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 提 心——以菩提心为道之教授 
 
    阿弥陀佛化现之莲花生大师,依多种大乘经教,修持其心,爱一切有情,如母爱其独子。常行一切利他之行,乃送一切轮回有情,往涅槃之舵手,于当调服之有情,非请而说,禀赋大悲,乃一切菩萨之王。 
 
    位于蒙卡狮堡洞时,我卡珍磋嘉妈,心企开悟,发菩提心,乃以珍品堆积之曼达,供养大师,请求曰:嗳玛火,师尝谓既于一切有情,生慈悲心,大乘至要之法,为修菩提心,我等应如何修之。 
大师答曰:磋嘉,若入大乘,而不修菩提心,当坠下乘。故常发心企求证悟,奋力利他之菩提心为要。 
 
    大乘经续中详尽开示无数,简言之,可分为外修、内修、密修三部。 
 
    3-1       外修菩提心 
 
    磋嘉妈问曰:外修之法云何? 
 
    大师答曰:外修分十二点: 
 
    1、 修菩提心之自性。 
    2、 种类。 
    3、 定义。 
    4、 行者德相。 
    5、 取誓句所依境。 
    6、 仪式。 
    7、 修之效益。 
    8、 修之理由。 
    9、 不10、 修之缺失。 
    11、 戒律。 
 
   十一、持失之分界。 
   十二、破损还净之法。 
 
    问曰:此十二点云何? 
    3-1-1      自性 
 
    大师答曰:发菩提心之自性为欲求正觉,誓证之以解脱轮回中一切有情。 
 
    3-1-2      种类 
 
    经中言种类甚多,简分为愿行二种,愿是愿利乐有情,然唯愿不足,实行为重。 
 
    未离我执过见者,发菩提心难矣哉。 
 
    3-1-3      定义 
 
    菩提心之定义为行者初起利他心态,未积资粮者,不起是心。 
 
    3-1-4      行者德相 
 
    修菩提心之应具德相如下:心慕大乘,不羡罗汉、辟支佛。由具大智,离于疑惑。皈依大师、三宝。厌倦不正或下乘之教法。(态度)温文平和。 
 
    今藏民敌视教法,大臣心存邪念,藏王易受蒙骗;堪受大乘之器甚少,磋嘉,当离于敌友之偏执。 
 
    3-1-5      所依境 
 
    汝应依仰慕大乘,心满慈悲之师,求取菩提心誓句,彼应为不越戒律,纵刹那亦不为利己而行者。 
 
    于此暗劫,不随具德上师者,将堕魔掌矣。 
 
    3-1-6      仪式 
 
    受菩提心誓句之仪式如下:于吉年吉月之盈月十五或处八日,于三宝前广陈供养,敬礼僧伽,会供本尊,于空行、护法、神灵、盛供多玛,尽舍所有以积福。 
 
    是夜,奉师以灌顶资,以七支(注:七支为敬礼三宝,忏悔罪障,广陈供养,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普皆回向)敬师积聚资粮。 
 
    特别应忏悔如下:观顶上“阿”字放光,置一切有情于佛陀正觉,供养一切圣众,光收入“阿”字,摄圣众悉地甘露,融入自身,烧除罪障,观此,念“阿”字一百零八遍。 
 
    观上师心中,智觉心中“hong”字放光,融入汝身、语、意,烧除一切罪业,观此,念“hong”字一百零八遍。 
 
    继为语忏悔,忆念无始轮回以来所积恶业,以愧悔心念忏悔文三遍: 
    金刚上师一切持明祈垂听。 
    本尊寂忿坛城圣众祈垂听。 
    十方诸胜者及佛子祈垂听。 
    护教空行母及护法祈垂听。 
 
    于一切堪敬者前,我某甲,愧悔无始至今,由邪念驱使,自身语意所犯,及教唆随喜他人所犯之一切罪业。 
 
    真实发菩提心:分两部,首为初业行人发愿菩提心。 
    弟子应真心思维:为救苦海轮回之一切有情,我要证取无上正觉。 
    于上述祈求之后,念三遍: 
 
    既以一切有情为我之父母兄妹子女师友,我某甲,从今直至证菩提,切实发愿,解脱一切未解脱者,渡一切未得渡者,纾释一切未纾释者,一切未脱苦痛之有情,皆安置于无住涅pan(注:解脱三恶趣有情,至能修法之处,渡善趣有情过苦海,而得解脱,纾释已发心菩萨进达于地)。 
 
    次发行菩提心,思维:从今直至轮回未空前,我要心无散乱,以多种方利乐有情。重复上述祈求,念三遍: 
从今直至轮回未空前,我某甲愿不断发心,修、行,圆满六度四摄,正如过去如来及佛子,圆满生平显道地,受持根本支分戒,我亦如是修、行,圆满之。请以我为菩萨。 
 
    其师续说:当如是,弟子曰:此为善,此为义。重复三次而得誓句。 
 
    为使誓句不衰减,其师应开示律仪,而弟子应供养礼物,并为感恩而盛大供养。 
 
    此后,最重要者,为如河流般,不断发起、及修持菩提心。 
 
    3-1-7        效益 
 
    修菩提心之效益如下:超越罗汉辟支佛,而为大乘行人。根除烦恼罪障。汝身语意善行,将成义利之因。所集功德,令汝圆满。汝将为诸佛菩萨护法所眷顾,一切有情觉汝端严镯目,爱汝如子,汝将不离大乘教法。 
 
    简言之,汝将速证圆满正觉,成就佛陀胜德,此德越量,是故应持之。 
 
    3-1-8        修之理由 
 
    自求解脱或亦足矣,何以应解脱轮回之一切有情?一切有情既为汝之父母,汝负恩难量,故修以报之。 
 
    彼恩若何:构成汝命、汝躯,以最好之饮食养育汝,为饶益汝而承受一切困苦,珍惜汝有甚于彼,甚至于彼之心肝。 
 
    再者,彼于汝以财产,教汝育汝,缘汝以圣法,父母恩大难量,必须解脱之。一切有情既具觉性,与汝相连,汝必须令彼脱离轮回。 
磋嘉,只欲求一己之欢悦者,与圆满佛道无缘矣。 
 
    3-1-9         不修之缺失 
 
    不修之缺失如下:既堕罗汉辟支佛乘,障汝证菩提,所作皆徒劳,所积资粮皆消弭,为神灵所扰,他人所怨敌,简言之,凡汝欲求,不能满愿。缺失数之不尽。 
 
    磋嘉,大乘行人,不具菩提心,何其愚也。 
 
    3-1-10        戒律 
 
    3-1-10-1    愿菩提心戒 
 
    应持之戒律分二,愿菩提心戒,为不舍有情,不断修菩提心。损减菩提心者为: 
1、 为弃舍2、 有情意乐所胜,3、 忿恨捶打有情,4、 经一日而5、 不6、 对治。7、 为欺蒙亲教师、舍8、 黎、法友,9、 堪敬者意乐所胜,10、 欺蒙彼等,11、 经一日而12、 不13、 对治。14、 汝令人懊悔其功德,15、 功德为随喜,16、 而17、 非懊悔之境,18、 汝为使彼懊悔(意乐所胜)而19、 云:此非至上,20、 此非优胜。21、 为嗔心驱使。22、 批评已发心菩萨。23、 无悲心。24、 弃舍。25、 有情。 
 
    倘经一日而不对治,则为五堕,彼能令汝失愿心誓句,当戒除之。 
 
    磋嘉,广受戒而不持,罪能毁汝。 
 
    再者,应行持者五: 
1、 为对治忿恨捶打有情,2、 汝应保持温和,3、 常施援手。 
4、 为对治欺蒙堪敬者,5、 应常清醒,6、 纵至断命,7、 慎勿妄语。8、 为对治使人懊悔,9、 置一切10、 有情,11、 趋向佛菩提之善行。12、 为对治嗔心批评,13、 应赞颂一切14、 大乘行人,15、 事彼如师。16、 为对治弃舍17、 有情,18、 汝应以自心见证,19、 净心追随能持(大乘)者。行持诸行,20、 纵使女身,21、 亦为持释迦牟尼教法者。 
 
    3-1-10-2       行菩提心戒 
 
    次释行菩提心之戒律分三:一、应断之十恶。二、对治之十善。三、从事之十波罗密。 
 
     一、 十恶 
十恶中,身业者三:杀、不予取、邪淫。 
 
    (一)、杀 
    杀之义为扰乱生命之延续,由三毒故,分为三类: 
    一、由贪故杀,如贪求畜生之皮肉而宰杀之。 
    二、由嗔故杀,如为邪念驱使而谋杀。 
    三、由痴故杀,如误杀,或如幼童杀鸟,或践踏蝼蚁。 
 
    未离三毒之有情,无有安乐。 
    杀业依下列四支具足而成: 
    一、作恶意图,无有间断。 
    二、预备及加行。 
    三、实行,究竟杀死。 
    四、无愧悔心,意乐所行。 
 
    杀业果报分三: 
     一、异熟果,由贪故杀,转生饿鬼:由嗔故杀,转生地狱;由痴故杀,转生畜生。 
     二、受者等流果,由前恶业,虽生人中,寿命短促,复多病苦。 
     三、作者等流果,由前习气,乐于杀生。 
磋嘉,是故诸恶莫作,修多罗云断舍斯行,汝将出于异熟,作者、受者等流果报,转生多乐人天。 
 
    (二)、不予取 
    身恶业之次为不予取,其义为取人财物,以为己有。 
    包括胁取如白日强抢,盗取如于物主不见时偷取,骗取如欺诳,颠倒斗秤等。 
    磋嘉,不出离诸欲者,无有安乐。 
    如前具四支而成,复有三果: 
    一、异熟果,总说依业力大小而堕三恶趣,别说转生饿鬼。 
    二、受者等流果为虽生人中,受用匮乏,常遇劫盗。 
    三、作者等流果,为由前习气,未来世中,乐于不予取。 
  磋嘉,断此恶而得三果,得与斯三相反之果,生于人天,受用丰饶。 
 
    (三)、邪淫 
     身恶业之三为邪淫,义为与无权交配之对象行淫,别说如下: 
     一、王所监护者为后妃,臣民不当交。 
     二、不当与法律禁止者交。 
     三、于印度,不应与未成家者交,盖未成家者由其父母监护也。 
     四、不当乱伦,如与母、妹交也。 
     五、不当与受圣法监护者交,如上师佛母,出家众等。 
       欲重者不入解脱道,磋嘉,当行对治。 
 
       与合法伴交,亦有不当之处: 
       一、不当之时,如初一、初八、十五。 
       二、不当之地,如三宝坛前。 
       三、不当之行,如作兽行。 
       磋嘉,一般而言,不舍在家生活者,陷于魔狱。 
 
       邪淫如前四支具足而成,复有三果: 
            一、异熟果,为生于三恶趣,纵生善趣,夫妻争斗。 
            二、受者等流果,为妻眷不贞良。 
            三、作者等流果,由前习气,乐于邪淫。 
          磋嘉,断除邪淫不沾染,将得相反之果,是故弃之为重。 
        
   (四)、妄语 
           复次,语之恶业有四: 
           其初为妄语,即说不真实为真实,分别如下: 
             一、无记妄语(注:英译作“无利及无害”,依旧译作无记),如衰老之妄语。 
             二、有利或有害之妄语,如对某人有利而损害他人者。 
             三、大妄语(注:英译作“具备圣德之妄语”,依例作大妄语)如未证谓证。 
           磋嘉,莫粗心发言。 
           妄语如前四支具足而成,复有三果: 
             一、异熟果,为堕三恶趣。 
             二、受者等流果,为虽生人中,所言无力。 
             三、作者等流果,为恶业习气故,未来世中,乐于妄语。 
           磋嘉,断此行而得相反之果,弃之为重。 
 
    (五)、两舌 
     语恶业之次者为两舌,总说为离间,破好友和合之行,分说如下: 
     一、显两舌为当彼等面前而说。 
     二、间两舌为背彼两舌,令辗转得闻。 
     三、隐两舌为至其一前而说。 
    磋嘉,不慎言者无有安乐。 
    如前具足四支而成,而复有三果: 
    一、异熟果,为堕三恶趣。 
    二、受者等流果,为纵生人中,友少诤多,常感悔怨,人所不喜,出言无力。 
    三、作者等流果,为未来世中,乐于两舌。 
磋嘉,断之得相反之果,故弃之为重。 
 
    (六)、绮语 
          语恶业之三绮语为浪掷闲暇,分别如下: 
              一、萨满咒语(注:萨满为曾流行东亚之巫教,笨教属之)。 
              二、说故事及言语游戏。 
              三、戏谑。 
     此行如前四支具足而成,果报分三: 
     一、异熟果,为堕三恶趣。 
     二、受者等流果,为纵生人中,言不威肃,杂乱无章。 
     三、作者等流果,为未来世中,乐于绮语。 
     磋嘉,断之得相反之果,莫好无义利之闲扯。 
 
    (七)、恶口 
 
    语恶业之四为恶口,其义为伤害他人之语,分说如下: 
    一、显说人短。 
    二、间接伤害之。 
    三、隐说伤害他人之语。 
    磋嘉,恶口之火焚自他之心,恶口利刃断解脱之命力。 
    此行四支具足而成,复有三果: 
    一、异熟果为堕三恶趣。 
    二、受者等流果,为纵生人中,随所宣说,令人厌恶,不快。 
    三、作者等流果,为乐说恶口。 
    磋嘉,断之得相反之果,暗劫有情无有安乐。 
 
   (八)、贪 
    再者,意恶业分三: 
    初者,贪之义为贪著可意财物,分别如下: 
    一、难舍一己所有。 
    二、欲求他人所有。 
    三、贪著不属自他所有之可意物。 
        磋嘉,莫执为诸有之主,修行人不解无常,无有安乐。 
        此行依四支具足而成,复有三果: 
    一、异熟果,为堕三恶趣。 
    二、受者等流果,为纵生人中,居于饿渴不适意处。  
    三、作者等流果,为未来世中,乐于贪求。 
        磋嘉,是故舍之为要。 
 
   (九)、嗔 
   意恶业之次者为嗔,乃争斗之心态,分别如下: 
   一、由愤怒起嗔。 
   二、由憎恶起嗔。 
            三、由妒忌起嗔。 
          磋嘉,莫作损恼自他之意业。 
          此行具足四支而成,复有三果: 
            一、异熟果,为堕三恶趣。 
            二、受者等流果,为纵生人中,多受不平争斗,常遇仇敌诉讼。 
            三、作者等流果,为陷于怨毒心态。 
          磋嘉,不断嗔心,难修大小乘。 
 
         (十)、邪见 
         意恶业之三为邪见,义为轻蔑,分说如下: 
            一、执外教断常邪见。 
 
    二、执于仪式,如鸡犬行。(注:印度教中仿兽行,以祈解脱之教规) 
    三、执蕴迁邪见。(注:以为五蕴延续中,俱生实有“我”或“自体”) 
    此行四支具足而成,复有三果: 
    一、异熟果,为堕三恶趣。 
    二、受者等流果,为纵生人中,生于边地,不闻三宝之名。 
    三、作者等流果,为邪见习气所障,乐执邪见。 
    磋嘉,十恶圣者诃之,智者弃之,纵求人天福报,亦不应犯,是故应戒之。 
    难分善恶者甚多,然已入佛道,知善恶因果,犹如之者,与兽何异。 
    磋嘉妈问曰:若舍恶业,当得何果? 
    大师答曰:异熟果为生于人天,声音悦耳如梵天,相好庄严似帝释,财宝自在比轮王。 
    受者等流果,为学识渊博,天资聪敏,得遇佛法,终证三身。 
    作者等流果,为尽未来世,严于弃舍十恶。 
    磋嘉妈问曰:十恶邪见,可有轻重。 
    大师答曰:有轻重之别,总说,依烦恼言: 
    一、由起嗔心造业者,堕地狱。 
    二、由起贪心造业者,堕饿鬼。 
    三、由起痴心造业者,多畜生。 
 
    依境而言(注:境指对象): 
    一、对胜境造业,堕地狱。 
    二、对常境造业,堕饿鬼。 
    三、对劣境造业,多畜生。 
    别说,于诸杀生,杀已发心菩萨,恶业最重。 
    于诸不予取,盗取三宝财物,恶业最重。 
    于诸邪淫,逼罗汉与通,恶业最重。 
    于诸妄语,欺蒙其师或尊者,恶业最重。 
    于诸两舌,破合和僧,恶业最重。 
    于诸恶口,出言令僧众不快,恶业最重。 
    于诸绮语,扰乱僧众或修持不二止观者之心境,恶业最重。 
    于诸贪心,贪求谋取三宝资财,恶业最重。 
    于诸嗔心,作犯五无间罪,恶业最重。 
    于诸邪见,轻蔑了义,恶业最重。 
    磋嘉,纵使断命,莫作诸恶。 
    总说,十恶果报有异: 
    一、作杀、两舌、恶口、嗔等业堕地狱。 
    二、作邪淫、不予取、贪等业堕饿鬼。 
    三、作妄语、绮语、邪见等业堕畜生。  
 
    二、十善 
    磋嘉妈问曰:应如何以十善对治。 
    大师答曰:十善分四支: 
    一、其义为身、语、意之净业,转生善趣。(注:英译作高处) 
    二、定义为已得暇满者,作得所乐果报之行。 
    三、分说为相反于十恶之行,当护有情之命,当作布施,当守净戒,当说诫语,当息怨争,当说雅语,当说有义利语,当修慈悲,当持舍心,于因果及究竟义,离于疑惑。 
 
    四、助善得住于相续者十种如下:于真实教法具信,保持自尊与清醒,离于赌博及争吵,离于市集,清醒处事,驱出懒惰、恶友,调柔身语意,生起对四方坛城之观想(注:英译作四折球体),特别是将心意集中于圣道。 
 
    磋嘉,如是汝将生于善趣无疑。 
 
    三、十波罗密 
 
    再者,从事十波罗密行,此分五支: 
    一、性为具成就无上正觉道之自性。 
    二、波罗密之义为使汝度过轮回苦海,得达涅pan彼岸。 
    三、功德为圆满二资粮,成就利益有情。 
    四、此分总别两部,总说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 
    别说布施分三:法施,财施,无畏施。 
    持戒分三: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换言之,持戒即断十恶,行六度四摄。 
    安忍分三:弃舍轮回,安受苦忍,为利有情,耐怨害忍,于甚深法理,具信不惊,为深义不惊忍。 
    精进分三:行大乘教法之加行精进,驱除逆境之擐甲精进,成就圆满佛陀之无厌足精进。 
    禅定分三:专注世间正道之禅定,专注出世问道,及平等舍持之禅定。 
    智慧分三:悟缘生法(注:英译作条件所限者)超越专注之智慧,悟内性超越专注之智慧。 
    悟一切境相,离二过,超越言、思、议。 
    为使诸法住于自相续,汝应知以四波罗密圆满之。 
    布施不望报,以调服悭贪,为力波罗密。 
    布施而离于世俗及小乘心,为方便波罗密。 
    布施而发愿自他离于穷困,为愿波罗密。 
    布施而净心三轮体空,为智波罗密。 
    如是,以持戒调服恶业,不欲轮回,为力波罗密。 
    严守誓句,离于世间八风,是方便波罗密。 
    非为一己冀升人天,而愿一切有情,离于恶行,为愿波罗密。 
    报三轮无分别心而行,为智波罗密。 
    视众生平等,以调服嗔恚,为力波罗密。 
    离于欺诈,为方便波罗密。 
    非为一己得人天相好,而愿一切有情,息除丑恶,为愿波罗密。 
    常念功德过失,精进以消除懈怠,为力波罗密。 
    离于世间欲求,例如冀他人信服,为方便波罗密。 
    愿一切有情,离于懈怠,致力正道,为愿波罗密。 
    以禅定消除散乱,以超越无色界,为力波罗密。 
    愿打断一切有情之散乱,为愿波罗密。 
    离于三轮,为智波罗密。 
    以大悲自性俱生之空性智,消除分别心,为力波罗密。 
    愿自他觉悟真谛,为愿波罗密。 
    觉无始以来,自心具此智慧自性,为智波罗密。 
    磋嘉,如是无散乱而修。 
 
    五、如是修十波罗密,汝将获离于恶趣,生人天乘之果报,汝将道行圆满,速证佛位,成为领导有情,脱离轮回之向导。 
 
    3-1-11   持或失誓句之分界 
 
    即积累资粮,生起汝必要圆满清净自心,利乐有情之意,依仪轨念诵三遍之际,获菩提心誓句。 
 
    生起邪见或弃舍三宝之际,失去菩提心之誓句。 
 
    3-1-12   还净方便 
    若违反根本戒者更受,犯之分戒者于师或三宝前忏悔还净。 
 
    3-2       内菩提心 
    磋嘉妈问大师曰:何谓内修菩提心? 
    大师答曰:此分十二支: 
 
    3-2-1   自性 
    自性为生起帮未悟内性性空相有者之意愿。 
 
    3-2-2   定义 
    不依于身语外行,依心而修,故名为内。 
 
    3-2-3   种类 
    彼分为愿、行二种。 
    愿者愿未悟此自性之有情悟之,宴坐空言何益,故必须致身于令有情领悟之方便也。 
    磋嘉,未离二见之执者,行之甚难。 
 
    3-2-4   行者德相 
    如前所述,修此行者见执微薄。 
    磋嘉,稍息汝心。 
 
    3-2-5   授者 
    汝应依已悟二无我,修三慧,离世间八法之师授之。 
    磋嘉,得师为入大乘法门之要。 
 
    3-2-6   受戒仪式 
    莫执三轮,出离世法,求真口授。 
 
    3-2-7   修之效益 
    汝将超出小乘及谬道,具离于我法二执,悟无我自性之效益。 
 
    3-2-8   修之理由 
    置一切有情于真道,为二无我之自性,此为应修内菩提之理由。 
 
    3-2-9   不修之缺失 
    不修持之,汝难契入无我之自性。 
    未入道之凡夫,或入谬见之外道,执己为我,以为此“我”支配,经历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甚或以此为常,为实,执此为敌为友,为自为他。 
 
    磋嘉,汝必须离此执着。 
 
    视一己为我(注:我指个人)者险矣,概执自我为体,则境现为他,附此二见,则以益己为友,损己为敌,由是经历爱恶(注:贪爱及厌恶),作诸恶业,缘斯行而堕恶趣,以致遍历轮回。 
磋嘉,此魔不除,难得安乐。 
 
    断此我执者,总说为一切佛教徒,别说为声闻,不用说,吾等入大乘之门者亦断此我执。 
 
    据云声闻得悟法我之分支,辟之佛亦未得其全体,此即是说,声闻错断相有而不进解法我,辟支佛著于注心性空而不解真谛。 
 
    磋嘉,倘不出于下乘见,难见真实义。 
 
    执着法我者险矣,由是爱恶而生烦恼,以至沉于轮回,历劫难成。 
    断此法我执者,总说为一切大乘行人,别说中道行人亦断之,吾等入密咒之门者倘执着之,恶兆也。 
 
    3-2-10    守则 
 
    汝应修无我之义,此分愿、行二部。 
    应守愿者三点如下: 
 
    一、不断思维,以保持愿一切有情常悟无我真谛(之愿心) 
    二、日夜三次,随喜现修无我者。 
    三、专一不离我而修。 
 
    行分外内,外者分四: 
    一、为悟者(无我),不离教导无我之师,或善知识。 
    二、莫执住处、国境、种姓、敌友。 
    三、闻、思、修无我空性之教法。 
    四、莫执一己为:名、家、个体。 
 
    内者亦分四: 
    一、莫以名为物,概一切外物之名称,并非于心实有。 
    二、认知情器世间并无自性,相虽现起,实如梦幻。 
    三、日夜三次,觅此贪著诸境,实无一物之心。 
    四、莫离此无名,离边之谛。汝纵觅心,亦难有任何发现。 
 
    最重要为汝应如是精进而修,如是投入,汝将消灭邪魔,出离轮回。 
 
    3-2-11     持或失誓句之分界 
    得师口诀之际,得内菩提心誓句。 
    仍执二见,不解自性空之际失誓句。 
    此刹那即失誓句,当施对治。 
 
    3-2-12     还净方便 
依上述义理,离散乱而修,汝自解二执之缚。 
 
    3-3    密修 
    磋嘉妈问大师曰:应如何修密菩提心? 
    大师答曰:此分十一支: 
 
    3-3-1   自性 
    密发菩提心之性为确认无始以来,无生本净,超越修整,不可思议。 
 
    3-3-2   定义 
    言思既难诠释,自然密于下乘。 
 
    3-3-3   种类 
    可分为两部:显万有清净为无修,以自显当下之自性,本来清静为无修,于此汝莫偏执。(注:此指修大圆满之二部,本来清净之且却,自显之妥嘎,此二修法依师口授) 
 
    3-3-4   行者德相 
    行者当为最上堪能,心厌实境者。 
    磋嘉,彼由修前述行持而来。 
 
    3-3-5   所依境 
    应依已悟法身一元,而住于广阔任运之境者始得之。 
    磋嘉,此为已证大圆满之上师。 
 
    3-3-6   受(誓句)仪式 
    受仪为觉性显现之灌顶。 
    舍汝不净世行与清净梵行,如一切已成办。 
    舍汝不净无益之言,与持咒诵经,如哑子吃糖。 
    舍汝不净轮回之念,与清净涅pan之念如无心者。 
    依汝师微妙指示,汝将见汝心超越言诠之本来法身。 
    磋嘉,此乃吾证解同时之口授也。 
 
    3-3-7   修之效益 
    修此之效为:不舍轮回自解脱,烦恼自圆满为智慧,故具当下证悟之功德。 
 
    3-3-8   修之理由 
    如此修行之理由为汝具此无执离过之自性。 
 
    3-3-9   不修之缺失 
    不修之险,为汝将堕入宗见之执,为(见执)脚镣所困。 
    磋嘉,修持有所偏执,则非大圆满。 
 
    3-3-10   守则 
    一、此菩提觉心:并无观者,与所观境,视此为本觉。 
    二、悟此觉境所起之思维,执着,皆此本来空明之觉性。 
    三、悟外显诸相,从体验之刹那,无有实质,不越法性。 
    四、证心境无二为俱生大乐,离于取舍。 
    五、别说、证一切烦恼与苦为圣道。 
    六、领悟有情,从受之刹那起,无有实质,轮回本来无生清净,故无须舍离。 
    七、悟一切受为身(注:法、报、化身)与智,自心具足,本来是佛。 
    如斯行持,汝将继承普贤王如来之位。 
 
    3-3-11   持与失之分界与还净方便 
    汝本来三世不离觉心,这处无此闲功夫。 
结语: 
    磋嘉,吾集一切经、论、续、口授之义于此外、内、密发菩提心。 
修之, 
携之于道, 
心中铭记, 
和合于行, 
彼为大乘教法根本。 
师如是说, 
此大乘菩提心之教授,名为“以发菩提心为道之法”。记于蒙卡狮堡洞。 
 
                                圆满 
 
        宝之印   密之印   托付之印 |