尊护法的威猛仪轨。
(9)为佛像作开光善住仪轨。献曼陀罗供养。
(10)献中围供养,修习仪轨及自入灌顶。

  「外十真实」是教授「事续部」kriyatantra及「行续部」charyatantra者必须具备的条件。这些条件主要是著重净治与内心有关的外在活动。
「外十真实」是:
(1)绘画、建造或观修诸尊所依的曼陀罗中围。
(2)能安住各种三摩地。
(3)结手印。
(4)作仪轨舞踏。
(5)结金刚跏趺坐。
(6)作相应事、行二续部的念诵。
(7)修火供。
(8)献其他各种供养。
(9)修习止息战祸、饥荒及疾病;增长寿量、知慧、资财;怀摄他人,及降伏魔碍逆缘的息、增、怀、诛仪轨。

(10)迎请诸尊及遣送诸尊返回相应住处。
身为续部上师者,假如只懂得如何进行上述仪轨的外相事业是不够的,必须具有真实修习的能力。譬如,在为本尊佛像进行开光善住时,必须有能力迎请真实的本尊安住于佛像之中,并非单是依照仪轨念诵。假如我们能值遇具足以上一切功德上师,且能初他摄受为弟子的话,那就必须一心依止。虽然,我们烦恼也许会令我们和上师意见出现分歧,但无论如何,绝不可以对上师不敬或存心轻蔑。

既为弟子若作意 轻蔑如是依怙主
即是轻蔑一切佛 故彼恒时感若恼
若有轻毁轨范师 当缘疫瘴侵害病
魔碍热症与诸毒 大愚痴者身命终

或为恶王火毒蛇 水与空行及盗贼
魔障邪引所杀害 堕入无间地狱中
任于何时永不应 扰乱一切阇黎心
倘由愚痴如是行 定于地狱受烹煮

有说毁谤师长者 长住所云无间等
可畏恐怖地狱中

是故一切精勤者 永不轻毁慧广大
于自善德离自矜 金刚上师阿阇黎


既然我们的上师即是佛陀,所以蔑视上师便等如蔑视一切诸佛。佛果是一种尽离诸若,尽断无明烦恼,障碍垢染;圆证一切功德。,圆满无漏,遍知一切的境界。所以,蔑视上师便是蔑视佛果,这样便会令我们跟安乐自在的佛境背道而驰。若我们蔑视智慧解脱,便会陷于苦难束缚之中。这些苦境便是佛经所说的各种地狱。

  建立师徒关系会有极大危险,假如他是一位曾经为行者传授灌顶、开示密续或教导行者绘画曼陀罗的密续上师,由于他会把自己功德隐藏,不爱炫耀自矜,反而对自己的缺点直言不讳。所以,行者倘若不能认识这是一种谦虚及方便的至善表现,便会对寻找他的过失或生起轻视之心,从而犯上严重的错误。我们是透过与上师建立真正的师徒关系而迈向成佛之道,假如我们刻意破坏这种关系,就是自讨苦吃,为自己担招感可畏大苦。依止上师能令我们趣向圆满菩提,违悖上师却是令我们堕落的大罪,对此必须三思。
以诸随顺诸供物 恭敬呈献阿阇黎
如是热症等违缘 当来悉皆不出生


  上师就像佛陀一般,绝不会怀有怨恨之心,对上师不敬只会损害自己,并不会损害上师。所以,只要我们觉悟前非,祈求师长宽恕,师长定必慈悲纳受。由敬信依止上师的力量,我们便不会遭逢重大灾祸。
  依止上师的义利及违悖上师的过患,并不是一位像天神般的上师所作出的赏罚,义利与过患皆是如是因而生如是果。上师是我们成佛修道的焦点,对上师所表徵的圆满境位恭敬愈大,便会愈加接近这个目标。轻蔑师长只会令我们身陷无明愚暗之境,不能自拔。

于自誓句轨范师 以非可施妻与儿
及自性命常供献 况复不定诸财物
是故无数俱胝劫 所难获得佛果位
若有具足精进者 即此一生亦能赐

恒时守护自誓句 恒时供养诸如来
亦当恒时供师长 以彼等同一切佛
欲得无尽果位者 以其少分极悦意
乃至最极殊胜者 若彼若此献上师

倘能于彼恒供养 即是恒供一切佛
由供而得福资粮 资粮令得胜悉地


  供养一切诸佛总集的上师最极重要。这种供养是象徵行者完全献身于求证佛果。假如我们因自利悭吝而不愿舍弃自珍之物,仅以己所不欲之物作供,那又何必奢言献身利益一切有情,这只是笑话罢了。我们必须断除一切贪执,为求正觉而供把所有一切供养师长。献曼达便是像徵把自己的身、语、意及整体世间作供,以期达成这个目标。

  即使我们身无长物,像至尊密勒日巴般一贫如洗也不打紧,因为最重要的是具有为求成佛愿以一切所有上供师长,下施有情之心念。尽管我们不异用尽一切资财来积聚福德,但是,如教实行才是最殊胜的供养。
  供养上师并不是要令上师变得富有。另一方面,为人师者必须所得一切供养视如粪土。供养的真义是透过彻底的奉献而成就自利及究竟的利他。由这种修持所积聚的广大福行,即能成就佛果色身。假如我们能够通达自身、师长与供物皆无自性,三轮体空,便是同时积集能成就佛果法身的智慧资粮。所以殊胜佛果成就是从供养师长所生。
是故具足悲舍戒 忍等功德之弟子
于上师与金刚持 不应观为有别异


  上师、本尊与密续所说的报身佛金刚持,皆是同一体性,犹如一位演员改头换面,穿上不同服装,扮演不同的角色。同理,假如我们依止多位上师的话,便要把他们视作佛陀的示现,他们仅是外相有别。
  视师长与世尊金刚持无别的能力,是因应我们发心的大小而有别。假如我们已发起菩提心,便会精进求成佛果究竟利益一切有情。发心愈坚固勇猛,内心的成佛意乐便会更加周遍圆满。只要我们一心系念菩提心及成就菩提之法,自然便以这境界来对看待上师,心中不作馀想。
  求成正觉的愿力愈大,便会更加明白视师如佛的重要性。因此,能具有愿一切有情离苦的大悲心,便能满怀喜悦,轻易无难地致力修习布施、持戒、安忍等波罗密多,追随上师达成佛果。

可畏等同坏塔罪 师影尚不应跨越
鞋履座垫乘骑等 莫作跨越不待言

  佛塔是供奉佛陀舍利的圣处。上师就像佛塔一样,是行者求证佛果的皈敬之境。毁坏佛塔与跨越师长的身影,皆是对佛位极不尊敬的罪行,两者均会招感可畏的恶果。
  假如妄自使用上师的鞋履、座具、牛马、车乘等资具,又或任意践踏它们,这种愚昧的态度便会成为达成佛果的重大障碍。
大悲者以欢喜心 精勤听受上师命
倘无力力如理事 当作启白不堪能
依师当得诸悉地 若增上生若安乐
是故一切精勤者 不应违越师教令


  遵从师命,依教奉行比呈献无量供品重要,把自身完全托付给师长,师长才能引领我们迈向成佛之道。贡高我慢,固执己见便会令我们妄自尊大,未证谓证,这样又怎能依师修学,得受教益?
  这并不是说我们要成为愚民,任由上师鱼肉。既然我们志求圆满觉悟自在,那证得此境的方便亦要自在无碍,我们绝不能出于义务感而勉强依从上师的意愿,应设法了解上师的目标意向。上师只会吩咐我们实行自利利他的事情,即使对上师的要求颇感为难,而且当前的目标亦不明显,我们仍必须悦意地受教,至心感谢上师关怀你的利益。
  要抚心自问是否能遵从上师的意愿,假如不能从命,便要谦卑有礼地向师长解释自己的难处,我们的上师就像佛陀一般,大悲遍满,绝不会横蛮无理,强人所难。
  若能不违师命固然最佳,这样便能依教奉行,不但能达成共于外道的神通悉地,还能凭藉自己的发心而成就善趣人天福乐、解脱安乐或佛果殊胜悉地。
师长财物如自命 师长所爱亦如师
师长侍从如亲眷 等住境中恒思维

  仲敦巴大士Drom ton pa未于阿底峡尊者Jowo Atisa座下修学之前,曾于康区承事另一位上师。他在日间要背着上师的儿子,双手编织毛线,两脚揉皮革;晚上还要照料牲畜,但仍然满怀喜悦地完成所有工作,尽管仲敦巴为白衣(俗家居士)之身,但阿底峡尊者仍把教法倾囊相授。
  至尊密勒日巴承事玛尔巴译师时,于师母挤牛乳时,即卧于泥泞上,以身作为请师母座垫。凡是亲近承事上师者,皆应如是敬事师长。切记上师乃是平等慈爱一切有情的佛陀,假如我们嫉妒师长的家眷侍从或其他弟子,企图独占师长的时间或关注,这便显出我们并未真实相信上师就是佛陀。
坐于床榻或先行 或束头巾踏座具
双手搓揉或叉腰 师长面前不应作
倘若师长身起立 当勿躺卧或端坐
应于此等种种事 恒时善巧殷勤作

除遣口唾涎沫等 伸足于彼坐垫处
往来经行兴争论 师长面前皆勿作
搓揉肢体或舞蹈 歌咏伎乐均莫为
广作种种杂言谈 能闻近处不应为

  上述所说的一切不如法行为皆应禁止,但并非由于这此行为会令上师不悦,诸佛决不会被粗恶的行为所影响,而是因为我们要求证圆满果位的话,便应该对这种成就极尽恭敬,所以行为不可粗鄙放恣,自以为是。
  文中所说的规矩,决不是违反自然的不人道约束。由于你们在听法时盘腿而坐,便会感到不适,所以现在才会允许大家提高膝盖,改换坐姿。但假如随意以足底朝向师长,便表现出你的态度十分无礼鲁莽。听法可不像观看体育赛事,听法是为了追随师达成正觉,而不是追求娱乐,所以必须恭敬有加,随时留心师长的需要,务令师长舒适惬意。
躬身从座而起立 当具恭敬而端坐
黑夜渡水可畏途 得教令已方先行
师长所能现见处 具慧不应身扭旋
不应以背倚柱等 亦莫牵曳手指节


  我们必须时时照顾上师,因为上师是为我们开示离苦利他之道的人,所以比其他任何事情更为宝贵。假如师长身处险境,弟子必须尽力保护。此外,切勿骄矜放恣,不可一世地背着师长而坐。
或濯其足或浴身 擦拭与及按摩等
先应顶礼竟亦然 礼已后当随欲行

  倘若我们有缘服侍师长,为其洗足,剃发,便能积集大福。所以,必须怀着最大的敬意来完成这些任务,绝对不要以自己的利益为首要考虑,应以师长及师长赐予我们的佛果成就为主,自己的需要为次。
倘若称说彼名号 随后应缀尊前语
为令他人起恭敬 故应称说殊胜语

  克主杰初次前来拜见大士时,适逢宗喀巴大士在后来兴建色拉寺所在地的关房,为少数弟子传法。于是克主杰便向附近的一名尼师打听宗喀巴大士的下落,但这位尼师一语不发,待她漱口燃香之后才这样回覆克主杰:「我的大悲至尊方丈宗喀巴大士现正住锡在那里。」
  假如上师的名称是「仁钦多杰」,那么当我们要对别人提及上师的名号时,便要称为「至尊上师仁钦多杰」。总之,必须以敬语来称呼师名。假如在书写或称呼师名的时候,仅采用师长本人的法号,便是一种非常鲁莽傲慢的行为。须知道,上师不是我们儿时的玩伴,而是引领我们达至觉悟的佛陀。
恳请师长予教令 应说当如汝教行
双手合掌离散乱 属耳听受师长教
发笑与及咳嗽等 应当以手掩自口
所办事务究竟已 当以柔和语启白

  切莫为了一些无聊琐事而浪费上师的时间。在顶礼上师三遍后,便要直接禀明来访的目的。提问的方式应要简洁直接,态度必须恭敬谦虚。在师长授予教诫或嘱托我们办事的时候,必须自问能否不负师长所托,假如不能从命,应向师长致歉,道出缘由,请求师长谅解。总之,必须坐言起行,切莫不了了之,因为轻弃违背师命的后果十分严重。倘能从命,则须回履师长自当办理,并应不时向师长禀报事情的进展,事情办妥后,必须向师长交代。
师长面前调柔住 所著衣物应如法
双膝胡胸手合掌 三返启请求闻等
所有一切敬事中 应离高举我慢心
羞惭畏层善防护 犹如初嫁女儿姿
一切骄恣炫耀相 师长面前应断除
诸如此类所作事 当自观察尽弃舍


  上师未受祈请而说法是不如法,师长说法是为了利益弟子,而非炫耀自己的学识,所以,必须如法祈请。但是不可强迫上师传授远超自身水平的高上法门,当我们的根器慧力成熟时,上师自有定夺。所以,不可妄自尊大,指示上师行事。
  应紧记听法并非社交活动,听法的唯一目标便是要学习成佛利他的方法,所以不要刻意打扮得像孔雀一般,在人前面卖弄自己的美貌财富。还要懂得照顾旁人的社会习俗,衣着必须整洁朴素,大方得体,不应奇装异服,令别人尴尬不安。应于师长座前,正襟危坐,听闻正法。

  承事师长时应要成熟稳重,不论进行任何承事或献供,皆是为了积集成佛的福德。不应为了炫耀自己的功德而作承事供养,须知傲慢高峰不留功德之水,所以承事师长时切勿自恃有功,不可一世。上师是佛,无需我们施以援手,反而,我们却极为需要上师的救助,因此,上师才让我们从事微小的任务,给予我们积聚福德的殊胜因缘。所以,应忆念师长给予我们事师胜缘的大恩。
  此外,不应以阿谀谄媚的态度对待师长,以为这样便能博得师长的欢心,须知上师与佛陀无异,平等慈爱一切有情,绝对不会认同你的无聊举动。
善住中围与护摩 摄受弟子及说法
若然师长住彼处 未得许可不应作
作开眼等所得物 一切皆应献上师
彼于所供纳受已 馀者随欲自受用
师长弟子非弟子 师前弟子亦不许
起立顶礼诸敬事 一切缘应作遮禁

  即使我们已为人师,仍应恭敬承事自己的师长。若我们的弟子请求说法、灌顶等事情时,假如我们的上师身在此地,即应先行请求传授。假如上师未能传授,必须求得上师允许,才能传法。
  假如上师居于远方,则应致函请求上师允许摄受弟子或传法。切勿以大师而自居,自作主张,心须谨遵师教。特于师长面前,必须时常保持谦虚有礼的态度,必须禁止弟子对己恭敬承事。为表恭敬,必须把自己所得的供养全数呈献师长,师长会象徵性地纳受一少部份然后把其馀回赠。虽然师长不会贪著我们的供养,但我们仍必须处处以师长为先。

  惹琼巴尊者Re chung pa某次与他的上师至尊密勒日同住于一市镇,惹琼巴素以法相庄严著黎,所以,当地的施主闻风涌至,争相拜谒供养。惹琼巴念自身尚能得获如此丰厚的供养,那师长的供养定必远胜于自己。于是惹琼巴前往其师住处并对师长密勒日巴说:「我们应把今日所得的供养与诸弟子共同受用。」但密勒日巴却说他仅获得一点干肉、青稞及酥油。当惹琼巴知道自己所得的供养竟然多于上师,便感到十分尴尬,于是便向上师辞行,希望尽快离开这个市镇,惹琼巴请求密勒日巴准许他前往拉萨朝礼著名的觉窝佛像jowo rinpoche(即供奉于大昭寺内的释迦牟尼佛像-译按)。但密勒日巴尊者说:「若能视师即是佛,朝礼佛像有何益?」
  于是惹琼巴再请问密勒日巴他可否朝礼西藏最古老的桑耶寺Samye。但密勒日巴却说:「若能观照自心性,朝礼寺院有何益?」
  最后惹琼巴请问密勒日巴他可否朝礼密勒日巴的上师玛尔巴译师所居住的圣地洛札lho drag。但密勒日巴仍说:「若能如师所教修,朝礼圣地有何益?」至尊密勒日巴教导惹祸琼巴不必多此一举,仅须闭关修习,增长证量。
  惹琼巴正是知道弟子所受的敬事供养不应多于他的师长,所以便作出这样的决定。
凡于师长作供养 或凡师长所赐予
具慧于彼躬身礼 双手恭敬作捧持
具足正念不记失 一切所行皆精进
同法违越所行时 以欢喜心互劝止

  于同一上师座前接受续部灌顶的弟子,是具有金刚兄弟的关系。所以大家必须彼此敬爱,互为修道助伴。同门之间不应互相妒忌争胜。应互励互勉,令师欢喜,大从得益。法友若能团结和睦,未来生中当能感得众多顺缘。
有病于师顶礼业 纵未得师所开许
于诸遮禁虽现行 具善心故不成罪

  依止上师并不是一种盲目规矩。假如上师在我们生病时到来探望我们,便不必起立顶礼。在呈上某些东西时,假如身体过度虚弱无力提举手臂,这时即使师长要弯下身子接受亦可开许。若是心有馀而力不足,则非于师不敬。
  但是,有一些事情却是绝无开许的馀地。这就是在任何情况下,绝对不能自我吹嘘,贡高我慢,轻蔑不敬,扰乱师长的心意。
此中何须广宣说 令师欢喜皆应作
令师不悦悉断除 于此二事当勤勉
应知金刚持亲说 悉地是随师长生
一切务令师喜悦

一切众生皆欲离苦得乐,而上师便是这些成就的根本生源,因为师长能为我们指示成就佛果的道轨;以身作证,策励我们趣入正道。只要我们细思此义,即能明瞭一心依止上师的重要性,尽力令师欢喜。这些教法是从世尊金刚持流出,所以必须坚信不疑,如教奉行,这样便能达成无上菩提。
  能师长欢喜便是达至佛果的修持,因此令师欢喜的发心应是利他菩提心,所以不应为世间意乐所杂染,像博取父亲的认同一般,希望获得师长的称赞。倘为师长呵斥,即应反观自己的感受,假如我们并非故意轻蔑师长,令师恼乱,更没有反唇相奚,辱骂师长,这样便不会染犯违逆上师的罪行。否则便会因此而感到自悲内疚,认为自己已遭师长舍弃,变得意志消沉,灰心绝望,这种情况正显出你的我执十分牢固,所以才会对师长的批评过于介意。
  玛尔巴译师屡次责打至尊密勒日巴,理由并不是玛尔巴特别讨厌密勒日巴,而是出于慈悲,因为玛尔巴译师深知必须采用猛厉的善巧方便才能奏功,所以,假如师长以十分严厉的态度对待我们,便要知道这是调伏自心,令得成佛的方便。试问佛陀怎会对我们生起嗔恚之心?
意乐清净诸弟子 已于三宝正归依
随顺师长而转者 即应授彼令诵读
次由授予密咒等 令成堪受正法器
复于十四根本罪 应当诵读并受持

  弟子若能具足清净利他意乐,谦卑无私,无有骄慢,远离粗恶。师长应先教授弟子由皈依佛、法、僧三宝,令取人生的心要大义,断除众苦烦恼。然后,再由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正见等三主要道渐次引导弟子。在此皈依发心的坚固基础上,传授依止上师的广详教授。
  为令弟子不忘失承事师长的修法扼要,故撰造此讼以便弟子念诵,师长由这些密法前行调教弟子,令弟子转成合宜法器之后,才能如法为弟子传授灌顶。然后应为弟子开示续部戒律,弟子必须舍命守护,绝不违越所得誓戒。世尊金刚持曾说若能清净守护誓句,纵未修习(生圆二次第),亦能于十六生中,圆满福德资粮,尽断诸障,成就正觉佛果。

  接受灌顶之后即获授权,依师长所教修习生起、圆满二级次第,圆满密续道地。这些成就悉由依止师长及清净护戒而得。因此,奉行这些如理依止上师的教授,对于成就上师、诸佛、本尊无别的觉悟道轨最极重要。
为利随学师弟子 造此无有过垢论
以吾所积无边善 愿诸众生速成佛

  马鸣菩萨所造的《上师五十颂》至此结束。此论乃是措钦zurchen一地的大译师比丘仁钦桑波(宝贤)与印度的大堪布贝玛噶惹毘玛,应请译为藏文。
    丹增卓津译于公元1982年10月8日



(密戒要求严格,行者虽然很难做到毫无过失、违犯,却更需要反复持诵,随诵随观察自己身语意的各种过失、违反、和罪业,随时持诵观察随时做四力忏悔的修行,故密乘行者每天都诵经忏悔和修持金刚萨埵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