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佛学基础] 皈依修法简明引导文

皈依修法简明引导文
   
   才旦夏茸 仁波且 著
   
   南无古汝伯  
   南无布达雅
   南无达摩雅  
   南无桑嘎雅

[ 即四皈依: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在此,为适应初机的学人, 我以清净的意乐将缘于三宝修习皈依的次第简要地写出,文辞力求浅显易懂,省去过多的引经据典,我衷心地祈愿:依此皈依,三宝的加持任运融入我们的心续中。
所谓“皈依”,义为进入三宝的庇护之下。若我们至诚地心想:“自己所有的苦乐兴衰,全部托付于您,由您安排,惟您知晓!”就象不懂事的孩子全心依赖自己的父母般,犹以胜此百倍的虔信至诚托付三宝的话,就叫皈依。   
    生起欲求皈依心的原因者,譬如自己连感冒发烧的小病也没有的时候,不会想到去找医生,也不会生起想吃药的心,更谈不上找人护理疾病。然而一旦不如意的病痛袭身,立即就想要依靠医生,这种思想挡也挡不住,自己即便不想生起这种思想,哪里由得了自己做主?
同样,无始以来,我们在三界的轮回中再再地受生,时而升,时而堕,时而得到人天的妙身,时而生在三恶趣中,乃至街巷中猪狗之身,也曾无数次地受生。其间积聚的善业又极其微少,恶业却量多势大。我们决定要死,何时死却不一定。如丝的气息一断,便如风卷鸟羽,何去何从,无有自由。
    若入恶趣,或受烧煮,或寒冷迫,或遭饥渴,或性愚哑,或被驱役,……受种种大苦,不一而足。就以我们眼前的驴、马、门口的饥犬来说,若一旦受生其中,又该当如何!
    我们应这样反复思惟,务令生起猛烈的恐惧心,这样一来,寻求救护的心就会不由自主地生起来,此时,能救我们的依怙,若是依靠世间的天龙地神等,就如同以倒依倒,难以相依。因此,我们求救的怙主必须自己解脱一切怖畏;更善于从一切怖畏中解救他人;对一切人不分亲疏,大悲普运;无论是否曾对自己有过利益,都愿作饶益。如是,则唯有佛陀而已。
    由佛所宣,从一切见断、修断(遍计、俱生的烦恼障、所知障)中解脱出来的清净谛理名为法宝。
    法宝中灭谛的功德于身心上生起的补特伽罗,即是僧宝。
    我们应这样思惟:“除此三宝之外,别无能救我者!”这样的心若真实无伪地生起,即有了清净皈依的无上正因。
    现在有些人,连三宝是什么都不知道,因为念“四皈依”的时候,有“皈依上师”等共四句,“三宝”是哪三宝就搞不清楚了。如果没有听闻正法,又怎能明白地答复呢?
    与我们自己有法缘的上师,是三宝的总摄。在今生对我们有直接深恩的,是示现为凡庸相的上师。因此特别地列出作皈依。由此看来,自己的上师属于佛列。
    有些孤陋寡闻的人以为“上师”就一定要头载金黄帽、骑着颈饰红缨的高头大马。
    当然,其中有的确实是名符其实的上师,而有的则不是。
    上师的梵语为“古汝”,义为“以功德为重”,是说上师自己对待法的功德要远远胜过对金钱名闻的重视,这样才合适称作“上师”。同理,资粮田中所清晰观想的本尊——胜乐、密集、大威德三尊等都属于佛列。而声闻、缘觉、菩萨、空行、护法等则属僧宝之列。
    皈依修习的方法如下:
    首先净扫居室,在一个高广的供台上,最好挂一幅皈依资粮田的画像,若没有的话,则整齐地摆上身依释迦牟尼佛像,语依《菩提道次第》,意依菩提心塔。尽自己的能力陈设洁净的供品,随后坐在一个舒适的座上观察身心:
    “这次我侥幸获得犹如摩尼宝般的人身,极其难得,又具足大义利。然而,我有没有依此取得有意义的心要呢?死的时候心中有没有可凭信的呢?今生之中所积的善恶何者为多呢?”
    其中不可仅满足庆幸于自己没有杀人夺马等极为恶劣的事,而应思惟十不善的恶业中,自己究竟是断的多,还是积的多?扪心自问,切勿自欺!   
    从无始轮回至如今,我们所积的罪恶难以胜数,由此,自己至今仍不能解脱轮回的苦海。
    而如白驹过隙般短暂的人生又转瞬即逝,死后又极难再得到善趣的人天身。若一旦堕入恶趣,苦果未尽之期,就没有解脱的希望。
    我们应这样反复思惟,尽力生起恐惧之心。而能救护我们的究竟皈依处,唯有三宝。从今以后,我们当至心托付三宝,生起真实的皈依心。
    这样思惟的时候,观想自己的右边有父亲,左边有母亲,前边是仇敌,后边是亲眷,四周围绕着六道的一切众生,她们皆是大恩难酬的母亲啊!
    我们思惟自己所受的轮回疾苦,推己及人,对他们生起猛利的悲心,发愿为了利益他们而愿成佛。住在这种殊胜的善心之中,清晰地观想资粮田。我们初业的学人,最初应依具量的画师所画的皈依资粮田图,让它在心中显现,通过渐次地修习,使它不再是图画的样子,而成为真实的资粮田。
    此时,应这样观修:
    在自己的眉际正前方,有处圆满庄严的大地,犹如极乐世界,空中八大狮子,擎举着高广宝座,其中莲花日月的圆垫上,体性为自己的根本上师,外相则现为释迦佛,其心间是金刚持佛,金刚持佛的心间有蓝色的“吽”字。
    释迦佛背后上方的狮子宝座上,莲花日月为垫,其上坐有金刚持佛,修行加持传承的诸上师周边围绕。
    释迦佛右边为至尊弥勒,有广大行派的传承上师周边围绕。
    释迦佛左边为至尊文殊,有甚深见派的传承上师周边围绕。
    释迦佛的前面是根本上师,周边围绕着有法缘的诸位上师。
    他们的周围,有着无量的本尊、佛菩萨、勇父勇母、声闻缘觉护法海众围绕。在他们各自面前的高座上,如山地堆积着各自所说的正法经函,法音朗朗地从中自然流出。
    他们的外围,充满了不可思议幻化的舟桥、林木、饮食等。
    观想诸尊都对自己面露笑容,欢喜垂视。并且观想自己为领诵师(维诺师),周围的一切有情跟着自己同声念诵皈依。
    三宝的功德,仅靠只言片语是无法说尽的,所以我们必须学习《菩提道次第》等经论,才能有望了知一二,在此仅略述如下:
    总的说来,十方三世都有诸佛安住,其数无法算计,但以我们所学的教法,则缘释迦牟尼佛来思惟佛的功德,会有着更好的因缘,对于浅慧的人来说,也更容易生起。释迦牟尼佛起初为了尽虚空界的有情,发起殊胜的大宝菩提心,中于三大阿僧祗劫积集福智二种资粮,最后究竟圆满,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成为尽一切种过、圆一切种德的体性,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其身,端严美妙、观者悦意、心无厌足。
    佛语具足六十支梵音,其中利他最为殊胜的,就是一音说法,令微尘数根性、胜解各不相同的众生皆断愚昧和怀疑,生起与自相应的清净证悟。
    佛意的功德,具足二十一聚无漏智,具足知处非处智力等十力,尤其具有现观如所有性、尽所有性一切诸法如观掌中物的智慧。
    大悲任运恒转,愍念一切众生犹如悦意独子。
    由此悲力,佛身语意的利生事业任运而行,无有间断,救护所化不逾片时。
    我们应从这些方面广作思惟。
    初业的行人,最初宜思惟声闻阿罗汉的功德,次思惟菩萨的功德,然后再思惟佛的功德,这样就比较容易生起决定。这是佛子博朵瓦大师所说,可以参考实行。
    法宝的功德者,佛的无边功德亦是因证悟教、证二法而出生,为对治八万四千烦恼,所宣说的八万四千法蕴,都是从佛的智慧之力——法宝中流露出来的,表现为外在的形色,即为三藏四续的经书函卷。因此,我们对经书生起真实的法宝想,极其重要。
    僧宝的功德者,僧宝主要是指圣补特伽罗,如八大菩萨、十六上座大阿罗汉,或如《毗卢经》中的除热恼、光明积等缘觉大阿罗汉,彼等圣者一一皆具足僧宝之相。
    若是凡夫僧,经中说,若足四人则应作僧宝想。   
    佛是救护的导师,如医生;法是正能救,比作药想;僧是修法的助伴,恰如护士。以此喻义结合,我们应当认为这是我们自己唯一的皈救处。除此之外,不可以对其他外道苯教师等假托修习净相,而认为还有第二位救怙主。
    至于世间的诸神,可以作为暂时的助伴,托付如法之事,但不可以作为究竟的皈依处。对于我们来说,善加识别内、外道的差别以及三宝之间的相互差异,然后勤修皈依,极为重要。
    对于内外道的差别,《广论》中引用《殊胜赞》、《赞所应赞》来说明内道较外道的六种超胜,之后又说:  “僧伽差别由此能知”,意思就是说:已经说明了法的差别,由此即可说明,身心具有六种超胜法的僧众,功德自然就较诸外道婆罗门等超胜。因此我们且勿认为《广论》中没有开示僧的差别。
   此处僧的差别,在《菩提道次第广论摄颂》中明白地讲出,其中所列《摄分》中僧的五种差别,是从其它方面开示了其超胜[ 如《摄抉择分》中说:复次。由五法故。沙门婆罗门胜劣差别。何等五法。一者闻法。二者戒法。三摄受法。四受用法。五证得法。
谓婆罗门所有闻法。义虚劣故。不示他故。文句隐故。是其下劣。沙门闻法与此相违。故是胜妙。又婆罗门所有戒法。随何随分。随其差别。开许害等。故是下劣。沙门戒法与此相违。故是胜妙。又婆罗门所摄受法。摄受障道田事宅事财货事等。又复摄受妻子奴婢僮仆等类。故是下劣。沙门所有摄受之法。除离苦法更无所有。故是胜妙。又婆罗门所受用法。受用障道涂饰香鬘庄严具等。又现受用歌舞作倡戏笑等事。又现受用淫欲等法。故是下劣。沙门所有受用之法。受用无罪正闻思修所成智慧。故是胜妙。又婆罗门所有证法。但以梵世为究竟故。复退还故。杂染污故。有苦恼故。是其下劣。沙门证法以般涅槃为究竟故。无退转故。一向离垢故。一向安乐故。当知胜妙。
     
     
]。
   最低,我们应这样思惟三宝的功德,然后念诵“皈依上师”等四句,三遍或一百零八遍,继而多念“皈依上师本尊三宝” 。
  “皈依”与“归依”同义,就是依靠救护,“持为救怙”。
    猛力皈依、祈请上师,观想由此皈依祈请力,释迦佛以及根本传承的诸上师身中降下甘露,注入自他一切有情身中,一切恶堕罪障,尤其曾对大恩的根本上师或传承上师不敬不信、侮蔑诋毁、扰乱师心、不听言教、视与己等,甚至由于堕入宗派的偏执,对至尊宗喀巴或莲花生大师的身像不加恭敬等等依师的罪过,犹如浓黑的烟汁、碳汁般,从根门中排出,由此,身如水晶,晶莹剔透,寿命福德,教证功德一切增长广大。具德上师身语意的加持如光一般地进入自他一切有情的身中,一切有情皆住于上师的庇护之下,得到上师承许一切生中都不分离的欢喜摄受。
    在念“皈依佛”时,其它如上,特别是诸如拆毁佛像、宝塔、经堂,买卖佛像唐卡求取价值,随意摘除像上的庄严品,称量佛像好坏、评头论足等等依佛的罪过……(略同上)。佛身语意的加持如光般进入自他一切有情的身中,一切有情皆住于佛的庇护之下,并且发愿一切生中投生于佛法兴盛的国土。如是思惟。
    念“皈依法”时,其它如上,特别是交易佛经、抵压典当、置不净地、怠慢跨越、污物擦拭、垫入鞋底、如抓持犬颈般抓持经书,以及牙垢涂沾、唾液污染、诋毁法及法师、障碍讲修,乃至将草书、楷书所写的佛经称为“白字” 、“黑字”等等依法的罪过……(略同上),教证正法的加持如光一般地进入自他一切有情的身中,一切有情皆住于法宝的庇护之下,一切生中教证功德渐增圆满,与一切经论,尤其与《菩提道次第》、《密宗道次第》为首的文殊怙主法王宗喀巴大师的论典,刹那不离,加持融入身中。
    念“皈依僧”时,其它如上,特别是离间僧众、随意挥霍僧堂饮食、毁谤具戒、侮蔑损戒、不珍爱出家衣乃至不珍爱僧衣上的布条等等依僧的罪过……(略同上),僧众的加持如光一般地进入自他一切有情的身中,一切有情皆住于僧宝的庇护之下,发愿一切生中,正受出家身,对三律仪护如眼珠,清净受持。如是思惟。
    由皈依本尊护法,甘露降澍而作净治的修习者,观想胜乐、密集、大威德三尊的身中放光,于五方佛若总若别的根本、支分三昧耶戒有亏损者,都得以清净,本尊的加持进入身中,成为身心上堪能生起殊胜二次第证悟的具器弟子。
    另观六臂怙主、法王、毗沙门三尊身中放光,焚尽一切罪障病魔,无有残余。我们今后修习正法,任何疾病魔障都不能造成损害,自身成为大护法的自性。
    此后,念诵被称为阿底峡尊者所造的“诸佛正法”(皈敬颂)一颂,以及《密续金刚帐》中所说的“常忏”,诸续部中所宣的“四无量心”,应各念诵三遍。关于这些的解释,在此恐繁不录,可待心量渐广后,从其他经典中知晓。
     在这里,我们应对于“佛教的入门为皈依,大乘的入门为发心”在心中生起决定解,继而与深广道的速修相结合而修,应诵《中论》中的“不生亦不灭”一颂,《现观庄严论》中的“求寂声闻由遍智”一颂,《释量论》中的“敬礼于具足”一颂。
    遂后,观想一个清净的浴室,对资粮田供献沐浴,供养衣服及庄严品,这在德查的《道次第引导广释》中非常明了。此后依据说是常啼菩萨造的“遍地香涂”一颂,供献曼扎。最后诵《胜道启门颂》的颂文,祈求圆满道体的加持。
    收座时,观想上师能仁心间放光,照触资粮田,渐次化光,一个融入一个,最后能仁佛融入自己的眉间。
    结行诵“普贤行愿”等大愿,猛励发愿回向现前及究竟的诸希愿处。
    至于皈依以后,修学学处的次第者,首先我们必须知道,不是仅仅在口头上说:“我已经皈依三宝了”就够了,皈依后,还必须如理地珍爱皈依的学处。譬如加入经院,却不守规约,行为散漫,这是不应该的,
     皈依的学处在圣无著的《摄分》中有八种,噶当派的教授有十二种,如是共二十种。  
    《摄分》中的八种,分两组,第一组为:依止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
    l、依止善士:对于向自己无倒开示取舍处的善知识,应作真佛想,以意乐、加行如理依止,对所教导的大乘教授,依教奉行。
     如《广论》中说:“善知识者,乃是一切功德依处,观见是已而正亲近。”“随顺此之正行,即是亲近示道师”。
     至心依附开示正道的善知识,这就是“皈依佛”中“佛是救怙导师”之义。
    2 听闻正法,3、如理作意二者合起来解释较为方便。我们适应自己的心量,或广或略地学习《菩提道次第》。依此使自心远离烦恼的控制,使教证的功德从低渐高地在身心上生起,或发愿获得,这就是“皈依法”中“法为正皈依”之义。
   4、法随法行:法为涅槃佛果,随顺相应于那些追求涅槃佛果的圣凡僧众善友,而修的清净行持,就是“皈依僧”中“僧为修法助件”之义。
     第二组为:诸根调柔,正受学处,悲悯有情,常供三宝。
   1、诸根调柔。眼等五根接触外境时,对易生起烦恼之处,尽自所能依止正知正念防护根门。
   2、正受学处。适自心量,尽形寿精进受待居家优婆塞戒、优婆夷戒或出家沙弥戒、比丘戒等出家别解脱戒。
    最低限度也应在良辰吉日,努力受持一昼夜的八关斋戒,或作大乘布萨等。出家众不可受八关斋戒,大乘布萨则僧俗皆可,这个差别我们应当了知。
    在如今这样的五浊横流之时,人们对于大悲导师正法学处中应遮止的地方,视而不见,而一味地寻求其中开许的部分。我就曾听说有人在大乘布萨时,寻找观音斋戒中可以食肉的依据。这种竭力破坏教法的事情是绝不可以的。
    斋戒中的“斋”,可以理解为不食事部瑜伽中所遮止的诸种饮食,另有缄言少语之意,依照正字学的意思,就是说修行者特意地减少语言。所以事续中遮止的酒肉葱蒜烟等是绝不可以吃的,不仅如此,现今所谓“正修时谈话”的谬论也是完全不允许的。可见,斋戒中寻找食肉的特例,还不如不守斋戒,随意地取食远离见闻疑的三净肉来的好些,起码这样作,对教法不至有那样大的损害;
   3、悲悯有情。佛陀圣教,慈悲为怀,应避免故意杀死包括虱蚁在内的身命,不可恼害其他有情,譬如使马驴牛骡等,强加负荷,难驮强驮,或作屠户,宰杀牛羊等,都不可以。对沙弥弟子或儿女,以疼爱之心教训,使他畏惧虽然允许,但应尽力断除愤恨心、殴打等意乐、加行方面的大小损害。一旦有违,应立即勤行忏悔,这极为重要。
   4、常供三宝。每日量己之力,从多从好地供养三宝。
     从教授中出的学处有二:
   各别学处;
   共通学处。
   初中有二:
   三种遮止学处;
   三种应行学处。
   三种遮止学处:1、既皈依佛,则不可再执世间诸神、地祗龙神等,为究竟皈依处。在他们的身像前,身著出家衣者不可顶礼。但若为了托付法事,可在彼等像前恭敬承事,布设灯烛神馔,焚烧香末,供献哈达,以及作托付事业的供赞等。对于男女施主,我们可以求他们作为生活资用的助伴。不同种族信仰的医生,可以指望他们帮助疗病。在过去卫藏地方,有出家众须向德司及权贵顶礼的恶习。如举行仓央嘉措坐床典礼时,章嘉·阿旺洛桑曲丹作为钦差大臣来卫地时,就曾向德司桑结嘉措顶礼,有着如此的历史记载。
        2、与上面《摄分》中第二组中悲悯有情相同。
    3、不与否认、诋毁三宝者共住。
   (二)三种应行学处:l、对于绘塑的佛像,无论工艺好坏,不应贬侮,不可放置在不干净的地方。有些地方,对弥勒贤善坐姿的像称为织布弥勒……,如此颠倒理解,绝不可以。此中道理应结合《广论》中谈到的劫毗罗·摩纳婆以及善和的故事思惟。
   2、对内具佛语心要的一四句偈以上,应断除不敬,善置于供列,若不能安置,应尽力避免造成不敬的方便,或以火焚烧,或放置于净水中。
   噶当先觉认为不仅佛语,只要是有字的纸,都应如正法般恭敬。但现在各种书籍浩如烟海,除佛教书籍外,其它书籍一定也要如正法般地恭敬,不见得有这个必要。
   索南嘉措大师幼时,把一本书垫着坐,有人疑问:“这样可以吗?”回答说:“邪见的苯教书可以铺垫”。
   虽有如此的历史,我想不管这本书清净与否,只要是承认解脱名字的其它宗派书籍,大可断除敬与不敬,等舍而住,想来并不矛盾。
   3、对戒律清净的沙弥比丘,应敬如僧宝。即使是奉还了学处的无戒、破戒者,虽仅有沙门的外相,我们也不可去侮辱。
   如《地藏十轮经》云:
   “瞻博迦花虽萎悴,
   而尚胜彼诸余花;
   破戒恶行诸比丘,
   犹胜一切外道众。”
   又说:“于我教法中虽出家还俗,在胜解佛应世以来,除入大乘者外,若不证得阿罗汉果,是我欺诳一切正觉。”
   这是释迦导师对阿难尊者的教言,在道次第笔记《弥勒教言》中有记载,我们当依此义尽力实践修习。
   但若以此为由,而轻视在传戒大和尚、阿舍黎前承许的戒律,就太不象话了!就如想着手指被机器从根切断还能再生般,而故意去切断手指一样。
   在僧众中,尤应断除诸如“你们我们”、“你方我方”等一切分派结党的言说或思想。
    二、共通学处有六:
    1、随念三宝差别功德,数数皈依。内外道导师的差别以及三宝间相互的差别,如前说功德时已说,应反复思惟。
    2、忆念三宝恩德,常时勤修供养,奉献饮馔。《菩萨地》中的十种供养,在《广论》中说得非常清楚,在此恐繁不录。对于《广论》文中“下至构牛乳顷”的意思,普觉香巴大师说有牛举步的时间、霜溶化的时间、挤奶的时间三种意思,本传承中说为后者,就是说在挤一次牛奶的时间里。
    3、随念大悲,安立其他有情于皈依。对种性已经觉醒、具有胜解的有情,传授居士戒,或宣说皈依的利益,使其受皈依。
    4、作何种事,有何需求,都须先供三宝,而后祈祷,弃舍其它世间方便。我们无论作任何事情,或有任何需求,应一心依托三宝,精勤猛励地作祈祷,且不可如世间凡庸之辈,稍有灾害就疑神疑鬼,求救于《夜穷》或《黑白花济龙经》 等(笨教经典)。
    5、了知皈依利益,昼夜六时修习皈依。皈依的利益者,《摄分》中说有八种,教授中说有八种。
       《摄分》中第一组有四种:《广论》中引用《无死鼓音》及《摄般若波罗密多》中“异熟不思议”,“福若有形色、三界器难容”等文说明皈依能得广大的福德;  “依止具有如是功德之三宝,我今实为善得”,发起殊胜的欢喜;获得定学;更由慧学得到清净解脱。
   第二组四种分别为:诸害不侵,成大守护;净除往昔由误入邪道所积的恶业;自入正士之列,导师欢喜加持;善友及善品天欢喜赞叹。
   教授中所出的八大利益:
   至心皈依三宝,得入内道佛子数。即使受居士戒也应首先皈依,此为一切戒律的依处;  
   往昔生中所积恶业得以微薄销尽。现今修习净障之法,人们只知道念诵百字明或“贡嘎”(不动佛咒)等陀罗尼咒,不知思惟修习皈依净障的仪轨,这实在是因为没有忆念皈依的利益而导致的失误;
   积广大福,此如《摄分》中第一组中的第一个;
   不堕恶趣,如上所述;
   人及非人不能侵害其身。昔日有一外道修习大自在天,获赐风索的成就,拘使国王大臣如役奴仆,可把大山击成粉尘,然而却对一个具有皈依的居士无论怎样都不能侵害,由此生起了信心,转入佛门。我们应随念这个故事而思惟;
   随修何法,最初皈依三宝都会如意成办;
   获殊胜身;
   皈投三宝救怙之下,依次修学地道,不待久远即成无上大觉。我们应忆念这八种利益,昼夜六时勤修皈依。
   六时皈依的作法者:如闭关时,应在四座前各修一次皈依,广略皆可。另外在清晨刚起床时,及在夜晚睡觉前顶礼时,最少念“诸佛正法”一颂各三遍。
   所谓“法”者,主要是在内心上安立的,若如鹦鹉学舌般地念诵“嘛呢”,则毫无意义可言。
   念“诸佛正法”一颂时,也应如前所说,随自胜解,缘念三宝的功德而作皈依,为利一切有情,发起殊胜的菩提心。缘念于此而修,至为重要。
     6、下自嬉笑乃至舍命间守护皈依,不舍三宝。往昔天嗽嘛智光误入德汝卡(今土耳其)被外道国王投入狱中,威逼利诱,欲令他改入邪法,但他不舍皈依,置身命于不顾,最终为法舍躯。这个最上的典范,实在是我们后学者的楷模,我们应当牢牢铭记在心。
   以上简要地说了皈依的学处,编为偈颂如下:
   依止善士闻正法,
   如理作意随法行,
   诸根调柔持学处,
   悲悯众生供三宝。
   
   不依他神断损害,
   不与外道人共住,
   虽仅三宝之影像,
   敬如三宝恭顶戴。
   
   随念功德勤皈依,
   随念深恩勤十供,
   悲心安他于皈依,
   何事何需祈加持。
   
   常念利义六时皈,
   嬉笑舍命不舍依。
   由此大力十六利,
   现前获得贤善缘,
   暂时究竟诸希欲,
   无励任运愿速成。
   
   依据先辈大德皈依的释文,如上略略作了些解说。
   若知皈依的修习,则此中可以尽摄《道次第》的法类,不要以为篇幅短少、文义浅显。作为初业行者,如果皈依的修习未至扼要,不要说上妙的地道证悟在身心上生起,就连成为一名真实的佛弟子都很困难。
   因此,当阿底峡尊者被藏地王臣费尽千辛万苦地迎进藏地时,诸大法师都希望尊者说出,“没有比这更高深的密咒窍诀了”等等,诸如此类的大话来。然而尊者看到必须适应所化的根机,所以只讲皈依、业果的法类,因此被称为“皈依上师”、“业果上师”,而实际上,却对后学者的修行,产生极大利益。
        另外,在《广论》中有说:“诸先觉等,说一学处,谓随往何方,于彼如来应学归依。未见根据。”
在华莽仁波切著的《道次第笔记心镜》中说:“昆敦怀疑《除暗十方》是否为清净经典时,班禅大师听到后,说:‘这是经,但不是宣说皈依的学处’。”意思是说,昆敦环觉伦珠依《广论》所说,怀疑《除暗十方》是否为清净的经典。在《除暗十方》中虽有“随往何方,于彼如来应学归依”的说法,然而仅此而已,并不见其中有“这是皈依的学处”之类可作依据的话,至尊宗喀巴大师所说的微细之处,其他的智者谁也难以逾越测度。
        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皈依是佛教的入门,是利大易行的教授心要。我们应尽形寿间把它作为我们修习的核心,这实在是令暇满义大的人身成办义利的最快捷径,是被诸佛佛子欢喜摄受的最妙方便。
   
   结颂曰:
   
   宣示此理表胜心,
   非今新造昔无语;
   劫末急需此善说,
   非为奢言闲度日;
   
   无等二师殷相勉,
   非由精进自愿为;
   普利群生安乐药,
   非增贪嗔格萨传;
   
   勤此白善恒河川,
   注二资海岸津梁,
   愿乘皈依舟顺至,
   如意菩提大宝洲。
   
   此《佛教入门皈依修法简明引导文》是由隆务大寺持藏法师更登丹增(僧持教)及更登达吉 (僧宏)二师的殷勤劝请下,受持导师噶丹嘉措 (善缘海大师)父子法流的最未者——释子久美热必洛追(无畏理智)谨释于东方兰州市,笔记者为智慧殊胜广大的“嘛呢尊者”化身——侄子久美乐夏扎央(无畏善说音)。
   
   
   格桑琼佩译于青海黄南隆务大寺却丹康村
   
   二零零零年二月二十七日
   
   
   
   
   附:
   皈依发心仪轨
   
   共皈依: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如来身语意功德事业为体、八万四千法蕴生处、一切圣僧之主、具恩本师及相传承一切胜德诸上师。 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三遍)
   皈依本尊坛城圣众及诸眷属。
   皈依具慧眼者吉祥怙主守护正法一切诸护法。(三遍)
   
   不共皈依发心颂:
   
   诸佛正法贤圣僧
   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施等诸善根
   为利众生愿成佛(三遍)
   
   受菩萨戒颂:
   
   我今皈依胜三宝
   一切罪业皆忏悔
   随喜有情诸善事
   至心受持佛菩提
   
   正觉妙法圣僧伽
   乃至菩提我皈依
   成就自利他利故
   发起求证菩提心
   
   既发最胜菩提心
   接引有情如大宾
   乐行最胜菩萨行
   为利有情愿成佛
   
   四无量心:
   
   慈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悲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喜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舍 愿诸众生远离贪瞋之心住平等舍
   
   中论皈敬颂:
   
   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出
   能說是因缘    善灭诸戏论   阿
   我稽首礼佛    诸說中第一
   
   
   
   现观庄严论皈敬颂:
   
   求寂聲聞由遍智  
   引導令趣最寂滅  
   
   諸樂饒益眾生者  
   道智令成世間利
   
   諸佛由具種相智  
   宣此種種眾相法  
   
   具為聲聞菩薩佛  
   四聖眾母我敬禮 
   
   释量论皈敬颂:
   
   敬礼于具足
   除灭分别网
   甚深广大身
   遍放普贤光
   
   迎请颂:
   
   无余有情依怙主
   无尽魔军能摧伏
   一切真实悉正知
   佛与眷属祈降临
   
   献浴颂:
   
   如其大觉降生时
   诸天供养天净水
   我今亦以净天露
   奉献如来澡浴身
   
   供曼扎颂:
   
   遍地香涂杂花敷
   须弥四洲日月严
   观为佛土作供献
   有情咸受清净刹
   
   嗡伊当姑茹惹那曼札拉冈尼雅达雅弥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