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时轮金刚五加行-菩提心实修引导

大乘根本为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是入大乘之门  

佛经中说:“菩提心是产生佛陀一切法(证悟、大悲心、大智慧、无数资粮等功德)的种籽。”这是说明了要想成就而学佛者,不可缺少的一大珍宝就是菩提心,没有菩提心岂能成佛?  

多罗那他的《菩提道次第》教言:“菩提心有四大益处,即积极助人的好处,清除一切过失的好处,得诸功德的好处,产生佛陀所有功德的好处。”  

宗喀巴大师说:“正发心是大乘道的根本,是一切高尚行为的本源,是福慧资粮的点金术,是无量功德的宝藏。”所有藏传佛教的高僧大德们很重视和赞扬菩提心。  

特别是佛法称:“发菩提心是入大乘之门”的教义记在心中而学修大乘密法,是所有想学修密法者不可缺少的。有菩提心,虽凡夫俗子,其思想行为会变得高尚,获得佛子菩萨的称号;若无此心,虽有智慧和神通,别说成佛,就连大乘道的门口都进入不了。所以,渗透利生菩提心的一切善行善念都属于解脱和成佛的福德资粮,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缺乏菩提心善行就象缺乏肥料的庄稼,只能获得极少的收成。因此称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根本大法。  

阿底峡尊者也曾说:“佛教与外道的区别,在于是否皈依三宝;而发菩提心与否,则是大乘和小乘的主要差别”。  

大乘和小乘,在发心、见解、行为、修法和果位上面,当然都有很多不同之处,不过最重要的差别在于是否有菩提心。愿度一切众生的学道者,都是大乘菩萨。没有发愿度众生,只是愿意自己一个人从轮回里解脱,这是小乘的修行者。如果没有菩提心,即使修些生圆次第或是其他法要,一概不能成为大乘法;唯有在菩提心的基础上,再修六支瑜伽及其它圆满次第修法,才能真正称得上是大乘修持。  

修菩提心次第:  

不过在修菩提心之前,应该从知母的基础上顺序修念,念恩、报恩、慈心、悲心、增上意乐后,才能达到发菩提心。要详细了解此因果七决,应看菩提道次第等书。这儿简单地一一解说:首先学修知母 ,所谓知母是指知道遍天下所有众生,都曾经做过自己的母亲。这样的讲法有什么根据?此根据是功德无量、遍知一切者,尊敬的释迦牟尼佛曾说过:“从无始以来,在流转轮回的过程中,我们在三千大千世界的每一寸土地上,都曾经生过成千上万次,也死过成千上万次;从无始以来,我们在流转轮回时,所舍弃过的肉体,包括我们做过小如蚂蚁之类小动物的肉体,如果可以堆起来测量的话,会高广如须弥山;从无始以来流转轮回当中,我们遇到痛苦时所流下的眼泪,如果集中起来,会比印度恒河等四大江河的河水还要多、还要深;我们从无始以来流转轮回当中,曾经堕在地狱和饿鬼道,那些时候所喝过的浓血和铜汁,如果能收集起来,会比四方的海洋还要深、还要广”。  

释迦牟尼佛以上的教导,可以证明每一个众生的流转轮回是无始、无数。这无始的轮回中依靠的母亲也是如此。所以,每一个众生都必定曾经做过自己的母亲是毫无疑问的。  

我们自己不知而已,譬如:律藏中有一故事,释迦牟尼佛有位大弟子叫嘎德雅纳,是小乘的大成就者,他常常以神通、神变到地狱和饿鬼道,也经常朝山拜佛,在人间到处走动。有一次,他见到一位妇女,手里抱着个孩子,正在吃鱼,有一只狗在她面前,她一边吃鱼肉,一边把鱼骨头往狗身上扔,那只狗就吃着她甩下来的鱼骨头,于是嘎德雅纳运用神通,观察他们以前的因缘,原来这位妇女手中的孩子,是前世杀她的仇人,所吃的鱼前世是她的父亲,那只狗是她前世的母亲。如果我有嘎德雅纳这样的神通就不必再做怀疑。不止释迦牟尼佛时代有人能知往世,现在一些普通人也有这种本领,遍布在世界上的各个地方。譬如,藏地学密的很多高僧大德们通晓前世和来世等等。  

接着修学 念恩 ,念恩就是回忆、追念母亲的恩德,追念母亲不可思议、难以计量的恩情和功德。在一般人而言,有赐给躯体、赐给寿命、赐给财物与教世间法等等。另外,为自己的孩子做无数的欢喜和伤心,分分秒秒记挂在心中,为孩子不惜失去自己的所有。如是一切众生也是如此。  

复次修学 报恩 。体会到母亲对自己的恩德比山高、比海深,那么对我有不可思议恩德的众生,如今都在哪里呢?在六道轮回中不停地受苦。如果布施钱财解脱贫苦当然可以算报恩,但这不是究竟而是片面的,极少的众生能得报恩,因为众生无边钱财布施是有限的,所以这不是最好的办法。唯一的办法就是发心修法,得到佛、菩萨的果位,再来救度众生,那时候才是最根本的。如果证悟到初地就能在刹那之间渡化一百个众生。因此决定修心向善,得到成就就是唯一的报恩方法。  

以上知母、念恩、报恩等心修学后,在此等基础上对众生建立真诚无私的爱心,而且,愿令一切众生得到快乐和快乐之因的愿望即是 慈心 。  

从此心生出深刻的悲悯同情心和愿一切众生离苦之心是 悲心 。  

从爱和同情心生起救母的深切愿望,义不容辞地勇挑重担的使命感、责任感是 增上意乐 。  

有大悲心和责任感就会寻找救度众生的神通智慧和能力。下定决心,立志成佛就是 菩提心 。  

这就是妙传因果七法的发心法 。  

另外还有彼此交换法(也称 自他相换法 ),就是把自己的一切幸福给予众生,把众生的二切痛苦不幸交换过来自己承受的慈悲发心。  

这彼此交换法而生起菩提心的观想法如下:在观想过程中就像慈母愿意替爱子承受病痛灾难般的心情,把众生的痛苦灾难想成气体,吸气时吸进自己的体内,叫自己受;把自己拥有的幸运、智慧、财气、心爱之物、健康之体想成气体,呼气时发射出去让众生受益。这种彼此交换苦乐的观想法,不但能使人入定,产生他心通的神通,而且通过观想别人的痛苦,产生和增强大悲心,生起菩提心。 (通过以上两种观想修持法,在产生菩提愿心的基础上,按程序仪轨发心受菩萨戒,修十善、六度,把愿心变成实践行为才算正式进入菩萨道)。  

发菩提心实修引导:  

简单地了解菩提心生起的顺序后此心实修的过程如下:  

皈依法也如前行时,次数作适中即可。皈依境融入自身后,接着心中无妨考虑此十方世界之度。十方世界无论走向何方,均无有尽头之处,故世间是无边的。此一切世间中,充满六道众生毫无间隙。彼诸众生皆为我之大恩父母。彼等其所欲求者唯是安乐,但又不善于修得安乐之法,故唯有受苦,实为可怜,为引度彼等从轮回之苦解脱出来,从速安置于最胜解脱无上正等正觉之佛地,但是现实之我,殊无此能力,故我应速求得具有此种能力之佛位,所以我要修学深道时轮金刚瑜伽。由此心念诵念此句:  

为利一切众生,  

我求速登清挣圆满正觉宝位。  

为此之故,  

我尽观修深道金刚瑜伽。  

念三遍。边想边念而生起此心。  

接着念诵四无量心时,希望众生都登上他们过去所未享受过的幸福境界,让他们都做好事,种善因。(慈)  

希望众生从今日起都脱离苦海,让他们不要做坏事,不要种苦因。(悲)  

为他人应得无苦殊胜之快乐而高兴。(喜)  

视众生如母,谁也不比谁重要或不重要,对于别人不论远近,都无偏好心或憎恨心,众生平等。(舍)  

这样观想其义而同时念此句:  

愿诸众生具足安乐及安乐之因,  

愿远离苦恼及苦恼之因,  

愿永不离无苦之殊胜快乐,  

愿远离亲疏爱憎而住平等无量。  

如是口诵,旋思其义,应尽力而作。(7遍、21遍或108遍,专修时总数也是10万遍)将下座时又以善根回向,如同皈依时所作。  

座间时应该回想和数数思考菩提心生起次第。得到纯清的菩提心需要什么条件?若得到坚定不退的菩提心的境界会是什么样的呢?  

不发菩提心都能成佛吗?等等疑问都应该依经典和善知识引导去解决。  

发菩提心的道理很容易知道或了解。但非常不容易“做”。不但是菩提心,佛法也是如此。  

菩提心的学处 有两种。  

愿菩提心: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等愿菩提心的学处。  

行菩提心:行六度:布施财、法、无畏;使众生满愿的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进度;禅定度;智度等的行菩提心之学处。  

另外:还应常常发愿。如祝愿我世世代代虽遇命难亦不害众生的一根毫毛:愿我生生死死中的身体、受用、知识等一切能成为利益众生之事业。  

菩提心的利益:  

何人有其心,从此后称菩萨,人天应供处,进入大乘资粮道,菩提之道踏上了第一步,清净了无限罪业,一切善业皆成菩提之因。若无其心,修何法亦不成大乘法,不为成佛因,修生圆次第与外道相似,功德极少。由此,修菩提心者世上少于如珍宝,对每一个佛教徒来讲,若想成为一位善良、美好、文明、无上的人,必须修学其心不可。祝愿您早日能成就 !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