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五台山---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Temple015.jpg
2007-10-10 10:43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东北隅,系恒山系脉。因山五峰矗立,顶无林木,土筑石垒,故名五台。以山区气侯多寒,凉爽无夏,又称清凉山。

  五台山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相传为文殊菩萨应化的道场,它与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和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并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文殊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与普贤、观音菩萨合称“三大士”。五台山被确定为文殊菩萨道场,在四大名山中是唯一见于经典的。最早的根据见晋译《华严经》卷二十九:“东北方有菩萨住处名清凉山,过去诸菩萨常于中住,彼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有一万菩萨眷属,常为说法。”又见《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佛告金刚密迹王言:我灭度后,于此南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那,其国中有山号曰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唐证圣元年(695),武则天命菩提流志与实叉难陀重译的《华经严》中说:“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由此开始,五台山便被佛教徒一致公认为文殊菩萨圣地,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名扬天下。

Temple015-1.jpg
2007-10-10 10:43


  五台山在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中,佛教的兴起与寺庙的创建最早。据明镇澄《清凉山志》记载:“汉明帝时,摩腾西至,以慧眼观清凉山乃文殊化宇,中有阿育王所置佛舍利塔。……帝以始信佛化,故以名焉。”阿育王造佛舍利塔,指塔院寺白塔。由佛光寺现存北魏时期“祖师塔”可以看出,当时五台山的佛教文化已达到极高水平。北齐时代,五台山香火旺盛,建寺二百余所,朝廷曾拨八州赋税以充香火。北周武帝灭法,五台寺庙悉数被毁。隋开皇元年(581)在五顶置寺度僧,从此开始在五峰上建寺。唐代为五台山佛教极盛时期。由太宗至德宗九代,不断遣使来山建寺、供养。唐武宗会昌灭法,五台山佛教中落。宋代,重建寺庙,置寺僧正。宋真宗时,五台山基本恢复了唐时的隆盛状况。蒙古族建立元朝后,藏传佛教传入五台,蒙藏佛教徒也随之进住,修建黄庙。明清时期,统治者都非常崇信佛教,藏传佛教便发展到与汉传佛教平分秋色。于是五台山便成为中国唯一兼有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青庙与黄庙并立的佛教圣地。

  五台山的寺庙数量,历代废兴,变化较大。在唐代极盛时期,据说全山有佛寺三百六十座,僧尼近万名。唐武宗灭法后随之衰落,宋代有佛寺七十余座,元代只有六十余座,明末清初呈现复兴势头,达一百二十多座。目前全山有完好寺庙四十七座,其中著名寺庙十余座。
不动金刚广大智,金刚界中大善巧,金刚身语意坛城,于尔密界恭敬礼!
大日如来至清净,寂静金刚大欢喜,自性光明胜中胜,毘卢导师我敬礼!
宝生法王极甚深,如天中天无垢染,最胜金刚无自性,胜金刚身我敬礼!
弥陀无量寿金刚,胜中胜天无分别,离欲获证到彼岸,胜金刚语我敬礼!
不空金刚圆满佛,一切行思皆成就,清净自性胜中生,金刚勇士我敬礼!

金阁寺

    座落在五台山南台锦绣峰西北麓的金阁岭上,位于南台顶与中台顶之间,寺以山名。寺院创建于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 ,仿照印度著名的那烂陀寺设计,并由当时从那烂陀寺来中国的高僧纯陀法师监修。1983年,该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庙。

  寺分作前后两院,前院为观音阁,外观气势雄伟,内供一尊高达十七点七米的千手观音铜像,是五台山诸寺中最高大的观音塑像。中间有八座阁式通殿,依次为毗卢殿、弥陀殿、观音殿、地藏殿、文殊菩萨殿、药王殿等,内有塑像近千尊。后院是大雄宝殿,内供三世佛像及十八罗汉塑像。整座寺院殿宇巍峨,气势宏大。

  金阁寺的开山祖师是中国佛教密宗的创始人之一、佛教经典四大译师之一、唐代北天竺高僧不空三藏。不空法师去世后,其弟子,被誉为密宗“六哲”之一的含光即为金阁寺住持。
不动金刚广大智,金刚界中大善巧,金刚身语意坛城,于尔密界恭敬礼!
大日如来至清净,寂静金刚大欢喜,自性光明胜中胜,毘卢导师我敬礼!
宝生法王极甚深,如天中天无垢染,最胜金刚无自性,胜金刚身我敬礼!
弥陀无量寿金刚,胜中胜天无分别,离欲获证到彼岸,胜金刚语我敬礼!
不空金刚圆满佛,一切行思皆成就,清净自性胜中生,金刚勇士我敬礼!

殊像寺

   
Temple019.jpg
2007-10-10 11:54


    殊像寺位於河北省承德市避署山庄之北,普陀宗乘之庙西,狮子园北麓。据寺内碑文记载;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乾隆陪皇太后到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殊像寺进香,见文殊妙相庄严,令人起敬,“默识其像以归”。佛经中有“东方主尊菩萨是文殊,有时现比丘像,有时现国王像”的说法。而“文殊”又译“曼殊”,“曼殊”与“满洲”音近,所以西藏DL喇嘛进丹书时,称清朝皇帝为“曼殊师利大皇帝”。又因清廷有乾隆皇帝出生承德狮子园传言,进而有人就附会传说乾隆皇帝是文殊菩萨转世。乾隆和太后对此不加可否。回到京师,太后就令人按五台山文殊模样雕刻石像供於香山宝相寺。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特命内务府仿五台山殊像寺现制,按香山文殊相貌在承德修建此庙。殊像寺落成时,乾隆参加瞻礼,并作诗道:“殊像全规台庙模,撰辰庆落礼曼殊。金经蒙古犹常有,宝帙皇朝可独无?译以国书宣白业,习之修土翊浮图。虽然名实期相称,师利应嗤谓是乎。”该庙喇嘛皆为满族,故清廷对此处按家庙管理。


    殊像寺为典型汉式寺庙,东西1l5米,南北200米,占地面积27公顷。采用庭园布局手法,大规模叠砌假山,散植松树,创造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Temple019-1.jpg
2007-10-10 11:54


    山门面南,面阔三楹,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内供护法神哼、哈二将。山门前左右置石狮一对,两侧设腰门。过门殿两侧有钟、鼓楼,均为面阔三楹,进深一间,单檐歇山。山门正北为天王殿,面阔五楹,进深两间,单檐歇山。前后檐封木壁板,中三间设欢门,稍间开欢窗,殿两侧置腰墙,界以一进院落,腰墙辟腰门与二进相通。天王殿北两侧为东、西配殿,东殿名“馔香室”,西殿名“演梵堂”。天王殿正北地势增高,上多级大石阶可登月台,月台北建“会乘殿”。


  会乘殿位於寺中心,居高临下,是全寺主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顶,上覆黄琉璃瓦,下层用单翘单昂五踩斗拱,上层平面向里收缩,减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使用单翘重昂七踩斗拱。殿内正中供有杉木金漆塑像三尊,皆高一丈七尺。当中为文殊菩萨,他骑在青狮上,正在说法讲经,显得十分智慧和威德,是现存佛像中不可多得的瑰宝。真背光上镶嵌七宝,中为宝瓶。文殊东边是骑白象普贤菩萨,西边是骑犼观世音菩萨。供桌前东西各置万寿塔,八角三层楠木,高两丈,两塔内供鎏金钢质无量寿佛508尊。今寿塔犹存,鎏金铜佛在姜桂题任热河都统时期被盗。两侧墙壁置经橱,藏满文大藏经三部,日本军队侵华时劫掠一部,现存东京;一部流落西欧,现存巴黎图书馆;一部下落不明。殿内横匾“会通三际”,条幅“发心为众生缘深入善权菩萨果,现相如三世佛了分身住曼殊床”。会乘殿前东、西两侧有配殿,东为指峰,西为面月。会乘殿北,顺势置假山,垒石穿洞,潜岩渡桥,沟壑纵横,曲径幽深,是五台山的缩影。假山如朵朵祥云,载运一座高阁,名“宝相阁”,又名“净名普现”,重檐八角,黄琉璃瓦顶绿剪边,正东、西、南、北四面设门,四斜面设槛窗。阁内石制须弥座上有高11.6米的木雕文殊菩萨骑狮像,传说是按乾隆容貌塑造。两侧有两个力士像,各高三米。阁内横额“净名普现”。条幅“佛说是本师宏宣象教,天开此初地示现狮峰”。宝相阁前东、西有配殿各三间,东为云来,西为净雪。登上第二层假山,正北有清凉楼,两层,每层九间,楼内供文殊,二楼题额“相合台怀”。楹联“地上拈将一茎草,楼上现出五台山”。一楼门额“妙五福德”。楼内条幅“地分台麓示居国,座挹锤峰供养云”。清凉楼前两侧有配殿,面阔五楹,东曰“吉辉”,西曰“慧喜”,慧喜殿西有六角亭。净雪殿西有一小院,正室三间,名“香林室”,室後设月门。室前东有方亭一座,西有小楼名“倚云楼”,两层。皇帝到殊像寺上香时,皇后在此梳妆,故又名“梳妆楼”。

  殊像寺内原有一口大锅,直径2.41米,高2米,壁厚6厘米,由88块铜块铸接而成,重约5吨,用18根铁柱支撑。平时储水防火,每逢腊月初八,该庙喇嘛就用此锅煮“腊八粥”,承德各庙的喇嘛都到这里吃粥承恩。对非僧人乞讨者也放粥行善。

  殊像寺是皇帝和太后经常临幸之所,建筑布局高低错落,内部考究,环境幽雅,园林气息浓厚,寺中叠石更为驰名。会乘殿、山门、钟鼓楼等建筑在1949年後由政府多次修缮,仍保持原有风貌。1975年,国家重新修建了天王殿和东西配殿。寺内三身木雕菩萨像为国家级文物。殊像寺现已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不动金刚广大智,金刚界中大善巧,金刚身语意坛城,于尔密界恭敬礼!
大日如来至清净,寂静金刚大欢喜,自性光明胜中胜,毘卢导师我敬礼!
宝生法王极甚深,如天中天无垢染,最胜金刚无自性,胜金刚身我敬礼!
弥陀无量寿金刚,胜中胜天无分别,离欲获证到彼岸,胜金刚语我敬礼!
不空金刚圆满佛,一切行思皆成就,清净自性胜中生,金刚勇士我敬礼!

观音洞---观音显圣清凉山

    观音洞,因位于栖贤谷口,又称栖贤寺,距台怀镇约十里。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寺院建造在悬崖之上,从崖底的下院开始,凿石为阶梯通道,在凸出的石壁上盖有亭子和殿堂僧舍,石径的崖壁边缘护有红围墙,迤逦伸向上院石洞前的大殿,形势十分险峻。传说观音洞的岩洞是观音菩萨显示灵迹的地方,故缘洞建寺。《清凉山志》载:“洞有滴泉,味甘。”游人视之为“圣水”。古诗赞道:“足蹑云梯上翠巅,画楼飞阁接云天。殷勤瞻礼圆通相,一滴甘泉热恼蠲。”就是对观音洞的真实写照。

  观音洞寺宇创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下院方整,围墙高筑。以下殿的当心间穿堂而过,便是此登崖壁的石台阶。石阶中段的六角亭处于凸出的石岩上,此即“飞来亭”。横檀上,有三幅观世音救难图,故又称观音亭。横檀上的三幅面为:一是观音显圣救一被歹徒捆住举刀要杀的人;一是观音显圣救一被歹徒搬起石头要砸的人;另一是观音端坐云端救一将被猛虎伤害的人。三幅面集中表现了观音菩萨大慈大悲的天性。中段旁壁筑有七间殿堂僧舍。从小门入内,墙壁与石壁之间十分贴近,院道不足三尺。中间一段墙壁上画有十八罗汉,十八罗汉是六位一组的佛家生活画,或坐于石上,或骑虎,或骑鹿,或肤坐修行,或头枕经书而卧,富有情趣。石阶云梯终端是观音洞的上院。院里正殿之间,内主供观音菩萨,故称观音殿。观音为八臂十一面,头上有头,最上面的头部沿额鬓又排有小头型,故称“十一面”,面部着白、红、绿、蓝等色,表示种种应化的法像。两侧还供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弥勒菩萨和黄教祖师宗喀巴。大殿后洞壁左右各有一小洞。左洞口小内大,下积清水,这就是所说的“圣水”,佛教徒认为口饮此水能够“免难消灾障”。观音洞即因此命名。

  右洞干燥,小可容身。传说西藏六世DL喇嘛仓央嘉措曾于此坐静。六世DL法名仓央嘉措,系藏南门隅之宇松地方人。

  1683年,生于农民家庭。1697年,第巴桑结嘉措选下仓央嘉措为六世DL的灵童,是年9月,自藏南迎到拉萨,事先拜五世班禅罗桑益喜(1663—1737年)为师,剃发受戒,并取法名为罗桑仁钦仓央嘉措。10月25日,仓央嘉措被迎至布达拉宫,举行了坐床典礼。1705年,第巴桑结嘉措在与拉藏汗的政争中被拉藏汗之妃杀死。事变发生后,拉藏汗另委隆素为第巴,代替了桑结嘉措;一面派人赴北京向康熙大帝报告桑结嘉措“谋反”的经过,并奏报桑结嘉措所立的仓央嘉措不是真DL灵童,平日耽于酒色,不守清规,请予“废立”。康熙帝命侍郎赫寿等人来藏进行“安抚”,并敕封拉藏汗为“翊法恭顺汗”,赐金印一颗。仓央嘉措“诏执献京师”。1706年,仓央嘉措被“解送”北京,据说行至青海海滨逝世,时年24岁。关于仓央嘉措的下落,历来说法不一。《西藏民族政教史》载:“嗣因藏王桑结嘉措与蒙古拉藏汗不睦,桑结嘉措遇害,康熙命钦使到藏调解办理,拉藏汗复以种种杂言谤毁,钦使无可如何,乃迎大师晋京请旨,行至青海地界时,皇上降旨责钦使办理不善,钦使进退维难,大师乃舍弃名位,决然遁去,周游印度、尼泊尔、康、藏、首、青、蒙古等处,宏法利生,事业无边。”另据藏文十三世DL传所载:“十三世DL到山西五台山朝佛时,曾亲自去参观六世DL仓央嘉措闭关坐静的寺庙。”但,西藏人民却一直认为仓央嘉措是死在青海海滨的。

  观音洞中部岩畔的香积小佛殿,又是十三世DL喇嘛的坐静所。十三世达喇嘛法名土登嘉措,拉萨东南部达布地区郎敦村人。生于1876年5月5日,1879年6月13日坐床。

  1907年11月27日,由礼部给DL降旨,邀请DL赴山西五台山朝佛。11月29日,DL从塔尔寺起程,1908年正月初五,DL一行到达太原,受到当地政府的盛大欢迎。此时五台山札萨和五台山各庙宇的大喇嘛都先到这里,欢迎DL。正月十二日,DL离开太原,18日到达五台山麓,五台县官、五台山札萨、大喇嘛等人,在山门前欢迎,向DL献哈达、曼札,切按照西藏礼节。DL进入五台山寺庙区时,全寺僧众列队欢迎。DL在五台山又照例给全体僧众讲经说法、放头,并派人给五台山各寺庙熬茶、放布施。据说十三世DL就曾在观音洞坐静。

  由于以上原因,观音洞成了在蒙藏地区极有影响的喇嘛庙,很多少数民族信徒朝拜五台山,必到此处,以一礼DL喇嘛坐静处。
不动金刚广大智,金刚界中大善巧,金刚身语意坛城,于尔密界恭敬礼!
大日如来至清净,寂静金刚大欢喜,自性光明胜中胜,毘卢导师我敬礼!
宝生法王极甚深,如天中天无垢染,最胜金刚无自性,胜金刚身我敬礼!
弥陀无量寿金刚,胜中胜天无分别,离欲获证到彼岸,胜金刚语我敬礼!
不空金刚圆满佛,一切行思皆成就,清净自性胜中生,金刚勇士我敬礼!

显通寺---五台山众多寺庙中最大、最古的一座

   
Temple016.jpg
2007-10-10 12:00

    显通寺坐落在台怀镇。它是五台山众多寺庙中最大、最古的一座。该寺历史悠久,珍贵文物很多,是佛教圣地中的一颗明珠。

    河南洛阳白马寺,是中国始建年代最早的一座佛寺,被人们称为“释源”。而显通寺的初建时间,可以和白马寺相比。

    据记载,显通寺始建于汉明帝永平年间,略晚于白马寺数年,所以有人把它列为中国的第二座古寺。这座寺庙,初名大孚灵鹫寺。北魏时有所扩建,因前院有花园,又称花园寺。唐太宗时重建,易名为大华严寺。明太祖朱元璋时重修,赐额“大显通寺”,明成祖朱棣赐名为“大吉祥显通寺”,明神家朱翊钧再赐额为“大护国圣光永明寺”,简称永明寺。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再改名为大显通寺,直到今天。

    显通寺是五台山寺庙群中最大的一座寺庙。全寺占地面积四万三千七百平方米,现有大小房屋四百多问,且大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殿堂、厢房布局严整,中轴线分明,配殿左右对称。布列于中轴线上的主要殿宇七座,从南到北,依次为观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文殊殿、铜殿、藏经楼。此外,还有钟楼、僧舍和各种配殿。

    显通寺各大殿保存完好。观音殿,又名南殿。殿内,中间供着观音菩萨像,左右供着文殊和普贤菩萨像,所以又称三大主殿。殿内两侧放满了经架,架上置有各种经书,所以又称藏经殿。过去,救助水陆众生的大法会——水陆道场也设在这里,所以又叫水陆殿。大文殊殿,是显通令的第二重大殿。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各寺庙均以供奉文殊菩萨为主。自然显通寺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显通寺的大文殊殿内,供着七尊文殊菩萨像:正中的为大智文殊;前面的五位,从左至右,依次为西台狮子文殊,南台智慧文殊,中台孺者文殊,北台无垢文殊,东台聪明文殊;大智文殊后面是甘露文殊。此外,文殊像前有护法神韦驮像,两侧有十八罗汉像。大雄宝殿是显通寺的第三重大殿,殿内供着三世佛像:中为释迦牟尼佛,西为阿弥陀佛,东为药师佛;两旁有十八罗汉像;背后有观音、文殊、普贤三尊菩萨像。

    长期以来,在五台山寺庙群中显通寺之所以特别引人注目,除了它历史悠久、香火旺盛外,寺内珍藏着许多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珍贵文物,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比如,在挂着“大显通寺”匾额的山门外两侧,各有一座石碑,石碑上摹仿龙形和虎形,分别写着“龙”、“虎”两个大字。寺庙中用龙虎把守大门,甚为奇特。而这两座石碑又是唐代的遗物,弥足珍贵。在大文殊殿前有两座碑亭,亭内的石碑也比较特殊,一座是无字碑,一座是有字碑,有字碑是清朝康熙皇帝的御笔。藏经楼内,收藏的各种文物那就更多了。在这里,有北魏时期铜铸的旃檀佛像,有北宋开宝年间刊刻的雷峰塔藏经,有明代人绘制在菩提树叶上的十八罗汉像,有杨五郎使用过的兵器——八十一斤重的铁棍……然而,在显通寺内最珍贵也是最值得一看的文物,却是千钵文殊铜像、铜殿和铜塔、无量殿、华严经字塔和重达九千九百九十九斤半的大铜钟。

    千钵文殊铜象,供奉在千钵文殊殿内。这尊铜像,造型奇特,上叠五个头像;胸前有手六只,其中的两只捧着一个金钵,钵内坐着释迦牟尼佛,背后向四周伸出一千只手,每只手上都有一个金钵,每个钵内都有一尊释迦牟尼佛。所以,这尊铜像又被叫做千臂千钵千释迦文殊像。这尊像金光灿烂,铸于明代,全国少有。

Temple016-1.jpg
2007-10-10 12:00

    铜殿和铜塔,也是全国罕见的文物。铜殿高八点三米,宽四点七米,深四点五米,是明朝万历年间用铜十万斤铸成的。殿内四壁铸满了佛像,号称万佛;铜殿隔扇的外壁,铸有各种图案和花卉鸟兽,如玉兔拜月、丹凤朝阳、二龙戏珠等,非常精致。铜殿前原有铜塔五座,暗含五台之意,现仅留下两座,八面十三层,玲珑秀丽,引人注目。

    无量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四壁全用青砖砌就,殿顶用方木砌就。殿内无大梁、无立柱,殿外无廊檐,因此人们又叫它无梁殿。殿内壁上有走廊一圈,有梯道可上。在走廊的任何一个部位均可看清全殿面貌。这是五台山各寺庙中的一座特殊建筑,在全国也不多见。此殿又叫七处九会殿。因为释迦牟尼成佛之后讲解《华严经》,在七个地方讲了九次才讲完。为纪念佛祖的这项佛事活动,殿前正面每层都辟有七个阁洞。殿内正中供奉着卢舍那佛,背后供着弥勒佛。

    华严经字塔陈列在藏经楼内。这座字塔是用蝇头小楷字组成的。在长一丈八尺,宽六尺的黄绫和白绫上,写有《华严经》八十卷,六十万零四十三字。这是清朝康熙年间苏州许德心用四年时间设计、八年时间书写完成的作品,确实珍贵。

    大铜钟悬挂在显通寺的钟楼内。这口钟铸于明朝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重九千九百九十九斤半。为什么不铸成一万斤呢?这是为了忌讳皇帝“万岁”老爷的“万”字。这口钟名叫幽冥钟。钟的外部,铸有楷书佛经一部,共一万余字。因为敲击时钟声绵长,传播深远,所以人们又把此钟叫做长鸣钟,也称为长命钟。显通钟声,历来是五台山梵宇佛国的一个标志,向来为人们所称道。

  作为五台山首屈一指的大寺,显通寺历代驻锡过许多名僧大德,如志远、澄观、贤林、延一、大宝法王哈里麻、妙峰等,其中以唐代清凉国师澄观最为著名。
不动金刚广大智,金刚界中大善巧,金刚身语意坛城,于尔密界恭敬礼!
大日如来至清净,寂静金刚大欢喜,自性光明胜中胜,毘卢导师我敬礼!
宝生法王极甚深,如天中天无垢染,最胜金刚无自性,胜金刚身我敬礼!
弥陀无量寿金刚,胜中胜天无分别,离欲获证到彼岸,胜金刚语我敬礼!
不空金刚圆满佛,一切行思皆成就,清净自性胜中生,金刚勇士我敬礼!

黛螺顶---不登黛螺顶,不算朝台山

   
Temple023.jpg
2007-10-10 12:03
   

    台怀中心区寺庙群东,一座陡峭的山崖上,平生出又一座山形如锥形大螺的小山,小山上有寺曰黛螺顶,亦称大螺顶,该寺以供奉五种文殊法像而名扬五台。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黛螺顶创建于明成化年间,明万历年间和清康熙、乾隆年间都曾重修和局部补建。传说乾隆要朝拜五台五方文殊,终因风大路远,未能如愿,遂命人摹似五座台顶的五方文殊,总塑于此,以便朝台者到此参拜。

  五台山,自开文殊道场以来,朝台者络绎不绝。朝台是指佛教信徒到五台山朝山拜佛。朝山拜佛不同于旅游观光。旅游观光的目的是为饱览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佛教徒朝台则是为朝拜圣迹,表示对佛和文殊菩萨的信仰。海外佛教徒朝台,一般是遍礼五台山诸寺和朝拜象征文殊菩萨“五智”的五台山五大高峰。同时,还要朝礼金刚窟、般若石等圣迹。般若石,即清凉石,在清凉寺。金刚窟,在台怀镇北五里的楼观谷。

  这些朝台信徒,出于对五台山的无比祟仰,他们一般都要将“五台山土石”作为圣物带回本国,有的还要在五台山供佛和做佛事活动。

  中国内地佛教徒朝台,有所谓“大朝台”和“小朝台”之分。

  所谓大朝台,是遍礼全山佛寺,并亲临东台、西台、南台、北台和中五大高峰供佛和祈祷。中国蒙、藏地区的佛教徒,对五台山和文殊菩像极为崇拜,他们朝台,一般都是大朝台,而且形成了固定的路线和日程。从前,蒙藏佛教徒经过长途跋涉,“驱驼马牛羊数千里”,来到五台山的北大门鸿门岩或(西)大门济胜桥后,一般都是见庙进香,遇寺供佛。有人则一步一叩首地跪拜至五台山佛教中心区台怀镇。济胜桥距台怀镇约200余,鸿门岩距台怀镇也有40余里,由此可见其虔诚。

  在台怀镇及其附近,蒙藏佛教徒首先要朝拜“塔院寺五圣迹”(亦称“塔院寺五景”)。即:佛舍利塔(大白塔)、佛足牌、文殊发塔、杂花园、般若泉。在大白塔前,蒙藏佛教徒一般均行五体投地之大礼拜佛,且剪发供献佛祖。逐个参拜台怀镇及其附近寺庙和圣迹后,蒙藏朝台佛教徒便开始巡礼五台山的五大高峰。他们从南台开始,依次巡历中台、西台、北台、东台,历时4天,行程约150余里,旅行路线里一个环状。沿途经过的主要寺庙有:白云寺、千佛洞、金灯寺、南台普济寺、古南台寺、金阁寺、清凉寺、狮子窝寺、中台演教寺、清凉桥、西台法雷寺、北台灵应寺、东台望海寺等。住宿的地点是:第一夜,金阁寺;第二夜,中台顶演教寺。第三夜,东台顶望海寺。第四天早晨,在东台顶望海峰观日出。尔后,即寻路下山,傍晚时分,即可返回台怀镇了。蒙藏佛教徒多年来自然形成的巡礼五大台顶的日程和路线,实际上也是一个徒步游览五台山内地区的极好指南。

  所谓小朝台,则仅在台怀镇附近各寺巡礼,并登临作为五台山五大高峰象征的黛螺顶。黛螺顶把五座台顶文殊菩萨的五种法像集中塑在一起,来到这里也就等于上了五座台顶,一次就能朝拜五尊文殊菩萨,所以就叫“小朝台”。要把五座台顶都转遍,不具备较强的体质,没有足够的时间,是不行的。而登黛螺顶,来回有半天时间就够了,同样能了却“朝台”的心愿。人们常说:不登黛螺顶,不算朝台人。

  黛螺顶寺宇占地3000余平方米,计有殿堂僧房20余间。寺内第一进大殿为站坛殿。殿座六角台基,上部是六角重檐攒尖顶。看去如一座亭台,很是俏丽。殿内立供站坛佛,释迦牟尼佛不是常见的趺坐形样,而是站立于佛坛之上。又因佛像是用为檀木雕成的,又名为檀佛。现在佛像是后代补塑的。

  第二进大殿为五文殊殿,正面三间,侧面两间,外加半间宽的四面出廊,单檐歇山顶。殿内供的就是集五座台顶五种文殊法像于一室的五文殊。正中殿坛上,中间供中台翠岩峰演教寺的孺童文殊,左侧供北台叶斗峰灵应寺的无垢文殊,右侧供南台锦绣峰普济寺的智慧文殊,左侧殿坛供东台望海峰望海寺的聪明文殊,右侧殿坛供西台桂月蜂法雷寺的狮子吼文殊。把五座台顶的五种文殊法像集于一殿,开辟小朝台胜地,免去了许多人朝五台路遥之苦,又可了却朝佛之愿,是颇见标新立异之心的。从此,黛螺顶也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寺,一跃而为盛誉闻名遐迩的佛徒朝台必到之地。第三进大殿是该寺后殿,面阔五间,歇山顶,殿阶台下长有一松一柏,松在北端,柏在南端,围粗均在9尺左右,即是乾隆帝诗中所称赞的“阶下千年不老松”。松柏高大直立,无有弯曲,望去如戟指蓝天,为寺字增色不少。
不动金刚广大智,金刚界中大善巧,金刚身语意坛城,于尔密界恭敬礼!
大日如来至清净,寂静金刚大欢喜,自性光明胜中胜,毘卢导师我敬礼!
宝生法王极甚深,如天中天无垢染,最胜金刚无自性,胜金刚身我敬礼!
弥陀无量寿金刚,胜中胜天无分别,离欲获证到彼岸,胜金刚语我敬礼!
不空金刚圆满佛,一切行思皆成就,清净自性胜中生,金刚勇士我敬礼!

菩萨顶---五台山十座黄庙(喇嘛庙)中的首庙

   
Temple018.jpg
2007-10-10 12:07

    菩萨顶位于山西省五台山台怀镇的灵鹫峰上,是五台山十座黄庙(喇嘛庙)中的首庙。由于它的建筑雄伟、金碧辉煌,远看好似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因此人们又把它叫做喇嘛宫。

    菩萨顶是满族语言的叫法,意思是文殊菩萨居住的地方。

    菩萨顶历史悠久,到了清朝,它实际上成了皇室的寺庙,地位极其尊贵。

    据记载,菩萨顶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初名大文殊院。到了唐朝,据说文殊菩萨曾在这里显圣,露出了真容,便将寺名改为真容院。北宋时重修,并铸铜质文殊像一万尊,供奉在寺内。南宋时改建,并将此寺易名为大文殊寺。明朝永乐初年,始有菩萨顶的称谓。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又对该寺进行了重修。到了清代,由于皇帝崇信喇嘛教,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遂将菩萨顶由青庙(和尚庙)改为黄庙(喇嘛庙),并从北京派去了住持喇嘛。清康熙年间,又敕令重修菩萨顶,并向该寺授“番汉提督印”。从此,按照清王朝的规定,菩萨顶的主要殿宇铺上了表示尊贵的黄色琉璃瓦,山门前的牌楼也修成了四柱七楼的形式。这在五台山是绝无仅有的,在全国范围内也不多见。自此以后,菩萨顶成了清朝皇室的庙宇。康熙皇帝先后到菩萨项朝拜了五次,乾隆皇帝朝拜了六次。菩萨顶山门外水牌楼上的“灵峰胜境”,文殊殿前石碑坊上的“五台圣境”,是康熙皇帝亲笔题写的。菩萨顶东禅院内两座高三米、宽一米的四楞碑上,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刻写的碑文,则是乾隆皇帝的御笔。

    菩萨顶的建筑布局很有特色,且主要殿宇外观似皇宫,而内部布置却又具有浓烈的喇嘛教韵味。

    因为菩萨顶在灵鹫峰上,从峰下仰望,菩萨顶前一百零八级陡峭的石阶,如悬挂在空中的天梯,上面是梵宫佛国,琼楼玉宇。爬完石阶,平台之上立着一座四柱三门的木牌楼。牌楼两旁竖着两根高高的旗杆。牌楼之后是山门。山门两边厢房的红墙上,分别开着圆形窗户。有人说这种布局恰似龙头:牌楼的正门是龙口,旗杆是龙角,厢房壁上的圆窗是龙眼,而那长长的一百零八级石阶,则是龙吐出的舌头。这几句话,形象地概括了菩萨顶山门前的布局特点。

    菩萨顶现在占地面积九千一百六十平方米,有殿堂僧舍等大小房屋一百余间,且均为清朝康熙年间的建筑。全寺建筑大体上可以分为前院、中院、后院三个部分。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文殊殿等。两旁,对称地排列着钟楼、鼓楼、禅院等。主殿居中,高大雄伟;配殿位居两侧,左右对称。全寺建筑的布局不但中心突出,而且壮观恢宏,加之红柱红墙,金色琉璃瓦,更显得金碧辉煌,富贵豪华。其形态,其气魄,一点也不逊于皇家宫室,真是一派佛国仙境的景象。

    菩萨顶各主要大殿的布置和雕塑,具有浓烈的喇嘛教色彩。面阔七间的大雄宝殿内,后部供着毗卢佛、阿弥陀怫和药师佛,前面则供着喇嘛教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像。文殊殿内的文殊像,与一般佛教寺庙(青庙)内的文殊菩萨像不同,它是按喇嘛教的经典规定制作的;头取旁观势,腰取扭动势,发取散披式,同时身挂璎珞,显得特别活泼、生动。两侧墙壁上,还挂着唐卡——绘在布上的藏画。另外,大雄宝殿、文殊殿的柱头上,还挂着桃形小匾,上写梵文咒语。这些,都是喇嘛教寺庙建筑装饰中所独有的。

    值得一提的是,文殊殿还有滴水大殿之称。过去,文殊殿有一块檐瓦,无论春夏秋,也无论阴晴雨,总是往下滴水。时间长了,文殊殿前的一处阶石上面成了蜂窝状。什么原因呢?有人说,这是文殊菩萨灵验,广施雨露的缘故。实际上,这是建筑上的一种巧妙设计。过去,文殊殿的琉璃瓦上留有小孔,瓦下有储水层,储水层下又有防漏设施。每当雨天,雨水透过琉璃瓦孔而存于储水层内。在阴天或晴天时,储水层中的水便慢慢地从檐瓦滴下。以后,由于文殊殿在翻修施工时,不知保护殿顶存水的奥秘,如今已不再滴水了,实在可惜。

    此外,菩萨顶内还存有许多文物。这些文物中,有几件比较稀奇,而且还有趣闻。

    菩萨顶后院正房内存有四口大铜锅。这些锅是过去菩萨顶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四月、六月、十月和腊月举办佛事活动时煮粥用的。其中最小的一口锅,直径即近二米。据说,有一个冬天,小和尚去刷洗铜锅爬不出来,最后还是搭上木梯才把他拽出来的。菩萨顶山门外的两座石狮中有一头没有舌头。这是少有的石雕作品。据说,在清朝康熙年间重修菩萨顶时,早上的粥总是不够吃,火头僧发现,锅内的粥被石狮偷吃了,于是便在粥锅内放上一把利刀,待石狮偷粥吃时,刀把舌头割下来了。这样,这头石狮就没有了舌头。在菩萨项前院的西配殿里,还有一尊泥塑文殊菩萨像,也是饶有风趣的佛教文物。过去,这尊文殊菩萨像的右肩上还带着一支箭,据说还是乾隆皇帝射的。如今肩上的箭没有了,但乾隆皇帝给它的封号“带箭文殊”依然流传至今。
不动金刚广大智,金刚界中大善巧,金刚身语意坛城,于尔密界恭敬礼!
大日如来至清净,寂静金刚大欢喜,自性光明胜中胜,毘卢导师我敬礼!
宝生法王极甚深,如天中天无垢染,最胜金刚无自性,胜金刚身我敬礼!
弥陀无量寿金刚,胜中胜天无分别,离欲获证到彼岸,胜金刚语我敬礼!
不空金刚圆满佛,一切行思皆成就,清净自性胜中生,金刚勇士我敬礼!

碧山寺

   《清凉山志》有一首描述碧山寺的诗道:“落日碧山寺,萧然古涧边,白云生翠崦,明月下寒泉。”仔细品赏,会觉得碧山寺清静优美,简直是一幅绝妙的工笔画。实地游览,触景生情,则另有一番诗情画意。未入寺院,即见密林掩映下,一座雕工极其精细的木牌楼上,悬着一块书有“清凉震萃”的匾额。向寺院的靠山瞻望,但见中间大、两边小的高山,就象是天工造就的一个立体形“山”字。入寺环顾,又见寺院开阔,殿宇宏伟,一派庄严整肃景象。

    碧山寺创建于北魏,重修于明代,曾名为普济寺、护国寺、北山寺等,清代乾隆年间改名为碧山寺,宣统年间,又称为广济茅蓬。宣统二年,有乘参、恒修两位老修行朝礼五台山,上到北台顶时,天气突变,朔风凛冽,把他俩的脚冻伤了。他们还在北台的华严岭,见到两个被冻死在半路的人。乘参和恒修心想,朝拜北台顶,需要有个食宿的处所。两位老修行誓建一座茅蓬,供朝礼北台的僧人和居士们歇脚和饮居,于是,创立了“广济茅蓬”,并从北台顶下的碧山寺买了一部分房产,使山上山下联成一体。后来,广济茅蓬又与碧山寺合成一体,碧山寺由子孙庙改为十方丛林。这个寺庙有如下三个特点:凡南来北往的游访僧到此,都管吃管住;方丈和尚实行选贤制;丛林师父们度的弟子不得在本寺常住。由于上述原因,碧山寺广结善缘,聚集高僧名师,影响越来越大,不仅在全国佛教界有名气,而且在东南亚国家也有一定的声誉。
    广济茅蓬名传海外,现在。寺内存有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教徒捐赠的铜牌、火典,有从缅甸请来的玉佛像。

    碧山寺中轴线上有四座大殿,占地面积二十四亩,有殿堂楼房五十余间。第一进大殿是天王殿,殿内正中的佛龛内,供有弥勒佛,两侧立四大天王,绕过弥勒佛,后门正中的龛内立有护法神韦驮。所有圣像都装在龛内和壁窗内。与其它寺院天王殿的装置不同。元代名僧金壁峰、明代名僧古月禅师,都曾在这里讲述经法。至今,寺院对面的山上尚有金碧峰和古月禅师的墓塔。

    第二进大殿是毗卢段,又称雷音宝殿。殿内正中供毗卢佛,两壁供十二菩萨,左壁从后墙角向门窗前依次排列妙德、普眼、弥勒、威德自在、净诸业障、圆觉六菩萨;右壁从后墙角向门窗前依次排列普贤、金刚藏、清净慧、辩音、普觉、贤善首六菩萨,门两边各立一尊金刚,所有菩萨的后背都饰有灵光,妙德和普贤二菩萨身边又有待理菩萨,殿内设置显得庄重而有气派。

    大殿左山墙外壁,嵌有一块明万历年间的石刻题诗,题为:五台北山寺观百岁老僧。有诗四首,第二首写道:“眼错不辨天花落,口说前朝事可凭,铁棒五郎曾护驾,铜台大显五台僧。”民间传说五台山是杨家将活动过的地方,杨五郎出家是先投碧山寺,后又到离碧山寺不远的太平兴国寺。太平兴国寺为宋太宗时修建,因杨五郎是这个寺院的第二代当家和尚,老百姓就把它叫成“五郎庙”。庙外山上有一处高台,人们管它叫“五郎阅兵台”。现在,五郎庙虽已不复存在,但五郎教练五百僧兵,抗击辽兵,棒杀韩昌的故事仍广为流传。民国时女居士施剑翘,为任山东省军务帮办兼第一军军长的生父施从滨报仇,于一九三五年亲手击毙杀害他父亲的大军阀孙传芳后,就来此修行。

    第三进大殿叫戒坛殿。殿内正中设有青石砌成的戒坛,长五点一米,宽五米,高一点二米,是五台山唯一的一座戒坛。戒坛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最早弘扬律宗的法聪曾于这里开讲《四分律》。后来各代,这里一直传戒的地方。现存的戒坛为明代遗物。戒坛上供有一尊缅甸石雕玉佛。玉佛盘腿坐在莲台上,服装简朴,发髻隆起,面颊丰满,神情开朗,凝目下视、若有所思,看去还是英俊的青年形象。这尊历史人物的传神雕刻,跟真人盘坐在那里一样大小,不用说雕刻艺术的逼真、精湛,就说当初的玉石原料也是十分难得的。据说,民国十七、八年,有一名江西老修行同一位老僧去朝印度,经过缅甸,共请了三尊玉佛回国,一尊置于上海,建了玉佛寺,一尊置于武汉归缘寺,另一尊即此。大殿两旁排列的十八罗汉。都是一色的金身,系由特珠工艺制成,称为漆纱罗汉。塑制时,先做好沙模,再在外面用纱、布、胶层层粘贴,成型后把内里的沙掏空。采用漆纱工艺制成的罗汉,体轻而质固,很适于远途请运驾迁。据第二进大殿左前侧的五台山碧山寺募造罗汉圣像功德碑记载,清顺治年,戒坛殿戒坛上供有佛像,“两傍犹空,本寺化缘僧妙像发心募缘,游历盛京,庆遇大都宪佟公讳国胤东居巨族,世修善因,现宰官身而作佛事,随缘倡施,命往姑苏处造奇特罗汉、观音大士、韦陀圣像共二十尊,水陆跋涉四千余里,仍由京都送供戒坛,列龛设座,庄严甚丽。”可见,碧山寺戒坛殿内的漆纱十八罗汉,颇费了一番周折。

    最后一进大殿在靠山脚下的一处高台上,单另为一个小院,大殿坐西向东,有南、北两侧的堂屋陪衬。大殿面宽五间,上下两层,原为藏经殿,曾存有雍正十三年四月八日刊印之三藏经全部,计七千五百余卷。大殿正中靠后墙,塑有一座高大的弥勒佛像,头部伸到了二层大殿上。弥勒佛的塑法,不是盘腿打坐,而是作坐的姿势,双腿自然下垂,脚蹬地上,称为“弥勒下生”。按佛家的说法,释迦牟尼佛是现在佛,弥勒佛是未来佛。《弥勒上生经》说弥勒佛现住在兜率天,《弥勒下生经》说他以后将从兜率天下生此世界,在龙华树下继承释迦牟尼而成佛。这尊“弥勒下生”塑像,当然是取了后一种说法。

    碧山寺碑记较多。除前面引述的以外,戒坛殿前,有明成化丁未正月立的重修碑记,有明弘治元年立的石刻经幢,有明正德申戍庚午月碑记,雷音殿后墙北侧,有康熙十九年御制五台碧山寺碑。由此可见,历史上碧山寺就是五台山的一处大寺。
不动金刚广大智,金刚界中大善巧,金刚身语意坛城,于尔密界恭敬礼!
大日如来至清净,寂静金刚大欢喜,自性光明胜中胜,毘卢导师我敬礼!
宝生法王极甚深,如天中天无垢染,最胜金刚无自性,胜金刚身我敬礼!
弥陀无量寿金刚,胜中胜天无分别,离欲获证到彼岸,胜金刚语我敬礼!
不空金刚圆满佛,一切行思皆成就,清净自性胜中生,金刚勇士我敬礼!
我也去过五台山,据说五台山的寺庙还分为外五台和内五台。
内五台是指六大寺:东台顶、南台顶、西台顶、北台顶、中台顶,还有台怀镇从外向内数第二座寺庙(具体寺名忘了)。除了这六大寺,都称为外五台。
见我身者发菩提心,闻我名者断恶修善,闻我法者得大智能,知我心者即身成佛。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